陕西省十二五重点项目规划
- 格式:xls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陕西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流行,维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防治现状我省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10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的危害,主要有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
我省属于内陆省份,外环境普遍处于缺碘状态,全省3700余万人口均生活在碘缺乏区。
水源性高碘病区和地区分布在渭南市富平县刘集镇等4个乡镇,受威胁人口约12余万。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涉及8个设区市的55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约475.53万。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在安康和汉中市的8个县(区),受威胁人口约141.36余万。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在商洛和汉中市的3个县,受威胁人口约1 8万人。
大骨节病病区分布于10个设区市的62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约589万。
克山病病区分布于6个市的29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约320余万。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
中发〔2009〕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
多年来,特别在“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加大综合防治力度,基本健全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总体得到控制,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10年底,我省10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在已确定的水源性高碘病区基本落实停止供应碘盐措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良炉灶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了已知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中、重病区的改水工程;完成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调查,在已知病区基本落实了改良炉灶或改水降砷措施;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家庭主妇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大骨节病重病区村儿童X线阳性检出率降到10%以下;克山病得到有效控制。
陕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陕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全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省安全生产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科学发展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十二五”时期的安全生产总体工作做出科学规划和部署。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回顾(一)“十一五”期末全省重点行业(领域)基本现状煤矿:全省9个市和40个县(区)产煤,自北向南分布有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陕北三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和陕南产煤地。
现有不参与整合煤矿304处,生产能力15300万吨/年(含安康市35处石煤矿,生产能力79万吨/年)。
第一轮整合完成后,形成煤矿300处,生产能力10488万吨/年。
新建、改扩建、技改煤矿67处,设计(新增)生产能力6211万吨/年。
非煤矿山:全省以铁、钒、钼、铅、锌、金、银、汞、锑、锰、镍为主的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北的关中、陕南地区。
现有非煤矿山企业2877个,其中露天矿1737个,地下矿418个,地质勘探企业72个,采掘施工企业39个。
尾矿库293座,其中库容100万立方以上37座。
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企业611个,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12条,总里程3209公里。
建材水泥生产线主要有冀东、尧柏、海螺、声威、众喜等,全省产能约8000万吨/年。
附件 1陕西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研究规划一、制定依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陕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3、《陕西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4、《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章程》第四部分“职能与任务”。
二、指导思想以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实施意见”、《陕西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精神,积极研究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的职能,达到繁荣我省群众性教育科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三、基本要求(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方面,教育研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体现出“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既要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又要研究教学应用理论;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要坚持联系教育实际和教育实践,认真研究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
(二)坚持研究成果应用的原则。
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是教育学会的基本职能,因此必须重视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要加强对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报送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参考。
同时,积极开展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心理、教学方法、学科教学等具体问题研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优化学校管理,促进学科发展。
(三)坚持培养教研人才的原则。
教育学会具有聚集各类教育人才的独特优势。
开展教育研究,不但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人才的智慧,而且要以这些教育人才为领头人,大力开展群众性教育研究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教研新秀,不断壮大我省教育研究骨干队伍。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1〕83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成果在我省就地转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陕西,为西部强省建设提供创新引领和强大科技支撑,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十二五”科技统筹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以统筹科技资源为主线,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重点任务科技统筹创新工程包括: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及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后补助三个重大科技专项。
(一)“13115”科技创新工程。
本专项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条件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1.攻克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
针对影响我省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需求,组织力量,围绕油气田高效开发、新兴煤化工、盐化工、钼钛深加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陕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高效制种、现代生物质资源高值利用及制品开发、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药现代化等10个重点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组织实施项目150项左右,主要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攻关,攻克一批技术难点,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主导型产业升级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05.03•【字号】陕发改高技[2011]751号•【施行日期】2011.05.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陕发改高技〔2011〕751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陕西省“十二五”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陕西省“十二五”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二○一一年五月三日附件:陕西省“十二五”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卫星及其应用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运营以及地面设备制造和服务等,其中卫星广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为卫星应用市场的主流。
近年来,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迅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呈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强的产业融合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将有上百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较完备的应用卫星体系,为卫星应用产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卫星应用的高速发展期,为了抢抓机遇,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卫星应用业务体系,推动卫星应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一)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陕西是我国航天领域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科教资源丰富,科研生产条件良好,技术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为我省加快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航天恒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中电二十所、中国兵器北方雷达电子科技集团二〇六所等为代表的优势企事业单位,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长期从事卫星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工作。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1•【字号】陕政办发[2012]110号•【施行日期】2012.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陕政办发〔2012〕11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陕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1月21日陕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结合我省《陕西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及我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现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环境保护厅重新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能力和水平为总体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规划范围为陕西省行政区内设市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县城、重点流域范围内的建制镇、常住人口在3万以上的建制镇,包括省级重点示范镇31个。
规划现状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问题(一)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大环保民生工程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陕政办发[2011]92号【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9.07【实施日期】2011.09.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92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确定了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为扎实做好《纲要》的实施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地区。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推动《纲要》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纲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在《纲要》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二)合理确定责任分工。
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省政府有关部门,部分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政府。
(三)突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全面落实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的同时,重点分解《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
二、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分工安排(一)约束性指标。
《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必须确保完成。
约束性指标的责任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