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建设

现代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国内外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介绍了图书馆特色资源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前景、类型与种类、属性,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图书馆特色资源;研究了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内容、原则;针对图书馆特色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图书馆特色资源评价、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对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作为各类图书馆资源建设实践的参考书,以及图书馆工作者的研究用书。

(红字为修改处,绿字考虑删除。)

第一章图书馆特色资源概述

第一节图书馆特色资源概念

1 关于“图书馆资源”

2 “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定义

3 图书馆特色资源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图书馆特色资源类型与种类

1 图书馆特色资源类型

1.1 印刷型特色资源

1.2 数字型特色资源

1.3 特殊载体特色资源

2 图书馆特色资源种类

2.1 学科资源

2.2 学校资源

2.3 多媒体资源

2.4 地方资源

2.5 历史资源

2.6 教学参考书

2.7 整合开发的网络资源

第三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属性

第二章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第一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内容

1 印刷型馆藏建设

2 特色数据库建设

第三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方法

第四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原则

(1、2章能否合二为一)

第三章我国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第一节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1 印刷型特色资源建设

2 数字型特色资源建设

3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

1 印刷型特色资源建设

2 数字型特色资源建设

3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国外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第一节国外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国外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模式

第三节国外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启示

第五章图书馆特色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第一节印刷型特色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1 印刷型特色资源的保存

2 印刷型特色资源的管理

2 印刷型特色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数字型特色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1 数字型特色资源的保存

2 数字型特色资源的管理

2 数字型特色资源的利用

第六章图书馆特色资源评价

第一节图书馆特色资源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图书馆特色资源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图书馆特色资源的评价方法

第四节图书馆特色资源的评价原则

第七章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

第一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

第二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第三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

第四节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实证分析

1 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

2 同专业院校特色数据库共建共享

第八章图书馆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

第一节图书馆特色服务的概念及重要性

第二节图书馆依托特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的原则

第三节图书馆依托特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的途径

第四节高校图书馆依托特色资源开展的特色服务项目

第五节公共图书馆依托特色资源开展的特色服务项目第九章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法律问题概述

第二节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法律问题实例分析

第三节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法律问题解决途径第十章图书馆特色资源发展展望

第一节区域内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节同一学科特色数据库共建共享

第三节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开放存取

第四节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付费使用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XXXXXX学校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 (一)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在国家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职业学校都需要针本校特色开发岀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资源。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注重资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将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本校金融事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合作,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发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特色课程资源,实现我校的内涵发展。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建设要本着“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理念,体现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的特色。考虑学校课 程设置的特色,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任务,经过加工设计,转换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学习资料,形成 包含课程标准、多媒体电子书、学习工作页、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动画、电子教案、习题库、 案例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库,突岀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 模式,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方向核心课教材开发 1. 教材开发需求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民间金融等各类新兴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市场对于新兴金融岗位需求的大量增加,包括金融产品设计、金融软件开发、金融网站设计、风控运营、等诸多新兴金融岗位的岀现,让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开始有别传统金融人才。因此,在金融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更多的与现今行业热门岗位和需求相匹配,让学生所学课程是企业岗位要求所切实需要的。结合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切实要求,充分将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的核心课程融入到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当中,让所设金融课程符合现今金融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为此开展《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共4门课程的教材开发工作。 2. 教材开发的特点 (1)在开发教材上体现“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特色,立足点放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班,根据学校和企业制定的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概要、课程大纲等,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按照合作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进行编写。 (2)教材编写满足“必须”和“够用”的原则,体现三个“贴近”(即贴近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贴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个性需求) ,指导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并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3)教材内容突岀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做到“素质、能力、知识”合一;“教、学、做”合一。教材的编写思路以职业活动过程(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应符合岗位工作的要 求。 (4)教材开发依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求将教材进行项目任务式分解,以学生为主体,用企业岗位工作内 容的真实案例或情境引入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展开相应实训模块练习, 最后通过评价检查学习效果。整体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至学习过程。

挖掘地方文献资源 打造地方高校特色馆藏

挖掘地方文献资源打造地方高校特色馆藏 [摘要]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已成为本图书馆区别于他馆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校图书馆馆藏,以满足学校特色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保护、传承、开发地方文化的作用。这里结合贺州学院的办学实际和贺州地域资源特点,浅谈如何建设贺州学院图书馆的地方特色馆藏。 [关键词]挖掘;地方文献;建设;地方高校;特色馆藏 众所周知,一所高校办学如何,首先就要看这所高校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直接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它的馆藏都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而设置,馆藏反映了高校的人文风貌,同时反映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一般远离一线城市,具有与地方联系密切、依托地方办学、服务地方的特点,地方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地方高校的办学更具特色。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已成为本图书馆区别于他馆的重要标志,而地方高校的图书馆具有天时、

地利的独特优势,它的建设也应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服务方向定位相结合,除了提供满足常规的教学、科研需要的信息资源之外,还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特点,充分挖掘地方的文献资源来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校图书馆馆藏。 一、地方文献资源对地方高校发展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1]可见,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各类各层次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重任。为此,地方高校应该依托地方、立足地方,根据地方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的支持办学,才能办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贺州学院为例。贺州学院始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它是广西桂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是自治区与贺州市共建、以贺州市管理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提出“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主动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贺州”就是学校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争取生存、发展空间,为学校的办学生存之本。而贺州市(原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资源,是“中国三大民族走

特色小镇建设专题报告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共谋划建设小镇、小镇、小镇、小镇4个乡镇,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一)小镇。位于县域东北部赵村乡境内,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东到高速连接线东侧,西到村西,北到高速以南,南到九支渠。依托高速、大广高速,小镇正逐步成为承东启西、资源传输的重要通道节点,北接南融的东南门户,通达的路网骨架对改善小镇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知名度和影响力,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小镇周边已建成五个万头奶牛牧场,奶牛存栏3万头,建成标准化饲草种植基地4万亩,种养加一体化旅游观光区已建成,准备申报3A级景区,16万吨液体乳生产线已建成;12万吨“悦鲜活”生产线等项目正在建设。 (二)小镇。小镇于县域东部,涉及常庄和梨园屯两个乡镇部分用地。主导产业为汽车配件,拥有企业190多个,其中梨园屯区片73个。入驻景丰滤清器、清城科技、万盛塑胶制品、伟源橡塑设备制造、等规模企业30多家,全行业从业人员9200多人。主要产品有各种汽车密封件、橡胶件、转向盘、空气悬挂座椅、进气道、滤清器、内饰件、拉索、底盘件、冲压件、锻压件、铝件、管件、防滑链、排挡杆、传动轴支架、各类汽车轴承等一百余种。其中年产内饰件64万件(套),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县汽车密封件产量36000万米,位居全省第二位,年产进气道、滤清器等注塑件32.5万件,拉索223万件,位居全省前列。 (三)小镇。小镇位于县城北部,以镇东村为基础打造小镇,东村现有188户、750人,耕地283亩,全部种植,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8 万元。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资质。拆除村内陈旧房屋28处、残垣断壁23处,粉刷墙壁2.4万平方米。硬化村内外街道、胡同3万余平米,安装路灯120盏,粉刷街道4万余平米,绘制文化墙80处;新建村史馆230平方米,以及集村民健身、文艺演出、娱乐游园为一体的综合公园。栽植树木1200余棵,搭建长廊700米,新建游园5处、池塘2处,加上周边环绕的田,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冀南自然田园风光。2016年以来,在这里先后举办4届旅游文化节。 (四)小镇。方营镇小镇,西邻“航空城”,东临“风景区”,南临村农田,北临村田园;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50米,总规划面积约为1.89平方公

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材料 新课改理念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为学校实现动态化、立体化、层次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校本课程建设“以校为本”的理念,为建设个性化学校特色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指向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尊重学校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必然会受到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整合教育教研成果,形成校本课程之“精” 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点。几年来,我们一直引导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把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现已编制成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比如《衡南一中德育》、《生命与健康教育》、《平安校园》,正在学校校本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校尚有7个省级课题在研,这将为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2、整合综合实践,扩展校本课程之“容”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的整合开发,最大限度地充实校本课程的内涵,拓展校本课程的外延,展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我们主要抓好两方面工作。(1)加强校本课程“指导群”建设。这里指组建能引领指导校本课程发展的专家团队,他们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藏和最强有力的支撑。他们包括对地方历史文化了如指掌、阅历丰厚的民俗专家(比如民间收藏爱好者、地方史专家等),有学业精深、学有特长的教师群体(比如书法、集邮、插花等),还有来自各行各业、人数更为庞大的家长,他们可能是某一兴趣的爱好者,可能某行业的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技术熟练的工人或阅历丰富的长者(比如拉丁舞教练、京剧票友、医生、市场营销人员、丝绸检验、印染人员等)。流水般更替的学生带来活水般源源不断的家长资源。目前,我们还在收集校友资料筹建校友资源库。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指导群”的建设,既可以解决专职教师不足的困难,也为校本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储备更多的指导人才,更希望把社会的“三百六十行”中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精华,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家乡的历史、社会的现状、身边的生活有更真切的感受。(2)充实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内涵。校本课程体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自编教材,也可以是非教材形态的,甚至一张节目单、一份计划书、一条建议都能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生活中许多活动式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我们通过主题策划、组织实践等方式,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活动既从属又独立的目标。校园生活包括学校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基地活动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94741461.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

“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2014-2015学年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综述

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综述 2014年学校依据“教、学、做”一体化和强化能力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学科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发展知识有用、专业技能实用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特征。 一、制定规划与标准,促进课程建设 2007年学校制订并出台了《邯郸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了课程建设目标,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规定了课程评估的申报、评审程序及奖励办法。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用3-5年时间对所有基础课程进行评估,力争所有基础课程达到合格标准,每个专业建成3门以上精品课程的要求。2010年作为课程建设年启动了课程评估和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建设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先合格、再重点建设、再达到精品的分类建设思路。为保证课程建设持续有效的开展,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包括加大建设经费支持力度、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等,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对课程建设实施滚动管理,保证课程建设的效果。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课程研发的指导性意见》,启动传统理论课程的二次研发、已有实训课程的二次研发、新的实训课程的研发、新的通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研发、自主学习课程的研发、网络课程研发等,目前已启动了200余门课程的研发工作。 二、建构选修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 按照《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的规定,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类开设。各专业需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公共选修课分人文艺体系列、自然科学基础系列、教育系列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从2013年起,学校分批次引入国内重点高校名师讲授的网络课程,丰富公共选修课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满足我校人才培养中对优质师资、优质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探析——以海南大学图书馆为例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探析——以海南大学 图书馆为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刘小香覃丽金刘冬莲曾筱芬 论文关键词: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实体馆藏建设虚拟馆藏建设 论文摘要: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海南大学图书馆针对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特色意识淡薄、规划不严密、特色虚拟馆藏建设不规范、未与特色服务同步开展等问题,采取了摈弃传统观念、强化特色意识,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依据实际逐步完善特色虚拟馆藏,注重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的结合等策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全面而系统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体系,将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热带科研、教育、生产、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和保障,实现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共享。 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

分馆藏;二是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通常所指的特色馆藏是第一个含义,指的是图书馆经过长时间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特色馆藏建设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热带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积累产生了大量的热带特色文献信息,但由于此类文献信息的零散无序而未能被有效检索、参考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热带科教事业的发展,热带文献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加,海南大学图书馆作为热带区域的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信息行业前沿优势,把无序分散的热带文献资源按一定方式汇集、组建和收藏起来,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面而系统的热带特色馆藏资源体系,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热带科研、教育、生产、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和保障。实现热带特色文献资源共享对热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途径 热带文献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热带科技活动产生的图书、期刊、报纸和电子资源。因此,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要从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着手进行构建。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途径、有重点、有特色地收集和组建与热带农业、热带海洋、热带旅游和热带经济等相关的基础信息,建立海南省较全面的热带文献馆藏系统,体现热带区域特色,逐步形成本馆热带特色馆藏体系。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报告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报告 导语: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呈现出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报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XX市中心20公里,北至G205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XX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

大XX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XX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进行编制:

学校特色校本资源资料专题资源资料

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正如李艳芳校长所说“让每一朵花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中安然绽放;让每一颗金子在智慧与道德的锤炼下闪闪发光”。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 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活动组成,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表示“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选择课程的机会。上自己喜欢的课,学起来特别开心”。 二、把脉校本课程,为课程开发找准切入点 我们认为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实际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适应性的再开发。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我们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校课程规划,对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拓展国家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尊重学生的

都市农业概念

第四讲参考材料 1 都市农业概念及定义 1 都市农业的定义 “……随着都市农业的总量和重要性的日益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情况的变化,那种普遍的限制或排斥农业的城市发展政策正在转变或受到关注。”-巴基斯坦财政部长Sartaj Aziz,“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如何影响食品生产和农业研究?”海牙ISNAR座谈会,1997年2月。 工作定义:都市农业是为了食用和其他用途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种植庄稼、养殖家畜、以及相关的活动,如原料的生产和配置及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都市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多种农业系统,从家庭的为了生计种植和加工到完全商品化的农业都属于都市农业的范畴。在不同的资源形势下都有都市农业存在,比如土地和/或者水资源缺乏或者充足的形势,以及禁止或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环境。 城市内的农业(Intra-urban agriculture)发生在城市的建成区。大多城市和城镇有可以用于都市农业的空地或未利用土地,包括不适于建设的空地(沿河、公共用地或机场附近),可作临时使用的空闲公共和私人用地(为未来利用或投机预留用地,待建设用地),社区土地和家庭空地。耕作区往往面积很小,耕作体系大体具有谋生和休养的特征(庭院栽培和在家庭小块土地或阳台上的动物饲养,空地上简单的栽种)或者高度的专门化(如公园里的观赏植物苗圃,屋顶的香草和药材种植,地窖的蘑菇养殖等)。城市内农业的经济效益很难衡量,而且看起来很小,但对于食品安全有明显的作用。 半城市地区的农业发生在城市外围。半城市地区往往在一段特定时期内经历戏剧化的变化:土地价格趋于上涨,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流入,人口密度增加,形成多种用途的土地。这些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体系,使其趋于向更小规模的密集产业和从常用农作物向更易腐烂的作物及动物产品(肉,蛋,奶)转移。半城市地区农业则十分密集,而且受商业驱动较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但对于城市贫民的食品安全的贡献不如对城市内的农业贡献。 大部分城市农民是家庭企业,但也有中等的和大型的企业。最近的研究表明通常是较大的单位以不同方式影响较小的(市场导向型)单位。 2 区分城市、半城市化地区农业与农村农业的标准 包括:与城市建成区的距离;行政区界限;耕种系统的类型和应用技术的种类(另外,受城市直接影响的地区生产更加易腐烂的产品,以及其他如鲜花和观赏性植物等的产品,通常倾向于比乡村农业更加密集的和更多的利用城市的水源和养分;土地价格:由于竞争性土地价格,受城市影响的土地有更高的地价;灵活性/基础设施:受城市影响的地区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公共交通;产品销售情况:在半城市地区更多的农民直接参与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加工(包括街道食品)和销售,而农村农产品的销售则主要通过其他渠道。 都市农业与农村农业区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融入了城市的经济和生态系统。将都市农业与农村农业区分开的并不是区位的原因,而是由于都市农业深植于城市的生态系统并与其相互影响。这种联系包括雇佣城市居民,利用典型的城市资源(有机废弃物如堆肥和用于灌溉的城市污水),同城市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对城市生态的直接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作为城市食物系统的一部分,同其他城市功能竞争土地,受城市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等。尽管一些形式的都市农业是基于暂时的空地利用,像这样的都市农业仍然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里一项永久特征,从而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动都市农业,许多从业者意识到城市以及基于政策目标和个人期望利益的能动因素等观念(减轻贫困、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废弃物再循环等)。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篇文章张鸿雁教授通过对浙江近些年特色小镇建设的考察,总结了其建设的价值与特点,结合其发展经验,针对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苏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熟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与特点 1. 重构地区经济框架,提升区域经济潜能。一是建构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如浙江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就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

“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其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 化的平台和高地。三是提供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四是形成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动力。 2. 提高社会治理标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一是建立现代 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并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强化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如浙江每个小镇都要求通过3A 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形成 幸福产业链模式。三是创造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四是建构品质化特色城镇生活方式,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五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区域社会整体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运营模式之中。 3. 区别现有城镇发展,创新利用地区空间。一是与城市及 城镇相比,更多考虑人的尺度、创新服务和“三生融合”, 突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色。

浅谈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浅谈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职能作用,必须大力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壮大馆藏总量,丰富馆藏资源,同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 标签:图书馆文献资源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是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总结。文献资源建设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图书馆基础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文献资料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反映一个图书馆工作的规模与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文献资源的中心,对于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是无限的,这过程是让无数图书馆馆员为之而努力奋斗和研究的课题。 一、确立正确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指导思想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扶持兴办的综合性图书馆,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科技的振兴的标志,是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是传播人类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和馆际互借的信息中心。是乡镇图书馆馆藏中心和图书下乡协调中转站。 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質量高低决定了对读者服务工作的优劣。因此,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应该先确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建立科学的文献资源体系 1.基础文献收藏 基础藏书是文献资源体系之中的主体,它是按照地方图书馆的性质、方针、任务来设计组建的,它具有综合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主要是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发展等需要提供文献资源保证。它的建设必须符合本馆任务的开展和服务对象对文献的需要。还要注意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文种结构、载体结构、时间结构、形态结构等。它应由重点文献、一般文献、地方文献等部分构成。 重点文献是馆藏范围中核心部分的主体部分,反映馆藏的发展方向,体现馆藏体系的特色。是根据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要科研课题及重点科学建设需要所配备的较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级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新理论、

幼儿园种植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种植特色课程的 开发策略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街镇幼儿园种植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来源作者:daiyufeng 种植即栽种。种植特色课程即利用栽种植物的特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园种植特色课程开发的策略是指有幼儿园利用栽种植物的特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种植园地是幼儿身体力行的场所,种植的各种植物为孩子的探究提供直观的材料,利于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科学探究品质的形成。 我园地处城村结合部,位于青龙山脚下,梅龙湖畔。幼儿园有600平方米的“快乐农庄”,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快乐农庄”散步,观察各种蔬菜、庄稼的生长,亲身体验采摘棉花、黄瓜、西红柿等果实的快乐,尝试栽种土豆、大蒜、小葱等蔬菜的方法,丰富孩子童年的生活,让孩子留下了许多难忘而又美好的记忆。 近几年来,幼儿园进行了利用幼儿园种植资源对孩子进行多方面教育的尝试,幼儿园采用多种策略形成幼儿园种植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栽种植物。开发种植课程。 幼儿园600平方米的“快乐农庄”,每年幼儿园在春季、秋季栽种各种蔬菜和庄稼。幼儿园种植特色课题组成员,根据幼儿园“快乐农庄”的土壤特点,季节特点,人文特点进行初步的规划。春季小班种植低矮的蔬菜如:辣椒、小葱、大蒜、韭菜、青菜、空心菜、苋菜等;中班种植需搭架的蔬菜如:豇豆、四季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大班种植瓜类蔬菜植物如:南瓜、冬瓜、西瓜、香瓜、菜瓜;观赏区种植了茶叶、扁豆、丝瓜等植物。秋季快乐农庄里种植各种不同的植物,有菠菜、青菜、茼蒿、莴苣、生菜、油菜、麦苗等植物。幼儿园还栽种桃树、梨树、柿子树、桔子树、小叶黄杨、梧桐树…幼儿园围墙还种植了许多金银花、扁豆、丝瓜等爬藤植物;每个班级都开辟了自然角,有家长和孩子共同种植的花卉、蔬菜植物,所有的这些种植的植物,为种植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孩子观赏、尝试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结合主题。生成种植课程。 课程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现在幼儿园课程模式有多种,其中主题教育的模式是现代课程模式一种,每个学期每个年级有5—6个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主题生成种植课程。如小班第一学期的《我爱幼儿园》主题,其中要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的环境,孩子么对“快乐农庄”兴趣浓,特别是对萝卜有更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为止,小班开展有关“萝卜”的探究活动,《萝卜生长生长在哪里》、《萝卜的秘密》、《故事拔萝卜》、《打击乐:拔萝卜》、《画萝卜》、《给萝卜涂色》等一系列有关种植资源萝卜的活动。又如中班《美丽的春天》主题,教师组织孩子观察春天变化,孩子们对“快乐农庄”的蔬菜引起了好奇,产生为啥要吃蔬菜,蔬菜生长在哪里等问题,为此,中班开展了《好吃的蔬菜》主题,教师组织幼儿在小班认识蔬菜的基础上认识

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流程(2017)

教学支持服务中心 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流程(试行) 一、新学年开学一周内按照专业建设规划提出拟建课程名称及所适用平台,申请 承建人(团队)填报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见附件一)一式两份,需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填制经费概算表(见附件二)一式两份。课程资源建设申报应明确资源制作任务是否外包,需外包的,须经部门报学校核准(学校按照有关招投标额度规定统一平衡)。 二、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概算表提交系、部门审核;经部门研究批准后才能列 入当年课程资源建设计划。 三、列入当年建设计划的,由承建人(团队)制定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方案。 四、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方案提交系、部门审核。经审核合格后方能实施;实施 过程中需调整的,应按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并经批准后执行。 五、承建人负责将审核批准的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方案、 经费概算表(电子版)报教学秘书备案。 六、(一)在本校录制课程资源的,承建人(团队)填报“河北电大资源建设(合 同)审批表(试行)”(见附件三)一式两份,其中一份递交学校现教中心统一安排录制计划。 (二)资源制作任务经核准外包的,承建人(团队)应履行手续签订外包服务合同(参考附件四《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录制协议》)报部门备案。 七、承建人(团队)在签订外包服务合同一个月内或者按照现教中心录制计划, 提交样片并填制“河北电大资源建设(样片)审核表(试行)”(附件五)报教学秘书;样片审核通过后方可继续安排后续制作工作。 八、承建人(团队)应根据工作安排和进度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并及时、合 规地履行报账手续。 九、承建人(团队)应在期中、期末向系、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系、部门适 时安排检查课程资源建设整体工作状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调度。 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完成后,承建人应及时报告系主任、教学秘书并申请验收 (申请验收表见附件六)。 附件一:课程资源建设申报表 二:课程资源建设经费概算(表) 三:河北电大资源建设(合同)审批表(试行) 四: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录制协议(参考文本) 五:河北电大资源建设(样片)审核表(试行) 六:河北电大资源建设(成片)验收表(试行)

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变化及其优化配置

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变化及其优化配置 摘要:信息资源配置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业务工作。本文分析了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的最新变化,从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资源类型结构几个维度来考察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从保存与利用、类型结构的配置、经费预算的比例、共建共享的实施来提出信息资源配置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资源结构 1、信息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现实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1】因此,资源的配置问题就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问题。 信息资源是指文献资源或数字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是图书馆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基础,是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物质保障。但是,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和读者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不可能全面占有所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指针,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也是按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将业已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合理分布和存贮在不同信息机构的一种信息活动;还是一种既包括对现有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包括对潜在或新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的信息活动。”【2】 2、馆藏资源结构的变化 信息资源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于它的构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划分。常见的有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 2.1学科结构 学科构成是藏书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如何划分藏书的科学范围。制定一个学科齐全、粗细适度、科学合理的统一的学科框架来规范藏书的学科结构,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我国图书馆界认为,应以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采用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为基础,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日录和国外学科划分的一些标准。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特定区域的综合性图书馆,相对于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来说,学科结构覆盖面相对全面。但是,根据各馆馆情和读者需求情况,也有重点学科之分。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经济、文学、工业技术、政治法律等社会热点学科收藏量比较大,自然科学中航空航天、军事、环境科学等冷门学科收藏量比较偏低,这也是和市场出版量以及读者需求相对应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学科结构并不是一个定量,而是复杂发展、动态变化的。特别是新兴学科的突起和读者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图书馆学科结构异动,影响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例如,信息技术科学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出现了大量学科文献,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分支。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定是经济水平伴随着社会和文化共同进步。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新兴学科和优质文献不断涌现,一些传统学科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知识领域的学科变化将会是个持续的、渐进的、多层次的发展过程。 2.2等级结构 等级结构是指图书馆根据信息内容的水平程度及读者需求的不同层次,相应地划分出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