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浙江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徐剑锋项枫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近年来,在日趋严峻的资源要素环境条件下,浙江传统块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如何促进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成为目前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在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典型产业集群。

1.龙头企业的含义与特征

一般认为,龙头企业(leading firms)是指那些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中,规模比较大且掌握核心技术的少数企业。龙头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二是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三是具有较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企业;四是与交易对象有稳定、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经济行为主体,在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方学者认为龙头企业作为一种榜样和推动力量,其行为对集群中其它中小企业的成长有显著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相关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实践也表明,龙头企业通过具有正外部性投资以及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协作可以促进集群内部资源的共享;通过不断创新形成“新鲜产业空气”可以带动其它企业的创新;通过与集群其它企业的交流合作可以实现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转移和扩散;通过品牌扩展并主导树立地区声誉可以为集群中其它企业提供营销支持。在我国产业关联度高的集群中,龙头企业通常也被看作是集群发展的发动机和促进企业分工的直接推动力,对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和集群的不断演进起到提升与促进的作用。

2.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类型,在不同的文献中有着不同的名称。也可以称为“中卫型企业集群”、“轴幅式或轮轴式”集群(Markusen,1996)、“龙头企业网络”(许庆瑞、毛凯军,2003)、“主企业领导型集群”(张杰,2006)。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特点在于集群中有一个具有垄断力量的主要企业处于集群分工网络的控制中心地位,其他小企业作为该核心企业的多层外包、下包供应链体系分布于其生产链的上下游,共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生产体系。

在这种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以及一些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映灵敏的配套产品,而大量的卫星小企业多分工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小、专业分工度高的相关零部件与半成品。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优势明显,是目前国际上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通行模式之一。例如韩国的彩电生产,其90%以上的产量集中在三星

等三家大企业里,而这三家大企业只生产彩色显象及组装整机,绝大部分中间产品均委托给上千家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去专业化生产。

3.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机理

产业集群升级的本质是创新。以龙头企业及其周围的网络为主的市场结构,作为一个合理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更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氛围的形成,从而带动传统的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升级。可以说,在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最有利于集群的转型升级。

首先,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创新动力缺失”困境。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内本土企业创新行为普遍呈现出低端化、模仿化、同质化、个体化、偶然化的共性特征,表现出“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困境(张杰等,2007)。该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单个企业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不对称,也就是创新成果在集群中的“外溢”问题。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小企业群生型”阶段(王缉慈,2001)。这类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大型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一方面缺少创新所需要的必要的投资,另一方面其创新成果一旦外溢自身的创新投入将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考虑到这些风险,中小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创新,而选择跟随和模仿,在获得大型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和知识“外溢”后,进行一些渐进式的改进,然后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赢得市场。更有甚者,因为企业间产品同质化严重,将会形成恶性循环的低成本竞争,出现“价格战”。企业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多数企业为求生存往往就会降低质量,甚至出现假冒伪劣泛滥的“柠檬市场”,最终摧毁产品和集群信誉。浙江永康地区保温杯产业集群就是因为这样才走向衰落,曾经红火一时的温州灯具业、温州皮鞋等集群也如出一辙陷入困境。

这种现象在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内可以得到解决。一方面处于产业集群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能够利用其在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中的控制地位获取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整体利益中最大份额的一块,从而为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积累了足够多的“熊彼特式”垄断利润,不断积累创新资本。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外包供应商的评估淘汰机制和提供设计、制造技术的“指导”型协作支持,来尽可能地要求供应商持续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侵占”其多层供应商的部分生产利润,最大限度地为可持续、高投入创新活动提供所需资金,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创新体系中源自“技术外溢”所引起的创新动力缺失的两难冲突。

其次,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具有中卫式结构,这种产业组织将大部分的零部件委托给外部中小企业制造,创造了所谓的OEM生产方式。对大企业来说,不仅促进了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大大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使其能更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且,与“大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它使大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组织机构更为精干,有效防止了“大企业病”的发生,使技术创新效率更高。

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市场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结构所体现的垂直分工大体上界定了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全面的过度竞争,使小企业日益专于某项技术的创新,从而能使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最后,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

从学习过程看,集群化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使先进技术在不同规模企业间能迅速扩散。这种组织结构中,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相互间的交易、组织活动基本上形成了正向因果关系的价值链。龙头企业作为网络中的一环,会主动把新技术情报、新

产品开发技术等传递到中小配套企业手中,而中小配套企业用自己高度专业化或特有的技术为龙头企业生产部件时,也等于把自己的技术并入了龙头企业的生产系列之内。这样将形成不同规模企业间独特的技术传递链,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

总之,在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是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研发、品牌或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控制能力的龙头企业,与作为各级供应商的中小企业以多层外包、分包协作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与紧密的协作。龙头企业有实力、有动力关注于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品牌创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紧密协作,主动提升配套能力。同一供应链上技术、信息共享,与其他供应链展开竞争,有利于集群的优化升级。

二、国内外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

1.意大利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在集群发展共同战略、加强创新、管理分销网络以及实施全球市场战略中起着关键作用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尤其是西北部的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拉等地区的产业集群,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的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由于产业集群内大量的微型与小企业规模过小,不仅难以负担国际化(如国际营销与国际投资)的成本,而且缺少正规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大利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上个世纪末期以来,这种集群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核心企业的壮大是意大利集群网络结构10多年来演变的最大特征。意大利产业集群已经出现了产业集中的趋势。为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意大利产业集群内相互依存度高的微型与小型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形成中小企业集团,促使产业集群市场型治理模式向领导型治理模式转变,增强了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在新竞争的压力下,那些动态性强的集群已经改变了意大利的企业集群结构。一方面,具有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在主导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集群企业之间的网络更加结构化和层级化。协作的机理先前是通过“市场”完成,现在变成通过更加稳固的企业间集群内外关系形成的治理网络完成。例如,意大利Veneto产业区的龙头企业(Benetton公司)逐步控制了本地的生产网络,形成类似丰田的外包系统,而Prato 产业区因为主导企业的缺乏而趋向涣散,数目繁多的小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两败俱伤。

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表明,全球化和新技术已经影响到传统的以社会嵌入、地方化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适度层级化的集群结构显得更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

2.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政府促进上下游相关支持性、功能性企业向产业内的核心企业聚集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可以说是国内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典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岛家电产业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知名品牌企业为核心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和一大批相关家电配套项目的“扎堆”。海尔、海信、澳柯玛等知名品牌企业在家电产业集群中处于主导的地位,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并提升了青岛家电产业整体优势。

围绕一个或少数名牌大企业形成地方性集群,是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随着海尔成长为一个世界级名牌,大批的整机生产企业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围绕海尔建立起来,一条以家电为核心的产业链飞快地拉长、膨胀。例如,海尔冰箱、空调千万级别的制造规模,吸引了三洋、广州冷机、台湾瑞智压缩机等企业前来建立压缩机总装厂;压缩机总装厂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吸引了为压缩机配套的电机厂、漆包线与热保护器厂等零部

件企业;而这些零部件企业又吸引了五金件冲压、钢板剪切、铜材等原材料与原材料加工企业。到2004年,海尔在青岛及周边地区就已引来供应商74家。同时,海信与松下、日立、三星、LG等国际大公司合作,澳柯玛与海内外著名企业合作,截至2004年底已在周边形成产业集群企业110余家。

在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中,政府在促进其家电产业集群向龙头企业带动型集群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

3.台湾的“中心卫星工厂体系”:

以合作取代合并,政府倡导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将“家族企业”转换为“企业家族”

7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的土地与工资急遽上扬、台币升值、环保意识抬头,以及受到国际间高唱如云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压力,急欲将台湾过去赖以生存的低附加价值之劳动力密集产业加以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因而开始苦思如何推动产业升级这项艰巨的工作。

原本大力推动由大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策略,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经考察美日的“中卫体系”之后,政府决定以“合作取代合并”为产业发展基调,从1982年起开始倡导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的构想,希望藉此将“家族企业”转换成为“企业家族”,以维持台湾特有的创业精神与弹性快速反应的优势。

所谓“中心卫星工厂体系”,即以某个规模较大的大企业为中心工厂,结合数十家或数百家中小企业为卫星工厂,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联为一体,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关系。中卫制度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透过中卫制度体系的运作模式,一来可经由中心厂的协助与契约的要求,逐步提升卫星厂的能力,二来可使中心厂集中力量从事研发、装配、市场开拓与检验等工作,如此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经营理念,建立起长期合作的网络关系和类似金字塔型的中卫组织结构,并以经营同步、管理同步、生产同步的合作力量,来健全产销体系,进而增强全体系对外的竞争力量。

中卫制度在早期推动时,只有汽车、机车、自行车、机械、电机、家电、金属加工、化工等几类产业的龙头企业登录了14个体系。到本世纪初发展到194个体系,而卫星厂商高达3352家,影响层面已普及到汽车、机械、机车、自行车、电机、家电、计算机信息、电子、民生用品、航天、缝纫机等23个产业。

三、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乐清为例

1.乐清工业电气集群的现状

乐清市工业电气产业是浙江省最典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0%以上,成长起正泰、德力西、天正、人民等一大批电气行业龙头企业集团,产品已覆盖低、中、高压各领域,其中,主导产品——低压电气占全国市场份额达60%。

目前,乐清全市电气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共有6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300多家,有24家入选“2008年度中国电气工业500强”,10家企业排在前100名之内。立足乐清本地,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机制不断优化,以龙头骨干企业关键产品和装配生产、市场营销和技术研发为主导,中小企业聚焦零部件加工生产的区域产业链垂直分工协作体系日益成熟,基本形成了由一群高度关联的生产企业群体、供应商群体、销售商群体和其他相

关产业以及行业协会构成的工业电气产业集群。

随着集群和集群内企业集团的发展,乐清电气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截至2010年末,柳市镇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电气生产企业超过900家,产值700多亿元(2000万元产值以上企业810家),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0%、电器行业的83%;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已达50余家。该产业的集中度也在逐年提高,目前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四大集团的产值约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0%,集群中的企业集团具有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逐步使集团获得到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应地促进了整个集群在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国内外市场开拓、企业信息化建设、吸引外资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地发展。集群在若干龙头企业集团的扩张与规范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成长,集群竞争优势逐步凸显。

2.乐清工业电气集群在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集中于价值链低端

乐清工业电气产品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般产品多,专特产品少。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产品多,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少。单机、零部件产品多,重大、成套产品少。特色优势行业,只有小部分属于设备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甚少,多数是轻型的机电基础件、器具和配件。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的问题明显。由目前乐清工业电气主要产品看,主要处于以中低压为主的输配电领域,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2)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的控制,对“价值系统”的关键环节—技术与高端产品控制不够。在销售环节,龙头企业仅控制着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成品市场,许多零部件企业除了为群内龙头企业配套之外,还为区域外其它厂家以及其它市场提供服务。在技术合作方面,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选择了自主研发或与母公司合作,而龙头骨干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投入水平虽然基本和世界同步,但是关键技术也需要与国外公司合作,技术研发资源本地化优势尚未形成,大部分产品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表明龙头企业自身对于集群外部创新机会的把握能力以及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渗透能力均有限。

(3)企业间纵向合作的协同性偏低

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能力不足。虽然龙头企业均有大量中小配套企业,但是,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多限于订单采购,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上的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管理仍尚未普遍建立。因此,在资金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的大多数配套企业,很难与龙头企业实现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同步升级,如此,也最终使得龙头企业整机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创新和龙头企业品牌创建,也不利于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更加不利于集群现阶段适应电气产品创新加快和多类技术融合的产业发展形势。

(4)同质竞争激烈

由于乐清电气产品仍以中低压电器为主,生产技术成熟和装备投入要求较低,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较低。2010年,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电器生气企业就超过900余家,生产的产品大多相同。而年产在1000万以下的电气及相关配套生产小企业与家庭作坊更是多达5000家左右。一大批管理落后的中小型加工企业,仍然在生产同质化产品,走低价竞争路线,致使群内横向同质竞争十分激烈,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集群的竞争力,对乐清电气的区域品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四、促进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龙头企业应成为行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营销网络建设与全球化发展的引领者。促进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培训真正的龙头企业,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中心卫星体系建设,带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1.控制企业数量:引导企业兼并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

产业组织理论早就明确提出了一个行业内,形成数量较少的寡头企业(有实证分析认为应在6个以下),行业内的无序化竞争才会消减。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表明了中心企业数量不宜过多,否则难以成为行业的真正龙头。而浙江大部分产业集群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问题:大企业未能通过技术与品牌确立起自己的优势,与众多的企业存在着同质竞争,因而难以发挥龙头作用。针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同质企业数量过多这一现象,除了尊重市场的淘汰机制与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外,要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与合作,尤其是横向兼并合作。由于我省经营文化上也存在着类似台湾的“宁为鸡头、不作牛尾”的传统,应更多地引导企业之间通过参股方式进行。如鼓励横向竞争的企业将资产作价入股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大股东;鼓励竞争型企业通过共同出资设立新的合资企业等等。

在这方面,政府要抓大放小,制定具体政策,促进大企业做强做优。要消除企业兼并合作方面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例如,由于工业用地往往获得的价格较低,而参股后土地资产的估值较高,便产生了较大的交纳增值税问题,这无疑影响到企业兼并合资的积极性。对于未改变产权归属的参股型合并合资,宜采取减免土地增值税,而对于仅仅是出售资产的转手交易,应保留土地增值税。

2.重组产业链:中心企业要“让出中间,占领两厢”

鼓励中心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分离。引导没有垄断技术优势的龙头型企业,退出组装生产行业,专注于微笑曲线两端。将制造业让给其他厂家,专注工业设计、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与产品营销,以及包括关键原材料采购与配送、中间产品与终端成品的配送等在内有行业大物流。

从而使大企业形成技术开发优势与营销网络优势,稳固其行业的龙头地位。同时,加快整个行业的产品更新升级周期,带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整合空间布局:建设行业园区,促进中卫体系成型

目前,我省大多数工业园区对企业入园均有着严格限定,如产值规模、投资密度等,结果将大多数配套型的中小企业关在门外。这在空间上隔离了中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联系,不利于中卫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宁波慈溪市的宏一电器,通过宏一集中承租工业园区区块,让紧密型配套中小企业一起入园,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用地问题,更在空间上紧密了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的关系,通过地理空间上的紧密布局,宏一取得了零货存、零运输成品的巨大效益,而中小企业也最大可能与最快速度地得到中心企业的技术幅射,并取得了较稳定的市场生存环境。

4.以品牌与技术为中心,促进中卫体系建设

借鉴台湾经验,引导产业集群的中心——卫星体系建设。中卫体系主要包括垂直合作型、水平合作型与共生合作型。对于多数产业集群来说,中心企业往往掌握着关键技术与市场网络,并掌控着盈利较高的终端产品的组装生产。通过向配套企业采购中间产品与零配件,形成了垂直合作型中卫体系。但如果终端产品生产与组装的技术门槛较低,不少零部件生产企

业也会顺着产业链进入这一领域,甚至一些专业市场营运商也会挤进终端产品生产。从而导致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过多、竞争剧烈,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效益。因而这类产业的大企业必须通过掌控专有技术,研发创新、不断推出产品,才能提高行业门槛,才能保持龙头地位。否则应主动减少或退出终端产品的组装与生产,转向技术研发与产品营销。

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心企业与设备制造商、科研院校、物流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等多元主体,形成稳定的水平合作或共生合作模式。尤其是要鼓励中心企业与专业科研开发主体的合作,形成以大企业(行业的生产与营销中心)与科研主体(产品研发中心)为中心的“双中心型”中卫体系。

在推进中卫体系合作中,推进中心企业参股卫星型企业是一种重要的路径,这有利于中卫体系的稳定发展。其次,通过长期合作契约或协议,减少口头约定,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

5.推进强强联合,促进企业联盟发展

大企业尤其是中心企业间的同质竞争,往往对行业的转型升级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我省不少传统块状经济的迅速衰萎就同行业中领头大企业的剧烈竞争与内耗密切相关。因此,在推进龙头型企业带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推进大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大企业的差异化竞争。而企业联盟就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引导大企业相互参股、建立中长期技术合作研发关系、组建共同原材料与零配件采购联盟、市场营销策略同盟、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合作企业等,促进强强联合,从而放大龙头企业的1+1﹥2的合作效应,更好地带动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6.政府主要通过法制手段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政府有关政策要保持稳定与延续性,不宜通过政策等措施,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运行。政府主要宜通过订立地方性法规,通过法制手段,如行业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劳动用工法律等,并严格执行。以加强微观法律管制,来加速淘汰能耗大、污染大、经常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

同时,要通过制定有关《企业协作法》等法律,加强维护小企业在大中型企业分工协作中的利益,例如在与大企业合作中的大企业拖欠加工款项等利益被侵犯等。

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也不宜通过土地补贴、上市补贴、税收减免等不公平的政策来进行。而应通过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强对知名品牌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途径进行。

7.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在推进中卫体系建设中,主要可以通过推进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来进行。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行业基础性或共性技术研发、行业技术与生产标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专业园区建设、行业公共品牌扶持等,通过这些带有产业集群外部效应的公共平台建设,推进中心――卫星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Nunzia Carbon.Newmodels of inter-firm networks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2,14(3).

[2]Harrison B,Lean,Mean.Why Large Corporations Will Continue to Dom-

inate the Global Economy[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4.

[3]Hubert Schmitz,From Ascribed to Earner Trust in Exporting Clust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

[4]Lorenzoni,G.,C.Baden-Fuller.Creating a Strategic Center to Manage a

Web of Partne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ue,1995,(37).

[5]Michiel H.Nijdam,Peter W.de Langen,Leader Firms in the Dutch Mar-

itime Cluster[C].Paper presented at the ERSA Congress,2003.

[6]Pounder.Rand John,C.H.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张杰.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基于组织分工架构的一个初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

[10]史楠.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效应分析[J].区域经济,2006,(12).

[11]许庆瑞,毛凯军.论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网络和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

[12]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中国工业经济,2007,(l).

[13]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龚佩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浙江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而且可以看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没有适应这种世界性的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去分析浙江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索取得的成就及原因。从理论上分析其内部的问题,并在这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 分工理论 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1.1定义 我们所说的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他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之后的韦伯(1929)把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因素、集聚因素。而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即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产业集群的问题。之后的克鲁格曼则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型外部性”和“经济型外部性”的观点来进一步进行解释。而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产生原因。代表人物为威廉姆森(1975),他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征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提出了产业集群是企业间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活动和资源的相互依赖。 1.2 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 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首先是交易成本优势。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减少了资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别及申报程序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别及申报程序 一、关于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区别 产业园区包括开发区、高新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类型。其中,开发区属外经贸系统主管,高新区属科技系统主管,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我委主管。我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工作开始于2005年,《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明确,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形式,是转移双方按照合作开发协议,由山区或东西两翼地区政府在本地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是指特色产业聚集度高、在“三大建设”(即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对全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二、关于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申报程序

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认定申请由所在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向省经信委提交书面申报材料,省经信委会同省推进“双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对上报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后,授权省经信委批复。详细申报程序请参阅《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粤经贸工业〔2005〕582号)。 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由产业集群所在行政区域的县(市、区)、镇的经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和地级以上市经信部门同意后报省经信委。地级以上市的产业集群由地级以上市经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直接向省经信委申请。省经信委组织专家组,根据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集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评,提出建议名单送“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审定。联席会议对建议名单进行综合平衡,择优确定初选名单,经公示后,公布“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名单”,并授予“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称号,颁发“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牌匾和证书。详细申报程序请参阅《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粤经贸创新〔2007〕106号)。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按照国外经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贴牌生产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2]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C]Paper for the Bellagio Value Chain Workshop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BN19RE UK 2000 [3]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1 [4]Hobday M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5]Nonaka Ikujiro Toyama Ryoko Konno Noboru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 34 [6]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 27- 44 [7]Myrna Gilbert Martyn Cordey- 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从钻石体系 看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

从“钻石体系”看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 张建红《集团经济研究》 摘要: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根据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浙江省五个关键要素的应用研究,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钻石体系浙江产业集群 一、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产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发展环境中一些关键因素即“钻石体系”决定的。“钻石体系”能够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产业或产业环节的成功。“钻石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发展,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四个方面,此外,还有产业发展机会和政府角色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这六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决定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发展环境的“钻石体系”影响产业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近年来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其中小集群更是我国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浙江经济发展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浙江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围绕某一特色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能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组织形式,即是由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 浙江产业集群从年代末年代初,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经过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目前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许多产业集群的生产总值和市场占有率均在全国前列,有些产品已占国际市场的以上。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品,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个城镇”的局面。浙江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分布在浙江工业中的多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业中的多个农副产品方面,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鞋业、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位的有种,占,而其中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的小商品。 三、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分析 .生产要素优势 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浙江省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据统计,年浙江工业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万人。年全省工业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万人。年间全部工业从业人员增加了万人,增长近,其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增长万人,占总增长人数的。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始终在以上(见表1)。 表1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统计年鉴》,年月第版。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省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年和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美元,而浙江省只有美分左右。这跟浙江省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浙江省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浙江省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浙江省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浙江省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全中国是比较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例如杭州,无论是从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还是拥有的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状况以及交通、通讯设施在国内都是处于前列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卓越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使得它的生活品质位于国内同类城市的前茅。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别适合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型创业者居住和工作。所以,从资源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企业〔20XX〕2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逐步发展壮大,一些地区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已达到本地企业销售收入一半以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但目前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部分产业集群集聚度较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设不够、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亟待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现就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 (二)鼓励支持在产业集群中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工业)园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高效开发利用土地。 (三)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保障,推进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产业集群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投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建立集群内废旧物回收处理、再制造工程咨询等第三方环境治理方式,加强节能管理和“三废”有效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每个产业集群应明确2-3家龙头骨干企业,并对其重点扶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 (五)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 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文献综述

摘要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但就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由国际化背景到中国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从己经取得的成就到存在的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看,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成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途径。本文献综述从整体上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简要评价,提出我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宏观引导企业微观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途径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据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也为外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中国加工贸易将面临近2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原油及原材料普遍上涨的影响,走低价路线的“中国制造”行业竞争力难以为继;从内部经济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加快,劳动成本的上升以及“两税合一”新政的实施,加工贸易管理强化等一系列新情况都将透支企业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加工贸易传统的成本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成了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概念 (一)加工贸易 按照Feenstra与Hanson(2002)的定义,是指东道国采用免税方式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并最终再出口的一种生产与贸易活动。[1]从广义角度来讲,加工贸易是指外国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和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进行销售,它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紧密相连。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

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国际商报 > 第7749期 > 第A1版要闻 > 正文 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在商务部举行的“外贸结构调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回顾了过去5年来中国在调整外贸结构方面取得的成绩:新兴市场份额、中西部出口占比提升,外贸国内区域布局、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货物贸易方式改善,对外贸易质量提升等。中国的研发、设计、品牌和服务将与中国制造一起,成为中国外贸的新注释。 中国外贸最近的5年,是外贸发展历程中最为复杂多变的5年,更是中国外贸结构调整原动力最迫切、力度最大的5年。 “中国的研发、设计、品牌和服务将与中国制造一起,成为中国外贸的新注释。”5月9日,在商务部举行的“外贸结构调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如是表示,过去5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中国外贸,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功化解各种困难与挑战,加快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5年调整成效斐然 姚坚表示,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自贸区战略,开拓新兴市场。2012年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四个传统市场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为44%,较2007年同类数据下

降了6.2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则提升了6.2个百分点。 以轻工业为例,2012年轻工产品对东盟、南非、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分别增长了42.7%、29.6%、21.7%和17.5%。“尽管对欧盟国家的销售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对新兴市场的销售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缺口。”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文峰说。 此外,在外贸国内区域布局、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货物贸易方式改善以及扩大进口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中国外贸全面出击,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通过结构调整,外贸产业链的梯度转移带动了中西部的发展,2012年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占比已提升到13.1%,;民营企业成为外贸行业的主要力量,其出口占比由2007年的24.4%提高到2012年的37.6%,进口占比达到24.8%;同期,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7.6%和29.3%,对矿物燃料、钢铁、化工等“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调控力度则在加大。 我国货物贸易方式结构明显改善。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快于加工贸易4.4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同期的服务贸易增幅更加惹眼,高达87.6%,为4705.8亿美元。在推动产能升级、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引导提升国内消费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进口由2007年的9558.2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18178.3亿美元,增长了90.2%,年均增速达13.7%。 中小企业受益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浙江台州椒江区;发展状况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大量企业、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的经济过程或现象。浙江台州椒江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基本都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属于原生型产业集群。其成功的路径、发展的经验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政策建议。产业集群是一种大量企业、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的经济过程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相继发展起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带。其中浙江地区产业集群是在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国有投资不多,外资引进较少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种依靠地区内生力量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其成功的路径、发展的经验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对推动中国其他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为了实地了解浙江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调研小组对台州市椒江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组与椒江区相关部门召开了座谈会,随后实地考察飞跃集团、海正药业、星星集团、吉利汽车四家当地龙头企业,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两方面了解地区产业集群具体成功路径以及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椒江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内聚集的企业是属于同一特定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紧密的合作关系。集群内企业是纵向专业化分工或横向竞争、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扎堆。同时,集群内企业能够充分共享技术、信息、人才、政策等公共资源;知识与创新能够通过产业链迅速传递,企业在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大大提高。椒江产业集群有四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椒江产业集群以医药化工、服装机械、电子电器为主。2005年,医药化工、服装机械、电子电器分别占全区工业生产总值的29%、16%、17%。2006年1季度,医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的产值比前一年同期分别增长100.2%,332.8%,130.3%。第二,配套、协作基础完善。目前,在椒江已形成了模具加工制作、铸造、热处理、零件粗精加工、整机装配、产品包装、运输等前后相连的服装机械产业链,也形成了塑料加工、制冷器件加工、包装纸箱、泡沫等与家电制造行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工业园区的建立更为各种配套、协作提供空间优势,各种资源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因此,配套产业的完善是椒江产业集群优势的又一体现,它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减少了成本,降低了风险。 [!--empirenews.page--] 第三,龙头企业居国内领先地位。椒江区医药化工、服装机械和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中都有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优秀大企业。海正集团、飞跃集团、杰克控股集团、方远集团、星星集团入围全国500强企业。这些大企业带动了周围相同或相关产业的小企业发展,并在生产技术方面起示范作用。海正药业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全国重点化学原料药骨干企业和出日创汇企业;飞跃集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年产各类缝纫机200万台,“飞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进入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加强。第四,产业外向度高。椒江区产业外向度高,200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已分别达到48.3%和31.7%。服装机械、医药化工和家用电器企业一半以上产品用于出口。海正药业公司80%以上的原料药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特别是在欧美地区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飞跃、宝石等缝纫机整机制造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具竞争力的缝纫机品牌企业,飞跃集团所生产的超高速包缝机、绷缝机占世界总产量50%。一批优秀企业还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网络和研发基地,这对稳定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大有帮助。 [1][2][3]下一页二、椒江产业集群成功路径椒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基本都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属于原生型产业集群。民营企业家创新和创业是椒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同时,地方政府采取柔性化和灵活性的“开明政策”,积极鼓励、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从产业体系优化的角度,对广东产业集群困境与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升级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地理区位和工艺传统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已成为广东工业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其程度决定了区域发展的速度。 一、广东产业集群发展 2008年广东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广东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其中60%左右的产业集群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珠三角地

区有400多个建制镇,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由这一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73%。2007年广东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水平的产业集群共123个,已经认定36个示范区,而其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有一定知名度的有75个之多。从集群的规模来看,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91个,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45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24个。 近年来,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新兴支柱产业为代表、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九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二是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个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约占四分之一。以专业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扩展,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三是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同时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各地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从政策优惠的简单扶持逐步向提供品牌、技术、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转变。

6个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2)

6个东莞转型升级成功案例转型升级现状:东莞成功案例逐步显现 2013年01月29日00:54来源:? 主持人:已经取得成效了? 徐建华:获得浴火重生。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发展所需。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后,随着国际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又是一轮的转型升级。这次落实省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按照全会分析到的广东转型升级、爬坡跃槛阶段,也是总结过去四年的转型升级工作的情况,现在就是要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能够转化为一种制度。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1、徐建华: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港资企业。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现在有一万多家,其中港台企业接近一万家,最早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是香港的企业。有一个在厚街的叫做“创科”的企业,原来加工贸易是做代工,没有品牌,没有市场的话语权,但它走了一条利用金融危机去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路,迄今为止收购了八到十个国际的知名品牌,包括北美、日本的百年老品牌。有了品牌以后,把研发再集中过来,在厚街组建一个研发中心,一手抓品牌,一手抓研发,现在的市场主导权、定价能力、附加值都大大提升了。 2、另外一个是外国企业,在寮步的“高伟”电子。 这是一个韩资企业,最早是做玩具的,后来就做一些电子产品,同样也是制造业。制造业分高端和低端,一开始是做低端的制造,后来发现做这么便宜的东西不行,就搞研究院,和研究院一起搞新产品,就是做手机里面的摄像头,可以很薄手机的厚薄程度取决于摄像头

的厚薄程度这就是高端制造了。原来的厂是分布在两个地方的小厂,通过“三旧”改造,整合成一个大厂,产值提高了,纳税额也提高了。 3、东莞举行加工贸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现场会 昨日,加工贸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在常平晶苑工业城举行。现场会上,通过分享晶苑集团的转型升级经验,聆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辅导计划,与会服装企业代表形成了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微笑曲线”两端的共识。200余名镇街企业代表参加现场会,副市长贺宇出席现场会。 转型经验:不断提高附加值 昨日下午,200余名企业代表参观了东莞晶苑毛织制衣有限公司,分享了晶苑集团转型升级经验。 晶苑集团执行董事、晶苑毛织制衣有限公司总裁黄星华介绍,作为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晶苑毛织的转型路径就是坚持从过往单纯的加工制造,逐步向集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企业转变。正是不断按照“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中间提高”的思路深化推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晶苑毛织才取得了高速发展。去年,晶苑毛织进出口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4.3%;今年1-5月,公司进出口额近1亿美元,增长20.2%。 据了解,东莞不少服装企业已经在贴牌代工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自主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发展内销市场,比如以纯服装、小猪班纳等。

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_以杭州市为例

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 ya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 N o.2V o l.28 A pr.2007 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以杭州市为例 高峰1,洪棋文2 (1.浙江大学; 2.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都市型产业集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将SW OT分析这一分析工具用于区域战略发展研究,对杭州都市型产业集群发展进行SW OT分析的结果表明:推动现有都市产业集群成为创新集群;继续建立完善推进都市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机构网络;注意集聚相关专业人才是提升杭州市都市产业集群要采取的三个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都市型产业集群;杭州;SW O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7)02)0048)05 作者简介:高峰(1977)),男,湖南常德人,硕士,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一、都市型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 都市1型产业集群(M etropolis Industrial Cluster)是指依托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以创新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在城市特定区域中,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大学、科研单位、产业公会等)共同组成的产业网络体系。 都市型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存在了相当时间,而对它的研究与探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 arshall)在对设菲尔德和兰开夏郡的研究中,发现那里的公司出现了集聚现象,公司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区内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征。他第一个将这样的区域称为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此后,一些学者根据对意大利东北部经济和中部地区(即/第三意大利0)o以及其它国家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意大利产业区、新产业区都市工业区、都市型产业集群的概念。学者们认为,都市型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企业集聚性以及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2)当地根植性?(embeddedness)与开放性(o penness)并存,即都市型产业集群既与同一城市中其它城区的都市型产业相关联,还同其它城市产业或农村产业甚至国外产业和市场相联系,在开放型经济系统中成长。(3)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0(institutional thickness),即区域内已经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商会、创新中心、金融机构、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工会、地方政府机构、市场营销机构等复杂的机构。 目前,都市型产业集群广泛存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普 收稿日期:2007)02)08 48

改革开放40周年: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顺义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承担着首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顺义区从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高度,高起点、高站位编制“一区”规划,高标准、高效率推进“一区”建设,努力将“一区”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顺义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培育了临空经济、高端制造、产业金融三大支柱产业,拥有国航、北汽等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基础,临空经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5家,上市企业7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高位增长;聚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20家,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以上。 顺义“一区”高精尖产业有三大特征: 一是产业基础坚实。形成了以汽车、航空两个千亿级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都市工业、装备制造、基础与新材料等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一批几十亿级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集聚和培育了北汽集团、江河创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

点骨干企业。 二是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了“一轴、两带、四园、五基地”的高精尖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带动了全区实体经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其中,围绕三大科学城,依托京承高速产业走廊,重点打造北部高技术制造发展带;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沿六环路与京平高速沿线区域,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发展带。 三是产业要素齐全。拥有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等7个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以及新三板加速器等9个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拥有各类人才33.4万人,其中各类工程师以及高技能人才1.4万人,共有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10个、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2个。产业链完整,主导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聚集度达到85%,汽车、航空等产业配套的科技中小企业超过300家,形成了研发设计、中试测试、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上市融资等全产业链体系。 顺义区立足建设“一区”重要使命,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要承载区为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准路径,梳理举措,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大高精尖项目培育引进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一区”各项工作开展。 明确产业方向。结合北京市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对全区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确定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

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_以东莞为例

江苏商论2009.2 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 —以东莞为例●谭小平1,林东泓2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广东农垦总局,广东广州510632) [关键词]东莞产业集群;区域创新;集群升级;集群竞争力[摘 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以区域创新重塑集群竞争力,推动 产业集群顺利升级的思路。剖析了产业环境恶化背景下东莞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三类产业集群风险集中凸现,产业群缺乏持续竞争力,区域制度变革滞后,创新网络互动不足。结合东莞产业集群现状,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互信的社区文化,进行制度创新与加强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的互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09)02-0150-03 一、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出路:区域创新重塑集群竞争力 1、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创新 随着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轮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变化。图1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 ,1966)绘制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当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第四阶段调整期后,将面临着衰退或重焕生机两种可能,而这取决于区域内产业能否顺利实现创新,完成核心产业的更替。对于产业集群进入调整期后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产业区位转移、开辟新市场、引入新企业、出售非核心业务、产业结构重组等可能是有效的促进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蔡宁等2003),但笔者以为,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问题,唯一的途径在于实施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活动。隋广军等(2004)也认为区域产业从衰退期进入到更新期的关键在于集聚体能否发挥其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产业集群,具有难以模仿的创新优势,与原有集聚优势叠加,形成更突出的集群竞争力。集群竞争力曲线上行,进入集群新一轮生命周期的生成期。因此,东莞有必要在产业调整的关键时刻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更有生命力的产品抢占市场,提升集群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集群生成期,实现产业集群的顺利升级。 二、东莞产业集群升级困境 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是外部成熟产业集体迁入的结果,这种群移式产业集群具有先天不足性和脆弱性。当前宏观环境波动,产业环境恶化的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资问题、融资困难等问题已经让相当数量的集群内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很多企业出现负利润而不得不关闭或转移。据报道,2008年1月至5月期间,东莞市关停、转移外资企业405家,上升36.4%,新增外资项目减少,企业非正常关闭现象增多。①而个别企业的倒闭拖累关联企业,通过产业网络发生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大了产业集群的风险。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鞋业、毛纺织业、家具业、玩具业受到的 图1产业集群竞争力曲线 ①信息来源:金融界财经频道https://www.doczj.com/doc/894513254.html, 150

个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精心整理6个东莞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转型升级现状:东莞成功案例逐步显现 2013年01月29日00:54来源:东莞时报? 主持人:已经取得成效了? 徐建华:获得浴火重生。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发展所需。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后,随着国际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又是一轮的转型升级。这次落实朱小丹省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按照全会分析到的广东转型升级、爬坡跃槛阶段,也是总结过去四年的转型升级工作的情况,现在就是要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能够转化为一种制度。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1、徐建华: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港资企业。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现在有一万多家,其中港台企业接近一万家,最早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是香港的企业。有一个在厚街的叫做“创科”的企业,原来加工贸易是做代工,没有品牌,没有市场的话语权,但它走了一条利用金融危机去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路,迄今为止收购了八到十个国际的知名品牌,包括北美、日本的百年老品牌。有了品牌以后,把研发再集中过来,在厚街组建一个研发中心,一手抓品牌,一手抓研发,现在的市场主导权、定价能力、附加值都大大提升了。 2、另外一个是外国企业,在寮步的“高伟”电子。

这是一个韩资企业,最早是做玩具的,后来就做一些电子产品,同样也是制造业。制造业分高端和低端,一开始是做低端的制造,后来发现做这么便宜的东西不行,就搞研究院,和韩国研究院一起搞新产品,就是做手机里面的摄像头,可以很薄手机的厚薄程度取决于摄像头的厚薄程度这就是高端制造了。原来的厂是分布在两个地方的小厂,通过“三旧”改造,整合成一个大厂,产值提高了,纳税额也提 3 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企业转变。正是不断按照“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中间提高”的思路深化推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晶苑毛织才取得了高速发展。去年,晶苑毛织进出口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4.3%;今年1-5月,公司进出口额近1亿美元,增长2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