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

册)

1.易错字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失意”侧重不得志。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侧重看得开。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文题解说】

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创作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

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

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本课为2课时。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

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

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课时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新课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

导入一:视频导入型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媒体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有一种责任需要用生命去完成,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像往常一样驾

驶大客车,当车行驶在沪宜高速上时,突然一个长方形刹车片砸中他的腹部和手臂,他忍着剧痛停稳大客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安全。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也为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认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责任观吧!

导入二:设疑型

[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

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 ) 如释重负( )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监督( ) 凡属( ) 纵然( )

〔答案〕huìshìqìlǎn mǐn xièdūfán

zòng

(2)掌握词语

达观:

契约:

死而后已:

心安理得:

失意: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仁人志士:

如释重负:

〔答案〕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得志。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仁爱而有节操的人。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是活得很累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1.积累重点词语和充满哲理的优美警句。

2.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文段并背诵。

最苦←责任→最乐

勇于负责不能逃避

第课时

1.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

1.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品析表达⇒难点探究⇒拓展延伸

导入:直接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重点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作者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探究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来学习作者的苦乐观。

一、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①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21·世纪*教育网

②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示例: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再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二、跳读文章,难点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方法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作者首先从正面展开论述:凡人生在世间一

天,便有应该做的事。接下来从反面展开论述: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

2.第五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题目中的“最苦”和“最乐”?

〔明确〕本段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只有大小的区别。想逃避责任,只会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呼应“最苦”的句子有: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呼应“最乐”的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

〔明确〕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三、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

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联系本文的观点,说说毕淑敏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明确〕示例:因为这个苦孩子只是想着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想到尽自己的责任。人应学着尽到自己的责任,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明确〕联系课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等。

本文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查阅资料,搜集与责任有关的名人名言。

2.完成课后练习。

不苦⇔最苦背负未了责任

一、新会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会会城茶坑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

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它是由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录》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再现了任公伟大的爱

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二、《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一、积累与运用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如释重负( ) 恩huì()

契约( ) zòng然( )

xiè却( ) 揽( )

监dū() 凡属(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人处世,但求心安理得,别人要怎样议论,我并不在意。

B.为了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经常带儿子去孤儿院,去慰问那里的孩子。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4.写出下列句子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4)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②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③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④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⑤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④①⑤⑥③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①⑤⑥②③

6.(齐齐哈尔中考)结合材料,综合探究。

【材料一】2014年12月7日,燕山大学23名大学生在海边玩雪时,发现一名女子向海中走去。情况危急!他们不顾天气寒冷、海水刺骨,冒着生命危险陆续下海,手拉手结成一条冰海救人的“生命链”,救回跳海女子。

【材料二】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早热古丽·依米提,10余年照顾22个维汉脑瘫孩子的“爱心妈妈”。她这样说:“不管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妈妈的爱。只要他们来到我这里,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材料三】2015年5月12日,曾鹏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被遗忘的承诺者”的文章。讲述了他和一位大学生之

间发生的故事:三年前来自天津的许涛为救患病父亲在微博募捐,并承诺3~5年内还款。他得到了曾鹏宇等好心人的帮助。时隔3年,许涛兑现承诺开始还款,并附上了利息。

【材料四】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当地商人扎法尔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中国来了很多救援队,有政府的,有民间的,为我们提供药品、医疗设备,并帮助抗震救灾,搜寻遇难者,后来还不断加大防疫的力度。”

(1)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提炼出你所获得的信息。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二、课外类文阅读

快乐是一种能力

(十堰中考)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

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从身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与他人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人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背景链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3、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常见的论证结构: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4)论点与论题 ①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②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 ③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5)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复习过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3)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4)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课后练习含答案

15最苦与最乐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惠.()缠.着()契.约() 招lǎn() 循.环( ) xiè()却监dū() 死而后yǐ()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1)如(释)重负:。 (2)任重(道)远: (3)悲天(悯)人: (4)心安(理)得:。 3.(南京中考)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 ×月×日星期三小雨转多云 今天早晨,我在小区运动场玩,①忽然看到双杠上挂着一幅蜘蛛网。②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③仔细观察后发现: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自行车车轮,从“车轮”的中心伸出了许多细丝,我数了数,哇,有25条!它们又被一圈圈蛛丝连起来,就成了漂亮的网。 ④谁能说蜘蛛不是不厉害呢! (1)第①句中量词使用不当,应将“”改为“”。 (2)第②句啰嗦,应改为:“。” (3)第③处标点不当,应将“”改为。 (4)第④句有语病,应改为: 4.(北海中考)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 5.按要求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 级下册) 1.易错字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 2.多音字 乐 几 还 观 佛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失意”侧重不得志。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侧重看得开。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整体结构 【课前积累】 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 __________, 别号__________,__________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曾参与过“戊 戌变法”。本文选自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揽() 悲天悯人()卸却() 3.解释下列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心安理得: 【课上突破】 (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自然段)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4、5自然段)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课后提高】 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 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 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 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 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课后反思】 第11课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和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15、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 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

《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 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梁启超是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优秀人物,其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等。 任务二:学习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lǎn()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2)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qì()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 心便时时刻刻监dū()在后头。 (3)这种苦乐xún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4)古语说得好,rú shì zhòng fù();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5)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hǎi kuò tiān kōng (),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6)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bēi tiān mǐn rén(),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2)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 qìlǎn mǐn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 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 ①不得志 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约23分钟) (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 基础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 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 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 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 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 ....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 ....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 ....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 ....,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 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 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排比) 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 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第11课最苦与最乐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契q?: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是梁启超思想发展最闪光的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字,号别号。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 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5《最苦与最乐》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 一、学 【知识链接】 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曾参与过“戊戌变法”。本文选自。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2.解释下列词语(在书上勾画、《同步练习》上完成,全班展示。)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 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 3.自读课文3遍,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然后互相交流订正。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四、练 1.当堂练习 (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 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 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 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 (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A.分内应做的事。() B.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当堂测试 完成《同步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 1.易错字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 2.词语释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3.走进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 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4.文题解说 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 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 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6.创作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 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 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 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新课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 导入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 可或缺的要素。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教师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 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难点】 1、理清文章整体结构 2、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链接】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1)、《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曾参与过“戊戌变法”。(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 解析:(1)《梁启超全集》梁启超。饮冰室主人(2)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作者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痛苦。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卸.却() 3、解释下列词语 失意:指不如意,不得志;意见冲突,不和睦。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语出《礼记》)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泛指畅通,心胸开阔,见解通达。 契约: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

3、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二)谈乐 3、【合作学习】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 4、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担责任 4、【合作学习】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说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曾子——任重而道远。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含义: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引用名言的作用: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6、【拓展延伸】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铭记责任】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最苦与最乐自备导学案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主备人:陈辉审阅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内容,找出作者的观点,并试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2、找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树立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一、独学探究(10分钟) 1、阅读“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1分钟) 2、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圈出不理解或读不准的字词。(5分钟) 3、用黑笔标出设问的句子,用红笔将作者的论点标记出来。(4分钟) 二、基础演练(4分钟) 1、本文作者是,他是近代著名的家,家,学者。曾参 与(填政治运动名称),又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的散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本文选自他的《》。(1分钟)2、写出下列词意:(3分钟) 失意: 悲天悯人: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我读不准的字还有: 我不理解的词还有: 三、合作交流(10分钟) 1、将[独学探究]中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向本组同学请教,若仍不能解决的板书到黑板上,全班共同解决。(1分钟) 2、判断下列句子,是设问句的请打“√”,不是的请打“×”,并与本组同学交流看法,将不同意见的句子的序号板书在黑板上。(1分钟)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 (2)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没处逃躲呀!()(3)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到了长成,责任自然而然就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3、思考:文中运用很多设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呢?和组内同学分问句和答句试读一段,体会它的作用。(提示:设问句的作用有①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5分钟) 我们读的这一段设问句的作用是 4、作者认为:(1)人生最苦的事是,人生最乐的事是。 (2)才算是真乐。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 册) 1.易错字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 2.多音字 乐 几 还 观 佛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失意”侧重不得志。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侧重看得开。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文题解说】 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创作背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