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强实施,同时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学科布局的优化

学科是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的核心,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涉及文化课和实践课两大领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的布局,增加更多实用的课程内容,并且不断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学科、科目和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基础教育领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制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学科知识的沉淀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进,我们还需要加大学科知识的沉淀力度,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需要教育行政

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协作,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四、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教育评价,并且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各类能力和实际表现充分考虑,让评价的结果更加趋于客观公正,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五、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

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知识沉淀、科学化教育评价以及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更高素质人才、推进国家发展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8次 重大的课程改革。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 的更新,提升教育质量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这一次改革的背景是伴随着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改革主要针对学科设 置进行调整,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农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特点。这一改革为当时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也存 在实施难度大、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这一次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的产物。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次改 革引入了通识教育,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等非学科类课程,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此外,这次改革还提倡自主学习和实践 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次改革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 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改革以减负为主要目标,取消了一些繁重的 课程和考试内容,提倡课程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一次改革是出于教育质量的考虑。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 践和合作精神等。这次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强调学生的综 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这次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 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重 视信息技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这次改革是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需要。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次改革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推动学 校各个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第七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这次改革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次改革提出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 素养。 第八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20年,这次改革是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和 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改革的重点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推进 终身学习和全人教育。这次改革提倡课程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结一下,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8次重大 的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育质量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这些课 程改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推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进步,为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相信在未来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的目标和策略。 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而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革,可以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制度,减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具体来说,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智能、品德、体质、美感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跨学科和实践性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促进个性化发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灵活设置选修课程和兴趣课程,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学习。 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改革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推进。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策略: 1.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确各个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的配搭,以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教材教法的更新。 3. 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体制,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4. 理顺学校课程管理机制 建立灵活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跨学科和实践性教学、促进个性化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考试试卷一(含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20%-22% )、数学(13%-15% )、英(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7%-9% )、体育(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 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B上课) A 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B教师C校长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A充分的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D改革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简称 新课改 口号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目的 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 目录 1.1基本原因 2.2改进内容 3.3突出变化 4.4课改难点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改进内容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突出变化 从长远看,这一轮高中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需要的是看准方向和坚定信念。 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为了有利于学生选课,教育部把高中课程分为8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括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生只要“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至于在一个领域内学哪门课,学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选语文而不选外语。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综合练习题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综合练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 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2.“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4.《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5.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6.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4.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7.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8.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近年来,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备受关注。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这次改革主要关注课程的免费、普及和学科设置的合理性。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学科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开始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机构开始引入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如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所学。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1世纪初。这次改革强调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课程设置也更加灵活多样。此外,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次改革主要针对初中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科水平。将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和特长。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新增了许多实

践性的课程,例如手工课、音乐课、体育课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这是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旨在推动学校自主办学和因材施教。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 学生的需要,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此外,还引入了主题教育和综合 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7年。与第六次改革相辅相成,这次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结构和学科内容,加强 了学生的学科基础和能力培养。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意识。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21年。这是一次基于互联网技 术的课程改革。学校开始探索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 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 数字技术能力。 这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也逐渐提高。然而,也需注意到一些问题。如何平衡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如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所在。 总之,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具有 重要意义。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强实施,同时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学科布局的优化 学科是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的核心,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涉及文化课和实践课两大领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的布局,增加更多实用的课程内容,并且不断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学科、科目和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基础教育领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制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学科知识的沉淀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进,我们还需要加大学科知识的沉淀力度,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需要教育行政

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协作,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四、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教育评价,并且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各类能力和实际表现充分考虑,让评价的结果更加趋于客观公正,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五、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 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知识沉淀、科学化教育评价以及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更高素质人才、推进国家发展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本文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间。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全国各地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61年至1965年间。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点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的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至1993年间。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减轻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此外,改革还加强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间。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改革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至2008年间。这次改革是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革的重点在 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改革还注重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至2013年间。这次改革的 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革还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 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至2017年间。这次改革的 背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重点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动素质 教育。此外,改革还注重了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 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8年至今。这次改革的背景是 适应时代的需求,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质 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改革的背景各不相同,但都致 力于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优秀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相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继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 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参考资料 前言 1、基础教育的内涵:基础教育指的是在未成年期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等。) 2、基础教育的价值:(1)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2)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专门人才的培养。 3、课程改革的定义:指对已有课程中不符合价值理想的方面予以建构,根据新的价值需求进行调整、修订,或提出新的建构,其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 4、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 政治与课程改革——(1) 政治对课程目标的影响;(2) 政治对课程内容的影响;(3) 政治体制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 经济与课程改革——(1) 经济体制制约课程发展模式和课程价值取向;(2) 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的条件决定课程实现程度 文化与课程改革——(1) 文化传统与课程改革;(2) 文化交流与课程改革;(3) 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 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美苏两国的科技与军事竞争致使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2.科技进步的影响; 3.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此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精英教育;(二)重视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三)强调基础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基础性;(四)课程分科及综合化的趋势;(五)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多样化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国际背景: 1、工业化国家义务教育年限已经延至10年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展。 2、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3、五六十年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方面,八十年代后的改革则是整体性的,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包括办学制度、办学模式、与高等教育相联系、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障机制相联系。 4、美苏两级政治体系解体,由军事竞争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5、科技革命产生的机器不再仅仅是替代和增强人的体力,而是进一步替代了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 6、人们对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提高,不再满足于同等机会接受教育,而是要同等机会获得成功。 此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 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

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 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 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考试题库及答案

德国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让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学上有更大的____,加强质量管理强调实验教学环节、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处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收藏 A. 招生权 B. 自主权 C. 命题权 D. 阅卷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 收藏 A. 教育面临的挑战 B. 全选 C. 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D. 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和经济全球化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每___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收藏 A. 3 B. 15 C. 8 D. 10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教育面临的挑战是: 收藏 A. 全选 B. 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 C. 新的学习观的确立和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D. 正规教育的资格受到挑战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

日本2002年改革后的课程力求__________,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收藏 A. 以学生为中心 B. 以人为本 C. 精选教学内容 D. 突出创新教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日本2002年改革后的课程力求__________,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收藏 A. 以学生为中心 B. 以人为本 C. 精选教学内容 D. 突出创新教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核心是实现两个重大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 收藏 错误 正确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我国小学升学率:97%(入学率89%); 收藏 正确 错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 “两免一补”是指免杂费,免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收藏 错误 正确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信息技术教育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兴趣爱好得到良好发展,更有利于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多样发展。 收藏 错误 正确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收藏 正确 错误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正确答案已附后,请用Ctrl+F 进入查找答案) 形考任务1 试题1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英国1988 年颁布的()一改传统的课程设置状况, 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学习广博的、平衡的、相关的课程。 选择一项: A.《基础教育法案》 B.《2002-2007年战略规划》 C.《教育改革方案》 D.《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反馈 正确答案是:《教育改革方案》 试题2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特别强调,学校也应与家长、 村长、社长紧密联系,共同打造立体的教育格局。 选择一项: A.泰国 B.日本 C.中国 D.韩国 反馈 正确答案是:泰国 试题3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法国教育家()1965 年在“第三节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口号。 选择一项: A.陶行知 B.保罗·郎格朗 C.杜威 D.涂尔干 反馈 正确答案是:保罗·郎格朗 试题4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从1983 年《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布开始,()拉开了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选择一项: A.英国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反馈 正确答案是:美国 试题5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自1968 年以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本, 注重全面发展。 选择一项: A.学校教育 B.教师 C.学生 D.家庭教育 反馈 正确答案是:学生 试题6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针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2001 年,教育部印发了(),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选择一项: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国家中等学校基础教学计划》 D.《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反馈 正确答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试题7 正确 得分2.00/2.00 分 试题正文 【单项选择题】课程结构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 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选择一项: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选30题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选30题 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动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五、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单向性与综合性。 2、专制性与民主性。 3、统一性和差异性。 4、承袭性与时态性。 六、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 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这就使课在结束时多了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