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化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酸化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酸化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酸化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新型灰岩酸化液体技术评价

COSL/S&T –P02-2010 科研项目管理程序新型灰岩酸化技术评价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 2011.11.29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第o 页

一、项目来源及目的意义 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和易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趋枯竭,人们正在把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目光转向难动用油气藏。我国近年来也在加大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力度。然而由于这些探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使得开发工程难度大,施工工艺十分复杂。例如与传统灰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相比,近年来遇到的高温高压,低压低渗、三明治式储层结构,重油或油气水混层等特点同时存在的灰岩油气藏,给开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难动用油气藏的开发多数都需要特殊的增产改造措施如新型灰岩酸化液体技术已达到预期效益。 另外近年来中海油服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然而许多增产改造措施依然停留在传统油气藏增产改造的技术水平。例如在印尼WAKAMUK、KAJI SEMOGA区块复杂灰岩酸化改造中就需要在酸化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因此,本项目将针对复杂灰岩油气藏开发生产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灰岩酸化液体技术以及配套工艺方面进行开发和评价,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这类油气藏开发的新型灰岩酸化液体技术。通过此项目切实提高此类油气藏的增产改造效果,也将中海油服在灰岩酸化核心技术和产品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一直以来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形式。然而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崛起大大加剧了能源供求关系的矛盾。这也是近年来石油天然气价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升相应地也使许多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第~ 1 ~页

2009胜利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材料9

加快推行一体化治理 努力提高老油田水驱采收率 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 2009年2月2日

加快推行一体化治理 努力提高老油田水驱采收率 编写:隋春艳牛拴文徐赋海马来增 路智勇董福生颜春者卢惠东初审:赵明宸 审核:马代鑫杨勇 2009年2月2日

目录 前言: (1) 一、广利油田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1) (一)概况 (1) (二)开发简历及现状 (1) (三)存在问题 (2) (四)莱1断块综合调整的启示 (3) 二、广利油田一体化治理的做法 (4) (一)改善源头水质,减缓水质腐蚀 (4) (二)精细地质研究,二次完善注采井网 (8) (三)科学配注,启动调水工程,提高注采比 (10) (四)加强工程技术配套,实施治理一步到位 (11) (五)强化注采动态调配和现场注采管理 (12) 三、广利油田一体化治理的效果及认识 (13) (一)一体化治理的效果 (13) (二)一体化治理的认识 (15) 1、精细油藏描述、找准剩余油是一体化治理的基础 (15) 2、改善注水水质是一体化治理的前提 (15) 3、技术进步是一体化治理的关键 (16) 4、精细管理是一体化治理的保障 (16) 5、一体化治理是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16) 四、推广一体化治理的部署安排 (16) (一)东辛油田推广一体化治理开展的前期研究工作 (17) 1、断块油田精细地质研究 (17) 2、水质腐蚀机理及稳定技术研究 (18) 3、开展欠注层改造技术研究,提高潜力层储量动用程度 (20) 4、开展大压差井分层技术研究,提高层间差异大井的动用程度 (21) (二)东辛油田中部断块区一体化治理部署 (22)

孙梦茹---胜利油田二次开发实践与认识

孙梦茹: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受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呈现增速明显放缓、价格急剧回落、效益大幅滑坡、经营逐渐困难的局面,未来行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5月22-23日首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纵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走向,为今后行业发展探路引航,以下是来自搜狐财经的现场报道。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已经开发了45年,油区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原油生产呈现递减趋势,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地面设施老化严重,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矛盾日益凸显,老油田挖潜难度日益增加。面对严峻的开发生产形势,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转变开发调整思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等工作,群面试时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形成了适合胜利油田油藏特点的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胜利油田发展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油区集中在东部的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和昌潍坳陷。截止08年底,探明油田70个,气田2之,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7.99.6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4。 胜利油田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发育有构造、岩性、地层、符合油气藏四大类15种油气藏类型,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点。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胜利油田经历了稳步建产64-80年、高速生产81-87年、高速稳产88-95年、持续稳定发展96年到目前四个阶段。截止08年底,投入开发70个油田,动用地质储量41.54,现井网和工艺条件下标定技术可采储量11.69,标定采收率28.1%。08年油田年产油2774,累计产油9.3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0.1%,综合含水90.5%,剩余可才储量采油速度10.6%,总体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主力油藏类型、开发单元的开发程度、采收率状况差异大。 二、老油田二次开发时间及认识 “九五”以来胜利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三高”开发阶段,含水上升、递减加大、井况井网损坏加剧成为油田开发中的突出矛盾。面对矛盾和问题,近年来,胜利油田老油田开发的阶段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与实践并重,大力开展理论创新和科研攻关,在不断深化老油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研究调整政策,攻关技术手段,积极推进邮亭“二次开发”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三个扩大”、“两个强化”,有效促进了老油田开发水平的再提高。 (一)深化高含水期油藏潜力认识,引领开发思路转变。

侧钻技术在胜利油田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 题目:侧钻技术在胜利油田中的应用所属系部:石油工程系 专业:油气开采 年级/班级:油气开采1班 作者:曹琛远 学号:071395002011140 指导教师: 评阅人: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选题的背景 (1) 1.2选题意义 (1) 第2章侧钻技术及其概念 (3) 2.1侧钻技术概念 (3) 2.2侧钻工具 (4) 2.3使用范围 (4) 2.4开窗工具 (5) 2.5窗口位置选择 (5) 第3章井眼轨迹测量 (8) 3.1老井井眼轨迹测量 (8) 3.2定向侧钻 (8) 3.3随钻井眼轨迹监控 (8) 第4章侧钻技术发展趋势 (10) 4.1工程设计概况 (10) 4.2施工情况 (10) 4.3发展方向 (12) 4.4问题及对策 (12) 第5章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摘要:根据套管开窗定向侧钻技术在胜利油田研究发展和实施的具体情况着重介绍了小眼井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水平井的开窗侧钻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等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并结合66—37井和梁11—34侧井的具体施工情况对小眼井套管开窗定向侧钻技术方法和效果作了进一步说明。胜利油田大部分老井已处于生产的中后期油田产量下滑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持续发展套管开窗侧钻技术是在老井或死井中通过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对老油区进行二次或三次开采剩余油气资源提高油气资源采收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胜利油田从去年就开始进行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今已形成了包括套管开窗定向侧钻井眼轨迹控制钻井液技术固井技术等配套的工艺技术胜利油田已累计完成各种套管开窗井口小眼井套管开窗水平井口现在该技术已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胜利小眼井侧钻定向钻井钻具组合钻井参数

胜利油田下属公司大全

胜利油田下属公司大全 【分公司二级单位】 胜利采油厂东辛采油厂现河采油厂滨南采油厂纯梁采油厂临盘采油厂河口采油厂孤岛采油厂 孤东采油厂桩西采油厂海洋采油厂(港务管理处)新疆勘探开发中心油气集输总厂石油化工总厂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物资供应处地质科学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物探研究院 经济开发研究院技术检测中心 【油田机关处室】 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纪委(监察处)党委统战部局工会局团委局综合治理办公室机关党委(机关管理处) 局办公室(经理办室)政策研究室勘探处开发处生产管理部(生产管理处) 油气管理处石油工程技术管理处基建处设备管理处油地工作处科技处(技术发展处)经营管理部规划计划处规划计划部财务资产处财务资产部劳动工资处(人力资源处)法律事务处审计处 技术监督处安全环保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胜利海上监督处 【油田机关直属】 勘探项目管理部开发管理中心勘探监理部销售事业部财务监控中心定额价格管理中心 卫生管理中心公共事业管理部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油田物资稽查大队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信息中心 档案管理中心老年管理中心地震台气象台浅海工程检验站普法办局属经济实体管理部 局卫生防疫站 【局属实体控股公司】 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外事外经处) 胜利资产调剂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胜利石化产品销售中心胜利环发实业公司 【管理局工程技术】 物探公司渤海钻井公司黄河钻井公司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塔里木胜利钻井公司地质录井公司 海洋钻井公司测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井下作业二公司井下作业三公司井下作业四公司 胜利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胜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管理局生产保障】

胜利发电厂总机械厂电力管理总公司运输总公司供水公司胜大集团工程运输公司 【管理局社区服务】 孤岛社区河口社区滨南社区仙河社区胜中社区胜北社区胜东社区胜南社区临盘社区 【管理局科研文教】 钻井工艺研究院工程设计咨询公司教培处职工大学油田党校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胜利日报社文化事业中心中心医院胜利医院车辆管理中心滨海公安局青岛疗养院北京办事处

转向酸化技术综述

转向酸化技术综述X 贾新峰1,李建丽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 摘 要:钻井、生产或修井过程中,大多数井会发生伤害,即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影响产能。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压裂或酸化等作业,以解除伤害,提高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二次伤害形成的原因及转向酸化的作用机理,同时介绍了常规转向酸化技术——机械转向和化学转向技术及国外转向酸化技术近几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层伤害;转向酸化;常规转向酸化;黏弹性表面活性剂酸 1 引言 在钻井、生产或修井过程中,由于岩石挤压破碎、钻井液固相入侵、颗粒运移、润湿反转等〔1〕,绝大多数井会产生伤害——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酸化。油水井酸化主要是通过向地层注入含有HF液,HCI酸或HFB酸等酸液,使酸液同许多硅质矿物包括石英和粘土反应,解去近井地带的堵塞物(如氧化铁、硫化亚铁、粘土等),恢复地层渗透率;还可溶解近井带的部分岩石,扩大孔隙结构的喉部,提高地层渗透率〔2〕。 2 地层二次伤害及解决办法 2.1 二次伤害 将含有HF的酸液注入地层后,HF酸与地层矿物发生发应,将其溶解。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一次、二次、三次反应产物,反应产物间又将再次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大量固体沉淀和非晶质凝胶。这些固体沉淀和非晶质凝胶物质在近井地带和其他地方,将会导致对地层的二次伤害,从而影响酸化处理效果。总的来说,地层中产生沉淀的主要反应如下: 2Na++H2SiF6Na2SiF6+H2O(1) 为了防止Na2SiF6沉淀,在主酸液HF注入之前,需注氯化铵前置液,将地层盐水驱替进入井眼区域。 2H++2F-+CaCO3CaF2+CO2+H2O(2) 为了防止CaF2沉淀,在主酸液HF注入之前,需注HCl或有机酸前置液,以除去钙基矿物(白云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等)。 26HF+Al2Si4O10(OH)24H2SiF6+2AlF (OH)2+8H2O(3)H2SiF6+6Al++2OH-6AlF2++SiO2?2H2O (4) 为了防止硅的水化物的沉淀,需在主酸液中加入HCl或有机酸。 26HF+A l2Si4O10(OH)2+4HCl4H2SiF6+ 2AlF2++12H2O+4Cl-(5)以上五个方程表明砂岩酸化过程是极其复杂并存在风险的,在高温地层,风险更高〔1〕。 2.2 二次伤害的解决方法 二次伤害可依具体情况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1向HF中加入过量的HCl,以降低HF的pH 值,低的pH值可溶解更多的反应产物。这是土酸(HF∶HCl=1∶4)和当前许多其他酸,如Cdanski 酸(HF∶HCl=1∶9)的基础; o用“延迟酸配方”,缓慢产生HF,使其能深度酸化且稀释反应产物。这是粘土酸(HBF4)和SGM A (自转向酸)采用的方法; ?中强度土酸是另一种降低反应产物浓度的策略; ?采用缓冲酸技术,限制氢离子(H+)的释放来控制HF的生成,可实现深度酸化; ?使用顶替液,通常是稀HCl或NH4Cl盐水,将含有反应产物的HF残酸驱出近井地带; (6)快速返排技术。经常当pH还在低值时就要尽快返排。 然而,不仅硅酸盐会引起沉淀,许多砂岩都含有碳酸盐矿物,从而引起CaF2沉淀。这也是油层伤害的一个潜在因素。因此经常采用前置液(HCl或其他 79  2008年第2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收稿日期:2008-05-12 作者简介:贾新峰(1983-),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2006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 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酸化压裂、防砂方面的研究。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一、油气田开发的过程描述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重复、完善、探索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探讨系统,其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勘探阶段: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投入巨大的资金发现油气藏。主要是通过打第一口探井,进行试井分析,初步落实油气藏; 二是评价阶段,通过获得评价井的资料,经过现代试井测试与分析,落实油藏储量、面积的大小和产能等。 三是投入开发阶段:主要是进行开发方案设计,部署开发井,大规模的投入石油开采。 四是调整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技术,不断的调整开发方案,获得最大产量。 二、油气田开发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具有如下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改变油藏生产使之更符合生产的过程。 油气藏是流体矿场、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每一口井的双重作用即生产与信息的作用。 油气田开发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工程。 三、我国油气田的基本特点(六类) 1、中、高渗透性多油层砂岩油藏---大庆

储层特点:渗透性好,层多、层薄 开发特点:合层开采、分层开采 2、稠油疏松砂岩油藏---辽河 储层特点:埋深浅、渗透性好 流体特点:流体粘度高、难于流动 3、裂缝--孔隙性碳酸岩底水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存在裂缝、产量高 开发特点:水往裂缝中窜、采收率低 4、复杂断块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储层小、储量低 开发特点:很难形成井网 5、低渗砂岩油气藏---长庆、四川德阳新场气体 储层特点:渗透率很低、自然产量很少 开发特点:开发前先进行压裂 6、裂缝--孔隙砂岩油藏---吉林油田 储层特点:既存在孔隙、又存在裂缝 开发特点:既要利用裂缝又要避免裂缝带来的危害。 四、油气田开发工程目前面临的难题 1、新发现的油田多为低渗透、难动用。 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发现的油田中,一般都是低渗透、难动用的储量,目前新发现的油田,有80%以上都是这类储量。 2、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期,含水率达到80%以上,有的达到90%

酸化解堵技术

酸化解堵技术简介 酸化是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重要措施。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地层近井地带的渗透性,提高地层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一、酸化增产原理 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矿物成份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其增产原理主要是用酸溶解孔隙、裂缝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物质以及不同类型的堵塞物,扩大、沟通地层原有的孔隙,形成高导流能力的油流通道,最终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二、酸化类型 1 、普通盐酸酸化技(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见附件1:晋古1-1井施工记录) 普通盐酸酸化是在低于破裂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酸化处理工艺,它只能解除井眼附近堵塞。一般采用15%-28%盐酸加入添加剂,通过酸液直接溶解钙质堵塞物和碳酸盐岩类钙质胶结岩石。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低,对地层的溶蚀率较强,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可溶于水,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于助排,不产生沉淀;缺点是与石灰岩作用的反应速度太快,特别是高温深井,由于地层温度高,与地层岩石反应速度快,处理范围较小。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唐海)、长庆油田共施工2698井次,用盐量38979.2方,成功率98%,有效率达到92.8%。 2 、常规土酸酸化技术(适用于砂岩地层:见附件2:晋95-16井施工记录) 碎屑岩油气藏酸化较碳酸盐岩油气藏难度大,工艺也比较复杂。常规土酸是由盐酸加入氢氧酸和水配制而成的酸液,是解除近井地层损害,实现油井增产增注的常用方法。它对泥质硅质溶解能力较强。因而适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地层。优点是成本低,配制和施工简单,因而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共施工1768井次,用酸量26872.9方,成功率97%,有效率达到91.5%。 3、泡沫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泡沫酸是由酸液,气体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组成。其中以酸为连续相,气体为非连续相。酸量为15%-35%,气体体积约占65%-85%,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酸液体积的1.0%-2%。由于泡沫的存在减少了酸与岩石的接触面积,限制了酸液中的H+传递速度,因而能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多用于水敏性储层和地层压力较低的储层。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长庆油田、共施工78井次,用酸量2269.6方,成功率95.8%,有效率96%。 4、胶束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胶束酸是国内的一种新型酸液,它借助于胶束剂在酸中形成的胶束体系,有以下特点:(1)胶束酸具有很强的活性,降低酸液表面张力,防乳破乳能力较强,利于酸液返排。 (2)由于酸液体系为微乳液,粘度比常规酸化大,在酸后返排时,悬浮固体颗粒能力强,能将酸化反应物中的固体颗粒携带出地面,有利于疏通油流通道,提高地层渗透率。 (3)胶束酸与地层流体配伍较好,残渣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油层。> (4)胶束酸具有一定的缓速作用,可以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提高整体酸化效果。 此技术已在华北油田(二连油田)大港油田等共施工136井次,用酸量3098.8方,成功率96.6%,有效率97%。 5、乳化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乳化酸是以油为外相,酸为内相的酸性乳化液。外相一般为原油或柴油等,内相一般为15%-28%盐酸+添加剂,油酸比为3:7左右。在酸化过程中,当酸液进入地层深部后,在地层高温高压条件下,

胜利油田介绍

https://www.doczj.com/doc/8918760366.html,/a2_82_05_01300000098168125413054963448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利油田分公司),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东营市,油田机关位于东营市济南路258号,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市的28个县(区)。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千米,主体部位在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口两侧。自1978年以来,胜利油田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12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02项,获省部级奖励596项,取得专利1333件,累计实施专利技术972项。胜利油田分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规范运作,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正逐步向决策科学、运作协调、管理严密的现代企业迈进。“十一五”期间,胜利油田以“共创百年胜利,共建和谐油田,共享美好生活”为目标,按照“三稳一保”的工作要求和集团公司整体部署,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和可持续“三大战略”,持续推进改革、管理、科技“三大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谐环境建设等“五大和谐工程”,凝心聚力,向着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 胜利油田是中国陆上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自1961年发现、1964年正式投入开发建设以来,到2007年底,先后找到75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9.08亿吨,生产天然气391.64亿立方米。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有油井22891口,开井17817口,原油年生产能力2700万吨。全油田平均综合含水率为90.34%,自然递减率14.7%,综合递减率5.83%。有气井371口,开井94口,年工业产气量7.84亿立方米;有注水井7455口,日注能力61.73万立方米,累计注采比0.79。拥有计量站2103座,注水站261座,联合站50座,年处理液能力3.25亿吨;接转站60座,年处理液能力7733万吨;污水站55座,年污水处理能力3.4亿立方米;原油集输管线2.09万条/1.28万公里;有93座海上采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76条/144.4公里;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原油集输、脱水、污水处理配套技术。 2007年底胜利油田分公司下设21个二级单位,185个三级单位,1292个四级单位,分公司机关设15个职能处室,3个直属单位,有员工87379人,其中固定职工58526人,有高级技术职称2952人,中级技术职称8529人;所辖石油专业队伍中,采油队343个,稠油热采注汽队25个,采气队7个,输油(气)队88个,运输队4个;固定资产和油气资产总量为652.05亿元,其中油气资产净值548.26亿元;机械装备总量30792万台,装机总功率237.93万千瓦,平均设备新度系数0.39。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于 2000年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由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开发主体部分重组改制而成的。

胜利油田的由来

胜利油田的由来 胜利油田,是在我国华北地区20世纪50年代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石油勘探队伍在茫茫的荒碱滩上艰难跋涉,经过8年多的地质普查和油气勘探,相继在山东省境内的东营地区获得了突破性的重大发现。 1961年4月16日,钻井队在东营村附近打成“华八井”,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油田由此诞生。 1962年9月23日,在这一带又打出了一口“营二井”,获得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中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喜庆的日子。 1964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在这个地区开展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会战,一些来自国内各地油田的石油工人,同原坚持在这里工作的石油勘探队会师,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开发。1965年春,在当时的山东省垦利县胜利村附近打出了中国第一口千吨以上的高产油井。因此,“九二三厂”又改名为胜利油田。 40多年来,胜利油田已累计找到60多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产原油7.2亿多吨,约占中国原油生产总量的五分之一。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能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40多年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的主力油田开发进入了“三高”(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开发阶段,但胜利油田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根据专业人士分析,按当前的资源评价方法,还有许多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领域。随着勘探水平的提高,探明储量必然呈上升趋势,按目前的开发技术水平测算,随着开发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提高,采收率会有新的提高。现在,胜利油田在油气开发上正努力实现六个转移,即油藏管理方式由生产管理型向经营型转移;滚动勘探开发向采用新技术、寻找隐蔽型转移;老区“控水稳油”工作重点由油井向水井转移;油藏挖潜对象向老区剩余油及低品位储量转移;产能建设重点由陆地向滩海转移;有条件的油田从二次采油到三次采油转移。胜利油田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科技进步,在不同油藏广泛应用控水稳油、稠油热搜、精细油藏描述、定向井钻井、水平井钻井、测井、射孔等高新技术。与此同时,胜利石油管理局积极走出家门、国门,努力开拓国内外油气市场,寻找新的资源接替阵地。在国内,透过“挥戈”西进,承包了新疆和田地区的探区,目前已发现多个有利构造,展开了重点勘探。在国外,积极参与了秘鲁、加拿大、土库曼斯坦等国家油气资源的开发。

胜利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相关材料

一、前言 临盘油区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西部,包括临邑洼陷带、惠民中央隆起带和惠民南斜坡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勘探开发面积3100平方千米。 临盘油区内断裂系统异常复杂,受多期构造运动、区域走滑和伸展应力机制的共同作用,断裂活动频繁,断层大量发育。初步统计,临盘油区四级以上的断层有200余条,加上五、六级断层达700余条。在中央隆起带上,每平方千米断层达3条之多,平均单井钻遇断点3个,多则达7个以上。 图1-1临邑洼陷沙三段构造图凹陷主体要紧受近东西向断层操纵,在断块活动过程中还大量形成了北东向断层,依照断层平面展布和组合特征,可分为帚状断裂系、棋盘格式断裂系、平行断裂系等三种形式。

区内断层剖面组合形态也复杂多样,要紧有马尾状、羽状、阶梯状、卷心菜状和“y”字形等多种形式。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阻碍,断裂体系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断裂大小不一,具有明显的级序性,依照断层的规模和对构造、沉积及油气的操纵作用,将断层划分为六级。一、二断层要紧为控凹(或洼)断层,三、四断层要紧为控带或控块断层,五、六级断层则起复杂构造形态和油水关系的作用。 临盘油区断裂体系不仅操纵了断块的成藏的过程,还操纵了断块油藏的复杂程度,油区已探明的储量中,断块油藏储量占94%。在已开发的416个含油断块中,含油面积小于0.2 km2断块217个,大于1.0km2的断块仅46个,平均断块含油面积为0.29 km2。 因此在临盘油区对断裂系统的刻画描述不但关系着勘探工作的成败,而且严峻阻碍着开发效果,它始终是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精细刻画断裂系统的做法 临盘采油厂从实际地质情况动身,在长期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刻画断裂系统的做法。其内容要紧是以三维地震为载体,以DISCOVERY一体化描述平台为手段,充分利用钻井、测井、生产动态资料,通过精细三维地震解释、成因演化研究、生产动态分析来刻画断裂系统,要紧分六个环节(见图2-1)。

酸化工艺中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及其影响因素

酸化工艺中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酸化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又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其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酸压时,酸液沿裂缝向地层深部流动,酸浓度逐渐降低,当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如2%~3%),基本上已失去溶蚀能力的酸液,称为残酸。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称为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是酸压设计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酸压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研究是预测酸压增产效果和科学地进行酸压设计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酸化有效作用距离滤失残酸 酸化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它不仅可以解除近井地带的地层伤害,还可以降低或去除表皮效应,提高地层渗透率,因此被国内外各个油田普遍采用。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作为酸化的一项重要参数,它对于酸化的最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是指活性酸液进入地层后,沿裂缝向地层深部流动,在其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不断溶蚀作用中,浓度逐渐降低,当其浓度降低到基本上不再起溶蚀作用时酸液流经裂缝的距离。 1、理论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开始了对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的研究,开始重点考虑滤失对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Set-tari等从滤失速度入手,用蚓孔滤失和基质滤失的非均质性对酸浓度分布方程进行修正,通过实验得到惰性流体与酸液滤失速度的比值关系;Hill等考虑了蚓孔效应对滤失行为的影响,同时用线性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外推计算滤失系数;美国天然气研究院(GRl)在东德克萨斯的研究:对于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计算模型的建立主要是裂缝数学模型(二维、三维);焦国盈、赵立强、刘平礼等的全三维酸液流动反应模型在酸压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考虑酸液在缝高方向的流动、缝中酸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同离子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酸压过程中全三维缝中酸液流动反应模型,并给出数值求解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缝高方向的酸液浓度和酸液流速都呈抛物线分布,越靠近裂缝中部酸浓度越高,在裂缝中部达到最大值;酸液在缝高方向的流动影响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大小,全三维模型计算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比二维模型计算的要小。从酸压设计计算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影响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主要因素,建立裂缝中酸岩流动反应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与裂缝中温度分布模型、速度场模型和表面反应动力学模型联立求解,编制电算程序,进行系统计算。分析对比,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首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论坛于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目的在于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石油石化企业能够准确了解在世界经济动荡形势下,本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尽早制定出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图文报道。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油价走低时勘探开发领域的应对之策。 我是来自中国石化[0.00% 资金研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主任。首先有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他们原定的发言是副总经理毕义泉先生,而下面由孙女士代他发言。 (中石化胜利油田)孙梦茹: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已经开发了45年,油区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原油生产呈现递减趋势,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地面设施老化严重,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矛盾日益凸显,老油田挖潜难度日益增加。面对严峻的开发生产形势,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转变开发调整思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等工作,群面试时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形成了适合胜利油田油藏特点的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胜利油田发展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油区集中在东部的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和昌潍坳陷。截止08年底,探明油田70个,气田2之,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7.99.6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4。 胜利油田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发育有构造、岩性、地层、符合油气藏四大类15种油气藏类型,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点。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胜利油田经历了稳步建产64-80年、高速生产81-87年、高速稳产88-95年、持续稳定发展96年到目前四个阶段。截止08年底,投入开发70个油田,动用地质储量41.54,现井网和工艺条件下标定技术可采储量11.69,标定采收率28.1%。08年油田年产油2774,累计产油9.3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0.1%,综合含水90.5%,剩余

胜利油田的有关情况简介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是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的统称。油田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东营市,工作区域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和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柴达木、甘肃敦煌等盆地。胜利油田机关设在山东省东营市济南路258号。 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艰苦创业阶段。胜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来的。1961年4月16日在这里(时称山东省广饶县东营村附近)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油流井——华8井,日产油8.1吨,标志着胜利油田被发现;1962年9月23日,东营地区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早期称为“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1964年1月25日,经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在这里展开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标志着胜利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开始;1965年1月25日,在东营胜利村钻探的坨11井发现85米的巨厚油层。1月31日,坨11井喜获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全国第一口千吨井诞生。胜利油田由此得名。二是快速攀升阶段。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胜利油田在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并一直保持至今;原油产量1984年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三是持续稳定发展阶段。1989年胜利油田结束会战体制,在大打勘探进攻仗的同时,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油田综合管理水平上来。1991年原油产量达到335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建成了我国第1个百万吨级浅海油田;到1995年原油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四是全面提升整体发展水平阶段。1998年,国家进行石油石化大重组,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2000年,重组改制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和胜利油田有限公司;2006年,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变更为胜利油田分公司。这一时期油气主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年产原油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五是科学和谐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油田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