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生理生态学

作物生理生态学

作物生理生态学
作物生理生态学

作物生理生态

名词解释

1.作物养分效率:作物利用土壤或生长介质中单位有效养分所生产的干物质量或经济产量。

2.潜在产量:作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的产量,或者说,在不受技术限制的情况下某一作物可能达到的产量。

3.旱害:缺水干旱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4.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谱成分的辐射量。

5.经济系数:作物经济产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的比值。

6.积温效应:作物在其他生态因子得到满足之后,在一定范围内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只有当温度累计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生长发育周期。

7.光合高值持续期:叶片光合速率维持在最高值的50%以上的时间。

8.维持呼吸:仅为维持生命现象而提供能量的呼吸。或为既成器官和组织的生存提供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呼吸。

9.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对作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气、热、肥等。

10.种子活力:种子在田间状态(非最适条件)下整齐出苗并形成健壮幼苗的能力。

1.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消耗1kg水所生产的干物质产量。

6、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所形成的生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2.最适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生产达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

3.湿害: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田间持水量时对旱作物所造成的伤害。

6.土壤肥力:通过土壤溶液和从离子交换复合物中供给作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7.生长呼吸:为作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合成新生物物质及提供能量的呼吸。

8.种子吸胀冷害:干燥种子在低于15℃的条件下快速吸水,造成种子发芽率降低的伤害。

2、低温吸胀冷害:干燥种子在低于15℃的条件下快速吸水可发生低温伤害,造成出芽和生长不良。

9.生态因子: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叶源量:叶片一生中的CO2净同化量。

2.种子活力指数:幼苗大小或干重与发芽指数的乘积。

3.叶面积比率:植株叶面积与总干物质重之比。

4.作物生态系统:以农田为样块、以作物为中心,由作物与其他生物及非生物组分所建立的、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6.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均温之和。

9.有效积温:日均温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温度之和。

3.叶面积指数:作物群体总叶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7.叶面积持续期:一段时间内叶面积指数对时间的积分。

9.品种生态型:同种作物因长期异地驯化栽培或经人工选育,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状上产生相对稳定的遗传变异,从而形成新的生态适应类型。

1.作物环境:作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生活的全部要素的总和。由作物外部的全部要素组成的整体。包括自然状态和人工调控状态下的各种环境因素的组合。

2.种子老化:种子的生理机能发生可逆或不可逆衰退、活力和适应能力逐渐降低的过程。

3.比叶重:单位叶面积的重量。

6.作物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同一时期入射到该土地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的百分率。

10.作物养分效率:作物利用土壤或生长介质中单位有效养分所生产的干物质量或经济产量。

5、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叶绿素含量维持最高值的80%以上的天数。

2. 作物生长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总干物质重的增长率。

5. 衰老:指植株或器官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不可逆衰退,导致生命活动自然终止的败坏过程。

2. 相对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干物质增长的速率,它反映以初始干重为基础的作物生长效率。

3. 老化:指植株或某器官机能的可逆或不可逆衰退。

5. 群体结构:指生长在田间的作物其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植株个体大小、叶层排列方式与叶倾角、叶面积指数的消长等。其中叶面积指数和叶倾角与群体的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

2、比生长呼吸(Rg):生产1g或1mol产物所进行的呼吸。

3、根长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所分布的根的总长度。

4、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严格按无公害产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产品。

2、作物生态学:从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的层面研究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依据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种植管理,指导作物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5、它感作用:一种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可对他种植物产生抑制或刺激效应的现象。

2、耐性定律:作物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适应均存在生态、生理上的最小和最大量的界限,超过此界限则危及作物的生存。

3、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基因工程生物及产物、以及其他有害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资,按有机方式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有机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有机产品标志的产品。

4、作物生态型:不同作物因遗传上的差异或同种作物因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而形成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作物群或品种群。

1、生态因子耐性定律

3、混合型冷害

2、限制因子定律

5、作物感温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衡量作物体内水分状况的可靠指标是和。

2.作物对缺水最敏感的生理过程是;湿涝对作物伤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伤害。

3.作物群体表面粗糙度时,群体蒸腾量大。

4.农田氮素循环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等。

5.土壤中缺钾常导致水稻植株产生铁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中途径受抑制所致。

6.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7.作物冷害可分为冷害、冷害和冷害三种类型。

8.在高温条件下,作物韧皮部筛管的筛板中形成,堵塞筛孔,导致物流不畅。

9.太阳辐射达到作物群体后,以、和三种形式在农作系统中进行能量交换平衡。

10.与其他作物比较,油菜对、两种矿质营养元素的缺乏反应敏感。

11.作物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是指、和。

12.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性分类有、和三类。

13.油脂种子在发育的前期,种子中先积累和,在种子快速生长阶段它们的含量则迅速下降,转化为。

1.相对含水量、水势

2.生长、缺氧

3.大

4.矿化、硝化、反硝化、生物固氮

5.乙醇酸氧化

6.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

7.延迟性、障碍性、混合性

8.胼胝质

9.显热、潜热、化学键能10.硼、磷11.生产力、稳定性、可持续性12.常规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13.淀粉、可溶性糖、脂肪

1.作物的环境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因子、因子、因子、因子、因子等五大类。

2.作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结构、结构和结构。

3.农田氮素损失的途径有随输出、淋失、挥发和作用损失等。

4.提高作物养分效率的主要生理途径是增强作物的能力和提高作物的能力。

5.根据春化温度的高低和所需时间的长短,把小麦分为、、、等四种不同生态型。

6.依据作物器官“同伸规律”,水稻主茎叶龄为n时,第节位叶腋可产生分蘖,小麦主茎叶龄为n时,第节位叶腋可产生分蘖。

7.源限制型水稻存在明显的灌浆特性,弱势粒内源激素、和水平低。

8.在作物贮藏器官中,淀粉以形式存在,蛋白质以形式存在,脂肪以形式存在。

9.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对磷的活化吸收。

10.现代矮秆作物品种的经济系数一般于高秆品种。

1.气候、土壤、地理、生物、人为

2.环境与作物的适应、空间、营养

3.作物秸秆和农产品、硝酸盐、氨态氮、反硝化

4.养分吸收、养分同化

5.春性、半冬性、冬性、强冬性

6.n-3、n-2

7.二次(异步)、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8.淀粉粒、蛋白体、油体

9.H+、pH10.高

1.棉纤维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期、期、期、期。

2.油质种子在发育的前期首先积累和,在快速生长阶段其含量迅速下降,转化为。

3.土壤中缺钾常导致水稻植株产生铁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中途径受抑制所致。

4.作物不同生育期对缺水的敏感性,孕穗至抽穗期(或开花坐果期)苗期。

5.作物环境因素根据其自然属性可分为因子、因子、因子、因子和人为因子。

6.一般把叶片的生理年龄划分为期、期和期三个阶段。

7.强势位颖花因先开花,其水平的高峰出现早,有利于细胞的分裂增殖,快速扩大库容。

8.种子的贮藏蛋白主要有、、和等4种类型。

9.作物现代矮秆品种的经济系数一般于高秆品种。

10.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对磷的活化吸收。

1.纤维细胞分化突起、纤维初生壁延伸、纤维次生壁加厚、捻曲失水

2.淀粉、可溶性糖、脂肪

3.乙醇酸氧化

4. >

5.气候、土壤、地理、生物

6.形成、成熟、衰老

7.内源激素、胚乳

8.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

9.高10.H+、pH

1.作物田间蒸散量(ET)包括和。

2.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对磷的活化吸收。

3.在过密群体中,作物中下部叶片易黄化、衰老,这与中下部缺乏光,而光所占比例大有关。

4.温度通过影响矿质养分的、根系及原生质粘性和透性等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

5.一般作物在和、期对淹水敏感。

6.作物的生殖发育具、和等三大基本特性。

7.在作物的贮藏器官中,淀粉以形式存在,蛋白质以形式存在,脂肪以形式存在。

8.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9.棉纤维细胞的停止伸长与细胞中酶和酶的活性提高有关。

10.在喜温作物的生长、代谢与温度关系的阿伦尼乌斯图解中,生长速率在℃时出现一大拐点,这主要是由于低温引起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所致;在℃时出现的小拐点,这主要是由于合成速度下降所致。1.土表直接蒸发量、作物蒸腾失水量 2.H+、pH 3.蓝紫、远红 4.溶解性、活力5.种子发芽、孕穗、开花结果6.基本营养生长性、

感温性、感光性7.淀粉粒、蛋白体、油体8.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9.生长素氧化、过氧化物10.10~12、生物膜、18、蛋白质

1.作物产量是由与所处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种子活力常用的直接指标有、及活力指数、冷试验发芽率、种子养料转化率等。

3.在过密群体中,作物中下部叶片易黄化、衰老,这与中下部缺乏光,而光所占比例大有关。

4.温度通过影响矿质养分的,根系及原生质粘性和透性等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

5.油质种子在发育的前期,种子中首先积累和,在种子快速生长阶段它们的含量则迅速下降,转化为。

6.在生理学上,作物产量的形成取决于、和物质的运转分配等三大基础生理过程。

7.水稻的淹水伤害与淹水时间及、、、有关。

8.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9.棉纤维细胞的停止伸长与细胞壁中酶和酶的活性提高有关。

10.在喜温作物的生长、代谢与温度关系的阿伦尼乌斯图解中,生长速率在℃时出现一大拐点,这主要是由于低温引起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所致;在℃时出现的小拐点,这主要是由于合成速度下降所致。1.遗传潜力、环境 2.发芽势、发芽指数3.蓝紫、远红 4.溶解性、活力 5.淀粉、可溶性糖、脂肪6.光合作用、呼吸代谢

7.水温、淹水深度、水浑浊度、水流动性8.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9.生长素氧化、过氧化物10. 10-12、生物膜、18、蛋白质

1.顶端优势受内源激素和的调控。

2.依据Khan等提出的种子休眠与萌发控制模式图假说,当种子中不存在时,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当存在时,但由于发芽抑制物存在而不存在时,种子仍处于休眠状态;当存在而发芽抑制物不存在时,无论存在与否,种子皆可萌发。

3.土壤中缺钾常导致水稻植株产生铁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根系中途径受抑制所致。

4.小麦的感温性体现在作用和效应两方面。

5.农作系统中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包括、淋失、挥发和作用损失。

6.作物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7.强势位颖花因先开花,其水平的高峰出现早,有利于细胞的分裂增殖,快速扩大库容。

8.在禾谷类作物的贮藏器官中,淀粉以形式存在;在油料作物的贮藏器官中,脂肪多以形式存在。

9.现代矮秆作物品种的经济系数一般于高秆品种。

10.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磷的活化吸收。

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2.GA、GA、CTK、GA、CTK

3.乙醇酸氧化

4.春化、积温

5.随秸秆和农产品输出、硝酸盐、氨态氮、反硝化作用

6.单峰型、双峰型、严重型、平坦型

7.内源激素、胚乳

8.淀粉粒、油体

9.高10.H+、pH

1. 作物产量是由与所处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 种子活力常用的直接指标有、及活力指数、冷试验发芽率、种子养料转化率等。

3. 在过密群体中,作物中下部叶片易黄化、衰老,这与中下部缺乏光,而光所占比例大有关。

4. 外用生长素不能有效防止棉花幼铃脱落,这与生长素受酶和酶的快速降解有关。

5. 弱势位颖花受精后合成能力弱,不利于细胞的分裂增殖。

6. 在生理学上,作物产量的形成取决于、和物质的运转分配等三大基础生理过程。

7. 水稻的淹水伤害与淹水时间及、、水浑浊度、水流动性等有关。

8. 叶源量与和呈显著的正相关。

9. 温度通过影响矿质养分的,根系及原生质粘性和透性等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

10.作物在中度缺水时,内源大幅增加,进而引起气孔关闭,并诱导蛋白的合成。

1. 遗传潜力,环境

2. 发芽势发芽指数

3. 蓝、紫、远红

4. 生长素氧化、过氧化物

5. 内源激素、胚乳

6. 光合作用、呼吸代谢

7. 水温、淹水深度

8. 叶面积、光合高值持续期

9. 溶解性、活力10. ABA 、逆境

1. 种子活力的标准指标,Vg = ×。

2. 顶端优势受内源激素和的调控。

3. 因作物进程并非始终处于最适环境条件下,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平均损失可达%。

4. 小麦的感温性体现在作用和效应两方面。

5. 作物衰老机理有说、说、植物激素调节说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说等理论。

6. 种子蛋白质含量通常随纬度或海拔的提高而,这与光比例的提高有关。

7. 强势位颖花因先开花其水平的高峰出现早,有利于细胞的分裂增殖,快速扩大库容。

8. 作物产量的形成在形态上取决于和的形态建成。

9. 衡量作物水分状况的指标有、和含水量等。

10.油菜根系分泌的能力强,可使根际降低,有利于磷的活化吸收。

1. 田间出苗率、幼苗生长势

2.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3. 生长发育、60-70

4. 春化、积温

5. DNA损伤、自由基伤害

6. 增加、蓝紫

7. 内源激素、胚乳

8. 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9. 水势、相对含水量10. H+ 、pH

1、作物生态系统除具有生态特性外,还具有社会特性。

2、水稻灌浆结实的高温极限是35 ℃,低温极限是23 ℃。

3、在进行气温适宜性评价中,当实际气温处于作物最适温度范围内时,μ(T)= 1 ;当实际气温处于作物最适温度范围外时,μ(T)= 0 。

4、田间蒸散作用在供水充分时按能量依赖型进行,此时Ep 等于Ep*;在供水不足时按水分依赖型进行,此时Ep 小于Ep*。

5、作物单叶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呈高度的正相关。

6、作物的生长呼吸取决于所合成的生物物质种类,而维持呼吸与温度、含氮量及年龄等有关。

7、作物根呼吸的最适温度低于叶。

8、作物菌根的形成可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菌根分泌物可活化营养元素,并可通过菌丝桥转移养分。

9、作物群体CO2浓度保持在常量的80 %以上可维持正常光合速率,而这要求冠层上方应有> 5 米/秒以上的风速。

10、作物群体中的辐射能可以显热、潜热和化学键能等三种形式进行能量平衡转换。

11、根据水分的形态,土壤水分可分为重力水、毛管水和吸湿水三类。

12、常见农田杂草有一半以上为C4 植物,而且因种间杂交机率高,易产生抗逆性更强的新种。

13、衡量作物株型结构的相关指标有叶倾角、叶基角、开张角、披垂度等。

1、田间蒸散作用在供水充分时按能量依赖型进行,此时Ep 等于Ep*;在供水不足时按水分依赖型进行,此时Ep 小于Ep*。

2、在农作系统水的主要去向中,只有作物通过蒸腾作用所消耗的水才是有效利用的水分,因为它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

3、在冷浸田中常出现作物缺磷症状,但可随温度上升,提高磷酸盐的溶解度而缓解。

4、地域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态型形成与分布,季节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活周期和生长发育进程。

5、在田间存在重力水的条件下由于土壤缺氧,从而使旱作物不能有效利用水分。

6、杂草种子寿命长与其具休眠期长及能进行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有关。

7、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温带作物一般为5 ℃,亚热带作物10 ℃,热带作物18 ℃

8、作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环境与作物的适应性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等。

9、作物生理过程对干旱的敏感性大小,生长> 物质运转。

10、作物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根据其对作物的作用特点,又可分为生态因子和生存因子。

11、作物的冷害可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三种类型。

12、作物群体的光强分布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呈负指数下降,可以公式I = I0e-KL 表示。

13、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指标主要有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及植株的田间配置。

1、田间蒸散作用在供水充分时按能量依赖型进行,此时Ep 等于Ep*;在供水不足时按水分依赖型进行,此时Ep 小于Ep*。

2、在农作系统水的主要去向中,只有作物通过蒸腾作用所消耗的水才是有效利用的水分,因为它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

3、在冷浸田中常出现作物缺磷症状,但可随温度上升,提高磷酸盐的溶解度而缓解。

4、地域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态型形成与分布,季节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活周期和生长发育进程。

5、在田间存在重力水的条件下由于土壤缺氧,从而使旱作物不能有效利用水分。

6、杂草种子寿命长与其具休眠期长及能进行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有关。

7、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温带作物一般为5 ℃,亚热带作物10 ℃,热带作物18 ℃

8、作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环境与作物的适应性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等。

9、作物生理过程对干旱的敏感性大小,生长> 物质运转。

10、作物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根据其对作物的作用特点,又可分为生态因子和生存因子。

11、作物的冷害可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三种类型。

12、作物群体的光强分布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呈负指数下降,可以公式I = I0e-KL 表示。

13、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指标主要有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及植株的田间配置。

1、作物群体中的辐射能可以显热、潜热和化学键能等三种形式进行能量平衡转换。

2、作物单叶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呈高度的正相关。

3、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温带作物为5 ℃,亚热带作物10 ℃,热带作物18 ℃。

4、根据水分的形态,土壤水分可分为重力水、毛管水和吸湿水三类。

5、田间蒸散作用在供水充分时按能量依赖型进行,此时Ep 等于Ep*;而供水不足时按水分依赖型进行,此时Ep 小于Ep*。

6、作物菌根的形成可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菌根分泌物可活化营养元素,并可通过菌丝桥转移养分。

7、作物群体[CO2]保持常量的80 %以上可维持正常光合速率,而这要求冠层上方应有> 5 米/秒以上的风速。

8、晚稻扬花期遭遇气温<23℃、相对湿度< 60 %、风速> 5 米/秒的干热风时,会引起授粉受精障碍,导致结实率下降。

9、作物适应强光的生理生化机制,包括蒸腾散热、叶黄素循环、光呼吸、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光系统状态转换等。

10、水稻淹水耐性与淹水深度、水温、水浑浊度及水流动速度等有关。

11、作物的感温性表现在低温春化效应和积温效应两个方面。

1、太阳辐射可从光强、光质、日长和照射方向等方面影响作物的生活。

2、昼夜温差影响作物的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日温差影响作物的代谢强度和方向。

3、喜温作物的低温伤害存在两伤害折点温度,一是约12 ℃引起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伤害,二是约18 ℃引起蛋白质合成受阻。

4、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指标主要有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及植株的田间配置。

5、作物叶片的一生可分为形成期、成熟期和衰老期三个阶段。

6、在进行气温适宜性评价中,当实际气温处于作物最适温度范围内时,μ(T)= 1 ;当实际气温处于作物最适温度范围外时,μ(T)= 0 。

7、作物生态系统具有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的转换功能。

8、叶片吸收SO2后可在细胞中形成和积累H+ 、SO32- 和HSO3- 等有毒离子引起直接伤害,并可通过诱发自由基引起间接伤害。

9、作物生态系统的社会特性是指公平性和自主性。

10、豆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

1、太阳辐射可从光强、光质、日长和照射方向等方面影响作物的生活。

2、昼夜温差影响作物的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日温差影响作物的代谢强度和方向。

3、喜温作物的低温伤害存在两伤害折点温度,一是约12 ℃引起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伤害,二是约18 ℃引起蛋白质合成受阻。

4、衡量作物水分状况的指标有水势、含水量及相对含水量。

5、作物的冷害可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三种类型。

6、在冷浸田中常出现作物缺磷症状,但可随温度上升提高磷酸盐的溶解度而缓解。

7、干热风是指气温≥ 35 ℃,相对湿度< 60 %,风速≥ 5 米/秒时的灾害风,可使作物因生理失水而受害。

8、叶片吸收SO2后可在细胞中形成和积累H+ 、SO32- 和HSO3- 等有毒离子引起直接伤害,并可通过诱发自由基引起间接伤害。

9、杂草种子寿命长与其具休眠期长及能进行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有关。

10、作物的生长呼吸取决于所合成的生物物质种类,而维持呼吸与温度、含氮量及年龄等有关。

1、作物群体中的辐射能可以显热、潜热和化学键能等三种形式进行能量平衡转换。

2、昼夜温差影响作物的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日温差影响作物的代谢强度和方向。

3、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温带作物为5 ℃,亚热带作物10 ℃,热带作物18 ℃。

4、水分的生态生理作用与液态水分子具极性、比热和汽化热大、内聚力和表面张力大及可压缩性极小的理化性质有关。

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可分别用蒸腾效率、田间蒸散效率、灌溉用水效率及自然降水效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6、作物菌根的形成可扩大根系吸收面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菌根分泌物可活化营养元素,并可通过菌丝桥转移养分。

7、作物群体[CO2]保持常量的80 %以上可维持正常光合速率,而这要求冠层上方应有1.5-2 米/秒以上的风速。

8、晚稻扬花期遭遇气温<23℃、相对湿度< 60 %、风速> 5 米/秒干热风时,会引起授粉受精障碍,导致结实率下降。

9、常见农田杂草有一半以上为C4 植物,而且许多杂草具多倍性,其突变机率高(?),易产生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

10、水稻淹水耐性与淹水深度、水温、水浑浊度及水流动速度等有关。

1、太阳辐射可从光强、光质、日长和照射方向等方面影响作物的生活。

2、地域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态型形成与分布,季节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活周期和生长发育进程。

3、喜温作物的低温伤害存在两伤害折点温度,一是约12 ℃引起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伤害,二是约18 ℃引起蛋白质合成受阻。

4、田间蒸散作用在供水充分时按能量依赖型进行,此时Ep 等于Ep*;而供水不足时按水分依赖型进行,此时Ep 小于Ep*。

5、衡量作物水分状况的指标有水势、含水量及相对含水量。

6、在冷浸田中常出现作物缺磷症状,但可随温度上升提高磷酸盐的溶解度而缓解。

7、干热风是指气温≥35 ℃,相对湿度< 60 %,风速≥ 5 米/秒时的灾害风,可使作物因生理失水而受害。

8、叶片吸收SO2后可在细胞中形成和积累H+ 、SO32- 和HSO3- 等有毒离子引起直接伤害,并可通过诱发自由基引起间接伤害。

9、杂草种子寿命长与其具休眠期长及能进行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有关。

10、作物的生长呼吸取决于所合成的生物物质种类,而维持呼吸与温度、含氮量及年龄等有关。

三、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项1分,共20分)

1.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幅增大(),季节性变幅减小()。

2.喜温作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生育期缩短(),但冬性作物在完成春化作用后随环境温度的升高生育期延长()。

3.作物种子发芽时由于吸水第一阶段是物理过程,因此干种子在低温下快速吸水不会影响其萌发(),但环境氧气浓度不能低于5%()。

4.红光是作物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谱(),但蓝光是无效光谱()。

5.马铃薯块茎形成需要长日照条件(),但赤霉素促进其形成()。

6.小麦灌浆期高温可提高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但降低品质()。

7.小麦未成熟颖果的芒和种皮具光合机能),而且其中存在PEPC()。

8.与弱势小穗比较,水稻强势小穗柄中央维管束筛管数目少(),而单个筛管面积大()。

9.甘蔗叶片同化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转到节间(),然后直接在薄壁细胞的液泡中积累()。

10.棉纤维细胞快速伸长时,过氧化物酶和生长素氧化酶活性较高();当纤维细胞即将停止伸长时,这两种酶活性降到最低值()。

1.(×),(√);2.(√),(×);3.(×),(√);4.(√),(×);5.(√),(×);6.(√),(√);7.(√),(√);8.(√),(√);9.(√),(×);10.(×),(×)。

1.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适当低夜温有利于雌花分化();但短日照条件有利于雄花分化()。

2.大气CO2浓度倍增时,虽然C4作物的增产效应大于C3作物(),但C3作物的呼吸消耗将下降()。

3.叶倾角小,叶群直立程度高(),群体消光系数大()。

4.小麦未成熟颖果的芒和种皮具光合机能(),而且其中存在PEPC()。

5.水稻籽粒中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且顶三叶的贡献最大()。

6.在渍水耐性上,小麦苗期小于灌浆期(),而玉米吸水萌发期大于苗期()。

7.经济系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总生物量(),作物矮杆品种的经济系数还有很大的改良余地()。

8.种子形成时的生长呼吸,玉米比花生高(),但比大豆的低()。

9.禾谷类种子贮藏的安全含水量上限为14%(),其含水量每增加2.5%,种子寿命缩短一半()。

10.晚稻感光性弱(),南种北移栽培缩短生育期()。

1.(√),(×)

2.(×),(×)

3.(×),(√)

4.(√),(√)

5.(√),(√)

6.(×),(×)

7.(√),(×)

8.(×),(√)

9.(√),(√)10.(×),(×)

1.禾谷类种子贮藏的安全含水量上限为14%(),其含水量每增加

2.5%,种子寿命缩短一半()。

2.种子成熟时合成的Lea蛋白具脱水保护作用(),且在种子吸水萌发时也不会消失()。

3.干旱胁迫时,作物反应最敏感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最不敏感的是细胞的生长()。

4.早稻感温性弱(),北种南移生育期延长()。

5.甘蔗叶片同化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转到节间(),然后直接在薄壁细胞的液泡中积累()。

6.NR活性可作为氮素利用效率的指标(),因其制约硝态氮向氨态氮的转化()。

7.棉纤维细胞快速伸长时,过氧化物酶和生长素氧化酶活性较高();当纤维细胞即将停止伸长时,这两种酶活性降到最低值()。

8.小麦未成熟颖果的芒和种皮具光合机能(),而且其中存在PEPC()。

9.与弱势小穗比较,水稻强势小穗柄中央维管束筛管数目少(),而单个筛管面积大()。

10.甘薯块根形成的最适土温为33℃(),长日照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1.(√),(√);2.(√),(×);3.(×),(×);4.(×),(×);5.(√),(×);6.(√),(√);7.(×),(×);8.(√),(√);9.(√),(√);10.(×),(×)。

1.干种子在水温< 15℃下快速吸胀不会引起结构损伤(),并能提高发芽率()。

2. 随纬度的升高,大豆脂肪含量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3.摘除棉铃可提高本节位叶光合速率(),并促进相邻果节幼铃生长()。

4.种子形成时的生长呼吸,玉米比花生高(),但比大豆的低()。

5.酸性土中磷酸盐的有效性提高(),碱性土中Zn、Fe、B等有效性降低()。

6.小麦灌浆期干旱,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提高(),同时蛋白质产量也提高()。

7.植物生长延缓剂可抑制GA的生物合成(),并防止作物徒长()。

8.经济系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总生物量(),作物矮杆品种的经济系数还有很大的改良余地()。

9.水稻籽粒中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且顶三叶的贡献最大()。

10.与弱势小穗比较,水稻强势小穗柄中央维管束筛管数目多(),而且单个筛管面积大()。

1.(×),(×)

2.(√),(√)

3.(×),(√)

4.(×),(√)

5.(√),(√)

6.(√),(×)

7.(√),(√)

8.(×),(×)

9.(√),(√)10.(×),(√)

1.干种子在水温< 15℃下快速吸胀不会引起结构损伤(),并能提高发芽率()。

2.晚稻感光性弱(),南种北移栽培缩短生育期()。

3.摘除棉铃可提高本节位叶光合速率(),并促进相邻果节幼铃生长()。

4.种子形成时的生长呼吸,玉米比花生高(),但比大豆的低()。

5.酸性土中磷酸盐的有效性提高(),碱性土中Zn、Fe、B等有效性降低()。

6.小麦灌浆期干旱,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提高(),同时蛋白质产量也提高()。

7.植物生长延缓剂可抑制GA的生物合成(),并防止作物徒长()。

8.经济系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总生物量(),矮杆作物品种的经济系数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9.水稻籽粒中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且顶三叶的贡献最大()。

10.干旱胁迫时,作物反应最敏感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最不敏感的是细胞的生长()。

1.(×),(×)

2.(×),(×)

3.(×),(√)

4.(×),(√)

5.(√),(√)

6.(√),(×)

7.(√),(√)

8.(×),(×)

9.(√),(√)10.(×),(×)

1.禾谷类种子贮藏的安全含水量上限为14%(),其含水量每增加

2.5%,种子寿命缩短一半()。

2.种子成熟时合成的Lea蛋白具脱水保护作用(),且在种子吸水萌发时也不会消失()。

3.在渍水耐性上,小麦苗期< 灌浆期(),而玉米吸水萌发期> 苗期()。

4.早稻感温性弱(),北种南移生育期延长()。

5.甘蔗叶片同化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转到节间(),然后直接在薄壁细胞的液泡中积累()。

6.NR活性可作为氮素利用效率的指标(),因其制约硝态氮向氨态氮的转化()。

7.棉纤维细胞快速伸长期,过氧化物酶和生长素氧化酶活性较高();当纤维细胞即将停止伸长时,这两种酶活性降到最低值()。

8.小麦未成熟颖果的芒和种皮具光合机能(),而且其中存在PEPC()。

9.与弱势小穗比较,水稻强势小穗柄中央维管束筛管数目少(),而单个筛管面积大()。

10.甘薯块根形成的最适土温为33℃(),长日照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

1.(√),(√);2.(√),(×);3.(×),(×);4.(×),(×);5.(√),(×);6.(√),(√);7.(×),(×);8.(√),(√);9.(√),(√);

干种子在水温< 15℃下快速吸胀不会引起结构损伤(),并能提高发芽率()。

晚稻感光性弱(),南种北移栽培缩短生育期()。

摘除棉铃可提高本节位叶光合速率(),并促进相邻果节幼铃生长()。

种子形成时生长呼吸,玉米的比油菜高(),但比大豆的低()。

酸性土中磷酸盐的有效性提高(),碱性土中Zn、Fe、B等有效性降低()。

水稻种子干物质积累与ABA水平不同步(),用ABA处理可促进灌浆()。

植物生长延缓剂可抑制GA的生物合成(),并防止作物徒长()。

经济系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总生物量(),矮杆作物品种的经济系数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源限制型水稻品种颖花数多(),且结实率高()。

10.比叶重大在弱光下光合速率高(),而比叶面积大适于强光()。(×),(×)(×),(×)(×),(√)(×),(√)(√),(√)(×),(√)(√),(√)(×),(×)(×),(×)(×),(×)禾谷类种子贮藏的安全含水量上限为14%(),其含水量每增加2.5%,种子寿命缩短一半()。

种子成熟时合成的Lea蛋白具脱水保护作用(),且在种子吸水萌发时也不会消失()。

在渍水耐性上,小麦苗期< 灌浆期(),而玉米吸水萌发期> 苗期()。

早稻感温性弱(),北种南移延长生育期()。

叶片衰老时,光合速率的下降晚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增施氮肥的逆转效应在叶绿素上比光合速率上大()。

NR活性可作为氮素利用效率的指标(),因其制约硝态氮向氨态氮的转化()。

作物的生长呼吸与温度直接相关(),种子形成时的生长呼吸油菜> 水稻()。

小麦未成熟颖果的芒和种皮具光合机能(),而且其中存在PEPc()。

CTK在源端可促进蔗糖往筛分子的装载(),而在库端抑制卸载()。

10.甘薯块根形成的最适土温为30℃(),长日照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1.(√),(√);2.(√),(×);3.(×),(×);4.(×),(×);5.(×),(√);6.(√),(√);7.(×),(√);8.(√),(√);9.(√),(×);10.(×),(×)。

1、C3作物在低氧下可提高光合速率(√),并促进种子形成和粒重增加(×)。

2、小麦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光合速率增强(×),经济系数增大(√)。

3、水稻种子发芽期对淹水敏感(√),但在孕穗期耐淹水力强(×)。

4、自然变温虽可使作物形成对温周期的要求(√),但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5、作物在高温下生长发育快(√),并可延长生育期(×)。

6、作物根系的集水能力与根土间水势梯度成反比(×),而与根土阻力成正比(×)。

7、作物缺水时气孔关闭早于生长受阻(×),且在耐旱性上苗期最低(×)。

8、作物群体自上而下,蓝紫光锐减(√),而黄、绿光比例增加(√)。

9、喜光作物在强光下间歇光会降低其光合速率(×),因其光合作用光反应受抑(×)。

10、棉花在进化过程中抗逆性减弱(√),而光周期敏感性增强(×)。

1、CO2浓度倍增可明显促进C4作物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其往根系的分配(×)。

2、土壤中磷素几乎不进入大气(√),但在粘土中易移动淋失(×)。

3、大气污染对作物造成伤害随气温升高而加重(√),随光强提高而减弱(×)。

4、大豆叶片经大于8万lux的强光处理后,光合速率增大(×),但光饱和点下降(√)。

5、干种子在<15℃下快速吸胀会降低其发芽率(√),其原因是降低了呼吸(×)。

6、作物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在低光强下降低(×),但在高光强下不变(×)。

7、作物单叶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呈高度的负相关(×),而与比叶面积呈高度的正相关(×)。

8、相同日均温条件下昼夜温差大,可促进作物增产(√),但降低品质(×)。

9、耐阴作物生存的光强范围广(√),但在全日光下生长发育不良(×)。

10、蓝光促进水稻幼苗健壮生长(√),株高增加(×)。

1、CO2浓度倍增可明显促进C4作物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其往根系的分配(×)。

2、土壤中磷素几乎不进入大气(√),但在粘土中易移动淋失(×)。

3、大气污染对作物造成伤害随气温升高而加重(√),随光强提高而减弱(×)。

4、大豆叶片经大于8万lux的强光处理后,光合速率增大(×),但光饱和点下降(√)。

5、干种子在<15℃下快速吸胀会降低其发芽率(√),其原因是降低了呼吸(×)。

6、作物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在低光强下降低(×),但在高光强下不变(×)。

7、作物单叶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呈高度的负相关(×),而与比叶面积呈高度的正相关(×)。

8、相同日均温条件下昼夜温差大,可促进作物增产(√),但降低品质(×)。

9、耐阴作物生存的光强范围广(√),但在全日光下生长发育不良(×)。

10、蓝光促进水稻幼苗健壮生长(√),株高增加(×)。

1、作物群体自上而下,蓝紫光锐减(√),而黄、绿光比例增加(√)。

2、作物单叶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呈高度的负相关(×),而与比叶面积呈高度的正相关(×)。

3、喜光作物在强光下间歇光会降低其光合速率(×),因其光合作用光反应受抑(×)。

4、作物在高温下生长发育快(√),并可延长生育期(×)。

5、作物根系的集水能力与根土间水势梯度成反比(×),而与根土阻力成正比(×)。

6、水稻种子发芽期对淹水敏感(√),但在孕穗期耐淹水力强(×)。

7、土壤中磷素几乎不进入大气(√),但在粘土中易移动淋失(×。

8、C3作物在低氧下可提高光合速率(√),并促进种子形成和粒重增加(×)。

9、大气污染对作物造成伤害随气温升高而加重(√),随光强提高而减弱(×)。

10、小麦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光合速率增强(×),经济系数增大(√)。

1、作物群体自上而下,蓝紫光锐减(√),而黄、绿光比例增加(√)。

2、作物单叶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呈高度的负相关(×),而与比叶面积呈高度的正相关(×)。

3、喜光作物在强光下间歇光会降低其光合速率(×),因其光合光反应受抑(×)。

4、作物在高温下生长发育快(√),并可延长生育期(×)。

5、作物根系的集水能力与根土间水势梯度成反比(×),而与根土阻力成正比(×)。

6、作物缺水时气孔关闭早于生长受阻(×),且在耐旱性上苗期最低(×)。

7、土壤中磷素几乎不进入大气(√),但在粘土中易移动淋失(×)。

8、C3作物在低氧下可提高光合速率(√),并促进种子形成和粒重增加(×)。

9、SO32-比SO42-酸性弱(√),因此对作物的伤害小(×)。

10、棉花在进化过程中抗逆性减弱(√),而光周期敏感性增强(×)。

1、红光促进蛋白质积累(×),且延缓叶片衰老(×)。

2、作物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在低光强下降低(×),但在高光强下不变(×)。

3、相同日均温条件下昼夜温差大,可促进作物增产(√),但降低品质(×)。

4、干种子在<15℃下快速吸胀会降低发芽率(√),其原因是降低了呼吸(×)。

5、作物的雄性生殖器官耐低温能力强于雌性器官(×),但耐高温能力弱于雌性器官(√)。

6、小麦耐渍水性,种子萌发期强(×),苗期大于孕穗开花期(√)。

7、CO2浓度倍增可明显促进C4作物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其往根系的分配(×)。

8、大气SO2污染对作物的伤害随温度上升而加剧(√),并随空气湿度下降而加重(×)。

9、作物根系的集水能力与根土间水势梯度成反比(×),而与根土阻力成正比(×)。

10、作物能效是指单位能投的产出能增加值(×),而能投边际产出是指产出能与投入能之比(×)。

1、红光促进蛋白质积累(×),且延缓叶片衰老(×)。

2、耐阴作物生存的光强范围广(√),但在全日光下生长发育不良(×)。

3、水稻南种北引栽培会延长生育期(√),而北种南引会缩短生育期(√)。

4、干种子在<15℃下快速吸胀会降低发芽率(√),其原因是降低了呼吸(×)。

5、作物蒸腾效率C4>C3(√),而豆科作物大于其他C3作物()。

6、小麦耐渍水性,种子萌发期强(×),而苗期大于孕穗开花期(√)。

7、CO2浓度倍增可明显促进C4作物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往根系的分配(×)。

8、大气SO2污染对作物的伤害随温度上升而加剧(√),并随空气湿度下降而加重(×)。

9、土壤每淋溶1mol净氮所净增的H+mol数,施用(NH4)2SO4为1(×),而施用尿素为2(√)。

10、作物能效是指单位能投的产出能增加值(×),而能投边际产出是指产出能与投入能之比(×)。

1、作物群体自上而下,蓝紫光锐减(√),而黄、绿光比例增加(√)。

2、用黄色薄膜覆盖可提高茶叶品质(√),而蓝色薄膜覆盖可增加水稻白化幼苗(×)。

3、喜光作物在强光下的间歇光会降低光合速率(×),因光合光反应受抑(×)。

4、作物在高温下生长发育快(√),并可延长生育期(×)。

5、作物障碍型冷害可在各生育期发生(×),而延迟型冷害只在开花期发生(×)。

6、作物缺水时气孔关闭早于生长受阻(×),且在耐旱性上苗期最低(×)。

7、土壤中磷素几乎不进入大气(√),但在粘土中易移动淋失(×)。

8、C3作物在低氧下可提高光合速率(√),并促进种子形成和粒重增加(×)。

9、SO32-比SO42-酸性弱(√),因此对作物的伤害小(×)。

10、棉花在进化过程中抗逆性减弱(√),而光周期敏感性增强(×)。

四、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8分)

1.答:(1)平衡归还施肥;(2)采取保护性耕作;(3)增施有机肥,进行秸秆还田;(4)作物合理轮作;(5)合理耕作

2.油菜开花后光合器官转移有何生理生态意义?(6分)

2.答:油菜开花后光合器官由叶片转移至角果壁和未成熟种子的种皮其光合器官转移具以下生理生态意义:

(1)角果壁和种皮的总表面积大,接近于单株最大叶面积,可代替衰老叶片行使旺盛的光合功能;(1分)

(2)角果的体积小,消光系数小,有利于充分接受直射光,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分)

(3)由角果组成的冠层CO2扩散阻力小,且由源至库的同化产物运输途径短,可降低运输消耗。(1分)

3.简述棉花蕾铃脱落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在生产上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脱落。(8分)

3.答:在受精失败、植株营养供应不足或存在逆境条件时(2分),棉花蕾铃正常生理代谢受到阻碍,内源激素水平和

平衡关系发生改变,最后在果柄或花柄基部形成离层而导致脱落(2

棉花蕾铃脱落与内源激素关系密切,在生产上可采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进行调控(2分),

也可通过控制群体结构、合理的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进行调控(2

4.农作资源有哪些类型?其基本特点如何?(8分

4.答:农作资源按其自然存在属性可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生物资源(2分);按其再生性能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2分)。其基本特点:(1)相对有限性(1分);(2)共生性和整体性(1分);(3)区域性(1分);(4)不稳定性(1分)。

1.什么是作物的积温效应?积温效应在作物生产上有何应用?(9

1.答:作物积温效应是指作物在其他生态因子得到满足之后,在一定范围内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只有当温度累计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生长发育周期(3分)。

积温效应的应用:(1)预测作物的生育期(2分);(2)科学安排作物茬口和复种搭配(2分);(3)科学调种、引种(2分)。

2.禾谷类作物直立叶群体在光合性能上有何优越性?(7分)

2.答:禾谷类作物直立叶群体在光合性能上具以下优越性:

①能更有效地利用早、晚较弱光照,避免中午时强光伤害;(3分)②降低群体消光系数,使有效光辐射分布到更多的叶面积上;(2

③有利于扩大最适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面积,提高群体光合生产力。(2分)

3.变温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何生理生态效应?(8分)

3.答:① 有利于种子萌发;(2分)② 有利于作物健壮生长;(2分)③ 促进块根块茎类器官膨大;(2分)④ 作为花结实;(1分)

⑤ 改善作物品质。(1分辅助因素,促进作物开)

4.简述影响作物种子活力的因素。(6分)

4.答:(1)遗传因素:如品种间差异、种子大小、种皮色泽、种子化学成分。(2分)

(2)母株生理状况及生态因素:如种子的着生部位及种子成熟度、种子成熟时环境条件、营养水平。(2分)

(3)贮藏条件与种子活力:如种子含水量、贮藏温度和湿度。(2

3.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有何规律?(9分)

3. 答:① 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与最高温度差距较小,但与最低温度差距较大;(2分)

② 不同类型作物的温度三基点存在明显差异,耐寒作物一般较喜温作物低5~10℃,而喜温作物,特别是C4作物耐高温性较强,

但耐冷性差,热带作物即使在低于18℃左右的温度下也可能产生低温伤害;(4分)

③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最适温度与最高温度变化不大,但最低温度变化大,一般苗期最低,开花期最高。(3分)

4.简要说明作物生长分析的概念及其意义。(9分)

4. 答:作物生长分析是指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为指标,分析、衡量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形成的一种手段。(3分)

意义:① 干物重的积累和分配反映了作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性能,可从本质上提示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关系;(3分)

② 可比较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生育差异等,便于适时调控。(3分)

1.简述影响作物冠层光合生产性能的因素。(8分)

1.答:冠层的光合生产力实质上是取决于冠层对光能截获量及其利用效率,而它们又受群体结构和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影响冠层光合性能主要因素:辐照截获量:取决于群体结构和辐射入射量;(2分)群体结构:包括叶面积指数、叶倾角、植株田间配置;(3分)

叶的光合速率:与作物本身生理特点、群体小气候和水、肥供应等有关。(3分)

2.简要说明棉花幼龄脱落的机理。(8分)

2.答:由于受精失败、营养供应不足或逆境胁迫等内外因素的影响(3分),导致棉幼铃正常生理代谢受阻、内源激素水平和平衡关系改变从而在铃柄基部形成离层,最终造成幼铃脱落(2分)。

2.分析说明禾谷类作物产生空壳、瘪粒的成因。(9分)

2.答:禾谷类作物产生空壳的成因:

① 花粉发育不良、失去萌发力或花药不能正常开裂散粉,不能完成授粉受精过程;(3分)

② 开花期遭遇逆境胁迫,引起受精障碍。(2分)产生瘪粒的成因:受精子房因强、弱势位的营养竞争或遭遇逆境, 引起同化产物的运转受阻及库容与库活力的下降,导致发育中途停顿而形成瘪粒。(4分)

4.什么是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该时期的长短决定于哪些因素?

4. 答: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段基本营养生长期,才能感受环境光、温条件的成花诱导。(4分) 作物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决定于该作物达到感受态的植株叶龄和适宜光、温条件的有无。(4分)

2.简要说明作物生长分析的概念及其意义。(10分)

2. 答:作物生长分析是指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为指标,分析、衡量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形成的一种手段。(4分)

意义:① 干物重的积累和分配反映了作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性能,可从本质上提示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关系;(3分)

② 可比较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生育差异等,便于适时调控。(3分) 图示农作系统中氮素循环途径。

答:农作系统中氮素循环途径如下:(9分) NH 4+ 有机态氮 N 2 NO 3-

硝酸

原 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 燃烧

反硝化 矿化作用 吸收同化

吸收同化

简要说明作物中度干旱时所发生的主要生理生化反应。

答:作物在中度干旱时,可发生以下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提高对缺水的适应性:

内源ABA水平提高,而IAA、GA、CTK水平下降;(2分)

增强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与积累;(2分)

正常生物合成减弱,而水解反应加强;(2分)

加强磷酸戊糖氧化途径,维持能量供应;(2分)

逆境蛋白的合成。(1分)

说明源库关系的类型及其与结实率和粒重的关系。

答:在作物源库关系上存在以下类型:源限制型——库大源小,源叶同化产物不能满足库容的需求,结实率降低,粒重下降。(3分)

库限制型——源叶供应能力强,库容量小,结实率高,粒重大,但穗粒数较少。(3分)源库互作型——源库功能协调,能使结实率、粒数和粒重关系协调,利于充分发挥生产潜力。(3分)

1、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有何特点?(8分)

答:最适温度更接近最高温度,而与最低温度差距较大(2分);耐寒性较强的冬作物三基点温度比喜温作物地5-10℃,而喜温作物特别是C4作物具较强的耐高温性,但耐冷性低,热带植物即使在18℃左右的低温下也可能引起低温伤害(2分);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不大,但最低温度变幅大(2分);同一作物的最低温度在芽苗期低,并伴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升高,特别是开花期最高(2分)。

2、简述影响作物湿涝耐性的因素。(8分)

答:与作物通气组织的发达程度和无氧呼吸系统的完善程度有关(3分);与生育期有关。一般种子发芽期和孕穗、开花结果期对淹水最敏感(3分);与淹没深度、水温、水浑浊度及流动性有关(2分)。

3、简述影响作物单叶光合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8分)

答:(1)与叶面积、比叶重有关;(2分)

(2)与叶片光合速率有关;(2分)

(3)与叶片生理年龄及光合高值持续期有关;(2分)

(4)与叶片营养状况有关。(2分)

4、简述农作管理的基本原则。(8分)

答:(1)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的非统一化管理原则;(2分)

(2)系统目标管理即时修正原则;(2分)

(3)改善限制因子与综合平衡原则;(2分)

(4)高效、安全性原则。(2分)

5、化学它感作用在作物生产上有何应用前景?(8分)

答:(1)利用相克作用防治农田杂草(2分)。举例说明(2分)。

(2)利用相生作用提高作物产量(2分)。举例说明(2分)。

1、简要说明农作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10分)

2、禾谷类作物直立群体在光合性能上具何优越性?(8分)

3、简述维持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10分)

4、简述影响单叶光合性能的主要因素。(10分)

五、论述题(15分)

试述高温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回答要点:

高温对作物的影响:1、引起光合与呼吸失衡;2、引起体内水分失衡;3、加速生长,缩短生育期;4、加速衰老,产量下降;5、引起代谢紊乱,积累有害代谢产物;6、影响花药开裂、花粉活力及受精过程;7、抑制物质运输。

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危害的对策:1、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和播种期,避开高温季节;2、改善栽培条件;3、选育耐高温品种。

1、试述维持呼吸与作物产量形成的关系。(8分)

答:作物的维持呼吸是维持生存和机能所必需的(2分)。维持呼吸与环境温度、植株含N量和年龄有关,随温度的上升维持呼吸提高,在40-50℃时达伤害点(与作物种类有关),并伴随含N量的下降及年龄的增加而下降(2分);叶片和根的维持呼吸持续稳定期长短,可反映其功能期的长短及衰老程度(2分);过高的温度特别是夜温过高,会因维持呼吸增

强导致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下降(2分)。

2、为什么说以有效积温衡量作物的生育进程更可靠?(8分)

答:有效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超过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之和(2分)。由于各种作物均需在高于其生物学下限温度时才能活跃生长(2分),并且生长发育速度与有效温度呈正相关,因此作物完成一定的生育进程需要满足其一定的积温值,即具有积温效应,因此以有效积温衡量作物的生育进程比以时间衡量更可靠(4分)。

3、简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作用。(8分)

答: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是作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分),可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保水、供水及保肥、供肥性能(2分),为土壤异养生物提供能量和养料来源(2分),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可调节植物的生活(2分)。

2、为什么说以有效积温衡量作物的生育进程更可靠?(8分)

答:有效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超过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之和(2分)。由于各种作物均需在高于其生物学下限温度时才能活跃生长(2分),并且生长发育速度与有效温度呈正相关,因此作物完成一定的生育进程需要满足其一定的积温值,即具有积温效应,因此以有效积温衡量作物的生育进程比以时间衡量更可靠(4分)。

2、简述精确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要素。(8分)

精确农业是将农田生态系统和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时空动态信息与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相结合,对作物生产过程实施精确化管理,从而实现高效、安全、优质、高产的农作方式(5分)。其基本技术要素:

(1)应用“3S”系统快速准确采集数字化信息;(1分)

(2)通过智能决策系统的模拟分析,提供精确管理的决策方案;

(3)通过决策实施系统在田间进行定位、定量、定时的管理实施。

4、简述农作资源的基本特点。(8分)

农作资源是指参与作物生产或被加工成生产资料用于促进产量形成的自然要素。其基本特点:(1)相对有限性;(2)共生性与整体性;(3)区域性;(4)不稳定性。

1、简述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定律。(8分)

(1)诸因子的综合效应:作物最终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不同因子间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1分)

(3)不同因子的作用存在主次性;(1分)

(4)不同因子的作用存在阶段性;(1分)

(5)不同因子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分)

(6)不同因子的作用存在不可替代性和某些因子间存在相互补偿作用。(2分)

2、维持土壤肥力可采取哪些措施?(8分)

(1)平衡归还施肥;(2分)

(2)防止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和风蚀;(2分)

(3)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防止土壤有机质衰减;(1分)

(4)作物轮作,特别是与豆科或绿肥作物轮作;(2分)

(5)合理的土壤耕作。(1分)

5、作物的感温性在作物生产上有何应用?(8分)

(1)作物的感温性指作物因温度的高低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包括低温春化和积温效应两个方面。(2分)

(2)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①指导作物生产中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2分)

②预测作物的生育期;(2分)

③科学安排茬口和复种搭配;(1分)

④指导科学调种、引种。(1分)

3、简述作物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8分)

(1)作物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生产所需农产品的同时,还进行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的转换;(5分)

(2)作物生态系统还具有环境保护功能。(3分)

4、从生长呼吸和维持呼吸特点上分析豆科、油料作物的产量低于禾谷类作物的原因。(8分)

(1)作物的呼吸作用可分为生长呼吸和维持呼吸;(2分)

(2)维持呼吸在物种间变化较小,但与环境温度、植株年龄等关系密切;生长呼吸因构成新组织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而不同,不同物种间差异很大;(3分)

(3)豆科、油料作物籽粒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这些物质的还原程度高于淀粉,因此其生长呼吸远高于禾谷类作物。(3分)

5、为什么许多农田杂草较农作物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8分)

(1)杂草种间杂交机遇高,可进行杂草×杂草、杂草×作物杂交,通过自然选择产生抗逆性强的新物种,而作物在人工选择下多侧重于产量和品质的选择,经济性状与抗逆性难以统一;(3分)

(2)杂草染色体自然加倍几率高,许多杂草为多倍体,这样基因突变不易导致死亡,易积累突变,产生抗逆性强的新物种;(4分)

另外,同工酶变异也是杂草产生新变种的原因之一。(1分)

1、简述生态因子对作物生活的基本作用。(8分)

2、简要说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10分)

3、简要说明影响作物冠层光合性能的因素。(10分)

4、作物混作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方法是什么?(10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作物的实际产量远低于其潜在产量?

(提示:从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出发进行论述)

答(要点):作物产量的形成取决于由基因控制的遗传潜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由基因控制的生产潜力只有在作物全生育期均处于其所要求的最适环境条件下才能充分表达。(5分)因为组成环境的各生态因子为作物生活提供了所必须的能量和物质来源,为作物生殖发育提供条件和信息。

(4分)但由于环境的多变性,造成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并非始终处于所要求的最适状态,致使作物的形态建成和生理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甚至因逆境胁迫(包括病虫害、杂草等生物胁迫)而危及作物的生存。(4分)鉴于以上原因,作物的生产潜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其实际产量低于甚至远低于潜在产量。(2分)

分析说明棉花幼铃脱落的成因与机理。

答:棉花幼铃脱落的主要成因:

有机营养供应不足——当植株徒长或早衰时,造成幼铃的有机营养供应不足,使受精子房停止发育进而脱落;(3分)

遭受逆境胁迫——如高温、干旱(包括大气干旱)因引起授粉、受精障碍,土壤渍水导致ABA和乙烯合成加强等均会导致幼铃脱落。

逆境条件还包括营养供应不足或不平衡、大气污染(如SO2等)等均影响正常代谢而导致幼铃脱落。(3分)

幼铃脱落的机理:

当棉株因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遭遇逆境胁迫及未完成授粉、受精过程时,幼铃正常生理代谢受阻,特别是不能正常合成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而ABA和乙烯的合成却增强,从而促进离层的形成,并活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纤维素酶,进而水解离层,最终导致幼铃脱落。(6分)

针对农作资源的基本特点,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回答要点:农作资源是指参与作物生产或被加工成生产资料用于促进产量形成的自然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农作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作物生产具重大战略意义。在作物生产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匹配情况、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利用效率、资源的再生能力、再生速度,以及作物对资源要求的波动特性及波动周期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作资源按自然存在类别可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

农作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合理利用:

(1)相对有限性:任何资源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制约、外界环境的限制,过度的开发利用等均会影响其再生速率,甚至丧失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则是随开发利用而逐渐减少,以至完全枯竭,更需合理循环利用、保护及寻求替代途径。

(2)共生性与整体性:农作资源的各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整体,它们在空间上是共生的,彼此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如:光、温、水是在共生的整体上对作物生产发挥作用的,当温度降至生物学温度范围以外时,光和水便会失去有效性;耕地和水的污染也会导致其它资源有效性的下降。

(3)区域性:农作资源的分布在数量和质量上是不平衡的,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开发、利用上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使农作制度、种植方式与之相适应,做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统一。

(4)不稳定性:一个地区的农作资源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具不稳定性。若人类活动符合生态规律,可促使资源优化与相对稳定;反之,则导致某些资源的恶化和枯竭。

五、论述题(15分)

大气CO2倍增可能对作物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要点:(1)对物质生产的影响;(2分)

(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分)

(3)对作物物质分配的影响;(2分)

(4)对作物生产布局的影响;(3分)

(5)对生物逆境(病、虫、草害等)的影响;(3分)

(6)对非生物逆境的影响。(3分)

五、论述题(15分)

试述作物产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作物高产的有效途径。

要点:

(1)作物产量形成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产量构成因素的构建;(2分)

(2)在生理学上,作物产量形成由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物质的运转、分配三大基础过程所决定;(3分)

(3)人类在作物生产中可通过应用各种科技手段、合理利用农作资源,调节产量构成因素的组建及生理机能的表达,以充分发挥作物的产量潜力。(10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有机农业是一种生态环境和产品安全及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作体系?(提示从有机生产方式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进行论述)

近点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近点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生理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生理学来造句?下面是为你整理生理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 生理学的意思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生物功能活动的生物学学科,包括,个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层次的生理活动研究,以及实验生理学、分子生理学和系统生理学等。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生理学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活机体包括最简单的微生物到最复杂的人体。 生理学造句欣赏 1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所有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的。如果人的大脑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的话,每一个大脑都能装相当于上亿册书的图书馆这样的知识量。大家都应该坚信,自己能够掌握许多知识,能够谈成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 2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3 在有机物和机器的混合物中,生理学总是略胜一筹。

4 本文试图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医学各方面的知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写作自疗这个课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5 他对生理学发展的新贡献获得高度赞赏. 6 一些运动生理学家的答案并非如你所想。 7 动物生理学家对这一感觉系统进行了完善的解剖研究。 8 这是张卡通图画,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由生理学家,所做过的经典实验,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切开一只狗的大脑,对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电击。 9 出汗是那些看似简单的生理机能之一,但生理学家仍然没有充分理解它,至少在为什么性别会影响出汗这个问题上。 10 应用电生理学技术结合行为学方法,探查了大鼠在明暗分辨学习后额叶皮层的突触效能变化。 11 其中就业培训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疾病的性质和声学原理。 12 萨尔斯顿爵士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3 首先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研究了驾驶疲劳的生理学机理。 14 通过观察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脑电生理学及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客观评价。

作物生态学试题参考答案

作物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作物生态型:同种作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 趋异适应,形成了形态、生理功能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2.PAR:是光合有效辐射的简称,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有效光谱成分(400-700nm) 的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的50%左右。 3.GDD:为有效积温的简称,作物某一发育时期或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大于生长下限温度 (B)的日平均温度(Tday)与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 4.光温生产力:作物生理状况处于最佳、水肥供应充足、无病虫草害时,只由光温条件所 决定的作物生产力。受作物遗传特性限制,又叫生理生产潜力。 5.VPD:是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的实际水 汽压之间的差值,它表示的是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VPD越大,蒸腾速率越大,是合理灌溉的参考因素。 6-作物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的总干物质量,单位:KG/(ha mm)。 7.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 8.农田潜在蒸散:指农田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作物处于最佳生理状态时,封行作物田块的蒸散量。其大小只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辐射能的多少和空气的干燥程度及风速)。 9.土壤养分平衡:土壤中养分(主要是N、P、K)的收入与支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10作物生长的最小养分浓度: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其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限制。当作物对养分吸收量超过一定量时,产量随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度减缓并逐渐趋于零。此时养分在作物中达到饱和(最大养分含量),养分不再是产量限制因子,为作物生长的最小养分浓度。 二、问答题 1.试述有效积温对作物发育速率的预测指标有何优缺点? 答:优点: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的发育速率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大田作物生产中或可控温室中环境温度处于作物最适宜以下时(此时作物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有效积温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作物生育期的方法。 缺点: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的发育速率,一方面没有考虑日长对发育速率的影响;一方面假定发育速率与气温在发育上、下限温度之间遵循同一线性关系,而没有考虑高温对发育的迟滞作用。此外,在作物发育的最适下限和最适上限温度之间,发育速率是不变的,而相应的有效积温却有很大的变化。因此,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发育,在应用到建模以外的地区或品种时,预测误差较大。 2.为研究早稻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作物生长的温度三 基点设计高温胁迫试验(包括试验处理、观测项目与观测方法和使用的仪器)?

植物生理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是运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法揭示和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科学,是现代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重要植物生理指标的基本测定方法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部分: (1)细胞结构与功能,它是各种生理活动与代谢过程的组织基础; (2)功能与代谢生理,主要包括光合、呼吸、水分、矿质、运输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各种功能、机理与环境条件的影响; (3)生长发育,它是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的综合反应,包括生长、分化、发育与成熟、休眠、衰老(包括器官脱落)及其调控; (4)逆境生理,包括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抗逆性等。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植物生理学的整体。 绪论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对象、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对农业做出的贡献、发展趋势。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第1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了解植物细胞(生物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基本概念 1. 粘性(viscosity) 2. 弹性(elasticity)。 3. 液晶态(liquid crystalline state) 4. 伸展蛋白(extensin)。 5. 胞间连丝(plasmodesma) 6.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2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主要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 (一)基本内容 1.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2.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过程及其动力 4.植物水分平衡 (二)重点 1.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2.水分吸收和散失的动力及调控(气孔运动的机理) 3.植物水分平衡 (三)基本概念 1.水势(water potential)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4.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与水分平衡(water balance)5.自由水(free water)与束缚水(bound water) 6.共质体(symplast)与质外体(apoplast) 7.主动吸水(active absorption of water)与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8.水孔蛋白(aquaporin)9.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10.蒸腾效率(transpiratton ratio)与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11.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 12.永久萎蔫系数(permanent wilting coefficient)13.根压(root pressure) 14.小孔律(law of small pores)15.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 第3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主要了解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缺素诊断,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点及吸收机理。 (一)基本内容 1.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必需元素及其研究方法 2.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诊断 3.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及运输 4.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5.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 (二)重点 1. N、P、K、Ca及Fe、B、Zn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 2. 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 3.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四)基本概念 1. 灰分(ash)和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 2. 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 3. 主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 4. 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5. 膜转运蛋白(fransport protein) 6. 载体(carrier) 9. ATPase (ATP phosphorhydrolase) 10. 致电泵(eletrogenic pump)。

2017年10月统考真题答案 02676 作物栽培生理

贵州省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作物栽培生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02676)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注意事项: 1、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里.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按试题顺序注明大、小题号(六题号尽写一次,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必须在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 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 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作物属于子叶留土类型的是【 C 】A.棉花B.烟草C.茶D.蓖麻 2.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小麦属于【 C 】A.定日性植物B.中间性植物C.长日性植物D.短日性植物 3.下列不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A 】A.油菜B.水稻C.玉米D.小麦 4.是作物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是【 C 】A.根B.茎C.叶片D.果实 5.下列作物抗寒性比较强的是【 A 】A.小麦B.烟草C.高粱D.水稻 6.下列作物根系与其他作物不同的是【 B 】A.十字花科蔬菜B.韭菜C.瓜类D.棉花 7.油菜、白菜、马铃薯的产品器官依次是【 D 】A.叶、叶、茎B.叶、种子、根 C.种子、叶、根D.种子、叶、茎 8.下列作物叶片为单叶的是【 C 】A.花生B.大豆C.棉花D.苕子 9.下列作物中既有C3途径也有C4途径的作物是【 A 】A.薯类B.麦类C.稻D.甘蔗 10.土壤中的水分按物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不包括【 B 】A.重力水B.自由水C.毛细管水D.束缚水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定义:主要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2.植物的生命过程 (水分、矿物质) 3.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如光强、二氧化碳 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 二.什么是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海洋型(厚)大陆型(33km厚)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的环境,如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 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 五、什么是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 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 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 其他: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稳定因子:质和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2.变动因子:质和量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气候的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doczj.com/doc/8916634809.html,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上课讲义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2008年9月,农学05级、作物生产06级试用) 学时数:农学专业26学时、作物生产技术24学时。共12-13讲。 绪论 作物栽培生理学是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相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与作物栽培有关的生理学问题,是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植物生理学的分支。 作物生产是要取得较高的群体产量,为此,从作物高产优质的实际出发,研究作物群体生理问题就有更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一门介于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作物栽培生理学已在我国形成并已初步具备了自身的体系。将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结合起来,成为边缘科学,从作物生产的实际了发研究生理问题,又从生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与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作物群体生理也就是作物栽培生理问题。 一、作物群体及其生理问题 对于作物群体的概念,我们都很熟悉。即指在人为操作的耕地上种植的一种或几种农作物。所种植的农作物当然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生长发育整齐、熟期一致的优良品种。群体大小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群体太小,生物学产量太低,经济产量也很低;群体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大,田间阴郁,光照不足,个体间相互荫蔽,个体生长不良。而且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病虫害严重,产量也较低。协调个与群体的关系是一切栽培技术措施的主要着眼点。因此,只讲求个体,而忽视群体,或只重视群体群体而忽略个体,都是不对的。 作物的群体生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作物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性与发育规律,作物高产要使群体和个体协调起来。如群体有自我调节能力、田间光照分布、田间小气候等。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矛盾及统一控制途径(合理密植),才能为合理群体构建提供生理学基础。 2.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植物生理学角度来看,总的叶面积越大,接受光能越多。但就群体而言,不会是越大越好。究竟是叶面积以多少为宜?受群体结构的制约较大。因为在不同的群体里,叶片的排列方式、叶片的角度、反光现透光状况是不同的,而这些对群体的光合能力具有直接影响。作物栽培生理必须要解决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规律问题(株型号与分布)。 3.群体发展的动态调控。高产的群体必须有高产的长相,有高产的长相必须有良好的发展动态。如前期应该适当的增大光合面积,中期既要有充足的生长量,又要有较好的透光通风状况,并且要维持较长的功能时间,后期要确保不贪青又不早衰。为此,作物栽培生理更要解决作物群体的发展规律问题(合理群体结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玉米 1.生育期: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2.生育时期: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的日期。 3.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4.生长: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是作物形态,机能和功能的质的变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7.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10.生物产量: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包括茎,叶,花和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的器官。一般来讲心: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是茎叶,而后期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一定的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的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 13.感光性: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是C4植物,光和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秆都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3)营养丰富。玉米籽粒能量高,含脂肪约4%,且含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亚油酸。 (4)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作为原料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糖浆、玉米油、玉米酒精。 (5)综合利用价值高。淀粉可生产饲料、化学肥料等;秸秆可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穗轴可用来生产电木、漆布、黑色火药、人造纤维等,玉米穗轴和秸秆是提取糠醛、制造尼龙和高级塑料的重要原料,还可以制造胶版、纸张、人造纤维等,玉米苞叶是编制精美手工艺品的良好原料。 17.玉米的分类 1)按生育时期分: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2)按植株形态分: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 3)按籽粒形态及结构分: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蜡质型、有(捊)型、粉质型 18.玉米的生育时期(了解):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 1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品种一般生育期较长的根层数也多。 (2)温度根系最适温度24~25度,过低根系停止生长,大于40℃则抑制生长。 (3)水分水分适宜根系生长迅速过多不利于根系生长,尤其苗期(芽涝)。 (4)养分土壤肥沃,根系发达,土壤贫瘠,根系生长不良,根具有向肥性。 (5)氧气玉米称为中耕作物需氧多,中耕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20.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 1)温度:最适温度24~28℃,小于10~12℃停止生长,大于30度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降低。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长是指增加细胞数目和扩大细胞体积而导致植物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不断分化,形成新组织、新器官,即形态建成,具体表现为种子萌发,根、茎、叶生长,开花,结实,衰老死亡等过程。 信号转导:信号转导是指单个细胞水平上,信号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系统,产生生理反应。 农业生产实践原理:“多粪肥田”、“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施肥与灌溉 “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种子安全贮藏的基本原则 “曝使极燥”——降低种子含水量 “日曝令干,及热埋之”——热进仓窑麦法 “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驳椎之”——嫁接技术/使树干韧皮部受轻伤,有机物质向下 运输减少,地上枝条有机营养相应增多,促使花 芽分化,有利于开花结实。 第一章 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束缚水(bound water):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free water):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高,植物代谢强度大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低,植物抗逆性强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理解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 渗透作用(osmosis):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细胞吸水情况取决于细胞水势:典型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衬质势 相邻两细胞间的水分移动方向,取决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异,水势高的细胞中的水分向水势低的细胞流动。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根系吸水的途径有三条: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共质体途径 根压(root pressure):因根部细胞生理活动导致皮层细胞和中柱细胞之间产生水势梯度,从而引起水分进入中柱产生的压力,称为根压。 根压的证明;伤流、吐水 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 pull):因叶片蒸腾作用导致叶片和根部之间的组织、细胞产生水势梯度而引起根部吸水的动力称为蒸腾拉力。 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植物体表(主要是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1.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2.植物对矿物质盐类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3.降低叶片温度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作物的起源: 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 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 2.作物的分类: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 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 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 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 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 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

作物生理生态期末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作物生理生态学: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作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态学与生理学的结合。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如营养、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称为生态因子。 作物对环境响应的三基点:作物在每个生态因子轴上都有一个能够生存的范围,在此范围内系统能够耐受的极限,分别为最高点和最低点,中间有最适宜于生命活动的最适点,这三点合称为作物对环境响应的三基点。 生态幅:从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跨度称为生态幅。 生态位:某种作物在某个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实际上也是该作物的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但群落中有竞争对手存在时,其实际栖息的空间要小得多,称为实际生态位。胁迫:在资源利用上,系统适宜区之外到最低或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作物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植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植物衰退甚至不能生存,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 光补偿点: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真正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这时植物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这里光强成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限度后,光照强度虽然继续增加,光合速率也不增高,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叶片功能期: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通常光合速率也达到最大值。通常将叶片充分展开后光合速率维持较高水平的时期,称为叶片功能期,处于功能期的叶叫功能叶。 光抑制:光能过剩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的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 光合诱导期:从照光开始至光合速率达到稳定水平的这段时间,称为“光合滞后期”或称光合诱导期。 CO 2 补偿点:在比例阶段,光合速率随CO 2 浓度增高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 2浓度即为CO 2 补偿点; CO 2 饱和点:当达到某一浓度(S)时,光合速率便达最大值(P m ),开始达到光合最大速率时的CO 2浓度被称为CO 2饱和点。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植物的水分代谢: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自由水:植物体内不被亲水胶粒吸附,可以自由移动,可起溶剂作用的水分。 束缚水:植物体内吸附在亲水胶粒周围或被困于大分子空间中,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 名词解释: 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渗透势: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的水势。 根压: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胞饮作用:细胞通过膜的内陷从外界直接摄取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诱导酶:指植物本来不含某种酶,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这种酶。 营养元素临界含量:作物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低养分含量。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吸收光谱:反映某种物质吸收光波的光谱。 增益效应: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和效率的现象。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水解并放出氧的反应。 反应中心:是光能转变化学能的膜蛋白复合体,包含参与能量转换的特殊叶绿素a. 聚光色素:聚光复合物中的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 Co2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量等于呼吸放出的co2量,这个时候外界的co2含量就叫做co2补偿点。 呼吸作用:指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再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中的己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步骤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呼吸商:植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与吸收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率。巴斯的效应:氧可以降低糖类的分解代谢和减少糖酵解产物的积累的现象。 能荷:A TP-ADP-AMP系统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键的度量。 代谢源: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库强度:等于库容量和库活力的乘积。 植物生长物质: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三重反应:乙烯抑制伸长生长,促进横向生长,地上部分失去负向重力性生长。 植物生长调解剂: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生物胁迫:指病害、虫害和杂草等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生物环境。 植物抗性生理:指逆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植物对逆境的抵抗性能力。 耐逆性:指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的变化来阻止、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从而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避逆性:指植物通过各种方式避开或部分避开逆境的影响。 1.灌溉 答:农业上用灌溉来保证作物水分供应,作物需水量因物种种类而异:大豆和水稻的需水量较多,高粱和玉米的最少。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需要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叶片水势、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和气孔开度都能比较灵敏地反映出作物体的水分状况,可作为灌溉生理指标。我国提出节水农业,用较少的水源得到较大的收益,提高水分利用率;有以下几种节水技术:喷灌、滴灌、调亏灌溉以及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

栽培生理

园林植物栽培生理—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 问答题 1.栽培生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研究在栽培过程中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机理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的交叉学科 2.植物生命活动的实质有哪些? ?物质转化 ?能量转化 ?信息转化 ?形态建成 ?类型变异 3.植物生命活动的特殊性有哪些? 1 有无限生长的特性 2 生活的自养性 3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植株的再生能力强 4 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 5 植物对无机物的固定能力强(固定CO2、N2、放出O2) 6 植物具有发达的维管束 第二章园林植物水分与矿质营养生理 (一) 名词解释 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束缚不易流动的水分。 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胞间隙及导管等。 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萎蔫:植物体内水分不足时,叶片和茎的幼嫩部分下垂,这种现象称为萎蔫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体的表面散失的过程。 水分临界期:指需水量不一定多,但植物对水分不足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矿质元素:将植物烘干并充分燃烧后,余下一些不能挥发的残烬称为灰分,而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的元素称为灰分元素或矿质元素 必需元素:若生物体在缺少某种元素的培养基下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重新补充该元素后,生命活动恢复正常,则该元素为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 根外施肥:把速效性肥料直接喷施在叶面上以供植物吸收,这种施肥方法称为根外施肥或叶面营养。 需肥临界期:对某种元素的要求虽然不多,但生理作用强,敏感迫切。此期缺肥将严重影响或抑制植物生长,即使以后弥补,也很难挽回损失。 (二) 问答题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3)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小 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生 物多样性。)

最新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及补充)-3

植物生理学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水势: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商。 根压: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蒸腾比率:植物蒸腾作用丧失水分与光合作用同化CO2的物质的量比值。 水分利用率:蒸腾比率的倒数。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4.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答:进入根部导管有三种途径: 1)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2)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3)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这三条途径共同作用,使根部吸收水分。 根系吸水的动力是根压和蒸腾拉力。 运输到叶片的方式:蒸腾拉力是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使水分在茎内上升到达叶片,导管的水分必须形成连续的水柱。造成的原因是:水分子的内聚力很大,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从而使水分不断上升。5.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 答: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下会形成蔗糖,累积在液泡中,降低渗透势,于是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升高了渗透势,于是失水,气孔关闭。 6.气孔的张开与保卫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 答:1)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 2)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大量元素:植物需要量较大的元素。 微量元素:植物需要量极微,稍多即发生毒害的元素。 溶液培养: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被动运输:转运过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不需要代谢供给能量。 主动运输:转运过程逆电化学梯度进行,需要代谢供给能量。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膜:细胞的外周膜和内膜系统。 1.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这些元素? 答: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种: 1)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Si 2)微量元素:Fe Mn Zn Cu Na Mo P Cl Ni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1、解释下列缩写 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WUE水分利用效率; RuBP核酮糖二磷酸; Rubisco 1,5-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 LSP光饱和点;LCP光补偿点;PAR光合有效辐射; P n 净光合速率;P max 最大净光合效率; C 3 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最初固定的有机分子均含有3个碳原子,称之为 CO 2同化的C 3 途径,而具有C 3 途径的植物称为C 3 植物; C 4 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所固定的最初产物是4碳化合物(草酰乙酸), 故称C 4途径,具有C 4 途径或以此途径为主的植物称为C 4 植物。 2、植物气体交换的测定主要能解决什么生态问题? 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测定这些参数主要能解决以下生态问题:1)研究植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是植物种的特征,更是植物功能型的特征,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生境下生长的同种植物具有不同的气体交换特征;2)判断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 2 的途径主要 有C 3、C 4 和CAM,它们在P max 、C i (胞间CO 2 浓度)、光呼吸(C 4 和CAM植物无)、光合CO 2 补偿点和饱和点等光合特征上明显不同。通过它们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及建立判别模型, 可以鉴别三类不同光合功能型的植物;3)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及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如盐害、冻害、旱害等引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另外,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质等会引起植物的伤害反应,可通过气体交换研究做出及时诊断;4)遗传育种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先锋植物筛选。作物在选种时,那些高光合、低光呼吸、低CO 2 补偿点和光补偿点的植物更能够适应不良环境,具有高的生产潜力。同时相关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也表现出变化,在遗传育种或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先锋树种选择时,筛选那些具有高光合潜力的植物无疑是十分有力的,对一些特征值的获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 的研究;5)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主要是由CO 2 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植物对于CO 2和温度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要研究这些反应,就要进行不同的CO 2 和温 度下气体交换能力的测定,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