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托业发展简史

信托业发展简史

信托业发展简史
信托业发展简史

信托是建立在财产转移和财产处分基础上的法律制度,是以经济自由为前提的。因此,我国信托制度的再次导入是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这也决定了信托业的演进具有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我国信托业从1979年开始至今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混合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因此,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基本上也就可以理解为三大阶段,即:恢复与扩张阶段(1979—1992)、整顿阶段(1993—2001)和规范阶段(2002至今)。

目录

一、我国信托业的恢复与扩张阶段(1979—1992) 1.1、改革开放前的我国信托业简介1.2、我国信托业的恢复与扩张阶段二、我国信托业的整顿阶段(1993—2001) 三、我国信托业的规范阶段(2002 至今)

一、我国信托业的恢复与扩张阶段(1979—1992)

1.1、改革开放前的我国信托业简介

20世纪初,面对当时日益加重的信用危机,我国一些了解西方文化、鼓吹我国经济进步的人士建议学习西方,改造传统信用制度,建立近代金融制度。我国“信托”二字最早的导入是在上海,1919年聚兴城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信托部,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信托部,可以说是我国现代信托业的发端。1921年我国通商信托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信托公司,从此信托公司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得到很快发展。除了民营的信托业外,官营信托机构在1931年也开始出现。1935年设立了中央信托局,到1937年信托业有了一定发展。上海、东南等十几家信托公司大多兼办银行、储蓄和保险业务,也有一些银行设立了信托部。此外,还有官办的上海市兴业信托社和中央信托局。各家经营的业务大同小异,即信托存款、信托投资、证券信托、商务管理信托、监工测量信托、保管信托、遗产信托、监护信托、房地产信托、代理信托等,但实际上有些业务并未形成完整的市场,其信托业可以说是“金融超市”,除了信托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自己的信托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部,其业务包括房地产、运输、仓库、保管及其他代理业务。同所有领域一样,国家对旧中国的信托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于原来的民营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整顿和改造。一部分资力不足、缺乏正常业务的机构首先被淘汰停办;余下的被纳入金融系统,与银行钱庄一起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但1951年9月以后陆续停办。这主要是在以公有制改造为主要手段的金融体系重建过程中,稳定金融局势、实现经济恢复是政府主要的目的,政府垄断了金融机构的产权,形成了完全单一化的国有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原有的信托业务消失,对于官营信托公司予以没收和接管,并直至1952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为止。至此,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告一段落。虽然在国营银行里设有信托部门,但很快同民办信托机构一样收缩业务,最后停办。

1.2、我国信托业的恢复与扩张阶段

从信托起源和发展来看,信托功能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制度的完善有着密切关系。我国信托制度的再次引进使我国信托业迅速发展,同时,特殊的国情,又使我国信托业在不断“纠错”中艰难的成长。

1979年10月,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可以办理国际信托投资和金融业务。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恢复信托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特定时期我国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的产物。

198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关于银行要试办信托投资公司的指示,正式开办信托业务。此后,各家银行、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等纷纷设立信托投资公司,其中,国有银行的一些省级分行也相继设立信托机构。从1980年到1982年底,全国各类信托投资机构己有620多家,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托部186家,建设银行的信托部266家,中国银行的信托部96家,农业银行的信托部20多家,绝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和专业银行开办的,少数几家是中央部委开办的。当时设立信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的多余闲置资金,以弥补银行信贷之不足。我国信托业的重新崛起,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但是,我国信托业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高级形态——金融信托,远比受托理财要多的功能,它肩负着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筹集社会资金和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功能。我国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性,人民银行相关政策使信托业迅速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信托业的金融功能(主要是信用中介、支付功能和信用创造功能),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基本建设规模,冲击了信贷收支平衡。有鉴于此,国务院于1982年4月下达了《关于整顿信托投资机构和加强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通知》,规定除国务院批准和国务院授权单位批准的信托投资公司以外,各地区、部门都不得办理信托投资业务,已经办理的限期清理。要求信托投资业务全部由银行来办,地方信托投资公司一律停办,这一阶段整顿的重点是业务整顿,限定信托业只能办理委托、代理、租赁、咨询业务。

到了1984年,我国信托业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但是,信托业务的内容和方式并未体现现代信托业的特征,基本上还在行使银行功能,是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重复。而且,其资金多用于投资固定资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固定资产规模的膨胀。

到1984年底,针对当时经济过热造成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双重失控现象,我国宏观经济采取紧缩性政策,信托业再一次开始全国性整顿,暂停办理新的信托贷款和投资业务,对存贷款加以清理。同时,国务院要求停止办理信托贷款和信托业务,对己办理业务加以清理,次年又对信托业资金来源加以限定。

在1986年以后,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导致资金需求过大,引发了信托业的迅速膨胀和再次扩张。由于监管工作跟不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分散了有限的资金,扩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影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再次给国民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国家对经济实行治理整顿,信托业又面临整顿收缩的局面。在这期间,我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和《金融信托机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法规性文件,就信托机构、信托业务和资金管理作了一些规定,对规范信托业务和防止信托投资公司信贷业务冲击信贷收支计划发挥了一定作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所进行的改革使原体制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对资金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而各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信托投资公司或信托部,各地方也设立信托机构。

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清理整顿信托公司的文件。同年10月,人民银行开始对信托业进行整顿。第二年,国务院针对各种信托投资公司发展快,管理较乱的情况,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整顿。至1992年,我国信托业一直处于发展的低潮阶段。总体上看,当时的信托投资公司面临资本规小、运营风险高、

资产质量差、主业不明确、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因此,管理层先后于1982年、1984年、1986年和1989年对信托业进行了四次清理整顿。

二、我国信托业的整顿阶段(1993—2001)

1993年后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机制基本上转变到以市场为主体的轨道上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体制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例如,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确立和加入WTO等等。而信托业却是进入了长达七年的整顿,直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颁布。

1993年,为治理金融系统存在的秩序混乱问题,开始全面清理各级人民银行越权批设的信托投资公司。到1993年,全国的信托投资公司达到389家(不含各地越权审批的机构),总资产规模近4300多亿元。其大致格局如下: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创办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如上海市政府创办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二是各专业银行(包括总行与分行)设立的全资附属性的信托投资公司或信托部,如中国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这类信托机构为绝大多数;三是各地方政府创办的信托投资公司,如北京市政府创办的“北京市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四是各行业部门创办的信托投资公司,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创办的“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等等。至此,我国信托业进入了清理整顿。1995年,又进行了全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新登记和国有商业银行与所办信托投资公司的脱钩工作。到1997年末,全国共有信托机构242家,资产规模约为4600亿元左右。这些信托机构举步维艰,普遍存在资产质量差、支付困难和破产危机等问题。

1999年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决定对当时的239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全面的整顿撤并,按照“信托为本,分业管理,规模经营,严格监督”的原则,重新规范业务范围,把银行业和证券业从信托业中分离出去,同时出台严格的公司设立条件。信托业又再次进行了整顿,采取撤销、改组、合并、移交等措施大量撤并信托机构。信托业在整顿金融秩序中不断调整,各种问题不断暴露,由于管理失控,监管滞后,大量的信托公司出现盲目拆借资金,大规模发放贷款,以及投资炒作房地产和股票,甚至出现了在STAQ系统等国债回购市场买空卖空变相违规拆借资金等问题,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停止了银行向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拆

借,银行不得向自办的各种经济实体注入信贷金,并限期收回己投放的资金,从资金来源上限制了信托投资机构扩大贷款规模的能力。

从业务角度来看,多年的“金融超市”功能使很多信托投资公司不仅获得了国内国际渠道的融资权,还相继获得了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租赁等多项投资经营权,并向企业、政府提供贷款。国家分别于1995年、1998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规,从法律上规定了金融各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从1995年起,我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对信托机构的监管力度,全面引入并开始实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金融退出机制开始启动。1995年10月,我国人民银行接管违规经营、资不抵债的中银信托,并要求所有银行开设的信托投资公司全部与银行脱钩或转为其分支机构;1997年2月,我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因到期债务不能偿还被关闭;1998年6月,我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因同一原因被关闭:1998年10月,按照市场原则和法律处理程序,号称我国信托业“老二”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因资不抵债和支付危机被关闭。199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中保等五家信托投资公司撤销;3月,我国电资力信托等6家信托投公司和中经开等7家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完成改组和从中央移交给地方的工作。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信托投资公司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损失冲销的规定》,由此全面拉开了金融信托业20年来的第五次整顿的序幕。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信托投资公司清理工作会议,其中,特别强调了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的条件是不得有逾期外债、不得有个人债务、不得有分支机构、不得有资金缺口、资本金在按有关规定冲销呆帐、坏帐和投资损失,并弥补历年累计经营亏损后,不得低于人民币现金3亿元等。’这次整顿的目的是要让我国金融信托业回归至信托本业上来,真正办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整顿的重中之重是要使信托业和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不能用负债资金从事投资、贷款业务和证券业务。

在这次整顿中,将对各类信托投资公司分类处理,进行合并重组、扩充资本金、壮大经营实力,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不符合条件的信托投资公司将被摘去其金融牌照,改为各类实业公司或改为财务公司和证券(经纪)公司,以银行业务为主的信托投资公司,经协商可转为国有独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这次整顿一是把证券业务剥离出去,二是把银行业务剥离出去,突出信托主业。在这一阶段中,将按照国际通行的信托管理方式来规范金融信托业的各项业务,促使我国金

融信托业走上规范之路,使之真正成为从事受托理财业务即从事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这一期间我国信托业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信托业的“金融超市”功能——混业经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其本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民事信托,几乎没有发展。信托业的一些重要作用和优势逐渐消失,信托企业逐渐发展成兼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投资经营业务的金融百货公司,实际上己经名不副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托机构。

2、由于信托投资公司是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的,一些信托公司己成为政府的“小财政”和“举债的窗口”;

3、由于缺少信托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一些信托公司为了生存只得“混”业经营,而经营结果又因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不善形成巨大的市场风险,以致最终被关闭。

三、我国信托业的规范阶段(2002 至今)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信托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些变化为我国信托业的规范发展和功能创新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与基础。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法》颁布,并在2001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我国信托业终于从制度上规范了信托关系和信托行为,确立了信托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为促进我国信托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础。2002年6、7月又相继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使信托公司业务向本源回归,即围绕“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内涵开展业务,标志着信托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与以前有名无实的信托业相比,整顿后的信托业面临着内外发展的大好环境。

2003年,随着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入,原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进行了分离,成立了银监会,承担原人民银行对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监管等职能,信托投资公司由银监会直接监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监会直接监管之后,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信托业务更趋规范。截止2003年年底,共有59家信托投资公司完成了清理整顿和重新注册登记工作,这标志着我国信

托投资公司的第五次清理整顿已基本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全新的信托业阵容基本形成。

在国务院确定的信托整顿方针的指导下,信托公司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接受管理的信托财产总额己近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性信托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信托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受托管理资产达。2500多亿元,其中信托财产1600多亿元。全行业自有资本额481亿元,资产负债率49%,全年共盈利15.5亿元。至2004年6月底,信托公司从业人员约为4600人。2004年3到10月,我国银监会的多位主要领导均明确肯定了信托业在改革开放及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指出信托业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11月,经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历经三年漫长筹备的我国信托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我国信托协会创立大会终于正式召开。从此我国信托业终于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有了行业性的自律组织,有了面对社会和外界的统一形象与声音。

另一方面,自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机制基本上转变到以市场为主体的轨道上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市场体制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正在形成,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国民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保护,为信托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清理整顿后的信托投资公司通过资产剥离和增资扩股,增强了资本实力,优化了资产结构,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形成;从外部环境来看,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居民的闲置资金增多,投资理财的市场需求充分体现,这无疑为信托这一财产管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托法》的颁布使得信托所具有的制度优势被法律认可,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有了制度的保证,而作为监管当局的银监会对信托业赋予的产品开发备案制度大大降低了信托业产品创新的成本,这些环境和条件促成了信托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从业务角度来看,2002年7月18日,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发售了首只信托产品,这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信托公司回归主业的开端。从当时投资人的身份看,中老年人占了相当比例。而信托公司的监管机构我国银监会制定的法规,显然是希望将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投资人排除在外。《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信托计划的份数不得超过200份,单个信托计划的最低规模为5万元。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121文件”,旨在遏制房地产投资过热,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门槛又大幅度提高——规定自有资金(指所有者权益)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一些地产商们向银行求贷无门时,小荷才

露尖尖角的信托公司开始“拾遗补缺”。截至2004年12底,约有60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通过信托公司网站公布了到期清算报告。从实际结果看,2004年几乎所有信托产品均达到了预期收益水平,年平均收益率达到4.304%。其中北京国投的三环新城项目年均收益率超过预期收益0.3529个百分点;衡平信托不仅完成2004年到期的全部信托产品的兑付工作,而且其中约30%的产品在收益水平和收益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提前清算,最高收益率超过6%。此外上海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等24只信托计划也分别不同程度地超出了预期收益水平。

随着信托业的不断创新,财产信托也成为信托投资公司的“新宠”。例如,中诚信托率先推出了一项名为财产信托的信托计划,随后,各家信托公司纷纷效仿,并进行创新。2005年12月15日,期盼已久的金融创新终于面市——国内(两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发行成功,并正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发起机构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人分别为中诚信托和中信信托。2005年12月23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与中海信托举行签约协议,委托中海信托理财30亿元,期限一年,投向铁道部的铁路建设,由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提供担保。自此以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除了委托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证券市场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安全稳定的理财渠道。中海信托为信托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筹资渠道,我国信托公司一次重要的业务机会来临。同时,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使得信托公司能够做大信托业务规模。不过,2004年初以来许多的创新最主要的意义是合理突破了200份的限制,能够“圈更多的钱”。一些信托投资公司频繁突破“一法两规”框架,以“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主要表现在: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措施极不完备;明显缺少市场公允的关联交易,损害投资人利益;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少数公司在历史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新的风险和坏账又开始继续累积。2004年庆泰信托投资公司投资证券市场资不抵债被关闭;2004年伊斯兰信托投资公司和金新信托投资公司挪用委托人资产等问题被接管;因为炒作云大科技(*ST云大,600181)导致巨额浮亏,北方信托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霍津义涉嫌重大违纪,于2005年12月2日被实施双规;2005年12月30日,银监会浙江监管局发布公告:由于金信信托违规经营和经营不善,造成较大损失,责令金信信托停业整顿。这使整顿后刚刚起飞的信托业又一次笼罩在厚重的阴云之下,我国信托业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法规在200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信托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定位做出了新的规定。信托公司根据新规要求进行实业投资清理、存续业务的整改,以申请进行重

新登记或执行过渡期政策。截至2008年2月,正常经营的54家信托公司中已有34家获准换发新的金融许可证。

在新的法规施行下,2010年,全国范围内共有55家信托公司正常经营。共成立了2337只集合信托产品。总规模达到2579亿元。随后几年信托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行业规模从11年的3000多亿,在短短的5年时间。突破到16年的16万亿。其数量也增加到现在的68家。随着政府对信托牌照的限制。国内信托公司的数量目前稳定在了68家。

随着2016年9月1日《慈善法》的正式施行。各大信托公司纷纷设立慈善信托。信托公司业务出现了新的道路。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

题目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 院(系)金融与贸易系 专业金融学 学生姓名 成绩 任课教师 2011年 6 月 20 日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由我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 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2011 年 6月 20日 摘要 我国信托业从建立以来,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金融领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经营业务不断拓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内部外部问题。在接下来的论文中我会做出详细的陈述。 关键词信托;理论;现状;发展;问题;展望 Abstract

From the inception of the trust industry to have a rapid developmentin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its own place, and continue to expand itsoperations, as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ake a greatercontribution to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 played a certain role. However,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problems. In the next paper, I will make a detailed statement. Times New Roman Trust; theory; status; development; problems;Prospect 目录 一、绪言 (1) 二、中国信托业的起源 (2) (一)中国信托业的起源 (2) (二)中国信托业的功能 (3) (三)中国信托业的定位 (4) 三、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现状 (4) (一)中国信托业发展的优势 (4) (二)中国信托业发展的问题 (6) 1.内部问题 (5) 2.外部问题 (6) (三)进一步发展信托业的对策 (7) 四、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展望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绪言 我国信托业从70年代末建立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金融领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经营业务不断拓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本身资本金就已经严重不足,筹集资金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导致了资金运用的低效率;内部管理存在缺陷,人员素质低,用人机制较不合理;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它也有一定的不

我国信托业务发展现状和新思路

我国信托业务发展现状和新思路 金融05A2023405A32 张思琦 关键字:信托业务新思路 摘要:从回顾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开始,指出我国目前信托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信托业的一种可供将来参照的发展模式-信托业兼营银行业,并从产权的角度提出我国信托公司也因进行股份制改造并适当的引入民间资本入股或组建新的信托公司,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又有利于防止新的市场垄断。 一、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简短历史回顾 (一)旧中国的民营和官办信托 1、旧中国民营信托业的产生及主要业务 近代我国最早的信托业务是以银行兼办信托业务的形式出现的。专业的信托公司成立于1 921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国内战乱频繁。社会游资苦无出路,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托公司就进入我国,并成为中国金融业中新兴起的一个行业。 旧中国的信托机构及其业务,根据国民党政府颁布的《银行法》中第六章信托公司规定:“凡以信托方式收受运用或经理款项及财产者为信托公司”(第83条),该法第85条对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做了如下规定:“①管理财产;②执行遗嘱;③管理遗产;④为未成年人或禁治产人之财产监护人;⑤受法院命令管理扣押之财产及受任为破产管理人;⑥收受信托款项及存款;⑦办理信托投资;⑧代理发行或承募公债、库券、公司债及股票;⑨承受抵押或管理公债、库券、公司债及股票;⑩代理公司股票事务及经理公司债及其券担保品之基金;(1 1)代理不动产孳息收付事项;(12)代理保险;(13)管理寿险债权及养老金、抚恤金等分期收付”。 2、旧中国官办信托业 旧中国官办信托机构有三类:一是地方政府拨款兴办的,如上海的兴业信托社;二是属于官资本“四行二局一库”系统的专业信托结构,如中央信托局;三是其他官僚资本银行设立的信托部。 (二)建国初期的信托业 建国前,信托业中属于官僚资本系统的机构,在其所在地区解放时,被当地政府接管清理。以上海为中心的民营信托业,则随着国家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是少数资力不足而又缺乏正常经营基础的机构被淘汰,其余经过整顿,逐步纳入上海私营金融业“联营”或“联营”集团,继续营业。到1952年12月,这些私营金融业“联营”或“联营”集团同60家银行、钱庄一起实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合并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至此,就不再有专业信托公司存在了。 在整顿、改造民营信托业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分行设立了信托部。他们借鉴旧银行兼营信托业务的做法,开始承办若干信托业务项目。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于1949年11月成立信托部,其开办的业务有:房地产业务、运输业务、仓库业务、出租保管箱业务、代购代销和保险代理业务。 以银行信托部形式办理上述业务,是为适应当时上海市场的传统习惯和实际需要。但为期不久,就于1951年9月份起陆续缩减业务项目,直至全部停办,信托部也就撤并结束。此外,少数省市曾由地方通过各种集资渠道开办投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暂,不久后停业。新中国的信托投资事业就从那时起中断了。

信托行业的现状与展望

信托行业的现状与展望 行业数据分析 2016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为18.17万亿元,其资产管理规模远远超过私募基金的9.3万亿元和公募基金的8.81万亿元,标志着我国信托行业正式迈入18万亿时代。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按信托资产的资金来源分类,集合信托占比34.81%,单一资金信托占比53.33%,管理财产信托占比11.86%。总体而言,我国信托行业目前还是被通道类信托占了半壁江山。 按照功能分类,融资类信托占比22.11%,投资类信托占31.19%,事务管理类信托占45.71%。事务管理类信托近年来在信托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体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信托产品结构设计的优越性,也部分说明了我国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从信托资金的投向来看,16.60%的资金投向了基础产业,相较第二季度的17.31%和第一季度的18.02%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基础产业投资动力不足,使得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有所下降。预计未来由于PPP项目的发力和政府资金的托底,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会缓慢上升。 今年三个季度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占比分别为8.71%、8.52%和8.45%,稳中有降,说明政府调控房价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投向证券市场股票、基金和债券的信托资金比重分别为2.98%、2.04%和12.07%。第三季度流向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分别占比19.10%和23.79%。从信托资产的投向来看,工商企业仍高居榜首。 按照信托资产投资功能来看,融资类占比不断下降,事务管理类占比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2季度,融资类信托规模达4.09万亿元,占比23.68%;投资类信托规模达5.73万亿元,占比33.13%;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达7.47万亿元,占比43.20%。自2015年信托行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以来,信托资产功能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 三季度,信托业的整体风险可控,不良率环比略有下降。三季度末,信托业的风险项目个数为606个,规模为14189600万元,不良率为0.78%,较二季度末的0.8%有所下降。 从各项数据指标来看,信托行业似乎还算发展良好,那么真实的信托行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及业务演变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及业务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博士 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中国信托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绎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这段发展历程按照时间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试验阶段 一、信托业起步试验阶段的发展历程 该阶段大致从1979年至1999年,约20年的时间。以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宣告成立为标志,中国现代信托业在完全没有制度准备的情况下摸索起步。期间信托公司历经了五次大起大落的艰辛历程。最终使该行业元气大伤,经验惨痛。1999年3月,国务院下发国发第12号文,宣布中国信托业的第五次清理整顿开始。这次清理整顿的措施包括:①对所有问题严重的信托公司一律实行停业整顿、关闭、撤销;②少数在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后,经人民银行验收和重新登记。③信证分业。④先后出台《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一法两规”)。 二、起步试验阶段的主要信托业务 总结起来看,信托公司在20年无序发展的时期中,基本围绕两类主要的业务运作: 第一是负债类业务:(变相)高息揽存,大规模开展存款、贷款等债权性业务; 第二是证券类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自营证券投资和IPO业务。 前者被业界戏称为“二银行”,后者则被戏称为“二证券”。当然,其他业务,包括债券承销、委托贷款等也参与一部分,但远远赶不上上述两项业务的比例。 换言之,中国信托公司在长达20年的无序发展时期,基本就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信托本源业务,而是利用经济转型期间出现一些政策漏洞和改革缝隙,游走于主流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和禁止的业务地带,进行一些擦边运作、灰色运作、

对我国信托业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分析

对我国信托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摘要:信托业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有一部完善且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托法,这样才能对信托业实行监管与规,使信托业稳步向前的发展。我国已经颁布了《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托业涉及面广,这些法律、法规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需要做出解释的情况。 关键词:信托历史风险防发展趋势 引言 2008年以来,中国信托业的信托资产规模几乎每年以约一万亿元的增长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保持高增长,使得国民财富迅速积累,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需求迅速增加。众多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一、信托概述 (一)信托定义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二)信托的职能 主要有财产管理、融通资金、协调经济关系、社会投资和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五种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受人之托,履人之嘱,代人理财”。 (三)信托的特点

1、所有权与利益分离。它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指所有权和受益权分离。基于此项特征,信托行为可以灵活地处理公益事务及其他特殊业务。 2、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指信托行为能够有效维持受益权的稳定性,免于遭受委托人、受托人的债务追偿。 3、有限责任。一是受托人以信托财产为限向受益人支付信托利益;二是对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务以信托财产本身偿还,受托人、受益人各自的财产不受追偿。 4、信托财产的同一性。明确了信托财产所孳生的相关财产也属于信托财产,即信托财产的收益与信托财产本身具有同一性。 5、信托财产的追及性。信托财产存在的形式由一种转化为另一种,而受益人始终对不同形式的信托财产拥有受益权。这就是信托财产的追及性。 6、管理的连续性。信托一经设立即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信托财产的管理不受各种情况变化的影响 二、我国信托业的历史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初叶,它的发展大体是经过了四个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918年-1948年) 早期的中国信托不是适应商品经济自身发展,而是社会游资寻找投机场所的需要发展起来,信托的本原业务并没有移植国,大量开展的是代理业务。 2、停滞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变为单一职能的出纳部门,信托存在的客观条件消失,到50年代中期信托业务全部停办。 3、恢复阶段(1979年-1981年)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摘要】自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来,我国信托业已经走过30多年的风雨,先后经历六次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信托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从外部环境来说我国信托业面临法律基础薄弱,监管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竞争加剧等问题。而从信托业内部来看,我国信托业也面临着产品单一,人才不足,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国信托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信托业问题反思

1.前言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信托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信托业务在我国逐渐复苏并不断壮大。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托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我国的信托一开始就不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托一开始就是以融资为目的,先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展开的,而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托业是以财产管理为主要目的,是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信托,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及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我国的信托业始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的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是却始终混乱的局面。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共同构成了金融业的四大支柱,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信托业从实质来看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财产管理制度,是经济领域中唯一可以横跨货币、资本和实业市场的行业,具有其他三大行业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但是在我国,金融业却始终处于“三缺一”的状态。在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无论是规模的扩大还是从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法律基础薄弱,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市场定位不明确,社会信誉度不高,人才缺失等是我国信托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方案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信托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2.1.1法律基础薄弱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信托业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沉淀,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信托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连日本,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也先后颁布《信托法》、《信托业法》、《贷款信托法》、《证券投资信托法》、《抵押合同债务信托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得日本国内每一项信托业务都有法可依。而我国从1979年恢复开展信托业以来经历了长达22年之久的立法“真空”,直到2001年《信托法》的颁布才使得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有了法

关于基金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的个人建议

关于基金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的个人建议尊敬的领导: 您好! 根据我个人近期的工作经历和所关注的金融市场信息,主要是信托行业信息,结合金久源基金公司的实际情况,关于公司在今后的发展战略定位和业务方向上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的建议,请领导参考: 一、私募基金的业务模式与信托行业的核心业务模式类似但又独具优势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不同于传统的风险投资PE/VC基金,就形式和本质来说,更接近于固定收益类通过债权短期融资的信托理财产品,因此从业务和行业的关联性来说,可以更多地借鉴信托行业的发展经验和理念。 根据近期2013-2014年信托行业的一些总结报告,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的信托公司主要围绕两大业务模式开展业务: 一是私募投行业务,即撮合有融资需求的较高风险企业客户,和有投资需求的高净值个人客户和企业/机构投资者(即形成私募信托理财产品,包括单一和集合信托,主要投资范围是房地产行业、工商实体企业和政府主导项目); 二是通道业务,即利用信托牌照,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投向某些受限制的资产类别,以此发行理财产品或达到其他目的。 信托公司的优势在于,在所有金融牌照中,信托是唯一可以进行跨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和另类投资(如企业贷款,和非公开交易的股权等)的牌照形式。 就这两大业务模式来说,我们这种私募基金公司所能开展的业务主要是第一种,即私募投行业务,且与信托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没有大的区别,主要弱势在于项目渠道建立困难和成本偏高,但优势在于我们有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灵活的交易方式和结构,有整合项目和资金资源的灵活性优势。 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除了传统投资模式外,在私募投行业务这个领域,由于资本市场的分层,本身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且目前没有统一的行业监管法规,但是由于今年以来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放开了进入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限制,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更为激烈,如何突出我们这种私募基金的优势和特点是下一步发展私募投行业务的关键点。 二、可供参考的信托行业未来三大业务领域 参考信托行业的发展趋势,或者说高端金融理财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舞台,通过

我国信托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我国信托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摘要:在XX年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几乎所有信托公司都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到了XX年,情况却大不相同了。根据业界50家信托公司XX年上半年提供的相关数据及XX年公布的年报对比显示:信托公司面临的不利因素已明显增多,且日益增强,这给信托业业绩的增长无疑添加了隐忧。那么信托公司该何去何从呢?信托业的发展方向又该如何确立?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做出努力,把握当前 1 随着我国cPI指数日益攀升,央行连续出台了从紧的货币

政策。仅XX年,央行就连续6次调升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贷款的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最初的 2.53%提高到了4.14%,而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随之相应上调。同时,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15.5%,且央行明确表示还将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准备金率。在此宏观背景之下,对信托业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方面,资金变得愈加稀缺,增加了募集资金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筹 集资金的成本也随之增高。无论是民间资金还是官. 方资金,都随着银行利率的递增而不断提高。这些原因最终将会导致综合资金成本整体上升,迫使信托公司不断调整信托产品结构,提高收益水平,因而推动了信托资金的成本也 2 股权投资收入和证券投资收入在XX年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犹如“火山式”喷发,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用益信托工作室提供的数据,48家信托公司07年合计实现收入229亿,其中股权投资达79亿,证券投资收入实现66亿,各占总收入的34.5%和28.8%,成为信托公司大和第二大收入。这两

种收入的大幅增长与XX年火爆的股市行情密不可分。但自XX年以来,股市进行大幅调整,最近股市行情与去年相比真是一落千丈,有急奔熊市的趋势。这就直接导致市场上新股发行规模、集合信托产品数量及募集资金规模以及市场总体收益率大幅度下降。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显示,今年2月份共有16家信托公司发行了23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较上月减少26只,减幅明显;3月份,证券投资类产品只发行了38款,较上月减少了12款;4月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幅锐减了61.54%,从上个月26款的发行数量降到了本月的10款。这就迫使信托公司必须要尽快调整产品结构、推出多元化产品、回归本源业务、确定核心盈利模式 3 信托业自身竞争也比较激烈,它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 从国际角度看,自XX年12月11日我国履行加入To时签

中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14814929.html, 中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作者:王晶 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第09期 摘要:新制度下,我国信托业的业务开拓与功能定位拥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其为了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应该进行创新,现阶段,在我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只有找准相应的对策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推动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阐释了我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一、我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信托业自身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托业务以及产品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在《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颁布以前,信托的财产主要是资金,导致其只能够围着资金所开展,使其业务能力被制约。而在其颁布之后,对信托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拓宽,进而为其业务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是因为信托市场的发育并不成熟,企业并不习惯较为复杂的关系,在资金出现困难的时候,企业会向银行进行求助,没有把信托当作是融资的主要办法,这使得信托业务活动的发展依然沿着传统的形式,主要集中在资金业务上,对信托产品的创新非常少,其融资的规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其次,在资金来源、使用和业务活动拓宽方面存在问题,资金的来源以及应用途径对信托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着决定性作用,就其资金来源而言,虽然明确规定了资金的来源情况,和老办法进行对比,其增加了信托企业的资金来源。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和信托业之前的外债与存款吸收等途径进行对比,信托企业的资金来源途径依然较为狭窄。就资金信托而言,其竞争能力不会超过专门的资金理财机构,由于其代客理财上的资金会被其他的投资机构以及券商所获得,而风险控制与成本收益方面和券商之间的竞争比较差。 (二)我国信托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济环境及其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信托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现代化信托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产权与信托制度的确定性,个人财产应该被保护,第二,市场的经济条件较为健全,第三,信托业务的实际需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相应的信托制度并不完善。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托业自从70年代末建立以来,信托业经历了五次大的治理整顿。经过多次整顿的信托行业正不断发展,各类信托产品组合层出不穷,信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在当前的宏观形势和市场条件下,信托行业不得不面对核心竞争力、经营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信托业的起源入手,通过对目前信托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信托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法上,是不存在信托观念的。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诸如“牙行”或“牙栈”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与我们所说的信托观念相差很远。因为这类东西相当于现在民法中的“行纪”,即以自己的名义代客买卖货物并收取佣金。 在上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英美的信托制度进入了中国。首先是一些私营银行相继开设信托部门,从事信托事业。至上世纪30年代,一些官办银行也开始设立信托部门,同时,1935年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中央信托局。这一阶段中国信托业的特点是:信托机构侧重于经营房地产和证券业务,有的还兼营保险业务,真正的信托业很少,除少量的商事信托之外,民事信托和公益信托基本上不存在,信托法制更不用说了。但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信托业已无生存的必要性,因此停业十几年,直至改革开放才得以恢复。

信托业的重新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机构的诞生。自此之后至现在的20年里,中国的信托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中央银行 到各专业银行、及各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纷纷办起了信托投资机构,一时间出现了所谓的“信托热”。其大致格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的国际投资公司;各专业银行设立的附属性全资子公司或者信托部门;各地方政府创办的信托投资公司;各行业部门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外国银行信托部门和中外合资信托投资公司。这些信托投资机构和部门开展的“信托”业务主要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代理资财的保管和处理、代理收付、代理证券的发行、信托投资、证券投资等。改革开放之初,信托作为一个行业概念重新登上经济舞台,预示了市场经济规律将在中国逐渐发生作用。它打破完全由政府垄断金融的旧体制,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主体介入我国金融业,加速了金融体制市场化进程。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促进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又为我国大量引进外资,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国内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对我国经济改革起了一定的先导作用。由于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使它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金融秩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被多次整顿。信托业走出困境继续发展,有赖于它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自1979年恢复信托业以来,我国信托业一直未能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翁先定 一、中国信托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信托业诞生于1979年,可以说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研究中国信托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对理解信托业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十分重要。 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计划经济。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除在生活必需品流通方面存在有限的市场外,服务及主要要素市场尚未发育。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财产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公有制及“大锅饭”特点,决定了基本上不存在合法的私有财产,整个国家金融资产规模十分有限(不超过300亿元)。在这种环境下,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核心的信托制度在中国根本没有生长与发展的土壤。 信托业是在党中央决定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邀请荣毅仁先生组建一家协助中国企业引进国外投资者的公司时,荣毅仁先生提出了组建中信的建议。当时的中国只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人保及信用社几家金融机构,根本没有资本市场,根据荣毅仁先生的提议,国务院责成人民银行赴英国、日本等国考察现代信托制度,并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信托机构和信托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信托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命运也必将烙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深烙印。 二、中国信托业的发展 因改革开放而生的中国信托业承载着改革开放赋予的历史任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发人深省的轨迹。 信托业诞生后,从金融业务许可来看,它基本上被授予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产业投资等多个市场的广泛业务许可,既可以是金融百货公司也可以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因此,信托牌照迅速走红,信托机构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信托公司总数超过2000家,所管理的金融资产最多时达到6000多亿元,成为

2011:中国信托业现状与特征分析及趋势展望

2011:中国信托业现状与特征分析及趋势展望(系列一) 作者:邢成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时间:2011-03-01 12:52:00 浏览量:391 系列一:资产规模再创天量,内涵发展成不二选择 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从2007年的9400亿元发展到2008年1.2万亿元;2009年底的2万亿元;2010年的3万亿元,四年实现9倍的增长。目前信托公司(不含正在重组和刚开业的公司)平均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400亿元,个别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达到净资产的50倍以上。 信托公司在此期间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导因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新办法”明确了信托业发展方向。中国银监会总结信托行业回归本业5年来的发展历程,再度将信托公司的市场定位调整、明确成:“为合格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业态接近于国外私募基金。信托新政的颁布,标志着监管部门对中国既有商业信托制度“颠覆性”制度创新的完成。为促进信托公司转型,同年中国银监会又陆续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实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信托公司治理指引?、?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发[2007]27号)等政策性文件。 由于“新办法”将信托公司明确定位于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彻底解决了影响中国信托业多年功能定位模糊的痼疾。“新办法”中明确对信托公司固有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信托公司再持有实业投资股权,信托资金债权运用方式也规定了严格上限限制,委托人必须是符合要求的合格投资者,自然人委托人不得超过规定上限;“新办法”鼓励信托公司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年金基金信托等创新业务,明确了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范围,突出了信托公司经营特色,引导信托公司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自此,“新办法”使信托公司真正全面回归信托本源业务,信托公司全面实施转型和开展创新,自此中国信托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信托业发展方向得以明确、经营模式得以确立、经营机制得以转换、产品结构得以升级、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短短四年中管理信托资产突破3万亿,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超过历史总额。 (二)原评级分类标准助推信托公司“规模偏好”。自2006年我国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试行评级分类监管,即按照不同的监管指标分别对信托公司作出量化评级,再根据评级高低对信托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创新业务资格作出不同规定。由于第一次在信托行业引入评级分类监管,所以缺乏经验,一些条款过于笼统,对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没有具体划分主动管理型资产和被动管理型资产,而

信托业五年发展规划将拟定

遇到信托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8914814929.html, 信托业五年发展规划将拟定 本报记者钱昊旻实习记者周明 中国信托业协会秘书长陈玉鹏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即将召开的2006年信托业协会会员大会,将拟定信托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协会在继续推动行业自律、合规经营的同时,今年的工作将突出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记者:协会今年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陈玉鹏:具体的工作思路要待本月底召开的会员大会讨论后才能最终确定,不过可以介绍一下初步设想: 今年协会的工作任务是贯彻“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建立行业标准,促进行业的诚信制度建设,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维权机制,营造信托业改革的和谐环境。 在坚持过去一年行业“自律”与“合规”经营两大主题的同时,

要着手研究和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围绕着上述主题,协会今年将做好以下几件事情:推进行业的稳定发展;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大维权工作力度;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促进行业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国内外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普及信托知识,提高社会对信托的认识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 此外,今年会员大会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拟定信托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纲要。 记者:能否透露一下五年规划将包括哪些内容? 陈玉鹏:五年规划最终要报监管部门批准,目前考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与政策法规的建设两大部分。这项工作由于涉及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监管部门等很多机构,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协会的角度,目前我们正在起草制定《信托公司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从业人员尽职指引》、《从业人员培训大纲》、《中国信托业行业宣言》。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信托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在信托行业转 型升级过程中,信托公司会逐步向差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业务上,在对传统的房地产信托和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进行精耕细作的同时,三类信托业务有望受到青睐。 第一、财产权信托 2014年12月10日,银监会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从认购主体来看,信托公司除按照净资产余额的1%认购保障基金外,购买标准化产品的投资性资金信托和财产权信托也由信托公司认购;融资性资金信托则由融资方认购。从认购比例来看,资金信托的认购比例为发行金额的1%,对于信托公司的影响会比较大,而财产权信托的认购比例为信托公司收取报酬的5%,这对信托公司而言,压力相对较少。因此,2015年,信托公司可以着力拓展财产权信托业务,特别是在信托登记制度取得 一定进展和突破后,财产权信托有望取得比较大的发展。 第二、资产证券化 2014年11月2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明确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在备案过程中,各监管机构应对合规性进行审查,但不打开“资产包”对基本资产等具体发行方案进行审查。这就意味着经过前 期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成为常态化的业务,信托公司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拓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截至2014年末,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发行95单,规模达到3846亿元,其中,2014年发行规模达到2800亿元;基础资产也从传统的企业贷款扩展到租赁租金、汽车贷款、基础 设施收费权等领域;发起人也扩展到城商行、农商行、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 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小贷信贷公司、邮储银行等,可见,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潜力很大。 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30多家具有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中发行过产品的 有19家。2015年,信托公司应当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进一步发挥主动 性,使信托公司可以成为名符其实的受托人和发行人,并借此有利时机,使信贷资产证券化

最新信托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信托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出台,揭开了信托业变革的序幕。新办法对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投资范围、信托业务的发展方向、信托资金的管理模式等涉及信托业发展、定位的核心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传达了监管当局对信托公司今后发展方向的设想和要求。新办法将信托公司定位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化机构,要求信托公司面向高端客户开展理财业务,要求信托公司将主要资金管理模式由贷款和证券市场投资逐步向股权投资、企业年金管理、资产证券化、PE等领域拓展,逐步形成信托公司独特的盈利模式。摘要:2007年初,中国银监会修订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法规。新法规实施一年以来,信托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各项主要营业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文章试从信托业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揭示信托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托业;发展;隐忧信托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信托业超常规发展与诸多客观因素不无关系,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蓬勃发展下还暗藏着诸多隐忧。 一、利润得益于资本市场,“137亿”并非真实水平客观地讲,资本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托业缺乏稳定盈利模式的尴尬。新办法出台前,信托公司采用最多的资金运用模式是贷款。此次新办法对贷款模式的运用进行了限制,同时鼓励信托公司从事企业年金、PE、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化机构,以上各类业务无疑应该是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然而,

多数信托公司目前还不具备迅速开展上述新业务的条件。具体讲,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历经五次整顿,信托公司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尤其缺乏既对信托业务有较深入了解,又熟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新办法颁布以来,随着信托公司实力的增强,部分信托公司通过招兵买马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次,长期以来,多数信托公司以从事贷款、证券市场投资业务为主,对企业年金、PE、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新业务对整个中国金融业来讲,都是比较新的课题,短期内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尚存悬念。再次,作为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领域,这些业务无一例外地被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列为发展重点。和这些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在组织机构、人员能力、市场熟悉程度等方面均没有优势可言;另外,上述业务监管的主导权均属中国证监会等部门,作为银监会旗下的信托公司发展此类业务困难很大。 二、银信合作产品占了资产规模的半壁江山,万亿资产收益不高银信理财产品的参与方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部分产品有理财顾问(基金管理公司或私募基金)参与,产品多数投资于新股申购、信贷资产买卖和资本市场运作。在整个资金运作过程中,银行扮演产品分销人角色,通过其拥有的大量客户资源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 理财顾问发挥其资金运作的优势,承担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信托公司充当受托人角色,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产品平台。由于信托公司承担的角色本身技术含量较低,不同信托公司之间很容易形成替代关系,因此信托公司谈判能力弱,难以形成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信托公司的劣势地位是银信理财产品结构特点决定的,靠价格联盟很难改变这一现实。其实,各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一价

结合你对我国金融信托业的认识,作为一种职业选择谈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结合你对我国金融信托业的认识,作为一种职业选择谈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金融信托是以信用基础的资产所有者为获利或其他目的而将财产的管理或处理权委托给受托人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在实物信托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其财产管理、财务管理、投资开发、长期金融、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促进等功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托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金融信托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中国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大潮之中,由于产权关系不清,风险投资的责权不明,使金融信托业要几起几落。中国的金融信托业之所以“怪事”频发,有一个普遍性或根本性的问题,金融信托业的发展只能依赖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产权界定非常清晰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育,中国金融信托业也有了 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金融信托机构在发展中仍有许多 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信托机构的风险面大, 资产质量不高的现象尤 为明显, 这严重制约了信托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金融信托业主要面临的风险有:1、信用风险。2、管理风险。3、流动性风险。4、违规风险。 作为一种职业选择谈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2014年,信托业的人均应付职工薪酬达到71万元。信托业的薪酬

水平仍居金融行业首位。近几年信托行业发展势头强劲,行业整体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关键岗位如信托业务人员、风险管理类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金融行业的人员流动受市场行情以及政策变化影响大,这进一步增加了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调研显示,在影响人员流动的诸多因素中,薪酬始终是金融从业者选择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下行以及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信托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反映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集合信托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业务,同时,2015年信托业普遍认识到要提升直销能力,加强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和运营,这都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新员工,在信托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比大部分的其他金融子行业高的情况下,薪酬提升空间较小。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预计2015年行业薪酬涨 幅会在5%~10%之间。而且信托公司作为智力密集型企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从而推动了信托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的持续优化。 综上所述,金融信托业作为一种职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目前该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该职业无论是在就业前景还是工资薪酬上都具有迅猛发展的势头。

浅谈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提纲) 姜群 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现状 (一)信托业的改革历程比较缓慢,信托制度在逐步完善(二)自2009年以来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和利润在不断增加(三)信托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加,信托公司队伍在不断壮大(四)信托业务投资对象分布较广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问题 1、管理水平低及人才缺乏 2、缺乏核心盈利业务 3、产品结构不合理 4、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二)外部问题 1、信托法律滞后 2、缺少政策支持导致产品流通难 三、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信托业的治理结构

1、完善其股权结构 2、调整董事会和智能结构 3、设立独立董事完善监督指导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二)设立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四)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五)重点发展社会公益信托服务

浅谈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姜群 内容提要:在金融领域,信托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常被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从1979年至今中国信托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信托业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和个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专业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也迫切希望我国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的银行存款91.74万亿人民币,国家的外汇储备3.31万亿美元,除了银行存款、股票市场和房地场市场以外人们也希望有更多投资的渠道,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信托业已经历了五次大的清理整顿,与其他同业三大支柱相比,呈现明显的发展劣势,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找出我国信托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我国信托业的现状出发,从我国信托业的市场定位、政策法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出我国信托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增强监管、加强创新、提升服务等保障信托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托业;治理结构;公益信托 信托机构是一个按照信托制度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信托机构的主体是信托公司。经过这几年来的整顿,我国的信托业已经成功的化解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 邢成 系列一:资产规模再创天量,内涵发展成不二选择 (3) 系列二:净资本管理实施在即,“二次转型”迫在眉睫 (5) 系列三:主动管理深入人心,银信合作有望华丽转身 (10) 系列四:政信合作热度骤减,基础设施基金方为出路 (14) 系列五:信托PE投资不断探索新路,信托QDII悄然拉开帷幕.17 系列六:资本市场屡遭封堵,部门分割愈演愈烈 (21) 系列七:房地产行业遭遇“严冬”,信托投融资再现暖意 (27) 系列八:行业重组趋于平静,个案操作颇具亮点 (34) 系列九:规范自律渐成共识,行业组织功能凸显 (38) 系列十:2011:中国信托业趋势判断与展望 (41)

系列一:资产规模再创天量,内涵发展成不二选择 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从2007年的9400亿元发展到2008年1.2万亿元;2009年底的2万亿元;2010年的3万亿元,四年实现9倍的增长。目前信托公司(不含正在重组和刚开业的公司)平均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400亿元,个别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达到净资产的50倍以上。 信托公司在此期间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导因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新办法”明确了信托业发展方向。中国银监会总结信托行业回归本业5年来的发展历程,再度将信托公司的市场定位调整、明确成:“为合格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业态接近于国外私募基金。信托新政的颁布,标志着监管部门对中国既有商业信托制度“颠覆性”制度创新的完成。为促进信托公司转型,同年中国银监会又陆续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实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信托公司治理指引?、?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发[2007]27号)等政策性文件。 由于“新办法”将信托公司明确定位于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彻底解决了影响中国信托业多年功能定位模糊的痼疾。“新办法”中明确对信托公司固有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信托公司再持有实业投资股权,信托资金债权运用方式也规定了严格上限限制,委托人必须是符合要求的合格投资者,自然人委托人不得超过规定上限;“新办法”鼓励信托公司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年金基金信托等创新业务,明确了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范围,突出了信托公司经营特色,引导信托公司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自此,“新办法”使信托公司真正全面回归信托本源业务,信托公司全面实施转型和开展创新,自此中国信托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信托业发展方向得以明确、经营模式得以确立、经营机制得以转换、产品结构得以升级、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短短四年中管理信托资产突破3万亿,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超过历史总额。 (二)原评级分类标准助推信托公司“规模偏好”。自2006年我国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试行评级分类监管,即按照不同的监管指标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