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步态分类

异常步态分类

异常步态分类
异常步态分类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如下:

(1)臀大肌(髋伸肌)步态(gluteus maximus gait):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gluteus medius gait):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盆,也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3)股四头肌步态(quadriceps gait):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跨阈或垂足步态(steppage or footdrop gait):胫前肌麻痹者,因足下垂,摆动期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5)减痛步态(antalgic gait):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6)帕金森步态(Parkinson gait):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的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7)偏瘫步态(hemiplegic galt):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8)剪刀步态(scissors’gait):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9)痉挛性截瘫步态(spastic paraplegic gait):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10)小脑共济失调步态(cerebellar ataxic gait):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11)短腿步态(short leg gait):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下降,对侧迈步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

常见异常步态

(1)足内翻: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曲。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跖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2)足外翻: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可以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产和足内侧(第一跖骨)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 (3)足下垂: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和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髋、屈膝,下肢画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 (4)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合并足下垂和内翻,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长期制动和挛缩。穿鞋步行时足趾尖和跖趾关节背面常有疼痛,表现为疼痛步态。 (5)拇趾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支撑相和摆动相拇趾均背屈,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内翻。主述支撑相拇趾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背面关节处常有疼痛,表现为疼痛步态。(6)膝坍塌步态: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或瘫痪时,胫骨在支撑相中期和末期前向行进过分,支撑相膝关节过早屈曲,同时伴有对侧步长缩短,同侧足推进延迟,如果患者采用增加股四头肌收缩的方式避免膝关节过早屈曲,并稳定膝关节,将导致同侧膝关节在支撑相末期屈曲延迟,最终导致伸膝肌过用综合征。在不能维持膝关节稳定时往往使用上肢支持膝关节,以进行代偿。 (7)膝僵直:常见于上神经元患者。支撑相晚期和摆动相初期的关节屈曲角度小于40°(正常为60°),同时髋屈曲程度及时相均延迟。摆动相膝屈曲带动,髋屈曲减少将较少膝屈曲度,从而减少其摆动相力矩,结果导致拖足。患者往往在摆动相采用划圈步态,尽量抬髋或对侧下肢踮足(过早提踵)来代偿。 (8)膝过伸: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中末期。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跖屈肌痉挛或者挛缩导致膝过伸;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

常见的异常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 葛杰,运动康复治疗师,从事运动损伤,骨关节与脊柱损伤及术后康复16年。01年赴荷兰研修运动疗法及健康管理。曾为多位奥运选手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治疗常见的异常步态,听着有点儿绕口,其实标准得题目应该是常见的病理步态: 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 (1)短腿步态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著。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①胫前肌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③股四头肌步态: 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④臀大肌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异常步态说明

异常步态 一.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偏瘫步态 偏瘫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由于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太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圆弧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又称画圈步态。 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股四头肌不恰当的运动. 使患侧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侧通过躯干向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的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活动。 2.膝过伸型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 缩或者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收缩,出现 行走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如果摆动相开始时患腿髋关节即屈曲。同时由于屈肌共同运动模式未被打破,膝关节屈曲足呈内翻,在摆动相结束时膝关节需伸展,此时又诱惑了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患足跖屈,踝关节不能背屈,因而足跟不能着地,患腿在支撑相不能负重,行走不稳或瘸拐型。 4.划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肌和髋内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 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背屈动作困难,为了抬起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抬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或跨栏步态。

1.马蹄内翻足马蹄样足下垂足内翻,足前部内收跖屈,通常足下垂合并跟腱挛缩,而 足前部跖屈且常合并有跖筋膜挛缩和高弓足畸形,行走时,比目鱼肌、腓肠肌或胫骨后肌的不协调运动,使摆动相出现踝过度跖屈,因为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表现为支撑相多用足尖或足外侧缘着地,甚至用足背外侧着地行走。 2.蹲位步态由于腘绳肌痉挛,或髋屈肌痉挛、跖屈肌无力、跟腱痉挛等原因,使 得患者支撑相髋内收和内旋,膝关节过度屈曲,同时足呈马蹄形,足趾外展;在摆动相中期屈膝减少、末期缺乏伸膝。 3.剪刀步态脑瘫患者由于髋内收肌张力过高,双膝内侧呈并拢状,行走时,双足 尖点地,交叉前行,呈剪刀状。 4.舞蹈步态为双下肢大关节的快速、无目的、不对称的运动,多见于四肢肌张力均 增高的脑瘫患者,支撑相足内翻,踝缺乏背屈,足尖着地,身体不能保持平衡。摆动相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困难。行走时,上肢屈曲,不协调抖动,双下肢跳跃,呈舞蹈状。 二.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臀大肌步态 臀下神经损伤时,导致臀大肌无力,髋关节伸和外旋受限。行走时,由于臀大肌无力,表现为挺胸、凸腹,躯干后仰,过度伸髋,膝绷直或微屈,重力线落在髋后。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前后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常见的异常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 1、异常步态的原因:(1)骨关节因素:运动损伤、截肢、手术、截肢等 (2)神经肌肉因素:脑外伤、脊髓损伤等 2、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1)剪刀步态:多见于内收肌高度痉挛、髋外展肌肌力相对不足 (2)偏瘫步态:也就是划圈步态,表现为下肢伸肌张力过高、左右骨盆不对称 3、足下垂步态: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 矫治方法:①胫前肌肌力训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根据患者情况,脚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训练。②对足下垂严重的患者有条件的可给以踝足矫形器(AFO)。③对中枢性损伤所致的足下垂及合并有足内翻的患者,除上述训练外,可配合站斜板牵伸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小腿三头肌张力,提高胫前肌的肌力和运动控制能力。对因局部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的患者,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以帮助缓解痉挛。 4、膝过伸:膝过伸很常见,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早期。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 矫治方法:①股四头肌牵伸训练。②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方法同上。③膝关节控制训练。④臀大肌肌力训练。⑤步行分解训练 5、臀中肌步态: 一侧臀中肌无力时,不能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的侧向稳定性,髋关节向患侧凸,患者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弯,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形如鸭子走路,故又称为鸭步 矫治方法:加强臀中肌肌力训练如侧踢腿、抗阻侧踢腿等;侧方上下楼梯训练,如为一侧肌无力,训练时采用患侧腿先上楼梯,健侧腿先下楼梯的方法;提降骨盆训练等;站立位姿势调整训练,应在矫正镜前训练调整姿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的提高,可上活动平板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七种异常步态需警惕 间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高抬腿步态 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状,又称跨越步态。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足跟步态 迈步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为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态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病症。

画圈步态走动时表现为患腿膝强直僵硬,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钩。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进一步。 由于此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拖腿性跛行 行走时,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本病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保护性跛行 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此外,临床中常见的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型颈椎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病患。 本文导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走路姿势,这是因为人在肌肉力量、肌腱和骨骼长度、骨骼密度、视觉灵敏性、身体协调能力,以及体重、肌肉或骨骼受损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细微的差异。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脚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 训练步态六法 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对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退变是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健美优雅的步态。有的人穿高跟鞋走碎步,有的人挥动双肩走正步,还有的隔很远的距离就能听见他(她)的脚步声。从专业角度看,穿高跟鞋走路,脚的姿势不自然,必须使机体消耗更多的能量,以保持平衡,因此容易疲劳。如果鞋太紧,每走一步,脚就会感到痛,这也会影响正确的步态。因此,应该少穿高跟鞋,多穿中跟或平跟鞋,这样既省力又有弹

常见的异常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 作者:葛杰,运动康复治疗师,从事运动损伤,骨关节与脊柱损伤及术后康复16年。01年赴荷兰研修运动疗法及健康管理。曾为多位奥运选手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治疗 常见的异常步态,听着有点儿绕口,其实标准得题目应该是常见的常见的病理步态: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1)短腿步态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 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2)关节强直步态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著。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5)肌肉软弱步态①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

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③股四头肌步态: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④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⑤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变,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损害时,步行进上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6)肌痉挛步态因肌张力过高引起。如:①偏瘫步态:常有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为了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内收,摆动停止。临床所见的偏瘫步态可有较多的变异。②剪刀步:又称交叉步,多见于脑瘫或高位截瘫患者。因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髋内收,两膝互相磨擦,步态雀跃不稳。内收肌严重痉挛使两腿交叉难

异常步态分类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如下: (1)臀大肌(髋伸肌)步态(gluteus maximus gait):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gluteus medius gait):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盆,也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3)股四头肌步态(quadriceps gait):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跨阈或垂足步态(steppage or footdrop gait):胫前肌麻痹者,因足下垂,摆动期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5)减痛步态(antalgic gait):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6)帕金森步态(Parkinson gait):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的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7)偏瘫步态(hemiplegic galt):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8)剪刀步态(scissors’gait):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9)痉挛性截瘫步态(spastic paraplegic gait):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走路时的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走路时的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走路时的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来源:人民网编辑:济南网络广播电视台2014-01-20 查看103数评论0次 关键词:间歇性跛行, 遗传性共济失调, 腿膝, 疾病, 多发性神经炎, 望诊, 养生,髋关节, 脊髓型颈椎病, 腰椎管狭窄症,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腰椎管狭窄症,鸭步, 摘要: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七种异常步态需警惕 间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

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原标题:养生警惕: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高抬腿步态 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状,又称跨越步态。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原标题:养生警惕: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原标题:养生警惕: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常见异常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 2007-5-27 21:51 作者:任我游911 详情: 查看论坛本文已有9位网友阅读网友评论 0 条 (一)分类 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 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 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 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3)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相对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 对侧支撑相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二)常见异常步态 异常步态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构成复杂的临床现象。 1、足内翻是最常见的病理步态,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蹠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使关节做功显著下降。此外髋关节也可发生代偿性屈曲。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步态障碍患者纠正足内翻往往是改善步态的第一要素。与足内翻畸形相关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其中胫前肌、胫后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过分活跃较常见,拇长伸肌过度活动也有关联。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可以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成和足内侧(第一蹠骨)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往往受限,同样影响胫骨前向移动,增加外翻。严重畸形者可导致两腿长度不等,跟距关节疼痛和踝关节不稳。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踝关节蹠屈导致肢体廓清障碍 (膝关节和髋关节可产生代偿性屈曲)。动态肌电图可见: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过度活跃或痉挛,胫前肌、胫后肌活动降低或肌力下降。 3、足下垂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常见的病因是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单纯的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 4、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见于神经损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长期制动和挛缩。常伴有足下垂和内翻。患者主诉穿鞋时足趾尖和蹠趾关节背面疼痛,伴有胼胝生成。患者常缩短患肢步长和支撑时间,导致足推进相力量减少。相关的肌肉包括:趾长屈肌、拇长伸肌和屈肌。踝关节背屈时使该畸形加重。动态肌电图常可见趾长屈肌、拇长屈肌活动时间明显延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异常活跃,趾长伸肌活动减弱。 5、拇趾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患者步行时(支撑相和摆动相)拇趾均背屈,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主诉支撑相拇趾和足底第一蹠趾关节处疼痛,在支撑相早期和中期负重困难,因此常缩短受累侧支撑相,使摆动相时间超过支撑相,从而影响支撑相末期或摆动前期的足蹬离力。动态肌电图可显示腓肠肌群过度活跃;摆动相拇长伸肌加强活动,以代偿足下

异常步态原因

异常步态的原因与表现 一、异常步态的原因 造成步态偏离正常模式的原因众多,可以是肌肉骨骼和周围神经系统疾患,也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其中包括: 1.关节活动受限(包括挛缩)。 2.活动或承重时疼痛。 3.肌肉软弱或无力。 4.感觉障碍。 5.协调运动丧失。 6.截肢后。 二、常见的异常步态 (一)短腿步态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髋膝过度屈曲与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二)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髋关节屈曲挛缩患者,站立时腰椎常过伸,骨盆前倾,行走时步幅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者,如挛缩小于30‘,仅在快速行走时才呈现异常步态;如超过30’,则慢速行走也不正常,其表现与下肢缩短相同。 膝关节伸直挛缩者,由于患侧腿变得过长,该腿摆动时须髋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 踝跖屈挛缩和马蹄足畸形者,行走时患腿足跟始终不能着地,且摆动时膝髋过度屈曲,以防足趾拖地,呈现跨槛步态。 (三)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 行走时左右摇摆如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四)疼痛步态 腰部疼痛时,躯干前屈,步幅变小,步行速度慢,躯干僵硬,可侧屈。 髋关节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相,延长对侧支撑相,躯干侧方移动度增大,患侧呈外展屈曲位,步幅缩短,故又称短促步。 膝关节疼痛时,膝关节屈曲,足趾着地。 (五)偏瘫步态 1.足下垂、内翻步态足下垂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所造成。先是足尖着地,然后全足底着地。内翻下垂足在足跟着地阶段是足尖和足的外侧先着地,进而全足底着地。它有稳定性差、推进力量弱、摆动期足尖拖地易跌倒等特点。 2.膝反张步态膝伸展弱,为防止出现折膝,膝关节保持在膝伸展位。当足下垂时骨盆后倾,躯干前屈,也引起膝伸展位。膝反张步态患者长距离行走会导致关节疼痛。 3.划圈步态足下垂时,为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向前摆动腿。4.剪刀步态髋关节内收肌群痉挛时摆动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六)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相用增加髋、膝屈曲度以防足拖地,形成跨槛步。 小腿三头肌无力时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速度减慢。 股四头肌无力时,患肢支撑相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