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 绪论

古代文学 绪论

古代文学 绪论
古代文学 绪论

总绪论:

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

1、诗史:杜甫、白居易《卖炭翁》。

2、文学传媒:①先秦两汉→书写繁难→简练;②唐宋词→演唱方式;③宋→印刷术发明、文献流传时间

久→作家学者化→以才学为诗;④宋元→说话艺术、戏曲演出方式→小说创作、剧本创作。

3、文化学:①先秦诗歌←原始巫术/歌舞;②两汉文学←独尊儒术;③魏晋南北朝←玄学/佛学;④唐诗

←唐音乐绘画;⑤宋诗←理学/禅学;⑥明清←社会经济变化。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外部因素: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文化百家争鸣→文学繁荣;

②汉大一统、独尊儒术→汉赋出现、汉散文言必称经;

③汉末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建安乱世文学;

④南北朝对峙→南北文风;

⑤隋唐统一、唐对外文化交流→唐文学繁荣;

⑥宋理学兴起、文人入仕机会多、印刷术发展→宋以才学为诗、议论入诗;

⑦元士人地位低下、走向市井→元杂剧/南戏发展、散曲抒情;

⑧明中叶后经济繁荣、市民壮大→俗文学等;

⑨清初民族矛盾突出→复明思想;

⑩近代鸦片战争、半封半殖→救亡、学洋求变。

(二)内部因素:

1、发展不平衡性:

(1)文体发展不平衡:

a.各文体朝代不同:

①商周→诗歌/散文(各文体基础);

②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初具规模(笔记体小说:志怪志人)、骈文形成;

③唐中→文言小说成熟(唐传奇)、词形成;

④宋→白话短篇小说形成(成熟:宋元话本);

⑤宋金两代→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标志中国戏曲形成;

⑥宋元之际→白话长篇小说形成(短篇、文言也在发展);

⑦元→散曲形成、元杂剧、南曲;

⑧明清→传奇、散曲、小说。

b.文体成熟时间:①远古神话→唐传奇(漫长);②赋成熟(短)。

(2)朝代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小朝廷的异军突起:梁陈宫体诗、南唐西蜀词)。

(3)地域不平衡:

a.不同朝代中各地文学盛衰不同:①建安文学→邺都;②梁陈→金陵;③唐→河南/山西;④宋

→江西;⑤明清→江苏/浙江;⑥近代→岭南文学。

b.地域色彩:①楚辞→楚地特色;②唐后五代词→江南;③杂剧→北方;④南戏→南方。

2、多种因素相反相成:

(1)雅俗互动/转变/推动:

a.俗影响雅、俗转雅:

①《诗经》国风为民歌→孔子整理、汉被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

②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市井→促进梁陈宫体诗;

③词在唐代为民间通俗曲子词→雅化发展;

④宋元戏曲在市井勾栏瓦舍演唱、适应市民口味→文人接手雅化成汤《牡》洪《长》孔《桃》。

b.雅变俗:韩愈诗文以俗丑为美、柳词化雅为俗(在俗中求新趣味)。

(2)文体互渗:

a.文体区别:

①诗赋:“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

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②诗词:体制/功能/风格不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

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配合音乐以演唱娱人、诗表达政治教化/出处穷达

的大题目。

b.文体融合:

①魏晋→赋的诗化→抒情小赋兴盛、文的诗化→骈文/美文。

②唐→诗的赋化→卢照邻《长安古意》韩愈《南山》。

“诗人之文”→将诗人意绪注入文中,诗意+文本色,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③柳永→赋的铺叙、白描适应慢词长调。

欧阳修文赋: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

苏轼→诗词同源、以诗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独立抒情体、用典、题序)。

④周邦彦→以赋为词、在词所限定的篇幅内极尽铺张之能事。

⑤辛弃疾→以文为词。陈亮→以词为文。

⑥宋诗→以文为诗(突破创新唐诗的路径)。

⑦唐传奇《莺莺传》《李娃传》《长恨歌传》→吸取诗词、浓厚诗意。

⑧杂剧、南戏唱词表现人物思想,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强烈抒情性(近于诗)

宋说话→唱词即诗;宋元后的白话小说(以宋元“说话”话本开创)→多诗词。

元杂剧《西厢记》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张生读书人)——诗剧。

⑨戏曲→唱词即诗。

(3)复古革新:诗文领域为主

a.魏晋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不断革新→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论述因/革、继承/创新。

b.齐梁以来诗歌过分追求声色→(梁)裴子野《雕虫论》激烈批评→初唐陈子昂呼吁恢复汉魏

风骨+风雅兴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促成声色+性情;推动盛唐诗歌达到高峰的因素之一)。

c.唐中叶韩愈、柳宗元倡导三代两汉古文(古文基础+与“道”合一的新文学语言/文体),反

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韩柳后古文衰落、骈文复兴→宋欧阳修、苏轼再度提倡古文:确立古文不可动摇的地位。

d.明前后七子、唐宋派

(4)文道离合: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

a.自从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后,二者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b.玄佛道思想、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

c.文与道离: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

d.文与道合:杜甫、韩愈、自居易、陆游。

e.唐后:“文以明道/贯道/载道”与独抒性灵、审美娱乐要求相互补充碰撞(韩愈/欧阳修/苏轼/

朱熹/公安/竟陵/性灵)。

f.戏曲、小说中情理对立的新呼声(市民阶层兴起、反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抬头)。

三、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

(一)具体分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1)第一段:先秦

(2)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3)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4)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5)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6)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

(7)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

(二)变化依据:创作主体、作品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上古期:

1、孕育期:

(1)各体裁:①散文→甲骨卜辞;②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③小说→神话传说、《左传》《史记》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④辞赋→《楚辞》、出现骈文中的对偶修辞手法;

⑤戏曲→《九歌》萌芽(巫歌舞)。

(2)孕育思想基础:儒道两家。

(3)形成儒道为主的文学思潮:①儒→文学社会功能、道→文学审美价值;②提出“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观念。

(4)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接受对象(宋市民文学才改变)、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定型。

2、先秦文学:

(1)文史哲不分:无纯文学的散文,或《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或《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学著作。

(2)诗乐舞结合:《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尚书·尧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诗经》风雅颂音乐差别、《九歌》与乐舞配合的祭祀歌曲。

(3)创作主体:群体→个体:《诗经》群体歌唱→第一位诗人屈原。

(4)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

(5)士的兴起与活跃。

3、秦汉文学:

(1)创作主体“士”:战国时游说于列国之间→秦汉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讽喻谲谏为已任(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吴王刘濞门下的枚乘/邹阳)

→形成大赋。

(2)文学:①汉代大一统→以大为美、铺张扬厉风尚;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失去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

(3)诗歌:《诗经》体四言僵化、楚辞→赋、汉乐府民歌新活力(即五七言体、先民间后文人)。

(4)整辑先秦典籍、文学作品。

(四)中古期:

1、所有文学因素的具备、成熟:

(1)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完成。

(2)文学语言:古奥→浅近(文言→白话、士大夫→市民)。

(3)诗词曲三大体裁:鼎盛期。

(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已初具规模、唐传奇成熟。明清有《聊斋志异》。

(5)白话短篇小说:宋元说话话本繁荣。

(6)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

(7)文学传媒: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新形式。

(8)文学创作主体/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梁陈宫廷诗、多、陶/苏轼等、柳永)。

2、魏晋—唐中叶:

(1)诗歌主导:

①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鼎盛(五言:汉《古诗》→建安曹植;七言:汉乐府?)。

②五七言近体诗:兴起(齐梁沈约永明体)、定型(初唐“沈宋”沈佺期/宋之问)、达到鼎盛。

③诗歌流程清楚、完整: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孟浩然→

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本阶段最后一位、下阶段第一位的里程碑位置)。

④头尾两大诗歌范式:“建安风骨”“盛唐气象”。

⑤文靠拢诗→出现诗化骈文;赋靠拢诗→出现骈赋。

(2)创作个性化:陶渊明、李白、杜甫等。

(3)宫廷中心的文学集团:曹操邺下文人集团→发展五言古诗;齐梁/初唐宫廷诗人→建立近体诗格律(沈约永明体、沈宋)。

(4)文学观念多样化:儒→政治教化;玄→真、自然;佛→真与空/心性/境界观念。

3、唐中叶“安史之乱”—南宋灭亡

(1)古文定型:承继韩柳,宋苏轼欧阳修完成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2)诗:

①盛唐高潮后难以为继,中晚唐白居易(通俗写实“为君”讽喻诗)、韩愈(“不平则鸣”抒

情+以俗为美的雄奇)、李贺(奇异)、李商隐(朦胧象征无题爱情诗)另辟蹊径。

②唐宋诗延续性:

a.中晚唐注重日常生活描写(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增多)→宋成普遍风气。

b.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政传统+忧患意识在晚唐减弱→宋普遍加强。

③宋诗新趋势:

a.以文入诗: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

b.黄庭坚与江西诗派;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各有特色。

(3)曲子词:唐中叶后迅速兴盛→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李煜→宋蔚为大观(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

(4)小说:

a.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文言小说成熟。

b.新发展:(城市文化背景)唐“市人小说”兴起(?)、宋“说话”兴盛。

4、元—明中叶

(1)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勾栏瓦舍听众。

(2)文学传媒:纸+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

(3)文学主体: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创作通俗文学(适应群众→提高形式:关《窦/拜/救》、马《汉》、白《墙》、郑《倩》+王《西》)(北杂剧高峰→南戏高峰→南北融合;有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高《琵》)。

(4)元戏曲、散曲为代表,“显而畅”:戏曲=大都中心北杂剧+温州中心南戏。散曲为元诗歌最高成就、抒情文学,反宋宗唐。

(5)明传奇:对元曲的继承发展。

(6)元末明初:长篇白话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出现(预示长篇小说时代到来)。

(五)近古期:

1、变化:

(1)文人市民化、文学创作商品化: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术普及。

(2)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市民生活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重要地位(《金瓶梅》)。

(3)王学左派影响(王阳明心学到泰州学派),创作主体个性高扬、作品肯定个人情欲、冲击理学禁欲(明后期汤显祖《牡丹亭》爱情呼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

(4)诗文发展缓慢、通俗文体尤其小说富于生命力。

2、明嘉靖初—鸦片战争

(1)明清易代→震动汉族士人,但清初中期创作基本沿袭明中叶以来趋势。

(2)文学集团/派别大量涌现、论争:

①诗文:明袁宏道公安派“性灵”/谭元春竟陵派“性灵真诗”、清初王士禛神韵派、沈德潜格

调派拟古、(翁方纲肌理说考据、)袁枚性灵派、方苞姚鼐桐城派“义法”。

②词:陈维崧阳羡词派尚苏辛雄浑、朱彝尊浙西词派醇雅、常州词派比兴重意。

③戏曲:临川派、吴江派。

(3)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4)白话长篇小说丰收期: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

(5)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

3、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

(1)救亡图存+求新变于异邦的主题:中国半殖半封性质:西方文化涌入、新时代要求(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

(2)文学观念: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充分肯定小说地位(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

(3)外国翻译作品增多→叙事技巧更新。

(4)报刊媒体出现→报人具作家身份、写作方法适应报刊:

①散文:出现通俗化报刊文体。

②诗歌:“我手写我口”口号。

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一、源头:远古神话(孕育小说艺术因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1)神话:《山海经》精卫填海、《淮南子》后羿射日。

(2)子书(寓言):《庄子》“寓言十九”、《列子》愚公移山、《孟子》揠苗助长。

(3)史书:《左传》《战国策》《史记》。

二、雏形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非“有意为小说”、有原始状态色彩)

(1)志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人物琐闻轶事、描绘“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暴露社会政治黑暗。

(2)志怪:干宝《搜神记》,(思想)抨击统治阶级罪行、同情百姓;(艺术)想象丰富奇特、人物鲜明生动、情节完整曲折。

三、定型期:唐传奇(《太平广记》收录)

(1)繁荣原因:继承经验、政治昌明、文化发达、科举“行卷、温卷”风气。

(2)特点:有意识的作小说、鬼神灵异/奇闻逸事→现实生活、艺术提高。

(3)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四、发展期:宋元话本

(1)改前代文言短篇小说主流为白话小说主流、且文言短篇小说独立发展,二者互渗。

(2)特点:①文言→白话:增强表现力、扩大读者面、提高小说社会功能。

②描述对象从封建世子→平民(思想观点、美学情趣改变)。

③奠定白话短篇、长篇的基础。

(3)《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一般)。

五、高潮期:明清章回小说

(1)特点:分回标目、常取一/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2)明长篇白话小说:

①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标志中国小说史由短篇进入长篇章回小说新阶段。

②四题材“四大奇书”:《三国演义》小说史第一部长篇小说、历史小说典范;

《水浒传》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英雄传奇典范;

《西游记》第一部长篇

..神魔小说、神魔小说典范;

《金瓶梅》第一部世情小说、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小说。

(3)明短篇白话小说:

①明人贡献: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有缺陷的话本、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创作大量拟话本。

②万历后南方繁荣、多反映市民生活:都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放诞。

③最早总集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凌

蒙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清乾隆长篇白话小说:(清文言小说只《聊斋志异》)《红楼梦》爱情、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5)晚晴长篇白话小说:

①清廷极端腐败、小说理论高度发达、印刷发展。

②“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一、萌芽期:①原始歌舞、图腾崇拜、巫祝活动、宫廷歌舞;②汉代百戏(民间歌舞/杂技/武术/魔术总称)。

二、形成期:

(1)隋唐戏文。

(2)宋金杂剧、院本、诸宫调:

①宋杂剧:以对话为主的滑稽逗乐杂剧、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杂剧。

②金院本:金代演出的戏曲。

③诸宫调:宋金元的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

成。

(3)宋元南戏:

①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民间(永嘉杂剧);

②宋杂剧基础上融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粗具戏曲基本特征。

③体制: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搬演长篇故事。

三、繁荣期:

(1)元杂剧、南戏:

①北杂剧:质朴自然、民间气息;“元曲四大家”关《窦/单/救》、白《墙》、郑《倩》、马《汉》

+王《西》。

②“四大南戏”荆刘拜杀+高《琵》。

(2)明清传奇:

①曲词典雅(多用昆曲演唱),体制庞大。

②(明后)汤“临川四梦”《牡》《紫钗记》《南柯梦》《邯郸梦》、(清)洪昇《长》、孔《桃》。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源头:

(1)歌谣:先民劳动生活、宗教祭祀。

(2)最早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四言、赋比兴/双声叠韵表现手法;“诗言志”“美刺、比兴”“温柔敦厚”诗教观。

(3)楚国民歌基础《楚辞》浪漫主义:爱国主义、人格理想、奇幻想像、铺陈语言。

二、发展:

(一)汉:①乐府:继承现实主义、写民间、五七言体。②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

1、建安:三曹+七子“建安风骨”、现实主义、曹植大力创作五言。

2、正始:嵇康+阮籍五言咏怀《咏怀八十二首》(曲折抗争+比性象征,影响后左思咏怀、郭璞游仙、

陶潜《饮酒》、庾信《拟咏怀》、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

3、西晋:陆机、潘岳搞形式;“左思风力”《咏史八首》。

4、东晋:陶渊明田园+咏怀。

5、南北朝:

(1)北朝:粗犷民歌、《木兰辞》。

(2)南朝:①民歌:委婉爱情、《西洲曲》。

②刘宋:谢灵运山水诗。

③齐永明:沈约永明体;鲍照激愤、创制七言歌行;谢眺“永明体”代表、五言四句诗

影响唐五绝、山水诗去玄言。

④梁陈:萧纲宫体诗;庾信“徐庾体”到通融南北《拟咏怀二十七首》近律绝。

三、唐宋鼎盛:

(一)唐:

1、初唐:

(1)上官仪+沈宋:承梁陈宫体、精研声律、五七言近体律诗定型。

(2)“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改进宫体、明快清新。

(3)陈子昂:“汉魏风骨”复古革新、刚健有力新诗风。

2、盛唐:

(1)李白:盛唐之音、想象奇特、主观激情、多乐府诗(五七绝、七言歌行)。

(2)杜甫:由盛转衰、诗史、个人+民众+国家不幸的现实主义、变五七古诗为沉郁顿挫、七律成型(唐律之首);受宋推崇。

(3)山水田园诗人群: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玄);五古、五律。

(4)边塞诗人群: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七言歌行、七言绝句。

3、中唐求变:

(1)韩愈、孟郊:“不平之鸣”、奇崛雄豪(韩以文为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孟《游子吟》)。

(2)元稹、白居易:平易质朴明白,音律琅琅上口(元稹也写《莺莺传》、白《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3)刘禹锡:《秋词》怀古诗、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

(4)柳宗元:《江雪》写被贬悲愤,山水诗简洁深婉。

(5)李贺:《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怀才不遇之悲愤,想像奇特,诡谲。

4、晚唐:

(1)李商隐:《无题》爱情诗、擅律绝、典雅华丽。

(2)杜牧:七绝咏史诗意气风发。

(3)温庭筠:“绮才艳骨”。

(二)宋:议论、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

1、北宋:苏轼→黄庭坚总结谋篇造句炼字规律“江西诗派”(+陈师道)。

2、南宋:杨万里“诚斋体”;陆游承陶李杜岑白+个人生活实践→平易中恢宏踔厉。

四、元明清少创新:

(一)元: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杨维桢“铁崖体”藻丽+奇险。

(二)明:

1、明初中:高启风格豪迈;李梦阳等“前七子”+李攀龙等“后七子”复古革新。

2、明末:(江山易主)“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三)清:流派迭出

1、康熙:王士禛神韵派、朱彝尊(浙西词派)、赵执信。

2、雍正乾隆:

(1)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2)龚自珍:大歌大哭、瑰丽奇肆。

(3)黄宗羲“同光体”。

(4)“诗界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上古神话 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 克思)。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雷电、地震、干旱、洪水这些难以捉摸和控 制的自然现象,面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来理解自然和社会。原始先民的世界根据这种幻想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神话由此产生。 3.存在形态: 一、出土材料中有大量远古的神形刻绘。 二,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 诗集如《诗经》《楚辞》; 史书如《左传》《国语》; 诸子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以动物图画为基础、“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所用的图画文献。全书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宏富,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 5.《穆天子传》 西晋“汲冢竹书”之一。记载周穆王西巡史事。乘八骏马,从宗周出发,一路征战,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6. 上古神话的类别和内涵 1)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从哪里来? 盘古开天,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 2)洪水神话 3)以战争为主题神话 4)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 7. 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苦难的深切体验 2)重生爱民意识 3)抗争精神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有关文献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隋代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 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 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 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 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出塞》二首为代表作。《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隋书·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西厢记》第五本的情节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西厢记》里更明确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第五本没有前四本写得好,主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没有为剧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没有为剧中人物的美满结局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们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笔。在《西厢记》的长期传刻过程中,文字上又经过后人的修改,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个版本里,也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实甫的作品的结论。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吕宫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高硕考研-汉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 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大题

2011年7月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宋玉新 37.游仙诗新 38.《永州八记》新 39.《枕中记》新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枚乘的《七发》开创了大赋体式,简述其创作特点。新

41.简述《古诗十九首》在语言表现方面的艺术特色。新4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旧 43.简述王维归隐诗的空静之美。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试述《庄子》寓言的特色,并举例说明。新 45.试论大历十才子诗的艺术特色。旧

2011年4月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天问》新 37.骈文旧 38.讽刺小品文新 39.《虬髯客传》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贾谊骚体赋作的艺术特色。新 41.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旧

42.简述嵇康诗歌的特色。新 43.简述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风格。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举例说明《战国策》的文学特色。新 45.试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旧

2011年4月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国语》旧 37.宫体诗新 38.初唐四杰新 39.元和体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诗经》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的特点。新 41.简述《孟子》文章的特点。旧

42.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新 43.简述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行行重行行》《回车驾言迈》《迢迢牵牛星》为例,论析《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旧45.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旧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诗经》 1.305首;黄河流域为中心=河南 2.流传:周代礼乐文化的核心;孔子教学的教材;三家诗;毛诗 3.内容;祭祖诗;颂史诗;农牧诗;宴会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 4.风=十五国风、雅=二雅、颂=三颂 5.艺术性 (1)表现手法:赋比兴 (2)结构:重章;叠句;叠词 (3)音乐性:反复 6.文学地位和影响 (1)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2)多为主观抒情言志之诗——中国古代诗学言志缘情 (3)现实性、思想性 (4)多用比兴,借景抒情 《氓》赋比兴、重章叠句和叠词;中国第一首叙事诗,抒情色彩浓厚《蒹葭》重章叠句 《采薇》内容形式相得益彰 《离骚》艺术美——意境奇美、节奏参差、方言之美

《左传》VS《春秋》 1.记史多了13年 2.叙事更详尽 3.历史文学化: (1)内容情节化、细节化 (2)叙事手法多样化 (3)刻画人物鲜明化 (4)语言文艺化 4.褒贬手法不同 (1)春秋笔法 (2)左传加评论 《左传》长于叙事、编年体历史著作、以记事为主 《国语》 国别体、记言为主、写人趋向于传记写法,总体文学成就低于《左传》 《战国策》 国别体;以记述人物活动为主线的散文篇章; 艺术特点更表现在人物说辞的妙绝和魅力。 语言艺术“辩丽横肆”、善于攻心、善用譬喻

《老子》智慧之书、箴言体。 孙武《孙子》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 孔子《论语》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词约义丰。 《墨子》 《孟子》 语录体散文;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弟子笔录; “仁政”“性善论”; 对话辩论艺术:善用譬喻(比喻、排比) 《庄子》“寓言”艺术;怪异浪漫、夸张。 三言体:寓言、重言、厄言 《韩非子》犀利峻峭,长于分析;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屈原楚辞《离骚》 多用隐喻和象征;——后世美人诗、弃妇诗、闺怨诗 其品格、追求、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精神影响后代作家; 创楚辞一体,其形式、手法、构思在文学史上有开辟之功——催生辞骚之体 构思的神话般想象 宋玉辞赋 《九辩》楚辞作品 《登徒子好色赋》写美人:创新继承;赋:以描写为主、极尽铺张;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word版本

第六编元代文学史 元代文学绪论 【思考题】 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二章王实甫及其创作【思考题】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第三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思考题】 1.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2.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3.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其美学价值如何? 第四章南戏 【思考题】 1.名词: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第五章元代诗文 【思考题】 1.名词: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明代文学绪论 【思考题】 1.名词: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思考题】 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思考题】 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3.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在内容选取上有何差异? 第三章明代诗文 【思考题】 1.名词: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思考题】 1.名词: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 【思考题】 1.名词: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