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习人格心理学

复习人格心理学

复习人格心理学
复习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人格的科学研究

一、人格的界定

陈仲庚(1986):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一定特色的身心组织”。

郑雪(200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2002):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独特性。

4、人格的社会性。

三、我们的结论

1、人格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

2、人格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组织。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4、人格具有独特性。

四、人格心理学家的兴趣和面临的问题

(一)兴趣

1、重视个体差异。

2、强调将人看作是“整合”的全体。

3、关注的重点是:稳定的特征。

(二)面临的问题

1、行为的目的

2、无意识机制

3、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4、人格信息的来源

5、个性与共性

6、人格的整合

五、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2、选择研究的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试工具

4、选择研究的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六、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

源于精神病学领域。【法】沙可首先对癔病采用催眠,后被弗洛伊德发扬光大,构建精神分析疗法。

1、定义:对单个人或单个群体进行深层考察。

2、适用对象: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3、优点:

(1)许多重要概念不易用实验检验(如无意识);

(2)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如多重人格);

(3)考察的对象在所考察的维度上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异时(如裂脑人);

(4)适用于心理治疗过程。

4、缺点:

(1)结论难以推广;

(2)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3)缺乏客观性,研究者难免会做主观判断。

七、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

主要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

起源于高尔顿对个体差异与遗传关系的研究。

斯皮尔曼发明因素分析法

无法揭示因果关系,且可能只是表面的相关。

相关研究依赖于测量,如果测量的结果无效或不可靠,相关分析毫无意义。

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适用对象:特质理论和生物学流派。

3、优点:

(1)易操作,省时间;

(2)比较客观,生态效度高;

(3)可以研究法律或伦理上无法操纵的变量间的关系;

(4)对一些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的变量无需用实验考察。

4、缺点:相关研究无法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的两组变量有时很可能是一种共变关系。研究中涉及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八、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一直被当成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人格的实验研究源于冯特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变量的变化,以考察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以及混合设计

4、适用对象:行为主义与学习论、认知理论。

5、特点: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6、缺点:

(1)实验情境下人格研究的内容非常有限;

(2)研究的推广性与生态效度问题;

(3)不能把握众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格因素;

(4)难以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

九、研究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十、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两个来源:

(1)心理测量运动――促使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性的和定性的探索走向实验性的和定量化的研究

高尔顿1883年发表著作《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心理测量运动的开始

卡特尔《心理测验和测量》

比纳1905年编制了第一个可用于智力测验的量表

(2)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奥地利医生魏斯麦――精神病心理病因观的前驱,“通磁术”也叫魏斯麦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暗示和催眠

英国医生布雷德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

法国沙可――后来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与社会的领域”。1937年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建立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3、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两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格心理学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除古典精神分析产生于人格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他5大人格理论体系都产生与这个阶段。

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标志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20世纪3、40年代,霍妮、沙利文和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

与此同时,斯金纳等-行为学习论的人格理论体系

40年代,卡特尔等-人格特质论体系的人格理论体系

5、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与此同时,凯利-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

(2)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化的趋势。

新趋势:

明显的专题化研究趋势

人格理论小型化趋势

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

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以及跨文化研究的产生

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十一、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双重任务

1、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2、作为独特的、整合的、整体的单个人的研究。

(二)人格心理学的四大主题

1、人格与特质。

2、人格与动机。

3、人格与认知。

4、人格与社会背景。

十二、人格研究的两大传统

1、应用性研究的传统:

2、学术性研究的传统:

第二章人格的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其精神分析体系中最可能引起争论的贡献之一。他认为人格的本质早在生命的最初五六年即已形成。而对于早期人格发展的解释,弗氏主要围绕“性”(广义,凡事能带来愉快和满足感的体验都称之为“性体验”,能够带来这种体验的部位都叫“性敏感区”。)这一主题展开。人格发展的各阶段的划分以“性

敏感区”为主要标志,而且这些阶段会影响到成年期人格,因此人们称之为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1)口唇期(-18个月):这一阶段儿童的性感区氏口腔部位的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氏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

(2)肛门期(-36个月)性感区:肛门和大肠,儿童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与排泄(紧张消除的愉快体验)而得到快乐。肛门型人格有两种:一类是肛门保护型(表现为整洁、小气、刻板、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表现为不爱干净、大方、随便、做事缺乏条理)

(3)性器期(3-6岁):力必多指向性器期,儿童的欲望主要通过生殖器来满足。“俄狄普斯情结”或“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或“恋父情结”。

(4)潜伏期(-12岁左右):这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儿童的力必多冲动处在暂时的潜伏状态,性的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文化学习、文体活动及同伴交往等活动取代

(5)生殖期(-20岁):由于行动发育成熟,儿童产生第二次性欲冲动,这种生理压力能使孩子感到这种冲动的巨大作用。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为了达到完全的成熟,必须尽最大努力通过一系列面向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代表着一个个需要克服的障碍。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所谓的危机就是发展中的转折点。积极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能得到健全发展;反之,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以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后一阶段危机的解决。

与弗氏不同,埃里克森不是把性视为人格发展的关键,而是将社会的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在此基础上他把人格发展划分为8各阶段:

1、婴儿期(出生第一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学步期(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3、儿童早期(3-6岁)――主动对内疚

4、小学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5、青少年期(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

7、成年期(25-60岁)――繁殖对停滞

8、老年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

三、沙利文关于人格发展的人际理论

1、婴儿期:(0-1岁)

2、儿童期:(1-5岁)获得早期语言

3、少年期:(6-8岁)需要玩伴

4、前青年期(9-12岁)需要同性“密友”的亲密关系

5、青年前期(13-17岁)成熟期和性冲动,需要异性间的亲密关系

6、青年后期(18-20岁)对发展长期的性关系感兴趣,对职业和挣钱感

兴趣

7、成年期(20多岁以后)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年人的友谊,长期的

性关系

四、人格发展的基本问题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发展变化的?

五、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进化的影响

①遗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人格特质不同而异;

③人格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环境与教养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强化包括自我强化是行为获得乃至人格塑造的重要条件。

共享与非共享环境:前者指同一家庭子女在成长中共同享有的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父母的养育方式;后者由在同一家庭中成长却不被子女共同享有的环境构成,如子女因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的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

家庭环境因素:重点探讨家庭差异与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

权威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民主型――活泼、乐观、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面临培养学生“共性”还是“个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是一种“去个性化”的教育。

3、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的发展。

研究中所考察的行为方式,往往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

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4、认知因素的作用

认知理论家指出,个体差异是由人们处理信息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对于相同的事件和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构念(观念)系统,人格就是由认知的构念系统组成。

5、天性与教养的交互作用

第三章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上)

之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人格的结构与动力

弗氏把人格称作为精神或心理生活。

1、早期的观点

(1)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真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是指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识是只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是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

(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其压抑的经验能够被回忆。

(3)潜意识的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能量巨大。

(4)潜意识的证据:催眠状态、梦的体验、日常生活、灵感直觉、心身疾病。

2、后期的观点:

(1)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2)本我(id):“一团混沌、一口充满沸腾的激动的大锅”、“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邪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3)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现实的部分,与本我的关系被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

(4)超我(superego):对于自我的思想和行动起着判断和监察的作用,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

理论上,弗氏把这三种力量描述为既互相独立,由互相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冲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3、人格发展的动力

(1)生的本能(Eros):即“艾洛丝”,原为希腊神话中爱神的名字,后来用以表示性欲,引申为生之本能,即自我保存、种族繁衍。

(2)死之本能(Thanatos):即“散那拓死”,原为希腊神话中死神的名字,后引申为死之本能。指向内部表现为“自杀、受虐狂”,指向外部表现为“攻击、憎恨、施虐狂”,“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

4、冲突及其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有许多处理非理性想法和欲望的技术,总称为-。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主要有:

(1)压抑(repression):将具有威胁性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

(2)否认(denial):拒绝接受某些事实。

(3)投射(projection):将潜意识中的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按照与潜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

(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叫文饰作用,努力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公正的。

(6)替代(displacement):将冲动导向无威胁的目标物。

(7)升华(sublimation):将潜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如文艺创作。

四、作为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

1、自由联想

(1)让案主放松心情躺在睡椅上,以完全自由的方式说出所有联想到的事,无论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快乐的或痛苦的,道德的或不道德,凡是想到的就毫不隐瞒地说出来。

(2)过程:压抑→诉说→阻抗→移情。在此基础上荣格进一步将其发展成语词联想。

2、梦的分析

(1)梦的来源:外部刺激、清醒时的经历、本我的冲动。

(2)梦的结构:包括显象和隐意两部分(符号象征和梦的制作)。

(3)梦的制作:压缩、替换,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反向作用。

(4)梦的解释:欲望的满足。

3、投射测验

(1)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或画树测验。

(2)如何评价投射测验?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分析。

4、催眠术

(1)实质是一种暗示作用。在深度催眠状态下,自我的监督作用失效。

(2)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有效性问题?

5、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口误、笔误、遗忘、意外

6、象征行为:许多日常行为可视为无意识想法的象征性表达。

7、幽默技术: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主要人格理论:“人格动力”,“人格结构”,“人格发展”

1、理论的贡献

(1)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论,弗氏是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

(2)开创了人格研究的众多领域,推广了心理学原理和概念。

(3)开创了人格研究的临床法传统,创造了一套有效的精神治疗方法。

(4)注重人格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看法。

(5)弗洛伊德的开创性研究精神。

2、理论的不足

(1)过分强调无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

把人格发展动力归结为性本能/力比多,认为性本能是否满足,直接影响人格发展。其心理发展性欲论与恋母情结等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2)以变态心理所得资料推断常态心理。

(3)理论及其假设缺乏实验性的量化研究不可验证,概念比较模糊。

(4)所使用的个案资料存在偏差(信息来源于富裕有教养成的家庭,且经弗洛伊德筛选,有意无意地让病人说出他想得到的信息)。

(5)忽视并低估了人格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作用。

第三章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下)

之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1)自卑感起因于个体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都不完善,都有缺陷。

(2)所有生命都在与“劣势”抗争,都有一种权力意志(will of power)。如果性成为神经症最常见的原因,那是因为性成为人们权力意志的主要障碍。

(3)追求优越是为了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神经症患者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目标。

3、生活风格(4/5岁形成)

(1)个体的世界观产生于儿童时代的早期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的性质,儿童形成对世界的看法。

(2)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指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集合物。

4、创造性自我--其理论的顶点。

认为:一个人决定其人格的能力与其独特的生活风格相一致,人在塑造他自己的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强调人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认为人可能直接参与他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弗氏认为:命运被

动的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与弗氏不同的是,阿德勒更强调意识心灵,强调社会的而非性的驱力,强调自由意志。

5、出生顺序与人格发展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感到家庭中最大的、中间的和最小的儿童具有十分不同的社会经验,并促使不同人格的形成。

(1)头生儿可能感觉到不安全和敌视别人,是“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酒鬼和性反常者”。

(2)中间儿具有强烈的野心、造反精神和妒嫉心,通常是成功者。

(3)末生儿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缺乏创造力。

6、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溺爱和忽视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

父母应鼓励孩子独立,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

7、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8、评价

(1)出生顺序在人格发展中的确有作用,但仅仅用出生顺序来解释人格发展是不全面的。推孟研究:天才儿童中,长子比例最大。行为治疗实践表明:任何顺序出生的儿童都有人格困扰且人数大体相等。

(2)阿氏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确立了个体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3)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人格的结构

(1)意识:其中心就是自我,能够意识到的那部分精神领域,与思维、情感、记忆和知觉有关。

(2)个体无意识:由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潜意识的东西组成。——类似弗氏的前意识。

(3)集体无意识:(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量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梦和幻想来了解)是遗传的,集体共有。其主要内容是原型(集体无意识中的先天倾向)。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指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是人格的内部形象。阿尼玛是男子人格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是女子人格中的男子成分。

阴影(shadow)——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类似弗氏的本我。

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区别于自我(ego),认为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核心,自性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包括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性包括自我。认为,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即自性的最完满发展,所以,自性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

3、心理类型说——1921《心理类型学》,对分析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1)两种态度:内倾(重视主观世界)和外倾(重视外在世界)。

(2)四种机能:荣格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直觉(是非理性功能,与人如何理解信息有关)和思维-情感(是理性功能,与推理与判断有关)

(3)以上构成八种人格

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4、语词联想

将一组词逐个读给病人听,病人对每个词用他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作出反应,如果病人对一个特定的单词反应时间长,呼吸没有规律和皮肤电传导性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认为存在着同刺激词或回答有关无意识的情绪问题。

5、梦的分析

6、评价

(1)扩大了对力比多概念的解释,形成了新的心理学体系——分析心理学。拜托弗氏狭窄的以性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框架,赋予力比多生命能量的新意义。

(2)第一次提出自我实现这一概念。虽然他认为没有人能达到完全的自我实现。

(3)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扩大了弗氏潜意识的概念。

(4)其人格理论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

另外,其人格理论带有神秘色彩,特别是其集体潜意识很难实验证明,他的一些概念带有假设性质。

四、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3、焦虑的人际关系理论

(1)儿童的两种基本需要:远离痛苦、危险和恐惧的安全需要和生理满足的需要。

(2)神经症取决于人际关系障碍: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神经症

一个体验到基本罪恶感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然而,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反抗父母或世界,压抑基本敌意,导致了基本焦虑。基本焦虑是神经症产生的基本条件。

(3)焦虑的应对策略:

(4)接近人群,即顺从型

(5)反对人群,即敌对型

(6)回避人群,即退缩型

4、女性心理学

五、弗罗姆的社会精神分析理论

逃避自由

(1)极端自由→个人责任→隔绝、孤独→要么逃避,要么崇尚“积极的自由”。

(2)逃避的手段:

A 诉诸权威主义

B 破坏行为

C “自动舒适装置”:个体已不再是他自己了,他完全采用了文化模式赋予他的人格,因此变成和其他人一模一样的人,变成其他人希望的样子。放弃个体自我,成为自动装置的人,与他周围数千万的自动装置相认同,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Fromm,1941/1965)。

3、积极的自由

(1)“个性化”的过程:不是“别人希望我干什么”,而是“我想要做什么”。

(2)发性是达到积极自由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和智力得到表达的关键。“当我们停下来欣赏落日的美丽时,当我们开始恋爱时……”

(3)“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

第四章人格的特质理论

一、特质及其早期研究

1、特质论的假设及其关注点

(1)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2)特质论主要关注于行为的描述和预测。

2、人格特质的内涵与特点

(1)特质(trait) 是指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这种系统或倾向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知觉情境,并对各种极不相同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方式。

(2)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的、持久的倾向;是指用以区分人或物的特征或品质,尤其是指一种或多种或多或少相对一致的行为模式(Colman,2001)。

(3)特质的特点:①内在、一般的行为倾向;②一致性和持久性;③动力性和独立性;④独特性和普遍性

4、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1897-1967)的特质论

(1)特质的界定: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神经特性”,“能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发动并主导等值形式的适应行为与表达行为。”(Allport,1961)

(2)特质的词汇研究法:在英语词汇中找到了17,953个特质词,然后去除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最后剩下4,505个代表人们之间心理差异的英语特质词汇(

(3)特质的层次分类

共同特质:某种文化形态下多数人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特质首要特质: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

个人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种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质

(4)关于行为的原因

精神分析:性本能的压抑或发泄

行为主义:强化的结果

奥尔波特:机能自主性

(5)特质的研究方法

特殊规律研究法:“N=1”的方法

资料来源:日记、自传、书信、谈话录

(6)关于成熟的人格

自我意识广延

人际关系融洽

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具有现实的知觉

专注的投入工作

现实的自我形象

统一的人生观

5、卡特尔(Raymond Cattell, 1905-1998)的因素分析说

(1)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方法之一,只用于对若干个因变量的分析,目的是使因变量结构中各因素数量减至最低限度,但仍不失原来的代表性。

(2)资料来源:生活记录材料(L-data);人格问卷材料(Q-data);情境测试材料(T-data)

(3)特质分类

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前者是个体具有的特质;后者是社会成员共有的特质。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前者是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后者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16PF)。

二、人格特质的结构理论

(一)艾森克的三维结构理论

人格的等级模式

(1)特殊反应水平

(2)习惯反应水平

(3)特质水平(trait level)

(4)类型水平(super-trait level)

特质的三维结构与心理异常

(1)内外倾(Extraversion):以皮层唤醒为基础,反映个体的冲动性、社会性、活动性、感觉寻求等特征,该维度与歇斯底里症和焦虑症高度相关;

(2)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情绪的稳定性、敏感性及焦虑或抑郁的程度,该因素与神经症(高神经质与高内倾性)相关;

(3)精神质(Psychoticism):反映自我中心性、攻击性及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该因素与精神病(高精神质与高外倾性)相关。

(二)人格的五因素理论

1、五因素的来源:词汇假设理论与跨文化的证据

2、五因素的内涵

(1)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情绪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内心体验的倾向性;(2)外倾性(Extraversion):反映个体NS的强弱和动力特性;

(3)开放性(Openness):反映个体对经验的开放性、智慧和创造性;

(4)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人性中的人道主义及人际取向;

(5)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反映自我约束的能力及取得成就的动机和责任感。

3、五因素的具体描述

(五)特质理论的评价

1、定量的研究方法,减少了偏见和主观性;

2、有效的应用价值,特质测量已广泛用于卫生、教育、工作等领域;

3、导致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4、特质因素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主观性;

5、关注行为的描述或预测而不是改变或发展;

6、没有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那些有极端特质的人;

7、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第五章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主张

1、华生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

2、华生的主张: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应采用实证的方法;②心理学是行为科学,只研究行为不研究意识经验;③除基本情绪(恐惧、愤怒和爱),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④动物行为研究的结果可用于解释人类的行为。

3、对复杂行为的解释:①情绪是条件反射的结果;②语言是系列的S-R,思维是无声的语言;③人格是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四)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主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强化与行为的习得

(1)强化针对行为反应而不是针对有机体;

(2)强化物未必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3)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者都导致反应概率的增加;

(4)负强化与惩罚不同,应尽量避免使用惩罚;

(5)强化既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间歇进行。

4、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1)“强化相倚原理”:将复杂行为分解为系列小步骤,精确安排强化的组合方式。(2)“程序教学机器”:学生只有前面的问题解决了,才可进入下一个问题或程序。(3)“代币疗法”:利用代币(指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作为强化刺激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技术。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S-R理论

1、学习及其要素

(1)学习的本质:即习惯的形成,指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学习的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

4、神经症与行为疗法

(1)神经症是因潜意识的冲突被压抑所致。

(2)系统脱敏法:一种连续接近的治疗方法。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1、罗特:人格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也是在人格理论上首倡控制信念理论的心理学家。

2、行为预测理论

按照罗特的观点,行为的预测由行为所导致的若干强化的共同效价和对这些行为的总预期来决定,即行为潜势=预期×强化效价(BP=E×RV)。

(1)行为潜势(Behavior Potential):某种行为在特定情境下发生可能性的大小。(2)预期(Expectancy):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分特殊预期和类化预期。

(3)强化效价(Reinforcement Value):指某一物品或结果对某个特定的个体具有的心理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

(4)心理情境:行为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哪一种行为在任何情境下都可能带来同等的强化效价。

3、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1)认知因素

.行为表现前个体对自己行为后果可能带来的报酬存在主观期盼。

.个体对行为后果获得某种报酬的可能性总是预先评估。

.报酬的价值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情境下所获报酬有不同价值。

.人们的心理需求有较大的个别差异。

(2)社会因素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指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所得报酬间关系所持的一种信念。

.内控型:相信行为或事情由自己的努力、能力、特质决定。

.外控型:相信运气及其他外部力量决定我们的行为与成败。

4、行为适应不良的原因

(1)低预期—高效价

(2)动机冲突

(3)缺乏能力

(4)不适当的目标水平

(5)无法分辨

5、好行为塑造

(1)认知行为疗法

(2)行为塑造与矫正应当从强化效价和行为预期两个方面着手。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二)区别于行为主义的主张

1、只研究人而不研究动物;

2、不仅重视外显行为,更重视内在的认知因素;

3、除个体行为以外,更重视个体在团体情境中的社会行为。

(三)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论(模仿学习、替代学习)

(1)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期末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1)发生在个体身上。 情境和人格共同决定行为 (2)稳定的行为方式 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个人特点。 (3)内部过程: 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行为、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内部整体性 2、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限定了发展的界限,环境只能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发生作用,决定发展的结果。 不排除共同性,群体人格: (2)稳定性: 跨时间持续性;跨情境一致性;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改变不同于行为改变,是更为深层次的改变。(3)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个体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综合成为一个有机体。 (4)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剥夺 人格的社会性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人格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5)功能性 3、个性:个别差异,相对于共性而言,万事万物都具有 人格: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既有独特性又有整体性。 4、气质: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先天性 (2)无好坏之分 (3)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水平 (4)是一种依赖于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5)气质是先天禀赋(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性格: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1)后天形成 (2)具有道德评价含义 (3)可塑性

6、人格的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人的无意识心理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很大作用 特质学派—人是处在各种各样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 生物学流派—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行为流派—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7、人格与文化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的、独特的人; 集体主义: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宗族或国家,喜欢合作,从群体成就中获得更大的满足; *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发展,而且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之中的。 9、研究方法 (1)假设-检验法 理论:关于建构或事件之间关系的一般陈述。(简约性;有用性:能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假设: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预测。 事前预测&事后检验:假设应先于检验 重复研究:“文件柜”现象:研究者只在发现了显著效应的情况下才愿意报告其文章 (2)个案研究法 局限:1个案推他人:而且个案研究的被试大多是来进行心理治疗的,不同于常人;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3.研究者主观判断不客观性。 优点:很多人格概念不容易用其他方法来检验(潜意识;个体生活丰富性) 1.罕见的个例; 2.与正常人没有差异; 3.说明治疗方法 4.证明一些可能性 10、信度:在多次测量中具有的一致性程度 重测信度: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一项测验中的所有项目所测的是否是相同的心理结构 11、效度:测验所测量出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 表面效度:看测验的项目是否测量了所要测量的东西 相容(聚合)效度:一项测验测得的分数与另一项具有相同建构的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区别效度:一项测验的分数与另一项理论上没有关系的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行为效度:测验分数能够预测人的行为 12、人格的评价:(1)自陈量表 (2)投射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1’*20=20’二、判断:1’*10=10’ 三、名字解释:5’*4=20’四、简答:5’*5=25’ 五、论述:10’+15’=25' 第一编:人给格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研究的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 第二章:人格理论的学习要领: 第三章:人格的界定: 1.人格:(阿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决定了此人对其他环境的独特适应。(人格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取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征。反映了个体差异性与共性的对应。 气质: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人格的基本性质的四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系统性 第四章:人格成因: 1.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1)遗传与生理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 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③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 2)家庭与早期经验: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他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 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③父母在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的影响和 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会遗传性” 3)学校与社会文化: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 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 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 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 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 1.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2.人格界定:潜意识深度心理学=潜意识的心理学 3.个人结构:1)地形学模型: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意识是人对客 观现实的自觉地反应;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潜意识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4.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6.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A、气质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B、性格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 者是(C)。C、弗洛依德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A、现实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A、压抑B、否认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阿德勒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C、奥尔波特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卡特尔)。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D、艾森克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D、因素分析 19.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罗杰斯 25.提出智力三元成分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斯腾伯格1.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 A、Q分类法 B、语义分析 C、内容分析 D、因素分析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升华、理智化、反向、否认、投射、替代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9.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0.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1.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自陈式问卷、投射测验 12.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13.人格动力: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阿德勒是自卑感、马斯洛是自我实现 14.1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5.斯金纳提出了两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6.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和睦相处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多拉德与米勒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将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21.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类型四个水平 22.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3.大五人格的维度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4.Funder现实准确性模型包括:良好的判断目标、良好的特质、良好的信息、良好的判断者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鉴。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8.梦的工作包括:凝缩、替代、象征、润饰。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有: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生命力。它按等值原理和熵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神经症文化决定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基本焦虑。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 阿德勒是自卑感、霍妮是基本焦虑。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代币制、厌恶刺激疗法、行为协约。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20. 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 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与同事和睦相处。 2.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客观的危险产生的情绪反应是( A 现实性焦虑) B 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 防御性焦虑 4.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卡特尔 6.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A 情结B 自卑 D 自性 7.顺利完成任务而必须具有的人格特征是( A 能力)B 气质 C 性格 D 智力 8.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A 幽默 C 移情D情结 9.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A 阿德勒 B 奥尔波特 C 罗杰斯 D 艾森克10.阿德勒认为()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机。A 生活风格 B 保持自卑 C 社会兴趣D追求优越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①自由意志----决定论 ②理性----非理性 ③整体说----原素说 ④素质论----环境论 ⑤主观性----客观性 ⑥主动性----反应性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卷A资料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 卷A

《人格心理学》课程期末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无意识: 2.自我同一性: 3.(人格)特质: 4.强化物: 5.自我实现: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6.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 )

7.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 8.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成就和自我实现。 ( ) 9.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 ) 10.霍妮归纳出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1、依从型2、敌对型3、退缩型 ( ) 11.表面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人内部行为特点。 ( ) 12.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 ) 13.布斯与普洛明区分出三种气质倾向,即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 ( ) 14.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兴趣和强化。 ( ) 15.马斯洛强调自我概念,并把研究重点放在意识可以获取能够自我报告的这部分主观经验上。(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临床研究的特点( )。 A、代表性高 B、简单易行 C、生态效度高 D、信度高 17.在人格心理学中,首先提出“防御机制”的人是( )。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③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④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⑤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 2.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 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3.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 量来源。 4.力比多(性本能)——即生命力 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 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5.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 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 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6.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攻 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 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 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 在潜意识的海洋中,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它是能量的储存库,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 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 1、口腔期(0-1岁) 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 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 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 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口腔期(0-1.5岁)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基本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①人格的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②人格的复杂性: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 的故事。(这种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是什么鬼……orz) ③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评测 一,人格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二,人格测评: 测评资料的类型:自我报告资料(S-data),观察者报告资料(O-data),测验资料(T-data),生活史资料(L-data) 获取S-data的途径:(1)访谈,(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 人格问卷是最常用的方法。问卷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卷,也可以是结构化的问卷。 结构式问卷比开放式问卷使用的更多,它的反应选项是给定的,常见的形式还有多点评定。 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 的反应。 投射测验的特点: (1)刺激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 (2)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减少了伪装的可能。 第三章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 1,人格结构: 共同特质 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一个人对多项外在和内在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人格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它的概括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它是由一些在某种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