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0个共40分简答题6或8个共48分论述题1个12分

一、名词解释

1、无意识p54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不同水平的部分组成。其

中无意识是指人格结构的深沉部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对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影响。

2、自我防御机制p60严重的焦虑往往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

内部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主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弗洛伊德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点:一、它们是无意识的,即说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思地采用它们。二、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点。

3、性敏感区和性感区p63 即身体上的各种动欲区,刺激这些性敏感区,可以带来性快感,

获得性欲的满足。对婴儿而言,性的最敏感区不必是性器官,其他区域如口腔、肛门等也可以成为婴儿获得性快感的主要区域,弗位,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的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主要动欲期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期。根据动欲期在身体上的不同定(ppt性感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身体的相应部位成为力必多兴奋和投注的中心。每一个性感区都与一个冲突联系在一起,只有解决这个冲突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4、集体潜意识p151 由荣格提出的一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理论。荣格认为,作为整体的人

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集体潜意识相当于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是个体祖先是(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下来。这些意象使得人类具有了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是人类能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5、生活风格p82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

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惹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志着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一种是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

6、机能自主平p116 原发性动机也许丧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成了目的。曾一度

也许是迫于无奈的而表现的行为方式已经变成了机能自主性的。概言之,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并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是动机是机能自主的。当动机变成统我的一部分时,动机就为本身而自行其是,而再也不是为着外界的鼓励或奖赏。

7、强化与强化原理p192 强化在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其理论

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

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强化物在相应的操作反应行为之后出现一次,我们就说这与操作反应行为得到了一次强化。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机体而言的;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由于强化能够特定行为反应的强度,斯金纳认为,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在于强化。强化决定了人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转化和消退的过程,也决定了行为学习的进程和效果。只要合理地控制强化,就能达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的目的。

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一、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出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二、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8、自我效能p212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自我强化相关的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

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行为或某任务的自我效能较高,则会情绪饱满、充满自行地去执行这种行为、完成这种任务,相反,则会回避这种行为和任务。

9、约拿情结(马斯洛)p256马斯洛认为,当特殊的人,如圣洁的人,天才和美人等出现的

时,一般人会感到不自在、嫉妒或者自卑,这样人们就有可能诋毁他们的优秀品质,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迫害。因此,天才常陷于一种内心冲突;一方面他像每个正常的人一样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要学会像圣经中的约拿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是约拿情结。

10、现象场p258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主观世界仅

他们自己知晓,并决定这人的行为。即人们以一定的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验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

11、自我概念(罗杰斯)p258在个体现象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感知和认识,这就

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在罗杰斯人格学说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概念代表着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自我概念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或意识)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及其与之相关的评价。二、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三、个体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

12、构念p287 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对个体的行为之所以如此的解释。一个

构念就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一个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假如由构念产生的预测与经验判断相符,那么这个构念就是有用的;假如由构念所作的预测与经验不符,这个构念就需要修改和抛弃。构念一般都用言语来表达。人们把构念用于环境和各种事件之中,亦即将事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来进行测试。

13、自我实现p252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

自我实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人格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这种人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人。但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并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或质量的限制。它意味着充分地、生动地、全神贯注地、没有自我意识地体验,形成一体化的、和谐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

就是自我实现的实质含义。

14、认知方式p279 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知活动的特征或方

式。认知方式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40年代末知觉领域中的“新观点”运动。认知方式研究把知觉的个别差异,作为探讨更广泛的人格机能模式的出发点。主要的几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有:认知的灵活—不灵活、拉平—提高、慎思—冲动、强自动化-弱自动化等。

15、自我图式p303 (自我图式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

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个体的自我图式是由其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的,因为生活中并非每一部分都同等重要,因而并非每一件事都会成为自我图式的一部分。)ppt: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关于自己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构。“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自我图式包含了个体行为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自我图式在处理有关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作用:自我图式中的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差异。自我图式使我们能够迅速的处理,组织关于自己的信息。自我图式提供了一个组织和储存有关自己信息的框架。

16、能量投注(见ppt)能量的投注和反投注

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能量的投注和反投注来描述。

投注:能量或力必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使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

自我投注:把能力投注于自己,如自恋

幻想投注:把力必多倾注于幻想,如做百日梦

对象投注:倾注于人、物、团体

反投注:自我或超我对能量或力必多倾注的抑制。

本我只有能量的投注,而自我和超我有能量的投注和反投注。如下图所示:

17、神经性焦虑p59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

虑。其中神经性焦虑是指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产生的潜在危险所引发的,这种焦虑不是对本我自身的恐惧,而是害怕它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带来受惩罚的结果。(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

18、情结(荣格)p150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谓“情结”,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的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荣格认为,情结有许多种,凡是一个人沉湎于某种东西而无法自拔时,其背后就有情结存在,。情结使他的心灵被某种东西强烈地占据了,他的思想与情感、他的言语与行为往往被情结所左右,使他难以感知与思考其他的事情,而他本人却没有意识到。情结可能同时具有消极或积极作用。

19、社会性格(弗洛姆)p101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个体性格,

用以区分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心理差异;另一部分就是社会性格,它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人格结构。社会性格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一、它是群体心理,在不同场合指不同群体,有时指一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心理;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趋力。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经济因素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占有优势。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性格,意识形态又根植于社会性格中,反过来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推动其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

1、在心理学领域,关于人格的的定义有哪几种类型p3

一、罗列式定义。通常采用诸如“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有时采用“集合”、“组合”

和聚合等词汇,其形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列举出属于人格的东西。

二、整合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三、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

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四、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来自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影响的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他

们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论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五、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特别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

别性。

2、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性心理)p63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口腔期:弗洛伊德把从出生到满周岁这段时期称为口腔期。这个阶段婴儿力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期是口腔。口腔期又分为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最重要的成就。肛门期:这一阶段大约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肛门期也分为前肛门期和后肛门期。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力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性蕾期:大约从三岁到六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感区转移到了生殖器官,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获得里比多的满足。开始有了性别之分,产生有关自己父母的情绪冲突。认同机制随之形成。

潜伏期:一直持续到十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解决了恋父、恋母情结后,里比多暂时潜。性兴趣被探索自然、知识学习、文艺体育获得等取代。

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性冲动再次萌发,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有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从“自恋”转变程“异性恋”。前四个阶段为“前生殖期”,该阶段为“生殖期”。从这个时期起,人类个体就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一个独立队成员。

3、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看法p57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部人格说。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隐蔽、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无意识的深层。其内容一方面来自本能,另一方面来自被自我所压抑的内容(早年的创伤)。代表人的自然性或动物性的一面,没有逻辑,没有道德,善恶等,服从于快乐原则。

?凡本我的内容一定是无意识的,但反之未必

?本我中所具备的精神能量称为libido。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组织中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保持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协调关系。贯穿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部分对本我的压制与防御,前意识部分涉及到对以往经验的利用,意识部分处于支配地位,同现实接触,接受现实的影响和超我的监督。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并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心理的高级的和超越个体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来自于父母和儿童身边重要他人、社会典范的影响,体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目的是通过自我压抑本我的冲动和欲望,功能是观察和监督自我,并对自我实施奖励和惩罚4、理解一个人生活风格有哪些途径(阿德勒)p84

阿德勒概括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出生顺序:阿德勒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顺序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格。

早起记忆:阿德勒认为,既然“生活风格是在一个人追求优越的奋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那么,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可以发现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潜意识梦境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潜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通过梦的分析,也能发现人的生活的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标。

5、人格特质的特点(奥尔波特)p114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6、艾森克人格结构理论(层次性)p159

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类型或基本维度组成,即由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组成。通常用P、E、N三个字母来代表三个维度。

典型的外倾表现为外向、开朗、冲动和不可抑制,有许多社会联系和经常参加

集体活动,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

典型的内向表现为保守,交际不广,但有挚友,好静,做事瞻前顾后,行为不

易受冲动的影响,不喜欢剌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做事

有计划,情绪倾向于悲观。

他对情绪性、自强度、焦虑(包括驱力)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都是统一的。他把这一维度称为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的关系。

他指出情绪性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

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

情绪性与植物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

精神质(Psychoticism)。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

非暗指精神病。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来表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极度不正常的

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得高分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心肠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对旁人

有敌意、攻击性强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

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导致行为异常。他认为精神质与神经

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人格结构层次的假说

艾森克还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

次理论。

他把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具体)反应四个水平。最底

层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

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其上为习惯

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

属特殊因素。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

群因素。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

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由

持续性、僵硬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内倾类型),属一

般因素。

7、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班杜拉)p211

注意过程:选择和吸取何种信息。个体身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很多行为,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行为,但实际上没有谁会把所有的行为都学来。别人的行为要成为模仿的对象,首先必须引起个体的注意。

保持过程:心象表征系统、言语表征系统。如果人们不能记住示范行为,观察对于行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观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将注意到的示范行为保持在自己的记忆中。动作复现过程:表征转化为动作的再现。在需要表现出模仿学习的行为时,要能将脑海中的动作表象再现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来。

强化和动机过程:模仿学习的动机会影响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和选择。强化和动机在观察学习行为的表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心理分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维特金)p282

为了说明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并指导进一步的研究,维特金提出了心理分化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分化较小的系统处于比较同质的状态,而分化较大的系统处于比较异质的状态。分化大的系统表现出较大的自我与非我的分裂,即作为有机体属性、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与外界之间出现一定的界限;而分化较小的系统在自我与他人之间表现出较大的连接性。分化较大的系统也在心理机能上表现出较大的分裂,即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各机能活动是比较特殊化的和各行其是的。分化在各机能领域中表现为自相一致性,即如果有机体在某一机能领域中表现出较小的分化,那么在另一领域中也会表现出较小的分化。维特金最早的分化理论模式由两个层次的概念组成。分化理论的提出大大推进了认知方式的研究。心里分化首先表现为自我与非我的分化即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分离开来,你是你,我是我,赞哦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其行为活动较少收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较多由自我来指引。心理机能的分裂是分化的第二个主要标志。神经生理分化是分化的第三个主要标志。

9、人格的基本特征p5—6

人格的整体性——元素: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狗改不了吃屎)

人格的独特性——共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母生九子,九子九条心)

人格的社会性——生物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10、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p238

根据交互作用的理论,情境与人格以三种交互作用方式决定个体的行为。第一、某种情境对

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人产生了影响,却不会对没有这种特质的人产生影响。第二、同样的情境使某种特质的人产生某种行为,却使另外特质的人产生了别的行为。第三、情境在对人的压力上有弱情境与强情境之分。

在现实生活中,人格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远远超出了这三种情况。个体并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性上,也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个体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总是力求达到一种平衡和适应。

研究者发现存在一种叫做“唤起的交互作用”,这是指个体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一个人主动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应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这种称为“超前的交互作用”。

今天,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人格和情境共同决定行为的观点。

11、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存在的理由p56

第一、人在催眠状态下,往往能回想起早已遗忘了的儿童期经验。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被催眠者做了各种事情,醒后却全然不知催眠时所做的一切。这种催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看无意识的假说。

第二、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表现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梦的解析,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无意识欲望和动机。

第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如失言、笔误、遗忘与丢失等表面上是偶然的没有任何有意识的动机,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所谓的偶然失误却不是偶然的,它们正暴露了一个人无意的真是欲望与动机。

第四、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领域,即无意识领域。

第五、精神分析发现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第六、依据无意识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12、荣格的中年危机理论p155

荣格把人生划分为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四个阶段。其中中年时期是指从30或40岁到退休这个年龄阶段,这是荣格最关注的时期。他发现,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往往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用荣格的话来说:“对于那些已到中年,不再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

13、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p121

为了发现人格中最基本的结构,卡特尔采用了一种复杂的统计技术——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基本要点是相关的概念。假如两种事物有一定的联系,如身高和体重,如果当身高增加时,体重也会增加,那么两者是相关的。两种变量一起变化的趋势越大,它们之间的相关也就越大,其关系在统计上以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最大为+1.00,最小为-1.00.正相关表明两种变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负相关表明两种变量的变化方向相反,零相关表明两者的变动毫无相互关系。根据测验之间的相关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一、两个测验所测得的若为相同的东西,则必须有较高的相关;二、两个测验相关程度表明所测的两种内容的类似程度。14、卡特尔因素分析材料的来源p122

因素分析的条件是需要大量有关个人人格的数据。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

1.生活记录材料(L-data):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其关键作用在于,由于被试没有直接提供信息,因此较少欺骗和吹捧的成份。

2.问卷材料(Q-data):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易收集,常使用。但报告中有关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倾向会影响到这类材料的精确性。

3.客观测试材料(OT-data):是诸多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主要考察被试进行行为测验时的反应。卡特尔认为这类材料比较客观,因为被试往往并不知道测试的真正目的。

15、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p293

罗特试图把临床心理、学习理论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创建一个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理解一个人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会做出何种行为的学说。行为预测理论关注的是一个有着自己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之所以会有选择,不仅仅是因为人们通过学习和经验已经积累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还因为人们建立了一套在面临特定社会情境时确定吗哪一行为是最合适的行为选择机制。不同于许多心理学家强调强化对于行为发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罗特认为,尽管某种行为可能带来丰厚的报酬,这中高强度的强化却并不必然导致个体实际做出这种行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他用一个行为预测公式来处理与单一强化相联系的特殊行为的预测。在一些复杂的情境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与某种需要相联系的多种相关行为的预测。预测一系列行为是否出现,罗特认为,可以相应的由这些行为所导致的若干强化的共同效价和对这些行为的总预期来决定。

16、米歇尔的个体的认知变量p300

米歇尔反对特质论,重视人格的认知因素研究。

米歇尔从凯利的理论和罗特的理论中借鉴了很多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格理论构想。

米歇尔提出了五种稳定的“认知变量”,用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一、能力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的建构能力代表了其潜力。

二、译码和分类策略反映了人们在注意、解释和分辨事件时存在的差异。

三、预期从经验中我们能够预见某一特定的反应会导致某一确定的结果,米歇尔称之为行为─结果预期

四、主观价值个体对刺激价值的主观估计。即使有相似的预期,但由于对主观刺激价值的估计不同,人们的反应也不相同,米歇尔称之为个体变量——主观价值。

五、自我调节系统与计划米歇尔认为,个体通过自我表扬和自我强化,通过认知来激发自己的行为。

米歇尔认为上述五种稳定的认知变量,构成了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

论述

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p41

人格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所建立的人类机能的原理和理论的可重复性。

传统上对人格的研究有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它们

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

1、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

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

地收集材料,以便于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的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

统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源于19世纪以沙可为代表的法国临床精神病学

对病人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后俩为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加以继承和发展,

后为莫里、罗杰斯和凯利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

优点: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的到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可以诱发我们的直觉,洞察其人格的本质特点,提出有关前因后果的种种假设和定性的分析。

缺点:以特殊的个体(通常是有某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人)为研究对象,强于质的分析判断,弱于量的分析比较,且难以直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而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研究者的观察中掺杂着自己的主观猜想和推论,缺乏客观性;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和假设难以通过操作性的研究来检验,其研究和观察难以被别人重复。

2、相关研究,指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业已存在差异的测量集之间相关程度。

高尔顿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开创性地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差异及其与遗传的关系。他的研究被皮尔森以及后来的卡特尔、埃克森等人所继承和发展。

优点:一、可以通过同时测试或调查成批被试,在短时间内获得研究变量的大量数据,比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更容易操作且更省时间。二、无须严格控制与操纵变量,使得其结果比实验研究更可能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的情况,减少研究的人为因素,提高其生态效度。三、可以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法律上无法控制与操纵的变量,如性别、年龄、家庭出生等。四、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实验法来确定它们之间谁是因、谁是果。而且,一旦我们确定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我们也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在效度上,有潜在的不真实性。

3、实验研究,指控制无关变量,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寻人类心理

机能的普遍规律。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后来的华生、斯金纳以及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都强调运用实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格心理问题。

优点: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而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因而这种研究往往被看作是理想的科学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情境本身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认为性,因而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对变量进行严密控制,一次只能对某个或某几个少数变量进行研究,这不仅不能把握众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的人格因素,而且会对许多主观的、复杂而又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作为实验对象的人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能动性与独特性,因而实际上试验方法难以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

综上所诉,人格研究的三种途径各有其优势与限制,我们不知道究竟用哪一种更好,实际上,三种途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即发现事实,建立理论、揭示变量中规律性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两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p54—57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无意

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人格结构观或人格的层次模型,在后期,他提出了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人格)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个水平不同的部分组成。其

中,意识是人格最表层部分,能随意想到、清楚知觉到的主观经验

它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现实性

前意识是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它具有督察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检查。

前意识与意识一起构成人格中的前意识系统

潜(无)意识则是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

它是不曾出在意识中现过的心理活动或者是意识但已被压抑的心理活动。在

其主要成分是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是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在人格中占有优势地

位。其特点是:

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非现实性,能量大。弗洛伊德

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意识和前意

识。(人格有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意识是人格的表层,只占人格的很

小部分,它是由可知觉的、能清晰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前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

中间层,它是由那些经过努力回想就能进入意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无意识是人格

的深层部分,它是有我们无法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意识和前意识可以相互转换,同疏于一个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于不同的系统,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检查作

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域。)

后期的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结构作了较大的修改。他取消了检查作用的概念,提

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新概念,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取代了较为简

单的二部人格说。但在三部人格说中,他仍保留了无意识的概念,这个概念仍是弗

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

在三部人格说中,本我概念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本

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隐蔽、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无意识的深层。其内容一方面来

自本能,另一方面来自被自我所压抑的内容(早年的创伤)。代表人的自然性或动

物性的一面,没有逻辑,没有道德,善恶等,服从于快乐原则。自我在本我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人格组织中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保持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协调关系。

贯穿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部分对本我的压制与防御,前意识部分涉及

到对以往经验的利用,意识部分处于支配地位,同现实接触,接受现实的影响和超

我的监督。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自我中分离出来并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心理的高级

的和超越个体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来自于父母和儿童身边重要他人、社会典范的影响,体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目的是通过自我压抑本我的冲动和欲望,功能是观察和监督自我,并对自我实施奖

励和惩罚。

人格研究的对立取向p33—35

(一)自由意志-决定论

自由意志):指个人感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一切,自己在遇到问题时不受外在的支配和控制,能随心所欲地自行抉择。弗洛伊德。

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均有其原因,任何思想和行为莫不受内外因素的限定,如遗传、环境、早期经验等都是决定以后行为的原因。斯金纳。凯利而这兼有。(二)

理性-非理性

理性:亦既理智,言行合理。主张人主要是有理性的个体,能够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凯利。

非理性:主张人实际上是受非理性支配的。弗洛伊德。

在理性对非理性维度上表现为个人是否有理性,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其理智调节和支配。

(三)整体论-元素论

整体论:强调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必须从整个人去考察而不能仅以片段行为作为普遍推论的依据。人本主义与弗洛伊德的整体论观点

元素论:亦称还原论(或简化论),主张把复杂的人性现象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元素逐地加以探讨。当代的还原论倾向

四)体质论-环境论

体质论:强调体质或素质对人格起决定性作用。克瑞奇米尔(的体型论肥胖型-躁郁性气质、瘦长型-分裂性气质、强化型-癫痫性气质)

环境论:强调环境影响对人格的决定作用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论

(五)主观性-客观性

主观性:认为人不是根据客观事实行事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觉和主观经验行事的。

罗杰斯认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决定人的行为的是其主观

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

凯利强调个人的进程是由他预期事件的各种方式开辟出来的;

客观性:认为人没有主观经验,人格就是刺激-反应间的联结。斯金纳强调对行为进行严格科学分析,人的行为和特点只不过是与人类发展史条件和个体生活史条件都有联系的物质系统。

(六)前动性-反应性

前动性:指个人的行动具有主动性、超前性。一切行为的根源在于认定内部而不在外部,人是主动的,并且是前动的,因为人有自己的目标、期望与理论。

反应性:指个人的行动没有主动性、超前性,只是对刺激的反应。行为就是对外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人的内部并不产生活动,活动是对外部因素的反应。

。现象学派的观点;

斯金纳的观点;

华生

(七)稳态-异态

稳态):指个体内部的平衡状态。若没有稳态作为动机的基础,人格的发展就没有肯能。

异态:指个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强调行为的其他动力。罗杰斯、马斯洛的观点;

默里的驱力降低论;

怀特的能力动机及成就动机论;

(八)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知性:指人格或人性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的。行为主义的观点;

不可知性:指人格或人性是不能被人类所认识的。现象学心理学的观点;罗杰斯。

(九)可变性-不可变性

可变性:指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说;

不可变性:指人格是不能改变的。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本主义观点阿德勒的观点

四、多拉德和米勒对学习的看法p198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

化。

内驱力: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与生俱来的内驱力叫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后天习得的内驱力叫二级内驱力。作为内

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线索: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就可以成为刺激,有内在的和外在的

反应: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可以是外显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是内部心理活动(思维、计划、推理)

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只有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

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会发生”

学习的实质:

如果一个线索导致一个反应,这个反应又能导致强化作用,线索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就会加强,最后则会形成牢固的习惯。

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一种线索可能会同时引起许多种反应,其中某些反应可能是

最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它们是优先反应,而另一些则只有当那些优先反应被阻

碍时才得以被选择表现出来。

根据这些不同反应发生的概率,可能组成一个习惯族系等级。

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人格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3人格在心理领域的定义分为:罗列式,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区别性,本质性。 4,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5本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6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7现在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解释》,和默里《人格探究》两书为标志。 8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人的所有层面,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的层面(个体的唯一性)。 9,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最基本),理解,预测,控制。 10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确定一个理论的标准:内部一致性,包容性和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11,人格心理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三种研究途径:临床途径,相关途径,实验途径。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个人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将人性作为其核心 12,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第二章 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2测验资料分为: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生活史资料。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考试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地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地统一体.(郭永玉2007) 二、人格地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三、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领域 (一)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地假设性概念. (二) 人格动力:是个体特征性行为地内在原因. (三) 人格发展: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地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增加而逐渐改变地过程b5E2R。 (四) 人格适应:个体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地行为反应; (五)人格评鉴 四、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方法 个案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地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其人:特质流派地创始人,人格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2、特质:人格地基本单位;是一种宽泛地、聚焦地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地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p1Ean。 特质地种类: 特质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思考:为什么人地特质表现不一样,在不同地情景下? a、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某个人具有地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社区或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地特质. 注意: 虽然一个群体地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地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地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地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DXDiT。 b、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地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地一个人地外部行为特点. RTCrp。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地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地最终根源.5PCzV。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地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地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地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地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地潜在基础和人格地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地砖石.jLBHr。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解)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 ●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 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 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 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 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 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 验法; 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了解) 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 第三章: 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三大原因: 1)器官缺陷: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 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骄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 一个组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 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3)受忽视或歧视: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 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 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3.霍妮认为“自我”分为哪三种: 真实自我:指个体的潜能。 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4.荣格认为人格由哪三大要素组成: 1)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 被人觉知的部分。 2)个人潜意识:由曾经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 者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 所构成。 3)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 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在漫长的生 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5.荣格把两种态度四种功能结合,提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遵守规则,善于思考,客观冷 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2)外倾情感型:多愁善感,思维常被情感压抑, 没有独立性,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 3)外倾感觉型:追求欢乐,对客观事物感觉敏 锐,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 4)外倾直觉型:易变而富有创造性,难以坚持 到底。 5)内倾思维型:离群索居,待人冷漠,社会适 应能力差,智商高,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沉默寡言,不易亲近,但内心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详细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和独特的心 理行为模式.气质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6否认.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退化作用(×)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情结: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占据,使人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个体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10.阿德勒(×).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11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奥尔波特(×)12 .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13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戴斯(×)17..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18 .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19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二.单项选择。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DA、性格B、气质C、人格、能力。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D、能力A、气质B、性格C、人格、气质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人格适应A、人格结构B、人格动力CD、人格发展。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人格动力A、人格结构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这种观点.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6 )的提出者是(C。 A、荣格B、阿德勒C、埃里克森、弗洛依德D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现实性焦虑B、神经性焦虑C、道德性焦虑D、防御性焦虑A,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 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弗洛伊德、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D.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10 、埃里克森C、阿德勒DB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荣格.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11、阿德勒C、荣格D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马斯洛、奥尔波特、卡特尔AB、艾森克CDC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D、罗杰斯C、奥尔波特、艾森克AB、卡特尔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提纲与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 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人格心理学课程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Personality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 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面向对象: 开课院系(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属性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六大理论流派关于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格动力、人格的评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其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人格完善的途径。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理解人格的内涵及其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各种人格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由人格理论引申出来的相关研究,掌握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结论。 2.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运用人格理论及其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查阅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能力。 3.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自觉运用人格心理学知识分析身边现象的意识。 课程目标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不断进取的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支撑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内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3)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4)人格心理学理论 5)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2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3、4、5、6)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的起源 2)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3)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4)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重点: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教学内容3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3、4、6)教学内容: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问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4.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6.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A、气质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B、性格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 者是(C)。C、弗洛依德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A、现实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A、压抑B、否认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阿德勒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C、奥尔波特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卡特尔)。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D、艾森克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D、因素分析 19.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罗杰斯 25.提出智力三元成分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斯腾伯格1.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 A、Q分类法 B、语义分析 C、内容分析 D、因素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