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增城天恩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有效课堂教学研讨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授课人:吴红梅

教学目标:1、掌握2个生字,理解“铺、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

诵古诗。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

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

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教学方法:

一、导入。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让我们一起走进《牧童》快乐的生活中去吧!只要我们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就能读出美好的韵味。(出示题目。)

(出示方法:读、解、悟、编、)

二、学习《牧童》

1、理解古诗题目

2、(介绍作者)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一)读(熟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

3、听录音读,比较好坏。

4、学生比着读,听听谁把古诗读得美。

5、齐声诵读

(二)解(理解诗意)

(1)“草铺横野六七里”

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

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d、学生串述诗句意思。

(2)“笛弄晚风三四声"

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c、结合指导朗读

d、选择正确答案:

e、学生串述诗句意思。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卧月明”是什么意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

c、总结意思(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d、总结全诗意思

e、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三)悟(想象悟情)

1.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2、领悟古诗的意境。

3、学生朗读,边读边体会作者心境。

(四)、编(改编古诗)

三、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三)运用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牧竖》

板书

草场

牧笛声悠然自得

童月夜无拘无束

牧童

【nbsp;《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nbsp;《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实用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实 用文本)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学习目标: 1、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诵读与“月”相关的古诗词,感知中国文人墨客的月亮情结。 3、激发学生鉴赏经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吟诵,感受月亮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学习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与宋词(课件1)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2、(课件2 音乐)看,这墨香古卷,从古代的唐宋王朝飘然而至,这其中,有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也有词人脉脉的儿女情长,有“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种风韵,这种凝重,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会,去承载。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诗人或词人的足迹,来品读那具有绝妙意境的经典佳作吧。(课件3)(经典诵读) 二、经典引读,引入意象 1、打开历史的长卷,一篇篇唐宋佳作跃然于眼前,(课件4)谁能来吟诵一下王维的这首《相思》。你来吟。(生读) 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借红豆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豆寄托着相思之情)。那么,就让我们把这浓浓的相思之情融入这首诗中,一起来读。(生齐读) 2、从同学们的吟诵之中,我感受到了着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作者借红豆寄相思,我们把“红豆”称成为诗的“意象”,(课件5)古典文学中,诗人或词人往往借某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抱负、志趣、思想观点等。(课件6)诗人王昌龄就用玉壶冰为意象来明心志,词人陆游通过对梅花的咏赞,表达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借意象来表达作者不同心境的这诗词两首吧。(生读) 三、解读“月亮”的不同意象 1、是呀,零落成泥碾(nian)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借梅花的清香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翻开唐诗宋词,你会发现,以具体事物为意象的诗句比比皆是,(课件)你来读第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来读第二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三句大家一起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的十首诗词,都属于小学生必会古诗词的范围。这些诗词或表达爱国之情,或抒发诗人志向,或赞颂山水之美。 选编十首古诗词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熏陶;二是要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经过六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诗歌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师生要以这十首古诗词的学习为契机,把小学必背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使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有较大的提升。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词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地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2.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3.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4.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5.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领悟学习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与热爱。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难点 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作者和古诗词发展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十首古诗词的大意。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1)“采薇”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春夜喜雨》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2.拓展阅读古诗词。如《春望》《春日偶成》《钱塘湖春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 古诗词诵读?????读诗题知作者解诗词、释诗意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黄小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收集吕岩、杨万里、辛弃疾的生平 2、有关古代童年生活的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

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小学语文人教版4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螺、谙”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并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并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古诗词。(板书课题:1 古

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你都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到敬亭山看看,作者又看到了哪些风景?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3.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成就:有“诗仙”之称,与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代表作品:《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5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

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tónɡsuō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渔歌子》教案1 鄂教版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然后学生再读诗词,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这样通过试读、练读、个别读、范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通过释疑解难,初步扫清学习障碍。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作者:李凤兰(小学语文甘肃嘉峪关二期小学语文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1 / 2476 发表日期:2010-03-15 23:00:50 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 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6.教学课时 7.教学过程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自我问答: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对于语文课,最怕的是古诗教学,总觉得把握不好尺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怎样进行好本堂课的教学呢? 我们班共有52人,女生19人,男生33人。部分学生理解力不强,新教材的不断变化冲击着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讲读确实已经不适合课改的施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怎样教学《古诗词三首》?我在设计教案时突破了以往的问答及条条框框,力争改变过去的老路子,向自己已习惯的传统方式和定式思维挑战。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既可言志,又可传情,诗情画意浓缩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读诗时要想象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时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这一课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画面想象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想象是依托文本的想象。将诗句的读厚,演化为画面的丰实。指导学生想象由显性画面(景物)到隐性画面(人物情感),使想象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悟诗意,读诗情,品诗境。 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见。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代儿童的生活;那一幕幕生活的镜头,一经诗人的生活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对于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来说,亲切感更是油然而生。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

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 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 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 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 “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 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 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 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三首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