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一)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

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二)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现的创一代文风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写的《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描绘战争酷烈,抒发爱国深情的杰出诗作。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国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笔朴素、情致纯浓、真切如画、激越如歌。它把保卫祖殊死搏斗的壮烈图景,惊心动魄地活现在人们眼前;把悼念忠魂的满腔热忱化为英雄乐章,回肠荡气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胸怀。

作品开篇只两句,一下子便把人逼近到激战的最前沿:

白刃相接,车轴交错,格斗进入炽热状态,拼杀已达生死关头。随后两句,焦点拉开,给读者展示了战场全景。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就在这旌旗蔽日、飞矢如雨的险境之中,犹如特写镜头一般,凸现了我方战士豪迈的身影——他们临危不惧,冒死迎敌,奋勇争先,冲上前去。

接着,作品跨上第二层次,诗人不再客观描述,而是将自己同时把读者带进我方战士的主观世界;敌众冲散我方阵列,我的战马一死一伤;在这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决死时刻,我毅然系马固车,决不动摇后退。于是,仿佛电影的定格,诗人让读者看到:一名孤胆英雄奋力猛击战鼓,壮士都已牺牲,荒野悲凉肃穆,而鼓声却似乎轰鸣不绝,倾诉着天地的怨恨,发泄着鬼神的忿怒,张扬着卫国将士宁死不屈的威武气概。

至此,作品升入第三层次,诗人激情迸发,放声歌颂,从外貌雕塑到内心刻画,对烈士进行了热诚的礼赞。他们背井离乡,奔赴疆场,以身报国,义无反顾。他们头颅虽断,弓剑未丢,纵死不悔,斗志犹生。他们忠勇刚强,坚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气长存。这就是千古以来世代相传炎黄子孙禀赋崇尚的爱国精神。

说到爱国精神,那是支配屈原一生的精神支柱。初高中时,我们经常做到这道经典的历史题:

农历五月,初五和十五,一大一小,两个端午,江南一带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之所以如此倍受后人推崇最主要的原因:A,爱国情怀,b,《离骚》等着作,c,上下求索的精神,D,竣洁的人格,答案A。

是啊,这么久了,这道题还在被教育界翻来覆去的用,就像这么几千年了,人们还在纪念屈原一样,我感觉到,那些为人颂扬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样。

屈原,他爱国,他担心国家安危,所以他嫉恶如仇,他与他们坚决斗争。他无情地揭露那些“党人”贪婪嫉妒,争权夺利,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对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正确主张的同僚,他亲手热心培养的人才而后来又变节从俗的人们,他在痛心之余,也给予了严正的批判;他对于国君的昏庸糊涂,同样也没有忘记给予谴责。

屈原,他爱国,他要抚壮而弃秽,所以他上下求索,寻

找效忠的机会。在苦苦求索中,他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他九死未悔、宁溘死以流亡的舍生取义精神,实在是感人肺腑,透彻心扉的。

由此,我想到前几年,韩国人要申请端午节作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听起来是如此荒谬却又不得不怀恨起中国人的不争气——沉迷于西方的节日却忘掉了自己的传统!圣诞节我们可以过,但是,我们为何忘却自己的节日呢?我们的七夕是多么浪漫的一天,我们有我们的浪漫的传说,可是,我们却去过那个对我们来说如此陌生的2月14日。我在担忧着,哪天,我们是否,也会忘却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

想想我们的爱国之士屈原,我们是否会重视我们的爱国之情?当我们追崇超女的时候,是否也要来回忆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偶像屈原?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完整版)国殇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 本文选自《楚辞·九歌》,国殇的意思是为国牺牲的将士。 2. 屈原名平,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 二、选择 1.《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对主要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侧面烘托B.对比描写C.场面描绘D.象征暗示 解析:本诗的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诗中描写了吴戈、犀甲、兵车、旌旗、弓箭、军阵、战马、鸣鼓等诸多事物,涉及到敌我、将士、人马等多个方面,几乎包容了当时战斗景况的所有内容。 2.下面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 .“矢交坠兮士争先”表现了楚军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 B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对烈士的钦佩与悼念。 C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两句突出地赞颂楚国将士虽死犹生,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D .“旌蔽日兮敌若云”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解析:“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3.下面对《国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作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一方面高度赞颂了楚军将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B.诗作运用了夸张、比喻、反衬等手法,生动再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楚军将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C.语言上诗作运用“兮”字构成诗歌的节奏,具有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 D. 诗作从另一方面也控诉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希望和平生活的理想。 4.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 .《国殇》的语言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屈原的语言风格。 B .《国殇》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

国殇

《国殇》教案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及楚辞。 2. 学习战士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 3. 积累文言知识。 4. 背诵课文。 一、情景导入 1.《三国演义》片段(赵云救幼主) 2. 读唐·曹松《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3.解说:根据一项科学统计,在过去的50000年时间里,地球上发生了15000场战争,超过35亿人死于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和平年份只有292年!《国殇》正是对阵亡的爱国英雄的挽歌。 二、了解背景 .(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gài)、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楚军大败。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 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楚怀王被骗,囚于秦。 (顷襄王)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史记 ·楚世家》 三、讲读课文(学生摘记要点) 1.解题:殇(shāng)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清 ·戴震《屈原赋注》)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2.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楚辞体”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lǘ)大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同年五月五日投汨(mì)罗江自杀。根据刘向、刘歆(xīn)父子的校(jiào)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 3. 全诗结构(分为两个层次) 描述:披挂出发----敌我遭遇----奋力死战----兵败身死 赞美:视死如归----至死不屈----浩气长存 4.思考题,协作完成 1.作者着力描述战斗场面,意在突出什么? 提示:敌多,敌狠,敌强。为楚军死战作铺垫。 2.楚军一方的战况怎样?精神怎样? 提示:阵破,行乱,不退缩,全部战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描述与赞美的的关系如何? 提示:述是赞的依据,赞是述的深化。 4 诵读诗作,我们有什么感受? 提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国杀敌,死何可畏!

国殇赏析

翻译: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6-7] 赏析:《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国殇》优秀教案

国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国殇,诗歌鉴赏

九歌·国殇 屈原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都城也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 所作《离骚》《九章》《天问》等传世,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感叹抱负不申,抒发怀归之情,深度体现对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写作背景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顷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 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国殇 屈原

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 赏析:《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

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_读后感.doc

屈原国殇读后感_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一)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

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国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国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毂:(gǔ)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

“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通假字 被通“披”霾通“埋”反通“返” 译文

(完整版)《国殇》巩固练习答案

《国殇》巩固练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楚辞·九歌》,国殇的意思是为国牺牲的将士。 2.屈原名平,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 二、选择 1.《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对主要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侧面烘托 B.对比描写 C.场面描绘 D.象征暗示 解析:本诗的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诗中描写了吴戈、犀甲、兵车、旌旗、弓箭、军阵、战马、鸣鼓等诸多事物,涉及到敌我、将士、人马等多个方面,几乎包容了当时战斗景况的所有内容。 2.下面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矢交坠兮士争先”表现了楚军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 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对烈士的钦佩与悼念。 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两句突出地赞颂楚国将士虽死犹生,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D.“旌蔽日兮敌若云”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解析:“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3.下面对《国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作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一方面高度赞颂了楚军将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B.诗作运用了夸张、比喻、反衬等手法,生动再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楚军将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C.语言上诗作运用“兮”字构成诗歌的节奏,具有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 D.诗作从另一方面也控诉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希望和平生活的理想。 4.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国殇》的语言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屈原的语言风格。 B.《国殇》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 C.屈原作《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国殇》从敌胜我败着笔,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解析:《国殇》的语言不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而是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

《九歌.国殇》详解及赏析

《九歌·国殇》(屈原)详解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学识渊博,初辅佐楚怀王,任三闾大夫、左徒。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郢被秦攻破,既无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许多不朽诗篇。其诗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均见汉代刘向辑集的《楚辞》。 国殇⑴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国殇。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犀甲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兮短兵接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矢交坠兮士争先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余阵兮躐余行⑹(躐(liè):践踏。行:行列), 左骖殪兮右刃伤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两轮兮絷四马⑻,(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国殇》屈原教案

《国殇》屈原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楚辞的一般知识;了解楚辞的形式特点。 2 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3 理解本诗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战斗精神。理解诗歌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教学难点:诗歌中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悲壮美。 教学方法:主体交互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进程: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有关屈原和楚辞的知识。 1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屈原名平字原,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屈原诗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温主义精神,开创“楚辞”这一新诗体。 2 “楚辞”的两个概念:诗集和诗体。 二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课文串解 1 词语掌握: 实词:操被(pi)错交凌躐殪絷援枹怼严忽超远 惩诚武灵毅 虚词:兮以

通假字:被同披霾同埋反同返 2 句义理解。 要求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诗句;前后语句要连贯。 3、“国殇”的会义:以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故名之。 4、前十句描写战斗进程及场面层次分析。 1)写楚军将士被坚执税,准备迎战敌人。 2)描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 3)用旌旗蔽日的夸张和敌人众多如云的比喻,形容敌人的强火。 4)写战士冒着箭雨奋勇争先。 5)6)写敌军冲进楚军阵地,伤亡惨重。 7)8)写战斗结束,楚军全部牺牲,弃尸原野, 此部分层次井然地描写战斗进程与惨酷悲壮场面,表现了楚军将士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 四作业 1 抄译课文。 2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 你从课文的描写中看到了什么?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本诗的描写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可以说,前半首的每一句诗,都是由一个个具体可见的画面构成的。阅读时,应注意把握它的形象性。

国殇 教案

国殇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 教学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国殇,为国事而死。《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而做的一组乐歌《九歌》之一首,它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 二、相关知识 1.关于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卒、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是我国把诗歌推向新阶段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过左徒,后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也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这一年的 五月五日,屈原愤投汩罗江而死。 2.关于《楚辞》 《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涣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来源:数理化网] 3.关于《国殇》 它是《九歌》(共11篇)中的一首。《九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祭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为什么最后要祭到人鬼的国殇?因为从楚怀王后期开始,就曾经和秦国交战,大都是秦胜而楚败。(可参改“背景”)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固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这是可以理解的。[来源] 三、读懂诗文 1.注释 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犀甲,用犀牛皮制作的盔甲。)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毂,借指战车。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敌若云,言敌人之多) 矢交坠兮士争先。(交,交互。) 凌余阵兮躐è余行há,(凌,侵犯。躐,践踏)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古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两马叫“服”,左右曰“骖”或“騑”。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í四马,(霾,通“埋”,埋没。絷,羁绊)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援,持,举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 天时怼ì兮威灵怒,(天时,此指天意。怼,怨恨。威灵,指神灵。震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严,猛烈。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九歌·国殇

九歌·国殇 背景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等。 本文选自《九歌》。《九歌》共十一篇。《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国殇:即死于国事者 课文结构 这首诗共分两节. 第一节(前十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1、战斗开始:车错毂、短兵接 2、战斗场面:凌余阵、躐余行(敌军) 援玉枹、击鸣鼓(我军) 3、战斗结局:严杀尽兮弃原野 第二节(后八句):是诗人对为国捐躯将士的深情礼赞. 1、视死如归:出不入往不还 2、精神不死:子魂魄为鬼雄 本文主要掌握内容 1、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作者对为抗秦国而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 2、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从短兵相接的场面入手,叙述了将士们在敌强我弱,我军陷于绝境的情况而士气不衰,奋勇争先,以至全军覆没。“霾两轮兮---”两句典型细节描写,极为逼真地再现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左骖殪兮右刃伤”细节表现战争的残酷性) 3、理解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表现诗人热烈的礼赞,即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者澎湃的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1、操吴戈兮被犀甲。操:拿着。被:身披。 2、车错毂兮短兵接。兵:兵器。 3、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躐:践踏。行:行列,指军队。 4、左骖殪兮右刃伤殪:倒地而死。 5、刃伤:被刀所杀伤。“刃”在此名词作状语。 6.霾两轮兮絷四马. 霾:同“埋”. 絷: 绊住. 7. 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 拿着. 8. 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悔改. 简答题 1.屈原为什么要写“国殇”? 答:一是祭奠为保卫国家而捐躯沙场的楚军将士;二是以此诗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 2.国殇的含义是什么? 答:“殇”在古代是指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本诗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士.故名“国殇”。3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答:诗歌描写了楚军战士不畏强敌,英勇搏杀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武,宁死不屈的精神,体

古诗九歌·国殇翻译赏析

古诗九歌·国殇翻译赏析 《九歌·国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屈原。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前言】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注释】 ⑴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

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⑵操吴戈兮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⑶车错毂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⑹凌:侵犯。躐:践踏。行:行列。 ⑺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⑻霾两轮兮絷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⑼援玉枹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⑽天时怼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一)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据说, 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 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 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 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背景

国殇公开课教案

国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描绘出诗歌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2.体会诗歌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选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国殇》朗诵 二、背诵课文 三、分析诗歌内容 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思考《国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具有何种特点?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楚军装备精良,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这是一群英雄战士,他们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战斗。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战场的惨烈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为国捐躯 明确: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景和楚军将士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画面。 画面特点:残酷,悲壮 2、品读诗歌第二段,思考屈原在《国殇》这篇作品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明确:深切悼念阵亡将士,高度赞颂他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 四、合作探究 《国殇》是一首祭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大部分的祭诗、祭文感情上都比较低沉,但本诗却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

屈原《九歌·国殇》诗词鉴赏

屈原《九歌·国殇》诗词鉴赏 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注释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 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 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 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 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能够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 敌军之多。 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 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 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屈原《国殇》鉴赏

屈原《国殇》鉴赏 基本资料 出自《九歌》——国殇[guóshāng] 年代:战国 作者:屈原 体裁:楚辞 原诗及注释 原诗: 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gǔ)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5),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6)。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怼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一说“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得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持。戈:武器名。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得铠甲。 (2) 毂:(gǔ)车轮贯轴处.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战

车交错。毂就是车轮中心插轴得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得短兵器。 (3)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涌上来。旌:用羽毛装饰得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流矢在双方得阵地上纷纷坠落,战士们奋勇争先.矢:箭。 (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队伍得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得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得叫“骖”。殪(yì义):倒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车轮陷入泥中,驾车得四马被绊住了。霾(mái,埋)。通“埋”,只两轮陷入泥中.絷(zhí,直);绊住。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玉枹:用玉装饰得鼓槌。 (9)天时:天意。怼(duì):怨怒。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就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得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xié);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得弓(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