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束方君化01 2010011833

一、讲座综述

大约还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大学有各式各样的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听取。实际进入清华之后,除了这门必修课程之外,还有时代系列讲座以及各方自行组织的大小讲座。讲座内容丰富,然而自己时间有限,从中只选取了八次听取,也算是大学生活里的一件憾事。不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之时的一期讲座,主讲老师素质之低下实在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学生的公愤,未待讲座结束便愤而离席。这样的讲座,不听倒也罢。

这三年间听的八次讲座分别如下:施晓光教授的《新文人系列之九第十六讲》介绍了美国大学的文化特点,文化中包含了衣食住行学等各个方法,并借由与中国大学的对比给了我们启示;倪维斗院士的《开启我国低碳转型窗口的几点意见》分析了中国高碳排放的现状,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接下来阐述了常见的低碳化的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区,为我国低碳转型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李崇林教授的《梨园惊梦》在短短的三小时内以点代面,展现了中国国粹——京剧的魅力;王奉梅老师的《昆曲旦角之美》是这八次讲座中我最喜欢的,《牡丹亭(青春版)》正好也是我最喜欢的昆曲,王老师在台上虽不着水袖戏服,也没化妆,但一动一停一颦一簇,都充分展现了昆曲旦角之美,这次讲座接下来会重点讲述;肖鹰教授的《狂人徐渭与晚明文人》以徐渭为点,讲述了在晚明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文人的共性与个性,以及经济政治基础决定文化的道理;学生实践支队的《行胜于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系列讲座实践篇》是“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系列讲座的结题,这次讲座形式新颖,不再由一位老师或教授主讲,而是由四位获实践金奖的支队队长讲述了他们的实践经历——实践正是“行胜于言”最好的表现,不是靠磨嘴皮子耍表面功夫,而是深入到最需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去吃苦效力,当然最后院士的总结也非常中肯;李锦记者的《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是一次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报告,也切合了当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改革看似比革命温和,实际上实行更困难,既要有大踏步,又不能完全甩开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正是在这种艰难泥泞中前行的国企改革,才更加体现出由国企改革带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和本次大会的重大突破;香港卫视副台长白燕升带来的《传奇传承传递传道——艺术温暖人生》和之前讲述传统文化的讲座不同,除了从艺术角度出发,还通过大师的生活趣闻突出了“温暖人生”这个关键词,使得这些舞台上的大师变得可亲而不仅仅是可敬,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品质是真正的艺术品质。

二、讲座精选

我自己从小深受东西方文化熏陶,虽然既不是美院的学生也不是艺术特长生,但我在大学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担任队长,在刚结束不久的校歌赛上也获奖,所以接下来我会着重谈谈昆曲和艺术温暖人生这两场讲座,顺便谈一下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思考的部分我曾经在一门艺教中心的课程论文上用过,稍作修改后加入本篇。)

人们常说“戏子无情”,生活中也有一些知名演员被人提问“戏中XXX饰演的角色有XXX

的品质,简直完美,那你会不会对这名角色的演员在现实中产生感情”,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艺术家有精神障碍或是死于非命。不知何时开始,“艺术家气质”似乎已经不是什么好词,我自己留长发也有人常问是不是美院的学生。首先得承认的一点是艺术家确实容易比普通人偏执、极端,但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远远高于常人。正如同发现了测不准原理的海森堡因为看不懂自己当初写的论文而变成了一个疯子一样,过高的艺术才能也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例如梵高、帕格尼尼。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悲剧;但对于全人类来说,他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这样牺牲了自己造福了全人类的伟大的艺术家们,和那些献身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一样值得尊敬!

回到讲座,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昆曲、京剧的大师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仔细揣摩每一处动作语气,甚至冒着入戏太深不能自拔的精神危险,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道姑的故作矜持却又得稍作有意,本是演出失误却变成了画龙点睛的白素贞的一仰一俯,倒不是我偏爱女性角色,而是生活中女性本来相较就细腻,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搬到舞台上便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拿捏的恰到好处,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关于艺术方面,我自己是搞硬摇滚和重金属的。这两样都是源于英国,在欧美得到发扬光大最终影响全球的东西。80年代我们的流行乐刚起步之时,为了偷懒速成,只学习了J-POP的皮毛,而支撑J-POP最核心的编曲我们却一点都没学来,以致时至今日华语流行的编曲都简单的不动脑子。而反观我们的邻邦日本,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音乐的历史积累,一样有许多传统乐器,而在乐理方面,中国是宫商角徵羽五声,日本是日本调五声,两者合称东方五声体系。二战遭到惨败后,由于朝鲜战争的机遇,日本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日本从欧美学到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文化的吸收和化为己用。耳熟能详的两支乐队Beatles和Rolling Stones出名大约是1963年之后,而在70年代日本已经有了相当有水准的硬摇滚乐队,80年代初的重金属乐队LOUDNESS更是直接杀入了美国乐坛。我们虽然在90年代也有崔健、许巍、唐朝和魔岩三杰,但终究还是“泯然众人”。一方面日本岛国资源匮乏,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几乎是国家生存的唯一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政治的高压也是重要影响,但更多应该反思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娱乐圈除了娱乐还能做些什么?能培养商业和艺术并重的人才么?比如说清华的艺术特长生,能不能招收电吉他电贝斯?清华的原创音乐能不能跳出水木年华的流行模式?至少我愿意,如果将来有可能学成归来,在艺教中心开门课教授真正的编曲。

三、课程意见与建议

这是一门好课,寻常的拍马夸耀之话也不多说。建议的话,一方面是希望能更加关注国际,不要刻意为了“中国”而“中国”,西方的确有许多东西领先我们几十年,与其去讲一些我们微不足道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的成就,不如老实学习别人先进之处;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他们钻研之物有过人的见解,虽然年岁尚小,但未必不如有些专家教授,比如清华吉他协会有大批对爵士、摇滚、朋克、金属了解甚详的人才,而这些是艺教中心乃至专业音乐学院的人员都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不如邀请这些学生给大家办一场更接地气的讲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