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传承就是弘扬。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

1 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2 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

3 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同传统,扬弃传统,在转化中重建传统。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国文化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庄严的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积累较好的文化底蕴,更能让我们为弘扬中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作出自己的努力。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

二是以道修身,以释修心,以儒治世,关键是灵活应用。

三是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

四是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当代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

年青一代的素质,影响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中关键又是观念性文化素质,即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文观及相关的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建设者。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教育的任务必须包括精心组织全面的文化教育。

文化成果的传递,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少了它,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将只会是一句空话。

历史的启迪:

中国人文精神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一批批文人志士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熏陶下、或爱人及人、或脱俗洁身、或积极入世、或忧国忧民、或大义凛然、或杀身成仁,为后人树起了一块块古代人文精神的纪念碑。人文精神代代传承,民族灵魂生生不息,现实的选择: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人文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支柱。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己不复存在;一国家,如果不抓紧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灭亡在即。现实令人警醒:调查发现,高校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西方落后文化渗透,封建落后文化残渣泛起、社会庸俗文化侵袭乃至反动文化毒害,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教育的空白,腐蚀我们青年人的观念和灵魂,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江泽民曾经在十五大报告中早就提出、在人民大学反复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它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激发创新灵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陶冶情操,抵硕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能力;总之,它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今天,高校学生中的“现代病”的病症是精神的,因此,治疗这一病症也只能调剂人类全部精神资源的药方,最重要的是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药方。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的古代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治疗“现代病”。这也是唯一的疗方。因为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其秘方就在于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就在于这种文化所铸造的民族精神。这一药方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人类在能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因此,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年青一代是社会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复兴系于他们身上。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病根,我们应主要研究与讲述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民贵己”的民本思想;“天下合一”的和合思想等等。二是注重人格和人生价值、道德和伦理的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老我老及人之老、幼我幼及人之幼”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价值;“杀身成仁”的凛然气节;“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见得思义”、“舍生取义”、“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等等。这些内容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必修的内容,同样,也应是今天大学生的必修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指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和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转

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过程,是引导人们求善、求真、求美的精神教育过程。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文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它一方面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知识、情感、思想的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即教育者有意识地渗透、提醒或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实施教育。在目前大学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代文学包含着历代文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具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思想、艺术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民族精神淡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科技高速发展、商品大潮不断更新人们视野的今天,一些大学生民族意识淡化。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没兴趣,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目前的大学校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极其崇尚洋节日,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的认同与参与程度远远胜过中国的节日。

2、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文化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为之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行动迟迟无,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日子。

3、心理素质欠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人生理想;其次要有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对社会和他人有理性的认识;第三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第四要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要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地发展。而当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如思想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因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极端自傲或自卑。这些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结果,实在令人担忧.

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人群,其所处的大学是人文精神以及大部分优秀文化的创造源和传播源,这就从客观上创造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条件。而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准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在知识的天堂里,这就决定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使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切实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健全人格,从确切的意义

上讲,就是要做一个“四有”新人。

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学校教育一直缺乏有效的改善,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教育仍然把教育当成一种手段,把大学生当成实施这种手段的对象。然而著名的学者康德先生在说到人文精神时,却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先生的话明显的告诉我们对于素质培养,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也就是广大的大学生,从人文素质培养到“人”,必须是直接的,有效的。另外,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完善,人文素质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不也是象牙塔中一代人困顿的体现?对于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而言,当祖国的文字,祖国的语言在他们眼中已经渐渐陌生,仿佛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时.我们不禁会想,我们缺失的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就是,在我们最宝贵的几年大学时光里,我们缺失了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什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日后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这里不难看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集中表现出的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人文素质的需要,呼唤着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着、行动着,改变自己和社会、完善自身和完善社会。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的完善等等方面。但不管怎么样,人文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塑造和提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通过良好的沟通使大学生努力拓展、拓宽自己的人际圈、生活圈,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等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急速全球化,信息高度网络化,物质文明建设逐渐完善的时代,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文化结构的转型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窘迫局面。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整一代人深深的陷入了价值困惑和价值迷失的境地中,然而大学生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又直接的面对着经济结构转型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经历了艰苦的高三岁月后,他们上了大学,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度日。空虚,无聊充斥在他们身边。而他们又毫无选择的要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人为什么要活着?上大学为了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人生的信仰是什么?这一些问题,他们从书本中都找不到答案,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鲜血淋淋的竞争机制,又以生动的例子向他们展示了大众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在文化生态建设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碰撞的缝隙中产生的

意识形态,无疑对处于求知阶段,努力完善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也就更容易对现有的传统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否定,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转型,已经无意识的把我们整个文化生态带进了后喻文化阶段,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在这一阶段,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年轻一代代表着未来。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已经越来越少的受到父辈的影响,家庭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承当这一种责任,或者是力不从心了。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和价值缺失,我国的高等院校无疑承当起了积极引导的责任。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应用,对文化的再创造,对不同文化的选择,无疑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那么怎么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品位呢?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时,应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视野,努力学习外国优秀的文化,同时也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了解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使大学生在坚持民族文化,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化观念的同时,做到辨证吸收外国文化,补充和完善中国的文化体系,真真正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学里越来越多地涌现“传统文盲”的现象, 而今就读大学,学校对理科重视有加,而文科却成为了“附件”。社会上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一味强调“技术专家治国”、“工程效率优先”等理念。所以,“重实用、轻精神”的观念在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伴随其的是人文素质在学生的眼中开始慢慢地退隐和衰微。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素质不会为他们带来分数和奖学金,而人文课程也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文盲”表现一:缺乏文化常识

“文盲”表现二:依赖电脑成惯性提笔忘字不会写

“文盲”表现三:无视传统礼仪没有规矩不懂礼貌

《大学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大学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大学人文素质修养》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华民族文学传诵古今的美文精品的教学,发挥本课程的梳理功能,系统的开掘各篇课文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辅之音乐、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的教学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在更加开阔的知识背景下,为大学生在新世纪的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所必需的原创性突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任务: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发展概述;24篇(首)文学作品赏析;音乐、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鉴赏介绍;事务性文书及新闻写作。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初步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书面表达技能,初步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上篇文学欣赏60课时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2课时 1、文学的含义及文学欣赏的性质。 2、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3、文学欣赏的方法。 4、文学欣赏的文化背景比较。 第二章诗词欣赏20课时 1、诗词发展概述及诗词欣赏方法举要。2课时 2、《蒹葭》2课时 (1)《诗经》产生的年代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本诗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想及其象征意义。 (3)区别"意象"与"意境",体会本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风格。 3、《国殇》2课时 (1)体会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正确解释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4、《明月皎夜光》1课时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 (2)体味此诗的主旨。 (3)分析此诗以“乐景写哀”的艺术特色。 5、《春江花月夜》2课时 (1)张若虚其人。 (2)文中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3)本诗主旨、艺术特色以及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子,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6、《蜀道难》2课时 (1)了解李白的生平。 (2)本诗的思想内容:对道路艰险,山川壮丽的状绘和隐含其中的政治危机的预感。(3)本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充沛,语言奔放等艺术特色,从中体会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7、《哀江头》1课时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归纳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8、《永遇乐》1课时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易安体”特点。 (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9、《破阵子》1课时 (1)辛弃疾生平及词作特点。 (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10、《关山月》1课时 (1)了解陆游生平及诗歌主题。 (2)分析这首诗歌的结构特点。 (3)体会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11、《忆菊》2课时 (1)了解闻一多生平及其诗歌理论。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深深体味作品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12、《我爱这土地》1课时 (1)了解艾青的生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13、《神女峰》1课时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小题目: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作用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嵌入式12-02班 姓名:高爽爽 联系方式:

流光容易把人抛,感觉才刚刚开始,却后知后觉已不再当初,无论心境还是人。是啊时光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年已经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在大一步步探索这些好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学已然教会我太多。我已经深刻的体会到大学的自由时间是何其之多,一切都该由自己做主。还记得刚入大学时自己还像个孩子一样,什么都不懂,而如今在读过大学以后我却收获了不少,真正了解了大学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进入社会前期阶段的适应,更是提高我们自身价值的宝贵时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技能和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大学是最美的人生阶段。 进入大学以后才认识到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需要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科学和人文素养则是提高大学生的两大支柱。了解科学是我们生活的手段,而人文素养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科学和人文素养来发掘自身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儒学在南宋有了发展。以吕祖谦、叶适为首的儒学家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使得南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用我们南孔儒学的“义利并重”取得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于是我们老祖宗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我们用起来肯定比人家还要灵。只要我们一旦领会了理论的实质,别人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因这个理论孕育、生长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 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 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 自信自律敬业合作宽容 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 忠诚,就是对你好的人你不能对他坏。谁对你最好?国家,母亲。秦桧后裔秦涧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 由于我国国情以及应试教育制度,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受到削弱,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很多都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所以,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创造富有人文情怀的大学环境,本文将结合实际与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人文素质是什么 人文素质是一种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素质,它可以让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可靠的把握。“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 人文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在这十几年中,每一个同学都是按照老师所指示的去做。而正是这种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抑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当同学们完成了12年的基本教育,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之后,大学中突如其来的自由生活和放松的环境却让很多同学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迷茫,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这个目标往往不是来自每个同学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主流社会、老师、家长为每一个同学设定的,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只好接受别人强加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这个目标也就自动消失了。但是大部分同学都难以迅速找到一个新的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对于当前大学生话和未来生活的迷茫。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发掘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为自己设定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而想要完成这件事,就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影响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在 文学专业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人文修养方面。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的文 学专业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关键词: 文学;人文修养;高校大学生 一、文学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各方面的综合提升 在我国高校各专业课程中,之所以开设文学这门课程,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培 养大学生有效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三到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打下扎 实的理论基础,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进修做好充足的准备。 今天的很多用人单位的选才模式已多样化,哪怕你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如何出类 拔萃,但是你对其他方面却是一问三不知,那么用人单位很可能不会选择这样的 人才。决定工作机遇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综合能力高低与 实际操作能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2.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写作能力 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大学生提笔手写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严重 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提笔忘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长时间 通过电脑写东西,几乎不用手写,所以当提起笔准备写些东西的时候,居然发现 连一些特别简单的字也不会写了。 然而,文学教学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动手写字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任课教师应该布置一些要求手写完成的作业,比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日记等等。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尤其是书写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文学专业在大学的学习中,要学习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触及各类内容不同 的优秀人类文学经典,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的不同,内容有悲观情仇、积极消极之分,阅读大量不同体裁和不同内容的作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 社会情况,增长自己的见识,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感受历史的盛衰兴亡,还可以感受到作家们伟大高尚的品格,将是收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与他的生活质量、情感、人际交往都有很大 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理科生大多寡言少语,而文科生却恰恰相反,花言巧语经 常是他们吸引异性的惯用伎俩。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容易患上忧郁病一类的病,因 为他们的大脑很活跃,看待事物的角度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个角度立场,思维活跃。 二、高校文学教育中有关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健康的人格 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高考结束后,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由于受到高中 老师的观念影响,很大一部分都认为大学是享受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产 生了一些不好的心理,比如相互攀比的心理,还有的男同学因为自身的自制力不强,爱上了网络游戏,并且沉迷其中而无力自拔,时间已久,不但荒废了青春年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 “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 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 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 廉政文化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河南工程学院娄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对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着非常积极的催化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加强廉洁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自身使命,充分利用独有的文化教育系统和丰富的文化载体,借助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和谐和政治文明凝聚源动力、传播正能量。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思想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廉政文化思想与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相互融合、共荣共生的。历代富有见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提出了大量的廉洁修身思想,经历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这些思想可谓水之源、木之本,并且生生不息,与新时代的廉政要求相互贯通,值得鉴照。 (一)传统理想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确立理想人格标准时,倡导在“济世”、“治国”、“安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大学》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了“修齐治平”的人生正途,即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孟子也曾讲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宋代理学家张载则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来看,有较好的自身修养才能立己做人、入世从政。当前,党和国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靠自觉自律与道德修养树立廉洁意识,正是遵循传统文化中“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的思想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树立好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能真正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 (二)“民本”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明确了当政者对人民应有的怜恤态度,孟子则提出了“民贵君轻”、“听政于民”的观点,认为能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就能统一天下,安定四方。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完善丰富了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则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为政者应体恤民情的合理因素,抛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利民”作为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和出发点,发展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思想。这一崭新思想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要求党员领导干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人文素质修养

人文素质修养拒绝“平庸之恶”的对策 1.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如: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纳粹建集中营,人们竞相应聘;对拆迁中那些弱势群体的嘲讽和谩骂。这些都是典型的平庸之恶。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如何能在现实中拒绝或抵抗这一“平庸之恶”的对策。字数限制在1000-1500字左右。 平庸的恶最大的特征是它的肤浅,肤浅来源于不思考,它是深刻的对立面,因为任何深刻都需要思考来达成。这样的肤浅,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可以在弹指间被全盘推翻,再建立起一个反人类的纳粹意识形态。所以阿伦特认为,一个人越肤浅,越容易向罪恶妥协。 思考作为良知的根基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能力,所以缺乏思考(inabilit to think)也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的事。 若每一个人都具有思考的能力,那么“缺乏思考”的根源并不是无法思考,而是“拒绝思考”或者“选择不去思考”,而这个选择便是如艾希曼之流罪恶的根源,以及给他们定罪的基础。思考,是一种选择。放弃思考,这就是一种道德罪责。 通过自己和自己对话,觉察内心不同声音的存在,这便提供了拥有良知的前提,给与了我们判断的基础。通过判断加深思考,并使之体现在与世界的交集当中,或许在某一个时刻就能避免灾难的发生,至少在自己身上。 最近我常想起“恶之平庸”这个词,原因是近期发生的事情:一个盲人,在一个村子里,被封锁在家,既不允许出来,也不允许别人进去。但凡有人去看望,就被暴力驱赶,以至于有人称,该村已成了中国的探险胜地。 这个事情中,最令我好奇的,是那些参与看守盲人和暴力驱赶来访者的底层公务人员或雇佣来的打手。这些人昼夜看守着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家庭,对前仆后继的“探险者”轻则驱赶,重则殴打。我好奇的是,是什么力量在支撑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如此顽强地守在那里?如果仅是为钱,是什么说服他们,那份看守的报酬比那个盲人的权利更重要?他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更安心地挣到维持生活的费用? 我相信,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山西黑窑案中,那些每天路过黑窑但从未想到举报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一样。电影《盲山》里,那些联合起来看守被拐卖女孩的村民是“普普通通的人”;福建三网友案中,给三个网民因言定罪的法官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我能想象,这些人爱打麻将,爱看《还珠格格》,要是路上碰见个问路的,没准还会热情指道。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用角色开脱恶行,便利在于那个角色中的“我”不再是我,而仅仅是“他”:张警官,刘处长,陈法官??如果是站在村口的无名小卒则更好,因彻底的匿名,就意味着彻底的责任豁免,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格修养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智慧结晶,首先要说的应该是儒道释三家思想吧,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学说,释家思想即佛学则是在西汉末年被中国引进来之后被中国特色的学说理论。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各派学说百家争鸣,除去儒道释,还有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等等对中国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说,这些思想都有其正确性和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应用。 而人格修养又是什么?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素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格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无论怎么样,高尚的人格是我们所追求的,君子也永远比小人受欢迎。人格修养就是我们通过教育或者自主学习等方法改善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道德和智慧上都得到提升。 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人格修养欠缺的问题是存在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严重些的沉默孤僻,偏激,容易走极端,拜金主义,权力至上观念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一些恶劣性质事件的发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者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更甚至有自杀、杀人的行为,实在让人叹惋。 不是很乐观的讲,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最近发生的一些“见死不救”和“能弄死的绝不留活口”等许多社会事件都能证明这个问题的存在。而这些事件的当事人有一些就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究竟为什么偏离了善良和正义的方向? 我不敢妄自揣测是否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走向了“拜金主义”的极端,但我小心翼翼的建议,或许我们的社会应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重视一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我们钱包逐渐鼓起来,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同时,重拾起我们逐渐丢失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进入大学生的课堂,使之进入千家万户的厅堂,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让我们的人格走向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