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乡村发现 >> 三农论剑 >> 正文 《中国乡村发现》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 点击进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投稿邮箱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热 ★★★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作者:彭绍峰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点击数:1060 时间:2007-11-6 录入:阳光 ]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对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它社会要素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农民特别是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经济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迫切希望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平等享有文化权益,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要求,2005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确保上述目标的顺利实施,《意见》同时具体规定: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06年上半年,中央再次召开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重申和论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与此同时,胡锦涛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并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放在全党工作重心的同等地位。近年来,湖北省委、恩施州委、恩施市委又分别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州和文化强市的口号。作为乡镇农村基层干部和文化工作人员都深感责任重大,但就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现状而言,面临的实际

问题和困难却实在令人担忧。

二、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几大难题
先进的文化是前进方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州和文化强市,没有稳定的队伍,没有名正言顺的机构,没有基层文化组织者的引导,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喊破嗓子。
1、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差。多数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上面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但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只能安排有限的资金勉强应付市级以上举办的大型活动,“以钱养事”,“钱”在哪里?仅靠“合同服务费”,只能勉强“养人”。
2、文化机构体制改革过于频繁。仅从2002年到2006年,就已是五年三改,到2006年,干脆实行变相改企,将解放五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党和人民的桥梁纽带宣传文化之喉舌部门——农村文化站解体,成为所谓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此之前,机构不断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单位改变性质,人员改变身份,并只允许保留徒有虚名的“阵地”、“经费”和“文化站牌子”,象发展高山蔬菜、烟叶魔芋等农产品一样,推行公益性文化事业“订单化”。笔者认为,发展产业文化,目前只有城市才能具备条件,而且按中央文件精神,只能是大型报业集团、影剧团、新华书店和出版发行单位才能改企,而农村则毫无文化经营市场,只能是倒拿钱为老百姓服务,所以对农村基层文化站实行整体转制,笔者认为条件还不成熟,也不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何况自解放五十多年来,文化宣传单位本来就是直接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工作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改革创新,照搬西方模式,使文化工作与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脱节”,只向“钱”看,不向“前”看,从而造成工作被动,于发展不利。同时,基层政府压力增大,包袱重,管理无所适从。
3、由于体制改革原因,原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大,忧心忡忡,思想动荡不安,单位没有权威,没有号召力,无法制订长远工作规划,因为一年一度的合同签订,人人均有后顾之忧:今年在岗工作,不知明年是否在岗?体制是否又将怎样改制?也就是说,今年土肥,明年花好

,不知后年是花还是粪草?对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并与其它事业单位相比(如:学校、卫生院、林业、土管等),显得不公平,不理解,因为做畜禽动物和做花草树木等工作单位都是国编事业单位,并向上“垂直”,而且都有经营市场,而做人的工作、做上层领域工作的文化站却被砍掉,一举成为“社会人”,单位实行“民营化”,“社会化”。
4、农村专业文化人员本来就存在着严重老化、人才奇缺和青黄不接现象,如此改革,可想而知,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的艰难程度。鉴此,所有中青年在职干部都不愿从事文化工作行列,而且已经从事这个行业工作的同志深感追悔莫及。
5、由于农村文化站改变了性质,人员改变了身份,不便相互交流,原有的文化站人员搭配不均。就恩施市而言,有的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多,服务费既无法“养事”,又不能“养人”,有的乡镇则空无一人或只有1~2人,虽经费宽余却事情又忙不过来。同时,上级文体主管部门对下失去“抓拿”,失去“基石”,关系脱节,指导不力,上下左右,一无凝聚力,二无活力,三无财力,四无权力(人事档案已移交人才交流中心),从而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犹如一潭死水。
6、农村乡镇没有文化经营市场,因而也就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特别是老少边远山区乡镇,山大人稀,经济落后),仅靠当年的一点合同服务费,又只能勉强维持现有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与其它部分转制事业单位比,一边是财政拨款加经营收费,一边是倒拿钱为老百姓服务,钱少了老百姓还不干,所以就农村基层文化单位来说, “以钱养事”只能是一句空话。
7、上级党委政府只注重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不重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只注重“窗口”建设,不注重“后檐”维修。试想要建成文化强省、文化大州、文化强市,发展旅游文化,唱响名片,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建设,仅靠城市和“窗口”是不行的,代表不了“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恩施而言,无论文化资源,还是农村人口、地域,都占据着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8.是农村广大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历来得不到解决。特别是自80年代后,千家万户各自为阵。由于一无经费,二无人才(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因此,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机构改制后,乡镇政府和文体服务中心更加无法为群众组织业余文艺演出,加之乡镇原电影放映队也于1992年后全部解散,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属举步维艰。
三、发展农村文化的几

点建议
有文化才有魅力,有魅力才有活力。为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真
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丰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 .
1、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文化部门及其有关专家必须深入广大农村基层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特别是要深入到老、少、偏、远山区乡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政府领导、文化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不要听信下级违心的汇报。在制定政策、资金扶持和队伍建设上,不要“千篇一律”、“刀砍斧切”、“乱改一气”。要坚持平原地区和发达地区与山区相区别,城市与农村基层文化部门和其它事业单位的差距、特点、性质和难度。
2、加大对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农村“文化扶贫”,不能只搞城市“要道”、“窗口”建设,不能只图应付检查,为争取项目而做表面文章,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3、推行“以钱养事”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无论是“钱”还是“事”,都要靠人去支配、去做。在中国,无论是哪个历史朝代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都是人的因素第一,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战争年代,也是“以人为本”,毛主席曾经这样总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
4、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发、挖掘和抢救保护优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抗战文化、老区红色文化及革命文物、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纳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的议事日程,积极、热情扶持创建农村民间文艺团体,省、州、市各级政府应对优秀民间艺人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整旧如旧”。
5、正确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和考察衡量提拔重用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
6、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专业队伍和相对稳定的机构,从山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文化站必须恢复原国家事业

单位编制,稳定人心,同时要注重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他们无忧无虑,终身从事农村基层文
化建设工作。选拔和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在职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7、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文化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力度。
8、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对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在经费投入、项目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具有的共同责任,切实做好各项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新的局面,真正的文化强省、文化大州和文化强市才能早日建成。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