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最新资料推荐------------------------------------------------------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第一阶段)项目总结报告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周襄文等① 浦东新区地域辽阔,中小学不仅学校数量较多,层次差别也大,每所学校实施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基础不尽不同,要落实《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来指导和促进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内涵项目的实施,就是要建构具有浦东特色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并在指导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过程中,提高本区教研部门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项目相关概念再认识 1、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 Glatthorn 在《校长的课程领导》(The principalas curriculum leader)一书中把课程领导按层次分成州、学区、学校和班级,并讨论了不同层次的相应课程领导权责和功能。

不管分几个层次的课程领导,不同层次课程领导的有效实施,最终都会落实到学校层次上来,所以研究学校层次的课程领导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

在学校层次,课程领导的主体是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首先,有些学者主张由校长来担任主要的课程领导者,。

1 / 19

其次,有的学者主张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宜扮演课程领导角色,。

再者,有学者主张课程领导应由家长、教师、行政人员、社区人土和课程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组成革新课程团队加以领导,。

第四,有的学者建议由副校长来担任主要的课程领导者,。

最后,有些学者指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认为课程领导应回归班级中的教师,并由教师来担任主要的课程领导者,。

此外,在我国大陆地区,课程领导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没有对学校课程领导主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在个别论文中也有所涉及,绝大部分讨论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

综上所述,课程领导者可以是校长(含副校长)、行政人员、教师或教师团体,以及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利益相关人,。

相对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来看,其他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与研究对象在学校中的地位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研读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论者把教师仅作为教室层次的课程领导者,更多考虑的是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整体地考察教师课程领导的所为,这就需要我们系统思考教师课程领导的各个方面。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的转变,教师被赋予了新的权利,他们从课程实施的听令者逐渐向课程领导者转变,成为课程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引领者,进而推动课程的改革。

具体来说,教师课程领导是通过平等合作探究分享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决策,以期革新学校课程、促进教师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课程领导是一种团体领导,并不是一个人进行决策,它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落实学校的课程决策。

在我国,最基本的、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领导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决策。

我们认同:

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导参与面,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的观点。

特别是将教师作为学校层面课程领导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成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主要抓手之一,为以区域教研部门为主体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将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

3 / 19

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列为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在实施策略和保障一节中强调教育行政、教研、科研、督导等多个部门和广大校长、教师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和推进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工作。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又指出:

当前特别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作用,要将教研室建设成为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强调了教研部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所具有的探索、实践、评价能力和研究、服务、指导职责。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么,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既可以是由几个与支持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相关的专业部门构成,也可以是由若干与支持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相关的工作策略或行动方案构成。

② ③ ④ ⑤,扩大课程领① 本项目负责人周襄文;主要参与人员周宁医、吴耀忠、张曦、赵亚敏、章健文、瞿正标;项目秘书周雪华;项目实验志愿者(按姓氏笔划序)丁明娟、王顺民、王爱莉、王瑛、叶建军、刘作忠、刘瑞、许克潮、吴广伦、吴建新、沈冬梅、沈建忠、沈燕、

---------------------------------------------------------------最新资料推荐------------------------------------------------------ 张展红、陆君珍、陆学璇、陆耀芳、陈久华、季靖、周文彪、周雪华、聂剑平、徐颖、章健文、谢忠平、瞿振芳。

总结报告由周襄文撰写和修订。

② 郑东辉:

《中小学课程领导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 2005 年第 8 期。

③ 韩文珠:

《对教师课程领导说是》,《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

④ 李定仁,段兆兵:

《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年第

2 期。

⑤ 郑先俐,靳玉乐:

《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

我们认为:

对区域教研部门来说,应该也完全可以在自身的能力和职责范围内,建立一个以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为引领、以课程实施的有效教研为主体、以课程评价的规范视导为保障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和教研工作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主力作用,通过对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特别是对提升教师

5 / 19

的课程领导力)提供专业支持的研究实践,加快区域教研部门自身的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并使之真正成为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

二、项目基本任务的概述我们认为:

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既是《浦东新区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实施方案(20192019)》(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核心主题,又是《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具体实施项目之一。

《实施方案》确定了提升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课程领导力的专题培训等九个实施项目,作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重要抓手,力图在未来的三年内,具体落实提升基层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研部门课程指导力的行动目标,促进教学管理部门、教学业务指导机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据此,区教育局将提升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课程领导力的专题培训列入 2019 学年度的学校干部培训计划,将制定浦东新区中小学校课程计划编制指南等七个项目列为本区 2019 学年度的教育内涵项目,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本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方案,至此,《实施方案》得到落实,相关项目正式启动。

从《实施方案》的整体上看,其项目设计框架就是一个以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为引领、以课程实施的有效教研为主体、以课程

---------------------------------------------------------------最新资料推荐------------------------------------------------------ 评价的规范视导为保障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它在区域教研部门的自身能力和职责范围内,以制定学校课程计划编制指南、学校国家课程体系实施的校本化实践、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等项目的实验引领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课程建设路径,以加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团队建设、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学科教学发展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践夯实学校落实课程领导力的课程实施过程,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区域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等项目的实施建立学校践行课程领导力的课程评价规范,构建了一个以引领课程建设路径、夯实课程实施过程、建立课程评价规范为三大支柱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见右图),以确保市颁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计划在本区落到实处。

在这一层面上,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就是上述多个相关项目实施的总和,是《实施方案》的核心主题,而区域教研部门则是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的工作主体和基础力量。

从《实施方案》的具体表述上看,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是《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实施项目之一,是《实施方案》构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的一部分,其目标指向是通过指导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建立适合浦东地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教研模式,夯实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

7 / 19

的课程实施,加强学校教师群体的课程领导能力,促进本区教研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形成以夯实课程实施过程为核心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一个支柱,并将本区教研部门建成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机构。

据此,我们按照《实施方案》所确定的项目任务,以《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以下简称《建立支持体系》)为名申报了本区 2019 学年度的教育内涵项目并获得批准。

按照《建立支持体系》项目书预定的目标和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围绕夯实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促进教研部门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在建立教研员到学校蹲点指导制度、建立高中毕业班教师专项指导机制和高中毕业班分管领导例会制度、建立适合浦东区域特色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和教研联合体工作机制、建立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制度和聘请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等五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以夯实课程实施过程为核心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一个支柱、并将本区教研部门打造成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机构的方法和路径,为建成和完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积累经验。

三、项目内容的实施情况《建立支持体系》项目书制定的实施计划是通过近三个学年度的实践研究逐步完成项目实践研究的任务,要求各项工作分年度循环推进、螺旋式提升发展。

目前完成的第一阶段工作是本项目实施的初步探索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最新资料推荐------------------------------------------------------ 1、建立教研员到学校蹲点指导制度在项目申请尚未批复的情况下,我们先期启动了教研员到基层学校和幼儿园蹲点的项目实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图验。

第一学期共有 62 位教研员到 81 所学校和幼儿园蹲点。

项目申请批复后,我们草拟了《教研部 2019 学年度教研员蹲点工作项目实验方案(试行)》,第二学期共有 69 位教研员到 121 所学校和幼儿园蹲点。

在中期检查之后,我们加强了项目实验的力度。

通过招募,我们在已蹲点的教研员中选择了 18 名志愿者分别承担带教学科教师、指导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指导课题研究、指导校本研修、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等五个方面的项目实验任务,在他们蹲点的学校中进行实践研究。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志愿者们提交了25 篇相关报告和案例,完成了建立教研员到学校蹲点指导制度的初步探索,为提升教研员蹲点工作的效率积累了实践经验。

2、建立高中毕业班教师专项指导机制和高中毕业班分管领导例会制度先后于 2019 年 8 月 18 日和 2019 年 8 月 22 日召开了 2019 学年度和 2019 学年度毕业班教研计划论证会,各学科毕业班工作小组交流了教研计划,经修订完善形成各学科毕业班教研计划并付诸实施。

有四名志愿者在其蹲点工作中就毕业班学科教学的专项指导工

9 / 19

作进行了专项实验,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先后于 2019 年 4 月 23 日5 月 10 日在 15 所学校组织了19 场高中毕业班学科课程教学专项指导活动和一次高中毕业班学科课程教学网上教研活动,针对本届高三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热点进行现场教学示范和交流指导。

在学校方面,我们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推出了高三工作的校长责任制,先后于 2019 年 9 月 15 日、2019 年 1 月 16 日和 4 月 19 日分阶段召开了三次由高中正职校长参加的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例会,帮助校长分析本校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突破口,提高校长对高三毕业班工作的课程领导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适合浦东区域特色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和教研联合体工作机制《关于 2019 学年度浦东教发院教研部运作机制的通告(教育单位)》于 2019 年 8 月 26 日发布,对片区边界作了部分调整,具体落实分片区活动、片署联动、资源共享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研究活动。

先后完成了以主要学科教研员跟年级循环为目标的 2019 学年度和 2019 学年度教研员工作安排,实施了主要学科教研员年级循环责任制,同时建立了中学毕业班学科工作组制度,加强毕业班的教研力量。

修订了《浦东教研员工作手册》,并据此创建了教研部网上工作平台,促进教研工作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最新资料推荐------------------------------------------------------ 有八名志愿者分别在分片区教研活动、送教到校、开展远程教研活动等方面就浦东教研模式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研究,为完善浦东教研机制提供了案例支撑。

启动了同质学校教研联合体的实践研究,在各学科教研员广泛探索的基础上,有五名志愿者在就同质学校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进行了专项实验,为建立具有浦东特色的同质学校教研联合体提供了样本。

4、建立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制度根据本区教育发展重点的取向,首届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的第一次活动于 2019年 9 月 28 日召开。

活动主题为提升课程实施绩效,总结学科教研经验,组织本区教研员就近两年在初、高中毕业班教研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总结交流。

5、聘请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根据本区教研工作的需求,项目组与市教研室领导协商,并报教发院领导批准,共聘请了赵才欣、步根海、章淳立、汤青、薛峰、姚建强、朱浦等七位资深教研员与我区教研员结对,指导并参与了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等学科的教研活动和教研部相关内涵项目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项目主要绩效和成果《建立支持体系》项目实施是一个在行动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夯实学校课程实施、提升教师课程

11 / 19

领导力、推动教研部门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1、建立教研员到学校蹲点指导制度六十多位教研员的实践证明,教研员到基层学校蹲点,通过带教学科教师、指导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指导课题研究、指导校本研修、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等不同形式,实现教研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贴近校长、贴近教师的学科教研和教学过程指导,对促进学校课程实施、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作用显著。

教研员在蹲点学校和那里的教师共同成长,完成了建立教研员到学校蹲点指导制度的初步探索,为提升教研员蹲点工作的效率积累了实践经验。

据统计,参加蹲点工作的教研员不仅自身取得了专业发展的相应成果,他们蹲点的学校和指导的教师也有了多方面地进步,并获得了很多成果和奖项,体现了教研员蹲点工作对夯实学校课程实施、提升教研员和学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所发挥的明显作用。

经研究,教研部决定将教研员到学校蹲点列为对教研员的工作要求之一,从项目实验转为一项常规的教研工作。

2、建立高中毕业班教师专项指导机制和高中毕业班分管领导例会制度对毕业班各学科的教研计划进行集中论证,依靠集体智慧,提高相关学科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本区教研的创新之作。

2019 年 8 月,我们召开了 2019 学年度毕业班教研计划论证会,由新任毕业班的各学科教研员代表本学科毕业班工作小组向全

---------------------------------------------------------------最新资料推荐------------------------------------------------------ 体新老毕业班教研员报告教研工作计划,并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订。

由于各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充分总结了上届的经验和本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措施,为本届毕业班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项举措规范了高三毕业班教研计划的制定程序,保证了毕业班教师学科教研和专项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了教研员专业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提高, 2019 年本区高考所取得的成绩已经用事实验证了这一点。

2019 年 8 月, 2019 学年度我们又召开了 2019 学年度毕业班教研计划论证会,计划使这项工作成为教研部的常规工作,确保本区毕业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我们除以重点调研的方式集体到师资力量整体较薄弱的学校对各学科毕业班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以学科调研的方式分别到某学科师资力量较薄弱的学校对该学科毕业班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之外,组织教研员和区内外名师共同策划,和区内各教育署联合实施,针对毕业班临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现场示教的方式分阶段到各片区对各学科毕业班教师进行专题指导,再由这些教师回自己的学校落实针对本校毕业班临界学生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项改革措施促进了本区高中毕业班学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

13 / 19

提高,也受到各教育署、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赞许,教研部也将每学年的毕业班专项指导活动列为常规的教研活动。

实行高三工作的校长责任制是提升高中教学质量管理能级的有力措施。

我们通过项目实践,确立了每学年年初展望形势、年中确定目标、年末交流经验的高中毕业班分管领导和校长例会制度。

通过例会,区教育局分管领导、教研部分管领导和学科教研员和高中毕业班分管领导、校长充分交流信息,有针对性的分析各校学情、师情和校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操作要点,引导校长把注意力集中到学校课程实施的效率上来,提高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对保证全区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部分管领导已达成共识,要将这项例会制度坚持下去,确保本区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稳中求进。

3、建立适合浦东区域特色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和教研联合体工作机制建立适合浦东区域特色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是本项目的核心任务。

项目组根据教研部 2010 学年度试行分片区活动、片署联动、资源共享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局部修正完善,在 2019 学年度推进分片区活动、跟年级循环、按需求调研、同质校联合、多层面合作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

即在进一步以分片区模式组织学科教研活动的同时,提倡本学

---------------------------------------------------------------最新资料推荐------------------------------------------------------ 段学科组内的教研员互相协作,发挥学科中心组观感教师的作用,落实好教研活动的安排;在安排主要学科教研员跟年级向上循环开展教研工作的同时,要求各年级原任和新任教研员之间要互通信息、传递经验,并成立毕业班工作小组,从组织上落实交接活动;在根据学校需求组织学科调研的同时,落实相应改进措施并及时跟进;在推行同质学校建立教研联合体的活动的同时,强调要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在与区督导室、教育署、学校开展合作项目的同时,探索本院内部培训、科研、信息等部门间教研资源的聚合。

以上教研工作机制在 2019 学年度的全面实施,为教研部营造了制度建设立规范,任务驱动促合作,问题解决有创新,工作衡量看绩效良好氛围,大家在分片区教研活动、开展远程教研、组建同质学校教研联合体等方面就浦东教研模式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研究,为完善浦东教研机制提供了案例支撑。

2019 学年度,教研部继续实行分片区活动、跟年级循环、按需求调研、同质校联合、多层面合作主题化、系列化的教研工作机制,力图在实践中创建出具有影响力的浦东教研品牌。

4、建立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制度建立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制度的任务是定期集中浦东新区学科教师进行学科发展研究、交流,每年编制学科发展白皮书,分析总结学科教学发展态势,为浦东新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

15 / 19

干教师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展示在学习新理念、实践课程领导力中创造的新做法、好经验及优秀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

根据本区教育发展重点的取向,本期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的第一次活动主题为提升课程实施绩效,总结学科教研经验,组织本区教研员就近两年在初、高中毕业班教研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总结交流。

经验的及时总结,交流和分享,有效地固化了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为新一届毕业班工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是一项总结教研成果,提升课程实施绩效的重要举措。

5、聘请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聘请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的目的是带动并提升浦东新区教研队伍的学术研究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

本次项目实验我们采取了结对的方式,首先要求参加项目实验的教研员对各自学科的教研工作进行自我评估,挖掘进一步需要提高、发展、帮助的方面,构思好需要指导的目标与内容。

在聘请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的签约仪式上,各位学科教研员向受聘的市级资深教研员进行了汇报交流,双方共同确定了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并与项目组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协议书。

根据协议书,各位受聘的市级资深教研员和本区结对的教研员一起多次深入到基层学校指导并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新资料推荐------------------------------------------------------ 事实证明,引进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为本区教研工作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宝贵的经验,对本区提高教研员工作能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促进教研部门内涵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建立支持体系》项目的实施,使本区教研部门通过指导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浦东地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教研模式,促进了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课程实施,加强了学校教师群体的课程领导能力,提高了本区教研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形成以夯实课程实施过程为核心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一个支柱、并将本区教研部门建成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机构积累了经验。

1、工作项目化是促进部门内涵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南汇并入浦东后,本区教研工作面临区域大、学校多、行政管理离散、教研岗位重复等多项新问题,如何推出适合浦东新形势的教研工作机制,让合并后的教研部门尽快走上正轨,是一项急需解决的大事。

《建立支持体系》的实施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工作项目化平台。

《建立支持体系》的多项实验任务和教研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使我们能够在开展常规教研业务工作的同时,对新推出的教研工作机制和改革措施进行项目实验,探索出一套具有浦东特色的教研工作模式。

17 / 19

因此说,工作项目化是促进部门内涵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

2、加强教师课程领导作用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认为:

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落实学校的课程决策。

在我国,最基本的、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领导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决策。

作为学校课程领导力三大板块之一的课程实施是由学校的教师来落实的。

课程计划的实现、课程评价的对象都依赖于课程实施。

因此,加强教师课程领导作用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的重点所在,《建立支持体系》项目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区域教研部门要成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的主力市教委非常明确的指出:

要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

作为区域教研部门要在自身能力和职责范围内,主动承担建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的任务,通过建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加快教研部门的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通过指导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过程,促进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的提高;通过建立适合区域特色的教研活动运行机制,

---------------------------------------------------------------最新资料推荐------------------------------------------------------ 提高对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方案实施的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为区域教研部门功能发挥、教研活动运行机制、教研员角色定位等方面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经过实践检验的行动案例。

而这正是《建立支持体系》项目实践的追求。

综上所述,按照《建立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项目书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项目组主要在建立教研员到学校蹲点指导制度、建立高中毕业班教师专项指导机制和高中毕业班分管领导例会制度、建立适合浦东区域特色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和教研联合体工作机制、建立区实践课程领导,促进学科教学论坛制度和聘请市级资深教研员来浦东新区兼职工作等五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实验成果,形成的工作机制和改革举措将全部转化为本区教研部门的常规工作,项目实施圆满成功。

19 / 19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及改进策略

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青岛书院路小学崔春华 课改已逐步走入深水区,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如何推向纵深发展?这是一个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地陆续召开课程建设活动现场会,见到了理论与实践在师生们身上得到展示,映射出身心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魅力,通过学习、交流,教育人时时刻刻感到了压力也确是的听到了警钟之鸣。如果不继续前进,很快将会被社会、家长乃至学生“拷问”!所以及时的了解并参与最新的课程建设前沿动态,把脉我校课程建设主旋,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创新、实践,才会让师生在课程这条跑道上幸福成长并收获、受益! 一、我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拥有近70%新市民子女的学校,学生随父母从30多个省市来到青岛并最终选择我校就读,对于我校开展多彩课程教育既是机遇又有挑战,依托现状,我校紧随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开展了相关工作。 我校有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传统,曾经有引领区片并小有名气和规模的《剪纸艺术》、《诗韵满院》、《童声合唱》、《人文环境教育》、《快乐足球》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完全在国家的权限和范围内,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而开发确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领导和指导小组,我们依据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管理方式进行充实并最终形成课程建设特色与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均为我校一线教师,这些被我们称为“土专家”、“草根专家”的老师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并以此方式进行课程的择选和推广。老师们在充分研究学校的传统优势、考量学校周边的习俗、调研学生、

(一级学科、历史学门类).doc

人文学院 中国史 一、适用学科、专业:中国史(一级学科、历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历史学理论与知 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完成历史学的基本训练,对相 关的历史文献与资料有较好的把握,并能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具有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术 素养,在中国历史的相关领域具有独立从事带有创新性的较为重大的研究课题的能力,应 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 重点为各断代史,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史。 2、中国近现代史 重点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研究。 3、专门史 重点为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思想的互动关系研究。 4、历史文献学 重点为出土文献和上古文献的研究 四、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实行导师负责制。成立包括导师在内的博士生指导小 组,导师为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应具有高级职称或为本研究领域的专家。 2、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需要,确定个人培养计划,使学 生具备宽广的学术基础,掌握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并在学科前沿有所建树。 3、脱产的在读博士生可以担任工作量为一年的助教,以聘任合同的方式确定工作内容与要 求。 4、普博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含硕士生阶段)的学制为4-5年。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相关的各类历史资料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历史学相关门类在中 国的学科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 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近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至少应该掌握两门外语。第一外国语应达到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专 业写作能力,第二外国语则至少能够顺利阅读本专业的相关文献。 2、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普通博士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6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 则探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学校特色课程方案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地处革命老区,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也是一处具有丰富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的千年古镇,具有十分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几年来,我校就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开展知家乡、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活动生动有效,把其内容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作为一所山区学校我们深入挖掘山区文化资源,把跳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扬,学校的跳绳队在历届区里组织的跳绳比在中都能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经过多年的培养跳绳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项目,鉴于此,我们学校决心创建“德育校本课程特色校”。 我们学校创建德育校本课程特色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从去年开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通过审批,并且纳入课表开始上课。今年又进行调整,把跳绳这一清水小学传统项目订为1-6年级必修课程,地域文化与写作;地域文化与绘画;篮球课;传统游戏课作为4-6年级的选修课程。(二)教师队伍得到保证。这学期又有一部分教师加入到了校本课程的行列,保证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提供经费保障。 二、特色定位 1.学生在知家乡、爱家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绘画

等手段进行交流,抒发情感。 2.传承清水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让学生会玩、爱玩、发挥想象进行创编。 3.弘扬我校跳绳的传统项目,以此项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开阔学生思维。 三、创建实施时间:2012年3月——2015年1月 四、特色管理 1.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顺畅执行。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教学主任、德育主任 2.大力宣传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对学生、教师的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 3.实施人文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健全奖励制度鼓励、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学期末开展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4.利用“学生跳绳星级手册”记录学生跳绳成绩,以此作为学生跳绳评价的依据。 5.用教育科研指导校本课程特色建设。开展校本课题研究,通过研究,集中力量突破特色建设中的难点,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具体实施办法 (一)搜集、整理、完善校本课程参考资料

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校长的核心能力 ------英国基础教育启示之四 鲍成中赵丰平 在英国,我感受最深的是学校里没有使用统一的教科书。英国政府没有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教科书,而只是提供课程标准。每一所学校的校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开发学校的课程,这就是典型的“一纲无本”模式,即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没有提供教科书,每个学校自由开发课程。这一点与我们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国家的教材是“大一统”的格局,即全国是一本教科书,但是,最近几年有所变化,已从“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即从全国一个课程标准和一套通行的教科书到目前的全国一个课程标准和多个版本的教科书,诸如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等。比较中英课程方面的差异,笔者想弄明白这里的原因,就向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unny博士咨询。sunny博士说:“英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之所以会出现“一纲无本”模式,这里面不仅有英国的传统的文化因素和教育理念,更重要的英国的中小学校长都具有很强的课程领导力。”这一点,与我在英国期间的整体感受是一致的。我在与20多位中小学校长接触过程中,“课程领导力”、“课程意识”、“多样性”、“创造力”等词汇频频出现于校长们的口中。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Mary博士后说,在英国,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如果校长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是不能够从事校长这个职业的。也就是说,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业生涯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 一、英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学校是做什么的”的?Kaitti教授说:“学校是失败的教育的‘案发现场’,也是成功的教育的‘精神故乡’。失败的教育与成功的教育区别就在学校的课程。”她继续说:“学校其实很简单,就做课程。” 什么是课程?在英国的中小学,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开发课程就是开发学校的品牌,开发学校的未来,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课程的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但是,作为一名校长,仅有这四要素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课程的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之间的区别,不是考试分数的差距,而是课程的差距。而课程的差距集中反映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差距上。因而,一所学校要发展,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 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学校组织获得发展的主要动力。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白城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XX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实现《XX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的任务目标,不断提高学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与职责 课程建设的组织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务处、教学单位和教研室,具体职责如下: 教务处负责对学院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审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划拨经费;负责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 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对各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组织本单位合格、良好课程的评选和优质课程的推荐工作等。 教研室负责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确定选用教材,讨论和制定相关课程改革方案,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其他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规划 (一)各单位要统筹安排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保证课程建设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显著。教务处要制定五年的学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各系(部)要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学年计划中要明确拟建设课程的名称;各门必修课程也要求制定本门课程的学年建设计划。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

1.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包括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条件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规划等; 3.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需要学院提供的条件(含经费)。 (三)各系(部)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学年计划要上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和计划,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课程建设工作;各门课程建设计划上报本单位存档备查。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课程建设的程序 1.各系(部)自行组织合格课程、良好课程的建设和评审工作,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组织专家抽查。 2.各系(部)在良好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优秀课程评审,在优秀课程基础上组织精品课程的评审,报学院审批。 3.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院级优秀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学院择优推荐院级优秀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参评省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课程建设的管理 1.检查与评审 各教学单位要定期组织课程建设自查和对上一轮评出课程的复查评估工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自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入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检查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但保留其

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更新:2018-12-03 13:37:23 开设课程: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以及史学名著选读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 授课方式除常规教学环节外,本专业适当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生辩论、演讲比赛、各项体育比赛等活动,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编辑本段培养目标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

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20110 国际贸易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110)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企业经济统计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市场营销学、涉外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世界市场行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国际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国际金融、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法。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08) 主考学校:福建农林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品流通概论、国际商务谈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与推销技巧。 020216 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16)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实践)、网络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践)、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互联网数据库、互联网数据库(实践)、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与金融(实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数量方法(二)、商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实)、毕业论文(答辩); 加考课程: 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践)、计算机网络管理。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29) 主考学校:集美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英语(二)、经济法概论(财经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二)、库存管理(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运输管理(三)、仓储管理(二)、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操作、毕业论文(答辩)。 050201 英语本科段(专业代号050201) 主考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译与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

最新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的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全乡各校师生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走出一条切合各校实际的特色创建新路子!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中小学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依据《禹城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十里望教育办领导精心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要求各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等基础上,深入拓宽领域,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十里望回族乡教办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禹城市市教育局“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想,尊重教育规律,依托各校自身的教育优势,培育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努力把十里望各校办成有一定影响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 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传承性原则。 三.实施的基本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特色学校建设应该坚持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之路。各校要应首先从学校多个项目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并着力打造,形成特色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最终成为品牌学校。 因校制宜策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特色项目,合理整合、支配相关资源,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效。 科研孵化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用课题研究孵化特色学校。可以同一所学校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由多所学校加盟形成研究团体,孵化一批同中有异的特色学校。

开展课程领导力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7)复习过程

重点工作项目评价表项目名称开展课程领导力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项目实施 团队 项目组长赵明昌 项目主办科室 (单位) 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项目组成员荆汝清、夏友周、石寿祝、张爱芳 项目达成目标 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搞好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为重点,提升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整体提升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适合的教育。 开展的主要工 作1.加强规划和指导。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协调重大工作事项。建立专家团队和研究工作机制。建立建立涵盖学段、学科的专家指导队伍,加强对项目工作的指导;建立研究工作机制,一是结对指导机制,二是建立联片指导机制,三是成果推广机制。 2. 点面结合。在整体推动的同时,小学、初中每学段遴选10所左右学校、高中所有学校为先行学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 团队领导。一是形成校长与教师研究共同体。二是成立课程编委会。 4.学校本位。一是基于学校发展规划。二是基于学校实际问题。三是基于学校特色发展。 5.行动取向。一是注重行动策略研究。二是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 6.凸显特色。学校在进行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学校特色化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注重实效。 标志性成果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的开展,使国家课程得以全面落实,加强了薄弱学科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突出主题化、系列化,形成了学科校本“课程群”,打造人生素养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以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为核心要素的学校内涵发展。各校构建了特色课程;培养了个性化学生;成就了个性化教师;创办了特色学校。 评价小组意见 评价小组组长签字:教育局审批意 见 年月日

6.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一二年十二月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现就加强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挖掘课程资源,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教改成果开发,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推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先进性原则 课程建设应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职业性原则 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专业)教学大纲、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3. 创新性原则 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环境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要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 4. 共享性原则 课程资源要具有普适性,满足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能够在校内和校际共享。 三、基本程序 课程建设目标是:在学校中,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完善的教材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建设应按以下步骤推进: 一要学校组建课程建设机构。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机构,下设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研究制定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课程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将课程建设与实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突出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督导评估力度,推动课程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继而辐射和推动学校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二要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群与专业岗位调研,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 ——大成桥中心小学剪纸特色侧记 大成桥中心小学是为了落实温总理的嘱托而建起的一所全新的学校,学校建设规模大,规格高,教学设备设施完善,建设总投资4000多万元,内部装备达500多万元,是目前一流的省级农村小学。学校自2011年12月开始创建长沙市剪纸示范学校。两年的执著追求,两年的不懈探索,学校剪纸艺术特色已初具规模。 一、营造氛围,开发课程 1、课程建设前景。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它集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身,在培养学生技艺、毅力、等方面有独特的魅力。剪纸艺术进校园,能有效地将剪纸教学与学科教育、德育教育、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剪纸教育成为表达学生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以剪纸艺术为切入点,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使这项特色活动能够更加普及、持久地开展,确立了“剪纸艺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品行”的指导思想,在全校普及剪纸教学活动,把剪纸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课程环境的开发。学校特邀请长沙市民间剪纸艺术协会来校进行剪纸艺术进校园巡展,请专家进校园给学生做剪纸示范,以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学校把剪纸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开辟了剪纸文化的专用宣传窗,准备了剪纸制作专用教室,各班级设立了剪纸作品专栏。同时把原来张贴在校园内的名人名言换成了学生剪纸作品,并根据作品内容配上恰当的富有小学生特点的礼貌用语、环保语言、安全警示等,校园内处处充盈了富有情趣的剪纸文化韵味,从而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师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感兴趣。 3、课程教材的开发。学校特组织艺术教师一起编写了一套很有适用价值的剪纸校本教材。教材主要分为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内容包括:低年级的对剪纸的基本认识、简单的技能技巧;中年级的剪纸种类、剪纸技法和简单的创作;高年级的剪纸的基本刀法、作品的创作和集体创作,以及对于剪纸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4、课程师资的开发。学校美术教师承担剪纸课教学任务,他们负责系统地教会学生剪纸技巧。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剪纸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人人都承担着课余指导学生剪纸的辅导任务。剪纸课程开发前,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剪纸特长,但他们具有

骑龙中心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方案详细

重庆市南川区骑龙乡中心小学校 “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课改特色实验区步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南川区教育委员会、南川区课改办的统一部署,我校以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为引领学校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问题分析 课改十余年来,我校教育观念不断改变,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实效不断增强,学校特色不断彰显,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加强课程领导力迫在眉睫。 (一)课程观念急待转变。没有建立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需完善。干部教师教育思想老套落后,教学中关注“教”多,关注“学”少;一些老师重视课堂教学规范,但缺乏课程意识,对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等能力不足;部分老师即使具备一定的课程观,也是表面文章多,实质内容少,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 (二)课标意识急待加强。很多教师观念陈旧,课标意识薄弱,解读不深,对教材编写意图不明;对学段、学期、单元目标划分不准;对课时目标拟订不实;甚至少数教师目中无“标”。同时,没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抓质量的方法老套落后,缺少科学手段。 (三)师资水平急待提高。校长、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课程建设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教师数量表面足,但实际上教师上挂、交流造成师资紧缺,并且教师不配套,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较大,影响了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同时,缺乏理念先进、实践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高水平、专家型教师队伍。 (四)办学实力急待改善。学校对已有的功能室,辅助手段的运用率较低,信息化技术对提升教育品质的功用还未显现。干部教师满足已有成效,满足于现状,对新课程改革停留于口头上,真正实质行动十分困难,缺少有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树立课程意识,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加快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加速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建设特色课程,打造课改特色学校,造就一批名教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完美整理

我理解中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理解中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知道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他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因为网络可以非常迅速地传递信息。因此,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快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教育科技研究网络发展成为商业网络,并已经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现在因特网已经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好处,并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都已离不开网络。 现在因特网已经成为全球的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全世界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纷纷研究和制定本国建设信息基础结构的计划。这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变成人人可知而且备受关注的热门学科。 网络工程专业的出现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得到迅猛发展的为背景的,从专业定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都反映是面向网络工程建设的专业。在教育界对此专业的设置的定名和内涵有不同的意见:即应当设置为技术内涵更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还是限于网络工程建设的专业。目前,部分大学在不能更改专业名称的前提下,已经开始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适应更广泛的需要。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针对以“网络工程建设”为培养标的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及相关领域中的系统研究、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课程建设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水平需要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出现不足,尤其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缺少学术水平的带头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对年轻教师往往用的多指导培养的少。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掌握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 2、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出现:“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现象,教师来自不同的部门,还有一些外聘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尤其一些特色艺术院校课程种类繁多,课时短,有的课程只开设1-2周,不利于课程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利于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学生吸收专业知识、适应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3、由于课程的复杂性,教学质量监控困难 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果按专业划分,即是公共课和专业课,两者可以交叉。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一般大一的课程大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大四开始毕业设计和进行实习,课程很少。课程建设涵盖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课程种类繁多,建设内容宽广,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带来了困难。 4、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硬件设备不完善,有些设备陈旧落后,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影响到正常教学和学生人身安全,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二、课程建设改革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他们到高层次学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