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周联松

【期刊名称】《中外健康文摘》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组实施不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臂丛功能分值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神经电位恢复率分别为70%、50%;两组神经功能分值和神经电位恢复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经过规范化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臂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临床致残率,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2页(127-128)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作者】周联松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65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3

【相关文献】

1.规范化康复治疗对臂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J], 马江帆; 刘洁

2.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背阔肌移位重建前臂屈曲及旋后功能的康复护理[J], 郝丽丽; 张晓杰; 石娜; 石慧征; 路新民

3.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后早期手功能训练对患儿臂丛神经康复的应用研究[J],

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1)常规给予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等治疗。 (2)中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桡侧腕长、短伸肌,指总伸肌、拇长伸肌等进行局部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治疗强度以达到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运动为准。 (3)手法治疗:沿桡神经的走向,在其易受损伤的部位查找发生肿胀、粘连病变的软组织,给予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每次20~30分钟,可见局部酸痛感减轻,病变软组织变软。 (4)进行增强肌力的康复功能锻炼。在能进行主动运动时给予适量的阻力,使其活动能够达到或接近正常活动度,每天2次,以感到局部轻微疲劳为标准。 ---------------------------------------------------------------------------------------------------------------- 上臂桡神经受压的常见有三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腋臂角处:在该部位桡神经正好位于肱骨颈和肱骨干上端的内侧。休息时将腋部置椅子背上而容易发生,或不适当地应用拐杖行走,将体重全部经腋部压在拐杖的横杆上,很容易发生桡神经受压而损伤。 第二个部位是在上臂的外侧,桡神经沟部:桡神经从后转向外侧部位,在此段桡神经位于肱骨外侧紧贴肱骨,当侧卧时将同侧上肢压在身下很容易损伤桡神经,特别在周末吃醉酒后侧身卧位,将手臂压在身下大睡,醒后就可能不能伸腕伸指,故西方人将之称为“周末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常常在2-4周内自行恢复。 第三个部位是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该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约10cm处,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也就是在此处桡神经相对固定,而且是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容易遭受卡压,特别是在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该病有自行恢复的趋势。临床上观察2-3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步骤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步骤 1,是否存在臂丛神经损伤: ①上肢5大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中出现任何2支神经的联合损伤(排除同一平面 的切割伤); ②手部3大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任何一根合并肩或肘关节功能障碍; ③手部3大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任何一根合并前臂内侧皮神经功能障碍。 2,节前还是节后损伤: (一)病史:节后损伤一般损伤较轻合并昏迷及骨折者少见灼性痛少见;节前损伤一般损伤较重合并昏迷及骨折者多见伤后有灼性痛. (二)体征:节后损伤斜方肌萎缩不明显耸肩功能正常Horner征阴性节前损伤斜方肌萎缩严重耸肩功能受限Horner征阳性. (三)肌电变化:节后损伤SNAPSEP都消失;节前损伤SNAP存在SEP消失. 组胺试验:节前损伤阳性反应节后损伤阴性反应 3,损伤的部位:健康骨上或健康骨下 临床上以胸大肌健康骨部代表C5-6,背阔肌代表C7,胸大肌胸肋部代表C8 T1。上述肌肉萎缩代表损伤在健康骨上,即根干部损伤。上述肌肉功能存在代表损伤在健康骨下,即束支部损伤。根据损伤神经的不同组合再分锁骨上的根或干的损伤; 相邻两大神经的联合损伤为干损伤,不相邻的两大神经的联合损伤为束损伤 4,根,干,束,支的定位诊断: 1) 胸廓出口综合症(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症) 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在颈肩部胸廓出口处受压,出现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肌肉萎缩及锁骨下血管受压征象等表现,称为胸廓出口综合症。病因主要有斜角肌肥厚痉挛、颈肋、纤维束带等,多发20-40岁女性,表现为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症状。上肢高举试验、Adson(斜角肌压迫试验)挺胸试验、肩外展试验阳性。X线示颈肋、颈7横突过长。 2) Tinel’s sign 由远端向近端沿神经干叩击,一旦叩到某部位,该神经支配的皮肤有麻痛或放射性疼痛,提示该神经已再生到这里。须注意:如系了解神经再生的情况,必须由远端逐渐向近端叩击,如由近端向远端叩击,可能Tinel征要向远段延伸4~6 cm,可能更远。这是由于以后的麻痛觉被再生远端的皮肤振荡所激发,是不准确的。在周围神经卡压的病人,Tinel征的检查十分重要,不过主要是寻找 Tinel征最明显处,应反复沿怀疑被卡压的神经干远端向近端叩击,再从近端向远端叩击,Tinel征最明显处,即神经卡压的部位。 3) Horner’s sign: 颈部交感神经链损伤,颈下交感神经节受损的表现,临床上症状有四方面:眼裂变小、眼球凹陷、同侧面部出汗减少、瞳孔变小。前三种情况时间长后可以代偿,瞳孔变小会遗留下来。提示近椎孔臂丛神经损伤。诊断节前损伤的可靠率85%以上。

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康复的中医思考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9, 8(4), 287-29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813689530.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813689530.html,/10.12677/tcm.2019.84048 TCM Thinking on Rehabilitation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fter Repair Lishu Zhao1, Bin Xiao1, Zhengyu Li1, Shenyu Zhang2, Junming Zhou2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Hand Surgery Rehabilitation Room, Huashan Hospital,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l. 2nd, 2019; accepted: Jul. 23rd, 2019; published: Jul. 30th, 2019 Abstract Afte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the limb function was limited, the disability rate was high, and the prognosis was poo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patients, we should choo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fumigation, rehabilit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help the patients recover their upper limb fun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the attribution of meridian and viscera, and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nd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康复的中医思考 赵立书1,肖彬1,李征宇1,张沈煜2,周俊明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康复室,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0日 摘要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侧肢体功能受限,残疾率较高,预后较差。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熏蒸、康复等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积极恢复上肢功能。本文就臂丛神经损伤的病因病机、经络脏腑归属、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导读]颅骨骨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骨折的本身,而在于可能同时存在颅内血肿和脑的损伤而危及生命。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依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初级护师考试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颅骨骨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骨折的本身,而在于可能同时存在颅内血肿和脑的损伤而危及生命。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依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一)解剖概要 颅盖骨的外板厚,内板较薄,内外板表面均有骨膜覆盖,内骨膜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隆部,内骨膜与颅骨板结合不紧密,颅顶部骨折易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颅底骨面凹凸不平,厚薄不匀,有两侧对称、大小不等的骨孔和裂隙,脑神经和血管由此出入颅腔。颅底被蝶骨嵴和岩骨嵴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颅骨的气窦(如额窦、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均贴近颅底,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骨贴附紧密,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形成脑脊液漏,也可由此导致颅内感染。 (二)临床表现 1.颅盖骨折:线形骨折常合并有头皮损伤,骨折本身依靠触诊很难发现。凹陷范围较大的骨折者,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但小的凹陷骨折需经X线摄片才能发现。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合并有颅内血肿。 2.颅底骨折:颅底骨折多为强烈间接暴力引起,颅底骨折虽不与外界直接相通,常伴有硬脑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或颅内积气,一般视为内开放性骨折。 (1)颅前窝骨折:表现为眼睑青紫,眼结膜下出血,俗称“熊猫眼征”、“兔眼征”,鼻和口腔流出血性脑脊液,可合并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出现瘀血。脑脊液漏从外耳道流出,如鼓膜未破,则可沿咽鼓管入鼻腔形成鼻漏;有时骨折累及蝶骨也会出现脑脊液鼻漏。可损伤面神经和听神经。 (3)颅后窝骨折:在耳后及枕下部出现皮下瘀斑,脑脊液漏至胸锁乳突肌和乳突后皮下,偶有第9——12对脑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4-07-11T16:15:03.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周联松 [导读] 对患者臂丛神经损伤功能进行评定,项目包括臂丛功能评分和神经电位恢复情况。 周联松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654100)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组实施不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臂丛功能分值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神经电位恢复率分别为70%、50%;两组神经功能分值和神经电位恢复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经过规范化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臂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临床致残率,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12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1.2)岁;其中全臂丛损伤15例,上干损伤20例,束支部损伤2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年龄分别、性别比例、病情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显微外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一般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给予患者心理辅导治疗,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进行康复治疗,并遵循医嘱实施机体相关运动康复训练。 (2)低频电疗法:采用神经肌电促通仪对患者实施治疗。将正极放置C5-T1处,负极放置患者上肢五大神经处,随后调节仪器频率大小至患者耐受程度,即可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min,每日2次,并观察和记录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3)中频电疗法:采用中频电疗仪对患者实施治疗。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和患者上肢五大神经调节治疗的频率和周期,并连接好电极板,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治疗频率大小,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20min为宜,观察和记录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4)运动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是患者臂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训练方式。但由于患者臂丛神经损伤的原因各异,采用的神经位移术也不用,其康复训练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因此,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训练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患者臂丛的安全。比如针对副神经位移至肩胛上神经的患者,应当采用耸肩运动进行康复训练。在患者保持站立姿势下,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双肩同时做耸肩运动,然后逐渐做肩部外展训练,促进臂丛神经功能的恢复。 (5)中医推拿治疗:以中医推拿为主,对患者实施中医方法治疗。主要是对患者关节处或僵硬上臂进行揉捏、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每周3次,每次治疗30min为宜。 对本组研究以30天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行臂丛神经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指标 完成4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臂丛神经损伤功能进行评定,项目包括臂丛功能评分和神经电位恢复情况,臂丛功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臂丛功能分值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分值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臂丛神经功能分值比较(分) 组别损伤类型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n=30)全臂丛损伤(n=7) 7.20±1.98 8.67±1.25 上干损伤(n=10) 3.54±1.53 6.78±1.11 束支部损伤(n=13) 8.86±1.21 11.42±2.05 对照组(n=30)全臂丛损伤(n=8) 6.98±1.85 7.18±1.02 上干损伤(n=10) 3.75±1.85 4.26±1.58 束支部损伤(n=12) 8.57±1.58 9.87±2.25 2.2两组神经电位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21例患者有再生神经电位,恢复率为70%;对照组有15例患者有再生神经电位,恢复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临床研究认为臂丛神经损伤发病与外伤、炎性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其临床症状主要以肩胛带肌为主的疼痛、无力和肌萎缩等,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临床治疗难度仍然比较大。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为臂丛神经损伤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但需要配合规范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采用一系列康复康复治疗包括:低频脉冲电疗法对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十分

到底桡神经损伤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到底桡神经损伤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在生活当中,因为桡神经损伤引起的伤痛我们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怎样才算是桡神经损伤。如果有桡神经损伤损伤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容易留下后遗症。也正是因为桡神经损伤,有的患者手臂不能正常的往后摆动,严重的患者可能手指都不能正常伸直。这就一定要就医治疗了。 桡神经损伤较常见。原因如下: 1.由于桡神经在上臂贴近肱骨,在前臂也较靠近桡骨,因而骨折时常同时受伤。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常被埋于骨痂中。 2.牵拉或压迫而使其受伤。例如上肢外展过久或头枕上臂入睡等。

3.枪弹伤,切割伤。在战时或角斗时直接致伤。 4.手术损伤:例如桡骨头切除术或肱骨手术时致伤。 5.骨痂生长过多或桡骨头脱臼也可压迫桡神经。 肱骨闭合性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多属神经挫伤,较少为断裂伤,一般先行保守治疗,3月无效后手术探查。探查包括腋部和上臂桡神经的显露和肘部及前臂桡神经的显露。根据术中所见神经病变性质进行相应的神经手术。 1.根据伤情采用神经减压、松解或缝合术。必要时用屈肘,肩内收前屈及神经前移等法克服缺损。如缺损多则作神经移植术。神经吻合后效果较正中神经尺神经为好。 2.如不能修复神经,可施行前臂屈肌属肌腱转移伸肌功能重建术,效果较好。肱三头肌瘫痪影响不甚严重,因屈肘肌放松和地心引力可使肘关节伸直。

3.神经未恢复前可使用悬吊弹簧夹板,以减少伸肌过度牵拉,影响疗效。 桡神经损伤的情况一般来说都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愈之后情况是否都如之前就不好说了。难免会因为桡神经损伤而留下一些后遗症,如果在桡神经损伤治疗阶段之后紧接着有一些康复训练的话,情况可能会相对没有康复训练的患者要好一些。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康复训练与疗效分析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康复训练与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14T16:02:31.1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吕玉成 [导读]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系统康复对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防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海林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黑龙江海林市 157100 【摘要】目的:探究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康复训练与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4例,对其在医院治疗后的康复训练与疗效的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64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治疗手段与康复训练治疗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记录与分析比对,探究术后康复训练治疗的实际治疗效果,并进行了相应的疗效分析。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系统康复对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防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Methods:choose 64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in the hospital after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condition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received 64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atients,respectively,using traditional treatments and nursing treatmen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record and analysis,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to explore the actu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and the corresponding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Conclusion:brachial plexus injury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al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brachial plexus injury;Rehabilitation training;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臂丛神经损伤是由于砸伤、绞伤、产伤、牵拉等因素所造成,少数病人由切割伤等直接因素所致,根据损伤轻重可以导致肢体瘫痪甚至上肢功能丧失。目前临床上存在重视手术修复,忽略术后康复的弊病,使患者的肢体功能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且常常发生关节挛缩等并发症,这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课题,康复训练的最佳疗效,也成为了医学人员研究的对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通过手术,可以使患者臂丛神经功能得一定程度地恢复,然而术后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采取规范化的康复治疗,从而观察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康复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相关知识背景 臂丛神经损伤是目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它的致残率较高,多发在青壮年,目前臂丛神经损伤仍然是医学界很难攻克的难题之一。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是周围神经损伤的一个常见类型,对臂从损伤(brachial plexus injury)的认识,最早是1768年Smeillie首次描述的1例臂丛产瘫麻痹。此后Ducheme(1861)、Erb(1874)描述了上干型产瘫,Klumpke(1885)描述了下干型产瘫。1874年Flaubert首次报道成人外伤性臂丛损伤,1886年Thorburn首次进行了臂丛损伤手术修复。但直至1966年SICOT巴黎会议,臂丛损伤修复的疗效一直令人失望。随着臂丛显微外科修复技术尤其是神经移位术的开展,臂丛损伤的疗效逐步提高,这一领域我国顾玉东、瑞士Narakas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1.2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共64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均,其中男性患者36名,女性患者28名,2名新生新生儿患者,15名工地干部,机器意外事故造成不同程度的牵拉性损伤,其中3名是较为严重的患者,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耗时耗力较大,交通事故造成的损伤多达34例,多为20到30岁的年轻患者,3例工厂坍塌致玻璃割伤,造成的臂丛伸进损坏,出现肌肉无知觉等状况,另外的10例,分别是不同程度的臂丛损伤,本研究对选出的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1.3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选取的64名患者,进行对比康复训练。在治疗期间,其中30名患者按规范配合相应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另外30名患者则进行传统的治疗,康复训练进行3个月后观察结果。第一组患者丛神经损伤术后3天开始给伤口以下肌肉进行按摩,并适当的活动未固定的关节,以改善静脉、淋巴回流、减少肿胀;术后1周开始肌肉舒缩运动,并指导患者对未固定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伸曲运动,有助于改善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僵直;术后4周当肌肉出现收缩时,练习上肢屈伸、提肩等运动,第二组则选择自然恢复。评估项目为臂丛功能分值及神经电位恢复情况,臂丛功能分值与状态成正比,即评估所得分值越高表示功能状态恢复越好。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月后对患者从恢复和是否有并发症的出现等方向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3.讨论 关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仍是临床中难度较大的治疗疾病,国内外近些年来出现较多关于本病治疗的研究,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而这均对改善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效果提供了必要前提,但患者过度依赖手术而忽视术后的康复治疗,无法达到手术预期效果。本研究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全面干预及多形式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并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 引起臂丛损伤的最常见病因及病理机制是牵拉性损伤。成人臂丛损伤大多数(约80%)继发于摩托车或汽车车祸。如摩托车与汽车相撞、摩托车撞击路边障碍物或大树,驾驶员受伤倒地,头肩部撞击障碍物或地面,使头肩部呈分离趋势,臂丛神经受到牵拉过度性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的护理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护理 (一)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在受伤初期,对治疗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神经对接就等于功能的完全恢复;随着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加重,而逐渐丧失信心。因此,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法、神经的恢复时间及预后,掌握主动功能锻炼的方法,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宜高营养且B族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3.体位患肢处于功能位。 4.遵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2甲钻胺等,促进神经再生。 5.潜在并发症的预防由于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应注意保护患肢,协助料理日常生活,防止皮肤烫伤、肢体冻伤和挤压 伤。①用热水袋时水温≤50℃;②在寒冷季节里,暴露部位 要注意保暖;③睡觉时应用软枕抬高患肢并防止被压,在拥 挤的环境中应将患肢紧贴胸部,以防止受压;④被动活动患 肢,损伤处进行理疗,加强主动和被动功能练习,预防肌肉 萎缩、关节挛缩。 (二)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神经损伤修复有其特殊性,损伤后其远端均发生变性;而神经生长特点是由近端按每日1mm的速度向远端生长。因此,治疗周期较长,临床症状短期内难有显著的改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防急躁、绝望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2.饮食多食鱼类、瘦肉、牛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且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几具是富含维生素B1(如玉米、小米、薏苡仁、燕麦、荞麦、豆类等)食物,有助于营养神经,促其恢复, 3.体位及肢体位置患肢高于心脏,利于静脉回流,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在神经吻合最初的4周内保持神经处于张力最小的位置,即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对肌力严重破坏者给以支具,以防关节挛缩畸形,尤其是防止肩关节脱位。 4.病情观察从护理①保持伤口引流通畅,以防积血造成神经粘连;②神经移植的患者,取神经的部位会发生麻木、感觉障碍,应慎防冻伤、压伤等并发症发生。 5.康复锻炼 (1)单纯神经松解者,术后48小时,即可做患肢肌肉的静止收缩练习及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 (2)术后2周,试做向瘫痪肌肉传递冲动练习:患肢充分进行增强肌力练习;新近修复的肌腱、肌肉,在静息约2周后应随着缝合处抗张强度的恢复而逐渐开始由轻到重地主动收缩;肌力为1—2级时进行主动运动或感应电刺激;肌力达3级以上时必须进行抗阻练习。 (3)术后4周,缝接的神经初步愈合,可暂时取下外固定做小范同的关节屈伸运动,动作要轩柔,幅度缓慢增加,避免牵拉缝合的神经。同时进行理疗.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组织粘连。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 讲稿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 一、概述 (一)应用解剖 上肢肌肉中,除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提肩胛肌主要接受来自颈丛的颈,、颈。神经外,其他均由臂丛神经支配。臂丛神经由c3一c8和T1脊神经的前根组成,可分为根、干、股、束和支、终末形成腋、桡、肌皮、正中和尺神经。C3和c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综合并组成上千;c7神经根单独组成中干;c8和T1神经根台并组成下干。每个神经干又分成前后2股。上干和中干前股合并成外侧束,位于腋动脉外侧。下干前股单独组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内侧。上、中、下干的后股合并后组成后侧柬,位于腋动脉的后上方。约在肩胛骨喙突水平面,外侧、内侧和后侧神经束发出神经支,支配上肢肌群。外侧束发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后侧束分出腋神经和桡神经。 (二)臂丛神经根、干、束的分支 臂丛神经在根、干、柬均有神经分支发出,熟悉这些分支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 (1)由c3和c6神经根出椎间孔发出的支配斜角肌和颈长肌肌支。 (2)c3神经根的部分纤维加入主要由c4神经根构成的膈神经。 (3)c3、c6和c7神经根部分纤维组成支配前锯肌的胸长神经 (4)c5神经根发出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和大小菱形肌。 2臂丛神经干发出的分支 (1)由上干发出的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2)由c5和c6神经纤维支配锁骨下肌的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臂丛神经束除了形成腋、桡、肌皮、正中和尺神经外还发出4条重要神经: (1)胸前外侧神经:从外侧束发出,主要支配胸大肌锁骨部。 (2)胸前内侧神经:从内侧束发出,主要支配胸大肌胸部和胸小肌。 (3)肩胛下神经:由c3和c6神经纤维组成,发自后侧束,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4)胸背神经:有c6、c7和c8神经纤维组成,发自后侧束,支配背阔肌。 4.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 当c8和T1神经根撕脱损伤时,累及交感神经的颈上神经节前段,从而产生瞳孔缩小、服睑下垂和眼球下陷,称之为霍纳综合征。 (三)病因与诊断要点 1病因:臂丛损伤多为:牵拉伤、撞击伤、切割或枪弹伤、挤压伤和产伤。 2诊断要点: (1)腋、肌皮、正中、桡和尺神经中任何2条同时损伤,且不在同一平面的切割伤者,应考虑为臂丛损伤。 (2)若胸大肌或背闹肌出现麻痹者,则臂丛损伤平面在锁骨上;若两块肌肉正常者,损伤平面在锁骨下。 (3)若伤后出现耸肩动作消失,斜方肌萎缩者,为c6、c7神经根性撕脱伤(节前损伤)。出现霍纳征阳性征者为c8、T1根性撕脱伤。 (4)临床检查为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肌电图测不到神经传导速度者为完全

臂丛神经损伤解剖诊断及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诊断治疗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 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 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臂丛神经分5根、3干、6股、3束、5支部分,C5—C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缘相和,组成上干;C7组成中干;C8—T1形成下干(位于第1肋骨表面,每干长约1cm )。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位于锁骨表面,每股长约1cm);3干后股组成后束,上干前股和中干前 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形成内侧束,束的长度约3cm,各束在相当于喙突水平分出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臂丛神经全长约15 cm,约150 000根轴突。臂 丛位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肩关节附近,邻近动脉,易造成臂丛神经损害。 1、外伤:闭合性损伤见于车祸、运动伤(如滑雪)、产伤、颈部的牵拉、麻醉过程中长时间将肢体固定在某一臂丛神经损伤位置时,开放性损伤主要见于枪弹伤、器械伤、腋动脉造影、肱动脉手术、内侧胸骨切开术、颈动脉搭桥术,颈静脉血透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害亦有报道,是臂丛神经损伤的最常见原因。 2、特发性臂丛神经病: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或痛性臂丛神经炎,也叫Parson age - Turner综 合征。这种病人常有病毒感染、注射、外伤或手术的病史。此外、偶尔也可发生Lyme病或 立克次体感染。最近有人报道,由Ebrlicbia细菌引起的一种蜱传播疾病也可发生臂丛损害。 3、胸廓出口综合征(TOS):各种不同的颈椎畸形可以损及臂丛神经根、丛及血管。可以单侧的,也可是双侧的。由于紧拉的颈椎纤维环从第一肋延伸至残遗的颈肋或变长的第七颈椎横突,从而导致C8和T1前支或臂丛下干中神经纤维受到损害。 4、家族性臂丛神经病:本病在急性期与痛性臂丛神经炎很难鉴别。有家族史,其遗传特点是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较早。有时可并发颅神经受损(如失音),以及腰骶丛神经和植物神经受损。如果有家族性嵌压性神经病的表现,则可以通过神经电生理发现多个周围神经受累。腓肠神经活检可以发现神经纤维轻度脱失,有奇异的肿胀,髓鞘呈现香肠样增厚。 5、放射性臂丛损害:在放射性治疗后可出现缓慢进展的臂丛神经病,无痛性,常在上臂丛多见。 6、肿瘤:恶性肿瘤的浸润,常见于肺、胸部的肿瘤,导致进行性加重的臂丛损害,以下臂丛多见多伴有Horner综合征。

神经损伤恢复时间介绍

神经损伤恢复时间介绍 神经损伤恢复时间介绍指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的损伤,损伤后的典型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病因 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病理生理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断裂 神经完全断裂,临床表现为完全损伤,处理上需手术吻合。 2.神经轴突断裂 神经轴突完全断裂,但鞘膜完整,有变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神经完全损伤。多因神经受轻度牵拉伤所致,多不需手术处理,再生轴突可长向损伤的远侧段。但临床上常见的牵拉伤往往为神经完全或部分拉断,如产伤或外伤,恢复较差。

3.神经失用 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显微镜下改变不明显,电反应正常,神经功能传导障碍,有感觉减退,肌肉瘫痪,但营养正常。多因神经受压或挫伤引起,大多可以恢复;但如压迫不解除则不能恢复。如骨折压迫神经,需复位或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临床表现 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 (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脊髓损康复科) 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护理问题 1.排尿障碍 在脊髓损伤早期因膀胱可完全丧失神经支配,引起尿液潴留,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残余尿,而产生尿流不止,所以一般在受伤后两周内要给患者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持续开放,使膀胱里不积存尿量,可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待2-3周后将持续开放引流改为定时开放引流。以促使膀胱得到充盈及排空训练。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尿管。每天清洗尿道口两次,使之清洁无分泌物,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排尿量,以冲洗膀胱。 2.肠道功能障碍 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及腹胀。我们首先采取饮食治疗,要定时、定质、定量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液体分泌,使肠内容物增加,形成硬粪块的机会减少,并可顺结肠走向进行按摩,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再有灌肠以促进胃肠蠕动而排便。在腹胀严重而影响呼吸时,可用肛管排气。 3.体温调节障碍 正常人体可通过代谢、神经和体液等来完成体温调节。并经脊髓和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加以协调控制和维持。使机体在产热和散热过程中保持平衡。颈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因失去交感神经支配,汗腺也麻痹,体温调控能力降低,故出现体温异常,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对这类伤员应进行物理降温等,并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糖和氨基酸,以补充高热的消耗。必要时实行药物降温。 4.呼吸功能障碍 颈脊髓损伤后,位于脑干,延髓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向下传导束丧失功能,呼吸的自主节律和深度因不能控制而出现呼吸障碍。另患者的体位不妥,咽喉内的粘液难以排出。有可能被吸入气管内引起感染。因此,以改善呼吸道的通畅,排出分泌物和防止吸入肺内为主要目标。应经常变换体位,勤翻身,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咳痰动作,每次翻身时扣打胸背部,以利排痰。消除呼吸道过多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褥疮 褥疮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症。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因瘫痪部位感觉消失,缺乏对损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加之自身重量压迫,持续挤压皮肤,即可发生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及排泄物的侵渍和摩擦,如粪、尿和汗等。易使皮肤糜烂、破溃。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要保持床上用品干燥清洁、平整柔软、无皱褶、无渣屑。并定时翻身,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身体保持干燥清洁,经常擦洗,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对皮肤易出汗部位可用爽身粉涂擦,若发生褥疮,应解除压迫,创面清洁,并随各期的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 6.疼痛 脊髓损伤,在损伤节段有相应的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引起疼痛,通常服用止痛药物,或针刺、针灸等,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 一肺部感染的预防、护理 1、帮助并鼓励病人咳痰:教给病人正确有效的咳嗽方法。定期指导患者用力咳嗽,促使肺膨胀和排痰。因疼痛有敢咳嗽者,适当用止痛剂,胸部有损伤者可用双手固定胸部,肋间肌麻痹而咳嗽无力者,可用双手按压上腹部以辅助呼吸。轻轻扣击有背部,也有利于分泌物排出。拍背的方法:五指并拢弯曲,由上向下,由两侧向中央排击病

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治疗

中华创伤杂志 科技期刊 ZHONGHUA CHUANGSHANG ZAZHI 1998年 第2期 No.2 April 1998 吴梅英 【摘要】 目的 探讨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58例桡神经损伤患者,33例 采用显微外科吻合和移植,19例神经松解,2例神经残端植入,4例肌腱转位。结果 神经吻合和移植优良率 93.9%,神经松解优良率89.5%,4例肌腱转位疗效均满意,2例神经残端植入者疗效均差。结论 对已明确的 桡神经深支应尽早手术探查修复;对于鱼尾平面的桡神经深支损伤宜采用肌腱转位。 【关键词】 桡神经深支 吻合 移植 损伤 T herapy for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WU Mei-ying. Dept. of Orthopaedics, Southwestern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s on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Methods W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inical data of 58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year of 1984 and 1994. Among them, there were 33 cases done with microsurgical anastomosis or transplantation, 19 with neurolysis, 2 with nerve end embedment and 4 with tendon transposition. 姟迹祝裕怠保龋凇絉esults The following-up showed that 93.9% of the patients were excellent and good in anastomosis or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89.5% in neurolysis group. Four cases with tendon transposition were satisfactory, but 2 cases with nerve ends embedment were poor. Conclusions I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is surely diagnosed, the repair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endon transposi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with regard to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at the level of “fish-tail”. 【Key words】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Anastomosis Transplant Injury 桡神经深支损伤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伤后往往没有典型的垂腕畸形,易被忽略而漏诊。我院1984~ 1994年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桡神经深支损伤58例,根据不同原因所造成的损伤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取 得了较好效果。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58例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6~64岁。10岁以下儿童6例,60岁以上4 例,余为青壮年。新鲜伤14例(4例为孟氏骨折所致,余为锐器伤所致),陈旧性损伤44例(锐器伤24例,8例为 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所致,在初期治疗时24例未发现桡神经深支损伤,其漏诊率达54.5%。12例为桡神经 深支卡压综合征)。 2.治疗方法:新鲜损伤14例中,10例为开放性损伤,清创时同时扩大伤口,找出断裂神经,用8-0带针尼龙 线Ⅰ期修复神经,4例神经嵌压及挫伤予以松解,孟氏骨折同时行切开复位。 陈旧性损伤44例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其中23例神经断裂者中有19例行神经直接 吻合,4例神经缺损在2~3cm者行游离神经移植;15例粘连行神经松解;另6例因神经断裂在鱼尾分支处无 法修复,2例行神经植入,4例行肌腱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1例神经植入患者因神经无恢复,2年后再次 行肌腱转位术)。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中,2例术中同时切除桡骨小头。 结 果 本组病人随访2~12年,根据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运动区肌腱肌力恢复情况及伸掌指情况,分为优、 良、中、差。优:肌力4级以上,伸拇、伸指功能基本正常。良:肌力3~4级,伸拇、伸指可达基本正常生活 要求。中:肌力3级,拇指不能完全伸直。差:肌力2级以下,功能无明显恢复。结果见附表。

百度百科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炎(paralytic brachial plexitis)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主要表现以肩胛带肌为主的疼痛、无力和肌萎缩。发病急,预后好。颈椎骨关节病引起的臂丛损害不包括在内。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应用解剖 1.1、组成 2.2、分支 3.3、臂丛神经根的功能特点 发病机制 疾病病因 1.1、外伤 2.2、特发性臂丛神经病

1、组成 “555”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5条神经根组成。分根、干、股、束、支5部分。有腋、肌皮、桡、正中、尺5大分支。臂丛包括5 根3干,C5 —C6 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缘相和,组成上干;C7 组成中干;C8 —T1 形成下干。(位于第1肋骨表面,每干长约1cm)。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位于锁骨表面,每股长约1cm);每股组成3 个束,束的长度约3cm,各束在相当于喙突水平分为神经支,形成终末神经。臂丛神经全长约15 cm,约150 000 根轴突。臂丛位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肩关节附近,邻近动脉,易造成臂丛神经损害。 2、分支 见下表 发出部位神经名称支配肌肉 根部胸长神经 C567 前锯肌(还受3-7肋间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C345 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 膈神经 C2345 膈肌 斜角肌肌支颈长肌肌支 C5678 斜角肌、颈长肌 干部肩胛上神经 C56 冈上肌、冈下肌 锁骨下神经 C56 锁骨下肌 束部外侧束胸前外侧神经C567 胸大肌锁骨部

肌皮神经C567 肱肌、肱二头肌、前臂外侧皮肤感觉 正中神经外侧头感觉 内侧束正中神经内侧头运动 胸前内侧神经C8T1 胸大肌胸肋部、胸小肌 尺神经大部分手肌 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肤感觉 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肤感觉 后侧束腋神经C56 小圆肌、三角肌、肩外侧皮肤感觉 桡神经 C5678T1 肱三头肌、肘肌、旋后肌、肱桡肌、部分手外在肌 肩胛下神经 C56 肩胛下肌、大圆肌 胸背神经C7 背阔肌 3、臂丛神经根的功能特点 ⑴ C5神经根:其纤维数为8 738~33 027 根,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主管肩外展;主要组成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冈下肌,主管肩上举;独立组成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 ⑵ C6神经根:神经纤维为14 227~39 036 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主管屈肘。单根C6 神经根损伤,临床除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外,上肢活动无明显影响。一旦C5、6同时离断或上干损伤,则腋神经与肌皮神经主要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