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

文学理论复习

文学理论复习.txt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一旦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 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文学理论复习题(A卷)

一.填空4%
1.艾乔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2.马克思说:人脑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和艺术方式。

二、填表题6%
1.请把下列《诗经》、《庄子》中预言与神话、《楚辞》、《史记》等作品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现实型文学:《诗经》 《史记》
理想型文学:《楚辞》
象征型文学:《庄子》

2.请把下列作家填写在相应的位置:托马斯.曼、雪莱、巴尔扎克、贝克特、波德莱尔、拜伦、高尔斯华绥。
浪漫主义文学:雪莱、拜伦
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托马斯.曼、罗曼.罗兰、高尔斯华绥
象征主义文学:波德莱尔
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荒诞派:贝克特

三、简答题
1.文学风格的定义?5%
答:文学风格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作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在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2.简述叙事的构成。6%
答:借用热奈提出的叙事学中“叙述”的三个概念—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来分析叙事的结构。
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在传统叙事文学中作者往往要求读者相信叙述内容是真实的。
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事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叙述内容跟叙述话语有密切的关系;而叙述话语又始发于叙述动作。没有叙述动作便没有叙述话语。
1.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10%
《箜篌引》
汉乐府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时入罗帷。

请指出两首诗歌的抒情角色有何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对诗歌的情感有何影响?10%
答:第一首诗歌的抒情角色是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造成诗作的直率风

格,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抒情主人公的主观自我十分突出,读者直接把人的心灵作为对象来体验和认识。
第二首诗歌的抒情角色是代言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抒情内涵的双重性,可以产生较为丰富的意义。

2.请分析下面两种类型话语的差异4%
A、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B、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A是故事,或事件,只是偶然地排列在一起。
B是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叙事话语是一种组织起来的话语,体现一定的美学意图。

3.我国著名作家余华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就是一到我写人物时,我发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以前笔下的人物都是符合。……自从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后,写到最后,竟然发现我在同人物做斗争……最后总是?赢了,……“
请你预测一下“人物”赢了还是“我赢了”?并说出你的理由来15%
答:余华认为小说家的成熟在于“我”和“人物”做斗争时,最后总是“人物”赢了: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成熟的作家大多乎用顺从人物性格自身发展的方法,而不是相反。遵从人物性格逻辑的自由发展而改变原来的设想,是一种成功的方式。因为这样做能使人物有活泼的内在生命。其由性格所支配而产生的各种悲欢离合能产生极强的真实感。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悄悄地赋予了作品以作家未曾明确的意识,无意中反倒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动机暗换所造成的冲突,便即使作品内容一波三折,也使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五、文本分析题
第一题
法国作家纪德的小说《伪币制造者》中一章《普氏家族》一章的末尾。
请指出这个“我”或者“我们”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吗?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文学上的叙述效果?
答:不是,在这里“我”或者“我们”是叙述者的自我称呼,以插入叙述者的声音。在这里,叙述者声音的出现破坏了叙述的连贯和整体性,强调“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经典叙事所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这正是作者所最求的特殊风格。













第二题、摘自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 革命》
请你从话语理论来分析这篇小说的节录,指出文章中什么部分是“言语”?什么部分是“话语”?文章中话语的沟通情况怎么样?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说这段话语是一段审美话语的创造,而不是一段日常生活对话的记录?
请你展开论述。20%
答:首先要假定这是一篇具有完整结构的文章,具备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五个要素,因此是一段话语

。“言语”是指文章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之间的对话。
赵太爷“老Q”沟通的失败和秀才的“阿Q”沟通的成功准确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语境对话语沟通的影响。前者典型的语境对话语的扭曲作用,后者反映了话语沟通对语境的顺应要求。阿Q和赵白眼之间对话造成他正常的商品交易变成一桩需要捕捉罪证的实事,这说明了话语在一定语境中所产生了巨大的震荡波。(话语在想象中调整人与人的权利关系)
这是一段审美话语,他带有话语蕴藉的属性。
话语创造性的特殊性。这一话语现象是文本和话语蕴藉的集中体现。然而这段话有着审美话语的特性,无功利性和功利性作用;形象和理性;情感与认识。
意义解读的多重性。体现在这个话语活动中的话语蕴藉,虚构的艺术但准确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内在原因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文学理论复习题(B卷)

一、填空题10%
1.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从文学研究的总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人物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轮到你朗诵昵称哎说话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
这四句话的“话”都属于语言。是总体上的语言现象,但相互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别.“普通话”是指语言系统;“说话”是指个人言语;“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是指与社会权利密切关联具有控制力的话语;让人回味再三的“这些话”是指文本。

二、连线题
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中把坝体中形成对应的四对找出来。
答: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三、名词解释
1.期待视野
答: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文学意境
答: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话语蕴藉
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

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4.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5.奥尔巴赫的模仿论
奥尔巴赫认为西方的模仿论有两种传统: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目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后**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四、简答题
1.什么事文学的叙事?
答: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试分析话语蕴藉的两种典型形成(含混和含蓄)
答: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藏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三、材料辨析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近人钱锺书对此作了深入分析,正如他指出“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最终得出“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他认为,对“文如其人”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写什么容易作伪,而怎么写却不易作伪,所以“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2.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有这样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请你指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答:这是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还原与异变。

六、文本分析题
第一题:先请阅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有关材料
根据这段阅读材料,请你来分析一下,叙述视角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答:叙述角度既视角。根据材料中的分析,首先按照人称区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重点说明不同叙述方式中视角或焦点的差别,即“无人焦点叙述”和“内在式焦点叙述”的差别。“无焦点叙述”的特点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

义的愿望。“内在式焦点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深入到了角色内部,由于视角的限制而产生了更加逼真的效果。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与作品中人物更加贴近,更容易互相认同。
无焦点叙述容易形成客观事实陈述态度,读者和人物角色处于一种疏离的态度。在本文前部分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我”对孔乙己带有嘲笑的心理。
随着叙事的展开,同时作答的写作的意图驱使文本叙事在暗中转换,又不落痕迹——即从无焦点叙述转向焦点叙述。“我”对孔乙己的悲剧姓名的同情,也带动了我们对人物角色的认同。
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无焦点叙述方式;而有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因而使得叙述实际上靠拢了无焦点叙述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同一部作品中叙述视觉和人称变换的情况。由于视角不同,读者所处的地位,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同一部作品中视角的变换会使读者的视角与兴趣也随之变换,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第二题:马克吐温的微型小说
请你分析一下这篇“流水账”为什么会是一篇文学佳作?请结合“划分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来谈论这个问题。20%
答:从作品的特殊结构和一些蕴含的意义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有时研读对象具有文学作品的特点,但也有时是文学语境使我们把它看作文学作品。因此,谈论什么是文学需要综合多视角,各种视角之间必须为对方留有余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