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万方数据

图1传统媒体报道数逐日分布图

在这一分布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新闻报道数量及变化情况,再统计同时段的天涯论坛相关帖子数目(见图2),将新闻报道数分布与同时段的天涯论坛的帖子分布图进行比较,得出:

图2天涯论坛相关帖子逐日分布图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14日回到第一天的报道数量。即10月”日有1篇相关报道,10月12曰有4篇,10月13日有6篇,10月14日降至1篇。天涯论坛在传统媒体报道两日之后开始有回应,10月13日出现四篇相关帖子。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报道前期在信息的发布上占有先机,并通过报道数量的递增构建议题。网络论坛对华南虎报道的关注从无到有,紧随传统媒体报道之后,两者的总体步伐是一致的。

再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0月15日之前《不包括15日当日)的<华商报)和<新京报>有关华南虎的报道进行议题梳理,梳理时依照报道篇幅的长短和突出性将议题分为主要议题和次级议题(见表1),得出

d期议题蝶介lO月11日1.镇坪县疑现华南虎华商报

1.专家鉴定华南虎照片

IO月12日I)发现华南虎之喜华商报

2)拍摄华南虎难度大

1.照片证明华南虎重现

I)周正龙讲述摄虎时心情华商报10月13日

2)摄虎英雄受表彰新京报

3)四种老虎分布我国

lO月14日1.动物保护新京报

表1有关华南虎的报道议题表

议题关键词为:发现、华南虎照片、喜、动物保护。

隶南馋挫2008年第二期(总第四十二期)

归纳同时段天涯论坛相关帖子的话题(议题),得到图3

图3天涯论坛相关帖子议题分布

话题关键词为:发现华南虎、喜悦。

由图3看出,网络论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表达的情感也跟传统媒体一致,充满喜悦之情。

2、传统媒体为网络论坛提供话题。网络公众对传统媒体议题的感知速度加快

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中认为大众传媒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图画;1958年,诺顿?朗最早提出议题设定假说;1963年,伯纳德?科恩认为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应当考虑什么问题时十分成功。后来,麦库姆斯和肖发现了媒介议题和公众议题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公众觉得是眼下最重要的事件、议论纷纷的话题,并非由于它真的是当时最重大的问题,而仅仅是由于媒介给予它以最突出的地位而已。“换言之,就

是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关心什么。”‘噬就是著名的“议题设置”理论。

2007年10月15日之前的传媒报道与网络论坛的议题流向表明,传统媒体对网络论坛的议题设置依然存在一定影响,能在特定的时间吸引公众围绕特定问题形成讨论。在网络论坛的参与下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媒体自身在话语权方面有独特优势,为论坛提供了话题。

另一方面,议题设置的内涵就是媒介可以左右公众对议题重要程度的感知,那么,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所需时间长短的研究就是议题设置的时滞问题。o实时或即时性是网络媒体优越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点,这就使得某个议题在影响公众和媒体方面的时间跨度明显缩短。以往的时滞问题的研究结果认为,时间跨度或者效果跨度都在4—5天至几个月后,而网络公众对传统媒体议题的感知速度则大大加快。

四、网络论坛对传统媒体议题设置的影响

1、网络论坛“设置”了传统媒体

<华商报>从10月13日起就不再发布关于华南虎的消息,而<新京报>也在10月14日发表了题为<发现华南虎与难寻白鳍豚>的评论之后再无后续。华南虎照片证明陕西仍有华南虎生存的消息应该在公众喜悦和自豪之中告一段落,

有关新闻自然应该从公众视野中淡出。但从有关华南虎的新万方数据

闻报道数逐日分布图(见图5)可以看到,在停止了两天报道之后,从10月18日起出现了新的一轮报道高潮。而这一轮报道热潮掀起的根源,则需从天涯论坛有关华南虎事件的帖子逐日分布(见图4)和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分析。

天涯论坛主帖数逐日分布图

、≯≯≯梦爹扩爹矿≯爹矿

图4天涯论坛主帖数逐日分布图

新闻报道数逐日分布图

图5新闻报道逐日分布图

图4—5中,15日之后数据的跌宕走势表明两者是有相关性的,它们清楚地告诉我们,当媒体停止对华南虎的报道之后,该事件在网络公众中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公众为什么在随着传统媒介对某个问题的关注而关注后却没有随着传统媒介对这个问题的忽略而忽略呢?网络公众讨论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呢?

10月15日,天涯社区的贴图专区里出现了一个帖子,<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帖主“党指挥枪”在文章里提到“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主要是针对老虎图片的6个疑点,并指出该新闻所配的老虎图片有造假之嫌,要求网友们都来帮忙鉴定。帖子立刻受到网友的热捧,很多网友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来帮忙鉴定,顿时掀起一股鉴定热潮。

10月18日,<华商报>在头版中部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图文并茂地发表题为<专家回应华南虎照片“造假说”>的文章,文中提到网友对华南虎照片的各种质疑,“正当人们为周正龙的发现兴奋不已,质疑这组照片的声音却在网上不断升级。“拍的是‘纸’老虎或‘假’老虎”等言论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周正龙、有关专家和省林业厅人员对于照片造假说予以回应,并对一些说法进行了反驳。”

通过分析15日网络论坛和18日传统媒介各自的内容,再从传统媒体报道数量和网络论坛帖子数量的时间先后顺序上可以推断:是网络论坛影响了或者说“设置”了传统媒体。

2、由个人议题到社会舆论

深入分析10月15日到10月25日的网络论坛话题和同时段的传统媒体报道,可以进一步探讨出个人的议题逐步扩大成网络公众的自我议题设置进而影响传统媒体的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的整个过程。

首先,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被媒介设置的议题所设置,参与传播过程的能力有限。到了网络媒介时代,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自己可以设置议题。具体地说,在华南虎事件中,“党指挥枪”首先将自己的个人议题:“又是假新闻,对照片质疑“通过天涯论坛发布,引发了众多Photo—shop爱好者的注意并参与讨论。接着,在网络公众的互动交流中将议题引向深入,衍生出新的议题,各种议题通过复制、转帖等方式迅速扩散开来,传播到其它论坛和社区。

其次,传统媒体总是首先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传播意图为公众寻找和发布新闻,当公众对“华南虎新闻”的公信力和“华南虎是否存在”的事实产生质疑并引起大规模讨论时,传统媒体就自然要介入事件,以期以全面客观的报道引导网络舆论。针对公众的质疑,<华商报>先后分别刊登了<华南虎照片是冒死拍的>{10月18日)、<网友认为舌头半吐无法伪造>(10月19日)、<“要是照片有假当场把我头砍掉”>(10月21日)、<华南虎照片没拼接痕迹>(10月22日)等报道。

最后,传统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形成社会舆论,引发公众思考。网络论坛中的讨论毕竟较为分散,网上舆论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形成的。这样,网络公众通过自我议题设置最终促成社会各界对现象和问题的反思。由于各方对华南虎照片质疑的高涨,最终使国家林业局介入到对华南虎问题的调查中来。

五、网络论坛与传统媒体议题的相辅相成

媒介间议题设置是DanieIian和Reese在1989年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总体上是印刷媒介引导电视网的议题,而不是相反。而且“媒介之间议题设置的影响力一般是从<纽约时报>流向其他媒介”的,即议题设置由可信度较高的媒介流向可信度较低的媒介。但有趣的是,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传统媒体对华南虎的再次关注是由网络论坛的热烈讨论引发的,也就是说,议题是由可信度较低的网络论坛流向可信度较高的传统媒介的。这是因为不同于过去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网络公众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可能改变甚至设置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

议题从传统媒体流向网络论坛与从网络论坛流向传统媒体是议题互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归纳分析10月15日之后的网络论坛话题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则可发现网络论坛的议题影响着传统媒体的议题,并且两者的议题在互动中相辅相成。

28

2008年第二期

f末南馋麓万方数据

通过对10月15日到10月19日天涯论坛关于华南虎事件的帖子内容的分析整理,得出以下论坛议题分布图(见

图6)

图6论坛议题分布状况

将10月15日之后传统媒体对华南虎事件报道的相关议题进行归纳,得出以下表格(见表2)

日期

议题

媒介

10月17日

1.保护华南虎建立保护区华商报

1.陕西专家认为照片没有造假

1)周正龙面对同友质疑

华商报

lO月18日2)省林业厅表示照片真新京报

3)图片社老援的证明2.划定保护区

1.周正龙说冒死拍照为重奖

1)镇坪县严打狞猎

华商报10月19日

2)网友认为无法伪造新京报2.虎照出笼经过

1.陕西将建全国首个华南虎保护区

华商报10月20日

2.省林业厅昨赴拍虎现场新京报

1)周正龙欲卖华南虎胶片I.周正龙回应傅德志

华商报

10月21日1)陕西植物研究者分析新京报

2)林业局公布现场勘察对比照片

1.公安侦察人员和摄影专业人员认定照片不假

华商报10月22日1)虎照片同上六大争论焦点新京报

2.老猎人认为华南虎照片有假3.拍虎者亲戚被曝“参与造假”

1.

局正龙今携底片赴国家#业局汇报1)陕西省林业厅称不会重新鉴定其照片

10月23日

新京报

2.傅德志公布示意图推断照片有假2)将赴华南虎照片拍摄地

1.国家林业局介入虎照事件

10月24日

新京报2.虎照争议背后

新京报

10月25日1.

国家林业局决定赴陕调查华南虎

华商报

袁2传统媒体对华南虎事件报道议题

关键词:保护动物(保护区)、照片不假、周正龙说法、国家林业局介入、事件进展。

综合以上图表,可发现网络论坛的讨论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报道主题,反过来,传统媒介的报道又为网络论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媒介报道和网络论坛的讨论相互作用。

首先,天涯论坛中质疑类帖子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联系

隶南钴挫2008年第二期(总第四十二期)

紧密,这是由于很大一部分质疑就是针对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提出的。

第二,网络论坛的议题与传统媒体的议题有重合的部分,如“动物保护”、“事件进展”等等;有关“傅德志”的议题也是针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转载或者展开评论的。可见,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为网络论坛提供了话题。

第三,还要看到更多的议题是有差异的,主要集中在议题的走向和态度的差别上。传统媒体的议题大多属于客观报道,更多的从肯定的态度来报道政府的积极行为。在事实性信息告知的基础上,含蓄地表达出舆论倾向。而在天涯论坛里,议题数量由少到多,从起初的质疑和真实之辩发展深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和反思。尤其是关于农民社会地位的问题、民众质疑意识的问题、社会价值观重建的问题、PS

技术经验总结等方面,网络论坛给予了深入、理性的思考和讨论,而这些恰恰在传统媒体中是缺失的。

六、结语

郭庆光在他的《传播学教程》中说:“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无论在哪个国家

和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要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都是常见的。”⑦装库姆斯认为,“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题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

不是议题设置本质上的变化”④透过华南虎事件,我们看到,在网络论坛参与下,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仍具有一定影

响但已弱化,而且出现新的特点。在网络论坛中,公众既能形成个人议题,又能反映社会议题,甚至设置传统媒体的议题。在网络论坛的参与下,传统媒体和公众的议题是可以双向互动的。

作者简介:

张峥女,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谭英女,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乡村传播。

(责任编辑:连水兴)

万方数据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的载体,发展势头令人惊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有冲击,又有互补。 一、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的相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舆论对社会进行监督,并且这种监督属于软监督,只能给当事人以强大的精神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为或是促使有关部门介入,对当事人进行制裁。这种软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法律监督不一样,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作为或是不作为。 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是对社会上突发的事件进行报道,然后对事件引起的后果进行追踪报道和评论,利用舆论力量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监督。 二、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差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中都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时的优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相比,在时间上具有优势。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发挥出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早在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北约的三枚导弹落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20人受伤,3名记者身亡的惨剧。仅仅42分钟,我国人民就得知了这一不幸消息。而报道这一消息的正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而我国传统媒体中最快的广播,则是在当天上午9时进行报道的,电视是在中午的午间新闻中播出,而报纸报道这则消息除了当天的晚报,一般都是次日才报道,整整迟了24小时。 作为新闻传播,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唯一优势,而互联网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也是这次事件中,在发生的当天和次日,新浪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评论和后续报道,就有400多条,如果每条400字,就有16万字,加上200多幅图片,这些详尽的内容是国内报纸总和也达不到的。 美国的传统媒体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但在互联网面前还是难以企及。早在上世纪的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经过辩论和投票,决定下午两点将斯塔尔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调查报告发到因特网。但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却在下午一点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发到因特网,斯塔尔那份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在随后的下午两点20分才发到因特网。结果网民的访问量排山倒海般,甚至造成网络堵塞。由于网民先看到反驳报告,后看到调查报告,因而对克林顿的看法就不同,同情的占多数,许多人反而认为斯塔尔有些多事。这就是新闻时效性产生的后果。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除了具有时效性之外,在内容上比传统媒体更丰富,更详尽。以克林顿绯闻为例,传统媒体无法刊登78业的反驳报告,更无法刊登445页的调查报告,只有互联网才有如此大的空间来容纳。 造成网络和传统媒体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在报道新闻时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有时间限制。同时,作为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报道时并不能由记者个人做主来播发新闻,还要经过几道关卡的审核,所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中都有所限制。 但作为互联网新闻,首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发布新闻的都是网民个人,也不用通过审查,鼠标一点,新闻就发出去了。 (三)网络传媒在反腐中的优势。传统媒体对腐败案的报道,一般都是在腐败分子被查出之后,针对腐败分子的作为给予报道传播。而网络则不同,它通过一些迹象,经过不断挖掘,就能将一个潜在的腐败分子暴露出来。例如对于腐败分子的房产,穿着打扮的奢华,就能牵扯出一个腐败分子的经济问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于表哥杨达才的揭露。还有就是那些房姐房妹房叔房婶的新闻传播,以及在景区、在娱乐场所、在学校门口拍到的公车私用,都为反腐工作作出了贡献。

2020考研专业课新闻传播学核心考点:网络新闻编辑

2020考研专业课新闻传播学核心考点:网络新闻编辑 编辑工作:新闻传播和出版机构中以他人原稿及材料为对象,依照实际需求和构想,汇集稿件,加以鉴别、整理和组织,使之符合传播目的的专业工作。 编辑职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一、网络编辑的特性: 1、非线性编辑: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网状的编辑; 2、高技术编辑:数字化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 二、网络新闻编辑的职能: 1、强大的信息汇总职能;(要广泛搜集信息;要精心选择信息;要认真加工信息) 2、艰难的把关职能; 3、更巧妙的舆论导向职能; 网络新闻把关面临巨大的挑战: 1)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因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把关者难辨真假,难辨是非; 2)从游戏规则来看,网络是信息的自由流动,本质上是排斥把关的; 3)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信息无限丰富,要对其把关十分困难; 4)网络传播信息的路径十分广泛,难以控制; 5)信息在网络上的流动基本上是无序的,而把关则是为了有序,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网络新闻传播必然存有着把关现象: 1)传受互动机制导致把关:信息爆炸使人们希望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而网络新闻真实性和公信力较低,这些问题要由把关人来解决; 2)政治经济机制要求把关:符合法律、符合经济利益原则; 3)媒介自律机制导致把关: 网络新闻编辑应成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者。 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引导舆论: 1) 利用各种适合网络特点的编辑手段引导舆论:使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刷新和编排);使用稿件集合的合力指向表达编辑意图;使用多媒体形式凸显编辑意图;在网页中以特殊手段形成强势(图片、字体颜色) 2) 利用言论功能来引导舆论:配发评论等 3) 利用交互式手段来引导舆论:论坛、聊天等 三、网络新闻编辑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策划性原则; 3、美学性原则。 网络新闻编辑如何把握整合性原则: 1)处理好质和量、长和短、快和慢、抢和压的关系; 2)从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和平衡性几个方面对新闻实行筛选; 3)对新闻实行纠错; 4)对同类事件、某一时段的新闻、同一时间的新闻实行综合; 5)标题必须是一行实题,简洁明了,求新求活,富有内涵,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要做特殊处理,网页内的标题比主页标题标出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 - 副本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 时间:2009-06-29 09:32:00 作者:; 来源: —以群体行为为视角 ●李军 网络暴力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结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群体的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这样形成的群体,在匿名状态下处于虚拟空间,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感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从而走向暴力。近年来的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中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密切相关。 群体极化倾向 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群体极化”概念并进行了界定,他在书中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新的舆论媒介——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去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这样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②在网络中,网民经过分化组合,就会形成某个网络论坛中聚集着具有某些相同特质的人群,他们彼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比如在“魔兽”论坛中,多是一些大学生、公司白领等爱好游戏的年轻网民。具有相同

特质的网民聚集在一起,经过短暂的“商议”,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极化倾向。 集体无意识 网络上的集体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的盲从,从网络暴力事件形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共同的心理机制下,群体成员的语言和行动容易相互感染,在特定氛围中忘记自我,不计后果,最终导致走向暴力,出现以暴制暴的局面。当网络上出现某件事情触动了大众神经的时候,大多数网民都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出于正义感而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当人们原始的本能受到挑战时,人们往往会奋起反击。比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当网民看到小女孩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时,网民的善良和正义感被激发出来,出于为小女孩抱不平和对残忍行为的义愤,网民们开始口诛笔伐后妈。当网民在为小女孩伸张正义的时候,并没有人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言行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而当事件水落石出时,网民们才发现这是一起杜撰的事件。而当初,网民们谁也没有去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后妈”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沉默的螺旋 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是针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提出来的,该理论假说在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已经失效。提出此种观点的学者依据是,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中,个人选择“沉默”

网络互动直播

网络互动直播 定义 主要由直播客户端、直播网页端以及管理后台构成。众多用户将其用于在线研讨会、营销会议等网络活动场景,扩大市场活动,有效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直接促进企业销售业绩提升,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属于“网络直播”的大范畴。其有别于电视直播/视频直播,更注重互动性。目前国内提供基于Saas服务模式运营的网络互动直播平台众多。 网络互动直播是仅次于面对面交流的传播方式,有别于视频会议人数限制、非公开、交互少的局限性,是互联网在21世纪最有前景的视频应用之一。 互动直播可以做到如下应用: 网络营销:市场营销活动、在线研讨会、虚拟活动、产品推介会...... 日常工作:远程招聘、在线面试、员工大会、高层会议...... 企业活动:企业年会、论坛、峰会、活动庆典...... 案例: 1、IBM 2011 Forum论坛网络直播 主会场在北京,国内及全球多个城市IBM员工、经销商、合作伙伴、客户等通过公司网、网吧、家庭等进行网络收看。据了解,全球观看人数超7000人次,观看登录地址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及地区。 2、其他 联想誓师大会2011年3月 2011年8月天狮集团十五周年庆典 2012年3月艾瑞年度高峰会议 2013年9月华为云计算大会 多方异地实时互动:Gensee多方异地实时互动功能在多方实时多媒体音视频以及数据的互动交流的同时,实时稳定地把直播情况传播到网络虚拟会场上,供广大普通参会者观看。 插播:分为录制件插播和本地插播。 暖场:直播前期,通过暖场的功能,使得用户在直播正式开始前就可以登陆会场,收看宣传片,既达到了测试音视频的目的,又起到了宣传效果。 一键参会:无需安装客户端及插件,输入网址或点击网址即可参加网络直播会议。 问答审核:对问题进行过滤,分类显示。提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进行了编号。 在线抽奖:只要是为了活跃网络直播现场氛围,增加网络与会观众的互动性。 文字直播:在直播过程,web端除了收看音视频直播的同时,可以采用实时速记的方式,收看文字实时直播。给web参会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收看体验。并且可以随着录制功能同时保存,点播回放也可以观看文字直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所谓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网络暴力的形成,除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的舆论可超越时间与空间而自由发展,更有社会机制自身的特殊性和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故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虚拟社区的形成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 由于互联网实现了跨时空的人机互动,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归属感的群体,因此,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便逐渐凸显出来。而由于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以及人际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使得虚拟社区内的言论无法得到细致的监管。由于互联网是“意见自由市场”,所以当虚拟社区内的言论超出对一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时,整体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群体的作用下愈演愈烈,便会造成大范围的舆论重压,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互动论的影响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互动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转型期,经济上的贫富悬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调,文化上的互相碰撞,全球化带来的剧烈震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都使得舆论变得多元。而社会转型又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故而网络暴力的出现是社会转型下利益冲突带来的的社会互动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利益冲突的影响,从而变得尖锐刻薄。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容易因为舆论的多元、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加剧冲突。当这种冲突愈演愈烈时,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就会变得乌烟瘴气,但社会也在完成一步一步的悄悄的转型。 三、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

家校网络互动平台心得体会

《家校网络互动平台》使用心得 班主任工作多,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并且深刻体会到只有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与家长联系的最好方式——家校互动平台,它已成为我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长期以来,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始终成为学生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沟通方式无非就是家长会,家访,而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不能经常来学校参加家长会或与教师沟通,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减少。 学校开通了“家校互动平台”,有效的解决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关于“家校互动平台”,其优点大体如下: 一、贴心:互动网的工作人员能体谅我们的工作繁忙,亲自下到我们办公室问我们有什么要求,当听说我们班的资料不全,老师使用不方便时,马上着手解决,架起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空中桥梁。刚开始我不会用,很多问题反馈在信息里,他们看了都能及时回复,及时指导,还给了我一本使用手册,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真是贴心啊。 二、高效:使用家校互动平台和家长沟通,能做到迅速、高效。例如:我班有一位同学早上出门,中午很晚都没回家,家长心急如焚,打电话问我是否可以用手机群发,帮住找找她的孩子,看是否在那位同学家里。我在互动平台上群发了信息,很快就得到消息,找到了孩子。家长非常感激,真是早一分一秒都是对家长和孩子的关怀和体贴,可以说:不但高效,还能做到沟通随时随地。 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迟。家长很难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和表现状态,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校的课堂表现情况,状态是否异常,是否有心事等等。“家校互动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随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一个短信,家长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校状态,必要时通过电话或见面再次沟通。通过这样的互动,完全可以达到我们一切为了孩子的目的。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当今社会,网络新闻媒体高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的主要媒体之一。其鲜明的交互性使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新闻传播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交互性的模式和特征,并对其发展进行了讨论。 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 现实生活中,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检索、Email、BBS、网络调查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以及一个各取所需、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有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首选上网了解新闻信息。 一、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辨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指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互动,也能互换地位,体现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新闻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对信息的控制地位在理论上是有对等的可能性的。 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这一定义。“直接互动”是指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彼此的信息,并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双方之间并不需要很复杂的中介;“互换地位”指的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的传播者可以成为接收者,而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传播者和接收者对自身信息的控制地位是对等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对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的重要性 (一)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可以造就更民主的新闻传播环境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新闻可以更多更容易的交互式传播,这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自己对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和言论的渠道,可以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我们才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换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让新闻的传播环境变得更加民主化了。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解放了信息的接收者 在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时期,信息的接收者是十分被动的。尽管理论上他们也有一些反馈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但是花费的成本却让人却步,而且当终于有人给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反馈消息时,他们还必须要忍受着消息传播的时差,更令人恼怒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可能会对这些反馈信息置之不理。但是,现在有了能够交互传播新闻信息的网络,接收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可以选择并控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得他们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网络暴力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200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论文编号:学号:2008710030 姓名:黄舒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新闻指导老师:姜振宇 完成时间:成绩:

《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入手/进一步分析网络传播的模式、“集合行为状态”、“沉默的螺旋”、“拟态环境”、意见领袖、受众心理、传统媒体责任这些因素与网络舆论暴力的关系。从而尝试着提出解决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方法与途径,在维护网络舆论氛围和保持网络的开放自由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中国的互联网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传统媒体

目录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1)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1网络传播的模式 (2) 2“集合行为状态”下“沉默的螺旋”彰显效应 (2) 3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意见领袖起推动作用 (3) 4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以及受众心理 (3) 5传统媒体责任的缺失 (3) 三、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途径 (4) 1加强立法,推行实名制 (4) 2强化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和技术管理 (4) 3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自身道德建设 (4) 4传统媒体应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5) 四、结语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潜力并且已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网络媒介。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送信息,对话交流几乎不受限制。这些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但也正是由于其自由难以掌控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步步升级,虚拟暴力已然演变为现实暴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生活与权力。解决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探究。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Network media violence),这个名词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麦克卢汉给网络一轮暴力如此定义: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1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解释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下,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网络舆论暴力印象的范围不仅仅是个人,它可以波及至单位或者群体。其次,网络舆论暴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是简单的语言攻击。所以,网络舆论暴力应该在深入分析本国具体情况方能做出明确合理的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受关注应该是从“虐猫事件”开始,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再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前几年的“周老虎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高管猥亵事件”,一直到“李庄案”,“69圣战”“李刚门事件”“小月月事件”,再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这些事件中,网民的许多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容许范围,演化成一种网络舆论暴力。从上述几个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方式也是越来越多,受害者既有个人也有单位,并且愈演愈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网络正在引领着全社会的关注力,这种关注力并不是简单的引领潮流,更是在酝酿着一种巨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数以万计的网民利用“鼠标和键盘”作为武器,对他们认为不义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攻击。在这些谴责和攻击当中,有反对的声音,有理性的批评,但是也出现了用恶毒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制造舆论压力发起媒介审判,甚至动用“人肉收索”将事件主角身份公之于众,进而造成对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的严重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首先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由网民或者媒体揭发而引起网民的关注;然后就是传统媒体的介入,由于媒介“企业化单位,事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生存是其第一法则。经济效益成为媒体重点追求的点,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于媒介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甚至“怂恿”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最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事件告一段落。许多人在事件后开始反思:实施网络舆论暴力仅仅是源于自身的正义感,或者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宣泄,同时也不排除很多人是抱着娱乐,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参与的。而却没有想到,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对被害者及其身边的家人朋友都造成了或轻或重的伤害,这其实是对他人的权利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也许可以这样定义:网民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某个还未确定的事实发表带有攻击、侮辱的言论、公开宣布当事人隐私甚至不惜造谣,致使当事人名誉受损,现实生活受到侵扰,导致其正当的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行为。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18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考研《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暨南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滥觞于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组。90年代中开始蓬勃发展。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开传统媒体上网先河。 网络媒体:广义的指互联网,严格的是指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及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我国网络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构成。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或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8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研)(计算机辅助引证)(计算机辅助聚会)。 一般新闻传播学由理论、历史、实务三部分构成;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部门新闻传播学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特殊性的问题;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传播学。 部门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进行3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1、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有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新闻活动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2、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以现实眼光去追溯历史,让历史轨迹展现规律。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指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的。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三、 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等。 四、 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行;

评析网络暴力

评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 一、表现形式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烦闷、情绪不定时,想要通过语言暴力宣泄是很正常的,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这样一种宣泄的产生。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却比现实更容易爆粗,通过文字的方式发生语言暴力。文字语言暴力这种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网站随处可见,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微博、腾讯新闻评论等。任何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其中文字语言暴力必定不会少,粗俗、恶毒的攻击性语言推动了网络暴力的扩散,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

例如篡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发达,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并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网络社会,网络暴力问题此起彼伏,比较早的例子是2006年一名22岁的韩国女学生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图片共享网站时,脸部被人涂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后,接二连三的给她打电话确认情况。网络中,目前也存在许多图画信息暴力的情况,惊恐的图片恐吓他人,通过Photoshop技术恶搞、损毁他人照片,以此攻击他人,这是一种图片信息暴力,通过图片的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概述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概述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从形成方式来看,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产生的文件,不具法的效力。从实施方式来看,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国家强制不可缺少。从表现形式看,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首先,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社会本身的存在的制度和价值。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社会规范是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