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第一节美国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学习重点和难点

1、理解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2、了解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3、了解独立战争的进程

4、掌握民主改革和《联邦宪法》

5、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西欧殖民者侵入西半球以后,欧洲文化随着西欧移民的到来而扎下了根。西欧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在美洲逐渐演变成新的民族矛盾和对抗。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在18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反对英国统治的独立革命,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并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国家的成文宪法。拉丁美洲也爆发了近代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独立战争,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西、葡主宰拉丁美洲命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美国革命的传统解释受到了挑战。

1、针对美国革命被解释为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反抗英国暴政病争取独立的传统观点,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H?T?迪金森发表《美国革命在英国的反响》,指出传统解释不仅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存有缺陷,而且忽略了英国在美国革命中的作用。他指出:美国革命是英国内部的一场内战,是殖民地与宗主国围绕宪政问题展开的斗争。

(1)、18世纪60-70年代英帝国的虚弱和北美殖民地精英力量的增长迫使双方关系作出新的调整。

(2)、北美独立战争期间为数众多的殖民地居民一直效忠英国而且更多的人保持了中立。黑人和印第安人则宁愿受英国统治而不愿受当地殖民地精英的统治。

(3)、向繁荣的殖民地征收的赋税按照英国标准是非常低的(印花税每年计划征收10万英镑,唐森税每年4万英镑,茶税1.2万英镑,均作为北美的防务开支)。

2、中国的教材过分强调暴力革命的历史作用,只介绍北美的独立战争。事实上,从独立战争期间的制宪到19世纪初杰弗逊当选总统,现代美国制度的模式才出现于世。

一、殖民地时期的北美

(一)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1、殖民地的建立过程北美大陆较之中南美洲,金银资源缺乏、印第安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在西班牙、葡萄牙抢占西半球较富庶的地区以后,英、荷、法等国才步其后尘,开始在北美东海岸拓殖。英国对北美的殖民拓殖开始于16世纪末。1607年,伦敦公司组成120人的船队来到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移居地——詹姆斯敦(弗吉尼亚)。英国人之所以能站住脚根,多亏印第安人的帮助。当殖民者徒劳地寻找黄金并陷于绝境时,印第安人教会他们清除荒林、种植玉米和红薯,并教英国移民学会了种植烟草的技术。烟草的经

济价值相当可观,是粮食贸易的5倍,后来成了英属南部殖民地的经济支柱。

1620年,“清教徒移民先祖”共102人,为逃避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部的马萨诸塞湾,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直至1733年,乔治二世在位时建立乔治亚。这样,从1607-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

以英国移民为主的白种人,在北美殖民地为自由和民主而奋斗,但对印第安人却恩将仇报,千方百计地骗取其土地,并对其实行驱逐和屠杀政策;同时从非洲贩进黑人奴隶,兴建种植园,形成近代黑奴制度。

2、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成分呈多样性:以资本主义为主,同时存在半封建租佃制和奴隶制。

北部新英格兰地区资本主义工业突出,造船、冶金、纺织、面粉加工及玻璃制造业等较为发达,18世纪中期,英国的船只有1/3是在这里制造的。

半封建租佃制主要存在于中部四个殖民地。纽约的领主地产田连阡陌,80%的农民是他们的佃户。这里不仅存在封建地租,还实行长子继承法和限定嗣续法:禁止土地自由买卖,禁止没有身份的人继承土地和财产。不过这种封建制发展不起来,由于劳动者抵制封建剥削,可以用“强行移住”的方式向西部拓居。

奴隶制包括早期的白人契约奴制和南部盛行的黑人奴隶制,在南部五个殖民地,种植园主往往兼地主、奴隶主和资本家于一身。他们把奴隶种植的烟草、蔗糖、蓝靛等大量外销,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扩大经营。这种奴隶制不是古代奴隶制的简单重复,而是资本主义的孪生物,在当时尚未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在政治上,殖民地具有多重管理机构。一是英国的殖民贸易局,二是英王任命或认可的总督以及由总督推荐、英王认可的参事会,三是民选产生的议会及市政机关。前两者代表英国的统治,具有外交、外贸权力;民选议会和市政机关则具有立法和行政实权。美国独立前,八个王室殖民地的总督直接由英王任命派遣;三个业主殖民地(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特拉华)由业主任命总督,两个自治殖民地(康涅狄克、罗德艾兰)的总督由有产者选出,但均要报英王批准。总督具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但总督及其参事会成员的薪金又由议会决定,相互制约。这种特殊的政治结构,有利于殖民地形成较为民主和自由的社会风气。

(二)北美殖民地的民主因素

法国历史学家A?托克维尔是向欧洲介绍美国式的民主的第一人。他成名作是1835年面世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于1840年,是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根据托克维尔的研究,美国的民主大约起源于三个要素:一是英国特有的地方自治传统,二是富有民主精神的清教教义,三是新英格兰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民主的民情扎根于历史上形成的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它是英国地方自治传统的一种移植。英国的自治传统是在英国长期的宗教纷争中形成的,中世纪的英国乡村生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自治性。17世纪初移民来到北美后,又融入了基督教新教的地方教会自治思想,乡镇自治传统成为人民主权和自由原则的根源。

根据托克维尔的观察,早期到北美开发的英国移民有两类,分别定居在北方和南方。北美殖民地社会的许多重大差异由此发展而来。定居南方的移民(最早的定居点是弗吉尼亚,1607年)素质较差,大都出身于有劣迹的家庭,在建立新制度方面既无高尚的观点,也没有深思熟虑的设想;在后来不幸地引进了奴隶制,结果造成了普遍的好逸恶劳。而来到北方的移民多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是讲道德守秩序的清教徒;他们来到新大陆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一种民主的理想。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是这些清教徒民主理想的写照。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随后,在英王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又有大批大批同样的清教徒逃出英国投奔到这一带,并按类似的社会契约建立起一些英国殖民地,由此形成了北美的新英格兰地区。

新英格兰的民主政治,看上去就像古典民主政治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基层单位的一种简单的“复制”,又像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生活的一种自然的“再版”:它首先发生在清教徒移民的自然聚居点——“乡镇”之中。

这种乡镇一般有人口两三千人,规模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实施类似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政治。因此,乡镇的一切立法和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全体乡镇成年居民一起或当着他们的面完成的。新英格兰的这种乡镇被公认是美国民主的摇篮。而乡镇这种移民定居形式,在北美早期殖民地时代也只是新英格兰地区特有的现象。主要的因素是清教徒移民虔诚的宗教信仰及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两点。由于虔信宗教,清教徒们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以便频繁地开展宗教活动。从地理环境上看,新英格兰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比南方严酷得多,地广人稀的特点也更为突出,因而也难以发展类似于南方的那种散居式的大庄园制度。而一旦有了乡镇这种较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就不能没有相应的社会管理机构,于是英国地方自治传统和清教教义中的民主思想便开始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到17世纪中期,这种乡镇民主就已在新英格兰的各殖民地得到了普遍的确立,并对未来美国的国家原则产生了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行政建制是由最基层的乡镇一级级向上发展起来的,乡镇政治生活的民主原则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渗入了各殖民地(即后来美国的各州)的政治生活。

由此看来,早在美国革命之前,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地区就已经孕育出了一种极富现代精神的民主政治文化。包括: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权、平等权、言论自由权。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旨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革命而非社会革命。

(三)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北美13个殖民地虽各自为政,但居民均以英王为君主;而且地理上相连,海运发达,驿车不断,交通方便,逐渐形成统一的经济市场。独立前夕,移民总数超过250万,除2/3的英国人外,还有爱尔兰人、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等。绝大多数人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并适应了英国式的、又具有美洲特点的法律、风俗和习惯。

一系列的大学在北美先后创立。哈佛(1636年)、耶鲁(1701年)、普林斯顿(1746年)、宾夕法尼亚(1751年)以及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等的生源均超越其所在殖民地的界线。各城市的出版社、图书馆纷纷涌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欧洲各国移民在北美大陆新的环境中共同生活。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语言、文化,促成了要求摆脱宗主国民族压迫的共同心理特征。新的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

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哥曾预言了美国的革命,他说:“殖民地就像水果一样,只有未成熟时才会依附着树木,一旦自足了,总有一天美洲会步迦太基的后尘”。

二、矛盾激化?武装斗争的开始?宣告独立

(一)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激化

1、英国对北美的统治与掠夺政治上,英国视北美殖民地为其海外行省,要求人民绝对效忠英王、安于君主制;经济上,力图将北美作为其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市场,极力限制殖民地经济发展。1650-1660年,英国推行《航海条例》,不许北美与其他国家直接通商,一切商品都须经伦敦等英国港口,才能进出殖民地。1699年,英国颁布法令,禁止各殖民地之间运销羊毛、毛织品及棉纱等。1750年的法令禁止殖民地建立铁切削厂、铁板厂、炼钢厂等。但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前,英国需要殖民地配合反法,殖民地商人往往用走私、贿赂英国官员等方式逃避宗主国的各种限制,矛盾尚未激化。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民族矛盾骤然上升。1763年10月英国颁布“山禁政策”,规定从法国手中获得的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北至加拿大的大片领土为王室地产,禁止13个殖民地的发展越出山界。这不仅堵住了广大劳动者谋生之路,也损害了土地投机家和种植园主的利益,引起殖民地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为了把战争债务转嫁殖民地,1765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文件证书、书刊报纸、契约执照等印刷品都须贴上英国的财政印花票才能有效。这是第一次向北美人民

征收的间接税,引起各界人民普遍不满,因而形成了第一次反英高潮。“自由之子”成员领导人民捣毁印花税局,在英国税吏身上涂柏油、粘羽毛,拉着游街示众。同年10月,来自9个殖民地的代表在纽约举行反印花税大会,拒绝承担向英国纳税的义务,并要求取消一切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法令,号召人民抵制英货。

2、波士顿惨案及波士顿倾茶事件 1766年,英国取消了“印花税法”,但仍坚持在殖民地有征税权利。1767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财政大臣唐森提议的新税法:决定对输入北美的纸张、玻璃,茶叶、颜料等征收新关税,用征来的税收维持一支治安部队。随后在波士顿建立海关总署。围绕“唐森税法”,北美掀起第二次反英高潮。1770年3月,英军在波士顿开枪打死群众5人,打伤若干人,造成流血惨案。马萨诸塞“自由之子”的活动家塞缪尔?亚当斯组织“通讯委员会”,与各地联络,展示惨案中遇害者的血衣;各地的市镇会议上,人们慷慨陈词。在殖民地一片抗议声和抵制英货的打击下,英国不得不宣布废止“唐森税法”,仅保留其中的茶叶税。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向北美倾销其积压的茶叶的特权。11月,当该公司的船队抵达北美时,许多口岸的群众反对其卸货。12月16日,波士顿的“爱国者”冲上三艘茶船,把340余箱、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全部抛入大海,这就是著名的“倾茶事件”。

为了报复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在1774年初颁布了五项高压法令:(1)封锁波士顿港,绝对禁止它与外界的一切往来;(2)取消马萨诸塞殖民地自治权,由英王派总督直接管辖,任命驻军总司令盖治为新总督;(3)英国人在当地犯罪,应送往英国或其他王室殖民地审判;

(4)强化驻军,英军可以占用民房;(5)实行《魁北克法案》,规定俄亥俄河以北地区归加拿大魁北克省管辖,任何公司和个人所占土地一律无效。这一法令引起资产阶级、种植园主和广大劳动者的极大愤慨,史称“不可容忍的法令”。

3、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4年9月5日,在弗吉尼亚议会的倡导下,除乔治亚外,12个殖民地选派55名代表在费城举行会议,共同商讨对付宗主国的统一行动,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

在会议上,民主派代表帕特里克?亨利表示:“英国的暴政,抹去了我们之间的界线;我已不是一个弗吉尼亚人,而是美利坚人了。”多数代表主张将大陆会议作为行政机关,争取自治权。温和派却主张设立北美议会,与英国国会共同管理北美事务。经过激烈反复的讨论,否决了温和派的调和主张,通过了民主派提出的《权利宣言》,共同谴责英国的暴政,要求取消五项高压法令;全面抵制英货,要求实行内部自治。根据这些要求,会议向英国发出了请愿书,其中仍表示效忠英王,没有提出独立问题。

但是英国拒绝了这一温和的要求,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表示:“必须以战斗来决定他们是隶属于这个国家,还是独立”。至此,战争已不可避免。

(二)独立战争爆发和《独立宣言》

1、列克星顿枪声 1775年4月18日,马萨诸塞总督秘密派出军队,乘夜色前往波士顿以北30公里的康科德,企图摧毁那里的民兵军火库。英军刚一出发,波士顿的“爱国者”情报员立即通过教堂顶部的灯笼发出警报,联络员快马传信告知沿途及康科德民兵作好准备。4月19日凌晨,英军前哨途经列克星顿时首先遭到动作迅速、作战勇敢的“一分钟人”(民兵)的阻击,革命的枪声由此打响。英军有恃无恐,继续北上,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军火库的物资大多已经转移。此时附近各处教堂的钟声一齐长鸣,敌军慌忙撤退。在返回波士顿途中,埋伏在树林、岩石、篱笆及屋后的民兵,从四面八方射击英军,英军溃退。此役英军伤亡270多人,民兵伤亡90多人。三天之内,闻讯来自各地的民兵达到2万人左右,乘胜包围了波士顿。

列克星顿枪声标志着独立战争正式开始。

2、第二届大陆会议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这次13个殖民地都派代表参加,富兰克林和杰佛逊第一次到会。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6月15日,通过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决议。

华盛顿是弗吉尼亚富有的种植园主,曾在七年战争对法作战中立过功。英国背信弃义,使他蒙受了严重的地产损失。他反英观点比较温和,使北部的资产阶级和南部的奴隶主都对

他有好感。他受命担任总司令,象征着各种反英力量的联合。6月23日,华盛顿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启程奔赴波士顿,整编民兵,组建大陆军。

由于大陆会议中温和派们有较大影响,效忠派(又称托利党) 在北美的活动也很积极;一些群众长期生活在君主制之中,误以为英王一贯正确,因而把一切压迫归咎于英国内阁,因此,大陆会议于7月通过《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宣言》,把武力行动只作为希望与英国和解的一种威胁手段,表示“并未怀有举兵从大不列颠分离出去的野心”。直到1776年初,代表们对脱离英国、建立独立国家的问题尚举棋未定,只是同意派人去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争取贷款和武装援助。

3、潘恩与《常识》托马斯?潘恩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工人之家,当过教师、店员和税吏;经过刻苦自学,逐渐走上政治道路。1774年移居北美,受聘在一家刊物当编辑。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决心使殖民地人民的思想从依附转向独立。1776年1月《常识》正式出版。短短的几个星期内,这本小册子不径而走,传遍了各个殖民地;“独立”一词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人们还记下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死难者的鲜血、大自然的哭声都在高喊,现在是分离的时候了!辩论时期已经结束,应该用武器来解决与英国的争议。”“任何一个老实人在社会上的价值胜过有史以来所有头戴王冠的坏蛋;一个新的天地将在美洲降临,人民有力量使世界重新开始。”华盛顿承认,《常识》“引起了许多人内心的巨大变化”;杰佛逊也称:“你说出了我们大家所想的和要说的话”。

4、《独立宣言》的发表革命舆论的影响,人民斗争的推动,前线形势的发展以及国际上争取外援的需要,使大陆会议在独立问题上的态度终于有了变化。1776年6月11日,成立了由杰佛逊、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等五人组成的《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7月2日,大陆会议表决通过了联合独立的提案,7月4日正式通过了《宣言》。

《独立宣言》的全称为《北美十三国联合一致的共同宣言》,其主要内容是:(1)指出天赋人权和政府建立的原则。“所有的人是受造而平等的,他们都有造物主赋予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及对幸福的追求;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成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2)论述了人民起义和革命的权利。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是人民的权利,也是人民应尽的义务,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3)宣言指控英王乔治三世的罪行,并郑重宣布:北美各殖民地已经建立起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具有结盟、贸易、宣战、媾和以及作为独立国家应获得的一切外交地位,解除与英国的隶属关系。

《独立宣言》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促进了独立战争的胜利,7月4日后来被确定为美国独立日。《独立宣言》在世界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天赋人权的思想,因此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但是在《宣言》原稿中谴责奴隶制和奴隶贸易的内容,却在通过时被删除。

三、艰苦的斗争?光辉的胜利

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人民面临的敌人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殖民帝国,是全世界的海上霸主,军事装备先进,实力雄厚,还有4万多当地的效忠派为其服务。北美方面只有民兵和临时组建的大陆军,武器落后,给养极差,所依靠的是炽热的民族爱国感情和有利的作战环境。为了改变物质力量十分悬殊的对比,大陆会议采取了灵活积极的外交政策,力争与英国有矛盾的国际力量的援助,吸引欧洲有正义感的志士参战;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增强战斗力和促使军队的正规化。

战争以1777年年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及战争的转折点英军依仗优势大举进攻。1775年6月发生了著名的班克山战役。民兵占据着波士顿北面的班克山,多次击溃盖治指挥的英军的强攻,歼敌1000多人,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退出阵地。此役打破了民兵不能与正规军作战的神话。盖治于此役后被迫离职,英国派威廉?豪将军担任司令。

1776年3月,华盛顿组织大陆军进攻波士顿,英军弃城北上加拿大,新英格兰战场的中心波士顿被大陆军控制。同年7月,豪将军在其海军的配合下,以35000人的强大兵力进攻纽约,中部战场吃紧。华盛顿率18000大陆军驰援,几经激战,损失惨重。纽约城被英军占领,大陆军退到新泽西时,仅剩5000人马。但是1776年底,英军欢度圣诞节时,华盛顿

在渔民配合下,奇袭敌营,取得了特伦顿战役的胜利。

177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拟定三路合击美军的计划。6月,柏高英将军率英军8000多人由加拿大陆路南下,经一月多行军,提前接近会师地点。但由安大略湖出发的英军却受到民兵的阻击,中途返回。而威廉?豪未配合行动,将主力移向费城,这给了美军一次有利的战机。尽管豪将军占领了费城,但柏高英却在萨拉托加陷入美军的包围之中。在民兵配合下,美军以三倍兵力向英军进攻,走投无路的柏高英率残兵6000人于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这就是著名的“萨拉托加战役”,它是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军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也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法国参战及列强武装中立法国当时是唯一能与英国抗衡的欧洲强国,七年战争败于英国后,一直伺机报复。法国的进步人士则把美国革命视为反对封建专制的突破口,从1775年起,许多有识之士就赴美参战。1776年年底,富兰克林以大陆会议特使身份来到巴黎。然而战争初期,美国能否获胜难以预料,法国政府举棋不定。萨拉托加大捷促进了美国外交工作的顺利进展。1778年2月,法国第一个承认美国的独立,双方约定,不与英国单独议和,直到美国独立得到保证为止。同年6月,法国正式参战。法国的盟友西班牙也于1779年对英宣战。1780年,荷兰宣布站在美国一边;俄罗斯与普鲁士于同年成立武装中立同盟;不久,丹麦、瑞典及奥地利也加入了同盟,从而打破了英国对美国的海上封锁。英美双方的战争,演变成了国际性的战争;欧洲国家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3、战争的第二阶段 1778年5月,克林顿接替威廉?豪为英军总司令。法国参战后,克林顿企图依靠南方“效忠派”的支持,把军事行动的重心南移。12月,英军攻占南方乔治亚重镇萨凡纳,美军遭受重大损失。1780年,英军又攻占南卡罗来纳的查理斯顿。克林顿错误地认为南方局势已定,留部下康华里镇守南方,自己率军防守纽约。

英军在南方虽接连获胜,但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人民在卡罗来纳组织武装,进行游击战,神出鬼没地袭击英军。1779年,大陆会议颁布法令,招募黑人入伍,从军三年的奴隶可以获得自由,这极大地调动了黑人奴隶参军参战的积极性。1780年,大陆会议决定大陆军副总司令格林任南部美军司令。格林善于依靠人民,他用正规军和游击队配合作战,机动灵活地打击英军。美军在南方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

1781年4月,在南方被动挨打的康华里率英军北上,一路烧杀攻入弗吉尼亚。8月,康华里攻占约克镇,背海为阵,企图在获得海军支援后再扩大战果。华盛顿率大陆军主力赶到,在拉法耶特率领的法军配合下,包围了约克镇。法军舰队切断英军海上的退路,格林则在南方对约克镇实施战略包围。陷入重围且失去外援的康华里和7000英军成为瓮中之鳖,10月19日被迫向华盛顿投降。

英军在约克镇的投降,标志北美战场的军事行动结束。

4、独立战争胜利及其意义根据法美同盟条约,1782年10月,美、法、西、英代表在巴黎谈判议和。由于法、西企图获得北美土地作为殖民地,不愿迅速缔约,以富兰克林为首的美国代表只好单独与英签订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持续8年之久的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

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推翻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体系;在西半球建立起第一个独立国家,改变了世界格局。美国独立给西半球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启发了拉丁美洲后来更大规模的独立战争;同时也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凡是正义的战争,就能得到国际的支持,小国可以战胜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期间彻底废除了长子继承法、限定嗣续法、代役租等封建残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它为“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讯号。

四、杰弗逊与民主改革

1、战时各州制宪活动《独立宣言》发表后,杰佛逊主持了弗吉尼亚州宪法的制定工作。弗吉尼亚州宪法出台,推动了其他各州的立宪进程。1776年至1780年有11个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这些州宪法的共同特点是:(1)宣布废除君主制,确立了代议制,大部分州

都建立了两院制议会;议员、州长及州务委员均须选举产生。(2)宣布了人民言论、出版、集会和请愿等权利,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州长没有立法否决权和官吏任命权;议会可以弹劾行政长官;州务委员通过平等表决权防止州长的专断。

2、《邦联条例》大陆会议在制定独立战争的战略计划的同时,1777年11月还制定了《邦联条例》,1781年3月经由各州批准后正式生效。该文件规定:大陆会议由邦联议会取代,邦联的名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因此该条例的实施,才正式标志美国的诞生。

但是,根据《邦联条例》建立起来的邦联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权力分散、软弱的机构.《邦联条例》规定:邦联议会实行一院制,是最高政权机构,由13州各选派2—7名代表组成,每州只有一票表决权,一切重大决议须经9州以上批准才能生效。邦联不设总统,也没有最高行政和司法机构;邦联议会没有任何征税和贸易管理权,对各州所发布的政令都是非强制性的。议会也无权过问各州内政,人民只与本州发生关系,邦联不直接对人民行使职权,它只是代表13个独立的小国(州)对外行使宣战、媾和以及对内协调州际关系的咨询机构。这样的机构是不适应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的。

五、谢斯起义?《联邦宪法》

1、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谢斯起义 1781-1788年被称为美国的邦联时期,这个时期的内政是混乱的。首先是财政危机。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及各州共发行4亿多美元的纸币,但缺乏金银储备作保证,致使物价急剧上涨;大陆会议发给士兵的土地券不仅贬值,而且大部分被土地投机家套购而去,激起了人民极大的不满。其次,邦联议会受到13个州的牵制,也难以处理好外交关系。驻外使节和外贸商船往往受到冷遇,一些欧洲列强借口债务等问题不时干涉美国内政。关税不能自主,外国商品大量涌进美国市场,窒息着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786年,马萨诸塞州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丹尼尔?谢斯是康科德一带的起义领袖。独立战争期间他因屡立战功,晋升为上尉。但退伍后债务缠身,甚至连法国友人拉法耶特赠送的宝剑也变卖了。他以重新分配土地、进行司法改革,取消公私债务等为号召,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0人。1787年1月,谢斯计划攻打军火库,州政府却以假议和相骗,暗中准备武力,对起义进行血腥镇压。2月,谢斯等13名起义领袖被捕,起义军被镇压。

谢斯起义震动了资产阶级,也暴露了邦联制统治软弱无力的弊端。为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建立的政权,制定联邦宪法,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2、联邦宪法 1787年5月至9月,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召开。55名代表经过激烈的辩论,于9月17日制定出了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组织原则和权力。宪法共有7条,主要内容是:

(1)改邦联制为联邦制。联邦政府获得在各州征税、征兵、发行货币、统一度量衡、决定外交政策以及偿付国债等权力。政府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邦国会。众议员名额由各州人口比例决定,任期两年;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通过的法案须经参议院和总统批准;总统签订和约、任命官吏须经参议院批准。

(3)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公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有任命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法官、驻外大使以及与外国缔结条约的权力;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但否决后,经参、众两院复议,得到2/3议员同意,可直接生效。总统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他又是海陆军总司令,其权力比有些国家的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故称总统制,

(4)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设立的下级法院。各级法官如无失职行为,实行终身制。最高法院具有监督国会和各州议会的立法以及解释宪法的权力,具有最高审判权;除弹劾案外,一切罪案均实行陪审团制。

(5)联邦宪法必须经9个州以上批准,方能生效。如果2/3州或者国会两院2/3议员认为必要,可对宪法加以修正。

1788年6月,宪法获9个州批准生效,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共和制度,调和了中央集权派和地方自治派、民主派和保守派、大州和小州、南方与北方等矛盾。从此联邦共和国代替

了松散的邦联,美国真正显示出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按照此宪法组成的政府是一个限权的政府,它突出了文官的地位。定期立法、定期更换政治官员,保证了中央政府的生气与活力。而司法人员则相对稳定,实行终身制,有利于法律的连续性和执法的准确性。宪法的实施,稳定了内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美国宪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单一的成文宪法,它所确立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改变了特权阶层凌驾法律之上的专断局面,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美国宪法是后来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蓝本。

但是《联邦宪法》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没有包括《独立宣言》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却对保障私有制及奴隶制规定得很周密。它规定黑人只计3/5人口;印第安人则被剥夺了公民权。1791年,美国国会才通过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六、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一)独立前的拉丁美洲

1、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统治地理大发现后300年间,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化的进程被打断。西、葡老牌殖民主义者建立了欧洲封建式的统治,除葡萄牙占有巴西外,其余领土几乎全部由西班牙占有。

在西属殖民地,1720年前盛行大授地制。西班牙王室把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得的土地,以分封形式授于有功的贵族、僧侣、大商人和军事冒险家;接受土地者称监护人,对授地范围内的印第安人有征收赋税权。不许印第安人迁居,并征发其服劳役、缴纳人头税,强迫其服从封建压迫。1720年后,改为大地产制,原来的监护主变成大庄园主。随着黑人奴隶贩运而来,又产生了单一经济的奴隶制种植园,这种状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独立战争之后。

西、葡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信奉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由欧洲引进并大量建立,对“异端”罪进行监禁和处死者不计其数。教会占有1/3以上良田,向人民征收什一税、洗礼费、婚丧费等。

拉丁美洲有丰富的金银矿产。在墨西哥、秘鲁等地,殖民当局宣布金银矿为王室私有,他们利用印第安农村公社形成的轮换服务制(即“米达制”),强迫人民下矿井采掘金银或者修道路等繁重体力劳动。每年须抽4%一14%的成年男子去服类似的徭役,但生还者为数极少。当征派者离家前,亲友们便为其举行预先的葬礼。从1503到1660年间,西班牙国库由此得到了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这还只是经注册入了国库的收入,即政府对征服者金银收入征收的五一税;此外还有大量的走私贵金属,估计在总收入的10%到50%之间。

拉丁美洲的垄断贸易比起英属北美殖民地有过之而无不及,极大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不许殖民地种植与宗主国利益相冲突的农作物。18世纪后期,西、葡日益衰弱,而拉美殖民地的经济却有所发展。土生白人要求成为拉丁美洲的主宰,新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2、殖民地的阶级关系在拉丁美洲殖民地,人种和肤色是阶级地位的标志。18世纪末,这里的人口接近2000万,其中西属殖民地有1600万,葡属巴西有300万。

来自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葡殖民者,称“半岛人”,有30多万,是统治阶级。西属拉丁美洲各地区的总督、总司令和地方长官,有97%都是西班牙的长期居民,拥有宗主国的公民权;他们把在殖民地任职的一段时间,看成是发财致富的难得机会。

土生白人,又称克里奥人,是生于美洲并定居殖民地的欧洲人,约有300多万。他们一般也比较富有,由地主、神甫、中小军官和官吏、律师等组成,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独立意识。他们没有宗主国的公民权,因而受到“半岛人”的歧视。

混血种人,约530万。其中欧印混血的后代叫墨斯提佐人;黑白种混血的后代叫穆拉托人;印第安与黑人混血的后代叫桑保人。他们多是工匠、店员、小业主、小商贩以及低级教士等,还有的是自由农牧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之一。

西属拉美人数最多的劳动者是印第安人,约有750万,黑人70万;葡属巴西的黑人约150万,海地的黑人48万。他们的总数约1000万以上,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3、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与革命时机的成熟欧洲启蒙运动、美国与法国的革命,都在

拉丁美洲发生了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潘恩的《常识》发表不久,即传到拉丁美洲。北美思想家的作品大多开始出版于费城,所以在拉美形成的资产阶级独立思想,被称为“费拉德尔菲亚哲学”,不仅土生白人知识分子受到了革命哲学的熏陶,而且有色种人中间有一定文化者也受到独立思想的感染。

在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冲击下,殖民地反抗西、葡统治的斗争不断高涨。1780年,秘鲁爆发了图帕克?阿马鲁起义,领导者是印第安人康多尔堪契。他在欧洲启蒙思想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认识到土生白人和印第安人在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他以印加帝国末代皇帝“图帕克?阿马鲁”的名号,领导人民起义,喊出了“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

1796年,西班牙与法国结盟,共同对英宣战。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西班牙舰队被英国歼灭。1807年,西、葡两国参加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又以反封锁控制了欧洲西海岸,西、葡与拉美殖民地的交通联系完全中断。这一客观形势,为拉美人民的独立革命造成了最好的时机。

(二)独立战争与拉美近代国家的产生

1、海地独立海地是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当时被称为圣多明各。1697年,法国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夺得该岛的西部,东部仍属西班牙。岛上25万印第安人被法、西殖民者虐杀殆尽后,殖民者从非洲贩进了大量黑人充当劳动力。法属圣多明各有7000多奴隶种植园,黑人奴隶达48万。海地盛产蔗糖、咖啡等经济作物,占法国外贸总值的50%,号称“加勒比海上的明珠。”

在法国革命影响下,1790年10月海地爆发自由混血人领导的起义,但很快被法国殖民军镇压。1791年8月,海地人民在黑人领袖图帕克?阿马鲁起义领导下,举行起义,打开了局面,扭转了战局。英国和西班牙乘法国革命之机企图侵占海地,杜桑·卢维杜尔利用各殖民者之间的矛盾,依靠广大黑人奴隶,开展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打败英、西干涉军,解放了全岛,成立了新政府。1801年7月,新政府颁布宪法,永远废除奴隶制;该岛恢复了原来印第安人的名称“海地”,杜桑为终身总督。

1802年,波拿巴派20000名远征军企图颠覆海地黑人政权,杜桑领导人民奋起抵抗。法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便施展和谈阴谋,逮捕了杜桑。1803年,杜桑在法国监牢中牺牲,他的战友继续坚持斗争。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独立。海地革命,掀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2、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独立战争前,西属拉美殖民地被划分为四大总督区:新西班牙区(包括墨西哥和中美大部分),新格兰纳达区(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拉普拉塔区(包括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秘鲁总督区(包括秘鲁、智利等)。由于秘鲁曾是印加帝国所在地,1780-1781年又爆发了图帕克?阿马鲁起义,所以西班牙对这里加强重点防范。19世纪初的民族独立战争便在另外三个地区几乎同时展开。

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分为两个阶段,1810年至1815年为第一阶段。三个地区的革命者乘西班牙被拿破仑军队占领、欧洲大陆海岸被英国海军封锁之机,纷纷举行起义,很快就推翻了各区的殖民总督统治,建立了临时革命政权。但是由于各自为战,又没有制定彻底的经济政治纲领,得不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西班牙王室复辟、殖民势力卷土重来,使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遭受挫折。第二阶段从1816年到1826年。三个地区的革命者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宣布废除黑人奴隶制,答应战后给农民分配土地,较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同时地区界线被打破,革命烽火连成一片,最终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1)墨西哥和中美五国独立 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北部多洛雷斯镇的进步神甫伊达尔哥敲响教堂的大钟,号召印第安农民武装起义,史称“多洛雷斯的呼声”。墨西哥独立革命由此开始,9月16日以后成为墨西哥的独立日。

在伊达尔哥号召下,起义军迅速发展到8万多人。1811年初,伊达尔哥不幸遭到敌人伏击,被捕牺牲。伊达尔哥的学生莫瑞洛斯继续领导反西独立斗争。1813年召开墨西哥第一届议会,通过了23条纲领,宣布废除奴隶制,没收教会土地和大地产,将土地分配给印第安农民,统一税制等,极大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同年11月,国民议会通过《墨西哥

独立和主权宣言》,宣告墨西哥独立。1815年,殖民当局在宗主国支持下加强对解放区的进攻,莫瑞洛斯被当局以“宗教异端”处死,但分散到各地的起义军仍然坚持游击战争。

1820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墨西哥的殖民军官伊图维德声言赞成独立,他的军队也打起“保证天主教特权、保证团结一切种族、保证墨西哥独立”的旗号,被称为“三保证军”。1822年,伊图维德称帝。但这种封建倒退行为遭到革命人民的抵制,1823年,他被迫退位。1824年,墨西哥宣布建立共和国。与此同时,中美洲也掀起独立运动,1823年,建立了中美联合省,即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五个国家。

(2)圣马丁和拉普拉塔独立战争 1810年,西班牙被法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后,拉普拉塔区总督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辞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建立了土生白人领导下的革命临时政府。1811年,巴拉圭宣布独立,建立临时政府。同时,乌拉圭、智利也爆发起义,各地政权都转到土生白人手中。但是,西班牙殖民军加紧对独立运动的镇压,乌拉圭、智利起义均告失败。阿根廷临时政府的土生白人也缺乏坚定的独立和革命勇气,独立运动面临夭折。

拉普拉塔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人是圣马丁。他曾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1812年,他回到阿根廷,即提出阿根廷独立和必须摧毁西班牙在南美最顽固的堡垒,进军秘鲁的两项主张。在他的促进下,阿根廷组成第二届政府。1816年,国民议会正式宣布阿根廷独立。同时,他加紧建立和发展武装力量,训练了一支5500人的“安第斯山军”,作为解放智利的军队。1817年,圣马丁率“安第斯山军”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山隘,1818年解放智利。在阿根廷和智利政府支持下,圣马丁花两年时间组织和训练了一支舰队,1820年北上进军秘鲁,1821年攻克利马,宣告秘鲁独立。但殖民总督逃亡北部上秘鲁,继续与革命政权对抗。

为夺取拉美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圣马丁与波利瓦尔于1822年7月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举行会谈,协商共同作战计划,但未能达成协议。会后,圣马丁辞去秘鲁护国公职务,宣布隐退。至此,拉普拉塔已基本宣告独立。

(3)玻利瓦尔和南美北部独立战争南美北部独立战争的中心是委内瑞拉,最早的革命领导人是米兰达。1806年,米兰达就在纽约组成一支志愿军,两次试图由海外打回委内瑞拉,但都遭到失败。1810年,加拉加斯市政会在人民革命的推动下,驱逐了西班牙总督后,米兰达被邀请回到国内。1811年,委内瑞拉第一届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建立了以米兰达为首的第一共和国。但是新政权没有制定彻底的革命纲领,但在1812年大地震后,殖民军和效忠派乘机颠覆了共和国,米兰达被俘,后来死于西班牙狱中。

第一共和国被颠覆后,西蒙?玻利瓦尔继续领导委内瑞拉独立运动。1813年,他组织一支1000余人的武装,收复加拉加斯,建立第二共和国。但在1814年又被殖民者颠覆,玻利瓦尔被迫流亡到牙买加和海地。他认真总结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的失误,指出:“各地的爱国者,只有加强团结,互相支援,才能战胜西班牙殖民势力。”

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革命者支持下,组成一支军队回到委内瑞拉。他没有首先攻打大城市,而是建立农村武装,宣布解放黑人奴隶,答应给革命战士分配土地。1818年,他主持召开国民议会,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1819-1822年,玻利瓦尔的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攻占加拉加斯,肃清秀内瑞拉的西班牙殖民军和反动势力。1822年5月成立了统一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至此,南美北部独立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

1822年7月玻利瓦尔与圣马丁会晤后,率军进入秘鲁,极大地鼓舞了秘鲁、智利和阿根廷联军的士气。1824年8月,玻利瓦尔取得胡宁战役胜利;12月,苏克雷将军指挥的四国联军在阿亚库巧战役中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秘鲁总督、殖民军的四个元帅、十大将军全部投降。这是一次最终决定西班牙在拉美统治覆灭命运的会战。1825年上秘鲁解放。为纪念玻利瓦尔,该地独立后,定国名为玻利维亚。1826年1月,卡亚俄港的西班牙驻军投降,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三)巴西独立

美国的独立鼓舞了巴西独立的决心。1789年,牙医席尔瓦?哈维厄组织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拔牙者密谋”活动,提出独立、建立共和国、废除奴隶制的要求,后因叛徒告密而失败。

1808年,由于拿破仑占领了葡萄牙,葡王室在英国海军的保护下迁到巴西。巴西一度成了葡萄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王若奥六世为缓和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采取开

放政策,取消贸易垄断、降低关税、发展巴西民族工业,但另一方面又大兴土木,营建宫廷,加重对殖民地的剥削,并强化对巴西的直接统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在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影响下,巴西黑奴、土生白人先后发动大规模起义,但始终未能推翻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1820年,葡萄牙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国王回国。当时巴西的局势也很严重,若奥六世启程前嘱咐佩得罗王子:“如果巴西要走自己的路,与其跟随许多冒险家,不如让它随你。”不久,葡萄牙议会又责成佩得罗王子回国,还宣布停止巴西已采取的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这样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急剧上升。

1822年10月,在革命形势面前,摄政王佩得罗表示拒绝葡萄牙的命令,在南部种植园主和保守派的支持下,宣布巴西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2月1日,正式加冕为佩得罗一世(有一部描述巴西独立的电影《独立与死亡》)。1823年,所有效忠宗主国的军队撤回欧洲。巴西资产阶级在当时十分软弱,保守势力强大;加之葡萄牙军力有限,难以组织有效的镇压,因此巴西独立基本上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和平独立道路。独立后大奴隶主、大种植园主窃取了斗争果实,君主制和黑人奴隶制长期保留,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建立巴西共和国并废除了奴隶制度。

(四)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一次伟大实践,其波及地区之广、斗争之复杂艰巨、时间之长在殖民地革命史上是空前的。独立运动的进程与欧洲和北美政治局势联系紧密,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对神圣同盟及维也纳体系的沉重打击。

经过这次运动,除古巴、波多黎哥和圭亚那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的殖民统治,在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系列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今天的政治地理布局。除巴西建立帝制外,都建立了共和制,许多国家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西、葡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左右拉丁美洲命运的历史宣告结束。封建的天主教会势力受到一定限制,取消了宗教裁判所及对印第安人的强制劳役,统一了税制,废除了贵族称号,对解放生产力特别是促进商业资本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殖民地时期资产阶级民主因素缺乏,居民中欧洲移民比例相对较小,独立后各国政权一般转移到土生白人地主和军官手中,从而保留了大土地所有制,封建残余浓厚,社会发展迟滞,不可避免地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半殖民地。

名词:

詹姆斯敦“五月花号”新英格兰殖民地波士顿倾茶事件“不可容忍的法令”大陆会议列克星顿枪声潘恩《常识》《独立宣言》华盛顿萨拉托加战役《邦联条例》托马斯?杰弗逊谢斯起义 1787年联邦宪法“米达制”杜桑?卢维杜尔克里奥人图帕克?阿马鲁起义伊达尔哥“多洛雷斯呼声”莫瑞洛斯“三保证军”圣马丁米兰达西蒙?玻利瓦尔阿亚库巧战役拔牙者密谋

第二节法国大革命

学习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大革命的起因

2、掌握“八九年原则”

3、理解大革命主要的执政派别及其政策

4、了解热月党和督政府

一、旧制度的危机

路易十四死后,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法国,以绝对主义为特征的封建旧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个新词,具体的含义是指路易十四以来法国的绝对王权制度。其特征是:君主独断专行,停止召开三级会议,借用“密扎”不经审判即可把人投入监狱等。把革命前的社会状态说成是旧制度或者是旧社会,这是法国革命区别于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情况,说明法国革命者对革命前的法国社会是完全失望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旧时代的东西带到新社会当中来。这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心态,把历史给完全否定掉了。这种心态,在观念上构成了法国革命激进性的最主要的根源。

(一)经济发展及旧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碍

1、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6世纪,至18世纪已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手工工场在采矿、冶金、纺织、奢侈品制造等部门中已大量涌现,若干部门在18世纪末已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出现了如昂赞煤矿、克勒佐冶金公司等欧洲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主要代表是富农经济,部分资产阶级化的自由贵族也投身资本主义经营。18世纪的法国并非一个贫穷的国家,而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但从全国来看,法国仍是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

2、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中产阶级已经兴起,但仍受到封建旧制度的种种束缚,这是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第一,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农村土地分布状况是:贵族占1/4强,教会占1/10,资产阶级占1/4弱,农民永佃田占1/3,农村公社公有土地占5%。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深受封建压榨,不仅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面临障碍,资本主义工商业也缺乏劳动力后备军和商品销售市场。

第二,封建行会制度、政府的工业法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因财政困难而推行的打击金融资产阶级、任意颁发商品专卖权、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等政策,以及封建制度下国内关卡林立、度量衡和货币不统一等等因素,都严重阻碍或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继续存在的特权。法国一直保持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度,全国居民被划分为三个等级。

(二)财政危机和旧制度末期的改革

1、财政危机的起因财政问题是旧制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危机,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财政问题。财政危机的起因有四:

(1)路易十四晚年穷兵黩武,留给下24亿锂国债,法国的财政问题开始出现。为了缓解财政困难,1719年,法国请苏格兰银行家约翰?劳出谋划策,倡导股票投机,将债务转嫁给百姓,但是未能解决问题,而且造成很大的后遗症,它得罪了法国有钱的人,政府、银行、货币的信用都受到了影响。从此,财政问题一直是18世纪法国的慢性病。

(2)宫廷的挥霍无度。整个18世纪,法国宫廷挥霍支出不断扩大。路易十五(1715-1774)是路易十四的曾孙,继位时年仅5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路易十五于1723年亲政,他是一位花花公子,对国事毫无兴趣。他把权力交给亲信大臣,自己则沉缅于狩猎和女色之中。每次出巡,御前随员动辄数百人前呼后拥;他追逐情妇,给她们加上贵族封号,让她们干预朝政。据说他曾说过:“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为巩固特权阶级的统治,路易十五充分运用了专制国家机器,教会、军队、警察是其统治的三大支柱。路易十五的宫廷中设置了一大批高薪而又清闲的职位,最多时达1万多人,其支出耗费占当时收入的1/3;路易十五对情妇、亲信的慷慨赏赐还不包括在内。路易十五保持着一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庞大的军费和战费,都严重地消耗着法国的国库。巨额的财政赤字,使绝对君主制逐渐陷入全面危机。

(3)对外政策失败。18世纪法国参与了历次争夺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战争,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法国始终处于劣势,战争均以法国失败而告终。法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为了复仇,法国又参与了北美独立战争,虽然获胜,但军费支出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4)赋税制度混乱。旧制度的财政亏空不是空前的,“也不与当时其他国家的债务不一致,它仅相当于英国国家债务的一半,若按人头分配,沉重程度尚不及英国的1/5”。法国的问题在于赋税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不是委派税吏征收,而是实行包税制。税率混乱、征收方法不一致,纳税也不平等,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很大的限制。贵族、僧侣享有免纳直接税的特权,同时也逃避间接税。国家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第三等级,赋税主要落在农民头上。

1774年5月路易十五死去,“像1715年的情形一样,法国又一次为国王的去世而感到欣慰”,其孙路易十六继位(1774-1792)。据说路易十六几乎具有所有的美德,他性情温厚,心地善良,不贪图享受,还经常接济穷人。但他胸无大志,昏庸无能,对政治不感兴趣,热心打猎、制锁。他企图振兴法国,倡导改革;而改革必须触动特权,他又不敢。他总是希望找到一个适当的、能为特权等级接受的方法改革,结果弄得两头不讨好。为缓和严重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先后起用杜尔哥、内克、卡罗纳和布里埃纳等人为财政总监,实行局部改革。

2、旧制度末期的改革杜尔哥(1727-1781)以重农派的学说为依据,在经济上宣布粮食贸易自由,限制行会权力,将筑路税改为所有等级均须缴纳的道路税;在政治上削弱封建特权,加强自治。改革遭到特权等级反对,杜尔哥被免职,改革也被取消。内克(1732-1804)缩减政府开支,取消宫廷中的高俸清闲官职,并局部公布了国家财政预算;虽捏造收支有节余,却暴露国王赏赐和贵族年金数额的秘密,于1781年被免职。卡罗纳于1786年提出以减轻军役税、建立土地特征税、取消人头税和地产念一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计划,并促使国王在1787年召开了“显贵会议”,希望特权等级接受改革。但显贵们一毛不拔,拒绝改革,卡罗纳也被免职。布里埃纳在国王支持下宣布征收印花税和土地税,但巴黎高等法院穿袍贵族拒绝登记,并提议召开三级会议决定臣民的纳税。特权等级支持法院,形成所谓的“贵族革命”。路易十六只好同意于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布里埃纳被迫辞职,内克重任财政总监。

至此,法国的财政改革经过多次尝试都归于徒劳。在改革期间,亏空数额仍不断增大,至大革命爆发时,法国国债达45亿锂。而高等法院与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国王,表现出了贵族的反动倾向;其影响的意义重大,它敲响了旧制度的丧钟,标志大革命的来临。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一)三级会议选举和资产阶级的宣传活动

法国已有175年没有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召开的消息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国王和特权等级希望三级会议能迫使第三等级负担更多的赋税;而第三等级则希望会议能促成法国的改革。资产阶级坚决反对三个等级代表数相等,并以等级为单位表决的旧例;1788年7月,多菲内省三级会议在维吉尔堡举行,在穆尼埃和巴纳夫的提议下通过了《维吉尔堡决议》,提出了第三等级以双倍的代表人数出席全国三级会议的要求,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王被迫同意第三等级代表加倍,但表决方式仍悬而未决。

1789年初,三级会议代表选举开始进行,特权等级代表由选举人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第三等级代表的选举资格有限制,只有年满25岁并且交纳5锂税额的人才有选举权,并且实行间接选举制。在选举活动中,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印发了大量小册子和宣传品,揭露专制制度,鼓动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修道院长西埃耶斯(1748-1836)的《什么是第三等级》,宣布第三等级是全社会的代表,应作国家的主人,应选举制宪国民议会。另一方面,他们按照传统方式,利用由他们为民众草拟的向三级会议递交的“陈情书”表达人民的反封建和改革的愿望。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的宣传活动取得了成功,宣传家们和起草陈情书的律师们几乎都当选为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

(二)从三级会议到制宪议会

1、三级会议召开 1789年5月5日,全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开幕。国王和掌玺大臣在开幕式讲话中不仅避而不谈改革,相反却宣布会议仍按旧制,各等级代表分别开会,表决以等级为单位进行。这实际上是宣布第三等级代表人数加倍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三级会议一开始就产生了尖锐的斗争。

5月6日,三级会议在代表资格审查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特权等级代表主张按旧制分别审查本等级代表资格,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全体代表共同审查代表资格,这显然是卢梭关于权利不可分割学说的表现。代表资格审查争执的实质是三级会议按何种方式开会,按哪个等级的意愿控制会议的原则性问题。第三等级代表不仅要求所有的会议议程都由三个等级共同集会,而且要求以每个代表为单位进行表决。双方争执了一个多月,会议毫无进展。

2、国民会议成立三级会议陷入僵局后,巴黎的民众成群结队涌向凡尔赛,以声援第三等级代表。在人民的支持下,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2日宣布单独审查全体代表的资格,并向特权等级代表发出邀请书。第三等级代表的行动首先获得部分低级僧侣代表的响应,僧侣等级开始动摇。在这种形势下,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进一步宣布自己代表96%的国民,并组成国民会议,选举巴伊(1736-1793)为主席。换言之,他们宣布组成全国最高代表机关和立法机关。三级会议的历史宣告终结。

国民会议成立对特权等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特权等级发生分化。6月19日,僧侣代表加入国民会议,只有贵族代表拒绝参加。

3、网球场宣誓 6月20日早晨,国民会议代表到会议厅集会时,发现大门已被锁上,会场周围还有士兵把守。代表吉约坦建议去附近的一个网球场集会,建于1686年的网球场由此而载入史册。除了马丁?多什以外,其余的国民会议代表都在巴伊带领下举行了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会议决不解散。“网球场宣誓”表明资产阶级已基本形成自己的反封建斗争纲领,即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网球场宣誓”使部分教士和贵族代表受到很大震动,6月22日有151名教士和贵族代表加入国民议会。6月27日,国王见大势已去,命令贵族代表全体加入国民会议,代表们的等级差别自此消失。

7月9日,国民会议改称制宪议会,部分代表开始酝酿起草《人权宣言》。路易十六表面屈从于议会,暗中策划进行武装镇压,将3万多雇佣军调到巴黎,并将有改革倾向的内克再次解职,任命反动分子掌管财政和军事。制宪议会面临被武力解散的危险。

(三)7月14日革命和市镇革命

7月12日,内克被免职的消息传到巴黎,激起了群众的愤怒。他们自发地走上街头,并四处寻找武器,准备起义;资产阶级也以交易所停业来发泄不满;原三级会议代表的选举人在巴黎市政厅成立常务委员会,决定建立国民自卫军,资产阶级成为巴黎革命的领导者。7月13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控制了大部分市区,只有巴士底狱尚未攻下。

巴士底狱位于巴黎东部的圣安东区,建于14世纪,后成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是君主专制的象征。巴士底狱墙高30米,护城河宽25米,当时的守卫只有30名瑞士雇佣兵和80名老弱残兵。7月14日,巴黎人民高呼“打到巴士底狱去”的口号,临时凑在一起的954人用了45分钟攻占了巴士底狱。进攻者伤亡98人,只有6-7名守卫被杀死,巴黎人民控制了整个巴黎。路易十六在日记中的记载是:“本日无事”。

乔治?鲁德说:“虽然巴士底狱的陷落没有多大的军事意义,可是却有极为深远的政治影响”。7月14日革命的胜利,标志法国大革命开始,制宪议会掌握了巴黎的政权。7月15日,巴伊当选为巴黎市长,拉法耶特侯爵(1757-1834)被任命为国民自卫军司令。巴黎的胜利迫使国王让步,承认了革命成果,并亲自到巴黎接受象征革命的蓝、白、红三色帽徽(蓝、红色是巴黎市旗帜的颜色;拉法耶特在蓝、红色之间加上了国王旗帜的白色)。顽固派大贵族见局势不可逆转,纷纷逃亡国外。

巴黎革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资产阶级在各城市仿效巴黎,组织国民自卫军,掀起“市

政革命”,建立新的市政机构。除了布列塔尼、阿尔萨斯和洛林外,各地农村也纷纷暴动,在“贵族阴谋”的推动下,形成了所谓的“大恐慌”。农民攻占贵族城堡,烧毁地契文书,杀死领主。在市政革命和农民起义打击下,封建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在全国夺取了政权。

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的改造

(一)君主立宪派执政

法国革命爆发后,自三级会议召开前带头反对专制王权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掌握了政权,他们领导制宪议会,始终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奋斗目标。

1、《八月法令》和封建制度的废除各地农民起义使原特权等级心惊胆颤,资产阶级也坐卧不安,制宪议会不得不首先研究农民问题。从8月4日夜,贵族代表诺阿伊子爵和埃吉永公爵首先提出废除封建特权。从8月4日至11日,议会陆续通过一系列决议,史称“八月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其中封建人身义务、徭役,领主的狩猎权、鸽舍权、司法权,教会什一税、免税特权、买卖官职制度等一概无偿废除,但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地租却要以赎买的方式废除。《八月法令》从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重要一步。关于赎买封建义务的规定是保守的,但它较切合当时的实际。

2、《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它包含17个条文,将启蒙运动的政治学说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宣言以后被列入《1791年宪法》,作为宪法的前言。

《人权宣言》集中论述了“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强调了被称为“1789年原则”的大革命基本原则:即天赋人权原则,人权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自由平等原则,“在权利方面人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法国革命者强调“始终是”,暗含着对由人们天赋能力的不同而可能造成的后天的不平等的否定。法制原则,明确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纳税平等原则,“赋税应该在公民间按能力分摊”;财产权原则,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是出于公共需要并在事先和公正的赔偿的前提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封建特权,确立了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民主原则,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封建私有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3、十月事件和革命俱乐部的活跃封建势力对《八月法令》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难以容忍,国王虽勉强批准了《八月法令》,但拒绝批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还企图镇压革命。9月14日,国王下令调集军队,10月初在凡尔赛宫廷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军队的宴会,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消息传出,巴黎人民义愤填膺,手持武器向凡尔赛进军,包围并冲进王宫。10月6日,国王被迫批准《人权宣言》,并迁回巴黎,处于人民的监视之下。

10月事件挫败了宫廷的阴谋,也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巴黎的政治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报刊是法国大革命中重要的宣传工具。1789年革命爆发前,正在法国旅游考察的英国人亚瑟?扬曾经抱怨说,在法国各省几乎找不到一份报纸。大革命爆发后,人们几乎都注意到了报纸的作用,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份新的报纸创刊。最早的政治性报纸是新闻工作者或者是业余政治家创办的,不久,议会代表们就发现他们的政治观点登载在报纸杂志上,比在议会讲坛上的演说具有更广泛的影响,于是也纷纷加入到创办报业的行列。此外,大革命初先后建立的俱乐部和人民团体共6000个,“雅各宾俱乐部”、“人权与公民权之友社”、“哥德利埃俱乐部”、“社会俱乐部”等团体活动频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雅各宾俱乐部。报刊和革命俱乐部的活跃在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推动革命高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宪议会改造法国的法令

在全国革命热情高涨的环境中,制宪议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八月法令》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原则改造法国。

第一是改组政权。为摧毁封建制度,制宪议会首先对旧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改造。1789年10月,议会通过关于政府基本原则的法令,立法权归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但只能依法行使职权;1790年春又确定了司法独立原则,使君主立宪制的三权分立初具规模。1789年12月,议会废除了旧的区域划分,按平等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人口、面积大致相等的83个郡,进一步消除了封建割据的残余。

第二是改组教会。为摧毁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根据亨利?格雷古瓦神甫的提议,议会于1789年11月宣布将教产收归国有,以此为担保发行“指券”(assignat),政府以“指券”发行收入偿还部分债务。1790年3月,议会又决定出售国有财产。这些措施在物质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1790年4月,议会宣布取消天主教国教地位,取缔各种修会团体。1790年7月,议会通过《教士的公民组织法》,对教会进行改组,其要点有四:废除了原有的大主教区和主教区,确定了按照新的行政区划分教区的原则,即每省划为一个主教区;主教和本堂神甫由公民选举产生,薪俸由国家发给;教会机构不再掌握世俗权力;主教和神甫在任职时必须宣誓忠于国家、国王和法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教士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第三是打击贵族。1790年6月19日,议会宣布永远废除世袭的贵族阶级,任何人不得保留贵族头衔。

第四是废除社会经济方面的封建性限制。1790年4月取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10月废除了封建时代的苛捐杂税:1790.3.21的法令废除了间接税、内地税和商品入市税,直接税只保留地产税、动产税、属人税和营业税;1791年3月废除了旧制度颁布的工业法规和封建行会;6月颁布了防止行会复活的《夏普利埃法》。

以上政策和措施从各方面摧毁了封建旧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法国领土、行政的统一和政治、经济的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1790年7月14日,巴黎举行了“全国结盟节”庆典,象征着新国家的形成。但是,这些措施都存在着失误甚至严重失误。由于大革命时期基本没有税收,1790年4月以后,“指券”被确定为流通货币,印发量不断增大,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影响到整个革命的进程;教会改革后大批教士反对教会改组,教士分裂成宪政派和反抗派,两派自诩正宗,互相攻讦;而绝大多数国民信仰天主教的法国社会乃至家庭,也随之陷入了分裂;为防止旧行会复活的《夏普利埃法》同时也禁止了工人的结社,该法令成为资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的依据。

(三)共和运动和1791年宪法

1、瓦伦事件和共和运动宫廷迁回巴黎后,路易十六一直心怀不满,企图在王党帮助下复辟。1791年5月,逃亡贵族首领、王弟阿图瓦伯爵与奥皇会谈,筹划欧洲君主出面干涉法国革命,并暗中与路易十六勾结。6月20日深夜,国王、王后及王弟普罗旺斯伯爵利用俄国使馆的假护照,乘马车潜出巴黎,企图逃亡国外。6月21日晚,国王逃至瓦伦被邮政局长德鲁埃识破并被截回,于6月24日返回巴黎。只有普罗旺斯伯爵逃至比利时。

瓦伦事件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国王的逃亡被视为自动放弃王位,从此,王室威信扫地。路易十六由“人民的好父亲和勇敢的公民”的“好国王”形象一下子变成了“叛徒、酒鬼、躁狂型疯子、笨猪”,全国立即掀起废除国王、建立共和国的运动。哥德利埃俱乐部向议会递交了请愿书,要求审判国王;一些革命报纸也提出建立共和国的主张。但雅各宾俱乐部基本没有参与共和运动,“共和”制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一种“短命”的制度。议会的君主立宪派则深恐废除国王而招致外国武装干涉,宣布国王逃跑是遭人“劫持”。7月17日,巴黎人民1万多人在马尔斯校场举行集会要求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时,议会下令镇压,造成死13人,伤数百人,逮捕200多人的“马尔斯校场事件”,共和运动被镇压下去。

马尔斯校场事件表明第三等级在政治上开始分裂,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与资产阶级民

主派为首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已公开暴露。

2、1791年宪法为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加紧制宪工作,期间在一院制和两院制、国王否决权、公民身份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大分歧。宪法于1791年9月通过并经国王批准颁布,它概括了制宪议会自1789年起颁布的各项法令,以《人权宣言》作为前言,以人民主权原则和分权原则为基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的设置都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宪法废除了封建等级特权,宣布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公民有迁徙、言论、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宪法以直接税纳税额和对新制度的政治态度为标准,将男性国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只有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在全国2800万人口中,积极公民约占430万,为总人口的15.6%,占成年男性的61%;他们必须缴纳相当于3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不处于依附与他人的地位,必须服务于国民自卫军,必须以宣读“公民誓言”的形式表现出对国家、法律和国王的效忠,并全力支持制宪议会制定的王国宪法。积极公民的划分曾遭罗伯斯庇尔等人的坚决反对。但按照纳税额分配政治权利是资产阶级的原则,较按出身门第的封建原则是巨大的进步;而按政治态度分配权利并将财产与政治生活相联系是法国大革命的首创,它要求财产的所有者必须为新制度服务,体现的是大革命的政治斗争性质和资产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剥夺反对者政治权利的客观需要。

宪法规定法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宣布废除殖民地的奴隶制,实行国家机构的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有权监督各部大臣、并执掌外交权。行政权归国王,国王对法律有搁置否决权,有权任命各部行政大臣,但无权管理地方政府和军队;一切行政条令非经大臣副署不得生效。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组成的法院执掌,司法权完全独立。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典型形式,对王权作了严格限制;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国王成为依法而治的君主。

(四)立法议会和君主制倾覆

1、立法议会召开和法国的形势宪法生效后,立法议会选举开始。制宪议会象完成任务一样结束了宪法,却在实施宪法之前泄气了,它作出了议员一律不参加立法议会选举的决定,因而完全是一批新人当选。立法议会于1791年10月1日开幕。

立法议会没有原特权等级的代表,没有达官贵人,没有社会名流,也没有天才的演说家,但一开始就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坐在议会大厅右边的派别是“君主立宪派”,在745名议员中占264席,他们拥护宪法,反对革命深入,在议会中起着主要作用;在社会上获斐扬俱乐部及各郡政府、国民自卫军的支持。坐在左边的派别是“雅各宾派”,占136席,包括布里索派、吉伦特派和激进民主派,他们对宪法持保留态度,获巴黎人民的支持。坐在议会大厅中间的派别占345席,他们的政治态度摇摆于左、右派之间。

立法议会召开之时,法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第一,由于缺乏理财能人,财政委员会主席康邦只懂得会计业务,将有价证券视为法宝,指券的流通和无限制地发行,造成通货膨胀和人们对指券的不信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物价随之高涨。它加重了人民生活的困难,各地都掀起了限制物价上涨的人民运动。第二,反革命叛乱日益猖獗。早在1791年8月,反抗派教士和贵族就煽动落后的农民在旺代郡发动叛乱;10月,贵族在阿维尼翁的叛乱中杀死市长;国内反革命叛乱助长了逃亡国外反革命的气焰,他们建立武装,科布棱茨成为亡命者的反革命巢穴。第三,欧洲君主国武装干涉的威胁。法国革命废除封建制度,危及邻国的统治基础,因而引起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惊恐和仇视。1791年8月27日,在英、俄的怂恿和支持下,普、奥两国君主在皮尔尼茨发表宣言,号召各国君主共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恢复法国君主的统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议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外国干涉的威胁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

2、对外战争爆发和君主制倾覆在对待外国干涉问题上,由于君主立宪派主和,而吉伦特派主战,与国王的需要相适应,1792年3月,吉伦特派取代君主立宪派上台组阁。4月22日,吉伦特派内阁对奥、普宣战,对外战争爆发。一个国家整个地投入了战争,这是世界战争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布罗代尔认为:“人们常常这样说,假如大革命没有被淹没在1792年春天的洪水中,那么它就会像众多法国思想家希望的那样,按照英国的模式成为一个几乎和平的、温和的革命”。

尽管法国首先宣战,但由于法军素质差、出身贵族的将领既无指挥能力,又敌视革命而消极作战,更由于国王和王后里通外国,使法军节节败退,奥、普联军很快入侵法国。战争失败使吉伦特派处于不利地位,国王于6月底重新任命君主立宪派组阁。

军事失利和解除吉伦特派内阁激起民众的极大不满,6月底至7月初,巴黎和外省的共和运动再次兴起。议会于7月11日通过“祖国在危急中”的决议,号召公民保卫祖国,激发了民族情感,事实上开始了“义务兵役制”。各地纷纷组织志愿军开赴首都,马赛志愿军500多人沿途高唱“莱因军歌”,步行28天,于7月底到达巴黎。作者鲁日?德?里尔虽因为出身贵族已被放逐,但歌曲鼓舞了士气,此后它以“马赛曲”而闻名于世。

7月26日,普奥联军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在科布棱茨发表由法国逃亡贵族起草的宣言,声称要保护路易十六,并扬言毁灭巴黎。被激怒的巴黎人民于8月9日晚举行起义,攻占王宫,10日推翻君主制。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宣布召开普选的国民公会。

四、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一)吉伦特派执政及其政策

君主制倾覆后,立法议会任命行政委员会行使行政权。行政委员会由六名部长组成,其中五人属于吉伦特派,吉伦特派再次执掌政权。

1、吉伦特派和立法议会的革命措施 8月15日宣布国王及逃亡贵族家属为人质;17日成立特别刑事法庭,审判8月人民起义时的反革命罪犯;26日限令60岁以下的反抗派教士在半月内离开法国。吉伦特派对革命的重要贡献在于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土地法令:8月14日宣布对公地进行分配;20日宣布农民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赎买封建义务;25日的法令宣布规定领主如不能提出其拥有不动产的原始契券就全部废除,实际上废除了1789年“八月法令”中规定需农民赎买的封建义务;9月2日宣布没收逃亡贵族地产,作为国有财产出售。吉伦特派的土地法令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2、瓦尔密战役和共和国成立 8月30日,普军攻到凡尔登城下,巴黎形势可危。吉伦特派束手无策,革命的巴黎市政权——巴黎公社担负起领导人民抗战的重任,公社主要领导人、司法部长、雅各宾派的丹东在立法议会发表了“为战胜敌人,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的演说,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巴黎人民6万多人武装起来。9月1日凡尔登陷落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群众对反革命采取了自发的恐怖报复行动,2日至5日,群众在各监狱不经审讯处死了1000余在押的各种犯人,这是大革命暴力的开始。

王政倾覆意味着《1791年宪法》失效,制定新宪法势在必行。“九月屠杀”后,国民公会代表选举开始,新编军队也开赴前线。9月20日,法军在凡尔登附近的瓦尔密打败普军,解除了巴黎的危险。瓦尔密战役的政治意义重大,它是对外战争爆发后法军的第一次胜利,它显示出革命的力量,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歌德曾参加了那次战役,他说:“此时此地,开始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9月21日,国民公会开幕,其使命本来是制定一部新宪法,然后将权力交给一个正规政府。但随着法国革命的激进,国民公会一直存在到1795年10月。大会一致通过废除君主制。废除君主制是国民公会唯一的全体一致通过的决议。9月22日,法国宣布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3、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国民公会虽由普选产生,且无君主立宪派代表当选,但政治派别的分歧和斗争很快尖锐起来。在745名议员中,有原制宪议会议员74人,原立法议会议员76人,其余都是新人。国民公会的一个新现象是出现了一些职业的革命家,不管革命取得多大成就,他们永远也不会满意,他们对试图停止革命步伐的人们的责骂,甚至比谴责旧制度的拥护者更为尖刻,他们从各个角度推动着大革命。国民公会中吉伦特派约占160人,主要领导人是布里索(1754-1793),他们掌握大会领导权,居于右派地位。雅各宾派(山岳派)约100人是大会中的激进派,主要领导人是罗伯斯庇尔(1758-1794)和丹东(1759-1794);其余500余人为各省资产阶级和倾向革命的贵族代表,是中间派,被称为“平原派”或“沼泽派”。议会中的分歧和斗争主要在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之间进行。两派的分

歧和斗争焦点有三:

第一,对革命形势的看法和估计不同,对革命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不是极端民主主义者;他们认为推翻君主制后,革命任务已经完成,应该全力巩固秩序,以保障实现经济自由。布里索说:“为了拯救法国,三次革命是必须的:第一次是推翻专制,第二次是废除君主,第三槽应该是消灭无政府状态。”维尼奥指出:“废除王政后许多人在谈论革命。我认为只可能有两种革命——要么是消灭私有财产和实现土地立法,要么是恢复专制制度。我坚决反对这种或那种革命”。山岳派是最彻底的激进分子,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革命继续向前推进,以建立一种复古式的道德理想国,以扫除人们的任何私心,实现自己的理念。两派在议会里、报刊和俱乐部中争论不休,而且发展到进行人身攻击的地步。1792年10月,雅各宾俱乐部发生分裂,以布里索为首的吉伦特派与山岳派分道扬镳。

第二,如何对待巴黎公社。以巴黎公社为代表的城市政权是山岳派的主要支持者,提出过许多激进主张。吉伦特派认为:巴黎在地理上与全国不成比例,却影响着整个法国,他们力图限制公社的作用,强调公社是地方政权,无权干预全国事务。1792年11月,吉伦特派试图改组巴黎公社,以消除民主分子和山岳派,但公社的选举以吉伦特派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如何处置国王。共和国成立后,巴黎公社要求审判国王,获山岳派支持。但吉伦特派认为审判国王会招致更严重的外国武装干涉,千方百计制造借口加以拖延。按照1791年宪法规定,国王不受审判;但是,革命若须深入,则国王又不能不审判。这种两难局面使议会陷于胶着状态。直到11月20日,国王藏在王宫密橱中与逃亡贵族勾结的罪证被发现后,吉伦特派才同意起诉国王。

1793年1月,国民公会采取公开唱名的方式,多数票决定处死国王,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4、限价运动和吉伦特派倒台对外战争爆发后,政府财政亏空、货币贬值的现象更加严重,议员们对经济问题一窍不通,整天忙于党派的争权和个人的勾心斗角,对发行指券的主张深信不疑。1792年8月,指券贬为面值的61%。全国都受到物价上涨的困扰,要求限价和打击投机商的人民运动波及各地。人民或强制商人按他们所定的价格出售商品,或要求政府采取具体措施限制物价。1792年底,限价运动中涌现出以雅克?卢为首的“疯人派”,要求用恐怖手段严惩投机商和限制物价。但吉伦特派为维护经济自由,对限价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山岳派也与吉伦特派观点一致。12月8日,国民公会通过坚持经济自由,镇压限价运动的法令,激起下层人民更加不满,限价运动规模越来越大。

1793年2月,法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王被处死后,欧洲君主国反法国革命的态度更加坚决,以英国为首的7个国家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围攻法国。由于法军人数少于联军,法军在占领地的搜刮、征发政策激起居民的反抗,以及革命政府与军事统率矛盾重重,北路军司令杜木里埃叛变,法军接连败退。3月10日,旺代郡落后农民也在国民公会征兵令的刺激下发动反对革命的暴动。外患内扰的巨大压力,迫使山岳派改变对限价运动的态度,采纳限价的主张,国民公会于4月成立救国委员会,5月4日通过了粮食限价法令。

下层民众运动和山岳派态度转变使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矛盾加剧,吉伦特派对山岳派及其支持者加强迫害和镇压,使自己日益陷于孤立。5月31日至6月2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选举新的巴黎公社,包围国民公会,逮捕了吉伦特派议员,吉伦特派在人民革命打击下倒台。

(二)雅各宾派专政

吉伦特派倒台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控制了国民公会。当时法国的形势极其严峻,反法同盟军从东、南、北三面攻入法国本土,西海岸也被英国海军封锁;国内物价上涨趋势并未缓解;旺代叛军控制全郡并波及西部其他地区;夏洛特?科黛从冈城到巴黎,于7月13日刺杀了让-保尔?马拉;吉伦特派分子在各地掀起联邦党叛乱,其口号是反对巴黎独裁。严峻的形势迫使雅各宾派以更激进的手段推进革命。

1、土地立法和1793年宪法 6月3日至7月17日,国民公会连续颁布三个土地法

令。6月3日的法令规定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6月11日的法令宣布收回被贵族夺占的公地,各自治公社有权决定按人口分配公地给农民;7月17日的法令宣布无偿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及封建性领主权利。雅各宾派的土地立法标志大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的解决,它瓦解了农村封建统治的基础,使大量农民成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但是不应该过分强调雅各宾土地法的意义,它只是对大革命爆发后废除封建制的既成事实的一种法律的承认,而且未逃亡的贵族的地产仍未被触动,分成制佃农也未获得土地。

反联邦党叛乱的需要使制定新宪法成为当务之急,6月24日,国民公会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宪法以新的《人权宣言》为前言,规定当政府侵犯人民的权利时,人民有权起义。宪法宣布法国为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规定了公民较广泛的自由权利,实行男性的普选制。从宪法条文的文字内容来看,1793年宪法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宪法,对于反击吉伦特派起了重大的宣传作用。但鉴于当时的形势,国民公会决定宪法暂不实施。人们往往对这部宪法的评价很高,但是与下面的恐怖统治联系起来看,宪法的民主性就会大打折扣。

2、恐怖统治(la Terreur)的建立 7月至8月,法国形势进一步恶化。雅各宾派为稳定局势,逐渐建立起恐怖统治。恐怖统治主要包括政治恐怖、经济恐怖、行政恐怖和宗教恐怖四个方面。

(1)政治恐怖 7月改组了救国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 10月10日颁布成立革命政府的法令,扩大救国委员会权限,使之成为集权政治体制的中心。政治恐怖的最通俗的表现就是以监狱、断头台(La guillotine)等暴力工具为特征的恐怖专政。它的后果是产生了为了达到“崇高的目标”而忽视人的生命的趋势。

断头台本是英格兰、苏格兰等国家早在十五世纪就开始使用的、用以对犯罪贵族执行死刑的工具。制宪议会议员、医生约瑟夫?吉约坦出于平等原则和人道主义的考虑,将旧断头台加以改进和创新,以使被判死刑者在受刑时尽量减少痛苦,断头台在法国遂以其名而得名。1790年的法律规定,用断头台处死的办法不再局限于贵族,对平民也同样适用。1793年以后,作为最主要的暴力工具,断头台也成为恐怖的代名词。

政治恐怖的标志是1793年9月17日国民公会通过的《惩治嫌疑犯》的法律,以对付“所有的变节者”。所谓“嫌疑犯”并非指那些可能犯有某种罪行,但对犯罪时的特定环境尚需经过查究对证加以澄清的人;而是指那些由于其思想观点,甚至由于其模糊不清的冷淡态度被认为是可能犯罪的人。于是,雅各宾派的不同政见者、反抗派教士、以及吉伦特派在地方的支持者“联邦党人”,都被列为“嫌疑犯”而成为暴力教化的对象。

(2)经济恐怖 7月宣布关闭交易所,颁布严禁囤积居奇的法令;9月9日颁布建立革命军的法令,革命军由无套裤汉组成,其任务是保证限价法令的实施和军粮征发、分配和运输;9月11日颁布低价法令,对粮食、面粉、饲料实行全国统一定价;9月29日颁布全面限价法令,对40种生活必需品实行限价。这些法令构成了战时需要的统制经济体系。

(3)行政恐怖实行直接民主,议会表决实行公开唱名制,以及通过民众直接参政、议政,出席会议旁听甚至发言的方式执行并完成政府的具体法令和措施。实行义务兵役制,将战争作为全民的事业,而不是国王和将军们的游戏。

(4)宗教恐怖推行“非基督教化”运动,关闭教堂,取消基督教信仰。非基督教化运动从迫使教士弃职还俗,鼓励教士结婚成家开始,继而全面关闭教堂,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或迷信活动。非基督教化运动中结婚成家的教士至少在6000人以上。

社会生活中与基督教决裂的世俗化也开始了,宗教的习俗被完全抛弃,几乎整个法兰西从地名到人名都发生了反基督教的变化,历法也改为“共和历”。

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平民方式”,它的高压政策对保证革命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法国的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联邦党叛乱被平息,旺代局势得以稳定;共和军收复了被英军攻占的土伦,反法同盟军在1794年初被逐出国境,雅各宾政权建立时的混乱局势得以基本克服。但是恐怖统治并没有结束,反而进一步扩大。

3、雅各宾专政的内部斗争雅各宾专政建立后,内部一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首先表现在雅各宾派和疯人派之间。雅各宾派虽采纳了疯人派的主张以恐怖手段推行限价,但疯人派不仅要求实现政治上的民主,而且要求实现经济上的平等,使雅各宾派不能容忍。雅各宾派在摧毁疯人派的组织后,又罗织罪名于1793年9月逮捕了雅克?卢及其他支持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综合題 ◆(2012·四川乐山)25.下 面是小雨同学制作的一个 反映近代西方民主发展历 程的年代尺。该年代尺中, 标注正确的是()A A B C D ◆(2012·浙江宁波)12.如 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

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B 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B.新体制的创立 C.工业文明的浪潮 D.民族复兴新道路 ◆(2012·湖南常德)14.以下关于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的表述中准确的是()D A.殖民压迫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增强B.封建专制制度

腐朽的结果 C.国王同议会矛盾的结果 D.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12·江苏苏州)15.林?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的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其中《独立宣言》与《权利法案》、《人

权宣言》相比,其显著特点是()B A.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B.宣告独立,脱离殖民统治C.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建立三权分立联邦制国家 ◆(2012·四川雅安)1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相同点是(D A.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 C.专制王权同议会的矛盾激化D.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012·江苏扬州)15.下列关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 A.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练习题

网上育才 教育视角 家庭教育 科普长廊 教学专区 活动园地 会员特区 您的位置:站点首页>>信息中心>>教学专区>>高中专区>>历史>>综合测试 世界史上册第二章专项练习 作者:尹新东| 来源: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浏览次数:450 次 东北育才网校| 2008-4-9 9:20:50 高三复习世界史上册第二章专项练习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A.改变社会性质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C.处死了封建君主D.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2.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忧喜交加的日子:刚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不享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评价比较确切的是 A.进步意义大于缺陷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C.因有局限无法施行D.长久实行没有改变

3.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历史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和变化,其表现不包括 A.英国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B.法国大革命撼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D.欧洲思想领域出现改造旧社会的政治构想 4.法国和美国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法国公开帮助美国和英国作战 C.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体现 D.杰斐逊等人起草《独立宣言》借鉴了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 5.“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这些引文出自 A.美国的《独立宣言》B.英国的《权利法案》 C.卢梭的《社会契约论》D.法国的《人权宣言》 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同样也为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典型体现马克思所论述的这一过程的是 A.美国西进运动B.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C.英国圈地运动D.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7.《神权》一书中记载:“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利,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上正确道路……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过度的侮辱。”最能准确反映此材料思想观点的是 A.国王有立法权B.君权神授,王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臣民要维护王权D.王权高于法律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存在着国王集团与清教徒的斗争,这一斗争实质是 A.世俗权利与神权的斗争B.君主专制与宗教专制的斗争 C.个人独裁与反个人独裁的斗争D.封建统治集团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

英国文学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hapter 1 The English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1. Queen Elizabeth I died leaving no heirs, thus ending the Tudor dynasty. 2. James I became the new king in 160 3. –Began the Stuart line of kings –Great Britain became the United Kingdom 3. Believed in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 God made him king and God alone can tell him what to do. -- Did not allow Puritans to make changes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or to challenge his authority. -- Caused friction with Parliament used to working with the monarch. -- When Parliament complained, Charles disbanded it for 11 years. 4. The English Civil War (1642--1649) ?The King’s supporters -- Called Cavaliers -- Mostly Anglicans, Catholics -- Mostly landed nobility ?The Parliament’s supporters -- Called the Roundheads -- Mostly Puritans -- Mostly middle class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导学案 课型:复习使用时间执笔人:韩静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 (1)知道《神曲》,了解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知道《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了解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重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等文献 难点:评价华盛顿和拿破仑 二、自主复习(结合下列问题全面复习、重点掌握、注意课本插图)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文艺复兴出现的时间、指导思想、实质、代表人物(国籍)及其代表作品、影响? 2.新航路开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影响。 (1)帝国的建立: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2)帝国的统治 ①拿破仑在位期间,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颁布了《》。 ②并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军队,巩固了大革命成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许多地方。 拿破仑的活动可归纳为: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结合华盛顿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进行人物评价。 五、达标拓展: 1.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闸门,出现了许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以下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A.《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丁 B.《哈姆雷特》——伏尔泰 C.《蒙娜丽莎》——达?芬奇 D.《神曲》——莎士比亚 2.通过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与“相信地圆说、西班牙王室资助、横渡大西洋、印第安人、引发殖民掠夺”这些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3.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D.从分散走向整体 4. (2009年·四川省德阳市)英国有“近代宪法之母”的美称。右 图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民主制度。下列历史文献与这一 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独立宣言》 B.《拿破仑法典》 C.《权利法案》 D.《临时约法》 5. 由“原则民主”向“程序民主”演进,是近代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为美“原则民主”(指自由、平等原则)奠定思想基础的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1787年宪法 D.《独立宣言》 6. 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作用有() A.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B.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C.都获得了国家的独立 D.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7. 某文件写道:“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它相当于法国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此文件是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8. 有人这样评价一位美国总统:“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这位总统应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奥巴马 9. 为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某校兴趣小组创作了历史情景剧《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下面是相关内容,请你参与完成:(一)人物篇: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凸显了英雄人物的重要作用。请你判断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并简述他们的贡献。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1)A:,贡献:。(2)B:,贡献:。(3)C:,贡献:。(二)法律文献篇:建立法治社会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符合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各国政府都注重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4)材料一出自哪一历史文献?该文献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5)材料二颁布于哪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写出这次革命中的两件大事。 (6)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法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后,分别制定了什么文献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三)发展影响篇: (7)资产阶级革命对英法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高中历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复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7、18世纪) 本章的时间断限是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属于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阶段。 例: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突出特点是B A.工业资本控制着商业资本 B.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资本 C.集中的手工工场居多数 D.手工工场主多数是工人 关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从社会经济看,工场手工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农业经济、封建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还处于童年时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瓦解、城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商业资本起着支配作用。商业资本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而且还控制着工业。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在经济上和阶级关系上,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还未明确分开,是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那时的手工工场基本上是商人开办的。为保证经商的货源,商人将原料提供给众多劳动者(以农民为主)为其加工为成品,付给一定报酬,实际上就是工资。这就建立起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同时也形成了分散的手工工场。这种没有共同的劳动场所、由劳动者自备生产工具进行原料加工的手工工场,当时占了大多数。如果商人不仅提供原料,而且提供统一的劳动工具,劳动者仅是出卖劳动力而赚取工资,那就是集中的手工工场,这在当时只占少数。无论是分散的或是集中的手工工场,其主人都是商人。 16世纪到18世纪下半期,工场手工业在欧洲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由于工人实行分工从事较专业化的操作,这就为机器生产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所以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比以往的任何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要高得多,工场手工业创造了大量产品也使工场主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是使资产阶级力量得以强大的物质基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场的工人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因为这时期的工人还不完全具备近代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特点。尽管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但并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由于受工场手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充分,远未对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知识目标】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必然性和偶然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政党准备、军事准备)【情景平台】世纪末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哪些阶级、阶层作出了反应?【知识平台】 一、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_______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政治上 __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_。2、“新政”激化矛盾目的:适应_______,安抚_______,缓和_______,巩固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清政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 兴起奠定了____________。4、全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190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人 民收回粤汉铁路。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1、思想 准备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思想 武器:天赋人权、__________。刊物:《国民报》、 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心:东京,日本重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战:性质

__________;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推动了革命团体建立,为辛亥革命做舆论准备2、组织准备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意义 189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1906年 3、政党准备①成立条件阶级基础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 ②机关刊物__________③组织形式: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革命章程。④组织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体参加,具有全国规模。⑤性质 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进入一个新阶段。4、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 时间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单元升级训练5 专题五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单元能力训练卷五近代西方文明的 兴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1763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 A.市场因素 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2.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3.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B.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4.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5.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6.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等信条;马丁·路德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十八单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复习目标] 1.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影响,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2.了解西欧国家殖民掠夺的概况、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正确评价殖民扩张的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正确认识封建国家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加深对封建制度衰亡和资本主义成长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 5.比较分析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和封建国家的改革、亚洲与欧洲封建国家在世界大势面前的不同态度。 6.比较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归纳它们在思想和政治领域产生的影响,正确评价先进思想家的主张,正确认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进步性和历史地位。 [要点梳理] 本单元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主要涉及英、法、美、俄、奥匈、德及亚洲部分封建国家的历史情况。封建制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这一时期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确立的历史。 (2)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主潮流,通过欧美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和拉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欧洲许多封建统治者也顺应潮流进行改革,虽然改革的主观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3)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的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是血腥的、残酷的,但促进了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4)启蒙运动兴起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5)亚洲各主要封建国家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东西方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二单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三)知识结构 第一讲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1)发展A、工业上 B、农业上 (2)原因 (2)阶级基础:和的形式 (3)根本原因: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 (4)直接原因: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5)导火线 2、经过 (1)开始:1640年议会召开 (2)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年 (3)(1)1642~1649年 (2)议会军与王军 内战时期(3)克伦威尔 (4)纳西比、马斯顿荒原战役 (5)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4)共和国时期(1)1649~1660年 (2)克伦威尔统治A、对内 B、对外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1660~16xx 2)原因 3、成果 (1)16xx 成果:《权利法案》(2)目的: (3)内容: (4)影响: 4、意义 (1)国内:推翻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2)国际: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标志着 二、法国大革命 1、背景 (1)根本原因 (2)阶级状况 (3)思想准备 (4)促成因素

(5)导火线 2、经过 (1)爆发标志 (1)1789.7~1792.8 (2)机构 (3)代表 A、宣布 (4)措施B、颁布 (2)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C、17xx颁布 (5)评价 (6)结束 (1)1792.8~1793.6 (2)代表 (3)机构 A、颁布 (3)吉伦特派统治时期(4)措施 B、建立处死 (5)评价 (6)结束 (4)雅各宾统治时期(1)1793.6~1794.7 (2)代表 (3)机构 A、宣布 (4)措施B、颁布 C、发布 (5)评价 (1)1794.7 (5)结束标志:热月政变(2)原因 (3)影响 3、意义 (1)国内:巴黎人民三次起义,结束了法国 (2)国际: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为其他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有世界意义 4、成果巩固 (2)热月党人统治时期(1)1794.7~179 9.11 (2)代表 (3)机构 (4)措施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五节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上)(一) 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目标: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统治;《人权宣言》;巴黎人民的第二次起义;吉伦特派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巴黎人民的第三次起义;雅各宾专政及评价;热月政变;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督政府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的统治政策;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及其评价。二、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是导致法国大革命前阶级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封建王朝的财政危机削弱了专治政权的力量,为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创造了条件。2.通过对巴黎人民在革命中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打退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3.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的讲述。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最激烈、影响最广泛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并为以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4.通过对拿破仑上台、他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外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拿破仑取得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他所实施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革命的成果,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他迷信强权、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最后导致帝国的灭亡。5.通过法国共和制结束与拿破仑失败在经济方面共同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力量较弱,封建势力在欧洲大陆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三、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危机的加深,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分析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2.通过分析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作用,以及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分别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3.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的有关资料,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4.通过对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人物功过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及其评价。 难点: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君主立宪派对革命的贡献。雅各宾派及其垮台的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 教学要点 一、大革命的爆发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三级会议的召开 3.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世界近代史(上)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参考答案-历史试题

世界近代史(上)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参考答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5 BCDCC 6-10 BACDA 11---15 BABAC 16-20 CDABC 21-25 CACDC 26-30 DCBAB 二、材料解析题 31.相似之处:努力发展工场手工业;拓展本国商品的出口,限制外国商品山口;吸收外国货币,防止本国货币外流。(3分) 包含的矛盾:英法采取相似的贸易政策会导致贸易上的摩擦,两国都难以实 现自己的目的。(3分) 引起的后果:加强对海外殖民地、市场、霸权的争夺。(2分) 32.①指英国的圈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中不顾农民的土地要求的作法。因 为英国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建立起比较典型的资本主 义土地经营关系。(2分)②英国大规模地剥夺自耕农的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大 土地所有者集团;而法国则以小农经济为主。不同影响,英国的大土地所有制有 利于使用新技术,促进了英国农业的发展,并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法国的小农 经济阻碍了新技术的使用,造成法国农业落后,阻碍了法国工业的发展。(4分) 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以剥夺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前提的。圈地运动为促进英 国经济发展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法国农业革命不彻底,间接地影响了本国工业 的发展。(2分)

33.①英国要在北美建立绝对专制的统治,他们勾结印第安人侵犯我们,并煽动我们内部叛乱;我们要脱离英国独立,成为享有全权的独立自由的合众国。(4 分)②不正确,首先是诬蔑印第安人残忍。其次,印第安人是北美的主人,是殖民 侵略的受害者。(4分) 三问答题 34.正确。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 国家政权。(2分) 英国是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法国 是推翻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政权。(2分)暴力形式:通过武装力量、人民起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法律形式:资产阶级利用政权通过有利于摧毁封建制度、制定并颁布资本 主义制度的若干法律,如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4分) 未完成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因 为封建势力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确立有一个过程,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还未到达改造整个世界的目标。劳动人民摆脱被压迫、被剥削地位问题,不是资产阶级革命任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对封建社会进行资本主义改造,以资本主义剥削取代封建剥削,不可能解决劳动人民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问题。(7分)

专题7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王庄中学孔红梅 一、主要容世界史上册第11、12、13、18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P67-P69 ) 法国大革命(P78-P89) 美国独立战争(P72-P76) 美国南北战争(P111-P114) 二、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英、法、美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2、启发引导学生归纳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要点. (学生根据以下表格速读课文完成表格,同桌相互检查)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三、专题联系 a、重难点分析 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根本原因相同: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根本任务相同:推翻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3)性质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4)领导阶级和主力:都有资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是主力。(5)都通过了革命性法律文件。(6)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或联合专政的国家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是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等级制度严重。(2)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法国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3)结果不同: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是资产阶级制;美国是联邦制。 2、比较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有什么不同?共同的作用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任务是摆脱英国殖民枷锁实现国家独立;南北战争是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维护国家统一。共同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都颁布了法律性文件,各是什么?由此建立了什么国家?这些法律文件在当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对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加强哪一方面?【英国:《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国: 《法典》,建立了资产阶级制国家。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共同作用:用法律形式来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的胜利果实。我国应加强法制建设。 4、归纳影响英、法、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法国: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 5、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拿破仑、华盛顿、林肯)自选一位做一番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将人物放置在当时历史环境下评价。 (2)、史论结合。 (3)、抓住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方面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6.12 1、(2011·泰安)据新华社伦敦2010年5月12日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新一届政府。伊丽莎白二世只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政治制度源于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人民宪章》 2、(2011·鄂州)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听译,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者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一会允许,国王不能征税;会议议员选举不收国王干涉……。法案确定英国政治体制的原则是 A .议会主权 B .君权神授 C .三权分立 D .民主共和 3、(2011·福州)“严格限定国王的权力,确定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国会,并规定公民应享有的权利。”这些观点应出自 A.《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法典》 D .《共产党宣言》 4、(2011.莱芜)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下列有关这次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苏格兰人民起义是开始的标志 B .克伦威尔领导了这场革命 C .革命中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5、(2011·梅州)抓住关键词是掌握历史概念的方法之一。与“英国议会”、“限制王权”、“君主立宪制”这些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法律文件是 A .《权利法案》 B .《九国公约》 c .《宅地法》 D .《凡尔赛和约》 6、有人说,17世纪末以来,英国国王就被套上了“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是指 A 、《人权宣言》 B 、《权利法案》 C 、《拿破仑法典》 D 、《独立宣言》 7、(2011·黄冈).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允许,国王不能征税;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法案确定英国政治体制的原则是A A .议会主权 B .君权神授 C .三权分立 D .民主共和 8、(2011·宿迁)右图漫画说明英国确立了新的政体,确立这一 政体的法律文献是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汉谟拉比法典》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9、(2011·盐城)2011年4月29日英国女王出席威廉王子的盛大婚礼,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根据《权利法案》,下列对英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国家的象征 B .在英国人民心中仍有较高的威望 C .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 D .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10、(2011·扬州)有人说17世纪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 .光荣革命的完成 B .《权利法案》的颁布C .《独立宣言》的发表D .《人权宣言》的制定 11、(2011·滨州)“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为止,那几十年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构成了英国革命。”英国革命后通过了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2、(2011·达州)“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终止……”这些内容出自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法典》 13、(2011·攀枝花)有一部法律,它规定国王不经议会批准而擅自征税等行为为越权行为。这部法律是 A .《人权宣言》 B .1787年宪法 C .《权利法案》 D .《法典》 14、(2011·深圳)“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位老兵的话,话中的“第一人”指的是 A .林肯 B .罗斯福 C .杜鲁门 D .华盛顿 15、(2011·江西)小海同学将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贡献概括为:“军队统帅、战功显赫;拒戴王冠、甘为布衣;宪法立国、美国奠基;道德操守、百世流芳”。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是 A .华盛顿 B .拿破仑 C .林肯 D .玻利瓦尔 16、(2011·聊城)美国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矗立着自由女神像。女神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拿一铜板,铜板上刻着“1776.7.4”。1776年7月4日 A .来克星顿打响抗英第一枪 B .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C .萨托加战役扭转战局 D .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2011·泰安).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有一部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这部宪法是 A .《拿破仑法典》 B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 .《权利法案》 D .1787年宪法 18、 “平民----将军---总统---平民”是一位伟人的人生旅程。他八年军旅,八年总统,他是 A .华盛顿 B .拿破仑 C .林肯 D .罗斯福 19、(2011·内江)一位老兵说:“他是战争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他被誉为“国父”。“他”是指 A .拿破仑 B .杰斐逊 C .林肯 D .华盛顿 20、(2011·南充)如果要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情况,应查阅的文献是 A .1787年宪法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人权宣言》 21、(2011·恩施)某“超级女声”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要答的题目是: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张转化为政治实践的是什么? 她求助于现

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景: 1.经济:________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思想: ________、宗教改革、________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3.阻碍:英、美、法国的________经济受到严重阻碍。 二.革命任务:推翻________统治或殖民统治,建立________国家。 三.革命性质:________(美国有双重性: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四.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五.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六.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原因相同:三国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2)性质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3)领导阶级相同:三国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4)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5)革命过程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美国颁布《独立宣言》,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6)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7)影响相同: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________,美国还有________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结果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共和国,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5)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对欧洲和拉美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七.革命文献表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单元升级训练5 专题五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单元能力训练卷五 近代西方文明的 兴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1763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 A.市场因素 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2.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3.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人均糖消费量(磅) 时间(年)欧洲(除英国外)英国 16800.854 1750 1.9010 1800 1.9818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4.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5.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6.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等信条;马丁·路德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政府来管理。下列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政治民主化提升的体现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根本: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旧生产关系)(新生产力) 英国资本主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积极开拓海 义迅速发展外贸易,推动传统工业[制呢业]迅速发展,出现手工工场 ②16世纪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和黑奴 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圈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直接原因:制呢业的发展,羊毛需求骤增 ▲圈地运动的实质: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化 ▲圈地运动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其提供了资 本、原料和劳动力 ③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积极表现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统治,宗教改革 政策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实力 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权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力量壮大 表现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传统制呢业迅速发展 农村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牧场和农场,产生农业工人 结果: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奠定阶级基础(领导力量) ▲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英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贵族(与旧贵族区别:生产、剥削方式不同)和资产阶级的来源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原因:有共同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力量 相对弱小(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斯图亚特统治者: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 王朝的专表现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触犯资产阶级利益 制统治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尤其是“清教徒” (1603—1648)影响:激化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间的矛盾,导致革命爆发 (斯图亚特王朝宗教斗争实质上反映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称“清教徒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清教教义反映资产阶级的思想, 起着动员群众的作用。而不是:清教徒在限制王权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领导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 【复习目标】 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知识整理】

【重点问题整合与解析】 1. 从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思想解放运动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新制度战胜旧制度,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民主与法制的确立来之不易,要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切实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 2.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4. 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的深入分析,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开创民主制度先河;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对世界影响上,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序幕,开启了人们向法治时代的迈进的先河;在对外殖民扩张上,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5. 从美国独立中得到的启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前提,健全民主法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6. 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 拿破仑对外战争初期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冲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拿破仑后期对外战争成为侵略战争,给被侵略的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引起普遍反抗,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说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长期反复激烈的斗争,但凡是顺应历史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将会取代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也是这样。 8.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共性, 三份文件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9. 如何评价拿破仑和华盛顿? 在评价拿破仑和华盛顿的作用和贡献时,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要看是否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