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

随时随地

收听由最好的在线微课堂

【每天一堂公开课】

开设的线上直播课程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

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

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

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

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七律诗词欣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应广大诗词爱好者要求,每天一堂公开课1月6日(周五)19:30 将开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诗词课程,欢迎广大诗词爱好者参与。

主要内容为:

1.宋人爱写生活雅趣,苏轼的七律在这方面有何突出的表现?

2.苏轼与黄庭坚是宋诗的典型代表,二人的七律各有何特色?

3.苏轼写田园生活的七律,写得妙趣横生。这类诗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2

主讲老师是谁?

杨强

杨老师,号雪窗,笔名帝乡子。诗词世界与每天一堂公开课专职诗词讲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曾参加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第十一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人奖”。诗词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诗刊》、《中华诗词》、央视网及各大诗词网站论坛。著有《雪窗先生诗词稿》。

3

如何报名听课?

一、关注“每天一堂公开课”,

点击底部菜单直播课堂。

二、长按此二维码识别进入直播

(20元/人,使用优惠券9.9元/人,并且一次报名,免费重复收听)

此二维码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诗词课程

福利:加工作人员微信gongpeng0924,有机会领取优惠券,只需9.9元听课(仅限没

报名的同学),名额有限,领完即止!

4

备注:

备注:每天一堂公开课所有课程(正在直播和已结束的课程),可随时随地报名学习,报名后当次课程均可免费重复收听,再也不用担心错过上课时间或一次上课没听懂等问题了!

5

我们是谁

每天一堂公开课

微信上最好的在线微课堂

由楚世家传媒出品

百万粉丝大号“诗词世界”联合打造

每天推出

诗词、国学、易经、艺术

书法、语言、养生、教育

等传统文化领域在线课程

同学,等你噢!

本平台长期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关于苏轼诗词的名句集锦

【篇一】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篇二】 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3、笔所未到气已吞。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1、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12、此心安处是吾乡。 1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1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7、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1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19、十年生死两茫茫。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艳词三首辨正(一)

苏轼艳词三首辨正(一) 在苏轼的词集里有许多婉约之作,它们表现了作者于花间尊前的儒雅风流品格。其中《皂罗特髻》一首和《雨中花慢》二首是可以称为艳词的,而且在近年来颇有争议。《皂罗特髻》被南宋以来各种版本的苏轼词集所收入,词云: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袖、满把真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子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明代吴讷《百家词》和毛晋《宋名家词》本均题为“采菱拾翠”,乃两位女子的名字。在苏轼的书简里留下了关于此词的一条线索。他在黄州(湖北黄冈)《与朱康叔书》之十五有云: “所问菱、翠,至今虚位;云乃权发遣耳。何足挂齿牙,呵呵!”(《东坡续集》卷四)朱康叔名寿昌,是古代著名的孝子,于熙宁元年(1068)开始寻母,得于同州(陕西大荔)。熙宁三年(1070)苏轼与朱寿昌在京都相识,遂成密友。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朱寿昌在邻近的鄂州(湖北武汉)任太守,对苏轼常常慰问和赈济,并时有书简往来。宋代士大夫于朋友间谈说儿女私情时常用隐语。苏轼于书简中提到的“菱、翠”即词中的“采菱拾翠”,“云”即朝云:她们都是苏轼的侍女。“虚位”即空位之意,“发遣”有安排之意。朱寿昌关心苏轼,因是密友,遂问及私人生活。苏轼回答,采菱和拾翠尚是虚位,意未纳为妾,仅作侍女而已;朝云则已经作了安排,即收为侍妾了。此书是元丰五年(1072)写的,时朝云约二十三岁,次年朝云为苏轼生了孩子;所以苏轼稍后《与蔡景繁书》云:“然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东坡续集》卷五)这两封书信有助于我们理解《皂罗特髻》。“皂罗特髻”是题,皂罗是黑色的质地轻软有网眼的丝织品,在宋代为歌女常着的衣服;特髻是双髻,或称为双螺髻,为古代少女发式。皂罗特髻是身着丝罗,头梳双髻的歌女,借指采菱和拾翠。词中的“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是理解全词的关键。“使君”本是汉代刺史之称,在宋代借称州郡长官,从《与朱康叔书》可知是特指鄂州太守朱寿昌。“客”是指谪居黄州的苏轼。此句是借采菱拾翠二女以赞朱寿昌深知罪谪的苏轼客居愁苦寂寞,所以不惜千金买得两位女子送以作家伎。苏轼在词中赞美了采菱和拾翠的佳名、衣着、发式、肌体,以为这是只有在京都才能见到的时髦女子。如果以为“苏轼受她们的主人请托,作这首词”(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03页),便不应有“称使君知客,千金买”之句,更不宜描述床笫之间的“绣衾下、抱着俱香滑”;而且从苏轼诸多代言或酬赠之作来看,均有题和序交待的,此词却没有。或者以为“采菱、拾翠者,乃苏轼两小鬟也”,但“当时菱、翠位空人去”(刘崇德《敝帚集·苏轼编年考》,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208页),这是对“虚位”和“待到京寻觅”的误解。今存最早最全的苏轼词集是南宋初年傅干的《注坡词》,其中误收了《无愁可解》,此词的序是苏轼写的,但词是陈慥作的;又误收了声诗《阳关曲》七绝三首和《瑞鹧鸪》七律一首。《皂罗特髻》也属误收。此词调不见于教坊曲名,亦无唐宋词人和后世词人使用。清代初年词谱的编订者对它是怀疑的,如万树说:“叠用‘采菱拾翠’等凡七句,或此调格应如此,或系坡仙游戏为之,不可考也。”(《词律》卷十二)因此它作为词调是可疑的。词中的“采菱拾翠”重复使用,这属宋词中仅见的例子,有如唐人声诗《采莲子》中的“举桌”、“年少”,《竹枝》的“竹枝”、“女儿”等和声。它应是朱寿昌问及私人生活,苏轼复书时信笔写下的杂言韵语,并非倚声而制的歌词,亦同苏轼在黄州的许多书简一样请朋友秘不示人的。书简中谈到二女的同时提到“又传示秘诀,何以当此”,这秘诀当为房术;故苏轼特又于《皂罗特髻》内间接表示感谢之意。此信笔之作,本不应公开,而且不是词体,竟被傅干等偶然编入词集了。

苏轼的名句

苏轼是北宋留诗最多的诗人,诗词几千首,文几千首,名句何其多!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临江仙》) ⑸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⑻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⑽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阮郎归》)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⑿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⒁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浣溪沙》) 二、苏轼诗歌名句集录 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⑵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 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⑷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二)》) 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⑺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三、苏轼散文名句集录 ⑴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糯,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喜雨亭记》) ⑵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超然台记》) ⑶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⑷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曰喻》) ⑸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书墨》)

苏东坡诗词理趣

贯穿苏轼诗文词的理趣之美 苏轼一生于北宋党争的罅缝中求生存,既不见容于新党亦不见谅于旧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于贬谪中度过,饱尝宦海沉浮之苦。然而“苏轼不但超越了生命的逆境,同时也超越了生命的顺境”Ⅲ,处逆境泰然,而处顺境淡然,于升沉荣辱间游刃有余,并将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外化于大量的诗词文中,折射出一种理趣之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是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是哲理;趣是生动盎然的意趣,是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说理,不能如玄言诗般“理过其辞,淡乎寡昧”;有趣,要求充满趣味与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语言的功能是铸成意象,然后由意象来传达思想。所以,最好的语言应该是能铸造鲜明的意象,通过意象来表现灵魂、领悟思想。苏轼的理趣之作,就是通过意象的铸造来完成的。下面分别以其诗文词的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前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探讨苏轼是如何通过意象的铸造来折射理趣之美的。 一、雪泥鸿爪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宋仁宗嘉祐元年,三苏自眉山到汴京应试,中途寄宿渑池奉闲僧舍,并在壁上题诗留念。嘉祐六年,苏轼出任风翔签判,苏辙送其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汴京,想到苏轼此次西行必经之地也是他们五年前共同留宿过的旧地渑池,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七律一首。苏轼次其原韵,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此诗中出现的意象有雪泥飞鸿、泥上指爪、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蹇驴嘶叫等。这些意象的出现,让人浮想起为生计辗转漂飞的大雁,奉闲和尚的老去,奉闲僧舍的倾颓,赶考路上的人困马嘶,以及渑池旧地的人事变迁;这些意象的组合,似乎给人以岁月蹉跎、人世沧桑之感。但我们应该追随苏轼的思维,正确解读这些意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此联的中心意象在于那不眷顾往曰旧迹、昂首高飞的“飞鸿”。人生也许如飞鸿驻足般东奔西走,然而飞鸿却不复记虑这些指爪之痕,依然展翅高飞,义无反顾!那么,人生虽然萍飘蓬转,应像飞鸿般总是搏击长空,志在千里。“往曰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写往年赶考马死人困、路崎岖、蹇驴叫的意象,正在于今昔对比。昔曰颠连辗转,前程未卜,今曰文场告捷,扬鞭驰骋,虽是独游,亦胜于昔,不禁开释离怀,借以勉人和自勉——人生应视艰辛与坎坷如“雪泥鸿爪”,飞鸿般一往无前、昂首奋进、开拓未来!这些意象可谓思而蕴理,理中有趣。张尹炫先生说:“苏轼作诗既寄托理,又重视意象,因而,产生了独特的‘趣’。如《和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辛弃疾

《宋词四首》背景资料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诗经→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宋词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作词又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琴趣等。 词有词牌,即曲调。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 词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近”一般比较长。 “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宋词风格: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多写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多写闺情、离愁、闲绪。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 ?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解说柳永: 真正的宋词是从柳永开始的,宋词到柳永才完全摆脱了五代那种含蓄委婉的词风,采用或创制大容量的长调,层次丰富的铺写,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展示宋代市民生活,这才是宋词不同于前代的地方。 柳永原名柳三变,主要活动于仁宗时期,也就是十一世纪上半叶后期。他出身官宦人家,但年轻时行为比较放荡,经常出入歌楼酒馆,与歌伎舞女厮混,因而不为统治集团所重。他精通音律,乐工有什么新鲜曲儿都请他填词。据说凡有井水喝的地方,就有人会唱他的词,可见他在中下层人民大众中名气有多大。他在一首词里说,既然时代抛弃他,金榜题名没有指望,那就不如干脆听其自然,在歌楼酒馆里与意中人寻欢作乐,抛开人世虚幻的功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 渔家傲 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下片通过自己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来喻指友人高洁的品性。这是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尾句“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是说这里虽好,却不是久居的理想之地。结合注解可知,此时友人要调离金陵,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 答案: (1)C (2)①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②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 ③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

李清照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1、前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三、听《醉花阴》朗诵及看《声声慢》视频 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 (一)默读并思考 1、这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 2、这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 (二)师生解答 1、两首词共有的意象 (1)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三杯两盏淡酒 (2)风:帘卷西风 晚来风急? (3)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花: 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七律:咏广州寺院同韵诗四首

咏广州寺院同韵诗四首 1、咏广州大佛寺 六层塔楼望眼开, 殿宇恢弘荡尘埃。 名布八方香客聚, 声播四境禅意来。 佛典经籍藏浩瀚,注1 摄影书画汇人才。注2 慈航普度施善慧, 菩提无树镜非台。注3 注解 注1:大佛寺内设有图书馆,收藏佛教典籍数万册。 还配有现代化高科技电子视听设备。 注2:寺内侧廊和塔楼经常举办佛事摄影书画交流 展示活动。 注3: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偈语典故。 2016.2.6 2、咏广州六榕寺 题记 广州六榕寺在越秀区中山六路旁的六榕路,兴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 三年(公元537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寺门上方“六榕” 二字系苏东坡所写。寺内有1973年植种的菩提树一株,枝繁叶茂。 寺内建有九层高塔,造型华丽,俗称“花塔”。唐朝初年,文坛四 杰之一王勃曾游历于此,撰写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和塔碑记》,此 碑在清代已湮没,现重新校勘沙刻。云峰法师(1921—2003)文革 前和文革后任六榕寺主持。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六榕寺重修 时,寺内供奉禅宗六祖慧能,以修净业,因此曾改名为净慧寺;寺

里的六祖堂内,供奉着当年紫铜铸造的六祖慧能像。此诗用本人《 咏广州大佛寺》韵(首句入韵式):开、埃、来、才、台。下不注解。 花塔接天视界开, 菩提树下无尘埃。 苏轼题匾因寺写, 王勃碑刻伴禅来。 云峰法师慈长老, 净慧弟子俊逸才。 穗城丛林彰独特, 九层浮屠即瑶台。 2016.2.13 3、咏广州华林寺 题记 华林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华林寺前身 叫西来庵。隋代以前此地为珠江岸。南朝梁武帝普通七 年(公元526年),天全国(即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 来到中国传教,首先在今广州市荔湾区西来初地处登岸, 建西来庵。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将西来庵改名为 华林禅寺。后世信徒尊奉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 因而称其当年登陆地为西来初地。华林寺1400多年来, 饱经沧桑,多次修葺。赵朴初、启功先生皆有题字;海 内外其他儒士、宗教界人士亦有墨宝书赠。此诗用本人 诗作《咏广州大佛寺》《咏广州六榕寺》韵(首句入韵式 ):开、埃、来、才、台。下不注解。 西庵佛门初始开, 菩提达摩扫尘埃。 修心养性成正果, 笃行善德好运来。

有关苏轼名人名言大全

有关苏轼名人名言大全 有关苏轼名人名言大全 1、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2、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4、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8、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9、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10、世事如今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1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1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4、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1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1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1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18、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1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1、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2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23、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24、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2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8、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2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3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3、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34、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35、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 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 “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 “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 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苏子瞻宦钱唐,绝爱幸之,纳为侍妾。朝云初不识字,既事子瞻遂学书,粗有楷法,又学佛,亦通大义。子瞻贬惠州,家妓多散去,独朝云依岭外,子瞻甚怜之,赠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未几,朝云病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惠州栖禅寺松下。子瞻作咏梅《西江月》以悼之云:……。”词中用“玉骨”、 “冰肌”、 “芳丛”、绿毛么凤”、 “唇红”、“高情”等写梅花,同时也是喻指朝云梅花般的端丽、莹洁,“高情”二句着重写梅花亦是写朝云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切爱恋。黑格尔在谈到抒情诗的审美观照时说过:“诗却只是使人体会到事物内心的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的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处理。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黑格尔《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所谓“精神活动的主体性”,是主体“我”的情感、理知、想象、感知等审美心理要素,所谓“实在的外表形状”则是指客体“物”。作为抒情诗的咏物词,其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我国古代词论家也有明确的识见: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艺概》卷四)词中有“我”在,物象、景观不单是客观描写,而“我”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肯定了主体性艺术创造的必要性。故词人往往通过写物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如姜夔不少咏梅、咏柳之作,题为咏物,但并不着 第19卷 第4期2000年7月 曲 靖 师 专 学 报 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C O LLEGE V ol.19 N o.4 July2000 Ξ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山东曲阜 273165)

苏轼的千古名句

苏轼的千古名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宋·苏轼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苏轼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宋·苏轼 ★至言不繁——宋·苏轼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 ★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 ★夕陽无语燕归愁——宋·苏轼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宋·苏轼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拓展材料(一) 苏轼 (一)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 (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七律——咏杜仲

七律——咏杜仲① 黎云昆 杜仲②当年亲手植,东坡作传③擅名时。 叶形开展滴青翠,树干挺拔立凤池④。 壮骨强筋⑤酿玉液⑥,补肝益肾⑦荐珍滋⑧。 通身俱是金元宝,剩有根瘤制酒巵⑨。 注释: ①杜仲:树名。杜仲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其叶、花、果及树皮均可入药,木材是上好的家具、工艺品用材。此外,杜仲还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树种,除木质部外,其叶、花、果及树皮均富含杜仲胶,这种胶在耐腐蚀性、耐冲击性、耐磨性等方面明显优于目前大规模种植的天然橡胶和其他合成橡胶,成为航空、航天、军工、化工、医疗、体育、电力、通讯、交通、水利等领域的重要功能材料。见图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②杜仲:人名。明廖用贤《尚友録》载:“尹轨周、杜仲,有道之士也。周穆王召之,居终南山尹眞人草楼。”元杨士宏《唐音》中称“神仙道士:杜仲、尹轨之类也。”清方中德《古事比》载:“棉丝,名杜仲。杜仲种之。” ③东坡作传:苏东坡曾有《杜处士传》一文传世。见附录。 ④凤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

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此代指园林。 ⑤壮骨强筋: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杜仲,壮筋骨,两全。” ⑥玉液:指美酒。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杜仲可以泡制的多种疗效的酒。 ⑦补肝益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 ⑧珍滋:美味。《新唐书·高宗三女传》:“天下珍滋谲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天子等。”以杜仲炖鸡、鸭等,滋味美不胜收。 ⑨酒巵:盛酒的器皿。 图一:杜仲树 图二:杜仲叶 图三:杜仲花 图四:杜仲果 图五:杜仲皮与杜仲胶 图六:杜仲木罐 图七:杜仲木茶具 图八:杜仲雄花酒 附录:宋苏轼《杜处士传》 杜仲,郁里人也。天资厚朴,而有远志,闻黄环名,従之游。因陈曰:“愿辅子半夏,幸仁悯焉,使得旋复自古扬榷。”环曰:“子言匪实,

古诗七律十四首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登高(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客至(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馀通:余) 4 江村(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一作:梁上)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 书愤(朝代:南宋) 作者:陆游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一作:蓬莱) 7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8 登快阁(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9 钱塘湖春行(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 新城道中二首(作者苏轼)《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论苏轼的咏物词

论苏轼的咏物词 11涉外1班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