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热力学发展概述

经典热力学发展概述

经典热力学发展概述
经典热力学发展概述

热力学发展史

要求: 1、30个PPT左右 2、画面清晰明了 3、相关图片不少于是10张 4、每个画面文字总数不超过80个,配备解说稿 5、3人组成一小组 资料如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焦耳、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等 1、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吸进过的5000万个分子。 2、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

热力学发展简史

热力学发展简史 “温度”贯穿我们的一生,人人都知冷暖,古代人便会钻木取火,不可否认的一个方面是为了取暖,而现在,点暖炉,空调等设备的使用也都是人们为了得到一个合适的温度以更好的生活。学了一个学期的工程热力学后发现温度对于热热力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度的定义以及测量可以说是热力学的开端。 在17 世纪中,虽然有些科学家对温度的测定及温标的建立,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测温基准,没有一致的分度规则,缺乏测温物质的测温特性的资料,以及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整个17 世纪中,并没有制作出复现性好的、可供正确测量的温度计及温标。在18 世纪中,“测温学”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1714 年法伦海脱所建立的华氏温标,以及1742 年摄尔修斯所建立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华氏温标是以盐水和冰的混合物作为基准点(0°F),而以水的冰点(32°F)及水的沸点(212°F)作为固定参考点。摄氏温标是以 水的冰点(100℃)及水的沸点(0℃)作为固定参考点及基准点,并把他们分作100等分,每个间隔定义为一度,故称之为百分温标。1749 年,该温标的基准点及固定参考点,被摄尔修斯的助手斯托墨颠倒过来,这就是后来常用的摄氏温标。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到了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

第四章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

第四章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几种温标的建立;热力学三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内容;在分子运动论的建立中,克劳修斯作出的贡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对统计力学的建立作出的贡献. 熟悉:计温学与量热学的发展;关于热的本质的学说的发展; 了解:气体运动定律;了解克劳修斯是如何得到熵概念和熵增加原理的; 教学重点,难点: 几种温标的建立;热力学三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内容;在分子运动论的建立中,克劳修斯作出的贡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对统计力学的建立作出的贡献 教学内容: §1.热学现象的初期研究 一蒸汽机的发明 1690年巴本(Frnid Papin,1647-1712,法国,惠更斯助手)首先制成带有活塞和汽缸的实验性蒸汽机; 1698年,托马斯萨维里(Thomas Savery,1650-1715,英国军事工程师)制成一具蒸汽水泵; 1705年,托马斯纽可门(Thomas Newcomen,1663-1729,英国铁匠)在萨维里和巴本的基础上,研制了一个带有活塞的封闭的圆筒汽缸,活塞通过一杠杆和一排水泵相连.是一个广义的把热转变为机械力的原动机,是蒸汽机最早的雏形.并真正有效地应用于矿井排水.但活塞的每次下降都必须将整个汽缸和活塞同时冷却,热量的损失太大. 1769年,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法国,格拉斯哥大学仪器维修工)改进了纽可门机,把冷凝过程从汽缸内分离出来,即在汽缸外单独加一个冷凝器而使汽缸始终保持在高温状态. 1782年,又制造出了使高压蒸汽轮流的从两端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往返运动的蒸汽机,使机器运作由断续变连续,从而蒸汽机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1785年,热机被应用于纺织; 1807年,热机被美国人富尔顿应用于轮船; 1825年被用于火车和铁路. 二计温学的发展 (一)温度计的设计与制造 1603年,伽利略制成最早的验温计:一只颈部极细的玻璃长颈瓶,倒置于盛水容器中,瓶中装有一半带颜色的水.随温度变化,瓶中空气膨胀或收缩.

工程热力学例题答案解

例1:如图,已知大气压p b=101325Pa ,U 型管内 汞柱高度差H =300mm ,气体表B 读数为0.2543MPa ,求:A 室压力p A 及气压表A 的读数p e,A 。 解: 强调: P b 是测压仪表所在环境压力 例2:有一橡皮气球,当其内部压力为0.1MPa (和大气压相同)时是自由状态,其容积为0.3m 3。当气球受太阳照射而气体受热时,其容积膨胀一倍而压力上升到0.15MPa 。设气球压力的增加和容积的增加成正比。试求: (1)该膨胀过程的p~f (v )关系; (2)该过程中气体作的功; (3)用于克服橡皮球弹力所作的功。 解:气球受太阳照射而升温比较缓慢,可假定其 ,所以关键在于求出p~f (v ) (2) (3) 例3:如图,气缸内充以空气,活塞及负载195kg ,缸壁充分导热,取走100kg 负载,待平 衡后,不计摩擦时,求:(1)活塞上升的高度 ;(2)气体在过程中作的功和换热量,已 知 解:取缸内气体为热力系—闭口系 分析:非准静态,过程不可逆,用第一定律解析式。 计算状态1及2的参数: 过程中质量m 不变 据 因m 2=m 1,且 T 2=T 1 体系对外力作功 注意:活塞及其上重物位能增加 例4:如图,已知活塞与气缸无摩擦,初始时p 1=p b ,t 1=27℃,缓缓加热, 使 p 2=0.15MPa ,t 2=207℃ ,若m =0.1kg ,缸径=0.4m ,空气 求:过程加热量Q 。 解: 据题意 ()()121272.0T T m u u m U -=-=? 例6 已知:0.1MPa 、20℃的空气在压气机中绝热压缩后,导入换热器排走部分热量,再进入喷管膨胀到0.1MPa 、20℃。喷管出口截面积A =0.0324m2,气体流速c f2=300m/s 。已知压气机耗功率710kW ,问换热器的换热量。 解: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黑箱技术 例7:一台稳定工况运行的水冷式压缩机,运行参数如图。设空气比热 cp =1.003kJ/(kg·K),水的比热c w=4.187kJ/(kg·K)。若不计压气机向环境的散热损失、动能差及位能差,试确定驱动该压气机所需功率。[已知空气的焓差h 2-h 1=cp (T 2-T 1)] 解:取控制体为压气机(不包括水冷部分 流入: 流出: 6101325Pa 0.254310Pa 355600Pa B b eB p p p =+=+?=()()63 02160.110Pa 0.60.3m 0.0310J 30kJ W p V V =-=??-=?=斥L ?{}{}kJ/kg K 0.72u T =1 2T T =W U Q +?=()()212211U U U m u m u ?=-=-252 1.96010Pa (0.01m 0.05m)98J e W F L p A L =??=???=???={}{}kJ/kg K 0.72u T =W U Q +?=g V m pq q R T =()f 22g p c A R T =620.110Pa 300m/s 0.0324m 11.56kg/s 287J/(kg K)293K ???==??()111 11111m V m P e q p q P q u p v ++?++() 1 2 1 22222m V m e q p q q u p v ++Φ?Φ++水水

【工程热力学讲义大全】

【工程热力学讲义大全】 绪论 问题:本课程是什么?干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能源和动力工程 1、能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称为能源。人们的衣、 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能源。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而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先进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能源的利用:能源的利用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利用,即将 自然界的能源不经过形态转换而利用。如晒太阳、风车、水车等。 自然界现有形态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二是间接利用,将一次能源经过形态转换再利用。如火力发电、发动机等。这样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在能源利用的发展史中,先是一次利用,后来发展二次利用,电能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从节能和环保的观点出发,能源一次利用方式并非落后和将被淘汰,应当发展。 3、动力工程:由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热机,所有热机(蒸 汽机、内燃机、蒸汽动力装置等)称为动力工程。

二、工程热力学 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质;热力过程;热力循 环。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及其规律的科学。早期是随着热机而诞生的,如今应用已很广,包括热机、制冷、空调、化工等众多领域。 2、研究方法:宏观方法(宏观定义、宏观定律、宏观参数)与合理 抽象、简化手段相结合。 3、特点:用少量的宏观基本定律演绎出丰富的内容,具有应用的广 泛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三、几个问题: 1、能量和能源一样吗? 2、能量守恒吗?什么是节能?如何节能?节能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工程热力学的概念较多,要注意理解。本章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1— 1工质和热力系 一、 工质 1、 定义:实现热功转换的媒介物质。 2、 举例: *工质的物理特性:流体(气体和液体)、大热容、变比容。 *工质可分为两大类,气体和蒸汽。气体工质一般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二、 热力系 1、定义:热力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或范围。例: 媒介 热 功 工质

工程热力学-热力学发展简史

科学思维的发展 自然科学溯源于古希腊,十五世纪时勃兴于欧洲,当时欧洲刚经历千年「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开始,而地中海沿岸贸易兴旺,为开拓市场需要,遂推动天文、地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而波兰人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在一五四三年提出「日心说」,其理论经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开普勒(Johann Kepler)的论证与发展,使西方的自然观,由笼统、模糊的认识,进入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十六、十七世纪,英国人培根(Roger Bacon)大力提倡「科学方法」,即通过实验、列表、比较、排除、归纳而逐步上升到公理,奠定了西方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传统。 与培根同时代的法国人笛卡儿(Rene Descartes),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架大机器,试图以机械运动说明自然界的一切,并且主张要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区别出最简单事物,然后予以有秩序的研究。他的《方法谈》标示了西方知识传统的「分析还原原理」,认为总体可以分解为部分;复杂、非线性系统,也可以分解为简单线性系统来理解。故奠定了追求简单性和线性解的西方科学及人文思维基础。 英国人牛顿(Sir Issac Newton)在一六八六年提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创立了以「万有引力」及「运动三定律」为基础的古典力学。他把整个自然界描述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大机械钟,只要这个钟上紧发条,便能自动运转,但这机械论仍要请上帝做「第一推动」,为这大钟上紧发条。到十八世纪下半叶,由国家支持的科学机构已在欧美各国普遍建立,故自然科学分门别类而迅速发展,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的材料收集,进到对经验材料的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 在牛顿的古典力学基础上,热力学大师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manuel Clausius)在一八六七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一个孤立系统,总由有序而朝向均匀、简单、消灭差别的无序方向发展,即「熵」(entropy)增加,从而得出「宇宙总体走向退化、死亡」的结论。 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热力学是专门探讨能量内涵、能量转换以及能量与物质间交互作用的科学,尤其专注在系统与外在环境间能量的交互作用,是结合工程、物理与化学的一门学问。早期物理中,把研究热现象的部分称为热物理,后来称为热学,近代则称之为热力学,被许多理工相关科系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许多工程科学都是由热力学所衍生的或与其有密切关联,例如热传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 顾名思义,热力学和「热」有关,和「力」也有关。广义而言,热力学主要是研究有关能量的科学,因此物质的特性也是其必须探讨的范围。热力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引擎、涡轮机、压缩机、帮浦、发电机、推进器、燃烧系统、冷冻空调系统、能源替代系统、生命支持系统及人工器官等。 热是一种传送中的能量。物体的原子或分子透过随机运动,把能量由较热的物体传往较冷的物体。

工程热力学经典例题-第二章_secret

2.5 典型例题 例题2-1 一个装有2kg 工质的闭口系经历如下过程:过程中系统散热25kJ ,外界对系统做功100kJ ,比热力学能减少15kJ/kg ,并且整个系统被举高1000m 。试确定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变化。 解 由于需要考虑闭口系统动能及位能的变化,所以应用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2-7b ),即 2 f 12 Q U m c m g z W =?+?+?+ 于是 2 f 1K E 2 m c Q W U m g z ?= ?=--?-? (25k J )(100k J )(2k g )(1 =----- 2 -3 (2k g )(9.8m /s )(1000m 10) -?? = +85 .4k 结果说明系统动能增加了 85.4kJ 。 讨论 (1) 能量方程中的Q ,W ,是代数符号,在代入数值时,要注意按规定的正负号含 义 代入。U ?,mg z ?及 2 f 12 m c ?表示增量,若过程中它们减少应代负值。 (2) 注意方程中每项量纲的一致,为此mg z ?项应乘以310-。 例题2-2 一活塞汽缸设备内装有5kg 的水蒸气,由初态的比热力学能 12709.0kJ/kg u =,膨胀到22659.6kJ/kg u =,过程中加给水蒸气的热量为 80kJ ,通过 搅拌器的轴输入系统18.5kJ 的轴功。若系统无动能、位能的变化,试求通过活塞所做的功 解 依题意画出设备简图,并对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加以分析。如图2-4所示,这是一闭口系,所以能量方程为 Q U W =?+ 方程中是总功,应包括搅拌器的轴功和活塞膨胀功,则能量方程为 p a d d l e p i Q U W W =?++ p s i t o n p a d d l e 2 ()W Q W m u u =--- (+80kJ)(18.5kJ)(5kg)(2659.62709.9)kJ/kg =---- 350kJ =+ 讨论 (1) 求出的活塞功为正值,说明系统通过活塞膨胀对外做功。

热力学发展简史

热力学发展简史 “温度”贯穿我们的一生,人人都知冷暖,古代人便会钻木取火,不可否认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取暖,而现在,点暖炉,空调等设备的使用也都就是人们为了得到一个合适的温度以更好的生活。学了一个学期的工程热力学后发现温度对于热热力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度的定义以及测量可以说就是热力学的开端。 在17 世纪中, 虽然有些科学家对温度的测定及温标的建立,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教训。但就是, 由于没有共同的测温基准,没有一致的分度规则,缺乏测温物质的测温特性的资料, 以及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整个17 世纪中,并没有制作出复现性好的、可供正确测量的温度计及温标。在18 世纪中,“测温学”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1714 年法伦海脱所建立的华氏温标,以及1742 年摄尔修斯所建立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华氏温标就是以盐水与冰的混合物作为基准点(0°F),而以水的冰点(32°F)及水的沸点(212°F)作为固定参考点。摄氏温标就是以 水的冰点(100℃)及水的沸点(0℃)作为固定参考点及基准点,并把她们分作100等分,每个间隔定义为一度,故称之为百分温标。1749 年,该温标的基准点及固定参考点,被摄尔修斯的助手斯托墨颠倒过来,这就就是后来常用的摄氏温标。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与功的转化问题。于就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尤其就是到了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与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

(完整版)工程热力学习题集附答案

工程热力学习题集 一、填空题 1.能源按使用程度和技术可分为 能源和 能源。 2.孤立系是与外界无任何 和 交换的热力系。 3.单位质量的广延量参数具有 参数的性质,称为比参数。 4.测得容器的真空度48V p KPa =,大气压力MPa p b 102.0=,则容器内的绝对压力为 。 5.只有 过程且过程中无任何 效应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6.饱和水线和饱和蒸汽线将压容图和温熵图分成三个区域,位于三区和二线上的水和水蒸气呈现五种状态:未饱和水 饱和水 湿蒸气、 和 。 7.在湿空气温度一定条件下,露点温度越高说明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越 、水蒸气含量越 ,湿空气越潮湿。(填高、低和多、少) 8.克劳修斯积分 /Q T δ?? 为可逆循环。 9.熵流是由 引起的。 10.多原子理想气体的定值比热容V c = 。 11.能源按其有无加工、转换可分为 能源和 能源。 12.绝热系是与外界无 交换的热力系。 13.状态公理指出,对于简单可压缩系,只要给定 个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状态。 14.测得容器的表压力75g p KPa =,大气压力MPa p b 098.0=,则容器内的绝对压力为 。 15.如果系统完成某一热力过程后,再沿原来路径逆向进行时,能使 都返回原来状态而不留下任何变化,则这一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16.卡诺循环是由两个 和两个 过程所构成。 17.相对湿度越 ,湿空气越干燥,吸收水分的能力越 。(填大、小) 18.克劳修斯积分 /Q T δ?? 为不可逆循环。 19.熵产是由 引起的。 20.双原子理想气体的定值比热容p c = 。 21、基本热力学状态参数有:( )、( )、( )。 22、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是温度的( )函数。 23、热力平衡的充要条件是:( )。 24、不可逆绝热过程中,由于不可逆因素导致的熵增量,叫做( )。 25、卡诺循环由( )热力学过程组成。 26、熵增原理指出了热力过程进行的( )、( )、( )。 31.当热力系与外界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时,该热力系为_______。 32.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_______。

热力学发展史

热力学发展史 201313020406 孙厚齐 化学是论述原子及其组合方式的科学。人们最初考察化学反应时,是把反应物放在一起,经加热等手段,然后分析得到些什么产物,后来根据原子分子假说,有了“当量”的概念,建立了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一定联系。人们根据化学组分随条件的变化,发现了质量作用定律,引伸出化学平衡常数。运用热力学定律,人们开始掌握从热力学函数去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方法,并且可以对化学反应的方向作出判断,诞生了化学热力学。 热力学是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中所伴随着的能量变化,从而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化学热力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各种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事物总是自发地趋向于平衡态;处于平衡态的物质系统可用几个可观测量描述。化学热力学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它是许多科学家实验总结未来的。一般公认迈尔于1842年首先提出普遍“力”的转化和守恒的概念。焦耳1840~1860 年间用各种不同的机械生热法,进行热功当量测定,给能量守恒和转化概念以坚实的实验基础,从而使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科学界的公认。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了热和功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为了提高热机效率,1824 年卡诺提出了著名的卡诺定理。为了进一步阐明卡诺定理,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1851 年开尔文认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相当于摩擦生热过程的不可逆性。除上述两种说法外,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有几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它们之间是等效的。1912年,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即绝对温度的零点是不可能达到的。其他科学家还提出过几种不同表述方式,其中1911 年普朗克的提法较为明确,即“与任何等温可逆过程相联系的熵变,随着温度的趋近于零而趋近于零”。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为化学平衡提供了根本性原理。吉布斯给出了热力学原理的更为完美的表述形式,用几个热力学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状态,使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描述更为方便和实用。他发表了著名的“相律”,对相平衡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60年代,昂萨格和普里戈金等都为热力学理论的重大进展作出杰出的贡献。热力学理论对一切物质系统都适用,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这些理论是根据宏观现象得出的,因此称为宏观理论,也叫唯象理论。热力学所根据的基本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从这些定律出发,用数学方法加以演绎推论,就可得到描写物质体系平衡的热力学函数及函数间的相互关系,再结合必要的热化学数据,解决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方向和限度,这就是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经典热力学是宏观理论,它不依赖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变化,都无需修改热力学概念和理论并且它只处理平衡问题而不涉及这种平衡状态是怎样达到的,只需要知道系统的起始状态和终止状态就可得到可靠的结果,不涉及变化的细节,所以不能解决过程的速率问题。热力学理论已经解决了物质的平衡性质问题,但是关于非平衡现象,现有的理论还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热力学三大定理可谓物理化学的经典。每条定律的提出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的一种表述方式。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它的另一种1850 年进行的热功当

化学热力学的发展简史

化学热力学的发展简史 姓名:xx 学号:xx 1 引言 化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物质系统在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中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化学现象和规律,依据系统的宏观可测性质和热力学函数关系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变化的方向和限度。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原理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对于任何体系,化学热力学性质是判断其稳定性和变化方向及程度的依据。也就是说,相平衡、化学平衡、热平衡、分子构象的稳定性、分子间的聚集与解离平衡等许多重要问题都需要用化学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判断和解决。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畴决定了它与化学乃至化学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渗透性。化学热力学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热力学的历史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100多年来,化学热力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广阔的应用。 2 化学热力学的筑基 化学热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热力学。19世纪上半叶,作为物理学的巨大成果,“能”的概念出现了; 人们逐渐认识到热只是能的多种可互相转换的形式之一,科学家意识到了统治科学界百年之久的“热质说”是错误的,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9世纪中叶,人们在研究热和功转换的基础上,总结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了热能和机械能转换中在量上的守恒和质上的差异。1873-1878年,吉布斯进一步总结出描述物质系统平衡的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律。20世纪初,能斯特提出了热定理,使“绝对熵”的测定成为可能。为了运用热力学函数处理实际非理想系统,1907 年,路易斯提出了逸度和活度的概念%至此,经典热力学建立起完整的体系。 2.1 Hess定律 俄国的赫斯很早就从化学研究中领悟了一些能量守恒的思想。1836年,赫斯向彼得堡科学院报告: “经过连续的研究,我确信,不管用什么方式完成化合,由此发出的热总是恒定的,这个原理是如此之明显,以至于如果我不认为已经被

工程热力学经典例题-第三章_secret

3.5 典型例题 例题3-1 某电厂有三台锅炉合用一个烟囱,每台锅炉每秒产生烟气733 m (已折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烟囱出口出的烟气温度为100C ?,压力近似为101.33kPa ,烟气流速为30m/s 。求烟囱的出口直径。 解 三台锅炉产生的标准状态下的烟气总体积流量为 烟气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根据不同状态下,烟囱内的烟气质量应相等,得出 因p =0p ,所以 烟囱出口截面积 32V 299.2m /s 9.97m q A = == 烟囱出口直径 3.56m 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标准体积”与“实际体积”之间的换算,本例就涉及到此问题。又例如:在标准状态下,某蒸汽锅炉燃煤需要的空气量3V 66000m /h q =。若鼓风机送入的热空气温度为1250C t =?,表压力为g120.0kPa p =。当时当地的大气压里为b 101.325kPa p =,求实际的送风量为多少? 解 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同理同法可得 而 1g1b 20.0kPa 101.325kPa 121.325kPa p p p =+=+= 故 33V1101.325kPa (273.15250)K 66000m 105569m /h 121.325kPa 273.15kPa q ?+=?=? 例题3-2 对如图3-9所示的一刚性容器抽真空。容器的体积为30.3m ,原先容 器中的空气为0.1MPa ,真空泵的容积抽气速率恒定为30.014m /min ,在抽气工程中容器内温度保持不变。试求: (1) 欲使容器内压力下降到0.035MPa 时,所需要的抽气时间。 (2) 抽气过程中容器与环境的传热量。 解 (1)由质量守恒得 即 所以 V d d q m m V τ-= (3) 一般开口系能量方程 由质量守恒得 out d d m m =- 又因为排出气体的比焓就是此刻系统内工质的比焓,即out h h =。利用理想气体热力性质得

工程热力学例题

工程热力学例题 1.已知一闭口系统沿a c b途径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时,吸入热量80KJ/kg,并对外做功 30KJ/Kg。(1)、过程沿adb进行,系统对外作功10KJ/kg,问系统吸热多少? (2)、当系统沿曲线从b返回到初态a、外界对系统作功20KJ/kg,则系统 与外界交换热量的方向和大小如何? (3)、若ua=0,ud=40KJ/Kg,求过程ad和db的吸热量。 解:对过程acb,由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得: (1)、对过程adb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2)、对b-a过程,同样由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即,系统沿曲线由b返回a时,系统放热70KJ/Kg。 (3)、当ua=0,ud=40KJ/Kg,由ub-ua=50KJ/Kg,得ub=50KJ/Kg,且: (定容过程过程中膨胀功wdb=0) 过程ad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过程db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2. 安静状态下的人对环境的散热量大约为400KJ/h,假设能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的通风系统坏了:(1)在通风系统出现故障后的最初20min内礼堂中的空气内能增加多少?(2)把礼堂空气和所有的人考虑为一个系统,假设对外界没有传热,系统内能变化多少?如何解释空气温度的升高。 解:(1)热力系:礼堂中的空气。(闭口系统)根据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因为没有作功故W=0;热量来源于人体散热;内能的增加等于人体散热, (2)热力系:礼堂中的空气和人。(闭口系统)根据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因为没有作功故W=0;对整个礼堂的空气和人来说没有外来热量, 所以内能的增加为0。空气温度的升高是人体的散热量由空气吸收,导致的空气内能增加。 3. 空气在某压气机中被压缩。压缩前空气的参数是p1=0.1MPa,v1=0.845m3/kg;压缩后的参数是p2=0.8MPa,v2=0.175m3/kg。假定空气压缩过程中,1kg空气的热力学能增加146KJ,同时向外放出热量50KJ,压气机每分钟产生压缩空气10kg。求: (1)压缩过程中对每公斤气体所做的功; (2)每生产1kg的压缩空气所需的功; (3)带动此压气机至少需要多大功率的电动机? 分析:要正确求出压缩过程的功和生产压缩气体的功,必须依赖于热力系统的正确选取,及对功的类型的正确判断。压气机的工作过程包括进气、压缩和排气3个过程。在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阀门均关闭,因此此时的热力系统式闭口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是体积变化功w。 要生产压缩气体,则进、排气阀要周期性地打开和关闭,气体进出气缸,因此气体与外界交换的功为轴功ws。又考虑到气体动、位能的变化不大,可忽略,则此功也是技术功wt。 (1)解:压缩过程所做的功,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阀均关闭,因此取气缸中的气体为热力系统,如图(a)所示。由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姓名:xx学号:xx 1引言 燃烧现象是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许多学科,如化学反应动力学,热力学,气体动力学,传热学,光谱学等,由于燃烧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发展速度缓慢。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别是在过去50年中,一方面由于喷气发动机,包括火箭发动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使燃烧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受到很大冲击,从而使燃烧科学与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2燃烧科学的起源 在中国,虽然燃烧现象的发现和应用远远早于欧洲,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燃烧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其他国家稍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说:“人们只有在学会摩擦起火之后,才第一次使无穷无尽的自然力替自己服务”。到18世纪中叶,科学相对进步的欧洲仍然被错误的“燃素说”所统治。“燃素说”是德国化学家斯塔尔在《化学基础》一书中提出“火的微粒由燃素构成,物质燃烧释放出燃素,有些物质不能燃烧是因为缺少燃素”的观点,这种观点通知了欧洲将近一百年的时间。18世纪8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先后在“燃烧理论”和“化学纲要”两部着作中对燃烧进行了合理解释,首次提出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的观点,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根据实验结果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至此,人类才对燃烧有了真正的认识。 3燃烧科学迅速崛起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了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分子学说的建立,使得人们开始使用热化学及热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燃烧现象,相继发现了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平衡成分等燃烧特性。20世纪初期,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和美国科学家刘易斯等发现燃烧具有分支连锁反应的特点。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则利多维奇,弗兰克卡梅涅茨基及美国的刘易斯等人又进一步发现燃烧过程是化学动力学与传热,传质等等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

工程热力学经典例题-第四章_secret

冷源吸热,则 S sio ( 2.055 2.640 0)kJ/K 0 所以此循环能实现。 效率为 c 1 T 2 1 303K 68.9% c T 1 973K 而欲设计循环的热效率为 800kJ 1 60% c 2000 kJ c 即欲设计循环的热效率比同温度限间卡诺循环的低,所以循环 可行。 (2)若将此热机当制冷机用,使其逆行,显然不可能进行,因为根据上面的分析,此 热机循环是不可逆循环。当然也可再用上述3种方法中的任一种,重新判断。 欲使制冷循环能从冷源吸热 800kJ ,假设至少耗功 W min , 4. 4 典型例题精解 4.4 .1 判断过程的方向性,求极值 例题 4-1 欲设计一热机, 使之能从温度为 973K 的高温热源吸热 2000kJ ,并向温 度为 303K 的冷源放热 800kJ 。(1)问此循环能否实现?(2)若把此热机当制冷机用,从 冷源吸热 800K ,能否可能向热源放热 2000kJ ?欲使之从冷源吸热 800kJ,至少需耗多少功? 解 (1)方法1:利用克劳修斯积分式来判断循环是否可行。如图4- 5a 所示。 Q |Q 1| |Q 2| 2000kJ -800kJ = -0.585kJ/K <0 T r T 1 T 2 973K 303K 所以此循环能实现,且为不可逆循环。 方法2:利用孤立系统熵增原理来判断循环是否可行。如图4- 源、冷源及热机组成,因此 5a 所示,孤立系由热 S iso S H S L S E S E 0 a ) 式中: 和分别为热源及冷源的熵变; 原来状态,所以 为循环的熵变,即工质的熵变。因为工质经循环恢复到 而热源放热,所以 S E b ) S H |Q 1 | T 1 2000kJ 2. 055 k J/ K 973K c ) S L |Q 2 | T 2 800kJ 2. 640kJ/K 303K d ) 将式( b )、( c )、(d ) 代入式( a ),得 方法3:利用卡诺定理来判断循环是否可行。若在 T 1和T 2 之间是一卡诺循环,则循环 W t |Q 1 | |Q 1 | |Q 2| |Q 1| 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此时,

工程热力学例题

欢迎阅读 工程热力学例题 1.已知一闭口系统沿a c b 途径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时,吸入热量80KJ/kg ,并对外做功 30KJ/Kg 。 (1)、过程沿adb 进行,系统对外作功10KJ/kg ,问系统吸热多少? (2)、当系统沿曲线从b 返回到初态a 、外界对系统作功20KJ/kg , 则系统与外界交换热量的方向和大小如何? (3)、若ua=0,ud=40KJ/Kg ,求过程ad 和db 的吸热量。 解:对过程acb ,由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得: (1(2(3) wdb=0 ) 2. (2 3. ,同(1(2(3及对进、排气阀门均关闭,因此此时的热力系统式闭口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是体积变化功w 。 要生产压缩气体,则进、排气阀要周期性地打开和关闭,气体进出气缸,因此气体与外界交换的功为轴功ws 。又考虑到气体动、位能的变化不大,可忽略,则此功也是技术功wt 。 (1)解:压缩过程所做的功,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阀均关闭,因此取气缸中的气体为热力系统,如图(a )所示。由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2)生产压缩空气所需的功,选气体的

进出口、气缸内壁及活塞左端面所围空间为热力系统,如(b)图虚线所示,由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得: (3)电动机的功率: 4. 某燃气轮机装置如图所示,已知压气机进口处空气的比焓h1=290kJ/kg。经压缩后空气升温使比焓增为h2=580kJ/kg,在截面2处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以cf2=20m/s的速度进入燃烧室,在定压下燃烧,使工质吸入热量q=670kJ/kg。燃烧后燃气进入喷管绝热膨胀到状态3`, h3`=800kJ/kg,流速增加到cf3`,此燃气进入动叶片,推动转轮回转作功。若燃气在动叶片 中的热力状态不变,最后离开燃气轮机的速度 cf4=100m/s,若空气流量为100kg/s,求: (1)压气机消耗的功率为多少? (2 (3 (4 (5 由 增 (2 (3 因 5.,设 × × 焓变:△h=cp△T=k△u=1.4×8=11.2×10^3J 熵变:△s= =0.82×10^3J/(kg·K ) 6. 某可逆机同时与温度为T1=420K、T2=630K、T3=840K的三个热源连接,如下图所示。假定在一个循环中从T3热源吸取1260KJ的热量,对外做功210KJ。求:热机与其它两个热源交换的热量大小及方向和各热源熵变? 解:设Q1、Q2方向如图所示,由热机循环工作,可知: 即 又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

热力学发展史阅读感想

热力学发展史阅读感想 廖瑞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热”这一个字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对热的本质及热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探索过程。在古代,人们就知道冷与热的差别,能够利用摩擦生热、燃烧、传热、爆炸等热现象,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温度对于热力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度的定义以及测量是热力学的开端,三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发现是贯穿热力学发展史的线索。 在17 世纪中,虽然有些科学家对温度的测定及温标的建立,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测温基准,没有一致的分度规则,缺乏测温物质的测温特性的资料,以及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整个17 世纪中,并没有制作出复现性好的、可供正确测量的温度计及温标。在18 世纪中,“测温学”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1714 年法伦海脱所建立的华氏温标,以及1742 年摄尔修斯所建立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华氏温标是以盐水和冰的混合物作为基准点(0°F),而以水的冰点(32°F)及水的沸点(212°F)作为固定参考点。摄氏温标是以 水的冰点(100℃)及水的沸点(0℃)作为固定参考点及基准点,并把他们分作100等分,每个间隔定义为一度,故称之为百分温标。1749 年,该温标的基准点及固定参考点,被摄尔修斯的助手斯托墨颠倒过来,这就是后来常用的摄氏温标。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到了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中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该定律就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这一定律也被表示为: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任何形式的能量而能对外做功的机械)是不能制作出来的。 2.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的成因 1)理论——迈尔 迈尔是明确提出“无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的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的第一人。而这理论正是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

工程热力学经典考试例题

例1.1:已知甲醇合成塔上压力表的读数150kgf/cm 2,这时车间内气压计上的读数为780mmHg 。试求合成塔内绝对压力等于多少kPa ? 14819kPa 例1.2:在通风机吸气管上用U 型管压力计测出的压力为300mmH 2O ,这时气压计上的读数750mmHg 。 试:(1)求吸气管内气体的绝对压力等于多少kPa ? 103kPa (2)若吸气管内的气体压力不变,而大气压下降至735mmHg ,这时U 型管压力计的读数等于多少? 504mmH 2O 例1.3:某容器被一刚性壁分成两部分,在容器的不同部位安装有压力计,如图所示。压力表A 、C 位于大气环境中,B 位于室Ⅱ中。设大气压力为97KPa : (1)若压力表B 、表C 的读数分别为75kPa 、0.11MPa ,试确定压力 表A 上的读数及容器两部分内气体的绝对压力; p A =35kPa , p Ⅰ=207kPa , p Ⅱ=132kPa (2)若表C 为真空计,读数为24kPa ,压力表B 的读数为36kPa ,试 问表A 是什么表?读数是多少? A 为真空计,且p A =60kPa 例1.4:判断下列过程中哪些是①可逆的②不可逆的③不确定是否可逆的,并扼要说明不可逆的原因。 (1)对刚性容器内的水加热,使其在恒温下蒸发;是不确定的。 (2)对刚性容器内的水作功,使其在恒温下蒸发;是不可逆的。 (3)对刚性容器中的空气缓慢加热。使其从50℃升温到100℃。是不确定的。 (4)一定质量的空气,在无摩擦、不导热的汽缸和活塞中被缓慢压缩。是可逆的。 (5)50℃的水流与25℃的水流绝热混合。是不可逆的。 例2.1:如图所示,某种气体工质从状态1(p 1、V 1)可逆地膨胀到状态2 (p 2、V 2)。膨胀过程中: (a )工质的压力服从p=a-bV ,其中a 、b 为常数; (b )工质的pV 值保持恒定为p 1V 1 试:分别求两过程中气体的膨胀功。 答案:(a )()()2221212 b W a V V V V =-- -;(b )2111ln V W p V V = 例2.2:如图所示,一定量气体在气缸内体积由0.9m 3可逆地膨胀到1.4m 3, 过程中气体压力保持定值,且p=0.2MPa ,若在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12000J ,试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