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原理》的系统教学法

《通信原理》的系统教学法

《通信原理》的系统教学法
《通信原理》的系统教学法

《通信原理》的系统教学法

摘要:针对《通信原理》课程涵盖内容多、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不易掌握的特点,介绍了一种系统教学法。通过系统选择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巧妙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构建一完整的系统教学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通信原理;系统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02

《通信原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主干课程之一。课程以高等数学、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等课程为先修课程,内容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息论、信号与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

教学中,由于该课程涵盖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原理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注重不同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本身内容的前后联系,致使对概念难以理解,理论推导盲目接受,课堂内看似理解,课后独立解题时却无从下手,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掌握不透,同时由于该课程对数学基本功要求较高,加上授课时间短,更进一步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系统法又称为系统分析法,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观念可以引入到《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系统地

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

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属性 1.课程归属: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学院航空通信技术教研室 2.适用专业:航空通信技术 3.课程学时:80学时 4.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5.课程代码:230179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通信原理与技术是院航空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模拟通信、数字基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频带传输及现代通信技术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民用航空通信设备维护、安装、调试、检测、维修的基础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设置对应航空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中的民用航空通信设备的维修与检测、通信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与保养等岗位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模电、数电、高频等,后续课程为民航通信系统与维护、导航、雷达等。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通信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熟知现在通信领域的热门技术以及新技术; (3)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

(4)掌握数据信号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传输的基本理论; (5)掌握基带信号波形形成和无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的原理; (6)掌握各种数字调制信号的特征和调制解调原理; (7)掌握模拟信号的抽样、量化、编码原理及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过程;(8)掌握数据信号数字传输的特点和相关基本概念。 2.能力(技能)目标 (1)会运用数据信号传输的基本方法对通信系统进行分析; (2)会运用数据信号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传输的基本理论;(3)会运用各种数字调制解调方法、并会分析其应用场景; (4)具备对基本通信系统进行参数测试的技术与能力; (5)掌握对基本通信系统测试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6)初步具备根据实际通信系统的各模块进行功能分析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安全生产,具备规范操作习惯,能遵从操作准则; (2)具备严谨、细心、全面、追求高效、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与要求见表1。 表1课程内容与要求

通信原理试题集及答案

通信原理第六版(樊昌信) 期末习题解析题参考试题 一、是非题 3、不管m(t)是什么信号,在m(t)cosωct的频谱中都没有离散谱fc.(错) 4、在数字通信中,若无码间串扰,则误码率为0。(错) 6、单极性数字信号的连0码时间越长,要求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也越长。(对) 7、只要无误码,则PCM接收机输出模拟信号中就无噪声(错)‘ 8、数字基带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不可能大于2bit/(s.Hz)(错) 9、在频带利用率方面QPSK通信系统优于2PSK通信系统(错) 二、填空题 4、在2ASK、2FSK、2PSK、2DPSK通信系统中,可靠性最好的是(2PSK),有效性最好的是(2ASK、2PSK,2DPSK) 5、均匀量化器的量化信噪比与编码位数的关系是(编码位数增加1位,量化信噪比增大6dB),非均匀量化器可以提高(小)信号的量化信噪比。 (式9.4.10) 信号量噪比:(S/N)dB=20lg M=20lg2N (N为编码位数) 编码位数增加一位,(S/N)dB=20lg M=20lg2(N+1)-20lg2N=20lg2=6dB 7、若信息速率为Wbit/s,则2PSK、4PSK信号的谱零点带宽分别为()和()Hz PSK信号为双极性不归零码,对基带信号R B=1/Ts=fs=R b/log2M, B=fs= R b/log2M =2B=2 R b/log2M=2W/ log2M 对调制信号:带宽为B 调 对2PSK:M=2,带宽为:2W 对4PSK,M=4,:带宽为:2W/ log2M =2W/2=W 8、设基带系统使用了五抽头的预置式自动均衡器,则此系统冲激响应的抽样值等于0的个数最少为(4),不等于0的个数最少为(1) 8、通过眼图,可以观察到(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大小 10、当无信号时,加性噪声是否存在?(存在),乘性噪声是否还存在?(不存在) 12、设信息速率为1.2kbit/s,则2ASK信号和4DPSK信号的频谱过零点带宽分别为()和()。 PSK信号为双极性不归零码,对基带信号R B=1/Ts=fs=R b/log2M, B=fs= R b/log2M =2B=2 R b/log2M=2W/ log2M 对调制信号:带宽为B 调 对2PSK:带宽为:2W 对4PSK:带宽为:2W/ log2M =2W/2=W 13、广义平稳随机过程的两个特点分别是(数学期望、方差与时间无关)和(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 14、线性PCM编码器的抽样信号频率为8kHz,当信息速率由80kbit/s下降到56kbit/s时,量化信噪比增大(-18)dB. 参考题5 16、对于2DPK、2ASK、2FSK通信系统,按可靠性好坏,排列次序为(2DPSK、2ASK、2FSK),按有效性好坏,排列次序为(2DPSK(2ASK)、2FSK)。 17、均匀量化器的量化噪声功率与信号大小(无)关,适用于动态范围(小)的信号,非均匀量化器可以改善(小)信号的量化信噪比,适用于动态范围(大)的信号。 21、对某模拟信号进行线性PCM编码,设抽样频率为8kHz,编码位数为7,则此PCM信号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教学方法归纳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王洪江老师的录像课(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就是利用这一教学法完成的。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自觉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标准

附件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90301C1110课程性质:核心课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学时:96 课程类型:(理论)课(A类)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数据信号传输方式、原理及特点;培养学生进行数据信号传输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相关工作工作要求。它要以《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为先修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原理》《光纤通信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为满足信息产业领域对通信技术应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 2.课程目标 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本课程设置的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数据通信基带传输、频带传输、数字数据传输三种传输方式的基本知识,熟悉分组交换方式和通信协议,对数据通信网有初步的认识;并养成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1知识目标 ●掌握数据通信系统构成; ●掌握数据信号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传输的基本理论;掌握基带信号波形形成 和部分响应原理;掌握各种数字调制信号的表示和调制解调原理;掌握数据信号数字传输的特点和相关基本概念; ●掌握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了解常用差错控制码的构成原则; ●了解数据交换的原则;掌握各种交换方式的原理及特点; ●掌握通信协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了解物理层协议;掌握传输控制规程及 X.25 建 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分组交换其他相关协议; ●掌握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和数字数据网的构成和基 本原理。 2.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传输信道的分类及数据信号传输的基本方法; ●能够理想低通网络的波形形成、奈氏第一准则;掌握具有幅度滚降特性的低通网络 波形形成;掌握第一、第四类部分响应形成系统; ●能够掌握 ASK 信号、抑制载频的双边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分析;掌握 PSK 信 号和功率谱密度分析,掌握 PSK 及 DPSK 的区别;掌握 2FSK 信号及功率谱密度分析; ●能够掌握( 7,4 )汉明码的编译码原理及具体纠错能力;理解线性分组码的构成思 路,理解监督矩阵的作用,掌握生成矩阵的作用,了解校正子和检错的关系;了解线性分组码的主要性质; ●了解循环码的循环特性和多项式表示法;掌握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的 构成及作用;了解循环码的编解码方法。 ●能够理解常用通信协议;

通信原理试题集及答案全

一、是非题 1、在单边带信号中插入强载波,可用包络检波法解调出基带信号。(对) 2、对于调频信号,也可以用其上边带或下边带传输信息。(错) 3、不管m(t)是什么信号,在m(t)cosωct的频谱中都没有离散谱fc.(错) 4、在数字通信中,若无码间串扰,则误码率为0。(错) 5、若宽带调频信号的基带信号最高频率增大一倍,则调频信号带宽也增大一倍。(错) 6、单极性数字信号的连0码时间越长,要求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也越长。(对) 7、只要无误码,则PCM接收机输出模拟信号中就无噪声(错)‘ 8、数字基带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不可能大于2bit/(s.Hz)(错) 9、在频带利用率方面QPSK通信系统优于2PSK通信系统(对) 二、填空题 1、模拟通信系统中,可靠性最好的是(FM),有效性最好的是(SSB)。 2、在FM通信系统中,采用预加重和去加重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解调器输出信噪比)。 3、时分复用的话路数越多,信息速率(越大)。 4、在2ASK、2FSK、2PSK、2DPSK通信系统中,可靠性最好的是(2PSK),有效性最好的是(2ASK、2PSK) 5、均匀量化器的量化信噪比与编码位数的关系是(编码位数增加1位,量化信噪比增大6dB),非均匀量化器可以提高(小)信号的量化信噪比。 (式9.4.10) 信号量噪比:(S/N)dB=20lg M=20lg2N (N为编码位数) 编码位数增加一位,(S/N)dB=20lg M=20lg2(N+1)-20lg2N=20lg2=6dB 6、改善FM系统抗噪声性能的有效措施是(采用预加重技术和去加重技术) 7、若信息速率为Wbit/s,则2PSK、4PSK信号的谱零点带宽分别为()和()Hz PSK信号为双极性不归零码,对基带信号R B=1/Ts=fs=R b/log2M, B=fs= R b/log2M 对调制信号:带宽为B调=2B=2 R b/log2M=2W/ log2M 对2PSK:带宽为:2W 对4PSK:带宽为:2W/ log2M =2W/2=W 8、设基带系统使用了五抽头的预置式自动均衡器,则此系统冲激响应的抽样值等于0的个数最少为(4),不等于0的个数最少为(1) 8、通过眼图,可以观察到(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大小 9、调频信号20cos(2*108π+8cos400πt)的最大频偏为(1600)Hz,带宽为(3600)Hz P1 05:m f为最大相位偏移,由调频信号可知其最大相位偏移为8,m f=8, 调制信号的频率:f m=400π/2π=200 所以最在频偏Δf=m f×f m=8200=1600. B=2(m f+1)f m=3600Hz 10、当无信号时,加性噪声是否存在?(存在),乘性噪声是否还存在?(不存在) 11、设基带信号的最高频率为3.4kHz的语音信号,则AM信号带宽为(6.8kHz),SSB信号带宽为(3.4kHz),DSB信号带宽为(6.8kHz)。 12、设信息速率为1.2kbit/s,则2ASK信号和4DPSK信号的频谱过零点带宽分别为()和()。 PSK信号为双极性不归零码,对基带信号R B=1/Ts=fs=R b/log2M, B=fs= R b/log2M 对调制信号:带宽为B调=2B=2 R b/log2M=2W/ log2M 对2PSK:带宽为:2W 对4PSK:带宽为:2W/ log2M =2W/2=W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010年04月20日16:16,星期二作者:教科室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课程代码:05048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5048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英文名称:Mobile Communication 课程性质:综合素质课程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训)学时:0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中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的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现的方法,以及移动通信中应用到的知识。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同时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必须掌握。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完成对移动通信网的认识、分析等任务;能够独立的完成对通信网络的分析工作。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限选课程,其前导课程是《信号分析》、《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生只有在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理论。 四、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在研制前期要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性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很清楚的对蜂窝移动通信网进行理解 (2)在目前最常见的 G 网和 C 网的比较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中不通方式的通信方式。 (3)熟悉G网和C 网的组网系统,和内部技术。 2.知识目标: (1)认识移动通信网的组网形式 (2)理解区的基本概念 (3)理解各种编码的功能 (4)对G 网和C 网进行对比分析。 3.素质目标: 具备基本通信网分析的方法和认识能力

通信原理试题A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 1:调制信道根据信道传输函数的时变特性不同,可分为()和()两类。 2:信道容量是指() 3: 扩频的主要方式有()和()。 4: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主要有:(),()和()。 5: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与其功率谱密度是()变换关系。 6: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与()有关。 7:随参信道的传输媒质的三个特点分别为()、()和()。8:消息中所含信息量I与出现该消息的概率P(X)的关系式为(),常用的单位为()。 9:卷积码的译码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10:模拟信号是利用()、()和()来实现其数字传输的。 二简答题(每题5 分,共25 分) 1、抗衰落技术有哪些。 2、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3、随参信道对所传信号有何影响?如何改善? 4、什么是复用技术?主要类型有哪些?复用与多址技术二者有何异同? 5、在模拟信号数字传输中,为什么要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 三画图题(每题5 分,共5 分) 已知信息代码为:1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0 0 0 0 1 0,请就AMI码、HDB3码、Manchester码三种情形, (1)给出编码结果; (2)画出编码后的波形; 四计算题(每题10 分,共50 分) 1、现有一振幅调制信号,其中调制信号的频率f m=5KHz,载频f c=100KHz,常数A=15。 (1)请问此已调信号能否用包络检波器解调,说明其理由; (2)请画出它的解调框图; (3)请画出从该接收信号提取载波分量的框图。 2、下图中示出了一些基带传输系统的总体传输特性,若要以2000波特的码元速率传输,请问哪个满足抽样点无码间干扰的条件?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2014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复习资料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目标】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 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的提出; 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 (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家庭教育的特点: 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具有个别性。 2.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 ②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 ③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 ④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 ⑤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五个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通信技术基础 课程标准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标准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 2014.08.5

》课程标准《通信技术基础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 1 课程定位.1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 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 析、设计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系统讲述通信领域的“通信系统传输与交换原理”、“通信介质”、“光通信系统”、“通信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等各类专业知识,以及“通信接入网”的专业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新;旨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通信系统基本概念、一般模型 能描述模拟信源数字化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的关键技术)(2掌握PCM3)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了解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掌握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知道四相调相系统和其他调制方式(4)了解同步及数字复接原理 5)()、技能目标2 (1)能熟练使用通信原理实验箱; 2具备对简单通信系统进行建立模型、定性分析、并用相关软件仿真的能力;)(能对给定的通信电路进行调试;(3))、素质目标3 (1)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

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3()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 表1 “通信技术基础”项目简表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王洪江老师的录像课(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就是利用这一教学法完成的。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自觉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例如,刘艳华老师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及测量评价”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对儿童生长指标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让学生针对非正常儿童生长状况,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唤起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在“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的支持下热情地求知,这时,真诚热情的态度就化作了理智的力量。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系统教学法尝试精品文档5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系统教学法尝试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注重信息系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

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3、强调意义接受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4、完善认知结构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注意随堂记忆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记忆周期的最有效时间为缩短记忆周期,即时记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刚刚学习新知识的较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个印象,利于学生掌握新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随堂记忆的运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轻松。 6、允许免交作业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总分24,共12小题,每空1分) 1、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传输频带利用率衡量,可靠性用差错率衡量。 2、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连续取值的信号,数字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离散取值的信号。 3、广义平均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方差与时间无关,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 4、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其包络的一维分布服从瑞利分布,相位的一维分布服从均匀分布。 5、当无信号时,加性噪声是否存在?是乘性噪声是否存在?否。 6、信道容量是指:信道传输信息的速率的最大值,香农公式可表示为:。 7、设调制信号为f(t)载波为,则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频域表达式为。 8、对最高频率为f H的调制信号m(t)分别进行AM、DSB、SSB调制,相应已调信号的带宽分别为 2f H、 2f H、 f H。 9、设系统带宽为W,则该系统无码间干扰时最高传码率为 2W 波特。 10、PSK是用码元载波的相位来传输信息,DSP是用前后码元载波的相位差来传输信息,它可克服PSK的相位模糊缺点。 11、在数字通信中,产生误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传输特性不良引起的码间串扰,二是传输中叠加的加性噪声。 12、非均匀量化的对数压缩特性采用折线近似时,A律对数压缩特性采用 13 折线近似,律对数压缩特性采用15 折线近似。 二、简答题(总分18,共4小题) 1、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3分) 答: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变化、传输的时延随时间变化、多径传播 2、简述脉冲编码调制的主要过程。(6分) 抽样是把时间连续、幅值连续的信号变换为时间离散,幅值连续的脉冲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散、幅值连续的脉冲信号变换为幅值离散、时间离散的多电平脉冲信号;编码是把幅值、时间均离散的多电平脉冲信号用一组数字序列表示。 3、简单叙述眼图和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6分) 最佳抽样时刻对应眼睛张开最大时刻;对定时误差的灵敏度有眼图斜边的斜率决定;图的阴影区的垂直高度,表示信号幅度畸变范围;图中央横轴位置对应判决门限电平;抽样时刻上,上下阴影区的间隔距离之半为噪声容限。 4、简述低通抽样定理。(3分) 一个频带限制在(0,f H)内的时间连续信号m(t),如果以的时间间隔对它进行等间隔抽样,则m(t)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确定 2、设信息序列为100000000001100001,试编为AMI 码和HDB3码(第一个非零码编为+1),并画出相应波形。(6分) 1、已知调制信号载波为,分别画出AM、DSB、SSB(下边带)信号的频谱。(6分) 3、设发送数字信息为110010101100,试分别画出OOK、2FSK、2PSK及2DPSK信号的波形示意图。(对2FSK信号,“0”对应T s=2T c,“1”对应T s=T c;其余信号T s=T c,其中T s为码元周期,T c为载波周期;对2DPSK信号,代表“0”、代表“1”,参考相位为0;对2PSK信号,代表“0”、代表“1”。)(8分) 四、(总分12分)现有一个由8个等概符号组成的信源消息符号集,各符号间相互独立,每个符号的宽度为0.1ms。计算: (1)平均信息量;(2)码元速率和平均信息速率;(3)该信源工作2小时后所获得的信息量;(4)若把各符号编成二进制比特后再进行传输,在工作2小时后发现了27个差错比特(若每符号至多出错1位),求传输的误比特率和误符号率。 解:解:(1)——(2分) (2)T s=0.1ms ,所以 ——(2分)(3)——(3分) (4)误比特率——(2分) 2小时传送的码元数为 误码率为:——(3分) 五、(总分12分)设某信道具有均匀的的双边噪声功率谱密度在该信道中传输抑制载波的单边带(上边带)信号,并设调制信号m(t)的频带限制在5K H Z,而载波为100 K H Z,已调信号的功率为10KW。若接收机的输入信号在加至解调器之前,先经过一理想带通滤波器滤波,试问: (1)该理想带通滤波器中心频率多大?(2)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噪功率比为多少?(3)解调器输出端的信噪功率比为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