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四至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学生姓名:侯森磊

学生学号:20142211310128

所在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丁艳平

完成日期:2015年5月13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侯森磊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

【摘要】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但“贬官文化”不仅促进了当时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后来明清海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今天海南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贬官文化,海南文化,文化发展

(一)海南贬官文化的由来

海南自西汉起已成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域,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处祖国最南边陲,常年湿热,瘴疠横生;再加上琼州海峡的阻隔,使之长期与中原内地缺少交流和沟通,因而在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于中原的其他地区,在封建时代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这种情况在海南延续了很久。

直到唐代,海南的经济文化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尤其是文化教育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到宋代,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则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海南文教这种新局面的出现,有各种历史因素在内,比如宋代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财富得到极大增加等。这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此外,随着中原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生产技术及中央政权、地方官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也在海南文教事业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但是,在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唐宋以来谪贬到海南的文人官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贬谪,作为封建社会君主惩罚罪臣的一种手段,古来有之(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就已开始了)。而远谪海南,则从唐代开始,于宋代达到顶峰。两宋朝廷党争激烈,由于赵宋朝祖训有不杀文人之言,故党争中失败的官员多以被贬官作为惩罚,并且官位越高,声望越著,贬得就越偏远。在当时的中国版图之内,最远的就是海南了,所以远贬海

南是宋代对官员最严厉的惩罚。据统计,宋代谪贬到海南的官员前后共有 27 人,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政治文化领域“重量级”的人物。如北宋时被贬到海南的卢多逊是兵部尚书,

丁谓是司徒,苏轼则是名满天下的大文人;而南宋被贬谪到海南的“四名臣”李纲、胡

铨、赵鼎、胡铨也都是宰相级别。

(二)贬官文化对海南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宋代以文治国,文化昌盛。陈寅恪先生曾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一文中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代的文人大多学问渊博,集学者与诗人于一身,而这些贬谪到海南的文人又全部是封建科举教育下的饱学之士。这些人中只有卢多逊一人任职兵部,但也是进士出身,以博涉经史、聪明强记著称,其余则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文人。这种身份与素质使他们具有了很强的文化能量与影响。他们到贬地后,或著书立说,或传道治学,加速了唐以来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特别是一代文豪苏轼的谪琼,更带来了强有力的中原文化冲击波,使海南的文化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宋代士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担当感最为强烈。如范仲淹所言,“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谪官海南的文人,处不能再远之江湖,但他们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责任感并不减。由于他们大都被安置到地方冗员的职位上,无法展现其政治才能,因此,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积极从事著述进行文化传播与人材的培养便无形中成了贬谪文人最重要的工作,并以此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与价值自我调整的方式。作为学问渊博的一代名家,育人施教是贬谪文人的强项,而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亲和力,比单纯从政治、经济的领域加以管束、灌输的作用要显著得多,故对海南文化教育影响力更大。作为海南文化教育的实践者、南宋谪贬到海南的李光对此认识颇深,他说:“(海南)近年风俗稍变,盖中原士人谪居相踵故也。故家知教子,士风浸盛,应举终场者凡三百人,比往年多几十倍,三郡并试时得人最多。”正是这些政治上失意的贬官名士们在海南兴办教育,启迪民智,纯化风习,敷扬教化,为今日海南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两宋贬谪到海南的文人在海南岛居留的时间较历代都长。他们当中少者在此居住几年,多者则达十几年,他们的到来,给文教贫瘠的海南岛带来文化的甘露。可以这样说,在海南文化的发展进程当中,宋代文人贬谪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明代唐胄说:“海南僻处炎荒,教化之开,始于南宋,嗣后名贤辈出,有海滨邹鲁之称。”这个说法有些偏颇,儒家文化教育活动在唐时已经开展了,只是规模不大,影响未彰而已;而在宋代,海南的文教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倒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在宋代文教发展的基础上,明代出现了“人文蔚起”的盛况;关于这一点,史书也承认“衣冠礼乐班班,盖自宋而已然”(三)对海南文化发展的起促进作用的名人

宋代第一位被贬来海南的是宋太宗时宰相卢多逊。卢多逊,河南怀州人,后周显德年间进士,入宋官至兵部尚书。卢多逊在开宝七年,因涉连秦王赵廷美结党营私案而被发配

至崖州古城(今三亚)的水南村。卢多逊到达海南后,不但没有传统谪贬文人的哀怨愤激,反而陶醉于居地水南村的美景之中。他写诗称赞贬地“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以至产生了“却疑身世在桃源”(卢多逊《水南村为黎伯淳题》二首)之感,表达了对海南山川风物的热爱。最为可贵的是卢多逊还以传播中原文化为己任,在当地积极兴教助学,其家族也成为当地文化世族。

北宋谪贬到崖州的还有宋真宗时宰相丁谓,他到贬地后不仅积极致力于移风易俗,更是以讲学明道为己任,史书载:“(丁谓)教人读书为文,营造屋宇……其所著诗文亦数万言。”

靖康之耻后,高宗于江南成立偏安政权,民族矛盾加剧,朝廷的党争也更为激烈,其表现形式多为“和”“议”之争。南宋一朝,多是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占据优势,因此他最为痛恨的“主战派”的大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南宋四名臣”都先后被贬到海南,这是当时最严厉的惩罚了。“四名臣”中李纲来得最早(1129 年),回去也最快,仅仅在海南住了六天便遇赦北返,所以对海南文化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是,两年后贬来海南的李光,情况则有很大不同,在宋代贬谪海南的文人中,谪居时间最长的是李光。

李光,浙江上虞人,字泰发,号转物老人、读易老人、无碍居士,高宗朝官至参知政事。李光于绍兴十五年(1145 )贬琼,绍兴二十六年(1156 )遇赦北归,谪居海南时间长达 12 年。由于李光居琼时间长,地点多,其所从事的文化活动也相应较多。李光在海南的交游颇广,官吏士子、当地耆儒都曾与之有过交往,其中与他来往最密切的还是当地的青年士子。李光从琼州移昌化时,琼州士子严君锡、魏介然曾追随至昌化,琼州户酒之子洪杰也曾数次去拜访,并索诗。李光居琼期间,还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诗酒唱和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些效法中原文人的诗酒雅会,活跃了当地的文化气氛,也加强了谪居人士与当地士民的交流,对改变当地落后的文化面貌大有益处。李光在海南举办的较大型诗歌酬唱会有严氏“野趣亭”的八人之会,参加者主要是当地官吏与士子,都是当地的文化人士。在宋代贬琼文人中,李光反映贬地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最多,在个人全部作品中的比例最大。李光今存诗词总数为 486 首,居琼作品238 首(北归途中有关海南贬居生活的作品不计),居琼诗词作品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九。另外还有三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散文———《昌化军学记》《儋耳庙碑》和《琼州双泉记》。

李光居琼期间一直关注海南教育,并且身体力行,最感人的是他直接参与了郡学修复的过程,他的二诗一文可作明证。李光所作《昌化军学记》一文,详密论述了教育在历

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记载了海南教育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海南岛教育史的重要文献。

与李光前后被谪贬到海南的还有胡铨,也是一个在海南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胡铨,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庐陵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以第五名中进士身份走入仕途,官至枢密院编修官。在朝为官期间,胡铨坚决反对和议,因此触怒秦桧,于绍兴十八年(1148)十一月被贬海南吉阳。胡铨在吉阳居住了八年有余,是继李光之后贬谪人士居琼时间最长的人。他在谪居期间,与前辈学人一样敷扬文教,赋诗作文,移风易俗,使儒家礼乐文明逐渐浸透到海南士民生活之中。在吉阳军,胡铨不仅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为改善当地落后的农业方式奔走,还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广交少数民族朋友。当然,作为文人,胡铨居琼期间最重视还是当地的文化教育。当他发现当地书院稀少,读书人也少的情况后,便四处筹措资金,编印经传,兴办书院,招收贫困子弟入学并减免学费;他还亲自授课讲学。吉阳的儒生们听了他对《春秋》《礼记》的讲解后,都为他渊博的学识所倾倒,连当地的黎族首领都慕名送儿子来向胡铨学习。这在《琼山县志》中有记载:“(胡铨)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闻之,遣子入学。”胡铨与李光还共同参与了昌化军学的重修及纪念活动,李光作一记,胡铨题字。吉阳士人,凡受到胡铨教育的人士,无不成为正直之人,所谓“吉阳士多执经受业者,凡经坯冶,皆为良士”李光曾在信中表扬胡铨:“吉阳之居,公之不幸而一时士类之幸。”

如果以文采学识及对后世的影响而言,苏轼则是宋代贬谪海南的士人中影响最大的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07 ),苏轼被贬昌化军(今儋州中和镇)。有人认为,中原文化真正在海南得到广泛传播,是从苏轼贬儋开始。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也说:“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说此诗不无自我调侃半生贬谪的辛酸,但也一定程度上说出他贬官儋州后的行为业绩。

苏轼在贬儋的三年间,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他曾考察过儋州的办学情况,对当时该地教育的落后、萧条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与担忧,并以文化拓荒者自觉自任。如其自言:“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居儋录》)他在儋守张中的支持下,会同海南后学捐钱作屋,名曰“载酒堂”。他亲自在堂上讲学,自编讲义,培养出一大批如姜唐佐、王宵、黎子云、符林等饱学之士,其学风泽及全岛。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序》中评价苏轼的文化地位:“儋耳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人心。”其后“业精而行成,登巍科膺抚壮者继踵而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是苏轼耳提面命的门生;第一个进士符确,也

是苏轼离琼不久后登科。《〈儋州志·选举志〉序》云:“吾儋自宋苏文忠开化,一时州中人士,王、杜则经术称贤,应朝廷之征聘,符赵则科名济美,标琼海之先声。迄乎有元,荐辟卓著。明清之际,多士崛起。尚书薛远,进士黄、王,登贤书者五十九人,列乡元者,三科两解。人文之盛,贡选之多为海外所罕见。”后人对苏轼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宋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至今在东坡书院尚贴有这样一对楹联:“灵秀毓峨眉,纵观历代缙绅,韩富以来如公有几?文明开儋耳,遥想三年笠屐,符黎而后名士滋多。”

(四)海南文化的发展

两宋贬谪文人的文教活动为明清海南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宋代海南进士共15 人;到了明代,在人口不足 30 万的海南,竟有 63 位进士及第,举人 500 多人,达到历史上最多人数,出现了“海外衣冠盛事”的景象,邱濬、海瑞、钟芳、王弘诲……些历史上海南籍的名宦巨儒,为海南在中国文化这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光彩的一个部分就是“贬官文化”,许多贬官行迹后来都成了文化遗迹,海南岛上的名胜古迹就多与宋代贬谪文人有关。海南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五公祠和东坡书院,就是为纪念李纲、胡铨、李光、赵鼎及苏轼而建。这些旅游景点,因为这些历史人物而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留下的许多文学作品,是广大中原人民认识海南的自然景观及风俗人文的重要途径,甚至在古代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

贬谪文人在海南创作的文学作品为海南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假若没有苏轼的有“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生动描述,没有“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眷恋情怀,大家恐怕对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只存有想象中的畏惧了。再如今日三亚的水南村,被称为“海南文化第一村”,但是宋代以前,这里仅是一个极为僻远荒凉的小村子,被朝野当权者视为“生度鬼门关,千之千不还”的流放之村,但自宋代以后,贬官谪臣赵鼎、胡铨等人的流放到来,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而且兴建起富丽堂皇的裴闻义宅和闻名的“盛德堂”,使之成为今日海南的名胜。卢多逊那两首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水南村为黎伯淳题》诗作,更是成为今日水南村一张文化名片。在东坡谪居地———儋州中和千年古镇,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作对联贴对联的习俗,此风也是东坡先生的流风遗韵。儋州现在还流行诗文唱和,有“诗歌之乡”之誉,据说“儋州人凡读过几年书的,特别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吟诗作对。”

综而言之,正是由于贬谪文人的苦心经营与热心传教,才使海南大大地缩短了与中原文化的差距,使海南文化水平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也正是这些有志于教育与文化传

播的知识分子,使得海南文化教育得以传承普及,正如素有“海南第一楼”之称的“五公祠”前对联所言:“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简短的十余字,道尽了“贬官文化”对海南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9日 指导老师:王先驱、黎明 班级:高二(1)班 课题组长:古斯莹 小组成员:李怡欣、 王小静、 韩明秦、 杨依依

海南黎族织锦 ●历史起源 ●文化内涵 ●现状及发展前景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 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 原始的中华文化。我们 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 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 源及其发展前景。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

海南史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411477873.html,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作者:陈利伟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5期 摘要:海南省历史文化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尤其以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船形屋建筑形态为对象,以民族特质、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从文化、建筑、艺术和社會四位一体的角度,创造性地表达出海南黎族文化和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建筑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热带建筑;黎族船形屋;黎族文化;海南 课题项目:2019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研究成果。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气候宜人的沿海岛屿,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同时多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独有的文化。千百年来,朴素古韵、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20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项目正式落地,涵盖了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 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促使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建筑相融合,对加快推进海南经济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以黎族船形屋为例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据考证,黎族人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定居海南,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黎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因其建筑形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后由于历史的变迁,海南早期的居民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建筑逐步呈现闽南风格。随着历史的推移,海南逐渐出现由岭南、云贵、东南亚等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同时受到各地区文化的影响,海南地区尤其是海南琼北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岭南建筑特色。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中原官吏的流放和大批分派的驻军进入海南,中原文化逐步涌入海南,中原建筑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琼北地区的建筑中。到了近代,大批海南人为了谋生前往南洋各国,他们归国后,所修建的建筑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南洋文化的建筑风格。今海口市解放路一带的骑楼老街就是历史的见证,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影响了海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自此,海南在多元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热带建筑特色。最为典型的海南热带建筑当属海南黎族船形屋原始生态建筑。

高三作文(写景)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海南的乡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国热带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海南四周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湾,那儿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净,阳光明媚,岸边翠绿的椰林中鸟儿争鸣,旖旎的滨海风光令人心驰神往。海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海南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陵水县光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放映、歌舞联欢、体育比赛、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风情村和三亚鹿回头文化村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游客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设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设文化长廊为依托,结合当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化乡镇”活动,突出抓好农村文化站、室建设,使文化长廊建设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长廊点;琼海市在建设国道线上的文化长廊点的同时,构筑了万泉河沿岸文化长廊线,大长廊套小长廊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县制定并实施的无门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长

廊”,万宁市制定并实施的龙滚至南桥的“万州南北线文化长廊”等,都生动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产业犹如朝阳般喷薄而出,9项民间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图书馆全面竣工;省博物馆破土动工;乡土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歌舞艳惊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看电影……曾几何时,说到海南,总有人套上“文化沙漠”这个名词。但过去几年来,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边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海南的文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一点一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夺目光彩,除了琼剧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几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人们兴奋的神经。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种山兰的女人》,海南人偶剧《鹿回头》、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大型黎族舞剧《五朵红云》、《甘工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带来海南民族艺术创作上的重大收获。 海南的文化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展开,海南的节日文化旅游,海南佛教文化旅游,海南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也正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旅游业。目前,海南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开发了相应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苗家的“花山节”、府城的“换花节”、“冼夫人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在潮州,工夫茶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吧。潮州人喜欢喝茶。喝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喝茶有利于我们的消化系统,饭后半小时喝上两杯茶,胃里的食物加速消化,就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了。除了喝工夫茶,潮州锣鼓队,大家也很熟悉吧,每次华侨归来,乡里总会响起一阵悦耳的锣鼓声。那是乡里的人庆祝华侨回归。锣鼓队,现在大多是青少年组成的,这样让许多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不至于连锣鼓怎样拿、怎样敲都不知道。每当乡里有节日的时候,锣鼓也会响起来,既活跃气氛,又团结大家,大家为了办好家乡文化而团结一心啊。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这个节日中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在广东潮州,也与全国一样,举行活动,庆祝这一节日。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食经中九是一个阳数。月是九,日也是九,这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所以古人称之为“重阳”。在中原,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陪带茱萸的风俗。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介绍说:“潮州人也有重阳登高这一习俗,不过在过去主要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活动,文人雅士在重阳这一天登高,赋诗言志,在历代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至于在民间形成风俗的项目,主要是放风筝和结缘这两项。” 先说说放风筝。农历九月是农村中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潮州地处南方,湿气比较重,古时被称为瘴气比较重。但是,到了九月空气比较干燥,天气晴朗,天高云淡,阳光和熙,秋风送爽,这样的天气非常松快,所以是放风筝的极好季节,是大家到户外活动的好季节。潮州人为什么把风筝叫做“风禽”。在开始,风筝是做成象鸟类、飞禽一样的形状。在空中放飞,象飞禽一样,所以,叫做“风禽”。这个比喻,我们认为更加贴切一些。潮州人还把“风禽”,叫做“纸约”,“纸约”是古代对风筝的叫法。潮州叫的是古字古义。“约”是一种大鸟,样子想老鹰,飞起来就象老鹰一样,“纸约”其实就是用纸糊起来的大鸟,所以潮州人把风筝叫做“纸约”,有一定的道理。 放风筝是潮州民间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特别是青年人和小孩,兴趣大,热情高。九月一到,秋风一吹,大家争相到高处放风筝。在潮州,风筝一般都是自己糊的,材料用竹子、纸糊的;也有专门糊风筝买的,款式比较多,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蝴蝶、鱼、人头、太阳、蜈蚣等等。还有一些风筝上捆着风铃空中飞翔时发出响声,非常有趣。到了重阳这一天,放风筝就成为最热闹的了。 王次阳先生说:“重阳结缘是潮州一个风俗,结缘原来是佛教的说法,说的是与佛、菩萨结缘,将来能够得到”超度“的因缘。结缘也有与人结交的机缘。,除了佛家间有结缘之外,人们之间平时也有结缘的机会。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人与某人之间那么好,非常有缘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潮州人之间结缘的方式是相互之间赠送“芝麻丸”来实现的。“芝麻丸”是有糯米、糖、花生等作成的一种甜品。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寓意:丸的音与缘是同音字,代表缘分;芝麻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思考与建议

文以载道博览天下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思考 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文化产业呈现跨越发展良好势头,成果显著,文化与旅游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然而,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既缺乏世界级的文化产业产品,又缺乏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单位,与北上广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釉下五彩瓷,也叫“毛瓷”,因为毛泽东生前所用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在醴陵用釉下五彩瓷做的。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据说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尽管醴陵釉下五彩瓷富有盛名,但是推销起来非常费劲,自从参加了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之后,中国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影响便一发不可收拾,之前经营五彩瓷的小企业——游艺堂现在已是珠三角地区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收藏市场“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而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亚洲市场,游艺堂也已占到了半壁江山。 这一切就发生在最近的这几年里,而它的原动力便是全名叫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平台。官方提供的数字是,九届文博会累计交易额约为8100亿元。游艺堂总经理张纯说,

文博会带给她的机会是,她可以将釉下五彩瓷这张醴陵文化名片,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递到世界艺术收藏界的面前了,以前人们一说中国瓷器也许就只会想到景德镇,但现在多少已经会提及醴陵了。 同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一家卖投影设备的公司叫雅图,第四届文博会上雅图与西安曲江新区签订的5亿元数字连锁影院项目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第六届文博会它便创下了4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金额,现今雅图的投影产品已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其出货量便名列世界同行业的第5位。 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雅图以“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以不到十年的时间,不但完成冲破日本等国在投影行业上的垄断局面,而且以加速度的上升势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投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资源禀赋的城市来说,是一项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吸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附加值也高、环境污染几乎没有;此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出后的“三旧”改造来说,散布全市的54个像深圳设计产业园这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面向的文博会分会场来说,它已给了相关居民带来包括生活品质、生活环境等在内的多方面提升。 官方的说法是,文博会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产品项目融资交易和出口的一个主渠道,九届文博会累计出口成交额已经超过了

2016年最新海南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名是以方言命名的,“那”是()意思 A. 田 B. 水 C. 河 D. 村 满分:3 分 2. 鱼茶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3.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4. 中国最大的海洋省,最小的陆地省是() A. 海南 B. 福建

C. 浙江 D. 广东 满分:3 分 5. 打柴舞是海南()民族的舞蹈 A. 汉族 B. 回族 C. 黎族 D. 苗族 满分:3 分 6. 来自全岛各地的回族后裔,因为信仰、文化特征及其生活习俗上的一致和特殊需要,逐渐融为一体,以至形成为至今举世瞩目的我国“天涯海角”一隅的三亚市 ()回族聚居区。 A. 育才 B. 崖州 C. 羊栏 D. 海棠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20 1. 海南汉族人的饮食有 A. 打边炉 B. 老爸茶 C. 海南粉 D. 清补凉 满分:4 分

2. 苏东坡向儋州的居民传授的食品有 A. 东坡肉 B. 东坡酥 C. 万家春酒 D. 咖喱牛肉 满分:4 分 3. 汉武帝在海南设置两个郡 A. 儋耳 B. 南海 C. 桂林 D. 珠崖 满分:4 分 4. 黎族的信仰有 A. 自然崇拜 B. 图腾崇拜 C. 祖先崇拜 D. 冼夫人崇拜 满分:4 分 5. 海南的三大河流是 A. 南渡江 B. 昌化江 C. 万泉河

D. 太阳河 满分:4 分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62 分。)得分:0 1. 2 你如何看待海南闲适从容的慢生活氛围? 2. 浅谈海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试题 02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距今7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来自中国南方的“骆越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2.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3. 五色饭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黎族 B. 汉族

我国文化之海南

中国文化之海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让很多外国人都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也令我们中国人觉得特别自豪。身为海南人的我,虽无法体会到全部的中国文化,但是海南文化我却是有点体会,也让我深爱着。在这篇论文里,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些海南文化,从三个方面介绍:饮食.服装.习俗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确实,人只有吃饱饭才能有力气干活,吃的好,吃的享受,那自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一种选择趋向。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关于海南的四大名菜以及一些特色小吃。海南四大名菜分别是:文昌鸡.和乐蟹.东山羊.加积鸭。位于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不仅深受海南人们的喜爱,也闻名于海外。假如你来海南,千万要记得尝一下海南四大名菜!下面介绍一下四大名菜的历史和特点 文昌鸡——号称“海南传统四大名菜之首”。因产于文昌而得名,而且还是驰名中外的一道名菜。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该市潭牛镇天赐村,村外多榕树,树上古枝参天,浓荫遮日,树上绿草如茵,鸡雏成群,鸡食榕籽、觅昆虫,追逐嬉戏,繁衍生栖,文昌鸡的特点是个体不大,重约1.5千克左右,毛色鲜艳,翅短脚矮,身圆股平,皮薄滑爽,肉质肥美。一般现在当地人养鸡方法:将纯种鸡苗交给农户放牧饲养120天,回收后喂大米、番薯、花生饼、椰蓉等熟饲料,集中育肥50天。 关于文昌鸡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为官,回京时带了几只文昌鸡请皇帝品尝。皇帝品尝后称赞道:“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文昌鸡由此得名,誉满天下。因村野之鸡受皇上天子赐名,村舍荣光,该村得名天赐村。天赐村中最早养鸡人姓蔡,故文昌鸡亦称蔡氏鸡。 在海南素有“没有文昌鸡不成席”之说。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是白斩(也叫“白切”),是中国最佳食用型鸡种之一,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质原味。如果你夹一块金黄色的鸡肉放入你的口中,一定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捧!”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吃文昌鸡的佐料很讲究,蒜泥+酱油+桔子汁,海南人没有吃醋的习惯,桔子汁是必不可少的。白斩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场。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出备受推崇,名气颇盛。 加积鸭 加积鸭盛产于海南琼海市加积镇,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相传加积鸭是300 多年前由华侨从马来西亚引进的良种鸭,故称“番鸭”。其长相别于本地的草鸭和北京鸭。它形体扁平,红冠黄蹶,羽毛黑白相间。由于加积地区饲养番鸭的方法与其他地方殊异,故其脯大、皮薄、骨软、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腻,营养价值高,故人们把加积饲养的番鸭称为加积鸭。据测定,加积鸭肉含蛋白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海南传统文化

在文化不是十分发达的地方或时期,民俗与迷信的界线不大好区分。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不宜以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来对人家传承了千百年的风俗作好恶的判断。“文革”就是个例子,在除“四旧”的旗织下,当年热衷于这类活动的人,从本人到家庭都遭受了浩劫,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一切又死灰复燃。只能说民俗有超出我们想象的生命力。我之所以拍这些照片,发这样的贴,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想告诉包括我在内的有兴趣的人们,有一些人在过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下面是我转来的关于“军坡”的一些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谈谈海南的“公期”习俗Z T 谈谈海南的“公期”习俗 [什么是“公期”?] “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内祭神活动。这种活动不但海南有,在云南、两广的一些地区同样有这种习俗,而海南的“公期”是最有特色的。 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移民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公期”是一种雅文叫法的“军坡”。 [“公期”所拜的神都是哪些神?] 所拜的神都是冼太夫人手下的将领及归顺了的黎部族首领,有些是后来的一些汉人杰出将领,绝大多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些人死后受海南人民所供拜,有“公祖”和“婆祖”,这些神中相当一部分是“婆祖”,这是因为冼太夫人手下多为女将的缘故。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神绝对不是海南人民的血缘祖先,这些神海南人民称其境主,如:三家境主。一个境主一般管辖一个乡大小的地域,该区域里的境民供奉其为神,每年的“公期”都要祭拜他。“公期”和“军坡”都是根据地域而定的,住在这个境里就要祭拜这个境的境主,如果你搬到了另一个地区则又要祭拜这另一个地区的境主,这些也说明了“境主”不是血缘的祖先而是一个地域神。 [“境主”的由来] 这是因为海南的汉人都是大陆的移民,当年海南的大陆汉人移民来到海南后凭借汉人军事上的强大逐渐霸占和蚕食当地黎人的土地,就象美国的白人蚕食印地安的土地一样,这个过程当中免不了要跟当地黎人做斗争,而这些“境主”就是当年维护汉人利益的杰出代表,他们死后汉人依然借助他们的灵魂来吓唬当地黎人。于是就有这些神。 这些情况也说明的“公期”是汉人文化,而且是移民文化。

海南岛的发展

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作为科技界.露出地面的小块陆地像竹笋一样冒出了地面.最小的海岛仅几十平方米.珊瑚虫是群体生活.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海南省第一个被批准建立的 一、海南科普旅游的意义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必要大力推行科普旅游。因为,海南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辽阔的海域,星罗棋布的海岛,茂密的热带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科普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普旅游是在旅游中普及科技知识,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可以拓展海南科普旅游的影响,能够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对社会的作用日显重要。“天在变,天空变了天体,天体变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了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乡村是疏散了的城市,城市就是密集的乡村。蒸气是疏散的水滴,水滴是密集的蒸气。”这出自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化学家高士其手笔的哲理诗句,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人类进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与自然不断调整的21世纪,迫切地呼唤旅游与科普活动的结合。 目前,世界越来越重视科普旅游,对科普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的《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文化,是对大力开发东北科普旅游事业的重要贡献。法律道德论文世界对科普的重视,也表现在科普旅游之风盛行,例如“访黄道婆纪念馆的活动”被上海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普旅游活动,最近,海南也在推行科普旅游。 科普工作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科普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新时期的旅游活动应与科普结合起来。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是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经过不懈地艰辛努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要把握适度。因为科普旅游宣传的科普知识太深奥,人们不懂;太肤浅的东西,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科普旅游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给水排水论文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环境的小事做起,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对旅游者而言,科普生态旅游应该在大自然中,唤起游客绿色的激情,带来游客绿色的愉悦,引起游客绿色的思考。最后,使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要与科普旅游开发一致。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科普特色,建立海洋生态科学馆或海洋科技知识馆。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解决可进人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科普旅游发展。生态科普旅游要让游客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科普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特征的旅游发展。如书画旅游、山水旅游、名胜旅游等,与生态科学旅游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科普旅游依赖于严格的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促进整个旅游文化的繁荣。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除了政府重视,作为科技界,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 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 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 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海口的得名是怎么 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 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 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 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 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 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 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 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 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 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 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 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 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 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 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 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 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 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 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 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 没有加油的钱。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 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 湛江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 东海岛人龙舞: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舞龙时,演员按照锣鼓的节奏舞动,龙头双眼闪闪发光,龙身左右翻滚,龙尾上下摇摆,煞是壮观,随着龙头昂首前进,远远望去,真是龙腾飞舞,人显神威,从中可以看出舞者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 这些被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飘色: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 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1-0076-04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1 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 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依据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 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 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 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 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 58%。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 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表1 海南已建成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 类型属性 星级 数量 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 历史 文化类 静态 文化 5 天涯海角风景区、五公祠、博鳌 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 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 古崖州城 静态吸引物 (历史古迹遗 迹建筑) 民俗 文化类 动态 文化 1 鹿回头公园、冼夫人文化节、三 月三、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 故事 动态吸引物 (民族表征符 号) 风情 文化类 活 文化 5 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椰子大观 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 果农庄、椰寨农家乐、东南亚风 情园 动态吸引物 (艺术展览专 题路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