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11.71%;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83.01%,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5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

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现有基础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84年,国家第三批示范校建设中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及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首批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机械加工技术江苏省合格专业,机电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1.课程改革基础:2007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点。2014年6月份本专业群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并编写《车工技能》、《数控车技能》等6本项目化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把贴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典型机电类产品制造、加工、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作为课程的内容,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就业率达98%,近三年获得省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共34个。

2.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本专业群现有专任专业教师32人,其中本科率10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1.25%;江苏省职教领军人才1人、镇江市骨干1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3人、丹阳市教学骨干3人、硕士研究生10人。近三年专业教师研发的一种直线式时钟、一种多功能跑步机、一种拐臂式注塑模具获国家专利,参与《江苏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编江苏省中职学校《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基础:建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个,设备总值1309.5462万元,拥有22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及23个校外实训基地。

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声誉好。据调研组调研数据: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5.57%,半年后就业率为98%,毕业生平均起薪额1800元,毕业一年后平均月薪高达2500元。

二、建设目标

围绕地方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现代制造业为目的,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工作岗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统筹我校现有的专业布局,以省级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省级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为骨干,涵盖“机械加工技术”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核心,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相关专业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融汇企业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设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加强校企互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服务活动,建设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探索以“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平台”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发展和丰富学校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以内

涵丰富特色,以特色提升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实力和辐射能力。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市内一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在与此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成为示范。为丹阳先进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

三、建设思路

1.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调研分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以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将技能考证、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融入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调整和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以“双师”培养为重点,加大引进兼职教师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优质“双师”教师团队。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按照构建、扩充、完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思路,建设能够满足校内实训和对外培训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寻求多途径的合作渠道,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加强内涵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丹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服务现代制造业为目的,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工作岗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准确把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现代制造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提高质量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就业为行动导向,以服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方针,以创新人材培养模式为主线,按照“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对校企双方的资源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使校企合作运行常态化、制度化。如下表1所示。

表1 校企合作制度化构想

(二)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企业满意度为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改革,共同落实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工作。专业群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流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流程总体框架

(三)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在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现场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现代制造业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通过分析、整合和提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流程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和态度,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模块的细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图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2.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第一,以培养目标体系为依据构建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主要由中职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础文化课程、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构成。

1)整合专业群公共技术领域课程,设置底层共享课程群。通过专业群所面向的岗位群(见表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了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体系见表

2)。设置底层共享课程群,培养中职学生专业单项能力和素质目标以及相应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我们根据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目标定位要求,各门核心课程按其课程职业能力预设目标,把培养学生面向现代制造业岗位群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能力以及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以“教学做合一”的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项目课程和案例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主导模式,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主要教育技术手段,对技术平台核心课程群实施综合化改革。

表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各专业面向的岗位

表2 职业岗位、任务、能力

第二,按照“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按照“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方向所服务面向的现代制造业,重点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加强知识、能力培养。

1)针对学生从业的岗位,开发形成一组以岗位专项能力训练为目标的中层分立课程群;

2)从业岗位不是很明确时,则与典型的服务面向企业的业务骨干一道,针对学生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具有综合实训项目特征的专项能力,设计高层互选的课程群。

强调工作过程完整的综合实训,综合化核心课程的学习还不足以使学生具备岗位群内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的思路设置综合实训这一综合实践环节。通过一组相互有机关联的综合实训项目将单项能力的实践融入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形成职业领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训练,同时也为今后职业生涯中可能的职业迁移打下了基础。

3.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群”对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创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构建了以“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为特征的“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

(四)构建“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1.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和岗位目标所需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设计教学难度层层推进的若干课程项目来引领,每个项目有几个任务来驱动,要求用“教、学、做一体”(见图3)教学模式来实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项目实

施中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自主学习探究、掌握相关技能,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从而有序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评价。

图3 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示意图

2.构建技能竞赛平台,激发学生潜能。组建技能竞赛团队,参照国家、省、市技能竞赛方案,共同研制学校技能竞赛方案。每项竞赛由一个专业教师和一个企业专家作为负责人。每年校技能节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群学生全部参与车工、钳工、数控维修、单片机、机电一体化等项目竞赛,优秀学生参加市级、省级比赛,由此激发学生潜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竞赛过程中更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这些学生毕业后能适合现代制造业岗位的要求,更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建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创新工作室”,开展“教、学、做、证、赛”等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对专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工作室负责人(石金炳)带领学生进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创新工作室以两年为一个工作周期,机电部具体负责创新工作室运行情况的评估考核等业务工作。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课程资源,以虚拟项目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再现现场和岗位作业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教学,以虚拟仿真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面貌,推动课程改革。

(五)构建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

目前专业群内相关专业已建设有省级教学资源2门(1门主持、1门参与)。建立学校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并发挥了专业群内已建成精品课程的作用,把精品课程资源转化成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开发了《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虚拟实训室、《数控车》、《数控铣》仿真操作系统。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由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优秀教

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专业群教学支持系统,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

1.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依托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能力体系;在机电岗位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和能力培养任务。对7门专业核心课程准确定位,制订课程标准,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4门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成立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课程开发小组,共同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精品课程遴选条件和评审方案,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列入正常工作计划逐一推进。

2. 教学资源建设

制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在现有的校本教材基础上,完成4门特色校本教材,配套建设教学资源。

(六)人才评价模式改革

创新评价方法与手段,构建由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多方参与、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到操作技能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师傅)点评等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采用学生实习报告与现场技能考评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与结果鉴定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引入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标准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七)师资建设

构建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以提高教师队伍层次,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优化教师结构为重点,采用积极培养和努力引进、以内为主、以外为辅、聘请结合的方法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根据专业群教学需要,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

1.专业负责人培养

培养目标:从现有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和培养3个专业负责人。

主要培养路径:制定专业负责人培养方案和考核方法,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将教学课改、教研科研、技能竞赛、培训考核等纳入团队建设。通过重点培训、国内外调研考察、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培养

培养目标:在现有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重点培养4名骨干教师。

主要培养路径:对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以“两课”评比、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比赛等活动为抓手,通过进修培训、到企业锻炼和“双师”培训,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取得“双师”证书,成为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善于创新的骨干教师和县、市学科带头人。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建成一支由7人组成知识结构合理,技能水平优秀,职称结构适当,老中青比例协调,业务精良的兼职师资队伍。

主要建设路径: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行业专家、机电类高级技师聘请来校参与教育教学,建立兼职教师库。

4.双师型教师培养

培养目标:93.75%的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主要培养路径: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从经济上给予补贴,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敦促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迅速成长的保障机制。重视机电技术应

用专业群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使教师通过下企业能熟练掌握机电职业岗位技能,使93.75%的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5.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目标: 依托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课程开发等教学团队,在创新大赛、技能竟赛、课程开发、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

主要建设路径:通过组建创新工作室和技能竞赛工作室,以此为平台,制定各项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老中青三结合、职称学历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型团队。

(八)构建融合企业管理理念的专业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成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资源共享与互补,通过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专业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到专业群教学管理中来,对学生顶岗实习实施“企业导师制”,建立起“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完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教师下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等相关规章制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负责指导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根据区域机电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技能训练,增加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交流的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依托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群设置调整、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课程结构调整等提出意见建议。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整个过程,构建贴近专业的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生产与教学融合、学校和企业共赢。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再建或充实单片机、数控维修、机电一体化、电器设备安装、仿真典型机电产品生产调试维修五个实训室,更新部分实训设备。突出职业岗位需要,引进企业文化,建设体现生产性实训环境,以利于学生在职业活动

环境中进行岗位实务训练或仿真训练,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从计划、方案到运行、文化布置等,相关企业全程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优势互补,为学生创建更好的实习实训平台,促进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计划两年内在丹阳市内或周边地区与4家规模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更好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4.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组建一个由企业技术骨干、校外特聘专家、校内“双师型”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产教研教学研发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典型机电类项目化或科研型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和技术条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为不少于2家企业提供生产服务,创造产值不少于10万。

5.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实行企业导师制

探索企业导师制管理模式,即聘请一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习导师,从岗位见习、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期限六个月,之后具备独立上岗操作能力。制订实习成绩鉴定方案,按照《江苏省丹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进行考核,一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原则上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评价,原则上占总成绩的30%。(九)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培训场地建设,满足对外培训和考核的需要,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居民就业与再就业培训、转业军人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等,社会培训人数每年不少于1000人次。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建设小组。具体负责本项目建设,根据建设进度,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目标,实施运行管理,保证建设质量。定期报告建设进度,做好过程材料上传和归档工作,及时反映存在问题,接受项目监控、检查和评估。

2.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根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提出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二)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分年度制定专业群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表,把每项建设内容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佐证材料、完成时间节点及预算经费加以细化,并具体落实责任人和参与人。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工作标准和管理规范。

(三)经费保障

地方投入80万,行业企业投入11万,自筹40万。本专业将在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本着透明、公开、高效的原则,使用好专项资金。同时保证各部门资金及时到位,用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方案设计矿山建设

方案设计矿山建设 主要从矿山建设的角度出发,对矿山的矿区选择和主要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对主要的通风设计进行分析,对年限储量的计算也涉及到一部分,旨在分析和研究矿山建设的慎重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方案设计矿山建设,欢迎来参考! 在充分合理利用矿山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及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以较少投入建成一个安全、环保,充分利用资源的矿山。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矿山地质储量,采用适宜矿床的开采方式,尽可能多地回收地质资源。充分研究和利用矿山现有设施及设备,尽量少地新增加投资,以提高矿山经济效益。选择和利用我国已经比较成熟的工艺,矿山己采用且掌握了的适合本矿床开采加工条件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节能的开采加工设备。在满足矿山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辅助设施从简或委托社会力量承担,以减少投资。 开拓系统采用下盘竖井开拓方案, =5500mm,竖井兼用提升矿石、废石、人员、材料的上下,使用单层双罐笼提升,井口标高为+59m、井底标高为-315m。在矿脉下盘共设有0m、-50 m、-100m、-150 m、-200 m、-250 m、-300 m七条阶段运输巷道,多中段提升。 矿体厚度一般为5~30m,平均,倾角大概为为60°,属于急倾斜中厚矿体,矿体主要以含铜黄铁矿为主,普氏系数f为6~8,属于较坚固矿体,但其中多含断裂构造、破碎

带,故矿体稳定性不是很好,上盘围岩不稳定,下盘围岩较稳定,矿体含硫,且具有一定的结块性和氧化性。故只能采用充填采矿法,但如加于良好的控制,分层崩落法技术上也可行。根据设计任务,属中小型矿山,结合地质资料,采取钢筋混凝土假顶分层崩落法进路式采矿方法,阶段高度为50m,矿块长50m,宽即为矿体宽,矿块沿走向布置,各矿块设置一人行提升天井与一溜矿井,矿石崩落后,由电动铲运机装运,经联络道倒入溜井,再通过溜井自溜至矿仓,采用振动放矿机出矿。 通风方式为中央对角抽出式通风,选择选择70B2-11型式扇风机,其性能参数为:转速:750r/min,叶片安装角θ=20°,风量42m3/s,风压925pa,效率。扇风机的功率,且在各回采矿块中采取局扇通风。 采用的接力式排水,在-150米与-300米各设置一水泵房,150米以下各中段涌水自流涌入-300米中段水仓,再泵送到至-150米水仓集中抽出地表 供风供电供水,采用集中供气。离长江比较近,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直接利用水泵泵入矿区,再通过矿区水泵站输入到高位水池澄清和净化后供生产和生活用。井下供电由主供电和保安供电两路组成。 矿山采矿主体工程集中布置在矿区内,采矿地面工业场地主要布置在+59m井口,平坦场地上,为矿山开采服务。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项目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概述 根据北京现代制造业和煤炭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本专业设臵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煤矿机电技术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北京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培养机电高技能人才;煤矿机电技术方向主要面向华北主要产煤地区,培养煤矿机电高技能人才。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校内产学一体”、“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维修》3门优质核心课程;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方向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聘请12名企业机电技术方面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5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北汽福田、北京嘉昌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钢集团、京煤集团、中煤北京煤矿机械责任有限公司等10多家北京制造企业和煤炭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6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开展机电一体化、低压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2000多人次,为首钢集团等企业转岗职工再就业进行技术培训300人次,为北京现代制造企业和华北地区煤炭企业培训矿、厂长和技术人员3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0项;建设专业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本专业示范建设项目总需资金为1370万,其中,中央财政465万,北京市905万。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一、建设基础 (一)社会需求 1.北京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急需机电高技能人才 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北京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六个制造业领域,预计到2008

煤矿实操基地建设方案

长春羊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实训操作基地项目 建设方案 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七年十月 长春羊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实训操作基地项目 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单位:长春羊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 编制日期:2017年10月31日 项目建设单位联系人:张春 联系电话: 长春羊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实训操作基地项目 建设方案

设计编号:F1035法定代表人:王广明项目负责人:李起伟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七年十月 目录

1.项目背景 随着我市煤矿企业技术装备和施工工艺的不断更新应用,矿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工种也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但受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和安全事故隐患的限制,在井下现场进行实操培训很容易因学员的误操作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不利于矿井安全生产,现场实训操作培训成为安全培训的“瓶颈”。如果沿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长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拟长春羊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从“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结合本矿井的实际情况拟建设安全先进的实训操作场地和设施,让学员先培训合格再进入井下工作,从而减少矿井的安全事故隐患,保障了工人生命安全。用科技武装煤矿工业,用现代的技术培训和演练我市煤矿工人的技能,弥补我市矿业类“实操”基地的空白,大大提升了我市矿工的实训操作的软硬件实力。解决了实操实训、技能大赛设施和场地问题。该项目是推进全员素质登高工程,是提升员工素质的有力保证,是一项重要而又有深远意义的任务与使命。 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及建设位置 建设单位概况 长春羊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较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公司现有2对生产矿井。公司位于长春市70°方向,位于长春市东至九台市东湖镇之间。西距长春市约20km。东距九台市30 km.行政隶属于九台市东湖镇。公司北部有长(春)-吉(林)线铁路通过,距卡伦火车站仅,公司南侧有石头口门水库至长春柏油路通过,东部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9km,长吉高速铁路在矿区南侧通过,在龙嘉机场设有站点,乡间村村通水泥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方案-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龙源学校 “在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课题子课题 “学校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本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给了学校更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课程管理的开放性和民主化。毋庸置疑,学校课程将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为此,我校将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家长负责的精神,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开发依据: 1.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和自主的人格。 2.以《课改纲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为本轮课程改革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3.以学校的办学理念(面向未来,创办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和育人目标(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实践依据。

4.学校现有课程开发资源的概况: (1 )每年的恐龙公园游园活动、到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德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 (2)学校现有校园多媒体网络系统、有线广播系统、程控系统、消费网络系统、电视演播系统和学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六大系统”,有多媒体投影教室、自然实验室、音乐舞蹈室、钢琴室、二胡室、管乐器室、美术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动植物标本室等设施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 (3)我校荣获“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成立了臧克家诗社,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顽强品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我校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朝气蓬勃、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人力保障。学校聘请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等18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任办学顾问,组成了强大的教育教学精英群体。 (5)我校高楼林立,绿树葱茏,繁花似锦,四季景色宜人,有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附近有恐龙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和企业,地理、环境、交通都十分便利,这为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发现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愿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有特长。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下打下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3.探索能够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理念,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施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社会背景分析 五莲县积极对接青岛,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坚持走工业强县的路子,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2006年,大批加工制造类企业涌入园区,新建成日照市市北工业园。高、精、尖端制造设备落户企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成为急需人才。加快实施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夯实当地装备制造业基础的当务之急。 (二)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各行业工艺日益复杂和控制要求的逐步提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又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各种新型工业电气控制装置在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以前单一专业技能培养为多专业、多领域综合性技能人才是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整合机、电、液各种教育资源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方向发展,建立示范骨干专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也是夯实装备制造业基础,是高、精、尖端制造设备能否充分、高效利用的关键,更是突破我国机电工业瓶颈的基础专业。制造业的基础牢固与否关系整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质量,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是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我县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面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生产一线中级技能人才,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人才需求分析 全国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人才的需求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

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合作企业日照钢铁、海尔集团、五征集团、遨游集团、丹纳赫公司等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预计三年内将有2200余名技术人才的缺口。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已成为我市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重点专业之一。伴随着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迅速崛起,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还将明显增加,能解决制造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中级技能人才更是当前最紧缺人才。 二、建设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扩大订单培养规模。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2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4门校本课程。推进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学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4名青年骨干教师,引进8名技师以上的能工巧匠为专职专业教师,选派在职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水平,并使双师型教师比率达到90%以上。创建满足专业改革与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增加5处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10家以上联合办学的市内外骨干企业,并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建设思路 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就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导向课程,与企业合作,将核心课程教学与工业案例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补充完善数控、PLC、电工、钳工、机械加工、焊接实训处(室)建设,再建立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室、机床电气控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一二三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2008—2010年) 一、人才需求调查 1.全省煤炭行业职工队伍状况 (1)整体情况 到2007年底,黑龙江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04.2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51.1万人,地方煤矿18.8万人,个体煤矿27.7万人,各级煤炭企事业单位6.6万人。 全省煤炭行业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5万人,其中采矿、安全、机电、地质、测量等煤矿主体专业的仅为28943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情况: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13568人,占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10%,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4%;专科学历(含后续学历)的31870人,占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1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6%;中专学历的24170人,占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4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9%。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234人,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8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6%;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6396人,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32.2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1%;初级专业职务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59.88%,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84%。 (2)国有煤矿企事业单位职工队伍现状 近5到10年期间,随着各类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改革,许多高等院校都将针对煤炭的专业砍掉,或减少招生后,使得煤炭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科研型人才逐年下降。国有煤炭企业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绝对数量及所占比例普遍较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每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173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仅为711人,中级技术职务的3102人。在专业技术人才中,从事卫生、教育和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比重偏大,直接从事煤炭一线技术、生产、管理的人员所占比例很低。 煤矿井下生产一线和地面辅助生产区队技术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中专等正规职业教育的比例较低,专业人才普遍缺乏。 全省煤炭产业工人60万人,其中井下工人32万人。产业工人中的高级技师63名,技师1908名,高级技术工人15963人。高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比例不足3%,地方煤矿产业工人中高级工的比例则更低。 (3)地方煤矿企业技术人员状况

学校课程规划总体与方案

建设路小学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一、愿景与使命 1、基本情况 中牟建设路小学位于中牟县荟萃路中段,占地47亩。前身为中石油管道三公司子弟学校,期间经历两年和郑州市郑开学校联合办学,2015年8月正式归属中牟县教育体育局。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职教师91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年轻教师居多,充满朝气和活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办学愿景 学校已初步确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逐渐明晰“健康明礼乐学笃行”的育人目标:健康是指学生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明礼指是明辨是非,知书达理;乐学是指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笃行是指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厚德博学扎实灵动”的教师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师生们共同的“生活花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最终实现“办规范学校创特色名校”的建设梦。 3、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深挖学校课程资源,构建多彩的课程体系;发挥个性特长,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动的教学艺术,深入的科研能力,自觉的成长意识的教师团队。学校一方面“强素质,重提升”,致力打造善教、乐教的智慧团队;另一方面“抓习惯,促养成”,着力培养好学、乐学的德行少年,努力促进

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 二、目标与结构 根据国家对小学阶段培养目标,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的课程总目标,如下图: 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应当聚焦

于“以人为本”。中牟县建设路小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宗旨,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围绕“健康、明礼、乐学、笃行”的育人目标,树立“乐实”课程观,“乐实”就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去追求,以一种快乐的心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把上课当作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学生在学校是快乐开心的,在学校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真实地参与到学习中。 因此,学校以“构建多彩课堂,发展个性特长”为课程发展目标。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发展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国家课程适度拓展地方课程适实融合校本课程适性开发”等多元并存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如下图: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机电一体化)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占地83,319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5,044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232人(其中专任教师198人)。学校现设职高部、电大部和培训部三个教学单位,实现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长班与短训并举的局面。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2256名,年培训学员1500名。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5人;17人已取得中级工证书,3人有高级工证书。现有20个教学班,1031名学生。2001年以来学历教育毕业生477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建校以来,该专业已累计培养2000余名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建设和服务地域经济的实际,特制定《抚宁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的需要,是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发展方向,真正做大做强骨干特色专业的需要,是有效地培养“宽基础、复合型、多技能、创新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是切实为“三农”服务,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的需要。 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将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做大做强骨干特色专业,并以

骨干特色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稳步发展,真正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 在办学规模上,实现:长班年招生1100人,短班(岗前、岗中、岗后)年培训2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年培训1500人以上,初中职业技术年培训1200人。 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主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创新型”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双证”达100%,实现毕业生就业率100%,外输(本市外)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基地得到有效建设后,专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必将促进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建设后可容纳机电一体化专业1600-1800人的实习实训,真正将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做大、做实、做强。 第二,确保每年为社会输送具有“双证”的合格毕业生1100人,创经济效益1500万元。 第三,针对县内各级各类企业年培训可达2000人以上,促进企业年增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 第四,有效地开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年培训在1200人以上,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第五、可实现教学实习向教学与生产实习的顺利转移,每年可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综合上述分析,经过必要的项目建设后,学校每年可增创经济收入400万元以上,为县域经济创造效益4500万元以上。

白城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XX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实现《XX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的任务目标,不断提高学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与职责 课程建设的组织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务处、教学单位和教研室,具体职责如下: 教务处负责对学院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审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划拨经费;负责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 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对各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组织本单位合格、良好课程的评选和优质课程的推荐工作等。 教研室负责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确定选用教材,讨论和制定相关课程改革方案,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其他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规划 (一)各单位要统筹安排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保证课程建设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显著。教务处要制定五年的学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各系(部)要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学年计划中要明确拟建设课程的名称;各门必修课程也要求制定本门课程的学年建设计划。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

1.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包括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条件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规划等; 3.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需要学院提供的条件(含经费)。 (三)各系(部)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学年计划要上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和计划,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课程建设工作;各门课程建设计划上报本单位存档备查。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课程建设的程序 1.各系(部)自行组织合格课程、良好课程的建设和评审工作,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组织专家抽查。 2.各系(部)在良好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优秀课程评审,在优秀课程基础上组织精品课程的评审,报学院审批。 3.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院级优秀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学院择优推荐院级优秀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参评省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课程建设的管理 1.检查与评审 各教学单位要定期组织课程建设自查和对上一轮评出课程的复查评估工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自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入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检查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但保留其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 实施方案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1)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旳`主要问题 (2)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2) (一)建设基本思路 (2) (二)建设目标 (2) (三)预期效益 (3) 三、重点建设内容 (4)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4)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5)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1) (四)教学团队建设 (13)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16) 四、主要保障措施 (18) (一)组织保障 (18) (二)制度保障 (20) (三)过程管理保障 (20) (四)经费保障 (21)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现今国家推行“工匠精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已在进行之中,湖南也同时提出了“1274计划”,制造业出现了大批旳`技能技术人才空缺. 2.湘潭市是湖南省旳`老工业基地和长株潭城市群旳`主体城市之一,拥有170 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军工企业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南机械厂,也有被誉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旳`湘电集团公司.近年来,湘潭市政府提出把湘潭打造为“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旳`发展战略,创建和引进了一大批新型制造企业,制造业成为湘潭高新区和九华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德国工业园、双马生态工业园、天易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旳`主体,制造业日益成为湘潭市旳`重要支柱产业. (二)建设基础 湖南省经济贸易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79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示范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通过建设,实现了专业旳`快速发展. 1.通过“模块化”旳`课程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模块化”课程为导向,建设一体化教学教室,方便学生“理实一体”吸收知识:理论教学完毕后,进行机房仿真练习,最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巩固新知. 2.以就业为宗旨,拓展校内“工学结合”和校外“2+1顶岗实习”旳`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真实旳`企业加工零件为实例,通过和企业旳`合作,建立有企业特色旳`实训车间并以此为依托,在“理实一体化”旳`教学中突出“工学结

矿山机电学

矿山机电学 在现代化的矿井建设中,凡是要求较高的场合,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矿山机械的自动控制主要包括其电力拖动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停止、反转等过程的控制。不同分类不同类型的矿山机械设备(图1)对自动控制要求不一,同时兼顾设备的经济性,可维修性及工作安全性等。 矿山机械 固定机械移动机械 通风、压气、排水、提升设备等电机车、综采机组、链板及胶带 输送机、装载机等 图1 矿山机械分类 一. 矿井提升设备电气控制 从电力拖动及其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来说,提升设备的要求最高。其提升机的启动、停止及稳定运行需要严格按照提升速度图运行,需要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各种原则和方法。 提升设备的拖动电机大多采用交流绕线式异步电动机或直流他励电动机。故此,矿井提升设备又有交流拖动电气控制和直流拖动电气控制之分。而对矿井提升设备来说,最好的自动控制系统应考虑限制加速度和初加速度,其行程调节系统应保证实现需要的速度,而不受负载变化影响,同时速度偏差不应达到使保护装置动作的数值。 1.矿井提升设备的交流拖动电气控制 1)以时间为函数进行加速的控制电路 以小型绞车控制来说,以时间为函数进行加速控制是指绞车电动机通电开始,按照预先设计的规律,每隔某一特定时限切除转子回路某段对应的电阻,使电动机逐渐加速,直至将转子各段电阻切除完毕。 2)TKD电气控制系统 TKD电气控制系统即交流绕线式电动机拖动的单绳交流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组成部分——高压开关柜、高压换向接触器、电磁控制站、制动电源装置、磁放大器和自整角机等。国产用于单绳交流提升机电控系统主要有:TKD-A、TKDG、JTKD-PC系列

等,多绳系统主要有:JKMK/J-A、JKMK/J-NT等系列。 TKD-A型提升机控制线路是一种典型的半自动控制系统提升过程灵活,可由提升司机随时参与控制或退出控制,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该系统按照给定的提升工作图可实现正力加速——等速运行——负力减速、正力加速——等速运行——正力减速、正力加速——发电制动运行——负力减速、脚踏动力制动、低速电动运行(验绳)等几种运行方式,控制功能较为完善的电控系统,实现提升机的加速、减速、爬行等工作过程。 3)JTKD-PC型单绳提升电气控制系统 JTKD-PC型单绳提升电气控制系统是由PLC控制的全自动控制系统。目前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广泛应用于矿山设备中,在该系统中,利用PLC技术代替了有触点电器的逻辑控制功能,使得电路简化,自动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用软件功能实现速度检测、安全保护、操作控制。由于PC机得应用软件较多,编程方式灵活,因而与TKD系统相比较,整体控制功能更加完善。 4)JKMK/J-A型多绳提升电气控制系统 JKMK/J-A电控系统是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典型控制线路,由于多绳提升在机械传动与单绳的传动原理不同,因此电控系统实现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多绳摩擦提升机除了要满足缠绕式提升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摩擦提升的防滑要求,为此,提升机在加速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平均加速度不能超过允许值外,还应保证瞬时加速度不能太大。因此在提升机启动过程中一般采用时间电流平行控制原则,同时还应增加启动过程的加速级数,以便使提升机在重载时由电流继电器控制,防止切换转矩过大产生滑动,轻载时改由时间继电器控制,防止加速太快引起打滑。 多绳摩擦提升机有单电动机拖动和双电动机拖动两种。控制系统也由主回路、测速回路、安全回路及辅助回路组成。 2.矿井提升设备的直流拖动电气控制 1)V-M直流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 V-M直流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传动调速平稳,调速范围宽,容易实现提升自动化。能较好按照预定的力图和速度图在四象限实现平稳启动、等速运行、减速运行、爬行和停车,而且在运行过程中有较高的可靠性。 V-M矿井提升机直流电力拖动系统通常有两种方案:电枢换向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和磁场换向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磁场换向系统较之电枢换向系统快速性稍差。但对于矿井提升机的运行特点来说,并不

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建设方案 东高平联小 第一部分:课程背景 一、学校概况 目前学校有5个教学班,189名学生,教师11人。有小学高级教师8人,大专学历有11人,校级骨干教师3名。全校教师平均年龄48.9岁。学校教育质量在镇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课程建设成为普通小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加强课程建设势在必行,课程建设方案如下: 二、校情分析 1、课程建设具有的优势 (1)有一支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团结协作、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85%教师正处于教学生涯的黄金期,50%的教师担任拓展型课程教学,他们精力旺盛、经验丰富、热情耐心、责任心强。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2)学校在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教学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课程建设打下了基础。 (3)校舍加固后,逐步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提升了学校硬件设施配备的层次,音乐、美术、体育等专用场馆比较齐全,校内网络平台畅通,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硬件和技术支持,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课程建设面对的弱势 (1)学校的师资队伍构成状况虽然很稳定,但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教师主动发展愿望不够强烈,缺乏复合型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 (2)由于户籍新生数逐年下降,加上择校风越演越烈,普通小学的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农民工子女为其主要生源,由此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增加了家校教育整合的难度,为课程建设方案实施增设了困难。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学校课程理念 我校秉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谐发展”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建构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学习观,建构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以创新作为课程改革的灵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基本要求;提高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发展要求;把握好探究型课程实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确保“基础”,注重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拓展”,根据校本化的目标,使拓展课程与校本责任教育特色有机整合。注重“探究”,切实提高“探究”课的质量。力求规范化、拓展化、活动化、自主化的管理,使“基础实,拓展活、探究新”。构建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和明确的课程意识。 三、课程建设具体目标 1、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规范的行为习惯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用人才。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强化精细化管理,强化校本化教研,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 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 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 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 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 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 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 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 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 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 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 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 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 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 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 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 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 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 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 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 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详细

小学课程建设案 口东街道东庄中心小学 2017.10

小学课程建设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容的主要载体。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此课程建设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课程建设与天津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3、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应适合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东庄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

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快乐走班,享受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东庄中心小学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地、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完整版)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建设方案 2013年3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背景 1.职业岗位目标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机电行业,培养掌握机电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通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电梯等设备的应用、维修、设计改造与管理等岗位。 该专业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在掌握常规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的技术基础上,重点突出数控机床维修和电梯维修与管理行业,“工学结合”,学习并参与到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去。 2.专业来源 我院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2011年开设)的一个专业方向,中职原有电梯维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维修(3+2),这些专业已连续开设多年,本专业高职正式开设于2012年,首次招生50人。 机电是我校的特色,数控、模具、电子电器等专业主要培养零部件加工方面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侧重于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应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是来解决其维修与管理需要的。这些专业可以形成专业链,同属机电专业群。本专业是我校专业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院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园基础建设、师资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园内引进的数家机电类企业、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实施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实习实训条件 该专业目前拥有的实验实训场所有: 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焊接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数控维修仿真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电梯控制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20余个,教学工厂4个,目前正在建设的数控机床维修服务中心又成为该专业学生重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德远电梯等多家校外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三)师资队伍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师德高尚、配合协调、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学队伍。共有专业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10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13人,有企业生产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