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光权及采光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采光权及采光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采光权及采光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采光权及采光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采光权侵害法律规制研究

目录

引言 (2)

第一章采光权概述 (2)

第一节采光权的概念和特征 (2)

一、采光权的概念 (2)

二、采光权的特征 (5)

第二节采光相邻关系的主体探究 (7)

一、采光权权利主体 (7)

二、采光权义务主体 (9)

第三节各国法律关于采光权的一般规定 (10)

一、外国法律关于采光权的一般规定 (10)

二、我国法律关于采光权的一般规定 (13)

第二章采光权侵害行为概述和法律特征 (16)

第一节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概念 (16)

第二节对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禁止——与此有关的法理分析. 17

一、禁止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理论基础:法学界有关学术观点列举.. 17

二、禁止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理论基础:笔者的观点及其理由 (20)

第三节采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21)

一、采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概说 (21)

二、采光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一:违法行为 (22)

三、采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二:主观过错 (22)

四、采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三:损害事实 (23)

五、采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四:因果关系 (24)

第三章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法律规制 (26)

第一节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法律规制概述 (26)

一、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公法规制 (26)

二、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私法规制 (26)

第二节外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法律规制 (28)

一、外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公法规制 (28)

二、外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私法规制 (30)

第三节我国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法律规制 (32)

一、我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公法规制 (32)

二、我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私法规制 (35)

三、与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法律规制有关的几个问题 (37)

第四节法律规制中确认采光权侵害行为的判断标准 (39)

一、抽象的判断标准----公法标准和私法标准 (40)

二、具体的判断标准----法官自由裁量应考虑的因素 (42)

第四章对采光权侵害行为受害者的法律救济 (46)

第一节对采光权侵害行为受害者的公法救济 (46)

一、外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受害者的公法救济 (46)

二、我国对采光权侵害行为受害者的公法救济 (47)

第二节对采光权侵害行为受害者的私法救济 (50)

一、排除妨碍与赔偿损失评述 (50)

二、赔偿损失的特殊形式:对采光权侵害行为的受害者的补偿 (52)

结语 (54)

后记 (56)

主要参考文献 (58)

引言

太阳的光线是维持身心健康,保持正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接受日照、沐浴阳光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然而从法律的角度谈及对阳光的保护则需具备以下两要素:一是利益性。只有当阳光对特定的主体有用时法律才将其作为一种利益(客体)予以考虑。法律保护的是和主体不能分离的享用阳光的利益,而不是阳光本身。表达了正反两方面利益的对抗,一方面要求接受光照,享有利益;另一方面则要求遮挡他人光照,享有行使限制行为的利益。究其本质,是一方的利用权与另一方的排除权发生了冲突,需要法律进行选择来保护主体特定的权利。二是稀缺性。作为自然资源的阳光通常不是稀缺资源,每个人均可以平等地享用阳光,不会由于他人的侵害而招致损害,当然也无从谈及权利保护问题。故只有当阳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再是无限量可以获得的资源时,即采光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及限制,才有必要从法律上对采光权加以保护。

在不动产经济活动中,个人通过自主选择、配置资源、追逐不动产的利益最大化时极有可能损害邻人的利益,造成采光争议。鉴于此,笔者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些讨论。

第一章采光权概述

第一节采光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采光权的概念

(一)学界关于采光权的定义列举

目前我国我国物权制度不够完善,学术界对采光权(日照权)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就采光权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第一种学说为所有权限制说。该说认为采光权是相邻权的一种1,是相邻关系制度中的组成部分。是对所有权本身的限制或扩张的法定调节方式。我国大部分学者赞成此种学说,如“房地产相邻关系中的采光权是指房地产相邻各方应当相互为他方从室外采进适度光源(主要是指自然光即日照)提供便利或

1相邻权在我国民法上规定为相邻关系制度,是为使相邻不动产均能得到合法利用,避免纠纷,谋取共同利益,法律上对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直接规定,称为相邻权或相邻关系。对所有权本身的限制或扩张的法定调节方式。目的在于衡平调和不动产相邻各方的利害关系,以期实现“共存共

接受限制。” 2根据该说,相邻不动产所有人在行使不动产所有权时,应当就保证相邻不动产的必要采光而负有一定的消极不作为或积极作为的义务。此种义务即是对所有权内容的限制。否则仅注重自己所有权的行使,而不顾他人权利的需求,会导致利害冲突,非但不能物尽其用,更有害于社会利益。这也是所有权社会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第二种学说为利益说。该说认为采光权也是相邻权的一种,但与所有权限制说不同的是,该说不再拘泥于所有权范畴,而更侧重于考察在不动产使用中如何谋求不动产相邻各方的利益平衡,我国学者彭诚信持此说。“阳光不是因为它是物而受法律保护,而只有它对特定的主体有用时法律才作为一种利益(客体)予以考虑,并赋予主体特定权利——采光权来加以保护。法律保护的是和主体不能相分离的享用阳光的利益,而不是阳光本身。” 3根据该说,为了保障不动产的最大化利用和增值,不仅不动产所有人享有采光权,不动产使用人同样由于享有利用该阳光的利益而享有采光权;且采光权权利的范围的界定也必须从采光或遮挡对主体利益大小作用上加以衡量。

第三种学说为环境权说。该学说认为采光权是环境权的具体内容之一。支持此类学说的有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我国学者陈华彬等。“要将公法的支配与公法的义务,摄入物权概念内容之中。”4“生活中之个人均有享受大自然所赋予的‘清净’之权利,一切污染,过度的噪音因而也都是对此权利的侵害。” 5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公众强烈要求所有权的行使应当同时有益于公共福利。由此,学界提出了物权生态化的概念——“物权法的生态化,是指整合物的经济性与物作为环境之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的生态性,将生态义务融入物权概念之中的做法。” 6在这种趋势下,该学说实质上是在相邻权的理论中加入环境保护的概念,使不动产权利内容得到了扩张和限制。扩张源于环境权的权利,限制源于环境权的义务。支持环境权说的学者认为采光权是人类享有的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固有权利,无需考虑是否为调节所有权扩张或限制。

2杨希伦吴金权:《房地产案件中的采光问题》,文章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s://www.doczj.com/doc/8713867408.html,

3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

4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妨害制度及其完善》,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律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页

6 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2002》,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

第四种学说为人格权说。该说认为采光权是自始独立存在的权利;是保证人生存、生活最基本的权利;是保证人们生活安定、幸福必不可少的权利。我国学者梁慧星先生持此说,“采光权是基本人权的一种,日照与空气、水一样,同属人类的共同资源,为一般人生存所不可或缺,如有缺乏,个人之健康或生存将受到威胁甚或遭到严重破坏。”7该说认为,首先采光会对人们的基本生命健康造成影响。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基本内容,如果连人的基本生命健康都不能保证,其它人权保护也就更谈不上,所以采光权侵害可以基于人格权加以排除。其次采光涉及到“人的主观感受”的问题,是体现采光主体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感官幸福的重要因素。保障这种主馆感受在权利保护体系中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地位,需要上升到人权高度进行重新定义。因此,这种学说充分体现了对人格利益的保护。重视人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人格权的主张来解决空气、噪音、采光等对人造成的损害,也可以充分保障受害方得到充分的法律救济。

(二)笔者对采光权定义的看法

虽然目前各种学说还只是对采光权的性质进行了一番讨论和研究,并未就其定义形成严密、统一的概念体系。但我们也可从这些学说中对采光权的特征、发展及权利性质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明确采光权概念、认清权利边界,指导相关社会经济活动。

比较上述各学说,笔者比较倾向于利益说。该说侧重于考虑如何最大发挥不动产效能,调整与之相关的利益的碰撞和冲突。符合现代经济生活中追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增值的目标。

近代社会以前,社会生产较不发达,占有资源、保障生存是社会生活主体竞相追逐的目标。所以社会经济生活出于确保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强调对所有权的保护,呈现了一种静态生活的画面。在这种情形下不动产的利用关系与所有关系基本是一致的,十分简单。法律只需确定所有权人并对其进行保护,无需再作其他方面考虑。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促成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人们不再以保证生存为生活基本目的,而是趋向追求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创造更大的财富。此时,社会

经济生活呈现的是一幅动态而又纷繁复杂的画面。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追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增值,与不动产利用有关的各种利益群体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冲突。调整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法律的重要任务。刘得宽先生对上述事实作了精辟的总结“近代之土地法并非以‘土地所有权’为中心,而是以‘土地利用权’为中心来构成”8

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学说,笔者拟提出如下的采光权定义:

采光权是不动产的使用权能,兼具财产性利益和人格性利益,是为获取阳光在法定最低限度以上可由双方约定,对邻人不动产的距离和高度进行限制的相邻权。

二、采光权的特征

从上述各种学说对采光权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采光权特征有如下几点:

1、采光权从属于不动产的使用,是不动产的使用权能。这是采光权的第一个特征。笔者将此点视为采光权的特征的理由是:(1)脱离不动产无采光权的概念。“权利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9从权利概念我们可得出,权利产生于利益的满足。当利益的享有具有稀缺性时,才有被定义为权利的必要。大自然中的阳光是无限资源,享受阳光不会为他人干涉,这种享受阳光的利益不具有权利性。不动产中的采光却会受到种种限制,这种情况下,阳光是有限资源具备成为权利的前提条件。所有只有结合不动产时,才有必要将采光上升到权利范畴以求得法律的保护。(2)采光权从属于不动产使用本身。只有在某一不动产具备使用价值,即为人居住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时,才产生采光权的问题。采光权是在相邻不动产的使用人在对不动产的使用过程中为获取日照而产生的,以要求邻人限制其房屋或其他工作物的距离或高度为内容的一种权利。不同的使用方式会决定具体的采光权内容。可以这样认为,采光权所依附的是对不动产使用的事实,而非对不动产所有时所当然拥有的相应权利。故有学者谓,“相

8刘得宽:《土地所有权理论之新展开》,《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邻关系乃为调节地之利用,而非调节所有权本身为目的。” 10采光权成为衡量不动产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充足的采光能为不动产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3)采光权不能与所依附的不动产分离。这意味着:首先,采光权不能独立转让。因为采光权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对相邻不动产的使用或限制使用上。而且由于不动产的具体情况、具体使用方式各不相同,采光权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不可以脱离实际而抽象界定采光权的权利边界,而为独立转让。其次,不能完全抛弃。不动产使用的利益实现与采光权的享有密不可分。采光权享有一方面能带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体现人格利益,是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休戚相关的,是保障基本生存条件和质量的人权不可以任意放弃。

2、采光权是一种既体现财产利益又体现人格利益的权利,这是采光权的第二个特征。笔者将此点视为采光权的特征的理由是:(1)采光权具备财产利益的特征。采光权行使的范围和程度会直接影响不动产的价值,这体现在不动产价值实现的三个重要环节上。首先,在不动产开发上,采光问题直接决定了开发商对地块的开发强度11,影响到开发商的利润;其次,在不动产销售中,采光的好坏更是评估不动产价格的重要标准;再次,在不动产使用中,要求相邻方对采光权损害的补救也往往是通过财产性手段来实施的。(2)采光权是基本人权,充分体现了人格利益。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前文关于法学界对采光权定义中的“人格权说”的论述中已有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在此仅补充一点:相较于截水、排水、通行等相邻权,日照采光与个体的实际需求差异和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关系更为密切。每个人对采光问题对自身健康和精神愉悦造成不良影响的标准均不相同,故这种财产权利与人身权利复合的权利界限的界定因人而异的特点十分突出,需要在法律规制和救济中加以重视。

3、采光权即可以作为法定权利成立又可以作为约定权利成立,这是采光权的第三个特征。笔者将此点视为采光权的特征的理由是:采光权是相邻权的一种,按照传统物权法定原则,采光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当事人不能自行约定权利的内容以及行使权利的方式。其实这是对相邻权的一种误解。对某一物权

10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

11开发强度主要由容积率决定,容积率越高开发强度越大,而土地面积一定的基础上开发强度越大投资回报率越高利润越大。而影响容积率的主要因素为“建筑高度”与“建筑间距”。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

关系进行调整的手段并不只限于一种,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社会主体都会趋向选择最合理调整手段、最经济的调节方式来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因此,采用相邻关系制度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解决相邻不动产利用的调整手段。法律明确相邻权的法定性质是为了减少双方解决问题、设定权利义务时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当事人约定”的绝对排除。因为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其所有或使用的不动产的真实价值;扩充该不动产利益时所需要支付的代价;以及最大限度发挥该不动产价值的具体方式;同时义务主体所负担的限制和约束也需要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商来确定有关的补偿内容。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对采光需求因人而异、因使用而异;具体的采光相邻关系中的权利边界难以单纯依靠法条预先设定。而层出不穷的采光争议恰恰也从反面证实了仅强调采光权的物权法定原则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应该引进当事人约定加以补充,以发挥意思自治发挥拾遗补缺、填补漏洞的巨大功能。正如苏永钦先生言:“民法相邻关系所作的物权调整虽皆为强制规定,但除少数具有行为禁止规范性质者,尚非不得由当事人在其调整的基础上为私法的再调整,包括地役权的设定,或单纯债权的约定。” 12所以采光权实具有法定性和约定性相结合的特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并不排除当事人就采光问题在相邻权基础进行约定,或者并进行登记来强化其物权效力(传统意义上的地役权)。

第二节采光相邻关系的主体探究

一、采光权权利主体

在采光相邻关系中,一方有主张要求限制相邻不动产的遮挡影响而能接受光照,享有利益的权利,并在采光权受侵害而有权要求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这类主体称之为采光权权利主体。13

采光权主体基于采光权享有就采光权权利主体范围而言,法学界主要有两

相应标准。

12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

13参考史尚宽:《民法总论》中“民法上之权利义务”一章对权利、义务的界定而做出该定义,中国政

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权利主体仅限于以不动产所有人为代表的特定物权人;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包括实际使用的占有人在内的不动产利用人都可成为采光权主体。14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分歧源于对不动产所有权以外的权利是否适用相邻关系规定的不同态度。在近代初期的判例学说中多采否定主义,认为不动产利用权不得适用相邻关系的规定。依此态度,享有采光权的权利主体只能为不动产的所有人。而随着20世纪以来物尽其用的社会思潮的勃兴,认为不动产利用权即物权性利用权与债权性利用权间,以及不动产所有权与不动产利用权间也都有相邻关系适用余地,这种见解已为多数国家的民法立法与学说理论所接受,成为事实上的通说。15

在笔者看来,就这两种观点而言,第一种观点并没有直接从调整一方利用权与他方的排除权之间冲突这一正面立场来考察采光纠纷,而是从所有权内容限制角度来考量采光相邻关系。以德国为代表采用此种观点进行立法的国家,在法律条文中只明确了不动产所有人是权利主体而并未谈及占有者、利用人。该类国家在处理不动产利用人享有采光权问题上采用了如下的一种推论:“无论从消极方面还是从积极方面作为权利最高层次的所有权既然负有忍受义务或享有妨害排除请求权,则比所有权层次低的占有也当然负有相应的义务或享有相应的权利。” 16笔者认为在讨论这种推定适用的合理性之前,我们应先明确两点内容: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采光权侵害而有要求加以排除妨害的并不是观念中的所有权人,而是对不动产予以实际利用的占有权人。其次我们应明确为了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基于不同的权源占有利用某一不动产。然而,上述的推定只适用于基于物权而占有不动产的物权人,而不适用于基于债权而占有不动产的利用人。那么从表面看这种推定适用在调整不动产利用人采光相邻关系上并无不妥,但其实质却存在相当大的局限。如依据该推定不能判定基于租赁权占有不动产的承租人具有采光权权利主体地位。

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应该在针对采光权的法律规定中直接表明实际利用人属于权利主体范畴。无论是基于物权还是债权的占有人只要是实际利用该房产面临采光问题,都应将其置于采光的相邻关系予以规制。17

14参见苏永钦:《相邻关系在民法上的几个主要问题》《法学丛刊》第163期

15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16陈华彬:《德国相邻关系制度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动产物权的发展趋势是由以“所有为中心”转向“利用为中心”,18那么与之相应的不动产实际利用人的地位也应予以不断提升。在观念和法律中直接赋予利用人以采光权权利主体地位能更有效地推进不动产经济关系的效益发挥与交易安全。尤其在我国土地公有制度以及公房改革并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单位拥有住房的所有权,职工享有使用权,为了保障真正使用房屋的不动产利用人的权利,在法律上认可住房使用者的权利主体资格,赋予其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请求权十分必要。我国两个版本的物权法草案中也体现了这种主体范围扩大的趋势。在相关条文规定中均采用概念范围更宽泛的“权利人”或“利用人”的概念来替代“所有人”。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不动产实际占有利用人范围内确定采光权权利主体,而且应该分别就不动产合法利用有人与非法利用人进行讨论。(1)合法占有人当然具有权利主体地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物权而享有采光权,如所有人、地上权人、典权人等;另一类是基于债权享有采光权,如承租人。(2)非法利用人是否具有采光权主体地位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非法”可分为不动产本身为违章建筑而导致的非法利用,与利用人缺乏权源的使用不动产(即非法占有)两大类情况。第一类“非法利用”又可分为由于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规定而应受到停建、拆除等行政处罚的违章建筑和由于建筑施工质量不达标等瑕疵问题而应受到责令修建、调整的违章建筑两种。对于前者,因为建筑本身缺乏存在的法律基础,其占有利用人当然不具备采光权权利主体地位。对于后者,由于考虑到经过整修检验合格后该建筑将成为合法建筑,故应予以承认利用人的权利主体地位,以保证基本权利保护的延续性。对于第二类“非法利用”情况,笔者认为该类利用人不具备采光权权利主体地位。道理很简单,“任何人不得由其非法行为而获得利益”。

二、采光权义务主体

在采光相邻关系中,与权利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有被要求限制某些行为以减少对相邻不动产产生遮挡影响的义务,并就其采光权侵害行为承担损害赔偿

责任,这类主体称之为义务主体19。

权利与义务原则上相对应,采光权义务主体也存在是否应突破以不动产所有人为代表的特定物权人的学界争论。由于前文“采光权权利主体”部分已作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但笔者对此问题还想补充说明一点:在支持学界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动产利用人可以成为采光权义务主体的前提下,还应该正确界定赔偿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由于妨害建筑存在的事实是造成相邻不动产采光侵害的原因。那么,不动产的使用人(占有人、承租人等)介入采光相邻关系前,建筑已经建成,对相邻不动产采光侵害业已发生。因此,笔者认为,除不动产使用人自身为增建构筑物或其他行为而产生新的遮挡影响外,不动产的使用人不应成为原有采光侵害行为的赔偿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在这种情形下真正的义务主体应该是造成采光侵害不动产的建设方或所有人。因为无论从民事法律责任承担方面,还是从建筑行政管理责任角度出发,最终的责任承担应该落实于从事妨害建筑建造活动的人或是从此项建造活动中得利的人。界定赔偿责任最终承担者还要考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种情况:当不动产建设方与所有人同一时,我们可认为不动产所有人是采光权的义务主体。当不动产建设方(开发商)与所有人不同一时,可认为建设方是义务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

第三节各国法律关于采光权的一般规定

一、外国法律关于采光权的一般规定

不动产相邻关系在各国民法典中编排体例不尽相同,对采光权的性质定义也有所差异。英美法系中没有相邻权的概念,学里上是采用地役权来解决不动产相邻关系。20所以,在英美法系中,采光权隶属于地役权概念范畴内,允许当事人通过契约来自由约定采光关系的权利义务;但同时,英美法国家也通过制定有关行政法对不动产采光作了法定最低限度规定,以保证社会利益的平衡和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利。由于英美法系并无物权概念,与我们通常的理论体系

19同注释13

相去甚远,本文不再作更深的探究。

大陆法系对采光权性质定义有两种态度,相应采用了两种立法模式进行有关内容的规定:

以德国、瑞士为代表的德国法系认为采光权是所有权限制与扩张中的内容,同时又在地役权一章节中规定了不动产双方可通过设定采光役权,来进一步调整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所有权和地役权两种制度分别对采光权进行规范,采用了分别规范模式。《德国民法典》在物权编中“所有权”一章设“所有权的内容”一节,详细规定不动产相邻关系内容。第906条:“(1)在干涉不损害或者较轻微损害土地的使用的范围内,土地所有权人不得禁止煤气、蒸汽、臭气、烟气、煤烟、热气、噪声、震动和其他来自他人土地的类似的干涉的侵入。(下略)”另设第四章第一节从地役权角度加以补充规定。第1018条:“一块土地为了另一块土地的现时所有权人的利益,可以此种方式设定权利,使该所有权人可以在个别关系中使用该土地,或者使在该土地上不得实施某种行为,或者排除由供役地的所有权对需役地所产生的权利。”《瑞士民法典》第684条:“(1)任何人,在行使其所有权时,特别是在其土地上经营工业时,对邻人的所有权有不造成过度侵害的注意义务。下略”因此,有学者认为德国法系所谓相邻关系制度,乃是作为所有权之内容(即对是所有权形式上予以限制)加以规定。21这种立法模式正如梁慧星先生总结的“沿用了罗马法的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并重的双轨主义,即除在所有权范畴内设定相邻关系制度调节邻近不动产利用关系外,同时也以地役权制度来调节邻近不动产的利用关系22”。笔者赞同这种认识,认为在德国法系中,关于不动产采光相邻关系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考量,分别从所有权和地役权角度来规范采光权的有关内容。首先明确采光权并非是对邻人不动产存在的他物权,而是基于不动产相邻的事实而产生利用邻人不动产的权利。此权利即是自己不动产所有权的当然内容,同时也是对邻人不动产权利的限制,具有法定性,需要依据法律规定明确权利义务的最低限度。其次,允许双方当事人在法定的权利义务基础上,另设地役权再行设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因此笔者将此种立法模式称之为分别规范的立法模式。

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法国法系国家则认为采光权是法定地役权的一种,21同注释16,第274页

直接在地役权一章节中规范采光权的权利义务,采用了单一规范模式。在《法国民法典》第二卷第四编单独设“役权或地役权”制度与“所有权”一编并列,其中第一章“由现场的自然情况所产生的役权”和第二章“法律规定的役权”实际就是我们平常所认定的各种相邻关系,其中规定了不动产的采光关系:第677条:“如在底层房间为采光开设窗户或窗孔,其距离地板或地面的高度只能为26分米;如在其他楼层,其距离地面的高度仅为19分米。”《意大利民法典》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土地所有权”中规定了土地的范围、疆界划分、采光瞭望等内容,但同时,但又在该编第六章“地役权”中专设第二节“强制地役权”规定了相关内容。第901条:“面向邻人土地设置的采光窗或其他窗洞、通孔应当:1)为保证邻人的安全装置窗框并且安装每一根铁条不超过3公分宽的金属栅栏;2)如果是底层,则窗户或其他窗洞、通孔的下沿与欲取得光线和空气来源处的地板或地面之间的距离应当不少于2.5米;如果是底层以上的楼层,则这一距离不得少于2米;……”第1032条:“根据法律,某一土地的所有人有权在另一所有人的土地上设立役权;在欠缺契约的情况下,这一役权由判决设立。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由行政机关进行这一设立。……”根据这种体例安排,有学者认为,法国法系是将相邻关系看作是地役权的一种加以构成,并且充分体现习惯法的特色。23笔者认为,虽然法国法系国家将采光相邻关系或与其他地役权混同共设一编,或某些规定于“土地所有权”一节中;某些规定于“强制地役权”一节中。但实际上,由于法国法系并没有相邻关系所有权扩张说的理论24,这种立法体例其实是在对相邻权的定性上否定了所有权扩张说,而采用地役权概念来对其进行性质界定。法国民法理论上的地役权是一种广义地役权的概念,既包括法律直接规定的法定地役权(强制地役权)又包括双方当事人协议的约定地役权。那么根据这种立法模式,可以认为法国法系将采光权定性为法定地役权;但同时又允许双方当事人可在法定最低限度之上另行设定约定地役权,笔者称之为单一立法模式。

大陆法系虽然就不动产相邻权与地役权(servitude)的有关内容采用了“单一规范模式”和“分别规范模式”两种立法模式进行了规定。但实际上,

23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妨害制度及其完善》,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

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两种立法模式在对采光权规定方面却殊途同归,产生相似的法律效果。前者将采光权规定于强制地役权或称法定地役权之中,后者则将其直接规定于所有权的限制与扩张中,二者均认为采光权是在不动产关系中需要设定法定最低限度加以规制调整的法定权利。但同时,两种立法模式又都认定,可以依据约定地役权(前一立法模式)或地役权(后一立法模式)的有关规定,双方当事人就采光问题进行约定。即认为采光权不具有行为禁止规范性质,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定调整的基础上再做约定调整。但比较两种立法模式,笔者窃以为分别规范模式概念更为明确,逻辑更为明晰,操作更为方便,并且符合我们传统民法理论。首先界定采光是相邻关系的一种,属于所有权内容与扩张的部分,在所有权范畴内进行最低限度的规定;其次允许相邻不动产双方当事人设定采光役权的权利。易于与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进行衔接。笔者赞成采用分别规范的立法模式。

二、我国法律关于采光权的一般规定

我国法律在民法上将采光权归入相邻关系范畴,规定于《民法通则》第83条:“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下略”。学术界也在论及所谓建筑物相邻关系中着重提及采光问题,如彭万林先生认为,“相邻各方在修建建筑物时,应与邻人的房屋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得妨害邻人的通风、采光,当有妨害邻人之虞时,邻人有权提出异议,并可请求采取避免阻风、遮光的措施。” 25可以认为民法通则的规定基本反映了学术界的通说认为采光权是所有权限制与扩张的内容,是相邻关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该条条文只是阐明了民法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对相邻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界定;没有明确不动产相邻关系中建筑物相邻关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更没有就列举的各项相邻权内容分别做出具体规定,存在概念上的缺陷。与立法的明确性及严谨性要求相距甚远,导致实践应用的混乱。而且由于《民法通则》没有地役权的有关内容,将采光权局限于法定权利范畴内,没有为采光相邻关系的当事人自行约定调整双方的采光权义提供法

律依据。这样的立法例,一方面难以全面调整实际生活中不动产之间的采光关系,另一方面抑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利于土地实际价值的最大发挥,立法的整体效益不高。

可喜的是,在两个版本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都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进行了改进。王利明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201条(相邻关系的定义):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权利人之间在行使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时,因相互间给予便利或者接受限制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动产相邻各方应当为他方排水、通行、通风、采光、日照、排污、用水等提供必要的便利,并应容忍来自于他方的正当合理的轻微妨害。不动产权利人所主张或者履行的相邻关系的权利义务,应当与该不动产的使用用途相一致。第212条(一定范围内设置建筑、工作物禁止权):互不毗连的建筑主体部分南北方向之间距离,不得少于位于南部建筑的最高高度……(此规定实为保障不动产采光的法定最低限度,相关详细论述见后文关于采光权侵害行为的规制部分)。第310条(地役权的定义):地役权是指土地所有人、土地使用权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宅基使用权人为使用自己土地的便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前款因使用他人土地而获便利的土地为需役地,为他人土地的便利而供使用的土地为供役地。第311条(便利的范围):需役地的便利为方便与利益,包括在供役地上通行、取水、排水、铺设管线、眺望等,以及其他需要供役地人负容忍或者不作为义务的便利。上述所称的便利,包括不动产的将来便利。”26梁慧星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133条(通风与采光的保护):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建造房屋或其他工作物时,应与相邻方的房屋或其他工作物保持适当的距离或限制适当的高度,不得妨碍相邻方的房屋或其他工作物的通风和采光……第250条(邻地利用权的定义):邻地利用权,是指土地所有人、基地使用权人或农地使用权人为使用其土地的方便与利益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第252条(方便与利益的范围):需用地的方便与利益,包括在供用地上通行、通过、取水、排水、通风、采光、眺望等,以及其他需要供用地人负容忍或不作为义务的方便与利益。”27这两个版本的物权法草案就采光权的规定基本相,均采用了大陆法系中的“分别规范模

26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27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式”,首先在法律中明确相邻权概念,并引进了地役权制度,从所有权与地役权两个角度进行了双轨规制。首先都认定采光权应归属于对所有权限制与扩张的相邻关系制度范畴——是法定权利,具有法定最低限度保障的要求;其次都试图在相邻关系调整的基础上认可采光役权的设定,认为应当允许当事人就采光权的部分内容自行约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比较两个版本,笔者认为仅是在于对地役权的称谓和一些具体的立法技术细节方面存在细微差异。这种立法的改进实际上就是在不动产采光关系上确立了相邻权与地役权相互结合和补充的法律制度,使不动产利用最大地符合当事人和社会的利益,支持了笔者对采光权概念的观点。

《民法典》(草案)第二编“物权法”中第九章“相邻关系”也专门对采光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该草案第80条:“建造建筑物,应当与相邻建筑物保持适当距离,并且适当限制其高度,不得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民法典》草案与《物权法》草案在调整相邻不动产利用人的权利义务上采用的立法技术基本类似,均以规定妨害建筑与被害建筑之间应该有的距离和妨害建筑的高度来进行控制与把握。在法律中明确了不动产相邻关系中,在土地相邻关系外存在建筑物相邻关系制度;突破了现行《民法通则》的原则性规定;法律直接规定相邻不动产利用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增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体现了习惯调和不动产相邻方的冲突的必要性,从社会均接受的建筑技术层面(建筑高度和距离)进行控制,来求得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并保障不动产相邻方的利益平衡。

第二章采光权侵害行为概述和法律特征

第一节采光权侵害行为的概念

笔者认为,采光权侵害行为特指不动产利用人由于某些建造活动或其他行为,对相邻不动产遮挡,从而对相邻不动产利用人的采光权(日照权)形成了侵害的行为。根据采光权侵害行为是违反了法定最低限度标准还是违反了双方的约定标准,笔者将采光权侵害行为按性质分为两类:一是民法传统意义上的侵权行为,特指对相邻不动产利用人采光权的侵害已超过法定最低限度,构成侵权。二是违反采光役权的违约行为,特指相邻不动产双方当事人设定了采光役权,对采光权的侵害并没有超过法定最低标准,而只是违反了双方的约定标准,属于违约行为。由于违约行为由债权法进行规制。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就彼此的权利义务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合同合法有效的前提下,可以依据合同对行为作直接的法律判断,理论构成相对较为简单。所以笔者试图仅就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相关内容在下面几节中作进一步探讨。

早在罗马法时代,立法就以剥夺邻人日照、遮挡邻地采光等语句来表述造成相邻不动产利用人采光权受损的遮挡行为。如敕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土地所有者于改造建筑物时,不得遮挡邻地的眺望、日照。”28古法时代的法国学者基本延续了这种表达方式,如Pothier氏在《近邻关系的形成及其他义务》是以“剥夺邻人所能获得的日照” 29来表述的。最早创造出专门的法律术语来表述采光权受到侵害问题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立法、判例提出了“日照妨害”的概念30。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就此进行了仿效与发展,法国称之为“日照妨害”,德国称之为“采光妨害”,英美法系国家与我国称之为“采光权侵害”。在本文中,拟采用梁彗星先生对其的称谓——“采光权侵害”行为。

28大塚直:《关于生活妨害的禁止的基础之考察》,《法学协会杂志》104卷第9号,第1266页,转引自陈华彬《德国相邻关系制度研究》,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 页

29陈华彬指出“土地所有者虽然不得以排泄出‘物’的方式加损害于邻地,但是其于自己土地上剥夺邻人在自己土地上可望获得的快适,则并不受到禁止。例如,土地所有者于自己土地上起造建筑物,从而致邻人所能获得的日照遭受剥夺的,并不违法。”《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妨害制度及其完善》,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采光权侵害行为源于城市土地过度利用,本质上是一个城市社会问题。是在谋求资源最大化利用,创造更大的财富时,与不动产利用有关的各种利益群体激烈的碰撞冲突造成的必然结果。保障基本权利禁止采光权侵害行为,平衡调整各利益群之间的关系成为法律的重要任务。本节第一段中,采光权侵害行为按性质分为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两类。对于采光权违约行为,根据债权法有关规定,自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在此不再赘述。对于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禁止理论却存在学术争论,需要在下文中进一步进行分析。

第二节对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禁止——与此有关的法理分析

一、禁止采光权侵权行为的理论基础:法学界有关学术观点列举

法学界基本还是在不动产相邻关系范畴内来讨论采光权侵权行为。认为是在相邻的不动产之间时常发生的一种妨害,法国法称之为“近邻妨害”,德国法谓为“不可量物侵害”,英美法谓为“私益妨害” 31。但各国法都认为只有当妨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在法律关系调整中加以禁止。最初,判例与学说的通常做法是将近邻妨害作为权利滥用的行为加以禁止。其后,随着权利滥用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以不同角度来解释为何需要禁止近邻妨害行为的学说理论,对我们讨论禁止采光权侵权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种学说为权利行使说。该说认为,近邻妨害之发生只不过是妨害者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结果,因此原则上不应加以禁止。亦即除非所有者之行为逾越了法律所认许的范围及权利的界限,一切近邻妨害均不得命令禁止。但是,如果加害者为了有害意的行为时,因为此时已非为“权利之行使”,故应当考虑予以禁止。32法国学者G.Ripert持此说。依此种学说观点,只有当某建筑的建造违反了公法对日照间距所制定的最低标准,即非法建筑所造成的采光妨害,被害方有权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要求禁止该采光侵权行为。而如果造成采光侵害的建筑获得建造的行政许可,侵权人即使具有过错,即使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防止侵权的发生,也不能认可受害方所要求的排除妨害

31此类妨害大抵包括:不可量物侵害及类似侵害(如噪音、震动、煤、烟、光、电、热等侵害)日照侵害,眺望、通风阻害,观念侵害,挖掘侵害及排水侵害等。参见同上注释,第342页

恢复原状之类的请求权。

第二种学说为所有权侵害说。该说认为,“免受相邻不动产的妨害是不动产所有权的当然内容。” 33近邻妨害系对所有权之侵害,因而在原则上当然应予禁止。倡导这一见解的代表性学者是Leyat与Yocas。该说是从物权构成上对近邻妨害责任加以把握。侵权者之所以承担责任,系其侵害受害人之所有权的必然结果。在加害者给予了超过邻人所应忍受的相邻关系通常的忍受义务时,作为原则就应该对加害行为加以禁止。。例如在“普通法的早期,土地所有者对光线、空气和视野所享有的权利是不能被相邻土地的建物妨碍的。” 34依以此种观点,只要邻人对其不动产的建造或使用等活动造成对相邻不动产利用人的采光损害(包括危险时),都必然构成对受害者所有权的侵害是一种侵权行为,必须加以禁止。受影响建筑物的所有者基于所有权有权予以排除妨碍,要求侵权者停止妨害、恢复原状。按照此观点排除妨害请求权的主体只限于不动产的所有者。然而,现代社会对物的保护更侧重于物的利用价值的最大化,现代民法也已由过去以保护不动产所有权为中心转变为以保护不动产利用权为中心。故笔者认为“所有权侵害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关于此点在“采光权主体”一节中已作讨论)。不动产利用人在实际利用中面临采光妨害时,应赋予其请求权主体的资格以保证更为有效地发挥物的利用价值。

第三种学说为过错说。较早提倡过错说的是法国学者Demogue ,在1924年出版的著作《债务一般论》中论及近邻妨害的责任问题时指出:金钱赔偿应适用无过错责任,而关于禁止加害行为则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在他看来,不动产的所有者,占有者,对于自己土地上的活动可能致邻人于损害时,至少应该为使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果未有为如此行为,即存在错误;学者Josserand也在1927年出版的著述中表示了相似的见解:不仅是违法行为,就是权利滥用的行为也应当命令加以禁止。其中对于权利滥用,他认为仅在加害者有过错时才可命令予以禁止。对于无过错的近邻妨害,他认为仅仅应当给与金钱赔偿。35这种将加害人具有过错作为禁止近邻妨害的前提

33Edmund F.Ficek,Thomas P.Henderson,and Ross H.Johnson,Real Estat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errill Pubbishing Company.1990) 第40页,转引自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

34同注释30

35参见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妨害制度及其完善》,载于梁慧星主编《民

要件,在当今法国法学界和实务操作中已成为一般性见解。该说对过错的理解是源于不动产近邻义务这一自然法则——由于不动产相邻,为保障双方的权利利益平衡,和睦共存,自然产生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顾虑的近邻义务。由此,从侵权行为构成中的主观要件入手,当一方当事人罔顾注意义务,对自己不动产进行具有加害邻人的利用,超出近邻义务的忍受限度时,应认为具有侵权意义上的过错,而予以禁止。同时,该说对于无过错的近邻妨害采用金钱赔偿进行救济的观点,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处理采光纠纷的民事案件也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笔者在后文司法救济一章中就此问题作了相关讨论)第四种学说为衡平说。该说是以学者Campion的观点建立起来的:无论加害人有否古典意义上的过错,裁判所都可命令营业活动停止或令其回复原状。但是,裁判所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则必须考虑对立的诸利益的有用性。36该说基于过错说的理论,同时进行了相当大的突破。要求法官针对具体案件时应用自由裁量权而做出是否禁止加害行为的判定。这种判定一方面要将加害人是否具有过错作为应否禁止加害行为的基准,另一方面比较衡量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对立利益的社会有用性情况,以决定是否禁止采光侵害。即在加害人没有过错时,如果为禁止采光权侵权行为有损于社会的利益时则不加禁止;反之要加以禁止。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法律倾向:支持与多数人利益相关或对社会发展进步更有促进作用的权利。

第五种学说为外部成本说。该说从法律经济学角度认为,“权利实际可以视之为资源,那么行使一种权利的成本,正是该权利的行使使别人所蒙受的损失——不能穿越、停车、盖房、观赏风景、享受安谧和呼吸新鲜空气。” 37不动产的建造和对邻人采光的影响(遮挡权利的利用)都可以看作是对资源的使用,具有成本。而且这种成本又符合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外部性的存在而产生的问题,是每一个所有者对自己的不动产的使用都会直接影响到相邻的不动产所有人。理性的、自利的所有者通常都不会主动考虑他们的使用对相邻者的效用的影响。结果,在外部性存在的场合,就会有未经相邻者同意而强加给他们的效应。” 38侵权人不会主动将该外部成本纳入自身成本收益核算,侵权

36参见同上注释

37科斯:《社会成本问题》,《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60第3期,第15页

关于采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补偿办法

关于采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补偿办法 关于采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补偿办法 一、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的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规定相同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的规定 二、司法解释的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九十七条至第一百零三条对邻地利用,因相邻关系而产生的截水、排水、通行、相邻防险作出的规定(但未对采光问题单独规定)。此外还有《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于违章建筑引起的纠纷规定:“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违章建筑的认定、拆除不属民事纠纷,依法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 三、行政法规的有国务院《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第6条的规定。属于行政规章的有《建设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第7条规定住宅设计应重视室内外环境,满足住宅对采光、日照、隔声以及热工、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四、河北省高院[1993]3号《关于审理采光纠纷案件的几点意见(试行)》规定: (1)城乡建筑物应符合规划要求,合理利用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不得影响相邻方的采光。 (2)建筑物的采光应保证冬至日午间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或者全天有效日照时间累计不少于2小时。 日照时间的认定,应在冬至日进行实地测量或者委托有关部门进行测量并鉴定,被遮挡建筑物窗户底沿应距地面 1米以上,其面积大于规定标准(室内面积的七分之一)的,按规定标准计算。 (3)按原基原高翻建房影响相邻方采光或者被遮挡建筑物是在遮挡建筑物建成之后兴建的,不认定为侵权。 (4)被遮挡物是违章建筑的,其采光请求不予保护;遮挡物是违章建筑的,不得兴建,已兴建的应当拆除。 (5)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建筑物影响相邻方采光的,应允许兴建,但兴建方应为对方解决取暖、照明、调换住房或者给予经济补偿。给予经济补偿的,补偿标准以受影响建筑物的居住面积计算,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偿100-200元,被遮挡建筑物列入拆迁范围的,酌情补偿,补偿后列入拆迁范围的,不再返还补偿费。

浅议著作权侵权案审理中“停止侵害”的适用

浅议著作权侵权案审理中“停止侵害”的适用 琼瑶诉于正著作权侵权案受到业界高度关注。该案一审中,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电视剧《宫锁连城》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这一“停止侵害”判令引发业界争议,有观点认为在著作权案件中,对于已构成全新作品的演绎行为,法院要审慎地适用禁令。本文作者对“停止侵害”在著作权纠纷案件中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责任承担方式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一观点能给业界带来思考。 近年来,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中,诸如录音录像制品停止出售、原创书籍停止传播、电视剧停止播出等以“停止侵害”为诉讼请求及审判结果的判例大量涌现,引发了行业人士、法学人士及公众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停止侵害”作为著作权侵权责任承担的方式,具有其他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所不具备的现实意义。基于著作权的“准物权”性质,可以认为,权利人“停止侵害请求权”是著作权遭受侵犯时自然产生的请求权利,从适用逻辑上来看,不应以“严格限制”为基调要求仅在条件充分具备且十分苛刻的前提下才能以“停止侵害”作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而应该默认“停止侵害”的请求权利之于权利人自然存在,且只有在特定阻止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才可排除该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适用。对著作权既有成果的充分保护以及对侵权者利益实现的有效遏制共同作用,是推动创新及促进创意繁荣的必经之路。 法律规定明确 “停止侵害”,是指阻止加害人正在对受害人实施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侵犯的情形,其基础目的是为了防止损害的发生或损害结果的扩大。我国民法通则等法律对这一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均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停止侵害”作为物权的一项重要权能,其存在是基于权利人享有的物权,因此,引发“停止侵害”这一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直接动因是权利人行使物权请求权,而权利基础则来自于权利人依法享有的物权。 在法学通说中,著作权被普遍视为一种“准物权”,因此当著作权人就其作品享有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为了阻止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并抑制侵权行为损害的扩大,权利人有权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关于“停止侵害”及其他著作权侵权责任方式问题,我国著作权法中有明确规定。

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侵犯著作权)

侵犯著作权案例分析 一、案情介绍 王某系长期工作在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一线的专家。1996年11月12日-11月15日,王某参加(广州)交流会并公开演讲了其学术论文《浅议**》(以下简称“浅议文”),该文被大会收入论文集,于1997年1月出版。1998年,该文又被《**学报》登载,并易名为“试述**”(以下简称“试述文”)。2004年9月9日,王某携中英文版本的“试述文”参加研讨会,也对该文进行了公开。2006年,何某的三篇论文,其中含有与王某发表的“浅议文”“试述文”中相似的学术观点,王某认为,何某的三篇论文是剽窃其论文所得,故于x年x月x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于x月做出判决。王某、何某皆不服一审判决,随即提出上诉。2010年12月21日,二审法院受理了此案。2011年1月18日,何某向法院起诉杨某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一案,王某被批准作为第三人加入诉讼。期间,上诉案件中止了审理。2011年3月18日,何某以取证困难,诉讼成本过高为由,撤回对杨某的起诉。2011年4月20日,上诉案恢复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二、判决要点 一审判决要点为:1、何某提供的报案回执单、上海市四川北路派出所的询问笔录、杨某自书等证据材料不足以证实以何某为署名作

者的所有被诉文章均为杨某冒名发表,何某是本案的适格被告。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何某涉诉文章虽然最初发表于2006年、2007年,但在2009年5月出版的《博导谈**》一书收录了部分涉诉文章,该书通过康复乐园在徐州地区发行,涉诉文章能够不间断地影响到权利人,其发表行为产生的影响持续存在。王某的文章未超过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间,因此其提起诉讼并未超过诉讼时效。3、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主要保护作品的独创性。关于“浅议文”,在《中医药**特技集成》一书中发表的为其内容摘要,而摘要的内容仅是对文章内容的引述或总结概括,故仅凭摘要无法认定其构成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故法院“浅议文”是否构成作品不作评判。关于“试述文”,王某在其中所表达的“霸道”、“王道”治癌、“相持期”等观点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据材料、临床实践经验,对已有素材进行了构思、整理、加工,并通过自己的意志进行了独立的表达,表达内容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故该“试述文”构成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4、通过对涉诉的侵权文章的独创性、双方文章的相似性、双方文章是否构成实质相似、涉诉侵权部分是否为王某的核心观点等因素做了对比认定,何某直接援引王某文章中属于核心理论的劳动成果作为自己的论述观点,侵犯了王某对该文章享有的著作权。同时认定,何某A类何文以外的文章应享有独立的

采光权受侵害的损失计算

侵害所遭受的主要损失为房产贬值。这种以受害房屋的市场价值波动为主要考虑的赔偿金额计算方法具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该案判决的赔偿数额不具备全国范围内的借鉴意义。原因很简单,北京的房价在全国居高。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要以此案例中确定之赔偿数额作为参考依据的话,应当综合纠纷发生地和北京的商品房差价来考虑。 上述三种计算赔偿数额的方法,均为法院使用过的,笔者认为这三种方法有利有弊:房屋日照时间受损,自然光照条件会有所降低,同时会引起室温低于日照时间未受损的同地段的房屋,导致增加额外的照明、取暖费用。实践中该费用的确定相对简单,将光照受损房屋内的照明、取暖设备功率乘以每天损失的日照时间,可以基本确定每天额外支付的电费。这种方法计算赔偿数额优点是简便,缺点是对当事人因采光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其他损失缺乏补偿,这种方法未考虑房屋市场价值的降低,然而计算出来的最终赔偿数额会偏低。在前述湖北荆州中院的判决中,法院判决侵害方赔偿10户居民每天每户电费1.12元,至其侵权停止为止。新建的大楼不可能因为侵犯采光权而被拆除,如设定该住宅使用权年限为70年,每户可获得的最大赔偿额仅为28616元。 以采光权受到侵害前后房屋市场价格的差额作为计算采光权损失的标准,优点是容易被房屋所有人接受和便于计算。房屋所有权人对自身房屋价值的涨跌通常比较敏感,很多当事人在房屋采光权受到影响后会聘请专业的评估公司对房价作出评估,从而了解自身房屋与同地段采光权未受损房屋价值差额。但采光权受侵害的房屋市场价格,更容易受楼市整体走势的影响。在楼市低迷时期,房屋价值下跌幅度对远远大于同地段其他房屋,相反楼市利好时期,价值差则可能不会过大。 综上,各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比较而言,《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中赔偿计算标准和方法是比较具有参照意义的,当然这也仅为权宜之计,要解决采光权纠纷审判难的根本途径还是要从立法着手,尽早出台相关采光权赔偿细则。

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

行政执法中的裁量权及其规制 [摘要]行政执法是行政权实现的重要途径,在现实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的行政执法情形远比羁束裁量的行政执法要多。大量行政执法裁量权的存在,使公权力的运行,有了寻租的空间,目前,行政执法中滥用裁量权的现象仍比较多,在建设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寻求有效制约行政执法材料权的方法,依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执法裁量权,规制监督,听证制度,行政裁量基准制度 一、行政执法与行政执法裁量权概述 (一)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的概念,在理论界和法律实物界存在着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行政执法,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是相对于立法、司法而言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和实施,包括整个行政行为;1而狭义的行政执法,仅指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理行为,是相对于行政立法(如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机关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行政司法(如行政机关裁决争议和纠纷的行为)而言的,不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2在特定的场合,最狭义的行政执法,甚至仅指行政监察检查和行政处罚行为,不包括行政审批、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其他行政处理行为。3本文所说“行政执法”,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行政执法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各种分类。按照行政执法受到法律规X拘束程度的不同,分为羁束裁量的行政执法与自由裁量的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执行的,称为羁束裁量的行政执法;法律、法规虽有规定,但在其X围、方式、种类、数量等方面又允许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或一定的选择幅度的,称为自由裁量的行政执法。目前我国的行政法1X志诚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新华1990年版,第50页。 2许崇德等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1991年版,第293页 3姜明安主编:t《行政执法研究》,大学2004年版,第7页。

住宅采光权纠纷的法律解决

住宅采光权纠纷的法律解决 一、采光权的内涵与性质 (一)采光权的内涵 采光权(也称为日照权)是指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为获得日照而要求邻人限制其房屋或其它构造物的距离或高度的权利。 分析采光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采光权具有以下特征: 1.采光权的主体是相邻者,具体包括不动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 2.采光权的客体是相邻者基于相邻关系而应当获得的日照利益。 3.采光权的内容是限制邻人不动产的距离或高度。 4.采光权的本质是为了自己的便利而限制别人的权利。 (二)采光权的性质 我国对采光权的规定最早见于《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在最新的<<物权法(草案)》中对采光权也有相关规定。采光权是相邻权的一种,相邻权就是“法律为谋共同生活之调和,对于双方所有权之权能加以限制,或禁止一方于其土地上为一定行为或令邻人容忍他方为一定之行为,其性质为法律上的限制”。 从卫生角度上分析,阳光的照射,会引起人们的各种光生物学反应,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采光权纠纷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形:违法建筑遮挡合法建筑的采光日照,经规划许可的合法建筑遮挡相邻建筑的采光日照。 二、解决采光权纠纷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决采光纠纷必须把握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采光权是否受到侵害的判断问题 我国对于以何种标准判断是否构成采光权侵权,法律条文中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有关司法解释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同时,采光问题还牵涉到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南方、北方)、整体布局是否同纬线平行、两建筑之间有无建筑夹角、所处地区的气候带、是否处于旧城改造区、太阳高度角以及日照影长率等非常复杂的建筑专业问题,这也给处理采光权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对著作权侵权的行政处理规定

对不仅侵害了著作权人的权益,同时,还欺骗了广大公众,损害了社会利益,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著作权侵权行为,除了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以外,《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该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著作权侵权的行政处理的规定很简单,2009年4月21日国家版权局第1次局务会议通过了的新的《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规定了版权行政执法的具体程序,该办法自2009年6月15日起施行,这个实施办法从形式到内容对版权行政执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对保障著作权行政执法秩序、规范版权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行为、推进版权行政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执法主体 国家版权局以及地方人民政府享有著作权行政执法权的有关部门(以下称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就本办法列举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根据《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3条的规定,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包括: 1.著作权法第47条列举的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

2.《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列举的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 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列举的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第19条、第25条列举的侵权行为; 4.《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41条、第44条规定的应予行政处罚的行为; 5.其他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三、行政责任形式 《著作权法》第47条明文列举的行政责任是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4条规定,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并给予下列行政处罚:①警告;②罚款;③没收违法所得;④没收侵权制品;⑤没收安装存储侵权制品的设备;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四、管辖与时效 1.地区管辖 著作权违法行为,由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侵权制品储藏地或者依法查封扣押地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违法行为由侵权人住所地、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等设备所在地或侵权网站备案登记地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 2.级别管辖

版权侵权认定原则是什么

版权侵权,即是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没有保护版权的意识,那么很可能就会遭遇到别人对你的作品的抄袭。作品一旦完成,我们首先就应该申请版权保护,进行版权登记。 需要清楚版权侵权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认定为侵权。如果发现别人有侵权的行为,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哪些标准可以判定为版权侵权?下面来看看版权侵权认定的一些规定。 1、著作权侵权行为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使用他人作品或行使著作权人专有权的行为。 2、凡行为人实施了《著作权法》第45条和第46条所规定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造成财产或非财产损失,都属于著作权侵权行为。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成立应无须损害事实这一要件,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著作人的权利或者可能多著作权人的权利造成重大威胁 3、对侵犯著作权的构成来说,应对具备违法性要件,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只要行为人在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就必须构成侵权。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构成重大危险,在将来必然危机权利人,危机权利人则也构成知识产权侵权。 如果发现别人侵权,就一定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解决,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拥有版权即是拥有自己的财富,所以我们也需要随时进行版权登记。保护作品,保护他人原创,提高每个人的版权保护意识,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 如果您有版权登记需求,可以上汇桔网,汇聚全国各地的版权登记服务商,一对一服务,选您喜欢的版权登记服务代理商。告别代理机构鱼龙混杂,严选优质商机,交易托管,实时监控服务流程,对每一步服务进度负责,汇桔网平台权威有保障,值得信任。

什么是采光权,采光权怎么才算被侵犯了

什么是采光权,采光权怎么才算被侵犯了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灯光也成为了评判大众生活质量中的一种,光线的强弱、采光面积很大的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下面大家就跟律伴小编一起来看看侵犯采光权赔偿的法律依据和标准是怎样的吧。侵犯采光权赔偿的法律依据和标准通风、采光和是衡量一个人居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现代都市,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导致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比过去缩小,高层建筑的增多,这些变化使得建筑物之间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的矛盾越来越多。对相邻通风、采光和日照权问题,我国法律只有原则性规定,而没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特别是判断侵害相邻人采光权的标准、赔偿的标准等,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给案件的审理带来很大难度。可见,涉及“采光权”纠纷的诉讼若想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仅凭法院司法审判之力已经远远不够。一些长期审理相邻权纠纷案的法官认为,有关部门针对百姓的“采光权”问题应尽快出台一系列的“阳光政策”。 首当其冲的是,应当注重“提前”,把维权的着眼点放在“事前预防”上,而不应该把维权寄托在“事后胜诉”上。让法律充分发挥事前的预防和制止功能,而不能仅靠事后执行判决来发挥法律的威力。其次,加大对违反规划、随意建房的利欲熏心的房产开发商的制裁力度,不能简单地一赔了事。最后,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增加规划审批的透明度。正是因为房屋买卖双方对规划问题上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开发商才有了蒙骗购房者的充分余地,导致开发商和规划部门可以相互“协调”,随意违反采光等规定,事后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增加维权难度。若能如此,公民的“采光权”才有可能走出尴尬的境地。 据一些业内人士对采光权纠纷案件的调研分析,认为引发此类纠纷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有的规划部门或是审批规划不尽合理,或对违章建筑制止不力,或经不起房产开发商的“公关”而过分偏袒房产开发商的利益,在规划中往往忽视居民的“采光权”,等到违章建筑建成后再行补救为时已晚,从而错过弥补的最佳时机。二是有的房产开发商为了牟取暴利,对明知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章建筑,仍在软磨硬抗,强行施工。他们清楚,房产开发商要获得利润的最好方法就是缩短楼间距。于是,谁都想在有限空间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挤出的空间里多盖几栋楼,多增加一些面积。待房屋建成卖出后就溜之大吉,对日后可能发生的“采光权”纠纷则不管不顾。 近年来,因为采光权纠纷而诉诸公堂的报道屡见不鲜:省市三市民状告城管局,打赢“采光权”官司——法院判决侵害方停止侵权,赔偿10户居民每天每户电费1.12元,直到停止侵害;省市一市民赢得“采光权”——法院以房屋面积作为赔偿标准,受害方吴某64.73平方米的住宅获得了7120.3元的“遮光”补偿;省市一市民因“采光权”状告市规划部门而胜诉,但却在要求赔偿的行政诉讼中败诉,等等。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楼间距缩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采光权”纠纷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 裁量权适用规则 第一条为规范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行为,保证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行政处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统称各级质检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守本规则。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各级质检部门在法定行政处罚权限范围内,对违法行为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以及给予何种幅度行政处罚的权力。 第四条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对于违法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主客观因素相同或者相近的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依据以及作出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一致。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原则,综合考量违法行为的手段、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

第六条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严格遵守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 第七条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 第八条各级质检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规范、指导和监督。 各级质检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规范工作。 第九条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其执行法律、法规及规章所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限定区域内适用,并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 第十条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应当对以下内容进行合理细分和量化: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以选择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的,明确规定是否处罚的具体情形; (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种类的,明确规定适用不同处罚种类的具体情形;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幅度的,明确划分易于操作的裁量阶次,并确定适用不同阶次的具体情形。 第十一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工作,适用规范性文件管理相关规定。

侵犯著作权犯罪户涉及其刑事责任案例分析

侵犯著作权犯罪会涉及其刑事责任,下面来看看陈其孚等侵犯著作权案。 【案情简介】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被告人陈其孚伙同束红、史以军为了营利,在未经著作权人马利虎同意的情况下,联系被告人黄丰修非法印制《学生常规管理规章制度》、《中小学生礼仪教育手册》、《学生学校家底联系册》、《中小学生护法守法知识手册》、《中小学生自护自救知识手册》等文字作品。被告人陈其孚、黄丰修非法印制上述手册8310余份;被告人束红协助被告人陈其孚做接货、装订、销售等工作;被告人史以军单独或伙同被告人陈其孚非法印制上述手册7010余份。 法院认为:被告人陈其孚、黄丰修、史以军、束红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属共同犯罪。 被告人陈其字、黄丰修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史以军、束红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针对两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具体情节,对被告人史以军从轻处罚,对被告人束红减轻处罚。被告人陈其孚、史以军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系自首,可以减轻处罚。

淮安市淮阴区法院于2008年1月23日依法对陈其孚等人以侵犯著作权罪分别判处刑罚。 【案例评析】 2007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进一步加大了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力度,根据《解释(二)》第一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在五百张(份)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有其他严重情节”;复制品数量在二千五百张(份)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本案被告人陈其孚等人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复制品数量达8000余份,符合关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规定”,但鉴于被告人陈其孚等。 人具有自首、立功情节,法院依法分别对其予以减轻或者从轻处罚。 如果您有版权登记需求,可以上汇桔网,汇聚全国各地的版权登记服务商,一对一服务,选您喜欢的版权登记服务代理商。严选优质商机,交易托管,实时监控服务流程,对每一步服务进度负责,汇桔网平台权威有保障,值得信任。若有版权相关疑问,欢迎登录汇桔网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进行了解。

著作权侵权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一、著作权侵权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着作权人许可,不按着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着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着作权侵权行为,既没有征得作者和其他着作权人同意,也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这是对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种违反着作权法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既可能是对他人的着作人身权造成了损害,也可能对他人的着作财产权造成损害,还可能同时损害他人的着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2、行为具有违法性。着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他人在使用着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着作权法及其他法律有关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其行为即具有违法性。至于不受我国着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未能取得着作权的作品,或者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时不存在侵权问题。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侵犯着作权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故意的;也有少数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 区分过错的形式,在确定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时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说来,故意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于过失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著作权侵权的特点

1、侵权对象的多重性 著作权具有权利的多重性及可分性特点,包含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其中著作财产权又包含复制、表演等十多项权利。上述权利既可独立行使,也可结合行使。相应地,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也会表现出这些特点:一是财产权与人身权同时被侵害;二是多项财产权与人身权同时被侵害。此外,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还包括合同债权,如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2、被侵害主体的特定性 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主体,一是对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的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其他著作权人包括通过继承、接受遗赠、根据委托关系而获得著作权的权利人,即作品使用权利的受让人,如享有专有著作权的人。这些都是与著作权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特定主体。 3、侵权行为表现为使用他人作品的非法性 一是使用他人作品未经权利人允许;二是使用他人作品无法律根据,包括不按著作权法规的使用条件使用他人作品。 4、侵权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有一人单独实施的侵权行为和两人或两人以上因共同过错实施的共同侵权行为两种形式。在著作权侵权行为中,除这两种形式外,还存在第三种状态,即由数个行为人分别对同一权利人进行的侵害。

侵犯采光权的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侵犯采光权的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灯光也成为了评判大众生活质量中的一种,光线的强弱、采光面积很大的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下面大家就跟律伴网小编一起来看看侵犯采光权赔偿的法律依据和标准是怎样的吧。 侵犯采光权赔偿的法律依据和标准通风、采光和是衡量一个人居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现代都市,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导致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比过去缩小,高层建筑的增多,这些变化使得建筑物之间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的矛盾越来越多。对相邻通风、采光和日照权问题,我国法律只有原则性规定,而没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特别是判断侵害相邻人采光权的标准、赔偿的标准等,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给案件的审理带来很大难度。可见,涉及“采光权”纠纷的诉讼若想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仅凭法院司法审判之力已经远远不够。 一些长期审理相邻权纠纷案的法官认为,有关部门针对百姓的“采光权”问题应尽快出台一系列的“阳光政策”。首当其冲的是,应当注重“提前”,把维权的着眼点放在“事前预防”上,而不应该把维权寄托在“事后胜诉”上。让法律充分发挥事前的预防和制止功能,而不能仅靠事后执行判决来发挥法律的威力。其次,加大对违反规划、随意建房的利欲熏心的房产开发商的制裁力度,不能简单地一赔了事。最后,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增加规划审批的透明度。正是因为房屋买卖双方对规划问题上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开发商才有了蒙骗购房者的充分余地,导致开发商和规划部门可以相互“协调”,随意违反采光等规定,事后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增加维权难度。若能如此,公民的“采光权”才有可能走出尴尬的境地。 据一些业内人士对采光权纠纷案件的调研分析,认为引发此类纠纷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有的规划部门或是审批规划不尽合理,或对违章建筑制止不力,或经不起房产开发商的“公关”而过分偏袒房产开发商的利益,在规划中往往忽视居民的“采光权”,等到违章建筑建成后再行补救为时已晚,从而错过弥补的最佳时机。二是有的房产开发商为了牟取暴利,对明知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章建筑,仍在软磨硬抗,强行施工。他们清楚,房产开发商要获得利润的最好方法就是缩短楼间距。于是,谁都想在有限空间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挤出的空间里多盖几栋楼,多增加一些面积。待房屋建成卖出后就溜之大吉,对日后可能发生的“采光权”纠纷则不管不顾。近年来,因为采光权纠纷而诉诸公堂的报道屡见不鲜:省市三市民状告城管局,打赢“采光权”官司——法院判决侵害方停止侵权,赔偿10户居民每天每户电费1.12元,直到停止侵害;省市一市民赢得“采光权”——法院以房屋面积作为赔偿标准,受害方吴某64.73平方米的住宅获得了7120.3元的“遮光”补偿;省市一市民因“采光权”状告市规划部门而胜诉,但却在要求赔偿的行政诉讼中败诉,等等。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楼间距缩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采光权”纠纷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 姓名:朱福安 学号:L01214046 专业:13级行政管理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所享有的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行使得当,则能实现个案正义;如被滥用,则极易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调研发现,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处罚不公。由于行政处罚的具体作出者是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对法律理解的局限性及受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发生自由裁量超过一定的标准,或自由裁量超出一定的范围、种类,出现畸轻畸重、显失公平的现象,造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2、处罚创收。基层一些执法部门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给执法人员下达罚款指标、任务的现象,促使执法人员以罚代管、滥用处罚裁量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坏政府形象。 3、裁量权运用不当。在执法办案中,法律规定对同一类案件可以根据自由裁量权作出不同处理,执法人员往往考虑相对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类似的事实、情节、

后果作出不一致的处罚,导致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 造成行政处罚处罚自由裁量权不当行使的主要原因: 1、法律规定不一致。国家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都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定了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职责,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及幅度。地方法则是根据国家法的精神原则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作出的具体规定。国家法与地方法在一些具体条文规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异。因而,在实际执法工作中,面对“执法多据”现象,由执法人员自由选择适用的法律,可以导致同类违法行为适用不同法律处罚的处理结果。 2、法律规定幅度过宽。不确定法律概念导致了过于宽泛的裁量权,一是许多法律规范对行政处罚权的授权仅规定了处罚的一般原则或权限,而对于具体如何处罚的问题缺乏解释或规定。二是行政法律规范,包括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普遍存在较大处罚幅度的问题,给行政执法人员较大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造成实际执法中处罚的随意性。 3、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得如何,和执法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培训,理解法律条文比较肤浅,对案件性质和情节的认定,常因个人能力、水平的限制而出现偏差。 4、价值取向和感情因素的影响。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的自由裁

采光权的解释

一、采光权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97-103条对邻地利用,因相邻关系而产生的截水、排水、通行、相邻防险作出了规定。但未对采光问题单独规定。 4、《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于违章建筑引起的纠纷规定:“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违章建筑的认定,拆除不属民事纠纷,依法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

5、《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妨碍交通、消防、市容、环境卫生和毗邻建筑的采光、通风。”“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经城市规划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发给建筑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6、《建设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七条规定住宅设计应重视室内外环境,满足住宅对采光、日照、隔声以及热工、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7、房屋采光权方面的界定是指住宅日照标准:住宅建筑的底层窗台面应能获得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5.0.2.1条规定)。 二、解决办法。 1 、与遮挡你房子的楼房开发商协商,要求赔偿; 2、向法院起诉该开发商,要求赔偿。

版权-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著作权的侵权事件也随之而起,大量发生。网络著作权侵权是侵犯了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 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其二,使用行为违法。 现实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呈现极为复杂的形态,既包括直接侵权行为,也包括帮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权的行为、或使他人直接侵权的后果得以延伸或扩大的间接侵权行为。根据传统版权侵权的概念再结合网络自身的属性,不妨对网络上版权侵权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 即网络上的版权侵权是指未经版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擅自上载下载在网络之间转载或在网络上以其他不正当的方式行使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的行为。任何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若是经过版权人许可或者他的行使属于法律规定以外的情况,则不属于版权侵权。 结合以上概念则网络著作权侵权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 将网上作品擅自下载并发表在传统媒体上。 这种行为具体指未经网络作品权利人许可将网络作品下载并于传统媒体上传播的行为。网络作品是以数字0和1的形式存在并以网络为载体在计算机之间流动的作品。 具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前存在于纸,磁带等传统媒体,只是通过扫描等方式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编码,然后经由计算机的组织、加工、储存,并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网络作品称为数字化作品。另一种则是从其被创作之时起就直接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并在网络上传输,之前根本没有在传统的载体上存在过,这种网络作品称为数字式作品。 网络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并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和一定的客观表现形式则应享有版权。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权案就是被告电脑商情报社在未经原告陈卫华的同意将陈卫华于1998年5月10 日以无方为笔名在其个人网页《3D 芝麻街》上发表的《戏说MAYA》一文下载,并登载于自己的报刊上,最终被法院判决为侵犯原告网络作品版权的行为。[1] (二)未经作者许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在网站上传播而引发的纠纷。 即未经原文学艺术等非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人许可,将其作品数字化登载于网络上向一切网络用户公开的行为。将该种行为确定为侵权行为,是因为将原来非数字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有关采光权被侵犯的一些法律规定

关于采光权被侵犯的一些法律规定 1、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3、《物权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4、属于司法解释的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九十七条至第一百零三条对邻地利用,因相邻关系而产生的截水、排水、通行、相邻防险作出的规定(但未对采光问题单独规定) 5、属于司法解释的有《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于违章建筑引起的纠纷规定:“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违章建筑的认定、拆除不属民事纠纷,依法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 6、属于行政法规的有国务院《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第6条的规定: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妨碍交通、消防、市容、环境

卫生和毗邻建筑的采光、通风。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经城市规划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发给建设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7、属于行政规章的有《建设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第7条规定住宅设计应重视室内外环境,满足住宅对采光、日照、隔声以及热工、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判断采光权被侵犯可参照的标准主要是《国家标准城市居民住宅区规划涉及规范》第五章中规定“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立”,“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一定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采光权案件审理之我见 一、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笼统性,加大了采光权案件审理的难度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案件也会越来越多,相邻关系会越来越被人重视。相邻关系,即相邻财产关系,指毗邻不动产所有人或

陕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陕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准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含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享有的自主决定权和处置权。 第三条本省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工作。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施行政监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指导。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则:

(一)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具有法定依据,符合法定程序,在法定权限、种类和幅度范围内行使; (二)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 (三)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四)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给予基本相当的行政处罚; (五)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适当必要,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第六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是指行政机关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裁量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依照过罚相当原则,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每个阶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以确保处罚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制度。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定程序和备案程序参照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定执行。 第七条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本

美术作品侵权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一、美术作品侵权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侵害他人著作权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著作权侵权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民事责任 1、停止侵害; 2、消除影响; 3、赔礼道歉; 4、赔偿损失等。 (二)、行政责任 1、责令停止侵权; 2、没收没法所得;

3、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 4、罚款; 5、情节严重的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发起方式:发现违法线索后进入行政程序) (三)、刑事责任 1、侵犯著作权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2、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单位和个人均可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二、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认定 第一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有效存在;第二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对思想与表达、独创性、整体与部分等问题的认定;第三步,确定被控侵权人的行为,包括对权利人作品的接触、剽窃的认定、合理使用等问题;第四步,侵权的最后认定和对侵权责任的确认,包括对停止侵权和赔偿数额的认识等。 三、美术作品著作权人权利的确定 此问题并不复杂,主要依靠权利人提供证据来证实其作品作者的身份。现在大多数国家已经放弃了登记才能取得版权的制度,如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登记在此只是一种自愿进行的确认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