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当 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 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  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  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三十六功三十六功乃武当镇山之宝,来自清末武当山道总徐本善大师。其中绝技均来自手抄秘本,非常珍贵。武当三十六功与少林七十二艺齐名,威震武林。而三十六功更注重内功内劲,乃内家秘传。

第八功:重捶功

武当重捶功武当重捶功,与一般的铁拳功不同,“重捶”,指的是拳重如铁,击打有穿透之劲。练法以内劲为主,外壮为辅。功成后,两拳外表与常人无异,拳不生茧,乃内家秘传。00全段分内、外功法(一)内壮秘法1.两脚平行开立约同肩宽,面向东方,面微仰,目微上视;两肩垂下,肘微屈,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向前。然后运功,身形、手势不变,全用暗劲,十指尖往上翘,掌根往下按为一次,默数49 次。一次比一次加紧,不可放松,直到49 次数完,方可放松双手及身体。以下各势要领均与此同。(图8- 1)

2.两手皆以四指屈握于掌心成拳,拳背向前,唯两大拇指伸开翘起,两肘略屈提,拇指尖正对两大腿外侧,距约二三寸,拳心向后。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拳加一紧,大拇指翘一次;数49 次,即拳紧指翘49 次,一次比一次加紧,不可放松。(图8- 2)

3.将拇指叠在中指中节上为拳,转成拳心向里,两虎口向

前,肘臂略屈。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一次比一次加紧,不可放松。(图8- 3)4.两臂平抬向前伸,两拳相离约1 尺,拳眼向上,两拳心相对,拳与肩平,肘微屈。数49 字,拳加紧49 次。(图

8- 4)

5.两拳向上伸举,肘节略屈,拳心向前,拳眼相对,头微仰。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图8- 5)

6.肘下落与肩平,两拳屈举于两耳侧,离耳寸许,拳眼对肩,拳心向前。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数49 字,每数一字,肘尖往后用力,拳加紧一次。(图8- 6)

7.全身往后一仰,两脚尖离地,趁势一仰将两臂左右平伸,虎口向上,拳心向前,两脚尖微微上翘。姿势摆定,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两拳往上、往后用力,胸向前合,拳加紧一次。(图8- 7)

8.将两臂平转向前与第四势同,但此两拳略近一些,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图8- 8)

9.两拳向胸前收拢,至两乳前时翻拳,拳面对鼻尖,拳背

食指节尖离鼻尖一二厘米,拳眼向下,头微仰。姿势摆定,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图8- 9)10.两拳向左右开,肘与肩平,两小臂竖起,拳心向前,拳眼遥对两耳。姿势摆定,开始运功,数49 字,每数一字拳

加紧一次,拳往上举,肘尖往后用暗力。(图8- 10)11.两拳翻转向下至脐前,两食指之大节与脐相离一二厘米,拳心向里。姿势摆定,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数毕,吞气一口,随津以意送至丹田,如此吞送气三口。(图8- 11)

12.吞气三口毕,不用数字,两拳伸直成掌,下落于体前,手心向前。然后双掌伸臂向前抬起(有如端起重物之意),掌心向上,两掌至与肩平,脚跟微起以助手上端之力。如此三遍,俱与平端重物之用力相同。(图8- 12)

再将两手握拳,举起过头,用力摔下,三举三摔;再将左右足一蹬,先左后右,各蹬三次;然后面向东方静坐,自然呼吸,放松身体,以养元气。

(二)外壮秘法

1.通臂功以右手撑地为例,其准备架势要求如下。(1)臂部:右拳撑地,拳面着地,手臂挺直;左臂自然伸直,放置于左侧腰胯之上。(2)脚部:两腿伸直,交叉叠置;右脚搁架在左脚之上,以左脚前掌着地。(3)躯干部:身躯成弓形,以胯部为折线,上体与下体成近120 °;全身悬空,仅以右拳与左脚前掌为两个支点。(4)头部:头部与颈椎、脊椎对准,右边面颊与地面相对。架势准备完毕之后,开始锻炼。先屈肘,放下身躯;要求身躯与脸部尽量顺势而下,以不触地面为限。然后直肘上撑,同时,转颈回头向右肩外仰视,

如“回头望月”之状,使左面颊对着地面。再屈肘下俯;同时,松颈转头恢复原状,使右面颊又对着地面。如此不断撑俯。(图8- 13、图8- 14)。

左右拳互换练习,每次练习视习者体力而限。2.力士推山面对墙壁,将五块砖重叠贴于墙面,随后用右拳(或左拳)抵住,不使砖下落;此时,习者下盘即可成弓步,另一手抱拳于腰际。身边也可放一齐腰高的桌架,桌上放砖十余块,这样便于习者拿放。(图8- 15)

自然呼吸,当一拳抵砖力乏后,即可换拳,两手交替而行。如果能一手抵砖达半小时砖不掉落时,再加一块,直到能抵十块砖半小时不掉落,此时,双拳的力量就非常惊人了。3.霸王推舟用坚实的长方形桌子一张,上面放一块平整光滑的铁板,铁板大小与桌面一样大。初练时,于铁板上放置正方形青石,重为25 千克以上,练习者面对青石成弓步桩,上体与石相距约1 尺。然后,用一拳抵住石面(拳接触的位置可用一本书垫住),肘臂略屈,放松整个手臂,吸气至满后,猛地喷气,前臂一紧,拳发抖劲推石。(图8- 16 ~图8- 18)推时宜用臂、腕、拳三部力量,切忌上身前倾,以体重压石。不要急于求成,坚持左右拳交替练习,直至力乏为止。至能一发劲,青石就滑落桌面时,即可在原石上加10 ~15 千克石头一块,依法练习。直至75 千克大石,触拳发力即滑落桌面,此时重捶功已为大成。~~~~下一功:鹰爪功~~~~

外功三境界:易筋、易骨、洗髓。内功三境界:练气化精、炼精化气、御气还神。一层一境界,戒骄戒躁,一曝十寒。功夫始于勤练,成于坚持。

微信ID:ikunfing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武当元始派的内功修炼(图解)

武当元始派的内功修炼(图解) 内家拳功,源于道家,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养生,全形。在内功修炼上有二:一是养气,一是练气。养者,涵养培养之意,练者,锻炼运使之意。夫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一气之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区别。气者,即中气也,中气者何?即道家所谓“元阳”,医经(黄帝内经)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脏腑之内,故国(武)术家名之曰“中气”,此气即人先天真一之气,为全身营养活动之根源。静坐家修养之。假名“内丹”,国(武)术家锻炼之,则名“内功”。今将武当元始派秘传的内功修炼公诸于世,广结善缘。 一、丹田功 本派丹田功之法称“点火炼丹炉”(武火急烹与文火温养),采用的功架叫“立鼎封炉桩”(丹炉桩与金鼎桩)。此仅将“丹炉桩”与“武火急烹”介绍如下:

丹炉桩 因其形似炼丹炉,故名。两腿两脚并齐站立,双膝弯曲下蹲,但不超出脚尖。两成掌,相叠贴盖于小腹丹田处.(图1)要求:舌抵上腭,精神贯注,气沉丹田。 武火急烹 本法具有神速功效,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丹田神火(真元),打通全身滞碍之处,丹田有热气鼓荡之感。 1、按上述姿式站好,双目垂帘,留一点光亮感,眼观鼻尖,由鼻尖观心窝,由心窝观脐下小腹丹田内,想有一黄色“呀”字。燃烧以热。 2、松静观想,待呼吸平和,乃用鼻轻轻吸清气一息,深吸至满,同时小腹上提内收;气足后,猛从喉部咽下一口气,如咽物将气送往小腹丹田内,紧紧压往,提闭谷道,保持不呼不吸。如有漏隙,则仍用鼻息收之。一气下来,必令全身发热,闭气当尽全力,但不可故意用力强

憋。 3、实在闭不住时,仍不能一气吐出,吐快了,心气顿散,上气发虚,更不能松驰,一松弛,督脉气能突然失昏,必使头晕目眩,眼显金花,身体大虚。正确法应该紧握两拳,然后渐渐发声吐气,发“呀”音,这种音能使头部气能下潜小腹作功点,使气益中。每次闭息吐声后,需略有休息,使心脏狂跳渐缓,呼吸平和时,再行下一次闭息。 4、如上法闭上三至七遍,全身经脉大通,小腹内“呀”字黄色火焰引动腹内暖气洋洋,开始作主自己运动,此际宜放松,姿式不变,呼吸细匀而长,仍不时行轻微的咽气闭息,以打通尚有淤滞之细微脉结。练习此法,在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①小腹内有跳动感。②有热胀感,愈胀愈充实。③热气滚动感。④热气鼓荡感。⑤强烈鼓荡感:开合,渐渐大起大伏,强于肺呼吸,渐渐肺呼吸停止胎息产生,全身渐发热发胀。至此,宜行“日月精华”之法。练此功期间必须禁止性生活,否则丹田气无法升华,通关透窍无能为力。同时还要做固精止漏之功,以防夜失走丹。 此功虽是入门下手法,但病弱者不宜,另有法门;心脏功能不好者,禁炼;老年者当须行“生精强精”法。 二、周天功 习本派周天功可直接通周天,无须用意引气。小周天指打通任督二脉而言,只要按要领做,气就从命门开始沿督脉上行,在小周天路线上进行循环;大周天指十二经脉的循行,依法练习,气就自然沿大周天路线运行。 1、小周天功 ①预备式:两脚开立大于肩宽的两倍,两膝弯曲,坐胯松腰,成马步蹲桩。同时两臂从体侧缓缓上举,手心向上,直臂举至头顶上方时,反掌相合,慢慢下落,合掌当胸,略停片刻(图2)。然后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顺序逐对分开,双手放下,垂于体侧,并

中华剑术套路名称

中华剑术套路名称---续 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自选剑术、青萍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螳螂剑、通备剑、醉剑、宣化剑、七十三剑、龙形剑、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七星剑等。 刺剑撩剑劈剑腕花剑点剑崩剑云剑 武术剑,又称太极剑,以软剑为主,可做表演剑使用,均未开刃,长短按身高来订,28寸是男女最通用的一个尺寸,我们也可另外按您要求批量订制24寸,26寸,28寸,30寸,32寸等不能规格的剑,详情可与客服联系!订做按要求定价格,品质保证!特别注意本店所使用的不锈钢,统一都用铁素体类不锈钢材料,为铁磁性不锈钢材料,性能良好,只要保持剑刃干净,永不生锈,并非大家说的无磁性不锈钢材料,不锈钢材料不管有没有磁性都不会影响您的正常使用,希望大家购买前注意留意一下这一点。 (2009-02-01 10:55:12) 转载 标签: 武魂 昆吾剑 《武当》 龙剑 吉林市 杂谈 十二画及十二画以上:

(698)寒子剑(二十六式) (699)童子剑(二十八式) (700)混元剑(六十式) (701)混元太乙剑(《全械录·子母绵掌》) (702)浑元气功太乙剑(三十式)(《武林》总117、118页)(703)舒怀剑(《中华武术》总188期) (704)搜风剑(五十三式) (705)短剑(鱼藏剑)(三种二十一法) (706)短缨剑(三十七式)(吉林市刘师傅在秦皇岛学)(707)提袍剑(十九式)(《浙械录·北拳》457页) (708)提袍剑(四十二式)(《浙械录·北拳》457页)(709)简化武当剑(二十七式)(《武魂》总188期)(710)摄云十三剑(《武当》1990年第3期) (711)醉剑(五十四式)(《武林》总17—21期) (712)醉仙剑(《武当》1991年第3期) (713)短穗双剑(四十九式)(孙民杰、运冠霞编) (714)鸾凤剑(一)(三十七式) (715)鸾凤剑(二)(二十六式) (716)蟠龙剑(三十五式)(《剑术》蔡龙云)

武当太乙逍遥掌

武当太乙逍遥掌 武当太乙逍遥掌是武当派内家拳宗秘传功夫之一,以吐纳导引为核心,突出内功术之修炼。技法上突出了分筋挫骨、抓筋拿脉、点穴擒扑之术。行功走架低沉飘逸,自然流淌,独具道门仙家之风范。 第一式:紫气东来 动作要领:紫气东来式太极逍遥掌的一个起始动作,是一个武当派特殊的手型姿势。左手四指并拢、放于左侧、自然下垂。右手形成剑指,向下弯曲、延伸进行拉长、往后收。然后侧身推出。要求身正体松、呼吸流畅。武当派特殊的手形起势动作。 第二式:黑虎坐洞(合太极) 动作要领:黑虎坐洞是结合道家吐纳导引之术形成的一种武术动作。左脚向左侧开步、与肩同宽。两手放于身体两侧、垂直向下划弧。放松、要求两掌心对侧面。在放松过程中划一个圈。离身一寸左右。松肩、松肘、松腰、松胯。做下垂动作。它起着一个导气和身体连贯的作用。尤其是遇到擒拿术,发劲放松然后寻着机会趁虚而入,可以反败为胜,这些动作是一个贯气丹田鼓荡的过程。丹田吸、呼、吸、呼三次,所以手势从两侧开始放松,往前合,合抱之后身体慢慢伸直。吸气、腹部收回,呼气、丹田鼓荡。这是一个反呼吸,放松吸气、呼气连续三次。为行拳用功、行功走架打好基础。这个动作做完之后,两手收于两侧。 第三式:二龙戏珠 动作要领:两手沿腹部汇合,食指拇指形成一个圆形,上提至胸口膻中穴,两臂向外棚出,像围墙一样棚出,然后肘下落,以腕为轴旋转,掌心向外伸开,整个过程就像两条龙在戏珠,有滚转、拧、裹、钻、翻这么四个特点。拧有拧力、裹力,翻转,扑、按得有许多劲法在里面。要求:要放平、臂要平,腿要放平,形成一个四平式,八面支撑的姿势。头向上顶,气沉丹田,重点掌握两腿距离和力量均衡,手的翻转要松柔圆活,自然流畅。 第四式:河车搬运左式 动作要领:身体以腰为轴向左侧旋转,两手不动,转身九十度,右腿伸直左腿弯曲,脚趾扣地脚不动,保持落地生根之势,两手翻转向外划弧,同时两掌心向外,由下向前向上卷抱,卷抱到高于头部相平,然后重心后移坐于右腿。左腿伸直,两手顺胸前平缓下落。下落在胯两侧。重点在拧腰旋胯,九转还丹。手上、臂上、肩上、腰上、膝盖、脚下都有一个圈。形成九转还丹之势,这是武当道教玄门里面的一个特别要求。有九个圈出来,起于一个圈,落于一个圈,回身一个圈,转身一个圈,共九个圈。这是他非常特别的一点,它不同于太极拳,也不同于其他拳法,虽然动作缓慢,但它体现了道教玄门的九转还丹之势,又具有非常高的养生价值。对身体各关节的运转,平衡阴阳调和气血非常有利。重心随着在偏移,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武当太乙阴阳保健功

武当太乙阴阳保健功 原著:郭浩然 本文节选自《武当宝典》,据作者自述,此仅为“太乙阴阳术”中有关性保健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是尽可能不使性生活对身体及武功进境造成影响及损害。 1 基础保健功 第一项阴手增精 学者正身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徐徐弯腰双手尽可能垂向地面,愈低愈好。接着双手分别抓住两脚踝内侧,然后随起身站直双手也缓缓抚过两腿内侧。继续向上,两手经由两大腿根部左内右外抚于两睾丸及阴茎上(稍加大摩擦力)。双手不停继续向上到肚脐眼处,双手左内右外抚于脐眼上。此为一遍,重复20遍即可。第20遍结束时,双手抚于脐眼上先向左向下转圈揉36遍,在反向揉24遍。 第二项合掌增精 仍自然站立唯双脚并齐双手于胸前合掌十指交插,目视前方。接着双手一齐向左平移,同时臀部向右平移,头颈不动。接着再反方向平移,双手向右臀部向左。做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臀部向左右平移时要一腿站直一腿稍曲,使两个大腿内侧互相摩擦,左右各做20遍即可。 以上两个动作的目的在于增强练武者的元精,还要通过内功的修练使元精转化为元气,此即炼精化气的功能。 2 内功 具体练法:双手掌根稍用力顶紧身体保持不动状态,闭目内视掌心,要意念掌心相接处逐渐加热渐渐通红如火,而双手为红火所灼烤而发生抖动(可有意使双掌轻抖),抖动主要是前后抖,由轻微而渐剧烈到将要带动身体时,意念要使之渐渐放慢再渐渐停止,一般来说由开始轻抖到逐渐加快约抖81次,进入加快到剧烈抖动也为81次,由有意减慢到停止仍为81次。抖动停止后双掌徐徐上升到与口平齐时停止,十指由交叉而伸直然后由两拇指处开一道缝约一寸宽,此时张口将掌心之热气吸入口中咽下,送入小腹内,小腹隆起。如送入小腹感觉困难,可借助双手的下按动作,以两拇指轻轻按于壬脉两侧徐徐下行,到与肚脐平齐时停止,两手轻抚于小腹两侧。 接着开始进行腹部鼓荡,此时不须管呼吸一任自然,腹部进行收缩运动,先用力收腹要意念肚皮贴到后腰上,然后自然放松为一遍,共进行81遍。腹部鼓荡结束后仍如前进行揉腹,向左向下36遍,再向右向下24遍即可。 以上功法每天早晚(睡前)最少各做一遍,要大小便后空腹进行。 3 性保健功

以下是练习武当太乙游龙拳注意的要点及常见的错误

以下是练习武当太乙游龙拳注意的要点及常见的错误 1.预备式 要领:身体自然直立,两脚稍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精神放松,呼吸自然,眼睛平视 前方。 注意:要注意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就是全身放松、头颈正直、身体中正、不偏不倚:调息就是呼吸自然平稳,深长细匀,腹式呼吸:调心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情,思想安静集中,排除一切烦恼和不愉快的事,心里做到无我无为,万事皆空。 常见错误:挺胸、塌腰、抬头、低头。 2.卧龙伸筋 要领:弯膝弯肘,两掌收至小腹前,掌心向内;腰微右转然后左转,同时,两臂向两侧打开,掌心向后;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身体重心前移,两臂外旋,掌心向前,两臂与身体成45度,两臂向前合抱,同时,右脚尖轻触地面,画半圆收至左脚内侧;腰慢慢右转,右脚继续画半圆向右伸出,脚跟着地,同时,两臂向两侧打开,掌心向后;腰左转,面对正前方,两腿直立,同时,两臂打开伸直,高与肩平,掌心向前;双膝慢慢弯曲成马步,同时,两臂向前合抱成圆,掌心向内;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两臂向两侧打开,肘微屈,成圆状;重心后坐,右膝微弯,身体右转,两腿直立,面向前方,同时,两臂向上向两侧打开,伸直,高与肩平,掌心向前;双膝慢慢弯曲成马步,同时,两臂向前合抱成圆,掌心向内;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臂向两侧打开,肘微屈,成圆状。 注意:手、脚、身、腰、眼的协调,同时到位,身体要中正。 常见错误:手脚不能同时到位,转腰时重心移动,身体不正。 3.道袖双舒 要领:身体重心前移,上身要正,右腿慢慢直立,在这过程中,左腿伸直从后摆至前方,脚尖勾起,同时,两臂向上抬起,两肘微屈,高与肩平时,两前臂由后向前画圆砍出,掌心向上,高与眼平,两臂与肩同宽。注意:两脚和两手同时到位。 常见错误:右腿先直立,左腿再摆动;脚和手不能同时到位;两臂向后伸直了再直臂向前摆动。两腿不能伸直。 4.无量天尊 要领:左腿往回收的时候,不要往下落,同时,右膝微弯曲,两臂用肘往后收;身体左转,面对前方,两腿直立,两掌从腋下往下插,两膝弯曲成马步;身体右转成右弓步,两掌从身体两侧插出,掌心向前;身

点穴术秘传

点穴术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无人能窥其全貌。而其中尤以点穴术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难识庐山真面目。现在我们来稍稍揭开其面纱,一睹其风彩。 点穴术是一种通过点击对方穴位阻截气血,从而伤其内脏,使对方身体机能失调,达到致伤致残致死对方的技击术。 点穴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在人体的内部与体表之间以及内脏相互之间,体表各部位之间存在着一个沟通联络并运行气血津液的经络系统,在经络上遍布着大大小小三百多个穴位。气血就在这些经络和穴位中按照次序,循环不息。而气血在经络穴位中的充盈程度依季节和时辰而不同。如果某个穴位成果条经络受到创伤或阻截,则必然骤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相应内脏的功能,进局使全身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受到损害。 点穴根据击打方式大体分为三大类:即阳刚性点穴法、阴柔性点穴性,器械点穴法。下面分向述之。 一、阳刚点穴法:阳刚点穴法即以刚力猛和点戳对方穴位。这种点穴方法在许多内外家武术门派中都流传有,但都是当作最高机密深自珍藏,仅为极少数人掌握,濒临失传。 练习点穴术首先要求识穴。即要把全身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和365穴位的位置认准。并且要知气血在经络的运行顺序及在十二时辰中充盈于什么部位。只有熟识,以上经络穴位才可言点穴。在此基础要求练的是自身的功力。首先应该修习内功,以使自己气血充盈并增强整体爆发力。然后修习手指硬功,常用方法有指禅功、鹰抓功、插沙功、戳扳功,总而言之要增加手指硬度和点击力度。也有一些用肘部脚尖点穴的,则要练习时功,脚功。 在点击手型上有金针指(食指)、金剪指(食中二指并出)、鹤嘴指(中指拇指上下压紧中指)、凤眼拳(突出食指第二关节)等,也有用肘尖、脚尖点穴的。 接下来要练习准确度,可以悬一棉球,以各种手型配合身法步地击点之;也可定一木人桩,上标各穴位,以各种身法步法配合乎法点击。另外可以练习一些套路,以增加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也应当练习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单招,反复练熟,进而熟能生巧,实战时做到有感之应。最后找一同伴模拟实战,以增加距离感和时机感,并感觉一些实战气势氛。当然,首先要注意安全,要穿上护具。 二、器械点穴术:器械点穴术只是以各种手型代之的器械,以增强硬度和打击力度。其基本原理和修练程序和刚阳点穴术一样,专门的点穴器械有判官笔、点穴镢等。 三、阴柔点穴法: 阴柔点穴法即以阴柔内劲点摸对方穴位,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穴位受损,伤敌于无形。阴柔点穴术目前所知仅有武当字门拳有此秘法。武当字门拳目前仅在江南的某些地区秘密流传,掌握此门拳术的人深藏不露,不求闻达于江湖,因此都是籍籍无名,不为人知。字门拳是一种内餐兼修,软硬并练的好功法。在功力上它要练内功硬功,在劲路和手法上却走阴劲柔劲,有些外形劲路甚至和太极拳相似。表现在点穴术上,它以内功硬功为基础功夫,以阴劲暗劲为高级用法。字门拳点穴术有阳刚点穴法,但它更为独到之处是阴柔点穴法。字门拳点穴法又叫五百钱。不家个俗称叫“摸人”,其内涵意思都是点穴时人不知鬼不沉,伤人于无形。修练阴柔点穴术,首先修练阴柔指劲。主要功法有把手和抓?子,和另外一些特殊练功法,据说前人功夫深的,乎指头变得如透明一样,把手指放近身上,有股阴冷气直透皮肤里。字门拳秘传有一些穴位,配合不同的手型、手法,在不同的时辰中,抓好时机抚拍其上,即可使阴劲透入对方穴位,使其经络受阻,内脏

武当太乙内丹功

武当太乙(纯阳)内丹术(站桩) 育丹功 第一节预备功 姿势:两脚平行站立,两脚距离与肩宽,两膝微曲。腹微收。身直,头正。微收下腭。上下齿轻轻扣拢,口微合,眼微闭。松肩,两手臂自然下垂。整个姿势要以舒适自然为度。此为无极桩。 呼吸:自然呼吸。 功法:全身放松,一点不用劲,排除杂念,意守两手心劳宫穴,静站三分钟。 【说明】:意守劳宫有定心安神之作用, 比意守其他穴位更易于入静。乃太乙门秘法。 第二节放松法 (一)三面放松法:所谓三面即身体的前面、背面和侧面(两侧,包括手在内)。炼功时,先放松前面,意想从头顶百会松,面部松、胸腹部松、两脚前面松、一直松到脚心涌泉,同时默念“松”字。再松背面,由头顶百会经脑的后面、背、脚的后面,一直松到脚心涌泉。同时默念“松”字。最后放松两侧,还是从头顶松到脚心,同时默念“松”字。按前面、后面、侧面的顺序,三面各放松一次为一遍,共八遍。

(二)整体放松法:炼功时,意想整个身体从头松到脚,同时默念“松”字。反复做八遍。 【说明】:一、以上两种功法,初炼时不管呼吸。待功法熟练后,再配合呼吸,即呼气时,意想放松,并默念“松”字。二、功法熟练后,可直接炼整体放松法。 炼功时,要求全身柔和,一点不用劲。三面放松,主要炼肌肉的放松。整体放松,不仅炼肌肉的放松,更重要的是炼身体内部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统的放松。五脏六腑,经络血管,里里外外,无一不轻松柔和。越轻松柔和全身气血就越通泰,周身气血畅通,全身细胞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同时还可顺利排除人体内的废物,有利于新陈代谢,增强全身各细胞的生命活力,从而延长人体寿命。 放松法分两层炼:一从体外到体内,无处不放松,不柔和。使周身气血通泰,利于排除病气,对治疗慢性病,有良好的功效;二从头松到脚。引导气血下行,对治疗头部和心血疾病,以及消炎去肿毒,有着积极意义。 第三节洗髓法 本功从外到内,分五层洗。 炼功时,意想太空中,有一股清泉,从头顶往下淋洗,好像沐浴一样,从头一直洗到脚心。第一层洗皮肤。意想清泉从头顶洗下来,边洗边想把皮肤上的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接着炼第二层洗肌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第一段: 1、起式:重心下沉,脚尖点起,左脚迈开成马步;两手合到腹前下沉,抱球提至胸窝,翻腕沉至膝盖前,两手合掌从两侧提至肩平,沉肩沉掌;合掌至头顶,翻腕下沉膝平,收起向手穿掌下沉勾手提于同肩宽。 2、退步崩式:两手交叉(左手在上),抱球扣脚收脚成丁步,转身左脚向斜脚迈步前移,马步弓掌。 3、揽雀尾:翻掌后座,扣脚抱球收脚,迈步按手,按手一插二插收脚,翻腕提膝弓直收回,重心下沉,上步马步送掌;转身翻腕收脚点起,后撤弓步带掌至后右斜角,后座穿掌收左脚,下沉扣脚抱球正前方。 4、正单鞭:左掌外翻,右手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脚尖崩直后收回,重心下沉,左脚迈出,掌心朝里向外旋转分开左弓步。 5、提手上式:后座扣脚,左掌由后向前穿出成正马步;翻腕收脚勾手蹬脚崩直;收脚抱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抱球,左脚迈出,马步成掌。 6、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举左按左脚前点。 7、左搂膝拗步:右掌旋下,左掌向上成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与肩平,重心下沉,左脚迈开,搂膝推掌。 8、右搂膝拗步:跟步后座,撇脚转身带掌成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右搂左推。 第二段: 9、倒转肱:拨掌后座,转腰右掌从拳位向左西下插,左插扣脚,拨掌后座,两手收至拳位,送掌提膝,两掌心朝上。重心下沉,右脚后退,左掌收至拳位向膝盖下插,二插扣脚,拨掌收脚,两手收至拳位,掌心向上,送掌提膝,脚尖崩直。 10、斜飞式:重心下沉,左脚向斜脚退步,转身右掌下插,二插收脚丁步。右脚后退,转身右掌从心窝送出成右弓步,掌心向上。 11、虚步亮掌:右掌翻掌,左掌收至拳位从腋下穿出,左脚前点成虚步亮掌,两掌心朝前。 12、提手上式:右掌穿出,左脚后退,带手收脚,两手收至拳位,勾手提膝蹬脚。收脚抱球,重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翻球收脚,掌心相对。重心下沉,左脚迈开,马步成掌,掌背相对。 13、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撩左按,左脚前点。 14、左搂膝拗步:右掌下沉,左掌上托,收脚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上托,迈步搂膝推掌。 15、海底针:按掌收脚,一插二插换脚三插上步,成右虚步。 16、闪通背:重心前移,摆脚翻左架右,两拳心向上,马步。 17、上步搬拦捶:跟步合手(左手在上),后座转身收脚,上步带拳冲,两拳交叉与肩平,拳背朝上(左手在上)。 18、揽雀尾:跟步后座,两手收至胸前,推掌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左手从右臂上方穿出,右掌托

“武当太乙(玉清)明目功” 周壮

“武当太乙(玉清)明目功”周壮 白天(卯时到申时)练习。练时需面对东南方巽位。 一、太虚无极(起势): 1、姿势:自然站立,两脚与肩等宽,双膝微曲,两臂自然下垂,十指自然弯曲,下颌微收,两齿轻闭,双目微合;自然舒适,自由自在。此为“太虚桩”,是本功的总势。 2、功境:全身的皮肤、肌肉、骨骼、关节、血脉以及每一个毛孔放松,从上往下,由里往外,一层层地放松。全身犹如浸在温暖的春风中。大约放松1分钟。接着意守劳宫穴静站2分钟。 3、呼吸:自然呼吸。 二、巽风初起: 1、姿势:站“太虚桩”,两手从体侧上升至头顶,呈抱球状,(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掌心斜向下45度)略停。经体前缓缓下落。 2、功境:朗朗晴空,东南方碧气成云,缓缓下降,由头顶百会穴进入体内,经中脉下降至会阴穴。然后分成两支,由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的中央位置下降至涌泉穴。两手下行的速度要与意念的速度一致。 3、回复“太虚桩”。意想碧气过后全身上下内外全都充满了青碧色的气光。 4、呼吸:自然呼吸。 三、休门传真: 1、姿势:接上式,两手心相对,与肩同宽,正体前缓缓抬起,至与肩平,停置不动。

2、功境:意想自涌泉穴升起一团白光,至足跟并沿着腿的中心上升,速度与两手上升的速度一致,至会阴穴合二为一,成为一团大的白光团。白光团由会阴穴沿中脉上升至中丹田(膻中穴入内一寸三分)。 当两手上升到与肩同高时,白光团分而为二,沿着手臂中心行至劳宫穴,白光汇聚于两手之中。意含集中在这团白光上。渐渐两手也融化于白光之中。 3、呼吸:自然呼吸。 4、保持3分钟左右。 四、两仪开合: 1 、姿势:接上式,两手置于胸前,手心相对,与肩等宽。两手向中间慢慢地靠拢,当移动至两手相距约5厘米时,两手轻轻拉开,返回原处。如此一开一合为1次,连续做18次。 2、功境:意想两手间的白光团随着两手的一开一合,互相感应也一开一合。 3、呼吸:两手相合时呼气,两手分开时吸气。 五、扶正驱邪: 1、姿势:接上式,两手合拢时,翻手心向上,在胸前如捧物状,向上移动,使两手心正对双眼,手眼相距约5厘米。手停在眼前不动,约3分钟。 接着,两手慢慢向外向下斜向拉出约20厘米。然后,两手上抬至手心与眼同高,再向眼部运动。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如此一贯一拉,连续做9次。 2、功境:两手捧气贯目时,意想两手各捧着一团白光,发出灵气,灵光照亮双眼。 两手拉气时,意想手中的灵气、灵光把眼内病气拉出体外,并被灵气、灵光驱散;两手返回时,意想手中灵气、灵光灌入双眼,使双眼明亮闪烁。 3、呼吸:拉气时配合呼气,贯气时配合吸气,两手捧气时自然呼吸。

寒山内功七式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 武当太乙门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虽然高超,但后继艰辛。祖师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势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势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 详列如下: 第一节:掌托日月。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第二节:卷翅斜飞。开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第三节:展翅冲霄。开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通天彻地。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第五节:手掐太极。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六节:玉鉴杨明。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第七节:丹凤朝阳。开任脉。 第八节:鹤眠拜斗。开督脉。 二、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功法要领释译 (动作要领作用) 每日行功次序。第一式掌托日月,可按每人行功时间而定,如时间充足可将十二正经的六式配任督一式按早晚各练一遍(共七式练习法)。倘若时间不足,可以将调三阴(手足三阴亦为六阴)三个式子和调任脉一式在晨时练习。即午前为阳而炼阴,午后为阴而炼阳,晚上炼调三阳(手足三阳合为六阳)三个式子和调督脉一式。 前三式调阴经的动功,要联贯一气呵成。动作先以流水行云为标准,继而放慢速度。随着内气的潜行逐渐缓慢,只要感到潜气内动,而外形相随则可,每式练4~6次。中途以神意不断为佳。后三式调阳经的动功。按要领要求站好,当觉得不易坚持就停止。改站第二势,调任督之势也如此。以自然为度不要免强,顺其自然。随着每日练功时间的累积,自然会有切身受益的感受。 从传统学术观点看,祖国的太极易理,把人身的气脉循行,分为纵横演示而名为经络,又有主经,又有毛络、孙络、微络。大大小小每一阴阳的交注为一循环,即为一太极,称作一轮。而人身分为阴阳两大部分。任脉统领人身手三阴、足三阴六部阴经的总汇。督脉总辖人身手三阳、足三阳六部阳经的督营。任督二脉的一阴一阳的循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内气交注,丹经上称为小周天。在十二正经、任督二脉,正常的阴阳交注,内气循行的基础上,自然而导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同时运转。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周天循行。 人身中周身气脉交注的阴阳平衡过程中,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展示出新的生机平衡。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是我们的先人历尽千百年切身实践所得到的内功升华。通过特定的姿势活动来调节人身经脉的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精确循行,阴阳气机的交注。随时改善人体与自然宇宙交注的不平衡,随时调节身心活动,用来达到内功精修的主要方法。除去在武技内功上的修持而外,则即使在内景境地的精进层次,是不可多得,没有偏废的行功。古人留传下来的这些精品,即便我们不去作更深的探索体会,但究其保健强身、治病疗疾、

武当熊门七心活气功功理功法

武当熊门七心活气功功理功法 气功, 功法 七心活气功,是传统的动功功法。本功法运动量大,更适宜青少年锻炼。 第一节准备动作 准备动作又称“平气”动作。具体做法:两腿直立并拢,两手自然下垂放腿侧,身躯正直,身心俱要放松,两目平视。两手握拳,拳心向上,两拳并排置于二两乳下,拳尖相对。然后两拳向两侧平划分开,并同时吸气,拳心仍向上。接着收拳轻击两胁,击时拳心仍向上,并同时呼气(图2—1)。呼气后,由拳变掌自两胁向下分开,边吸气。两掌边向外上缓慢划圈,上举超过头顶,两掌心相对。然后两掌心向下,指尖相对,慢慢将双手降至小腹前,同时慢慢将气呼出(“活气功”整个过程,只有这一动作柔慢呼气)。在慢呼气同时两脚自然分开,站成内八字,与肩同宽或稍宽些(图2—2)。做任何一功之始和收功,都要作此准备动作(也称平气动作),正六把有点不同(详后)。 第二节正七功 一功:气行下丹田(小腹区) 准备动作后,左手叉腰,四指紧贴腰部,拇指朝前,虎口向下,右手伸向右侧,掌心向下,掌背与肩平,上身也右侧微仰,眼望右手指(图2—3)。接着右手往下压,同时吸气,弯腰。右手继续下压,绕过两脚尖,从左侧上来,变掌心向上,经左至头左上方,掌心朝前变手指为虎爪形用力带于右耳边(同耳平),同时呼气(图2—4)。连做七至十次, 换右叉腰,动作同前,次数要相等。 二功:气行上丹田(胸部) 平气后的双手仰掌端平往上托至头顶前,接着带下左耳边(同一把一样,但此把双手齐带),同时呼气。然后右掌变熊掌,左掌变鹰爪状。下身不动,上身左转,右手亦向左转与肩平,左手向右后转。然后左右手同时向右侧甩动,两手平右肩,手心向下。随即向前弯腰,胸部向前下方。带动双手掌下压,掌心向下,贴近地面时两手下垂成鹰爪状,同时吸气(图2—5)。吸气后上身缓缓直起,两鹰爪手缓缓拉上至头顶,之后又向两耳旁用力打带,与耳平行,掌心朝前成虎爪状,同时呼气(图2—6)。呼气毕,换左手变熊掌,右手变鹰爪状,重复上法。左右手交替轮换锻炼,时间不论,适可而止。 要点:弯腰吸气时两膝不能曲。 三功:气行背路(背部、腰部)平气时两脚平拢、双手向两侧伸展与肩平,掌心

武当太乙铁松派“大字桩”练法

武当太乙铁松派“大字桩”练法 南京郭连成 武当太乙铁松派“大字桩”归属武当太乙门十三桩,即大字桩、虎踞、龙盘、山猿守门、抱圆归一、心字桩、掌运太极、黑熊荡背、鹭鸶学步、铁翅神鹰陆地飞腾法、千斤坠、九九回阳、混元一气。大字桩为太乙十三桩之首桩。 作为太乙十三桩之首桩,大字桩功法的修炼是为太乙门其它桩法及功法奠定基础的,其桩的武学作用与内功技法在十三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太乙十三桩作为太乙门的宗传课业,为太乙门入门之必修桩法,并有专修桩法列入其中。先祖留下太乙十三桩之十三个桩法供太乙学人习练,其每一桩皆有各自的作用与奥秘,不可漏缺一式。先祖立意高远,绝无冗赘,此十三式已至简至极。由此笔者提醒学人,习练太乙十三桩一定要全面,太乙十三桩每个桩法各有其内涵与功用,不能只专练大字桩而偏废其余桩法。因为一桩一式构不成完整的修为,其中必会有所缺陷。全面系统习练太乙十三桩之桩法并研习其理法,才是真正的坦途。 在铁松传统中,大字桩是门内单传“以武人道”首选功法之一,也是铁松派功法的试金石和试“心”桩。一直以来,先辈们往往以大字桩的站桩修为来检验习功者事武修道之心,断定其自身隐存的韧性与倦怠。武当历来留有“以武挡天下求道者”之戒之旨。以武挡道,即以武来磨练求道者之意志,检测其求道之虔诚度与勤奋度,观其品格之优劣,察其身体素质之强弱(如同精选运动员),并探其是否心存师法祖之念。大字桩如同试金石,以验石(习练者)能否成金(是否可入道修为);大字桩又是试心桩,试其学人心态能否端正。大字桩难度虽在十三桩中远远不能称最,但亦不应小视。大字桩桩架难度大,修炼过程异常艰辛。在站大字桩过程中,随站桩时间的延长而产生身心内外的痛。那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痛,痛彻百骸,如裂肉刮骨。人们常说度日如年,而此时的度秒也绝非易事。这是对习练者心理与生理的极限挑战,是对习练者意志与恒心的绝对考验。大道至简,然得道弥坚。大字桩由此可以试“金”,可以试“心”。 一、桩形 大字桩,顾名思义,取汉字“大”字之形,由一横、一撇、一捺构成桩架。在大字桩中,两臂伸直贯通胸背为“一横”;从头部始,连接颈部、上体、胯部,再至一腿一足为“一撇”;而与其另一腿一足则构成为“一捺”。练时两脚分开,双臂侧平举,双掌心向下,双足左右开立,其双足之外缘与两手腕部垂直为一线,目光平视,或远及地平线,或目及身前稍远处,功架基本形成。再进行身体的微调,先用“铺”字诀,也就是全脚掌铺地,重心在整个脚掌;次用“夹”字诀,双膝微内扣一下,然后放松;三要“顶”字诀,大椎穴向上提一下,然后放松。此应依师所授心法而定,这样基本已成大字桩桩形了。如此平心静气地站下去,自会产生诸多体内触感及排“湿毒”,壮内元。千万不可以功法至简,而生轻视之心理。 太乙主字。大字桩以“大”字成其桩形,是纳字人桩,以字为拳架之典型。桩法似乎是教者易教,学者易学,教学皆易,但蕴涵在其简易桩形之理法的个中三昧却非数笔可言。 二、功用对于大字桩的功用,师尊李兆生先生曾说大字桩是万能校对表,它可校正自己因练功所带来的偏差,是还原法,是引气归元法。十二正经、五脏六腑、孙络毛络因练功出现

武当太乙玄门剑动作图案解析

武当太乙玄门剑动作图解 一、起势:1、剑指从身体右侧向上再从头顶左指,同时开右步、身 左转、眼左视。(南) 2、右转身,翻剑提左膝。(西) 3、右独立左转、左虚步。(东) 二、青龙出海:1、左歇步交剑。前迈右步抡劈点剑(东) 2、分左脚回抽。(东) 3、左腿前跨并右步下刺。(东) 三、拨云见日:横迈左步圈剑右上撩击。(南)

四、恨福来迟:圈剑上抽、右独立架剑。(西) 五、紫燕穿林:落脚左下挂剑到身体左侧与左臂交叉。 六、尺背单鞭:向右横开右步、同时剑上挂至剑尖转向右、分剑发劲横刺。(南)

七、天边摘日:回身左独立左刺,上身前倾右腿向后高抬双手棒剑向前平刺。(东) 八、袖里藏花:右脚落于左脚后侧,双臂向右上回收,收左脚至右脚同时抽剑回带再弧形下落至怀中,左手剑指直接下落达在右手腕。(东) 九、进步中刺:左弓步前刺,剑指上扬于前额上方。(东) 十、海底捞月:右转身右下抽剑上撩。(南)

十一、马后扬鞭:转身右弓步向身后抡劈点剑。(北) 十二、怪蟒入蛰:回身左虚步圈剑左下截。(西) 十三、野马分鬃:高踢右腿分剑。(西)

十四:回身取宝:向前偏右落脚合剑。(西) 十五、金凤寻巢:歇步推剑即歇步下蹲分剑、推剑。(北) 十六:灵猫捕鼠:向右大转身平扫、圈剑左歇步抱剑。(东) 十七、白蛇吐信:迈右步弓步前刺。(东)

十八、分剑翻劈:左脚跟半步、同时圈剑弧形抡剑至头左侧主方,再 迈右脚弓步抡下点剑。(东) 十九、太公钓鱼:1、向后下抽剑左脚前迈点地成左虚步。(东) 2、向左前上方转腕拦截。(东) 二十、顺风扫叶:向右大转身、右手转腕与腰平、随转身横扫剑、渐转身渐成右歇步下蹲时剑由前向身后下方斜削。(西) 二十一、透风宝剑:1、保持歇步,向上向前弧形抽剑高过头顶、同 时剑指收回至右胸前,然后弧形向下向身后 回抽至腰间、剑尖转向前于身体右外侧下截,

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

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 (游玄德演示) 第一式:无极桩 两手下垂,自然站立,独立守神,中正安舒,虚领顶劲,面南背北。 动作要领:在武当太极内功修炼当中,很重视南北极子午向,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养生秘要:醒神安脑、引气归元。 图1 第二式:抱元守一 左脚左移,两脚与肩同宽、平行、足心含空、男左女右,两手合抱,拇指相对成圆状,顶天立地,头部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动作要领:身正,体松,气顺,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撑。 道家养生秘要:掐诀凝神、鼓荡丹田. 图2 第三式:开太极(图3、4、5) 两手从身体两侧分开,如铜钟式,有气感后,慢慢伸展,至两臂展平与身体成大字状。手心向下外转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头顶,中指相对节节贯穿经面前下沉至丹田,两手以腕为轴外展,十指向前。 动作要领:两手分开自上而下划圆,须一气合成,配合呼吸。 道家养生秘要:伸筋拔骨、气贯黄庭。

第四式:金龟戏水(图 6 ) 接上动,松腰屈腿下沉成马步,两手掌心向下向前棚起,两腿直立,随即沉肩垂肘如金龟戏水下沉,双手收于丹田处,合抱于胸前棚出。 动作要领:太极有八十一个劲,此动作是个翻转劲,须周身协调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养生秘要:任督通关、升清降浊。 金龟戏水图6 第五式:怀中抱月(图7 、8 ) 两脚成马步,腰右转,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在随身体右转,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圆转中正,切记低头弯腰。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怀中抱月图7 图8 第六式:拨云见日(图9 、10 ) 接上动右转腰,两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过眉,左手在后,低不过胸,左脚内扣,右脚外摆,两手分开,内旋挤出,掌心向前,左脚跟步。 动作要领:动作变化须自然圆活,力整。 道家养生秘要:转腰强肾、益寿延年。 拨云见日图9 第七式:陆海奔潮(图11 、12 ) 退左脚,两手下捋收于胯根,双手合抱棚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婴儿状,左脚蹬,右脚弓步。 动作要领:下捋时忌低头,弓步时须全身贯力。 道家养生秘要:气运周身、培元固本。 陆海奔潮图10 图11 图12 第八式:怀中抱月(图13 ) 右脚内扣,左脚外摆成马步,右手掌心向下合于胸前,左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上下连贯。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 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