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基本理论与实践

theory:A theory is a formal idea or set of ideas that is intended to explain something. If you have a theory about something, you have your own opinion about it which you cannot prove but which you think is true.

翻译课的重要性:八级TEM8,MTI,毕业求职

1.1 翻译的定义

翻译translate词源考察:translate→拉丁词translatus,translatus是transferre的过去分词,transferre意为carry或transport。

In short, inside or between languages, human communication equals translation. (Steiner, 1998:49) To understand is to decipher. To hear significance is to translate. (Steiner, 1998:xii)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受体)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 et al., 1982)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r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TL). (Catford)

Translation is, of course, a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 All rewritings, whatever their intention, reflect a certain ideology and a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pulate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in a given way. (Lefevere, 2004)

Translation as an intentional, interpersonal, partly verbal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based on a source text. (Vermmer, 1989)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郭沫若)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出的思维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黄忠廉,2000)有关翻译的隐喻:画家,媒婆、叛逆者、征服者、普罗米修斯、翻译机器

transcode, transcreate, transcribe, transfer, transform, transfuse输血, translate, transmigrate, transmit, transmute, transpose

rebegin, rebuild, recapture, recast重铸, reconstruct, recreate,

reevaluate, re-express, reform, reimagine, reinvent, remake, render, reorchestrate, rephrase, replace, represent, reproduce, resurrect, reword, rework

1.2 翻译的类型

1)从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角度来分类,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

2)从涉及到的语言符号来分类,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3) 从翻译的手段来分类,翻译可分为口译(ora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笔译(written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4) 从翻译的题材来分类,翻译可分为专业文献翻译(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和一般性翻译(practical writing translation);

5)从翻译的处理方式来分类,翻译可分为全译(full translation)、摘译(partial translation)和编译(translation plus editing)。

1.3 翻译的功能

Tower of Babel

the Buddhist Scripture; the sutra:Sanskrit→Chinese

Bible Hebrew→English

Marco Polo:Christianity引入中国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严复-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

1.4 翻译的过程(阶段,因素)

翻译过程通常按照时间顺序被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有些学者认为理解(原文识解)和表达(译文重构)是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范仲英,1994:173;Wilss,1982:80)。

法国释意学派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和原文信息内容的重组(reverbalization)三个阶段(许钧、袁筱一,2001:163)。

Nida(2001:108)提出了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说:1)原文的分析;2)从源语到目标语的传译;3)目标语的重组;4)译文的检验。其中“分析”一步最为复杂、关键,是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谭载喜,2004:237)。

王宏印(2007:4-8)将翻译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

阶段、校核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包括长期准备和近期准备,实施阶段包括理解和表达,校核阶段包括初级校核和高级校核。

随着翻译实证研究的进展,亦有一些学者根据翻译过程的实证数据,将翻译过程分为前写作(pre-writing)、写作(writing)、后写作(post-writing)三个阶段(Englund Dimitrova,2005a:21);

Jakobsen(2002)则将翻译过程分为定位(orientation)、初译(drafting)、修订(revision)三个阶段。

翻译过程涉及什么主体和要素?

Source text→translator→Target text

Initiator, client, writer, source culture, ST readers, translator, TT readers, target culture

As an interpersonal activity working on texts (of whatever length or fragmentary status),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involves the creation of the following two-fold functional competence (cf. Pym 1991):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a series of more than one viable target text (TTI, TT2 … TTn) for a pertinent source text (ST);

?The ability to select only one viable TT from this series, quickly and with justified confidence.

e.g.

They usually start with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on a ship heading for a place they can only imagine.

The Dutch fared better in Taiwan until they were supplanted by the Chinese.

1.4 翻译的标准

文质

玄奘五不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

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目的论读者

1.5 翻译的方法

直译意译

归化异化

有关翻译本质的再认识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 J our nal of T r anslators f o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1N o .3 [收稿日期]2000-09-04 [作者简介]杨大亮(1952-),男,上海电力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张志强(1964-),男,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 翻译本质再认识 杨大亮 (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200090)张志强 (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河南453002)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翻译本质的讨论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翻译,认为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同时,作者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不宜简单地说翻译是艺术,更不能说翻译是科学。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艺术和艺术性,科学和科学性,不能混为一谈。[关键词]翻译本质;定义;科学;艺术;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41(2001)03-0007-05 翻译本质是译论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译界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尽管有人想在20世纪给这场争论画上句号,但争论还在继续。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对此也有所想,写出来就教于译界诸家。 一、翻译定义评述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人们对翻译这一“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主要见诸于人们给翻译所下的形形色色的定义,因为“定义”是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因此,为了洞察翻译的本质,笔者拟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翻译定义,进行简要的评述。 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 ent of tex 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 aterial in ano ther language (T L )。 (Catford ,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端是“源语”,一端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不提翻译过程,很难说它切中了翻译活动 的实质。 奈达则认为:“翻译是指首先从语义上,其次是从文体上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在译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1964)与上一定义相比,这并没什么根本差别,它只是把上一定义中的“对等”具体化了一些而已。费道罗夫引进到中国的时间其实要早于以上两位(50年代初),费氏在回答翻译是什么时说:“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传达的忠实和全面是翻译区别于转述、简述以及各种改写之所在)”(蔡毅,1995)可以看出上面两位的“等值论”其实正来自费氏的“忠实”、“全面”。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它活动的根本区别,它们所区分的只是不同类型翻译之间的一些量的不同和质的不同,它们把不忠实、不全面、不对等的翻译都排斥在翻译之外。其实,“摘译”、“编译”之类的活动都还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费氏在80年代对其翻译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的言语产物用另外一种语言(译语)予以再现”。“翻译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蔡 ? 7?

比喻的翻译

比喻的翻译 1.比喻的分类 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e like a spirit. simile The diamond department was the heart and center of the store. metaphor Only a knife can save the patient's life now. metonymy Many eyes turned to a tall, 20-year black girl on the U.S. team. synecdoche 2. 比喻的翻译 1)保留喻体-- 直译 as ice as cole 冰冷 as hard as rock 坚如磐石 as blind as a bat 瞎得像蝙蝠 as cheerful as a lark 像云雀一样快活 I wish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 但愿我的马有你的嘴那样快。 Joe, a clumsy and timid horseman, didn't look to advantage in the saddle, "Look at him, Amelia my dear, driving into the parlor window. Such a bull in a China shop I never saw." 乔胆子小,骑术又拙,骑在鞍子上老不像样。“埃米丽亚,亲爱的,快看,他骑到人家客厅窗子那儿去了,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的,真是大公牛 闯到瓷器店了。” 2)更换喻体--替换法 as happy as a cow 高兴得像只云雀 as stupid as a goose 笨得像头猪 as close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put all the cards on the table 打开天窗说亮话 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 偷鸡不成蚀把米 She had as high an opinion of herself as if she were goddess, and treated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关于翻译的本质,圣经中的一段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创世记》第十一章记载:诺亚逃过洪水劫难之后,东迁到示拿,并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大平原,就在那里从事生产,繁衍子孙。那里土地肥沃,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兴旺,后来成了人口众多的城镇。因为祖先们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决定动手修筑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防水患。他们学会用石料、烧砖与石灰等材料建造高大建筑物的技术,很快把塔建得越来越高。按计划,这座高塔非常庞大,要能容纳全城的人,因此高度必须达到天顶。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决定亲临人间看个究竟。当他见到塔身后,又惊又怒,心想,刚刚繁荣起来的人类,就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将来高塔直通到我的宝座如何了得。他决定施神术搅乱示拿人的语言。这样,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彼此不懂对方的话,工程便无法再进行下去,并且发生了许多纠纷,结果是塔未建成,弄得一片混乱。最后,大家只得按语言结群,散居各地。人们丢下工具和材料,承认这是“渎犯上帝”的一种惩罚。这座建了一半的塔,被称为巴别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世界各民族语言来源的故事。而翻译因着这则故事而带上叛逆的色彩,它让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能够跨越上帝耶和华在他们之间设下的语言天堑,继续建造通天塔的未竟事业,实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同。 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叛逆,但不是对上帝的叛逆,而是对原作或原作者的叛逆。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叛逆,不是译者有意为之,而是译者无奈的选择。叛逆,毫无疑问,是翻译固有的属性,但是否就是翻译的本质呢?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是决定该事物成为该事物并同其他种类的事物相区别开来的质的规定性。那么,翻译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翻译的本质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如此完备地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沈苏儒,1998:120) 巴尔胡达罗夫: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话语),在保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蔡毅,1985:1)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沈苏儒,1998:131) 卡特福德: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廖七一,2001:128) 沃·维尔施: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处于创造和再创造这个“高压区”之中的转换活动。(桂乾元,1995:59) 季羡林、许国璋: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CD1《语言·文字》卷“翻译”条目) 张培基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英汉翻译教程》绪论,1983) 许均:在某种意义上,翻译就是求“真”。限于字面的翻译,能否传达词语及词语之后的“真”?在我看来,思与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翻译所固有的“求真”的本质,应该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翻译,就其根本,是翻译意义。(《辞海新知》,2001年,第5页) 蔡毅: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基本理论与实践 theory:A theory is a formal idea or set of ideas that is intended to explain something. If you have a theory about something, you have your own opinion about it which you cannot prove but which you think is true. 翻译课的重要性:八级TEM8,MTI,毕业求职 1.1 翻译的定义 翻译translate词源考察:translate→拉丁词translatus,translatus是transferre的过去分词,transferre意为carry或transport。 In short, inside or between languages, human communication equals translation. (Steiner, 1998:49) To understand is to decipher. To hear significance is to translate. (Steiner, 1998:xii)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受体)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 et al., 1982)

论翻译的原则

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⑥严复虽然提出“信、达、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信、达、雅”的,因此“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能简而单之地就事论事,从而忽视严复“辛苦辶多译之本心”。 严复“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⑦于是,从“达”来看,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不合师授次第”,“不合政学纲要”,有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脉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学”的命脉之所在则是“维新”,即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来反对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用自然科学、机械唯物论来论证无神论,从而“开民智,强国基”。正是“于自强保种之事”,严复才“反复三致意焉”。从根本上说,严复的“辛苦辶多译之本心”是“取便发挥”,其所谓“达旨”是“旨”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民权平等之说”、“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从“雅“来看,严复以“雅言”来“达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为当时的白话远未成熟,饱读先秦诗书,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积习,摇头晃脑地读起古书来连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触“利俗文字”,对“利俗文字”的运用不像对古文的运用得心应手,但又要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作者:高玉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 刊名: 外语学刊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2(2)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32条) 1.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 1998 2.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1985 3.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 1955 4.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 1998 5.<礼记·王制>,原文 6.孔颖达礼记正义 1980 7.贾公彦周礼义疏 1980 8.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1955 9.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 1984 10.支谦.<法句经序>,<全唐文>卷986.关于作者及文章的考证见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1992 11.僧睿大品经序 12.杨简像山先生行状 1980 13.王韬漫游随录 1982 14.王韬原道 1998 15.王韬哥伦布传赞 16.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1993 17.李泽厚论严复 1982 18.严复天演论 1986 19.严复论世变之亟 1986 20.严复天演论 1986 21.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 1997 22.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1997 23.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 1997 24.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1994 25.《河南程氏遗书》卷1 1981 26.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制私 1996 27.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1998 28.赵家璡当代翻译学派简介 1996(05) 29.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1984(01) 30.王克非论翻译研究之分类 1997(01) 3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995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活动自古就有,然而翻译的本质问题却仍是一个急需澄清的问题。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们都曾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过论述,然而通过梳理“翻译本质论”在中、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前人对翻译本质的问题看法不一,而目前翻译界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其他学科理论的影响。因此了解翻译的本质有助于进行各种翻译活动,推进文化的传播。 关于翻译的本质,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关于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王克非,1997:47)。这两点囊括了翻译的定义、概念和分类。翻译到底是文化活动还是科学,到目前也未有统一的说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翻译,《辞海》中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文学翻译中,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即通过艺术手法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矛盾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文学翻译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时,它们是在两种文化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表达特色,所以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于与另一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环境中。(王宁,2006:46,48)从语言学来看,卡特弗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替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 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即话语)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 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 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 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 —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 —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 —“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

论翻译的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10597804.html, 论翻译的特性 作者:王小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 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本文主要 探讨分析了翻译的五大本质特征,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旨在进一步揭示翻译的价值和其本质。 关键词:翻译;特性;本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1、引言 何谓翻译?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两个原始部落见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谭载喜,1991)翻译的定义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见解。但归结起来,翻译就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 2、翻译的特性 正如许钧在《翻译概论》中论述道:“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许钧,2008)在多元视角下笔者对翻译活动的五种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加以案例对翻译的特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明确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和价值。 2.1 翻译的社会性 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社会目的,翻译带上了时代的烙印。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会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可见,翻译的标准也必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如果忽略翻译的社会性而去评价翻译活动将毫无意义可言。因此,翻译标准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结构主义强调用动态、辩证、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因此,相同文本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翻译也存在好坏之别。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下,最好的译文不一定是语言意义忠实的译文,相反,文本内容不忠实原文的译文也有可能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文。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 1.第一章内容概述 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 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 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 (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 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 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 《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 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 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

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 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2.个人批判性思维(根据理论来分析例子) 个人拓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作为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忽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因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由此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说是因为误译而造成悲剧的发生。 王佐良先生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者应通晓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渊源。 如当外方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时,中方习惯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若照直译来,中方的好意就会被误解为“你是出于工作而并非愿意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口译者如果懂得异国文化习俗,理解语言功能及得体的语言表达,用“It is my pleasure”等表达,就可以使双方交流深入。如还有一例。

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东西方翻译“三原则”评述 学号:20090502111317 姓名:马丽峰摘要: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原则不是永恒的,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当时当地的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作为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从有翻译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优秀的翻译实践者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其中“三原则”一直为后人奉为经典之说。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翻译“三原则”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一、西方翻译“三原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罗马后期,文学创作活动逐渐衰退。统治阶层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民心,加紧对基督教的利用。这样宗教翻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宗教翻译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哲罗姆作为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对希腊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最著名的是他主译的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惟一文本。哲罗姆既是既是出色的翻译家,又是卓越的翻译理论家。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可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各方面都互有区别,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在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作品中,译者可以掺入自己的性格色调。(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圣经》翻译中,主要应以直译为主,不能一概采用意译。(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中古时期,蛮族国家逐个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利奥纳多·布鲁尼。他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忠实于原作风格,用译语进行创作。(2)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翻译,优秀的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把原文正确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推崇的是逐词对译,大量直译拉丁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突出的译者和评论家是尼古拉斯·封·维尔。维尔利用名家言论印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维尔的翻译观点如下:(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

论翻译的风格

论翻译的风格 7.31 概述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o。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但是,由于译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素养、刻苦精神和个人才力、翻译工作经验、翻译理论水平和对翻译技能的领悟掌握(AcQuisition)各不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文的适应性”是十分悬殊的。正因为如此,同一篇原文在不同译者的笔下才有明显的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再创造的领域又是极其广阔的。翻译作品的质量,译文对原文的高度适应性,原著风貌的逼真的再现,通常正是译者的功力和才情的最好的说明。 7.32 译文应适应原文文体风貌 翻译必须密切适应文体特点,译文中遣词造句务须符合文体的需要,这是本书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本书从第一章至第六章对英语各类文体的文体范畴、文体特点与翻译要点作了探讨。除了语类不同造成文体有别而外,文体差异的形成及发展机制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一、读者对象的知识水准;二、作者的知识水准及气质;三、语境所要求的“正式的等级"(Level of Formality)等等。 任何书面语都是为读者而写的。概括说来,书面语有三类读者:一、专业读者(the professional reader);二、高级读者(the advanced reader);三、一般读者(the general reader)。以下是同一题材(或同一论题)由于读者对象不同而产生的文体差异: 对专业读者: (a)Morse's Disease is one Of a small number Of known diviral diseases in whic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ges are caused by two separate viruses Or by two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stages Of virus,(See $truasset a1.,JAMA,1977).The primary virus,designated TK一112,retards diffusion Of beta-keto acids fromcells,particularly in the epidemis。The secondary virus,TK—113... 对高级读者: (b)Despite a common belief that Morse's Disease is a minor Childhood ailment,medical research has uncovered the serious damage which often sneaks upon the victim after the mild primary symptoms have vanished.Weakened vision,slowed—up reflexes,and even brain damage may coccur,but so slowly that heretofore they have been ascribed to other causes.The cause lies in a secondary virus which slowly multiplies after the primary virus has temporarily depleted the white blood corpuscles... 一般读者: For most kids Morse's Disease isn't bad.Y ou get a pimply skin which itches.During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you may feel almost too weak to cross the room.Then it's over.But some Kids

翻译认识

在学习实用英语翻译以前一直以为翻译就是将一种外语不漏译、不多译地对等翻译呈现给读者即可,至于语言美不美应并不是太重要,依个人的语言功底而论,或者是给原文多加点形容词方能使语言升华。翻译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同一篇文章翻译的版本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这项工作自诞生以来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翻译版本会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谁是脱颖者,谁就是翻译界的权威。 然而,现在得知翻译是一门大的学问,作为翻译的执行者,虽不一定要严格按照翻译大家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却应当首先弄明白文章作者的所指,然后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原作者的意思,在内容上最起码要做到翻译的文章要真实可信,不能添油加醋;在语法上没有语病讲得通,不能自相矛盾且符合各种文化的表达习惯;注意当翻译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时要意译,但是却要把握好主干,选择性地省略、补译,但前提是不能因为意译就改变了文章局部或整篇文章的意思! 另外,我们要注意翻译的细节,如:专业术语,在国际贸易翻译中我们不能把一些看似熟悉的单词,不能盲目翻译,千万要注意去用专业一点的语言来表达,让读者看了自己的翻译作品时感觉你就是一个内行人,想要做到让翻译能力具备内行人的水平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好这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平时要多多做好积累准备。 有人说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个人感觉这种比喻虽然有点夸张,却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人们对翻译过程的深入理解,即翻译工作本身就具备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让翻译的执行者不能像原文作者那样随心所欲,且要保证其翻译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明白作者、掌握知识、体谅读者。总之,翻译过程是一个艰辛且对完美是无止境的追求的过程。翻译作品不是翻译工作者主观臆造,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翻译的水平有限,还是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吧! 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文章试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说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实际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文化交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许多语言学家在谈到语言时都不可避免的论及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语言与文化总是难解难分?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 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

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1.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