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外科讲稿

中医外科讲稿

中医外科讲稿
中医外科讲稿

第一节葡萄疫

葡萄疫是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的过敏性血管炎,可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因其皮损表现的颜色为紫红,似葡萄之色,故中医称之为葡萄疫。以双下肢紫瘢,血小板计数正常,可伴腹痛、关节痛及肾脏受损为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紫瘢。

一.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热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瘀阻为斑。

1.血热壅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凝滞成斑。

2.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外溢脉外成斑。

二.临床表现

病初起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

皮疹对称性好发于双下肢伸侧及臀部,亦可见于双上肢伸侧。

皮损早期为针头至甲盖大小的紫红色瘀点、瘀斑或斑丘疹,紫瘢可融合成大片瘀斑,亦可发生水疱或溃疡。皮疹分批陆续出现,此起彼伏,经约2-3周消退,亦可复发。(见图79、80)

仅累及皮肤者称单纯型紫瘢。若发生胃肠道出血、肠套叠、肠穿孔,伴腹痛,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称腹型紫瘢;若伴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症状,称肾型紫瘢;若滑膜受累,伴膝、踝等关节肿胀疼痛称关节型紫瘢。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自觉瘙痒,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

病程从数月至数年不定,易复发,除严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较好。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3.有肾脏受累时,尿常规常可发现红细胞、蛋白及管型。

4.病理: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红染,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浸润,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

四.诊断依据

1.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易复发,除严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较好。

2.皮损出现前,可有上感及全身症状。

3.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

4.小而分散的紫红色瘀点至大片瘀斑,亦可发生水疱或溃疡。

5.可伴腹痛或关节痛。

6.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有肾脏受累时,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蛋白及管型。

五.鉴别诊断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皮肤、粘膜发生广泛严重的出血,可见瘀点,大片瘀斑、甚至血肿,血疱。常伴口腔、鼻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但血小板生成型巨核细胞减少。

2.进行性色素性紫瘢样皮肤病:新发皮疹为胡椒粉样瘀点,陈旧的皮疹为淡棕黄褐色;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部位为小腿及踝部周围;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亦可自行消退。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论治

①血热挟风证

主症:突然发生的瘀点、瘀斑,初起色鲜红,后渐变紫,亦可有血疱;伴身热,口干,咽痛;舌质红或绛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风。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湿热熏蒸证

主症:皮疹发于四肢及臀部,以下肢最重,伴足踝肿胀,常见血疱,疱破糜烂;有关节肿痛或腹部绞痛;可有恶心、纳呆、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方药:茵陈蒿汤、凉血五根汤加减。

③脾不统血证

主症: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疹紫暗,面色萎黄;伴体倦无力;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中成药

①复方青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血热挟风证;

②二妙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熏蒸证;

③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脾不统血证。

(二)外治法

甘草油外涂皮损处。

(三)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

①血热挟风证:取穴血海、三阴交、太冲、委中;

②湿热熏蒸证:取穴中脘、天枢、血海、三阴交;

③脾不统血证:取穴血海、三阴交、脾俞、足三里。

七、预防与护理:

1.病情急性期时要卧床和少活动。

2.寻找并去除过敏因素,防治上感、扁桃体炎、龋齿等,避免摄入可疑致敏食物及药物。

八.西医治要

西医认为过敏性紫瘢的发病原因复杂,可因上呼吸道感染、药物、食物、病毒感染及寒冷等因素诱发。发生机理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或IgE中介而损伤血管,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及全身的一系列症状。治疗上以降低血管通透性为原则:①全身治疗单纯皮肤型紫瘢应用钙剂、维生素C、抗组胺药。有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予抗生素治疗。合并腹型、肾型者选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合并关节型者适当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②局部治疗皮疹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以安抚止痒。

第三节瓜藤缠

瓜藤缠是由真皮脉管炎和脂膜炎所引起的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因数枚结节,如藤系瓜果绕腿胫而生,故中医称之为瓜藤缠。以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散在性皮下结节和红色斑块,压痛为临床特征。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

一.病因病机

瓜藤缠的发病总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所致。

1.血分蕴热,兼感毒邪,壅滞肌肤,而致气血运行不畅。

2.素有蕴湿,郁而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

3.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侵入,流注经络。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

病情初起可有上感和发热、轻微的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皮损为鲜红色、对称性、疼痛性结节,蚕豆至核桃大小,数个至数十个。

一般经过数周皮损颜色由鲜红变暗变淡,逐渐自行消退无破溃。

自觉局部疼痛。

三.实验室检查

1.病理:间隔性脂膜炎,脂肪小叶间隔细胞浸润,早期以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以后逐渐出现以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性炎症,后期以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小血管管壁有炎症浸润及内膜增生。

2.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抗链“O”升高。

四.诊断依据

1.春秋季,中青年女性好发;

2.好发于小腿胫前;

3.结节红斑性损害,无溃破;

4.局部自觉疼痛、压痛;

5.间隔性脂膜炎的典型病理表现。

五.鉴别诊断

1.硬红斑:起病缓慢,结节位于小腿屈侧,数目较少,可相互融合成斑块,常可破溃,病理示皮下组织的小叶性脂膜炎。

2.变应性血管炎:多发于下肢。皮疹形态多样,主要为出血性斑丘疹,瘙痒、疼痛,亦可见到红斑、丘疹、风团、紫癜、血疱、小结节及溃疡等表现,痊愈后可留有色素沉或浅表瘢痕。重症有内脏受累。病理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主,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论治

①血热壅滞证

主症:起病急,结节表面鲜红,灼热疼痛;伴头痛、咽痛、心烦、微热及关节疼痛,口干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红绛,苔白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凉血解毒,散结止痛。

方药:凉血五根汤加减。

②湿热阻络证

主症:起病较急,结节表面较红,自觉胀痛;伴口渴不欲饮,身重体倦,足踝肿胀,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减。

③脾虚湿盛证

主症:结节反复发作,消退缓慢;伴关节疼痛,遇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缓。

治法:健脾燥湿,疏风散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2.中成药

①牛黄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血热壅滞证。

②内消连翘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湿热阻络证。

③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湿盛证。

(二)外治法

①血热壅滞证:外敷化毒散膏,芙蓉膏。

②湿热阻络证:外敷芩柏膏。

③脾虚湿盛证:外敷紫色消肿膏。

(三)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主穴: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病变在小腿加阳陵泉;延及膝上加伏兔、血海;足背加解溪、太溪、昆仑;病变在臂加曲池。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2日1次。

七、预防与护理:

1.积极寻找病因并予治疗,注意休息,防止劳累,调摄饮食,避免复发。

2.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

八.西医治要

西医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结节性红斑的发病可由病毒、真菌或细菌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感染及药物(如溴剂、碘剂、避孕药等)引起。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白塞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疾病亦可合并。治疗以积极寻找致病因素,并进行必要的消炎止痛治疗为原则:①全身治疗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益于减轻疼痛和病情缓解。有明显感染者,可用磺胺或抗生素治疗。疼痛剧烈、结节多、红肿明显者,可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②局部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10%鱼石脂软膏,10%樟脑软膏等。

第二节面游风

面游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丘疹、干性或油性鳞屑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以皮肤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及婴幼儿,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

1、肠胃湿热:多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燥之品,以致肠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结肌肤而成,表现以油性皮损为主。

2、风热血燥: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血虚则生风,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以致皮肤粗糙、干燥,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头皮、颜面、胸前、背、腋部、会阴等部位,也可泛发全身。

皮损表现为程度轻重不同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头皮损害可分为鳞屑型和结痂型。鳞屑型常呈小片糠秕状脱屑,较干燥,头皮可有轻度红斑,或有散在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结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见图85)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易反复发生。严重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显著,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三、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

四、诊断依据

1.好发于成年人及婴幼儿。

2.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3.损害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境界清楚,有融合倾向。严重者,可呈大片弥漫性损害,炎症明显,可有渗液、糜烂、结痂等湿疹样改变。

4.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头皮损害可引起头发细软、稀疏脱落;面部皮损常与痤疮、酒渣鼻并发。

五、鉴别诊断

1.头部白疕损害为红色斑块,表面呈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边界清楚,头发呈束状,无脱发,其他部位有相同皮损。

2.头癣白癣很少见于成年人,黑点癣颇似鳞屑型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型脂溢性皮炎,但有特征性黄癣和鼠臭味,且有疤痕形成。病发真菌检查有助诊断。

3.风热疮好发于颈、躯干及四肢近端,常先有母斑,皮损呈椭圆形,鳞屑细薄不油腻,皮疹长轴与肋骨及皮纹走向一致。

一、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①肠胃湿热证

主症:头面红斑,油腻性鳞屑,可有点状糜烂渗液、结痂,大便干,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

方药:清热除湿饮加减。

②血热风燥证

主症:皮损色红,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滑。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

方药:凉血清风散加减。

2.中成药

①三黄丸 4. 5g,每日3次。

②清解片 5片,每日3次。

(二)外治法

1.皮损脱屑、干燥者,用可用润肌膏外涂,或用青黛散调麻油外涂。

2.皮损湿润、渗液者,用三黄洗剂外洗后,再扑三石散或青黛粉。

3.亦可用透骨草、苍耳子、石菖蒲、木贼草、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生山楂、苦参、威灵仙、明矾,煎水外洗或湿敷。

(三)其他治疗

①铜绿、胆矾、轻粉及石膏各适量,研为细末,湿则干搽,干则用猪胆汁调搽。

②鲜山楂及鲜侧柏叶各适量,捣烂后取汁,外涂患处。

七、预防与护理

⒈宜食用清淡之品,如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

⒊避免各种化学性、机械性刺激。忌用刺激强的肥皂洗涤,洗头不宜太勤;不宜搔抓和用力篦头。

八.西医治要

西医认为本病可能与性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增高,致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在此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也有认为本病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棒状杆菌等分解皮脂产生较多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有关。此外,精神紧张可促使皮脂增加和出汗增多,使病情加重。治疗以消炎、抗菌、止痒为原则:①全身

、核黄素、复合维生素B等;抗生素、治疗口服维生素B族制剂,如维生素B

6

维胺酯胶囊及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严重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②局部治疗减少脂溢、溶解皮脂、抗菌、抗真菌及止痒。2%酮康唑洗液或二硫化硒洗液,洗头每周2次;外搽10%磺胺醋酸钠溶液、水氯酊;面部尚可外用硫磺粉刺洗剂;重者可在外用制剂中加入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第三节粉刺

粉刺又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出现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损害,且常伴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但也可见于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者。相当于西医的痤疮。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总由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肺经感受风邪,或内热炽盛,致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发;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结于肠腑,不能下达反蒸于上,阻于肌肤而成;青年人阳热偏盛,复外感风热毒邪,蕴结于肌肤所致;脾虚生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痰瘀互结,凝滞肌肤所致。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

初起为粉刺,可分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黑头粉刺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略高于皮面,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白头粉刺为皮肤色或暗红色小丘疹,无黑头,不易挤出脂栓。粉刺在发生过程中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囊肿,最后形成瘢痕等。往往数种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二种较为显著,常伴有皮脂溢出。临床上常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分为丘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囊肿性痤疮或结节性痤疮等。(见图86、图87)

病情时轻时重,常持续数年或到中年时期逐渐缓解而痊愈,留下萎缩性疤痕或疙瘩性损害。

三、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粉刺含有角化细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阻塞在毛囊口内。丘疹是毛囊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同时可见一小部分毛囊壁开始碎裂。脓疱是毛囊壁破裂后在毛囊内形成的,内含较多的中性白细胞。结节发生于毛囊破裂部位,是由皮脂、游离脂肪酸、细菌和角化细胞自毛囊进入真皮而成。毛囊周围的浸润可发展成囊肿,其中有很多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少数异物巨细胞浸润。在痊愈过程中,炎症浸润被纤维化所取代而形成疤痕。

四、诊断依据

1.患者多为青年男女。

2.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胸部、背部、肩部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3.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损害为主要表现,且常伴皮脂溢出。

4.无自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痒痛。

五、鉴别诊断

1.酒渣鼻多于中年时期发病,好发于颜面中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

2.职业性痤疮常发于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疹,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尚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接触矿油部位。

3.颜面扩散性粟粒狼疮

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鼻唇沟及额部,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病程慢性。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①肺经风热证

主症: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湿热蕴结证

主症: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③血瘀痰凝证

主症: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可伴有粉刺、丘疹、脓疱、窦道、疤痕等多形损害;舌黯红或紫暗,苔薄黄,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2.中成药

①丹参酮胶囊2粒,每日3次。

②暗疮丸2片,每日3次。

③牛黄解毒片5片,每日3次。

(二)外治法

1.皮损红肿明显者,可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等。

2.颠倒散用凉茶水调涂患部,或用硫磺洗剂、肤炎灵、克痤隐酮乳霜等外搽;

(三)其他治疗

1.取硫磺、浙贝母、煅石膏、枯矾、冰片各适量,共研细末,稀蜜水调搽;

2.取白花蛇舌草、生枇杷叶、山楂、当归、生栀子、白芷、桑白皮、黄柏、黄连、生甘草,煎水内服;

3.中药面膜石膏倒膜术,先用克痤霜外涂面部,并沿皮纹方向按摩面部各穴位后,再做石膏倒膜。

七、预防与护理

⒈应少吃富含脂肪、糖类食物和刺激性饮食,常用温热水洗涤患处,可用器械压出黑头粉刺。

⒉避免长期服用碘化物、溴化物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⒊大部分患者到30岁以后自痊愈。严重患者痊愈后遗留瘢痕。妇女使用化妆品过多或使用劣质化妆品可加重或延缓其自然回归过程。

八.西医治要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增多,使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增多;毛囊漏斗部导管角化,皮脂排出受阻有关;遗传也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治疗以为纠正毛囊内的异常角化;降低皮脂腺活性;减少毛囊内的菌群,特别是痤疮丙酸菌;抗炎及预防继发感染为原则:①全身治疗炎症明显

者可口服抗生素;囊肿及聚合性痤疮的较重者可口服维A酸制剂如13-顺维A 酸口服;女性严重患者可用性激素类药物;②局部治疗结节性、囊肿性损害可用去炎松混悬液0.05~0.1ml/(10mg/ml),利多卡因等量,皮损内注射;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可用紫外线(红斑量)或液氮冷冻(喷雾法);久不愈合的脓肿和窦道可考虑整形手术。

第四节酒糟鼻

酒糟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部中央出现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水肿及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相当于西医的酒渣鼻。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肺胃积热上蒸,或因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肺胃积热,熏蒸颜面,故生红斑、丘疹、脓疱,再因风寒外束,气血瘀滞,故成鼻赘。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面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其两侧和前额中部,多对称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面部出油多,鼻尖部毛囊口扩张等症。

皮损按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①红斑期,损害初为暂时性的阵发性红斑,以后可持续不退,伴有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见图88)②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丘疹和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加重;③鼻赘期,鼻部组织肥大,形成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暗红色柔软的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显著。

皮损常在春季及情绪紧张和疲劳时加重,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

四、诊断依据

1.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好发于面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其两侧和前额中部,多对称分布。

3.皮损按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①红斑期;②丘疹脓疱期;③鼻赘期。

4.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痒痛。

五、鉴别诊断

1.肺风粉刺常见于青春期,皮损除侵犯面部外,胸背部也常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鼻部常不受侵犯。

2.面游风分布部位较广泛,不只局限于面部,有油腻状鳞屑,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常有不同程度瘙痒。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①肺胃热盛证

主症:鼻部、双颊、前额皮肤起轻度红斑且有淡红色丘疹或伴有少数脓疱,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宣肺清胃。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气滞血瘀证

主症:鼻尖部结缔组织和皮脂腺增殖,毛囊口扩大或见囊肿、丘疹、脓疱,皮损暗红;舌质暗红,苔簿黄,脉弦。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2.中成药

①丹参酮胶囊2粒,每日3次。

②大黄蛰虫丸1丸,每日2次。

③栀子金花丸6g,每日2次。

(二)外治法

1.鼻部红斑、丘疹为主,可外涂去斑膏或用颠倒散茶水调涂。

2.鼻部丘疹、脓疱为主,可用四黄膏外涂。

3.鼻赘形成,可用三棱针放血后,用脱色拔膏棍贴敷。

4.取白蔹、白石脂、杏仁、雷丸、鹤虱、川椒、蛇床子、甘松、白牵牛、狼毒、硫磺,煎水外洗或浸泡患处,适用于各期酒渣鼻。

七、预防与护理

应禁酒及禁食刺激性饮食,纠正胃肠障碍,防止便秘,去除病灶,避免局部过热过冷刺激。

八.西医治要

西医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尚不明了,往往有素质因素。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各种内外刺激因素包括进食酒类、辣椒、浓茶、咖啡、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冷热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病灶感染等均可引起患者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逐渐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部分学者认为某些酒渣鼻患者可能与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的蠕形螨(即毛囊虫)的刺激及其代谢产物和排泄物引起的炎症有关。治疗以抗菌、消炎、杀虫为原则:①全身治疗重者可选用四环素0.25g 或美满霉素50mg,每日2次,好转后改为每日1次,需用3~6月。丘疹、脓疱较明显者及查到较多蠕形螨的患者可用灭滴灵0.2g,每日 2次,共4~6周,加外用3%灭滴灵霜;②局部治疗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用含硫磺的制剂如白色洗剂、复方硫磺洗剂、复方硫磺等。鼻赘期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第五节油风

油风为突然发生的非炎症性,非瘢痕性的片状脱发。头发全部脱落称全秃,全身毛发均脱落则称普秃。以突然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片状脱发,脱发区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为特征。多见于青年人。相当于西医的斑秃。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藏血,发为血余,肾主骨,其荣在发;血虚不能随气营养肌肤,故毛发成片脱落,说明脱发与肾、血相关。脾胃虚弱,肝肾不足,阴血亏损,或因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郁久化燥,致发失所荣而发;或因情志不遂,心神失守所致。

二、临床表现

头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边界清楚。

秃发区皮肤正常,秃发区边缘处的头发下段逐渐变细,如惊叹号,毛球显著萎缩,易被拔出。轻者可仅有一片或数小片脱发区,重者继续发展或相互融合,于短期内大片或全头毛发脱落,称全秃。更重时眉毛、胡须、腋毛、阴毛、毳毛等均可脱落,称为普秃。(见图89、图90)

病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①进展期:一般为3~4月;秃发范围不断扩大或增多,边缘的头发较松很易拔出;②稳定期一般为数月至数年,秃发斑不再扩大或增多,边缘头发较紧,不易拔出;③恢复期:秃发斑内有新发长出,起初细软,虽黄色毫毛状,以后逐渐增多,并变粗变黑,终于恢复正常,即由异常的休止期(末期)恢复到生长期。有的头发恢复后变灰白色。整个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最长者可10多年始恢复正常。青壮年大多能自愈,但常反复发作或边长边脱。

脱发区逐渐扩大或增多,无自觉症状,常为无意中或为他人发现。

三、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早期毛乳头血管袢可有栓塞,毛囊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特别是毛囊的下1/3,最为明显,毛母质和真皮之间的基底板破裂,毛囊细胞蜕变,进而毛母质被破坏。长期不愈的病人,秃毛区毛囊的面积大大缩小并上移至真皮的顶上部。

四、诊断依据

1.青壮年多见。

2.首发可见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头部。

3.发生较快的圆形成椭圆形斑片状脱发,大多钱币大小,境界清楚,脱发区皮肤正常。进展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易于拨下,可见其下段逐渐变细,如惊叹号样。

4.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在无意中或为他人发现。

5.慢性经过,有自愈倾向,一般在停止脱发后3~6个月内恢复。

五、鉴别诊断

1.假性斑秃患者头皮萎缩、光滑,呈白色或淡红色,看不清毛囊口,秃发区边缘头发不松动。进展缓慢,形成永久性秃发。

2.头皮局限性硬皮病多在头皮前分,呈条带状,秃发似刀砍状,局部变硬,常有色泽改变。

3.黄癣自幼开始发病至成人,可引起萎缩性疤痕及脱发,常见于头顶部,

而在头皮边缘有正常头发及黄癣痂,真菌检查阳性。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①心脾气虚证

主症:毛发脱落;常伴有头晕目眩、夜寐多梦、失眠;舌淡,苔少,脉细。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养血归脾汤加减。

②肝肾不足证

主症:毛发脱落;常伴有腰背痛、头眩耳鸣、遗精滑泄、阳萎、口干;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方药:七宝髯丹加减。

③肝郁血瘀证

主症:毛发脱落;常伴有气滞胸闷、肝脾肿大、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

④湿热内蕴证

主症:毛发脱落;常伴有神疲纳呆、脘腹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

⑤气血两虚证

主症:毛发脱落;常伴有神疲纳呆、少气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生发。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2.中成药

①养血生发胶囊2粒,每日2次。

②公藤片3~4片,每日2次。

(二)外治法

1.生姜切片,烤热后涂擦患处,每天数次。

2.5%~10%斑蝥酊、1%辣椒酊外搽,每天数次。。

(三)其他治疗

1.梅花针弹刺治疗

间日1次,连续7次,休息1~2周后,可再连续治疗7次。

七、预防与护理

解除精神顾虑,坚定治愈信心。选择适当的洗发水。补充头发生长所需各种营养及维生素。

八.西医治要

西医对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精神、内分泌、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治疗促进毛发生长为原则:①全身治疗可服胱胺酸、泛酸钙、维生素族等;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服镇静剂如溴剂、安定等;全秃、普秃或久治不愈的斑秃可试服强的松3~4周,有效即有新发生长者,可继续服3~6月,以后

逐渐减量,维持3~6月(无效者应即停用);②局部治疗局部治疗的原则为刺激局部充血,改善局部血行,促进毛发生长。常用的可改进毛发生长的药物如10%辣椒酊和鲜姜等,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二甲基亚砜溶液外搽,以减少炎症反应。

第一节日晒疮

日晒疮是一种因日光照晒后引起的皮肤病。以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或多形性皮损,自觉灼热、瘙痒,有明显的季节性为临床特征。好发于春夏季节,以青年男女、儿童多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日光性皮炎和多形性日光疹。

一、病因病机

日晒疮总因禀赋不耐,腠理不密,日光暴晒所致。

由于禀赋不耐,腠理失去其致密防卫之功,以致不能耐受阳光照晒,毒热之邪郁于肌肤,不得外泄而发病。盛夏暴晒,毒热挟湿,蕴蒸肌肤,故出现红斑、丘疹,甚至水疱,自感灼热,瘙痒、刺痛。

二、临床表现

1.红斑、水疱型日晒疮常见于盛夏及春末夏初。多在照射后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内发病,好发于日光照射部位,皮损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甚至为大疱;自觉局部灼热、刺痛、瘙痒,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愈后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见图91)

2.多形皮损型日晒疮常见于夏秋季节。多发于暴露部位的皮肤,如颜面(尤其是额部、颧部及耳部颈部)、颈前三角区、手背、前臂等处,穿短裙的女性亦可发于小腿、足背,严重者可发于躯干等被遮盖部位处。皮疹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斑丘疹、水疱、丘疱疹、结节等,或呈湿疹样改变,起浸润性斑片或呈苔藓化,亦有破溃、抓痕、血痂等,重者可化脓、坏死,愈后留下浅表性疤痕。自觉瘙痒、灼热、刺痛。本病发作与日光照射及季节关系明显,若避免日晒,气候凉爽,可迅速好转日晒后又可加重,可反复发作数年。

三、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

四、诊断依据

1.常发于盛夏及春末夏初。有日光曝晒史。

2.青年男女、儿童多见。

3.多发于日光照射的部位,如颜面、颈前三角区、手背、前臂、背部等处。

4. 红斑、水疱型日晒疮主要皮损为红斑、水疱;多形皮损型日晒疮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结节、苔藓化等皮损呈多形性,亦有破溃、抓痕、血痂等,重者可化脓、坏死,愈后留下浅表性疤痕。

5.自觉灼热、瘙痒、刺痛。

五、鉴别诊断

1.药物性皮炎有用药史,常于用药后突然发生,与季节、日晒无关。

2.接触性皮炎发病突然,皮损发于接触部位,与接触物形态基本一致,脱离接触后可缓解。

3.植物日光性皮炎有食用红花草等植物蔬菜史,日光照射后骤然发病,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皮肤红肿,甚至眼睑不能睁开。

4.盘状红斑狼疮病程缓慢,皮损中有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角质栓,无瘙痒。

5.多形性红斑皮疹好发于手足及面颊,多发于春秋季节,与日晒无关,皮损为多形性,红斑中可见虹彩状损害。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论治

①热毒外侵证

主症:受日光暴晒后皮肤出现潮红、肿胀、红斑、丘疹,自觉刺痛、灼热、瘙痒;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凉血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湿毒蕴结证

主证:受日光暴晒后皮肤出现潮红、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多形性损害,自觉瘙痒、刺痛,伴身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治法:健脾除湿解毒。

方药:清脾除湿饮加减。

2.成药

①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湿毒蕴结证。

②三妙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湿毒蕴结证。

(二)外治法

1.三黄洗剂外洗,每日2~3次,用于有红斑、丘疹、水疱、结节者。

2玉露膏外搽,每日2~3次。

3.生肌白玉膏外搽,每日2~3次。

(三)其他治疗

3次。

可饮绿豆汤、酸梅汤,每日2

~

七、预防与护理

1.避免日光暴晒,外出应戴宽边遮阳帽、打阳伞、穿长袖衣裤等,夏季应缩短在室外劳作时间。

2.有本病发作史者,皮肤暴露部位可外搽防晒霜剂。

3.避免搔抓,以免继发感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八.西医治要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日光照射有最直接的关系,引起本病的作用光谱常为中波紫外线,发生机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线照射诱发的光代谢物产生的细胞免疫

、烟酰胺片等,反应。治疗:①全身治疗一般患者可服用抗组胺药、维生素B

6

反复发作者可服氯喹;②局部治疗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振荡洗剂、单纯糖皮质激素制剂,也可外用遮光剂,如二羟基丙酮、奈醌洗剂、5%二氧化钛霜等外搽。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着压痛,伴恶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 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三、脾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 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 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 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 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 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 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 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 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 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 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 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 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

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精微是指水谷精微。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

02第六章疮汤(疔)讲稿

第六章疮汤 第二节疔 病例 程某,男,32岁。右手臂部破伤感染5天。于1周前劳动中不慎手部受伤,未及时处理,后引发局部感染,诊查局部红肿,并有红肿处出现一条红丝向手臂部位延伸,有轻微触痛,并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伴发热,口渴,体温38.3迫。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如数。 【概述】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临床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早在《素问?生气通夭论》中就有“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的记载。《外科正宗?疔疮论》曰:“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日五日而不死,一月半月而终死。”故民间有“走马看疔疮”之说,以喻治疗疔疮须速不可误。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疳、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 疔的范围很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叙述。 一、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额部者,称额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等等。名称虽繁,但其病因、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疳、痈。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火热之毒为患。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燻之品,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证。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于额前、额、颊、鼻、口唇等部。 ①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但根深坚硬,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②中期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洩赤等全身症状。

中医外科学试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课程试卷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四、五、六项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西汉前后成书的《金创瘛疭方》。(√) 2.脓液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 3.“煨脓生肌”,是籍以“脓”液的作用促使溃疡生肌愈合。(×) 4.虚证见口舌生糜、舌质红绛,苔光如镜者,属阴伤胃败。(√) 5.乳痈的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肝郁胃热。(√) 6. 痔疮发作时呈周期性疼痛。(×) 7. 结扎法主要适用于肛瘘的治疗。(×) 8. 皮损有糜烂、大量渗液时,应选用药散治疗。(×) 9.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皮肤易摩擦部位,如颈项等处。(√) 10.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二、A型题(每题1分,共16分) 1.阳证疮疡初期首选的膏药是(A) A 太乙膏 B 金黄油膏 C 青黛散 D 咬头膏 E 阳和解凝膏 2.风邪致肿的特点是(B) A 肿而皮薄、光泽痛剧 B 肿势宣浮、游走无定 C 肿势散漫、化脓迟缓 D 肿势软绵、色泽光白 E 肿势暴急、皮色不变 3.气痛的辨证要点是(C) A 走注甚速 B 突然发作 C 攻痛无常 D 急胀痛甚 E 痛如针刺 4.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不化脓,?其致痒原因是(A) A 风邪 B 湿邪 C 热邪 D 虫淫 E 血虚 5.砭镰疗法可用于(D) A 颜面疔疮 B 手足部疔疮 C 抱头火丹

D 下肢流火 E 以上都不是 6.疮疡溃脓说明(B) A 气血旺盛 B 正盛毒泄 C 溃疡形成 D 顺证 E 病愈 7.下列何项不是白降丹的功用(C) A 代刀破头 B 腐蚀枯落 C 平复胬肉 D 攻溃拔核 E 扩开疮口 8.乳岩与乳腺增生症鉴别,何项最具价值(D) A 乳头内陷或抬高 B 乳头溢液 C 乳房内肿块 D 乳房疼痛 E 乳房皮色改变 9.《外科大成》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蛰,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描述的是下列哪种疾病(D) A 肛裂 B 肛瘘 C 内痔 D 肛管直肠癌 E 直肠息肉 10.大多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成因是(C) A 外痔感染 B 内痔感染 C 肛隐窝感染 D 肛乳头感染 E 直肠息肉感染 11.肛裂病因病机为:(E) A 风热下迫 B 气血凝滞 C 气虚下陷 D 气血两虚 E 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 12.有脱出症状的肛门直肠疾病常见于(C) A 肛裂 B 肛瘘 C 内痔 D 肛周脓肿 E 肛隐窝炎 13.下列那项症状不是皮肤病的自觉症状(C) A 瘙痒 B 疼痛 C 抓痕 D 麻木 E 灼热 14.推疣法最适用于(E) A 疣目 B 鼠乳 C 扁瘊 D 跖疣 E 丝状疣 15.接触性皮炎临床主要与何病鉴别(B) A 带状疱疹 B 急性湿疹 C 慢性湿疹 D 荨麻疹 E 体癣 16.孙思邈的食疗和以脏养脏的治疗方法指:(A) A 吃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B 吃精粮治疗脚气病 C 吃海带治疗瘿瘤 D 吃动物肾脏疗阳痿 E 吃白色食品乌发 E 饮酒治疗消渴 三、X型题(每题1分,共8分)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 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所以,还有一句话,“治

血不治气,非其治也。”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将来学习《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血脱益气,为什么强调治气呢?就是根据“气血俱要,治气在治血之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面还有一句话,说“阴阳并需,滋阴在养阴之上”。这两句话,体现一个共同的思想:强调阳气的作用。这也是辨证的,同时又规定了某一方为主。 调整脏腑。我们讲脏腑病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正确地处理脏腑的阴阳失调,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所以调整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整体观点来考察。最基本的: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首先要考虑这个点,首先来调整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这是第一条原则。 第二条原则,任何一脏发病,我们讲脏腑病机的时候,重在强调,一旦某一脏有病,按照它自身规律,应该怎么发展;按照脏腑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怎么发展。所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第二个重要

中医外科学重点讲课稿

中医外科学重点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 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寒痛表现为( B ) A.胀痛 B.酸痛 C.痛而喜按 D.跳痛 E.灼痛 2.阳证肿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冲和膏 B.金黄膏 C.生肌白玉膏 D.生肌玉红膏 E.青黛膏 3.内痔分期的主要依据是( A ) A.脱出 B.疼痛 C.便血 D.患病时间 E.嵌顿 4.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B ) A.外感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 E.外感湿热之邪5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C ) A.病因 B.经络 C.阴阳 D.部位 E.善恶顺逆 6.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外感六淫 B.感受特殊之毒 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 E.外来伤害 7.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E ) A.胃气不和 B.胃失和降 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 E.湿热火毒内生 8.疖、痈、发是以什么命名( E ) A.疾病特性 B.病势缓急 C.症状 D.形态 E.范围大小 9.疮疡益气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 ) A.托里消毒散 B.托里透脓散 C.仙方活命饮 D.透脓散 E.神功内托散 10.乳岩好发于( E )

A.青春期 B.妊娠期 C.哺乳期 D.幼儿期 E.绝经期 11.风肿的特点是( D )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 B.坚硬如石 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 E.肿而木硬 12.引起疮疡的最常见外邪是( B ) A.气郁、火郁 B.热毒、火毒 C.风热、风温 D.淤血、寒湿 E.湿热、痰湿 13.阳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 D ) A.由小渐大 B.疮顶高突 C.掀红灼热 D.微红漫肿 E.根脚不散 14.红丝疔好发于( D ) A.前臂外侧 B.上肢 C.小腿外侧 D.小腿内侧 E.颈部两旁 15.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D ) A.臀部 B.面部 C.四肢 D.项背部 E.任何部位 16.下列哪项不是心善的依据( B ) A.精神爽快 B.身体轻便(肝) C.言语清亮 D.舌润不渴 E.寝寐安宁 17.阴证外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太乙膏 B.回阳玉龙散 C.千捶膏 D.冲和膏 E.玉露膏 18.提脓祛腐药的主药是( C ) A.生石膏 B.熟石膏 C.升丹 D.白降丹 E.枯矾 19.欲取散瘀解毒作用时,箍围药宜用( E ) A.葱姜汁调 B.酒调 C.菊花汁调 D.冷茶水调 E.醋调 20.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D ) A.四肢 B.肌肉 C.皮肉之间 D.骨与关节 E.躯干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

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 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精)讲课讲稿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精)

2001(上外科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常并发( A.败血症 B.外痔血栓形成 C.肛瘘 D.肛窦炎 2.门脉高压症常见的原因为( A.肝肿瘤 B.慢性肝炎 C.肝硬化 D.门静脉主干先天性畸形 3.不宜首选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是( A.乳头状腺癌 B.滤泡状腺癌 C.未分化癌 D.髓样癌

4.I期乳癌指的是( A. Tis N0M0 B. T1N0M0 C. T1-2N1M0 D. T2N0M0 5.最易发生嵌顿的疝是( A.股疝 B.直疝 C.难复性疝 D.切口疝 6.某患者因锐器伤致右肘平面尺神经损伤,予以手术修复,术后3个月于臂中段沿尺神经走行叩击时出现右环指,小指处放射痛,说明神经再生已达( A.前臂上段 B.前臂中段 C.前臂下段 D.环指、小指平面 7.腰椎间盘突出最重要的体征是( A.椎旁压痛 B.棘突间压痛

C.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 D.腰椎侧突畸形 8.脊柱结核的好发部位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9.根据X线片表现,最不稳定的骨折是( A.横骨折 B.斜骨折 C.粉碎性骨折 D.青枝骨折 10.拇短展肌功能障碍见于( A.桡神经损伤] B.正中神经损伤 C.尺神经损伤 D.肌皮神经损伤 11.诊断凹陷性颅骨骨折时,骨折的颅骨下陷的最浅深度是( A.陷入程度超过了所在区域的颅骨厚度

B.隐入程度超过了0.8cm C.隐入程度超过了1.0cm D.隐入程度超过了1.5cm 12.为明确胸部损伤有无肋骨骨折、血胸、气胸及隔移位,应首选的检查是( A.胸腔穿刺术 B.胸部X线检查 C.胸腔超声波检查 D.胸腔血管造影检查 13.诊断肾结核的重要线索是( A.午后低热、盗汗 B.肾区疼痛 C.尿频、尿急、尿痛 D.血尿、脓尿 14.诊断尿路感染时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为( A.<104/ml B.>105/ml C.>109/ml D.>1015/ml 15.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是(

(仅供参考)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流注 2.发颐 3.内陷 4.筋瘤 5.臁疮 二、简答题 1.简述疮疡的病因病机? 2.简述有头疽的定义及其特点? 3.说说肛门直肠疾病的内治分型? 4.乳核与乳岩停当如何鉴别? 5.肠痈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论述题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的特点及其具体运用? 3.发和有头疽的区别? 4.论述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休克 3.Charcot三联征 4.丹毒 5.疮疡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应用? 3.简述辩脓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简述十问歌的内容? 5.说说中外疾病总发病机制? 三、论述题 1.用你所学知识论述内治法总则? 2.谈谈你对肠梗阻诊疗的认识

201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外科感染 2.休克 3.围手术期 4.卡克三联征 5.齿状线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说说术前需准备什么? 3.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三、论述题 1.中西医结合应如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 2.说说肠梗阻的诊断思路? 3.输血指征,并发症及防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廉创 3.丹毒 4.疮疡 5.子痈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医十问歌? 2.说说皮肤病原发表现? 3.简述补发的定义及其应用? 4.垫棉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5.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功效作用及其适应症?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机制? 2.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外治法?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 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第一、什 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 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 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 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 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 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 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 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 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 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 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一、五行相乘。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 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那 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 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

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木旺乘土,这个最经典的例子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wkx_yjz_jy0301

第三单元乳房疾病 细目一概述 (一)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二)乳房肿块检查法 乳房检查的体位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1.望诊 让患者坐正,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以做详细比较。注意乳房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乳房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等。 2.触诊 坐位与卧位相结合,根据需要选择。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房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其顺序是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四个象限,即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有无血液从乳头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3.触诊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 (2)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起肿物附近的皮肤,以确定有无粘连。 (3)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这是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 (4)确定一个肿块的性质,还需要结合年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细目二乳痈 (一)概述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名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名不乳儿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病因病机 1.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是最常见的原因。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淤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或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 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1.初起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淤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 疾病治法 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 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外治法 ※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另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过敏。 油膏现称软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特别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玉露膏性偏寒凉,对掀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肘后备急方》 B.《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 D.《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 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汤 E.八珍汤 7.三陷证是指()A.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陷、火陷、干陷 D.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A.二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 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12.流注由于疔疖后引起的称()A.暑湿流注 B.余毒流注 C.四弯流注 D.胸胁流注 E.以上均不是 13.褥疮的外治法初起用()A.红灵酒药 B.九一丹 C.红油膏 D.生肌散 E.生肌玉膏 14.疖、痈、发是以什么而命名的()A.疾病特性 B.病势缓急 C.症状 D.形态 E.围大小 15.蛇腹疔切开时应在()A.患指侧面横切口 B.患指侧面纵切口不超过关节 C.指端掌面纵切口 D.指端侧面纵切口 E.以上都不是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 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二、

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二、它有运动的属性。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

外科学模拟试卷二十六(胃2)备课讲稿

外科学模拟试卷二十六 普通外科(七) [A2型题] 354.关于胃癌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侵犯浆肌层的胃癌3、5、10年生存率较早期胃癌小50%以上B.根治手术是最有铲的治疗方法 C.常用的化疗药物为5-Fu及自力霉素 D.若胃癌已有肝左外叶浸润不应作根治术 E.如无远处转移,一般争取尽早手术 (D) 355.关于胃癌溃疡穿孔的处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腹膜炎严重宜行单纯修补术 B.一旦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C.饱餐后穿孔宜手术治疗 D.穿孔合并大出血宜手术治疗 E.空腹穿孔后压痛仅局限在右上腹,可暂不手术 (B) 356.关于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不会引起胃滞留 C.减少了胆汗返流、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 D.对胃溃疡的疗效不如胃大部切除术 E.手术较胃大部切除术简单安全 (A) 357.关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输入段综合征是指毕Ⅱ式输入段对小弯的慢性不全性输入段梗阻B.输入段综合征是指毕Ⅱ式输入段对在弯的慢性不全性输入段梗阻C.输入段综合征呕吐物含大量胆汁 D.输入段综合征可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E.急性完全性输入端梗阻需尽快手术 (B) 358.关于胃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胃癌占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第1位 B.胃癌发病年龄以40~6岁多见 C.胃癌发生部多在胃窦,其次是胃小弯 D.胃大弯和前壁一般不发生胃癌 E.贲门区的胃癌比胃大弯更常见 (D) 359.关于胃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早期胃癌是指局限在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胃癌 B.小胃癌是指病灶0.6~1.0cm的胃癌 C.早期胃癌均无淋巴结转移 D.微小胃癌是指直径≤0.5cm的胃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