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中医外科学讲义 乳房疾病

7中医外科学讲义 乳房疾病

7中医外科学讲义 乳房疾病
7中医外科学讲义 乳房疾病

第七单元乳房疾病

发生在乳房部位的多种疾病,统称为乳房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乳痈、乳痨、乳核、乳癖、乳疬、乳漏、乳衄、乳岩等乳房疾病

第一节概述

【考试重点】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乳房疾病的肿块检查法

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与经络的关系密切,如: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有称“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

2.乳房肿块检查法

乳房检查的体位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望诊:

①乳房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

②乳房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

③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

④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等;

⑤乳房浅表静脉是否扩张。

触诊:

①检查顺序: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

②检查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

③触摸顺序: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四个象限: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有无血液从乳头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④注意的问题:

Ⅰ.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

Ⅱ.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起肿物附近的皮肤,以确定有元粘连;

Ⅲ.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是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

【复习自测】

1.乳房与哪些经脉相关:

A.肝经、胆经

B.脾经、肾经、督带脉

C.肝经、肾经、带脉、督脉

D.肝经、肾经、脾经、冲任脉

E.脾经、胃经、带脉、督脉

[答疑编号111070101]

『正确答案』D

2.乳房检查的体位是:

A.左或右侧卧位

B.俯卧位

C.坐位或仰卧位

D.截石位

E.膝胸位

[答疑编号111070102]

『正确答案』C

3.检查乳房的方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以四指平按轻柔触摸有无肿块

B.端坐、暴露乳房,观察形态

C.捏住乳房肿块,确定其性质

D.触摸腋窝、锁骨上、下有无淋巴结肿大

E.按摸乳晕,观察有无乳头溢液

[答疑编号111070103]

『正确答案』C

4.乳房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A.经前1周

B.经后1周

C.经后1-2天

D.经前1-2天

E.月经期

[答疑编号111070104]

『正确答案』B

5.触诊乳房肿块时应注意肿块下列情况,除了:

A.有无破溃

B.肿块大小、形状、数目

C.肿块质地、边界

D.肿块光滑与否

E.肿块活动度等

[答疑编号111070105]

『正确答案』A

A.肝

B.心

C.肾

D.脾

E.胃

6.女子乳头属:

[答疑编号111070106]

『正确答案』A

7.男子乳头属:

[答疑编号111070107]

『正确答案』A

8.女子乳房属:

[答疑编号111070108]

『正确答案』E

9.男子乳房属:

[答疑编号111070109]

『正确答案』C

第二节乳痈

【考试重点】

乳痈的临床表现、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

1.乳痈的含义及特点

乳痈是由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其特点是①乳房局部结块②红肿热痛③全身恶寒发热等症状。

2.乳痈的病因病机

(1)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乳汁郁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产后饮食不节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

3.乳痈的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2)临床表现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成脓期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焮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至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有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溃后期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

4.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

(1)辨证论治

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2)切口选择

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较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5.乳痈的预防与调护

(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开水或肥皂水洗净乳头。乳头内陷者可经常提拉矫正。

(2)乳母宜性情舒畅,情绪稳定。忌食辛辣炙煿之物,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3)保持乳头清沽,不使婴儿含乳而睡,注意乳儿口腔清洁;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积滞,可用按摩或吸奶器帮助排出乳汁。

(4)若有乳头擦伤、皲裂,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5)断乳时应先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和次数,再行断乳。断乳前可用生麦芽60g、生山楂60g煎汤代茶,并用皮硝60g装入纱布袋中外敷。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可减少活动牵痛;破溃后可防止袋脓,有助于加速疮口愈合。

【复习自测】

1乳痈最多见于

A.中年妇女

B.初产妇

C.妇女妊娠期

D.多产妇女

E.青年妇女

[答疑编号111070110]

『正确答案』B

2.乳痈最常见的原因是:

A.哺乳不洁

B.未哺乳

C.妇女多产

D.乳汁郁积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111070111]

『正确答案』D

3.乳痈气滞热壅证内治当选用:

A.透脓散

B.五味消毒饮

C.仙人活命饮

D.三妙散

E.瓜蒌牛蒡汤

[答疑编号111070112]

『正确答案』E

4.乳痈切开排脓的切口应为:

A.切口应尽量小

B.放射状切口

C.切口宜高

D.切口宜大

E.纵切口

[答疑编号111070113]

『正确答案』B

5.乳痈发生在产后:

A.1~2周

B.3~4周

C.5~6周

D.1~2月

E.1年

[答疑编号111070114]

『正确答案』B

6.患者女性,25岁,产后23天,乳汁排出不畅,乳房局部疼痛,肿胀,结块直径2cm,皮色微红,身冷,发热,头痛骨楚,食欲不振。诊断考虑:

A.乳癖

B.乳发

C.乳痨

D.乳痈

E.乳核

[答疑编号111070115]

『正确答案』D

第三节粉刺性乳痈

【考试重点】

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

1.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

粉刺性乳痈即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2.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

(1)乳腺癌: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

(2)乳晕部疖: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

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

(3)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4)乳房部漏管: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在乳房部,瘘管与乳孔多不相通,无乳头凹陷畸形。

此外,还应注意与乳房结核、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纤维瘤相鉴别。

第四节乳漏

【考试重点】

乳漏的概念及外治法

1.乳漏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疮口溃脓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漏亦作瘘)。

乳房部漏管多因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②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③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

2.乳漏的治疗

以外治法为主

①腐蚀法

②垫棉法

③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了解瘘管管道的走向及分支情况)

④挂线疗法

【复习自测】

乳漏治疗的关键是:

A.止痛,消除肿块

B.调畅情志

C.了解漏管走向及分支

D.及早切开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111070116]

『正确答案』C

第五节乳癖

【考试重点】

乳癖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

①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

②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③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2)好发年龄: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2.乳癖的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结乳络;思虑伤脾,痰滋内生,气滞痰凝瘀血结聚形成乳房肿块。

(2)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法湿内结,经脉阻塞,导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3.乳癖的临床表现

(1)年龄:好发年龄为25~45岁。

(2)高发人群:

①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

②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

③月经初潮年龄早

④低经产状况

⑤初次怀孕年龄大

⑥未授乳

⑦绝经迟的妇女

(3)疼痛特点:

①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

②疼痛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4)肿块:

①位置: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

②质地: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

③活动度: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

④大小: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

⑤形态: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等数种类型。

4.乳癖的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止痛、消块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复习自测】

1.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常在月经期加重,是何种乳房疾病的特点:

A.乳癖

B.乳痨

C.乳岩

D.乳痈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111070201]

『正确答案』A

2.乳癖的治疗要点为:

A.切除肿块

B.调畅情志

C.及早切除,防止转移

D.抗痨治疗

E.止疼、消块

[答疑编号111070202]

『正确答案』E

3.乳癖冲任失调证方用:

A.二仙汤合四物汤

B.逍遥散合四物汤

C.加味逍遥散

D.桃红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111070203]

『正确答案』A

4.以下关于乳癖的论述除哪项外均正确:B

A乳癖是乳腺组织的非炎症非肿瘤的良性增生病

B肿块生长与月经无关

C肿块可表现出不同形态

D症状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E好发于25~45岁中青年妇女

[答疑编号111070204]

『正确答案』B

5.患者某女,26岁,大学毕业,月经前双侧乳房胀痛明显,检查时可及双乳房肿块,大小不等,有索条状、结节型及片块状。月经后症状减轻。诊断为:

A.乳核

B.乳岩

C.乳癖

D.乳痨

E.乳痈

[答疑编号111070205]

『正确答案』C

第六节乳核

【考试重点】

乳核概念及特点

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其特点

①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

②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③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

④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2.乳核的辨证论治

①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

②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

【复习自测】

1.乳核肿物特点是:

A.生长迅速,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B.多发肿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

C.如丸卵大小,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D.常伴有乳头溢液,不痛不痒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111070206]

『正确答案』C

2.以下除哪项外均为乳核特点:

A.乳核是发生在乳房的良性肿瘤

B.常见于20~25岁青年妇女

C.相当与西医乳腺纤维腺瘤

D.肿块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E.可见乳头溢液

[答疑编号111070207]

『正确答案』E

第七节乳衄

【考试重点】

乳衄的特点

1.乳衄的病因病机与特点

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称为乳衄。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经产妇女。其特点是乳头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

2.乳衄的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手术关键是切除病变乳管。

肝火偏旺证: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加减。

脾虚失统证:健脾养血。归脾汤加减。

第八节乳岩

【考试重点】

乳岩的含义及特点

1.乳岩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2)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3)高发人群:

①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

②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愈晚的妇女

③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

④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

2.乳岩的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可分为一般类型乳腺癌及特殊类型乳腺癌。

(1)一般类型乳腺癌

常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粘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溢液。后期随着癌肿逐渐增大,产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肤可呈橘皮样水肿、变色;病变周围可出现散在的小肿块,状如堆栗;乳头内缩或抬高,偶可见到皮肤溃疡。晚期乳房肿块溃烂,疮口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似岩穴,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渗紫红血水,恶臭难闻。癌肿转移至腋下及锁骨上时,可触及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的肿物,以后渐大,互相粘连,融合成团,继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憔悴等恶病质貌。

(2)特殊类型乳腺癌

①炎性癌

②湿疹样癌

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早期诊断是乳岩治疗的关键。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多用于晚期患者。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 ⑤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4.乳岩与乳癖、乳核的鉴别

【复习自测】

中年妇女乳房肿块界限不清,经期乳房胀痛,应首先考虑: A.乳痈 B.乳癖 C.乳痨 D.乳癌 E.乳疬

[答疑编号111070208]

『正确答案』B

〖来源〗医乐园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504588147.html,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论 要点: 1.名医名著与外科学发展。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发展。 第二单元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及病因病理细目一: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 要点: 1.疡:疮疡、肿疡、溃疡。 2.疮疡:痈、有头疽、发等。 3.皮肤病:疮、疳、斑等。 4.肛门二病:痔、漏等。 5.肿瘤:瘿、瘤、岩等。 6.其他:风毒等。

细目二:外科致病因素及致病特点要点: 1.外感六淫邪毒致病。 2.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3. 外来伤害致病。 4.情志内伤致病。 5.饮食不节致病。 6.房室损伤致病。 细目三:外科发病机理 要点: 1.总病机。 2.疮疡与气血的关系。 3.疮疡与脏腑的关系。 4.疮疡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单元外科辨证 细目一:四诊在外科的应用 要点: 1.望诊要点。 2.闻诊要点。 3.问诊要点。 4.切诊要点。 细目二:辨阴证阳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以全身情况及病程缓急等辨别阴阳。 细目三:辨肿痛痒脓 要点: 1.辨肿。 2.辨痛。

3.辨痒。 4.辨脓。 细目四:辨溃疡形色 要点: 1.辨溃疡的色泽。 2.辨溃疡的形态。 细目五:辨善恶顺逆 要点: 辨善恶顺逆的概念。 第四单元外科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汐l、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之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的代表方剂及其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掺药等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之调剂、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3.切开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之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4.引流法(药线、扩创、导管等)、垫棉法、药筒拔法、灸法、熏法、熨法、洗涤 法等之适应症、用法及注意点。 第五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及特点。 2.暑疖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治疗。 3.疖病的特点及治疗。 细目二:疔疮 要点: 1.颜面疔疮的特点与疖的鉴别。

中医病名及症候分类

感冒 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咳嗽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风温肺热病 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 邪陷正脱肺痈 初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肺痨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咯血 肝火犯肺阴虚火旺 痰热壅肺 气虚血瘀 悬饮 邪郁少阳 饮停胸胁 肺络不畅 喘病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水气凌心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哮病 .1发作期 1冷哮: 2热哮: 3虚哮: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2脾气亏虚 3肾气亏虚 胃脘痛 肝胃气滞 寒邪犯胃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瘀阻胃络 胃阴亏虚 脾胃虚寒 噎膈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呕吐 寒邪犯胃 食滞胃肠 痰饮停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吐血 胃热炽盛 肝火犯胃 瘀阻胃络 脾不统血 肝胃阴虚 便血 胃肠积热 湿热蕴结 肠风伤络 脾胃虚寒 痢疾 湿热蕴结 寒湿困脾 脾阳亏虚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泄泻 寒湿困脾 肠道湿热 食滞胃肠 肝气郁滞 脾气亏虚 肾阳亏虚 黄疸 肝胆湿热

湿困脾胃 热毒炽盛寒凝阳衰水臌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便秘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 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紫癜 风热伤络血热伤络 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温 湿郁卫气 气分湿热热入营血霍乱 中焦湿热寒湿困脾 亡阴证亡阳证中暑 阳暑 阴暑 暑厥 暑风 疟疾邪郁少阳 暑热内郁 暑湿内蕴 疫毒侵袭 正虚邪恋 胸痹心痛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内阻 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悸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心阳虚弱 不寐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 郁病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忧郁伤神 心脾两虚 癫病 痰气郁结 气虚痰结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狂病 痰火扰神 火盛伤阴 气血瘀滞 痫病 痰火扰神 血虚风动 风痰闭窍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肝肾阴虚 头风 肝阳上亢 痰浊上扰 瘀阻脑络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眩晕 风阳上扰 痰浊上蒙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痿病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瘀阻脉络 肝肾亏虚 中风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附件3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 内科病BNX050 多寐病BNP100 腹胀满病 BNF肺系病类BNX060 健忘病BNP110 泄泻病 BNF010 咳嗽病BNX070 癫狂病BNP111 暴泻病 BNF011 外感咳嗽病BNX071 癫病BNP120 吐血病 BNF012 内伤咳嗽病BNX072 狂病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BNX080 痫病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BNX090 昏迷病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BNX091 神昏病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BNX100 痴呆病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BNX110 抽搐病BNP180 溢饮病 BNF060 肺胀病BNX120 薄厥病BNP190 支饮病 BNF070 肺痨病BNX130 卒死病BNP000 脾系病(便秘病)BNF080 咯血病BNP 脾系病类BNG 肝系病类BNF090 鼻衄病BNP010 胃脘痛病BNG010 胁痛病 BNF100 失音病BNP020 胃痞病BNG020 黄疸病 BNF110 肺衰病BNP030 吐酸病BNG021 阴黄病 BNX 心系病类BNP040 反胃病BNG022 阳黄病 BNX010 心悸病BNP050 呕吐病BNG023 急黄病 BNX011 惊悸病BNP051 暴吐病BNG030 萎黄病 BNX012 怔忡病BNP060 呃逆病BNG040 积聚病 BNX020 胸痹心痛病BNP070 嘈杂病BNG041 积病 BNX021 卒心痛病BNP080 噎膈病BNG042 聚病 BNX030 心衰病BNP090 腹痛病BNG050 臌胀病 BNX040 不寐病BNP091 卒腹痛病BNG051 水臌病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 第一节疖 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 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 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法: 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 中:切开排脓 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

第二节疔 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 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 1.颜面部疔疮 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 治法: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 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 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 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 2手足部疔疮 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 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 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 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 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 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 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 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 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 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 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

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 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 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 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 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 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 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 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 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 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 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 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 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 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 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 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 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

中医助理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阴阳辨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阴阳变证续表: 外科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半阴半阳证。 局部辨证 (一)辨肿

辨肿续表: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 1.以疼痛病因辨证 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四)辨痒: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 1.脓区不洁,护理不善所致(感染)。 2.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 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五)辨脓 >>成脓的特点成脓标志:雀啄痛,反跳痛,应指感,波动感 1.疼痛: 阳证疮疡: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疮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 浅部脓肿: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即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2.透光法:手电筒。适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3.点压法:大头针尾或火柴头。适于指趾部少量脓液。 4.穿刺法:适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 5.B超: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1.浅部脓疡:如阳证脓疡,其临床表现为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肤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 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腥秽恶臭者多为逆证。 (六)辨溃疡 辨溃疡续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阴阳辨证 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第二节经络辨证 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 一、辩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 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 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如(冻疮、脱疽等)

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 ?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 1.大小 2.形态 3.质地 4.活动度 5.位置 6.界限 7.疼痛 8.内容物 (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 三、辨痛 l 痛与肿结合辨 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 l 以原因辨痒 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外科七恶辨证主要依据是() A.局部症状 B.全身症状 C.局部和全身症状 D.以上都不是 2. 外科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风温、风热 B.火毒、热毒 C.气郁、火郁 D.湿热、寒湿 3. 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已尽时,宜使用下列哪一种掺药() A.九一丹 B.白降丹 C.生肌散 D.青黛散 4.发生于人体上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 ) A.风温、风热 B.风寒、风湿 C.湿热、寒湿 D.气滞、血瘀 5.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在6~9cm。应诊断() A.疖 B.疔 C.有头疽 D.痈 6.乳核相当于西医的() A.乳腺纤维腺瘤 B.乳房异常发育症 C.乳腺增生症 D.乳房结核7.石瘿的病因病机是() A.忧思郁怒,湿痰凝结 B.气郁、湿痰、瘀血凝滞 C. 产后亏虚,外 邪侵入 D.平常饮水和饮食中含碘不足 8.热疮典型皮损为() A.簇集性水疱 B.散在性水疱 C.簇集性脓疱 D.散在性脓疱 9.淋病的临床特点是() A.尿频、尿急、尿痛 B.尿频、尿急、尿道刺痛、尿道溢脓 C.排尿困 难和尿潴留D.尿道滴白 10.内痔初发的主要症状是() A.肛门疼痛 B.肛门坠胀 C.便秘 D.无痛性便血11.破伤风发作出现肌肉强直形痉挛,一般先发生于() A.头面 B.四肢 C.颈项 D.躯干 12.精癃的临床特点是() A.尿频、尿急、尿痛 B.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C.不射精 D.尿痛、流 脓 13.脱疽的好发部位是() A.上肢末端 B.四肢末端 C.下肢末端 D.小腿 14.瘾疹的主要皮损为() A.风团 B.抓痕 C.丘疹 D.红斑 15.发生走黄的原因为() A.正虚邪盛 B.肝郁化火 C.热入心包 D.火毒炽盛16.阳证肿疡外敷首选油膏是 ( ) A. 冲和膏 B. 金黄膏 C. 回阳玉龙膏 D. 生肌玉红膏17.颈痈初起治疗宜选用 ( ) A. 五昧消毒饮 B. 黄连解毒汤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18.治疗肉瘿的代表方剂为 ( ) A. 海藻玉壶汤 B. 四海舒郁丸 C. 普济消毒饮 D. 逍遥丸19.疥疮好发部位为 ( )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 15中医学升X班姓名:XX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自身也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运用“有诸内,必行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中医外科之所以具有中医特色,关键不在其药,而在其法。法有诊法和治法,诊法为治法的基础,治法是诊法的具体体现方式。诊法之中最具特色的应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四诊八纲,寒热虚实,五行脏象,经络循行。 外科在很大程度上是全身疾病在体表的反应,所以明代医家汪机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治外必本诸内。即使纯属外来小恙的蚊虫叮咬,其在体表的病变反应也与个人的内在体质(即整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人微痒之后并无任何状况,但也有的人会引起急性的全身过敏状况。病因虽自外来,但病势发展及预后轻重却取决于内因。那么内因又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的祖先在没有任何现代解剖和生理病理知识可借助的情况下,以实践为基础将现有医学知识与朴素的古代哲学相结合,居然能创造出一套哲学化的医学,这就更能从较高的层次上对治病和预防进行指导。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才提出“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其实早就包含在我们的中医经典《内经》及其他许多著作中了,而且在中医范围内早已成了共识。 那么具体说来,人的“内因”到底是怎样的呢?——看不到。看不到怎么办呢?——类比、倒推,然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最后终于找到了规律:人的内部就是一小天地——天人相应,小大同理;五行生克——脏腑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制约;经络循行——脏腑经气在体表都可以找到按规律分布的循行路线,且可以定出相对固定的刺激点:穴位。所以,变诸内必见诸外,只要在体表引起了病变,即属于我们外科病的范畴了。 外科外治固然重要,然必须了解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寒热虚实和脏腑所属,不然未免有瞎子摸象和扬汤止沸之嫌了。当外治则内治,当内治则内治,当内外结合则内外结合,这样才能够进退自如,准确把握。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学习谈谈外科病辩证论治的一点看法。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内经》有“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之训。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

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中医所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图文稿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粘液性水肿。中医古称阳虚水泛。重症肌无力。中医古称筋痿。多睡症。中医古称过力脱气。性淡漠。中医古称不欲近房。阳萎。中医古称阳萎。肥胖性生殖无能症。中医古称肥人不育。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中医古称黑疸。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古称感冒。急性气管炎。中医古称风热犯肺。大叶性肺炎。中医古称肺热。急性痢疾。中医古称滞下。急性胃肠炎。中医古称食泻。霍乱。中医古称霍乱。夏季热。中医古称疰夏。肝炎。中医古称湿阻。肝硬化。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性病。中医古称花柳病。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中医古称消渴偏枯。糖尿病合并宫颈癌。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腹膜后血肿。中医古称瘀血腰疼。子宫肌瘤。中医古称经来结块。红斑狼疮。中医古称鬼脸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古称历节风。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中医古称书痴。大发作型癫痫。中医古称羊角风。戒毒。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古称久痢。胃溃疡。中医古称胃脘疼。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古称萎黄急黄。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古称崩漏。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中医古称癃闭湿阻。肾结石。中医古称石淋。心肌病。中医古称心水。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乳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乳岩。阴茎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岩。结肠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肠结。恶性黑色素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翻花疮胰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阴黄。胃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反胃。子宫内膜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血带。甲状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石瘿。恶性淋巴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失荣食道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噎膈卵巢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腹块。睾丸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囊瘤。膀胱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辨证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考点阴阳辨证应注意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溃后尤甚。 考点发于下部疾病病因与特点 经络辨证 考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关系 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少阴、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考点引经药 手太阳经:黄柏、藁本; 足太阳经:羌活; 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手阳明大肠,止泻) 足阳明经: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胃,消肿排脓) 手少阳经:柴胡、青皮(中)、连翘、地骨皮(上)、附子(下); 足少阳经:柴胡、青皮; 手太阴经:升麻、桂枝、白芷、葱白;

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 手厥阴经: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手少阴经: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独活、细辛、知母。 局部辨证 ※考点辨肿

考点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或体表显而易见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肿瘤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称之为结节,重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其内容物。考点辨痛 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浮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犹如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考点辨痒 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皮肤肌表,皮肉间气血不和。 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牛皮癣、白庀、瘾疹)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何德才执笔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1. 辨疮疡阴阳属性可从下述各 条辨别: ①发病的缓急;②病位的深浅; ③皮肤的颜色;④皮肤的温度; ⑤肿胀形势;⑥肿胀的范围;⑦ 肿块的硬度;⑧疼痛的性质;⑨ 脓液的稀稠;⑩病程的长短; 2. 辨肿: (1) 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 湿、痰、气、瘀血、 脓肿、实肿、 虚肿的临床特点。(2)以其病位 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 3. 辨肿块、结节 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 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 辨肿块、结节的特点。 4. 辨痛 (1)以疼痛缘故来辨有热、寒、 风、气、湿、痰、化脓、瘀血痛 等(2)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有卒 痛、阵发痛、持续 痛。(3)以疼 痛性质来辨有刺痛、灼痛、裂痛、 钝痛、酸痛、胀痛、绞痛、啄痛、 抽掣痛等。(4)疼痛与肿临证中 可结合起来辨证。 5. 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 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病 因不同,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异。 6. 辨脓 脓乃火热蒸酿腐肉而成,气血所 化,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 现象。 (1) 辨成脓特点。 (2) 辨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 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及 B 超等。 (3) 辨脓的部位深浅。 (4)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7. 辨溃疡 (1)辨溃疡的色泽有阳证溃疡、 阴证溃疡、疔疮走黄、有头疽虚 陷。(2)溃疡的形态有化脓性溃 疡、压迫性溃疡、 岩性溃疡、疮 痨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 实验:辨脓的操作方法 第 五章 第六 章 讲授 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 实验 平。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 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 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辨病 辨病的概念 辨病的方法 阴阳辨证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阴阳辩证应注意的问题 部位辨证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经络辨证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引经药 局部辨证 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 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 辨病 考点辨病的概念 考点辨病的方法 望、闻、问、切 阴阳辨证 考点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续表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 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 发热、口渴、纳 呆、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溃后 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 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 盗汗,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 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部位辨证 考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考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考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经络辨证 考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少阴、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考点引经药 手太阳经:黄柏、藁本; 足太阳经:羌活; 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手阳明大肠,止泻) 足阳明经: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胃,消肿排脓) 手少阳经:柴胡、青皮(中)、连翘、地骨皮(上)、附子(下); 足少阳经:柴胡、青皮; 手太阴经:升麻、桂枝、白芷、葱白; 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 手厥阴经: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手少阴经: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独活、细辛、知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