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韩凤伟张志丹黎小艳

【摘要】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为解决各种城市病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滨水空间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不仅是对城市交通的梳理过程,也是对滨水休闲空间的塑造及整理的过程。以呼和浩特环城河景观区为例,扩大滨水空间的研究范围,从传统的沿线研究转变为融合城市功能的滨水带空间研究,依据慢行交通出行活动的适宜范围梳理水系上的重要城市空间节点,形成沿滨水空间带的多个慢行休闲要素点,结合城市板块结构、城市主干路网分割,及慢行交通出行特点,整合周边休闲要素将滨水空间带细分为各具休闲特色主题的慢行休闲关联区,最终结合自行车休闲道、休闲步道,实现步移景异、生态与功能兼顾的城市滨水交通环境和景观城市空间。

【关键词】慢行交通;滨水空间;规划实践

1. 引言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机动车量的快速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等,而近些年国内城市交通建设中,主要考虑机动车的运行效率、安全等,大量挤占和牺牲行人、自行车出行空间,不但没能彻底解决城市问题,反而使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逐渐关注,一些城市也逐渐转变观念,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快低碳绿色交通建设转变,向提倡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行交通”模式转型。

2.对慢行交通的认知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系统包括为慢行活动提供的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除担负一定的通勤交通功能外,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

慢行交通有如下特点:

①短距离出行首选:在 1—3km 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一范围内具有机动交通无法比拟的时空优势,在大城市的拥挤时段、路段尤其如此。

②为公共交通接驳: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必然受到体能方面的限制,而目前广泛存在于城市范围内的长距离慢行行为,在公共交通条件得到了良好改善后,亦极有可能转化为短距离的“慢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系统与公交系统的结合,将更大范围内的出行者汇集到公交系统,可将一些采用速度超过标准的助动车长距离出行,逐渐转化为“慢行+公交”方式。

③节能环保经济健康:慢行交通主要依靠人力为其动力,成本较低,且占用道路面积少,人均占路面积仅次于公交而优于其他交通方式,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能。

④出行选择的不稳定性:人们在出行选择时受天气因素、安全性低、相关配套不完善等缺点的影响而轻易放弃慢行出行。

3.慢行交通规划要素

现阶段的慢行交通规划,主要研究限制非机动车的长距离出行,在构建机非分行系统等方面,采用分区规划法,即将城市划分为多个慢行区引导区间出行向公交转移,慢行区间以及内部通过慢行道联系。

慢行道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非机动车道系统及步行道系统。按功能可分为交通性慢行道和休闲性慢行道。交通性慢行道主要解决慢行主体的上班、上学等必要性通勤需求,休闲性慢行道则服务于慢行主体的健身、休闲、娱乐等自发性非通勤活动。

城市级慢行休闲带是城市总体层面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内部体系独立又与城市各慢行分区之间紧密联系的特色慢行区域,其主要功能以休闲娱乐为主。

4.慢行交通规划目标

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而又环保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慢行交通政策以及慢行空间发展策略,具有前瞻性地引导市民慢行出行行为,为构建和谐城市、和谐交通发挥积极作用;

②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慢行空间,满足各区域、各类型人群的交通性、社会性的慢行出行需求;

③塑造富有特色的慢行环境,营造良好城市氛围,为市民休闲生活提供优质场所;

④制定有效措施,解决城市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交通与停车空间交织、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重塑良好交通秩序;

⑤制定各类慢行空间的设计指引和说明,为慢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具体实施做准备。

5.呼和浩特市环城河景观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5.1 呼和浩特市慢行系统现状概况

呼和浩特市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城市化、机动化叠加的快速发展关键时期,整体交通发展集中体现在市民出行以非机动化为主,道路骨架基本形成,早晚高峰略有拥堵,服务设施上公交系统单一,缺乏地铁、轻轨、快速公交(BRT)系统等。

呼和浩特市有良好的山水环境,现状城区公园众多,与城市广场、街道、文娱场地等组成城市丰富的公共空间环境,但这些空间相对分散,且与城市慢行交通结合较少,严重影响呼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呼和浩特环城河景观区作为串接城市“两轴”“三心”的重要天然纽带,包括扎达盖河、哈拉沁沟、小黑河,全长44.79公里。作为呼和浩特城市重要的滨水景观元素,现状环城水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景观和交通连接断层、交通设施欠缺以及景观空间单调缺乏特色三个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沿河缺乏合理分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停车场地。

②沿河景观空间受桥涵限制,慢行交通不连续。

③河道景观受滨河路阻隔,与两侧城市空间衔接过渡较弱。

④缺乏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系统的整体协调规划。

⑤跨河设施有待完善,部分区段需增设跨河桥梁。

⑥沿河景观缺乏主题鲜明的分区组织。

⑦河道断面景观处理形式单一。

⑧滨水景观空间处理简单,对两侧用地价值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度不高。

5.2 设计构想

全长44.79公里的环城河景观区由小黑河、哈拉沁沟、扎达盖河构成。沿线串接大青山南坡创意体验区、原生景观区、东部中心(如意行政商务区)、老城中心、南部中心、体育中心、湿地公园等城市重要功能区。

依托以上功能节点,按照合理的慢行出行范围,划分沿河慢行交通单元,通过沿河连续慢行道串联各单元,构建一体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这是一条展现城市多元历史文化和风貌的“印象之河、特色之河”,慢行交通的设计将以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为载体,通过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营造,形成连续而又鲜明的城市活力空间。连续、行径、廊道、主题,由单一慢行径(Open line)向复合慢行空间(Open space)转变。

连续的水面、绿化、慢行道路犹如一根线,功能节点、主题景观空间犹如粒粒珍珠,整体就是一条翡翠项链,镶嵌于青城的项脖。

5.3 慢行要素分析及慢行关联区划分

呼和浩特是一座碧水环绕、山林拱

响、历史悠久的草原都市,经历了四百多

年的风风雨雨,从明·归化城,到清·绥

远城,到现如今发展迅速的历史文化名

城、草原都市,一直都离不开对水的眷恋,对水的钟情。

呼和浩特的扎达盖河、小黑河及哈拉沁河交汇形成环绕城市的水系串联了城市的众多历史古迹、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等重要城市空间。规划中以环城水系为纽带,依据慢行出行活动的适宜范围梳理环城水系上的重要城市空间形成沿环城河休闲带的32个慢行休闲要素点,其中沿扎达盖河分布16个慢行休闲要素点,沿小黑河分布8个慢行休闲要素点,沿

哈拉沁河分布8个慢行休闲要素点。

规划结合城市板块特色以及城市主干路网分割,以1—3公里为半径,整合周边休闲要素将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划分为13个慢行休闲关联区,并根据慢行休闲要素分布及特色对13个慢行休闲关联区确定各具特色的休闲主题。

5.4 滨水空间慢行休闲道规划

5.4.1 自行车休闲道规划

对环城水系河道整治建设,打造城区沿河两岸公共开敞空间,改善“近水而不亲水”的状况。在目前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况下,沿河两侧空间开辟慢行交通系统,不仅能为居民活动、休憩、游览提供空间同样也能提高居民出行质量,改善慢行交通环境。

由于城市发展河岸预留绿地空间不足,规划结合两侧滨河路打造重要自行车休闲道,共计79.3公里,重要自行车休闲道贯穿整个环城水系,连接各个慢行休闲关联区。并结合城市慢行休闲元素规划设计多条一般自行车休闲道,共计38.8公里,与临河自行车休闲道形成环线,加强环城水系与城市之前的联系并满足不同骑程休闲要求,可依据体力及兴趣点安排独特的自行车休闲线路。

5.4.2 休闲步道规划

紧邻环城河休闲慢行带两岸结合自行车道设置休闲步道,贯穿整个环城河水系。根据步行出行特点,不同慢行休闲关联区主题设计各具特色的关联区内部休闲步道。

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共设置休闲步道93公里休闲步道,同时结合关联区特色设置休闲亲水设施。考虑到休闲步道的功能,以游憩、娱乐为主,并结合慢行关联区内公交站点,设置“B+R”慢行换乘枢纽。

5.4.3 自行车租赁点规划

规划沿着环城河自行车休闲道线路设置自行车租赁点,自行车租赁点在自行车休闲道上间距不大于2km布局,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置在人行道时留出足够的步行通行空间。

沿扎达盖河共设置8处自行车租赁点,沿小黑河共设置11处自行车租赁点,沿哈拉沁河设置9处自行车租赁点,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共计28处自行车租赁点。结合自行车租赁点

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方便市民停车存车。

5.4.4 慢行桥涵设施规划

环城河休闲慢行带贯穿中心城区,为加强环城河两岸交通联系,两岸的慢行通道亟需加密,其建设标准亦应有所提高。结合自行车廊道规划,规划新增20处跨河桥,其中4处为慢行专用桥,12处为机动车与慢行交通混合用跨河桥。同时建议在现有跨河桥上设置慢行专用通道,保障慢行跨河通行的便利,使区内慢行跨河通道道最大间距不超过1km。所有跨河慢行通道的单向最小宽度不得低于3m。

并建议桥下慢行空间进行跨桥连续处理。通过桥下空间跨桥的连续组织,使桥面两侧的自行车休闲道、休闲步道连续贯通,并形成以桥为中心的连续慢行空间。

改造原则:有条件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对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净高要求大于2.5米的桥下空间进行改造。

5.5 慢行休闲道与特色空间规划示意5.5.1 特色空间规划示意

环城河慢行休闲带以游览休闲功能为主兼顾城市部分交通职能,着力打造环城特色水体景观,方便市民绿色休闲出行。环城水系结合已有的自然、人文以及历史景观,形成主题化的特色区段,使绿色休闲网络串接自然人文景点,以慢行交通为休闲出行引导,构建自行车廊道和休闲小环步道相结合的生态出行网络。

5.5.2 重要节点设计

由于新城区的大力建设,很容易引致

老城区衰退,再加上老城区交通问题日益

严重,如何改善老城区交通状况以及人居

环境是本设计考虑的重点。规划对滨河沿

岸景观做了改造,拆除危房,开辟了开敞空间,并综合考虑接驳换乘,自行车道与慢行道的设置将几处重要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为老城区注入新鲜的血液。

5.5.3 标识系统及环境家具设计

通过富有特色的标识系统,形成统一且连续的引导体系,或者形成一套相对协调的、系统而完整的说明体系,以解决人在空间中的迷失问题,并提供相关信息。

环境家具包括各种休闲服务设施:自行车租赁站、厕所、垃圾桶、呼救系统、灯具、座椅、景观雕塑等,建议进行专项设计,形成系统而特色的环境要素。

5.6 交通稳静化设计

环城河景观区沿线串联功能多样而复杂。

两侧关联用地与沿河景观区由滨河路分割,为

了减少市政道路对滨水慢行区与关联区慢行活

动客源的分隔及安全影响,针对慢行过街流量

较大的主要冲突节点实施交通稳静化改善设

计,以减小机动车流对慢行安全和慢行可达性

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交通稳静化措施的功能特点和

当地出行习惯对交通稳静化理念的可接受程度,建议措施包括四种:减速缓冲带、小型环岛、路段凸起过街、道路窄化。对于新规划的滨水用地,建议通过密切绿地(水域)界面处理,实现交通稳静化目的。

6.结语

积极推进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我国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它记载着城市的过去与今天,繁荣与衰败,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包含有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场所。滨水空间设计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融合,不仅能通过空间塑造展示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同样也为城市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出行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设计[R]2013.

[2]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2):57-59.

[3]熊文,黎晴,邵勇,李娟.向世界级城市学习:天津市滨海新区CBD慢行交通规划[J]城市交通,2012(1)

[4]余伟,钱科烽,高奖,钱建华.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3).

[5]李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

作者简介:韩凤伟(1984—),男,本科,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

张志丹(1980—),男,硕士,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级规划师,规划一所所长;

黎小艳(1981—),女,硕士,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作者:韩凤伟, 张志丹, 黎小艳

作者单位: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引用本文格式:韩凤伟.张志丹.黎小艳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会议论文] 2013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8T11:02:43.7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蔡丽彬曾琳 [导读]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漳州 363005 摘要: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来尊重人性与生活真谛的现代文明的栖息地。以此出发,市民乐得改变曾经“陀螺式”的运转生活,藉由“慢行系统”享有“慢的乐趣”,从而重构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而“慢生活”,既是“慢行系统”的旨归,也是“慢行系统”盛行的必要支撑。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系统;研究 引言: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成为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现有问题的有效方式,故在城市规划中着重进行慢行系统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特征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而其中就包含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所占比重在所有城市交通中也最大。“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城市慢行交通特点如下:(1)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上班、购物、吃饭等等;(2)对于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较其他方式有明显的优势;(3)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而言,占用空间不大;(4)分布广泛,节能环保;(5)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事故频发,难于管理。在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机动车道,忽略了对于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的关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很大影响,所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指以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本文所指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指自行车交通),骑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出行机会的一套与机动车、行人不同程度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专用路、停车设施、过街设施、非机动车信号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综合国内外现状看来,城市中非机动车交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阿姆斯特丹模式——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巴黎模式——短距离及与公交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香港、新加坡模式——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健身工具。 2.2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由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风景游览区等内部的各步行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步行专用通道网络所组成。城市步行系统为市民提供的是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3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对策思考 3.1公共资源的配置 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慢行路网,其次需要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资源的配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考验。需要说明的,慢行系统主要适用于短途出行。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便捷、顺畅,从而使慢行和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市民的完整出行。 此外,市民慢行习惯的养成,还有赖于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校、医疗等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五年,广州将投入近21亿元打造“图书馆之城”,其中一个指标是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 只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等公共资源网络化布局合理,从而适合市民通过“慢行系统”抵达,慢行才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出行选择。否则,某一种必需的公共资源布局较远,而其间的公共交通亦不通达,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机动车出行去对接那种公共资源。 3.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视觉感受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强调景观享受的慢行,将城市良好的山水、绿化景观与慢行交通结合起来,使慢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强调慢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人们在慢行环境当中的景观需求和休憩交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应成为规划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注意慢行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针对慢行交通的主体偏向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在重要的慢行交通节点应加强对慢行者的指示,增加透明度,这也是适应老龄化社会与多元化城市生活的需求。普及无障碍设计,并要求具有亲切的空间,应尽量避免过于凹凸不平的路面。 3.3划分慢行区域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的布局,利用快速路、主干路、铁路及江河湖泊将区域划分为多个慢行岛;再以次要道路为边界,对这些慢行岛进行重新划分,在慢行交通发生量较大的区域形成慢行核,如居住社区核、商业办公核、校园核、历史街区核、公园绿地核、工业核等,在慢行核内保障商业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的完整性,保证慢行交通者使用,鼓励市民在核内完成出行。 3.4依据城市特征,选择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 慢行系统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特点,考虑多种交通模式和需求特性,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服务的新趋势,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指导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慢行系统的供需分析,结合各种慢行交通设施的特点,慢行交通系统一般采用点、线、面和网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模式。慢行系统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中心放射型、组团并联型和组团串联型等三种,应根据城市布局形态、城市规模、人口分布、设施建设等条件进行选择。 3.5创建慢行空间 创建慢行空间尤为重要,其方式也非常多,比如可以通过完善整体道路交通设计、道路断面设计、控制建筑后退距离和布置停车设施以及积极引进非机动车道路等措施实现。与此同时,在创建慢行空间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道路断面设置为多样性,体现人性关怀的同时满足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 ·h -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慢行交通都占据50%以上的份额(如上海占56%,深圳占67%)。慢行交通往往是出行起点始发及出行终点到达的必要方式,在出行中是不可取代的。而且人们的活动与出行呈现多样化的出行目的和出行空间等特征,特别是随着后汽车化时代的到 来,人们对休闲、健身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始终会维持在相当的水平。 2)特点 慢行交通中的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出行方式。纵观人类文明史,交通工具的变革只能提升出行的速度、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却永不能代替人们行走的需求和愿望。自行车是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之前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一些城市却逐步淡出,但是在日本、荷兰、丹麦等交通高度机动化的国度里,自行车交通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城市亮丽的动态风景线。因此,有必要为慢行交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 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 云美萍1,杨晓光1,李盛2 (1.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上海201804;2.法国路桥大学城市与交通实验室,巴黎77455) YUN Mei-ping 1,YANG Xiao-guang 1,LI Sheng 2 (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https://www.doczj.com/doc/869433152.html,boratory of "City,Mobility,Transport",The National Ecole of Route and Bridge,Paris 77455,France) A Brief Review of Planning for Ped and Bike System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 图1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 Fig.1Functionality of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滨水空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生活的环境,对滨水空间也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有些水体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滨水休闲在城市生活中根本无法体现,如今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滨水空间建设具很大的挖掘价值,天创智业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分析,创新性的提出滨水空间规划的设计手法。 一、滨水空间特征及类型 一个场所的存在意义与它鲜明的特征是有必然联系的。滨水空间最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点首先便是源自水体的自然资源类型,以及历史沉淀的社会人文特征。下面就滨水空间特征和类型进行简要归纳概括: 1、滨水空间特征 (1)水体造就的自然资源特征 生态多样性——滨水空间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这里水生、陆生、两栖类生物品种多样,即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 小气候——当水体达到一定数量、占据较大空间时,由于水体的独特性质,水域附近常常呈现出宜人的小气候。 场地形态多样性——来自水体的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得滨水呈不同面貌,滩、沱、岛、矶、缓坡等特殊形态往往使滨水空间更具自然性,有利于形成滨水堤岸空间独特的场所感。 (2)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源远流长的。水和社会意识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自古就对水有着深刻的参悟。“上善若水”是人类向谁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乃是借情于山水,抒怀自己的胸襟,孔子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滨水地带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2、城市滨水空间类型 (1)从宏观的概念上来看,城市滨水空间包括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和城市滨水堤岸空间。城市滨水堤岸空间即是陆地空间与水体空间的边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式空间体,包括公共绿地、专业绿地、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概述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概述 一、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2、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 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 m/s,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 km/h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km; ③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④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3、定位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以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等为中心的慢行圈的高品质建设是保障慢行交通权利,提高慢行交通品质,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环节。 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慢行系统由3要素构成:慢行空间是系统的形态要素;慢行主体是系统的实施者要素;慢行行为是系统的动态要素。慢行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 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 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前者一般用于行人或自行车通过性的设施,包括人行道(sidewalk)、人行横道(passway)、人行地道、人行天桥、非机动车道等;后者可分为休闲旅游性质的慢行空间(林间步道、山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5-0007-03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2-10-09 作者简介:刘鹏(1990-),男,在读硕士刘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系统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若干策略,为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生态优化,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8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滨水空间,又称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m 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km 2km,相当于步行15min 30min的距离范围。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滨水区可以分为滨江、滨河、滨湖和滨海地区[1]。很明显,城市滨水空间凭其特有的水体环境优势,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中集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活力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极富特色的“活动舞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意识到滨水空间的重要价值,陆续进行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滨水空间开发项目。随着这些滨水项目的不断开展,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1.1滨水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优先原则缺失 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很多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破坏行为一直存在,城市生产与生活污水的无处理排放、垃圾的随意堆积致使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一些保存尚好的滨水景观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使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从而造成众多城市滨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系统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异质性差、空间连接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滨水景观的动态、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2]。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在滨水区进行高密度“景观墙”式的开发建设,完全背离生态优先的初衷,以致出现建筑尺度失调,空地率下降,人口密度过高,这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使其抗逆能力降低。1.2土地使用功能单一,滨水空间活力不足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滨水空间应该成为市民聚集活动的舞台。然而很多城市滨水空间几乎全部用于居住开发,用地功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各种用途的互相依存与融合,若干个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市民对社会活动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要求,也不利于城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形态单一的滨水景观设计也是造成滨水空间功能隔离与分化的重要原因,许多滨水空间由于单纯的公园绿地属性,缺乏吸引市民参与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导致夜间市民活动缺少,滨水环境受冷落,滨水空间活力不足。1.3城市历史特色缺失,“千水一面”现象突出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城市空间只有真正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增强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元素。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走入了误区,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规划设计手法单一,面貌形态大同小异,“千水一面”现象突出。 另外,很多城市在进行滨水项目开发时都不考虑城市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随意组合,它是地域文化在该地区长期积淀和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部分城市最初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它们的滨水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很多开发项目往往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或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忽略现状建筑形态的存在,任意在其附近进行“现代化”开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空间特色,使得城市空间形态杂乱无章。 1.4公共岸线连续性差,水城空间缺少联系 一些城市滨水区虽然规划建设了若干城市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但部分滨水空间仍被传统型“赖水为生”的产业或部分工业、商业建筑用地所占据,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使得这些开敞空间零散分布、各自为政,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彼此割裂,城市滨水岸线的连续性得到破坏。 另外,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只局限于一河两岸,且仅处于平面层次的考虑,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系统、富有生机的衔接,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阻碍了公众的观景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隔离,滨水空间的自然景观资源没有充分融入到城市中去,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研究 根据张庭伟等在其《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一书中的观点,评价一个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反映政府的政绩,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1]。除此之外,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还应该能在不破坏城市滨水生态平衡甚至能够促进城市滨水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形态。 2.1实行多功能复合的滨水开发利用模式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城市空间要素,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复合的理念,使城市滨水地区成为以功能混 · 7 · 第38卷第35期2012年12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5 Dec.2012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城市慢行系统设计说明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 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理位置示意图 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 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 (1) 设计依据 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 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 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 1、现况1:2000地形图; 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 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 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 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1-2007);(DB 11/T 493.2-2007)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三、设计内容 本区域涵盖温泉公园、北京市第101中学温泉校区、北京行政学院二分院、温泉凯盛家园、北辰香麓,望麓园、白家疃欣麓园、尚峰尚水、福溪家园、温泉人家、北部文化中心等,该区域人流量较大,自行车骑行及步行出行人群所占交通比例较大。 项目周边分布情况 现有交通标志标线基本齐全,部分路段已设置机非隔离栏,路面状况整体良好,现有道路慢行系统基本完善。本次道路慢行系统改造所包含主要工程内容为:新建非机动车道彩色防滑路面、热熔自行车图案、安装机非隔离栏、阻车桩(材质为铸铁)、交通标志(非机动车道指示标志)、缘石坡化、新建盲道等。 四、工程设计 温北路 本道路整体呈东西走向,起点为温泉路,终点至黑龙潭路,全长3800米,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现况按公路性质修建,单幅路,中间车行道宽16m,机非混行,中间机动车道一上一下,共8m,两侧各4m非机动车道,外侧无人行道。道路路面状况整体良好 1、平面设计 维持现状平面线形不变,具体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 2、标准横断面 维持现有机动车道宽度不变,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3、路面结构设计 超薄型彩色防滑路面路面结构: 3mm彩色防滑路面(城墙红) 树脂胶 4、交通工程 温北路在非机动车道撒铺3mm超薄型彩色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撒铺后可能对现状道路交通标线进行损害,施工完毕后进行标线恢复,具体工程量以实际计量为准。 双坡路 本道路整体呈南北走向,起点为温泉路,终点至温北路,全长650m,城市次干路,四幅路形式,中间隔离带宽12m,两侧机动车道各宽7.5m,两侧机非分隔带各宽2m,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3m,两侧人行步道各宽4m。 道路温泉路至显龙山路两侧人行道状况整体良好,显龙山路~温北路西侧人行道破损较严重。 1、平面设计 维持现状平面线形不变,具体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 2、标准横断面 维持现有机动车道宽度不变,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滨水景观的设计特色

滨水景观的设计特色 ?作者:王玥富楷来源:点击量:47 更新时间:2011-10-12 9:49:00 ?在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高新区发展目标定位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担负着建设青岛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的使命。这座承载众多期待的未来生态科技之城,不仪要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新路径,还要探索新城发展的新模式,为城市发展开拓全新的空间。那么对于高新区景观设计来说,充分发掘滨水空间对高新区的城市价值和在功能及形象上的定位,是景观设计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本文以青岛高新区咸水湖景观设计为例,将打造活力滨水空间的作为设计目标。 1 设计背景 1.1项目区位 青岛高新区咸水湖位于高新区核心区,毗邻红岛连接线和墨水河入海口生态湿地,区域位置重要,是城市绿化景观体系中重要的节点。规划面积约57万平米,其中陆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水面约31万平方米。 1.2上位规划 根据《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年),结合生态水系网络、道路绿化和城市生活设施布局,规划在新城区内重点建设羊毛沟滨水公园带、滨海湿地公园带和6处大型城市公园,并按国家规范标准配套组团级、居住区级公园。

其中咸水湖公园是围绕咸水湖周边建设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城市生活性公园,同时结合滨水岸线建设中小行游艇码头等设施,联系河口地区和胶州湾。 根据《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年),水系布局规划将培育形成“一带、一轴、两湖、三环、多廊道”的水系形态结构,营造“一湾环抱、水脉相融”的生态景观。其中: 一带——疏通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与红岛交界处水系,形成水系景观带。 一轴——沿羊毛沟水系形成城市发展轴。 两湖——中央泻湖与咸水湖。 三环——结合盐田改造,沿三个岛群周边形成环状水系。 多廊道——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部形成多条水系景观廊道。 上层规划确定了核心区2个重要的休闲中心。一是以中央智力岛为核心形成高新区的商务休闲中心;二是以咸水湖环境为依托形成城市生活休闲中心,是满足居民和商务人士生活休闲、假日娱乐等需求的重要的城市节点。 2 设计理念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位于黄河大堤以北,107国道两侧,京港澳高速以西。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距郑州市中心25公里,距焦作市中心35公里,距新乡市中心4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豫北地区联系郑州的重要节点,也是郑州辐射豫北的“桥头堡”。 该项目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属于城市新区建设区域,基地面积约为118公顷,现有水域面积约为80公顷,该水域有自然水体补给,与周围的5条河流相连接,规划区域周围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等。沿湖景观面积30多亩,该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的中心大面积的水域生态系统,将形成一条亮丽的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观光、休憩及户外活动的城市空间。 二、景观规划理念与目标 规划理念: (1)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亲水性; (2)景观的可游性、可赏性和可参与性; (3)景观的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目标: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2、新乡市城市整体规划 3、新区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原则 1、生态性设计原则: 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亲水性设计原则: 该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湖岸依次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

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主要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 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的方式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道路上汽车排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日益严重,但同时也减少了市民出行安全的保障。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非机动交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人们更安全、方便出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城市道路网络设计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设计,而忽略了道路交通系统中缓慢行专用路、城市干路、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道路所组成的完善的网络设计,因此不能保证连贯性的交通、给居民的出行会带来不便。此外,大部分的城市中的慢行专业路设置的较少,慢行交通设施设计的和改造的一般仅局限于小范围之内,如商业地段,湖泊区,而不是整个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统一安排。因此,现在的慢行城市交通系统依附于在机动车交通并存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2、慢行交通设计没有和城市土地利用合理整合。慢行交通空间是由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绿地、商业区域等组成的。之前的以居住区为开发单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小区设施自身相对完善,但限制了在住宅区及更大尺度上形成整体慢行交通网络。而且社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密度低、和机动化交通衔接的路段数量较少,可以选择性不大,也限制了慢行交通本身的短距离出行所具有的优势。 3、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虽然慢行交通设施设置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但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依然存在。在中国面对自行车的高保有量,自行车停车站点却太少,显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另外,许多城市缺乏一定数量的过街行人设施,包括过街地道、过街天桥、人行横道,严重制约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美国AOA案例研究)

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 AOA DESIGN GROUP INC.

案例一:温哥华城南南部滨水区空间设计

温哥华南 z 指标 Fast Facts z Yaletown面积: 50公顷 z False Creek北部面积: 80 公顷 :130 z总面积: 130公顷 z绿地面积: 20公顷 z海岸线长度: 3公里 z平均容积率: >3.0 :90m x z平均地块规模: 90m x 180m (16,000m2 approx) z平均住宅地块规模: 280m2- 3,250m2 z地区人口规模: 23,000 approx z近期住宅销售价格: 93m2 (1,000ft2) = USD394,000 (i.e. USD4,240 per m2) 南部滨水区现状

历史背景History 本区域历 原来是木材加工地区,然后服装仓储区,接着成为地铁总站,再成为86届世界博览会会址。 在世界博览会之后此区域成 为一个亮点,80年代后期 开始了区域改造,许多传统的建筑物被保留或重新利用 历史背景

本地区现阶 z 流行的现代都市滨水社 z商业区混合了高中低档 以及五星级酒店 z独特但功能混合的建筑 活类型选择 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具有特色的景观、照明 z大量的码头停泊设施以 z附近社区和历史地铁展 z为步行者提供的交通、 z公园贯穿整个城市,通 活动场所 z以运动为主题的公园, 很少的建筑;提供了都 z公园提供了非常舒适的 z住宅区和公园中布置了 z公园面向户外景观,提 105 z10.5米宽的断断续续的 阶段发展状况 社区包含了居住区、商务区、餐饮、零售精品店、艺术长廊 档饭店、高科技公司、家具店、艺术长廊、汽车公司展示区 筑,提供从艺术型阁楼到现代滨水公寓的多种混合的居住生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明、艺术装饰品和连续的绿地空间。 以及称为“Aqua Bus”的为游览者服务的轮渡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户外座椅和其他活动设施随处可见。 通过滨水的步行道连接,后者是步行、慢跑和自行车的主要 用于团队活动和孩子玩耍;用于休闲活动的公园其中布置 都市生活方式的绿洲 的环境和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一些独特的景观视点 了商业区,其中有超市、饭馆、银行、诊所、健身房、 提供一览无余的水景视野 的滨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向市区延伸

滨水景观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滨水景观中的绿化 学校(学院): 专业:张杰 准考证号码: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摘要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对其环境的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滨水景观绿化设计原则应用生态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gree n Abstract: Waters gave birth to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world famous city accompanied by a change in the name of the river rise and fall. Urban Waterfron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the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urban space, to bring it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human design and artistic quality are inseparabl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and important. Key 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Design; Principle; Application; Ecology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分析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28T15:56:14.3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期作者:杜星波 [导读] 东莞市万江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 523000 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通混乱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杜星波 东莞市万江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初衷是为非机动车提供一个交通通道,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运行,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对于交通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正是有关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的问题,首先,文章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继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保证其规划与设计过程的完善与优化,文章又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作为保证,良好的交通状况是保证城市顺利运行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针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多数城市的交通状况也十分良好,但交通问题却也一直频繁出现。交通问题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由慢行交通系统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作为为非机动车所特殊设置的交通系统,慢行交通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效的隔离开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通混乱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概述 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了解是做好规划与设计工作的前提。总的来说,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慢行主体、慢行空间以及慢行行为。所谓的慢行主体主要指的是慢行交通系统开放所针对的群体,主要宝库非机动车等。所谓的慢行空间主要指的是慢行交通系统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占用的空间,而慢行行为,故名思议,即慢行主体所作出的行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除了能够为非机动车提供形式的场地外,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了保证居民的休闲安全,必须要这对慢行交通系统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投入足够的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在完善交通系统的同时,使城市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得到保证。 二、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相比与以往已经取得了极大程度的进步,无论从交通系统的建设方面讲还是从交通指挥条件讲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被完善和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划整体性不足 存在部分城市在对交通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仅仅注重对机动车道的建设,而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则会出现忽略的现象,有些城市虽然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投入了精力,但却并不具备一定程度的整体性。总的来说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需要包括非机动车道城市支路以及居住区道路等很多种,只有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完善,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人们出行的连续性以及交通系统的完整性。 (二)服务设施缺乏 服务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服务设施建设,这是由慢行交通系统的功能所决定的。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存在部分城市并没有意识到服务设施的重要性,自行车存放场地是慢行交通系统中必须存在的设施,但很多城市很少存在这一设施。除此之外,由于慢行交通系统中包含为居民提供休闲与娱乐场所的功能,因此还必须存在休息椅与路标等,这对于交通系统的完善均十分重要。 (三)管理手段不够严格 目前,慢行交通系统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对于系统安全性的保证十分不利。由于慢行交通系统具有开放性以及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在将其投入使用时,往往会存在一部分人不顾相应交通法律的规定而出现的违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交通法律意识的缺乏所导致的,一部分也是由于管理手段不够严格所导致的,因此,为使这一状况能够得到解决,就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 (四)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城市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的足够重视与支持才能完成,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同样如此,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有关部门对于这一系统的建设存在支持力度不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规划手段不完善以及投资力度不足方面,这对于这一系统的完善会起到极大程度的阻碍作用。 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策略 针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人员必须要在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的基础上,从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管理工作的加强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规划,这对于保证交通系统规划的完善性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加强规划的整体性 在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整体性,具体而言,交通领域不应仅仅注重对机动车道的建设,同时还应对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进行完善,要丰富其功能,使其即能够为非机动车的运行提供便利,又能够保证居民生活的便利,这对于居民出行连续性的保证具有重要价值。 (二)完善服务设施 针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功能,其必须具备足够的服务设施才能使其功能得以更好的实现。首先,应在慢行空间中设置足够的自行车车位,要使利用自行车这一工具出行的人能够更好的将自行车存放起来。其次,要在其中建立休息椅,以保证居民能够在必要时进行休息。最后,还应做好对路标的建设工作,对于不熟悉城市的人来说,这样的设施能够为其出行提供方便。 (三)加强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的不完善是导致慢行交通系统中出现违规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加强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具体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