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一、我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吴江霖教授的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

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他的定义将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是他的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

的心理学化的倾向,他只关注“个体”,把“群体”作为“若干个体”的总和。(举例说明,群体不是个体的相加)

沙莲香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而什么是社会心理呢?她认为,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她的观点理解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反应。例如,因在考试时候因自己比较看重的老师在一旁观看,会使考生紧张。这是一种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主体反应。但是,如果这位考生把老师的观看归结为老师器重自己,那么也有可能这位考生会信心十足。因此,这一定义忽视了对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如归因等方面研究,一定程度局限了该定义的适用性。

王康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这一定义强调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事实上,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于人内部的心理过程,因此这一定义又相对忽视了对个体环境认知的研究。

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观点

归纳国外学者的观点可发现,他们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

要界定如下:A社会互动或社会交互作用;B人际关系;C社会影

响;D社会化。虽然这一归纳反映了国外研究的现状,但是这一归

纳回避了不同研究者之间的观点差异。具体来说,国外学者的观点

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种取向方面:心理学取向与社会学取向。心理学

取向的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社会学取向的代表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人类行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强调的群体和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总之分析国外研究者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同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认为研究对象既应包括内隐过程也应包括外部事件,但是在研究方式上或强调微观个体或强调宏观群体。

三、本书视角: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

究竟如何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来比较完善的认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呢?本书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

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

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

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这一定义在强调社会

对人的影响的前提下,把个体的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研究对象,体现出对社会与人辨证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从社会心理学起源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揭示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可以说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既受益于心理学关于人格与行为等的基本概念及客观准确的实验方法,受益于社会学关于群体、群体互动理论及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也同样受益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及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跨文化论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曾借助于、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借助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应该看到,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最近发展来看,日渐成熟的社会心理学所具有的反哺功能也同样为这些母体学科的振兴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

法和理论体系看,它是一门独立学

科。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在社会学、

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

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既不是某

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上述学科简单的拼凑与混合。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所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如下照片中反应出的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你认为,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他们将各自对哪些问题感兴趣而展开研究呢?

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组织管理领域中,因涉及到领导和群众、群体和个体等各种

人际交往心理和规律,因此社会心理学有着普遍的应用。如著名的霍桑实验。这一实验开始于1962年,由梅约等人在霍桑工厂开始的。起初的研究涉及到工人在不同的照明程度下完成工作量的多少,但是后来发现尽管照明程度在逐渐的降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却始终在提高。之后,研究者把5位女工做为研究对象。设计在12周内每隔一周改变一项工作条件,如休息时间的次数和长度,较短的工作日,午间供应食品,工作日也不缩短等。在进行这一系列变动时,研究者都实现和女工协商,他们可以对工厂的管理自由地发表意见。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无论生产条件怎样发生变化,工人的生产率都稳步在上升,整整12周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为什么呢?研究者的解释是:研究者对女工的尊重以及女工之间关系的融洽,使她们产生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并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和谐氛围,正性的情绪情感都对组织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或自然环境突变、人造环境特别是都市化和住宅环境等对人的社会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些领域中,社会心理学有着积极的应用。以自然环境为例来说,日本,岛国,多个岛屿组成,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在这一地理环境下,日本国民的社会心理表现为1)心胸狭隘,排外。日本的小孩会围在一起,在外国人的背后指指点点说“外国佬,外国佬”。多数日本人同外国人相处时感到不舒服,调查发现64%的日本人说不喜欢结交外国人。有人说,要让日本人完全接受,唯一的办法是出生在他们中间。2)潜在的不安全感。在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关心海平面的增高。日本曾专门拍摄以海难为主题电影,描述日本群岛被大海吞噬,而其他国家都公然拒绝接受他们逃生的人。为此,他们有很强的“登陆”意识,他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自己的陆地扩大到整个东南亚。80年代后,日本人换了一种方式,他们首先在美国购买了一个小岛,接着购买了美国很多的房地产和企业,在美国大陆开始扎根。另外,这一不安全感还表现在对资源的担心,如他们的进口一旦被卡断,他们的生存将有问题,为此,他们强调能源利用,拼命学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

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经受的压力、抑郁、孤独、嗜瘾等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说一名非洲男子曾和朋友一起共进早餐,他吃得很开心,吃完后也没有感觉任何不适。直到一年后,他得知那顿早餐是朋友用野生母鸡做的,而这正是他们的文化严格禁忌的食物。于是,那个人立刻感到全身发抖,并在24小时内死亡。另外,关于肥胖问题,肥胖者饮食的规律性也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在司法领域中,社会心理学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说在目击者证词的准确性方面、在陪审团决议方面以及在记忆恢复现象方面。例如说在记忆恢复方面

的案例,1988年,美国华盛顿洲的保罗被他的女儿指控有谋杀罪,他的女儿声称在这些事情发生后的若干年突然想起来了。但是根据研究这个案件的专家认为,她的女儿确实相信保罗有谋杀罪,但事实上她的记忆是错误的,这是错误的回忆。当然保罗最终也承认自己压抑自己的过去的行为,而且他也犯过一些罪。鉴于这种情况无法证实当时的事实,基于保罗比较坦白,他被判服务于一家监狱审判所。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确定社会心理学明确的历史发展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书采用阶段论的形式来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这似乎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即“社会

哲学阶段”。在该阶段,古代哲人对“人性”的讨论开启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先河。其中有两条主要的理论线索:苏格拉底

和柏拉图: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却可以

受到环境和教育影响。可见,人性以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

定的。另一条线索是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

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一种理想国是无法实现的,他同时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具有社会需求等观点。在该阶段,社会心理学主要是根据权威的思辩和社会准则来论述人们的社会行为,论述零散,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思辩的水平,无法用经验证明,无法脱离哲学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学对心理学的兴趣虽在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时就

有,但却主要表现在以斯宾塞为代表的“有机学派”的“心

理还原论”,他们将心理规律看作是解释社会过程的万能模式,试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从而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中的心理学派。

心理学对社会学的兴趣最初形成于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应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依赖于另一个体的操纵和控制,从而推动了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经验描述社会行为。

2.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1859 德国学者《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1875 德国学者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

1897 美国学者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学和伦理解释》的副标题1898 法国学者《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

1908 英国和美国学者出版《社会心理学》教科书

3.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1900年至1920年冯特完成了10卷《民族心理学》,他写标本书的目的是研究原始民族的语言、道德、宗教、艺术、法律等心理因素,但实际上却偏重于形式的探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该书的影响虽然不如他对个体心理学研究那么深远,但却是社会心理学的来源之一。

法国的群体心理学

1890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发表《模仿律》,提出用模仿理论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他认为群众心理,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模仿。(举例说明,流行心理)1895年;黎朋发表《群众心理学》,认为群众具有去个性化、情感大于理智、失去个人责任感的特点。认为群体中个体行为会受到群众心理的气氛感染,从而构成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共同精神,这种意志与精神使个体在群体中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诱惑与暗示而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沿着达尔文的理论基础,麦独孤提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为(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的基本源泉或动力……”,他列举了诸如进食、拒绝、求新、逃避、斗争、性及生殖、母爱、合群、支配、服从、创造、建设等12种本能,并认为从这类潜伏的行为背后的本能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该时期的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

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

小群体和个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为特殊论。具体来说,代

表性的人物与研究有以下方面:

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奥尔波特在1916-1919年进

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观察到“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1924年他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完成著作《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确立。该书以实验为基础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同时注重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个体行为。在奥尔波特的影响下,小群体和个体的研究成为二三十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20年代后,当社会心理学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家手中

向前蓬勃发展之时,社会学家则从以下两方面为社会心理学的繁荣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是理论建设,乔治·米德以《心灵、自我

与社会》一书为“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文化人类学的冲击

文化人类学家突破自身认知的限制,通过与外族成员及外族文

化的直接接触,使他们有可能发现,先前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的描述和阐释并不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并进而使他们敢于宣称,“人类学家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的行为,不单单是一种传统(如我们自己的传统)所塑造的行为,而是无论什么传统所塑造的人的行为。”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在人类庞大的科学体系中牢固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的社会心理学,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家也为战争做出了自己直接的贡献。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社会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合趋势的出现,而这一趋势是与整个社会科学中的整合趋势即行为科学的兴起相一致的。行为科学的兴起既有科学发展的背景,也有政治干预的背景。另一方面,在美国以外的地区,社会心理学也开始了新的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要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社会心理学的现状的话,可

以说,一方面,现代社会心理学陷入了自20年代以来前所未

有的危机之中;另一方面,由危机而起的对这门学科的社会

性的强调以及遍及全球的本土化运动又给社会心理学带来了

无限的生机。

1.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60年代末美国社会危机的反映。在这场危机中,黑人运动、妇女

运动、反战运动以及以“全球大造反”为标志的青年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资本主义及与其相应的生活方式第一次遭受全面的抗议。

2. 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论述西欧的社会心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发展的话,重振与反抗是最恰当的字眼。这场反抗的大本营是1965年

在英国成立的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作为对以实验室实验为特征的美

国社会心理学的反抗的一种具体行动,加强社会心理学同社会现实的联

系的努力在6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社会心理学界也日渐明显。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经过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大讨论之后,在70年代以后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 社会心理学在中国

经过1946-1949年的三年内战,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大陆和台湾经历了长时期的隔绝。从1949年到1980年,受(前)苏联的影响,这三十余年是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停滞阶段,但社会心理学在台湾和香港则开始了自己的历程。在台港学者开始推进社会心理学的中国化或曰本土化之时,1981年,中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这一年夏天,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学者就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方法和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发表了意见。这是大陆社会心理学重建的重要标志。

1982年4月22日,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同年9月改名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并于1983年开始发行不定期的《社会心理学简讯》,它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石秀印、刘卫平:《中国社会心理学十年回顾与展望》,《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第40页。)

1982年春,北京大学邀请广州师范学院教授吴江霖讲授社会心理学,这是社会心理学自1949年后首次步入大学讲台;

1983年9月,?为了更快培养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在孔令智教授主持下举办了首届社会心理学教师进修班,来自全国一些高校的科研部门的40余人参加了学习;1984年9月,?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孔令智教授、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分别于南开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招收全国首届社会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陈元晖教授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了首届博士研究生;

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这个《计划》中明确

提出“……社会心理学等,也要加强研究。”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肯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与振兴。

4. 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

现代社会心理学发展到70年代前后,不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且因此危机萌发了遍及全球的本土化运动。

“本土化”,是一个至今为止在学术圈内尚未获得一致意见但却被广泛使用的术语。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述,无论这些表述有什么区别,总的说来都是一国或一地区的知识分子对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外国的学术范式的不满做出的一种反应。本土化运动的出现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场本土化运动中,世界各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力求从自己国家的社会现实入手改造甚至重建社会心理学。

5.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到了20世纪末,有人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对实证主义的反叛,使社

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因其与该学科的

现代形态的既延续又超越的关系,被称为“后现代社会心理学”。

关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考,最初始于美国学者K。J。格根。他自

70年代起即投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反省和批判运动,并发表了一系列驰名学界的力作。他在《作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一文中提出,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种有关当代历史的探讨,而不应该象以往那样模仿自然科学寻求人类行为的一般通则。

在上述基础上,现在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意识到了改造社会心理学现有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就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富有远见卓识的设想。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做出自

己的理解,对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作出经验性的解释。(举例说明)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心理学家,但是由于这些经

验解释与总结是建立在非研究的基础上,往往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与实验证明。如请判断下列有关自杀的陈述是否正确:

妇女是弱者,因此妇女在总体上比男子自杀的多;

穷人生活有困难,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困难,因此穷人比富人自杀的多;

老年人年迈多病,孤独无望,因此老年人比年轻人自杀的多;

冬季是寒冷的季节,人们情绪容易低落,因此冬天自杀的比夏天多………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一般都倾向于根据经验或直觉判断上述结论是正确的,而科学研究证明上述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因此要进行科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进行科学研究一般要遵循前苏联的乌列多夫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中提出的三个方法论层次:

一般方法论:具体就是指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哲学是我们社会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

专门方法论:具体是指社会心理学领域采用的方法论。它包括了社会心理学家借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研究逻辑和原则。

具体方法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

概念:用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说,社会行为是一个基本概念,指人对各种简单或复杂的社会刺激作出反应。

命题:关于一个或数个概念相互关系的陈述。例如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就是一个命题。

变量:具有变动特点并可以直接进行量度的概念。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有待于检验或验证的命题。举例说明。

理论: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定律。举例说明。

三、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

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

种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一般)观察法。举例说明参

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如威廉·怀特1936-1940年的

“团体规范”研究。为了观察街头团伙的行为,他曾在波士顿的一个贫民窟住了一年,与他的研究对象一起生活,从而直接对失业青年的团伙行为进行实际的观察。非参与观察如“破车实验”。

观察法优点是能够收集到比较真实客观的资料。缺点是A观察者的被动性使实验进程

缓慢。 B若被试知道被观察,可能导致行为失真;C观察者在记录时会出现主观偏差

2. 实验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

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

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

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主要分类有:

A实验室实验法;B模拟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特点:最大限度突出重要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避免干扰,有利于发现因果关系,可反复验证。

缺点:人为性大,难消除人研究者偏差,外在效度低

(2)模拟实验法

特点:变量由环境操纵。

优点:现实性高,外在效度高。

缺点:可能会受额外因素的影响;耗时。

目前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常用情景模拟,设计某种情景或问题,请求职的人组合成小组来完成任务。主考人员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而决定是否录用。

(3)现场实验法

在现场实验中,被试常常是在街头巷尾、商店、地铁、法庭等地方随机找到的,他们不会意识到在实验,尽管实验设计者对实验街区、地点或接受实验的背时的身份、年龄、种族、年龄等都是有意选择的,其实验的设计是按预定方案来进行的,其结果的处理也要经过统计学的处理,但由于摆脱了实验室实验法的人为性,具有内外效度都比较高的优点,但是缺点是受额外因素的影响。

3. 调查研究

形式:访谈法和问卷法

优点:适用于大量数据;容易测量的变量;快速。

缺点:费用高,资料的准确性低。

注意点:明确范围设计问题;问题明确适当;考虑被调查者的意愿。

4. 档案研究

优点:没有实验效应问题;可以进行横向的系统研究,可进行文化比较。

缺点:只是相关研究,难做因果判断。受材料限制,客观性不能保证。

注意点:对档案材料的科学分析。

5. 心理测验

定义:用标准化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

行量化的研究方法。

功能:了解个别差异。了解行为与心理特征

之间的关系。

注意点:量表须标准化,测验内容应具备实

用性和科学性。

使用程序:选择测验工具-施测-评分-测验

结果的解释和报告-实际运用

四、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伦理问题。在实验中存在着有关欺骗性行为,如不知情、假被试、个人隐私被侵犯等现象。举例说明。

倾向性问题。在实验中存在着研究者的倾向性与被试的倾向性问题,因此最好是采用双盲研究方式。

价值中立问题。价值中立是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原则,即研究者所持有的立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但是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不存在的。

拓展资料

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心得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5.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15.把工作和兴趣分开,为了报酬的兴趣会慢慢变成负担,而不再是兴趣。

16.少看电视,色情暴力网站和杂志,远离那些为了PV,收视率,金钱不惜做任何事情的媒体,这些东西更容易让你沉迷于色情和暴力之间,从而更容易引发犯罪。

17.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长久。

18.群体会减弱里面的个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他们都认为别人会有所反映。地铁或者公车上,“见死不救”的场景正好说明了这个理论。

19.不要以自我经验为准,多以客观事实和调查数据为依据。

讨论

在一项著名的服从权威的社会心理研究中,研究人员向站在身边的研究对象施加压力,让其对隔壁房间中另一位因为回答问题出错的人进行电击。在研究对象听到对方惨痛的叫声之后,研究人员仍不断让研究对象增大电量,以考察研究对象对权威的服从程度。虽然研究对象所施加的电击并没有真正用于人的身上而是事先的一种录音。但是很多人多年以后仍然为自己在听到那么惨痛的叫声后仍“狠狠下手”而内心不安,处于一种良心谴责与自我怀疑的状态之中。这一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重要的心理想象,绝大多数人都会服从权威,但是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也对研究对象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那么怎么来认识社会心理学中的道德伦理呢?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习题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心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侵犯骨肉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侵犯领土或主权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2. 进犯。《汉书·王莽传中》:“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里店。”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袁静《伏虎记》第七回:“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3. 抵触。《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主要理论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人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角度和动物生存中习性发展的角度解释人的侵犯行为,虽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内部。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入理解侵犯现象无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挫折-侵犯假设是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米勒1936年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设想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其他因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而单突出挫折的作用,引起了不少批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米勒在1941年修改了最初的假设:挫折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犯行为缓解挫折感,但也可能选择其他的行为。在他们的倡导下,社会心理学界出现不少探讨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回答侵犯究竟是人的天生行为还是后天习得的。此外,这个学说也给人造成挫折是解释侵犯的唯一因素的印象。60年代,L.伯科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侵犯假设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侵犯假设应如下表述: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引起某种情绪唤醒或是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内部的,它总是外界中某种厌恶事件的直接产物。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它的外部表现都深受环境中其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的影响。挫折作为侵犯的诱因之一,在外部适当的条件下,经数次重复,便会与侵犯行为形成习惯性联系。伯科威茨的观点可以被用来解释很多现实事件和实验结果,但仍有改进的余地。例如E.伯恩斯坦和S.沃契等就曾提出,在考虑侵犯的情绪状态的同时,也应注意人的认知内容对侵犯行为的制约作用。因为人对厌恶事件(例如挫折)的解释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人的外部侵犯行为。当他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故意造成的,挫折感就强,更容易发生侵犯;他若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无意间造成的,就会消弱他的情绪唤醒,侵犯的可能性也减小。社会学习理论与伯科威茨同时,A.班杜拉以其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对侵犯加以解释和探索,他力图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最新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

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②方向性。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③态度的统一性。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态度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⑤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②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③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④知识功能。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 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2. 3. 4. 5. 6. 7. ABCD 8. 9. 10. 11. 13. 14.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 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 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最新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 心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 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 侵犯骨肉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 侵犯领土或主权 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2.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 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宋岳飞《奏

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里店。” 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袁静《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3. 抵触。 《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主要理论 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人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角度和动物生存中习性发展的角度解释人的侵犯行为,虽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内部。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入理解侵犯现象无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挫折-侵犯假设 是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米勒1936年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设想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其他因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而单突出挫折的作用,引起了不少批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米勒在1941年修改了最初的假设:挫折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犯行为缓解挫折感,但也可能选择其他的行为。在他们的倡导下,社会心理学界出现不少探讨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回答侵犯究竟是人的天生行为还是后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了解内容的划分依据:中央电大2012.3发布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掌握)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1.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定义 (1)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科学 戈尔茨坦: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 西尔斯: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2)把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当成是行为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家们把他们的学科视为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源于社会学的定义 强调社会心理学应重视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 阿尔布赖齐: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间的关系。 西尔弗曼: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受许多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些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兴趣所在。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且也要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汪清: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书作者:社会心理学是对人(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和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掌握)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人的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化的研究,旨在揭示婴儿是如何从其出生时的“自然人”或“生理的人”的状态转化为“社会的人”的。 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的研究。 2.自我 社会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个体是如何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的、形成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又会对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个体是如何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好评等内容。 3.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人的认知,其一是对他人的认知,即印象形成,如对他人个性特点、表情、行为的认知等;其二是归因问题,即研究人是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的。 4.社会态度 人对社会种种事物和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态度,是社会心理活动的重要内

社会心理学重点(1)电子教案

社会心理学 学科概述—学科界定、学科关系、学科历史(第一章) 个体自身—自我概念、印象、归因、态度(第二三四章) 社会化 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第五章) 个体与群体—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 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第七章)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1、社会化(09):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

3、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库利认为,通过镜映过程,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不仅塑造着儿童的自我意向,而且也会通过儿童自我概念引导行为的作用塑造一个人的实际自我。 4、印象:印象(impression)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讲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5、刻板印象(04 08):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念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讲人进行分类。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一个类比时,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征。 6、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halo effect)。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从一种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实验研究表明,外表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印象。以一般吸引力者为参照,高吸引力者都会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吸引力低的人所得到评价却明显低于一般吸引力者。 7、中心品质:在社会心理学中,指那些重要的会影响到人们印象形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1_4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6-12 10:52:52 一、单选题 1. (5分) 美国人类学家()在《桑契士的子孙们》一书中首先创立了“文化匮乏”的概念。 ? A. 帕克 ? B. 齐美尔 ? C. 路易斯 ? D. 马格纳勒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常见的动机冲突形式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四种。 ? A. 避趋冲突 ? B. 双趋避冲突 ? C. 单趋冲突 ? D. 单避冲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个体受到挫折后,如果不敢面对现实的挫折情境,就会以逃避的方式来摆脱挫折所带来的焦虑与痛苦,其中不属于逃避作用情况的是()。 ? A. 逃向生理疾病 ? B. 逃向幻想的世界 ? C. 逃向另一现实 ? D. 逃向最亲的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4 流言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未来的冲击是一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变动急剧加速的产物,是发源于依附在旧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的附加物,是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文化震荡”,提出这种“未来的冲击”的社会学家是()。 ? A. 马斯洛 ? B. 弗洛伊德 ? C. 罗杰斯

? D. 托夫勒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5. (5分) ? A.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B. 奥德弗的ERG 理论 ? C.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D.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 A. 全面认识自我 ? B. 努力完善自我 ? C. 善于突破自我 ? D. 积极悦纳自我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下列各项不属于需要理论的是( )。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是( )。

心理学概论练习题(附答案)OK

心理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 3 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4 。 (1)客观反映(2)想象(3)记忆(4)主观反映 3、心理现象分为 1 。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4、心理过程包括 3 。 (1)认识过程、行为过程、知觉过程 (2)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过程 5、个性心理是通过 4 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6、 1 _ 是理论为主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3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5 _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6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4 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 (4)实验心理学(5)生理心理学(6)比较心理学 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1 _ 。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 2 。(1)横向比较研究(2)纵向跟踪研究 (3)跨文化研究(4)定性研究 9、 3 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1)弗洛伊德(2)华生(3)冯特(4)马斯洛 10、精神动力学派的创始人是 2 。 (1)冯特(2)弗洛伊德(3)华生(4)马斯洛 11、 1 _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2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 3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1)精神动力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 (3)人本主义学派(4)认知主义学派 12、心理学的认知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1 。 (1)认知过程(2)行为(3)思维活动(4)潜能 13、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2 。

社会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情境因素包括:(1)他人的行为、特征或仅仅在场(2)认知过程:我们如何解读社会情境(3)物理环境的影响(4)文化背景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5、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霍兰德(E.P.Hollander,1976)三阶段说: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或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社会心理学的建立:1908年出版的两本书。 第二章社会化 1、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规范,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自然人:又称生物人,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动机和需要。 社会人:指通过社会化,个体掌握了该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学会了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最终成长为社会化的人。 不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就无法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2、社会化的类型 3、性别差异的体现:(1)攻击性(2)性态度(3)择偶偏好 4、透视性别差异:(1)两性之间行为上的平均差异并不意味着所有男性(或女性)都是如此。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有时两性间的平均差异远远小于性别内的个体差异。(2)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行为和技能是不变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学会更(不)愿意帮助别人、更(不)具有攻击性。 第三章社会知觉(一) —感知并了解他人 1 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个属性的认识。 2、社会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即对人的认识、了解,它研究人们如何通过社会交往而对他人的动机、性格、情绪、态度等特征做出判断的复杂过程。 3、社会知觉之对情绪的知觉:言语线索——直接询问别人局限性:这种策略经常失败!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社 会 心 理 学(绪论)

社会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论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能有效地增加我们对社会及其自身的了解和把握。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 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我们建构起社会现实。我们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社会影响塑造行为。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简史 新学科的出现和发展:1908年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1911年德国冯特《民族心理学》10卷本1924年阿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这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库尔特·勒温: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团体动力学:弗利兹·海德《人际关系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阿伦森:《社会性动物》 重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使之接近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二、动向:关注认知因素对人的影响。关注生活质 量、情感和人际关系。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第二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对其内在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三、社会认知的范畴1.对他 人表情的认知2.对他人(群体)性格特点的认知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三、影响认知的因素 ?1. 认知者的因素.认知者的认知图式:个体用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认知者的人性观、经历和经验(先入为主)影响认知。2. 被认知者的因素3. 背景(环境)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与管理 四、印象形成:我们对别人、别人对我们的总体看法。人并不是在了解对方全部特征后形成总体印象的。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1. 评价中心性2. 评价一致性3. 核心特质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序论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4个层面。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这一层面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获得这些社会角色的 规范的过程,说穿了,就是让我们懂得怎么样在社会当中适应每一种角色的要求,以便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借用舞台上演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来说明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社会当中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家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角色,那么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到死。社会化不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学

会做人就是要有一个自觉的心态,经常去反思去想我该怎么 做。从宏观的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社会文化环 境,社会文化条件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2.研究人的社会认知。这种研究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他 人的认知,或叫人际认知,如对他人个性特点、表情、行为的 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等。其二是对自己的认知,或称自我 认知,包括自我评价、情绪自我认知,等等。其三是归因问题,即研究人是怎样寻找自己的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影响社会认 知准确性的一些因素,无非是三大因素,第一是认知者的因素 (光环作用),第二是认知对象的因素,第三个因素是认知的 条件。 3.研究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态度的结构及各 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条件和过程,研 究如何测量人的态度。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这一层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利他与侵犯行为等。 (三)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作用,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方式等。此外,社会心理学还要研究大群体心理现象,如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 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 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 (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 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 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 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 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 第二节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 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 削弱复杂行为 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 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第三节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人在群体中,努力程度会有所降低。 共同努力,个人的努力被混在人群中,无法被单独评价。(拔河,喊叫)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答案.doc

XXXX年9月25日星期二整理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单选题】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的过程。 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儿童时候的经历决定着人的一生”这个观点属于以下哪位?()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社会心理学来源于多个学科,所以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我的答案:× 5【判断题】吴江霖先生认为,心理学有两大分支,即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我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单选题】看到一个人身上的某一个优点,就误认为他身上其他方面也有优点,这叫做()。 A、 B、 C、 D、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社会认知研究的范围?() A、 B、 C、 D、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军事心理学涉及到两条途径,即()和军事社会心理学。 A、 B、 C、 D、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是不能分开的。() 我的答案:√ 5【判断题】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和认知的条件。 我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1【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的规律时,最重要的是挖掘其()。 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揭示了因果?() A、 B、 C、 D、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要测试学生的数学成绩需要用数学卷子而不是语文卷子,这是一个()问题。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DOC)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