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

XX煤矿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交通位置

照金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46km处的照金镇寺坪村。东北行政区划隶属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管辖,西部属旬邑县石门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8°32′58″~108°39′16″,北纬35°03′36″~35°05′58″。

目前,矿井的外部运输条件为公路运输,旬邑县~柳林~耀县二级公路从本区穿过,与西同高速公路相连。梅家坪~前河(焦坪)铁路运煤专线柳林站,距本矿约23km,可谓交通方便(见图1-1)。

二、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区,属子午岭的南延部分。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最大落差600米。最高点为北部石门关山梁,海拔1827.60m,最低点为寺坪河谷,海拔1200m,一般高差100~400m之间。

三、河流

区内河流以寺坪河和秀房沟河为最大,均为常年流水;另有寨子沟、老君庵沟、南沟等,其水均流入寺坪河。寺坪河和秀房沟河在井田东南边界处汇合东流。根据1984年测量河水流量:秀房沟河13881.97m3/d,寺坪河1119.6m3/d,南沟180m3/d,寨子沟293.76m3/d,

老君庵沟157.25m3/d。

四、气象及地震

1、气象

本地区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据耀县气象站历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586mm,蒸发量1492mm。年平均气温13.6℃左右,最低气温-16℃(元月),最高气温38.3℃(七月)。霜冻期为10月下旬至翠年2月中旬。最大冻结深度约0.23m左右。

2、地震

据耀县县志记载,自1555年至1783年,耀县地区曾发生多次地震,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示,该区地震烈度为Ⅵ度。

五、矿区经济概况

本区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果等,粮食可以自给。工业有烟草、电力、煤炭、水泥、酒、肉类及粮食加工等。近10年来煤炭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一批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及国有中小型矿井,煤炭工业及伴随煤炭工业发展的运输、建材、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煤炭工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地方煤矿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装备简陋,经济效益差,安全性能较差。

为此,当地政府为煤矿技术改进,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三材本地均有供应,石料丰富,且当地有较多的劳动富裕人员,劳动力来源充足。

六、现有生产、在建矿井及小煤窑分布及开采情况

照金矿业公司为耀州区最大的股份制煤矿。斜井提升,坡度20°,年产量2005年0.26Mt,2006年0.24Mt,2007年达到0.2Mt。开采4-2号煤层。开采方法为短臂式炮采。通风方式为抽出式机械通风。现采掘范围从井口沿煤层走向约2800m,沿倾斜已到750m左右。井下采掘实际表明,4-2号煤层厚度稳定,底板控制与原扩建地质报告资料基本吻合。

东南部边沿煤层露头一带老窑较多。田玉矿因经营原因已停产;小丘煤矿处于正常关闭,两矿开拓方式均为竖井,年产量0.03~0.05Mt,均采掘浅部4-2号煤层。

南部照金第二煤矿已停产关闭。照金联办煤矿,采用斜井开拓,年产量0.03Mt左右。寺坪煤矿为立井,年产量0.05~0.06Mt。两矿均为高瓦斯矿井。煤层顶板、底板均为泥岩,因此顶板易垮落及底板易底鼓。矿井涌水量较小。

君安煤矿1号井、2号井均为耀州区潜能公司所属矿井,1号井设计年产量0.03 Mt,实际已达到0.05 Mt,1号井资源已采完关闭。2号井设计年产量0.15 Mt,实际为0.11~0.12 Mt,均为近年新办矿井。煤层顶、底板及矿井涌水量与寺坪、联办矿相近。

本次改扩建区无煤矿开采。

七、现有煤炭运销和经济效益情况

本区煤炭主要为地销,以汽车外运为主。4-2煤层是很好的动力及生活用煤。有很大的销售市场。煤炭综合销售价格400元/t 左右,改扩后综合成本180元/t。因此,矿井有良好扩建的的经济效益和必要性。

八、有无文物古迹旅游区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

改扩建区上方无古迹及重要地面建筑,仅在二采区边缘有三个小村庄。

九、现有水源、电源情况

1、供水水源

(1)、地表水:秀房沟河流流量100~1150l/s,矿化度0.198g/I,

属HCO3

~Ca.Mg型,经灭菌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2)、老君安沟中泉1号流量0.869I/s,寺坪沟中泉28号流量1.405I/s,流量均较大,拦蓄可作为供水水源。

(3)、田玉村三叠系风化裂隙水,最大泉流3.4I/s,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可作为供水水源。

矿方在田玉河距原工业场地2km处建有一座1000m3蓄水池,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另外在君安沟距工业场地1km处建有拦水坝一座,储蓄君安沟上游河水和雨水,作为矿井补充水源。因此,矿井供水水源可靠,水量充足。

2、供电电源

照金镇现已建有35kv变电所,电源一回引自耀县110kv变电站,一回引自柳林110kv变电站。该变电所主要为该地区煤矿供电。因此,矿井供电电源可靠。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地层

旬耀矿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中部,本井田位于旬耀矿区南部。据地表及钻孔揭露,矿井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洛河组(K1L)及第四系(Q)。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胡本组(T3h):

为含煤地层的基底,湖相沉积,全区分布,厚度不详。岩性主要由灰色、浅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和灰黄色块状细粒砂岩组成。局部夹有黑灰色泥岩或煤线。

2、侏罗系统富县组(J1f)

为含煤地层下伏地层。属残积相沉积。厚0~55.9m,平均厚度13.15m,全区分布。岩性为紫灰、灰绿、黄褐色杂色泥岩、砂质泥岩(俗称花斑泥岩)。团块构造,具滑面,遇水易膨胀,含菱铁矿粒。个别孔下部为角砾岩。为K1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假整

合接触。

3、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为含煤地层。属一套河流沼泽相沉积。厚0~87.15m,平均厚50m左右,本区按岩性、岩相及含煤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三段五个旋回。现分述如下:

(1)、第一段即第Ⅰ旋回,始于富县组顶界,止于4-2号煤层老顶,为沼泽相沉积,厚0~29.37m,平均13.72m。该旋回底部多为灰色、灰黑色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局部夹粉粒岩、细砂岩薄层,含植物根化石即碎片,滑面发育,团块状,俗称根土岩。中上部为白色细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4-2、4-1号煤层,微波状水平层理。上部为泥岩、粉砂岩,小型交错层理、微波状、水平状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4-2煤层全区分布,厚0.10~16.40m,4-1号煤层局部分布,厚0~2.38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2)、第二段即第Ⅱ、Ⅲ、Ⅳ旋回。Ⅱ旋回始于k2标志层,止于3号煤层顶板。各旋回底部均为细~中粗粒砂岩,分选中等,孔隙式~接触式泥质胶结,水平层理,含黄铁矿结核和白云母片。Ⅱ旋回底部砂岩为k2标志层,俗称小街砂岩,广泛分布于全区。各旋回的上部均为灰~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见植物化石及碎片。Ⅱ、Ⅲ旋回上部夹有3号和2号煤层。Ⅳ旋回多为细砂岩、泥岩。本段厚度5.30~47.38m。

(3)第三段即第Ⅴ旋回,局部分布。其下部为中粒砂岩,分选较差,泥质胶结。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本段厚0~38.24m。

4、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

为含煤地层的上覆地层。属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相沉积。厚度11.05~127.12m,平均62.31m,本区南部有出露。

该组地层下部为灰白色粗粒砂岩和含砾砂岩,分选差,次棱角状,泥质、钙质胶结,厚层状,较坚硬。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上部为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中~粗粒砂岩。泥岩具滑面,水平或波状层理,夹石膏纹层。砂岩多含肉红色长石砾。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5、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

为一套冲积扇沉积。厚度0~38.32m。平均22.50m,区内分布较稳定。岩性为紫灰色或棕红色砾岩。砾石以灰岩为主,夹少量石英岩。粒径2~10cm不等,次园状,分选差,泥、钙质孔隙式~基底式胶结,具选瓦状结构,有向北西方向逐渐变薄的趋势。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6、白垩系下统洛河组(K1L)

为风成砾丘和冲积扇沉积相特征,厚度0~426.75m,一般厚度223.41m,其下部岩性以棕红色中粒砂岩为主,局部夹紫灰、紫红色砾岩薄层。砾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良好,泥质胶结,疏松易碎,具大型交错层理。上部紫灰色砾岩为主,夹棕

红色中粒砂岩薄层。砾石以灰岩为主,次为石英岩,砂质充填,在地形上形成陡峭山崖。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7、第四系(Q)

为积坡、冲积物和黄土、砂土。浅黄色,以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垂直裂隙较发育,中夹钙质结核。底部含以灰岩为主的卵石。多分不于山顶地层和河谷处。厚0~44/97m,一般厚7m左右。与下伏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本区位于黄陇煤田中部,旬耀矿区南缘。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矿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拗褶带内。区内广泛出露中~新生带地层。总体构造形为一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其上发育一系列走向向北东的宽缓褶曲。

本井田为一宽缓的向斜构造。轴向近东西,长约10km,宽约2.2km,南翼倾角8~12°,北翼2~5°。未见断裂和岩浆活动迹象,构造属简单类。

二、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未侏罗纪系中下统延安组(J2Y),厚度0~87.15m。含煤3层(组)。根据区域性特征对比,自上而下依次未2、3、4-1、4-2号煤层。其中2、3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4-1、4-2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各煤层分述如下:

2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第Ⅱ旋回。为零星分布的不可采煤层。

3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第Ⅰ旋回。与4-2号煤层最大间距25.47m,最小间距8.76m,一般20m。含夹矸一层,结构简单,属不可采煤层。

4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在本区东南部7、8、9、10、ZK3号钻孔一带,分为4-1、4-2号煤层。

4-1号煤层:与4-2号煤层最大间距10.36m,最小3.65m,平均7.18m。煤层厚度0.30~2.38m,含夹矸0~1层,岩性为泥岩,属局部分布的不可采煤层。

4-2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K1和K2标志层之间,4-1号煤层之下。照金煤矿改扩建区范围内共见4-2号煤层可采煤点12个。煤层厚度2.65(ZK3)~16.4(ZK11)m,平均厚度10.06m,一般含夹矸1~2层,最多可达9层。夹矸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砾质泥岩积粉砂岩。顶板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积粉砂岩。

4-2号煤层埋藏深度大,层位较稳定。厚度变化规律明显厚煤带赋存于向斜构造之南翼,如X23、ZK8、ZK14、X19、ZK6到ZK5连线为轴部的带状区域内(最厚达16.40m)。在向斜两侧逐渐变薄以至尖灭。煤层属较稳定的结构简单~复杂的可采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1。

可采煤层特征表表1-1

煤层号

煤层厚度

(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

倾角

(度)

视密度

(t/m3)

备注夹石

层数

夹石

总厚

度(m)

顶板底板

4-2

2.65~16.40

10.06

1~2

泥岩、

粉砂岩

泥岩、炭质泥

岩、粉砂岩

较稳

2~12 1.49 (二)、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4-2号煤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沥青光泽,阶梯状、参差状断口,呈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内外生裂隙较发育,并被方解石黄铁矿薄膜充填,偶见菱铁质粒及结核。

区内4-2号煤层视密度主要与其灰分及显微煤岩组分含量有关。一般视密度随灰分增高而增大;煤中丝质组分含量高,视密度值偏高。经综合计算其视密度算术平均值为1.49t/m3。

2、煤质特性

4-2号煤层一般由亮煤、暗煤、丝炭、镜煤含量(从小到大)组成。丝炭含量较高,反映了成煤环境为一种弱氧化环境,也是引起煤层自然的主要因素。4-2号煤全层以半亮型煤、半暗型煤为主。其中中上部以亮型、半暗型煤为主,下部以暗谈型、半暗淡型煤为主。本区4-2号煤层的变质程度较低,属Ⅰ变质阶段之烟煤,即长焰煤——不粘煤范畴。

3、煤的化学特性

原煤:水分(Mad)6.47~10.39%,平均8.00%;灰分(Ad)14.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