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人口信息的空间化是当前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包含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大量信息。利用SPSS数学统计软件的分析和数学建模功能及ArcGIS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类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子库,实现了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人口分布同生产分布以及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制订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传统的人口统计数据通常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通过普查、逐级汇总而来,以综合反映某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总和。传统的人口数据统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问题: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低(县级);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低,全国性的人口普查10年一次;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获得的人口统计数据在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不能体现出人口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区域往往与行政区划并不一致,增加数据分析的难度;不利于多源数据融合。基于地理格网的空间数据,如遥感数据与基于行政单元的人口数据存在尺度上的差异,难以进行融合分析。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探索人口分布规律并利用GIS技术将人口数据按照其分布规律展布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中,构建人口分布空间数据库。

人口数据空间化是指通过构建特定的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将以行政区为单元的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中,实现由行政单元向地理单元网格的转换。通过人口分布的空间化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口信息管理水平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研究已成为人口空间分布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刘纪远、岳天祥等人通过运用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数字高程、城市规模等数据集,模拟了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刘望保、闫小培等人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以土地利用数据为主要影响因子,探讨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并在鄱阳湖区进行试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研究区概况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北纬28°,东经,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按湖泊出现的最高水位对应的湖水水面面积为该湖泊的面积,鄱阳湖的面积为。鄱阳湖区的范围为:南昌、新建、永修、德安、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进贤和九江市的市区。鄱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水域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5城乡、工矿、居民地指城乡居民点及县镇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未利用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以利用的土地人口统计数据展布过程本文将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人口空间化的地理因子,建立人口分布空间化的地理因子库,并通过分析确定人口数据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系数。

选取相关系数较高的土地类型因子建立人口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回归分析模型。选取回归相关系数最优的组合作为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最佳模型并结合ArcGIS软件实现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在GIS支持下对数据源通过空间分析运算、统计分析运算、数据过滤与处理、模型工具处理等过程建立地理因子库和人口格网因子库。地理因子库建立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子多种多样,目前在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地理因子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地理因子包括地形、水文、气候、土壤、土地利用、交通、居民点等。由于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故土地利用类型与人口分布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原子轨道能级和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能级与核外电子排布 薛万川叶其纲蒋栋成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原子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基础理论之 一。但仍有许多问题,诸如:原子轨道和轨道 能的概念、轨道能级高低次序、轨道的“填实孙顺序和电离顺序、原子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及其 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等,在化学教学中是经常 遇到的。 一、轨道近似与原子轨道能级 对于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高低次序目前有 许多不同说法,这些说法的依据除去L. Paining 建议的近似能级之外,主要是Hartree-Fock SCF 轨道能、Thomas-Fermi轨道能和Slater轨道 能。这三种轨道能都是从多电子原子薛定愕方 程的轨道近似法求解后得到的。 采用玻恩一奥本海默定核近似时,含有N个电子(N>2)原子序数为Z的原子体系非相对 论性哈密顿算符为

其定态薛定厄方程为 原子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掌握原子中单个电子运动状态的信息。轨道近似理论假设方程(2)的解—体系多电子波函数梦可用 单电子函数的乘积或其组合近似表示, 轨道近似假设要求(i)式中的[H〕用单电子算符【h;]的和近似表示, 经过对电子间库仑排斥势能项1/r“的简化处理使其变成只与电子i的坐标有关,则单电子算符具有下述一般形式 式中Y(r;)是在中心力场近似下核和其余 (N - 1)个电子对电子‘的平均相互作用势 能。于是原子薛定i}方程(2)分离变最后得到

单电子本征值方程 确定势能函数V(r;)的不同处理方法: Hartree-Fock SCF法、Thomas-Fermi原子统计 位能法和Slater半经验法代表不同的轨道近似 理论。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势能函数,代人单 电子方程求解得到不同类型的轨道能。Thomas- Fermi法和Slater法计算结果〔,,2,表明这两种类型的轨道能级均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变化(能级 交叉情况有所不同)。Pilar}3,根据V}'achters}'} 的Hartree-Fock计算结果提出第四周期元素 ‘:总是高于,3a的说法。最近潘道皑等的Hartree-Fock计算结果指出:钾钙的e,.低于 e3d (Wachters在论文中没有报导钾钙的e3d数据),而杭钦的。;.高于e3d。原子Hariree-Fock SCF从头计算较为复杂,采用不同的基函数集 合以及计算方法上采用不同的近似处理得到的Hartree-Fock轨道能不尽相同。从目前文献报 导的各种轨道能和能级图来看,在轨道能级高 低次序以及轨道能级与原子序数的关系等问题 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正如尹敬执、申淬文 在书中所指出的:中性原子中原子轨道的实际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解决方案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解决方案 人口数据一般以各种级别的行政区域为统计单位,使用表格进行展示。常用的人口分布度量指标是人口密度,即行政区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这种以行政辖区为单位进行统计的方法,统计的结果是假定人口均匀分布在整个区域内,无法表达辖区的内部差异,面积较大的湖泊上,坡度较大的山地上都会被分配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密度数据在使用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基于固定大小空间单位的人口计算方法研究逐步开展,其中以公里格网(1km×1km)的应用较多。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对人口数据进行格网化表达,能够直观的表现人口数据的空间分布,有效的拓展人口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方案选取大比例尺地理数据、地形地貌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格网空间化。 1、数据及预处理 使用1:500000地理数据(包括居民地、水系)、四川省年鉴数据、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划界线。 在进行人口数据空间化之前,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1)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对四川省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显著的地区进行居民地范围轮廓线的修改。 (2) 点状居民地以县级辖区为单位,对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确定居民地范围,以缓冲区的方式生成面状居民地。 (3) 一定坡度以上的坡度数据同居民地数据套和,对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检查修正居民地。 (4)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对四川全省面状水系进行更新,增加新增的水库、湖泊,修改改线部分的水体等。 (5) 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功能,在空间分布上检查居民地与水系的关系,处理由于城市搬迁等原因造成的两者空间上的矛盾。 2、方法 本方案采用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所有的人口都分布在居民地上,在这个假设条件下对县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辖市、县级市)为单位的人口数据在空间上进行重新分配,在确保各县总人口数不变的情况下,求得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依据县级行政区划内某个居民地面积占该区总居民地面积的比来确定分配人口的权重,通过GIS软件将各个辖区的人口数据分配到辖区内的居民地块上,再将分配到居民地块上的人口数量按照1km×1km的格网单位进行统计,生成人口公里格网数据模拟人口的空间分布。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元素电子排布规律

洪特规则 德国人洪特(F.Hund)根据大量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分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因为这种排布方式原子的总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 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1适用范围 该定则只适用于LS 耦合的情况。有少数例外是由于组态相互作用或偏离LS 耦合引起的。该定则可用量子力学理论和泡利不相容原理来解释。该定则对确定自由原子或离子的基态十分有用。

2洪特规则前提 洪特规则前提:对于基态原子来说 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自旋平行的电子数目最多时,原子的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不同的2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 轨道,自旋方向相反。作为洪特规则的补充,能量相等的轨道全充满、半满或全空的状态比较稳定。 根据以上原则,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填充排布的顺序为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3详细信息 具体内容:对于特定电子排布,不同组态的LS耦合,洪特规则确定了能量排列顺序:(1)总自旋S越大,能量越低 (2)S相等情况下,总轨道角动量L越大,能量越低

杂化轨道详细解说

高中化学7:杂化轨道 1、概念理解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不可能只重叠而本身不变,实际上个原子的价电子运动状态必然改变,而使成键能力尽可能增加,体系能量尽可能降低。能量相近的不同原子轨道重新合成相同数目的新原子轨道。通常有sp型、dsp型、spd型等。 杂化并非一个实际过程,而是一个数学概念。为了得到波动方程有关价层电子的解,及波函数而采取的一个步骤。 和原有的s、p轨道相比,杂化轨道分布图具有一个肥大的正瓣,这一区域大大有利于成键轨道之间的重叠。而且杂化轨道空间分布合理,降低了成键电子的排斥。2个方面都有利于体系能量的下降。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对轨道形状的推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 对于一个ABm型分子(或离子),围绕中心A原子的价层对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未成键的孤电子对)的空间分布是受静电相互作用所支配。电子对之间尽可能互相远离,这样斥力小,体系趋于稳定。 、A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的确定: [A原子价层电子数 + B原子提供的用于形成共价单键的电子数(双剑、三键均按生成一个单键考虑)]/2 若是阴离子,电子数要加阴离子电荷数,阳离子则要减去。 B是H或卤素元素,每个原子提供一个共用电子。 B若是是氧族元素,规定不提供共用电子。

四氯化碲TeCl4分子:Te有6个价层电子,加上4个Cl提供的共用电子,中心Te原子价层电子数等于10,对数为5。 SO42-离子:S有6个价层电子,规定O原子不提供共用电子,加上离子电荷数2,中心S原子价层电子数等于8,对数为4。 、VSEPR理论推测分子形状: 判断非过渡元素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是相当成功的。价层电子对数在4以内,未发现例外;价层电子对数为5、6时,发现个别例外;价层电子对数为7以上时,中心不单一,出入较大;步骤:1、确定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2、确定价层电子对对应的最佳分布构型:2直线、3平面三角、4正四面体、5三角双锥体、6正八面体。 3、依据价层电子对相互作用斥力大小选出最稳定布局。依此布局将配位原子排列在中心原子周围。 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孤-孤>孤-成>成-成 按照力学分析,很好理解。 2个同等力作用1个点,稳定结构是直线,夹角180度。 3个同等力作用1个点,稳定结构是平面,夹角120度。 4个同等力作用1个点,稳定结构是(正四面体、平面正方体等),正四面体夹角度。 5个同等力作用1个点,稳定结构是三角双锥体 6个同等力作用1个点,稳定结构是正八面体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_周婕

A n n u a l C o n f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 第38卷 第3期 VOL.38 NO.3 MAR. 2014 18 【作者简介】 周 婕,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家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4-02-11【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03-0018-08【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40305a 【摘要】选取我国东部北京、上海、广州和中部地区武汉为样本,利用GIS工具,将2000年至2010年国家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部委、各地方部门以及作者团队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数据单元小到街道,相对于地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研究通过绘制街道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10年间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和演变图,及运用老龄化程度指标来分析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人口重心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同城市化阶段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趋势上,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的中心集聚与郊区化趋势加快发展,老龄人口空间演变体现为老年人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同时向外慢速离心扩散、远郊区老龄人口快速向心集聚的特征。城市中心选择性开发、城市功能更新、乡村再空心化、老年人退休前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分化推动了大城市老龄人口的向心集聚、近域扩散、远郊集聚与社会空间分异。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趋势;GIS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Wuhan as samples and builds a database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from 2000 and 2010 respectively in China and also on the latest statistics of elderly population collected by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departments, and our research team. With its data unit accurate to neighborhoods,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analyze the micro-leve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s mega cities in comparison with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in geography,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levant studies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 The paper draw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Wuhan by GIS, and uses Aging Degree Index and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respectively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ends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mega citie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show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being at the same urbanization level, especially with Japan which shares the cultural homology with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living space of large industry sectors,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early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re are two trends: one is centrifugal spread, namely, the elderly are moving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outer suburb areas; the other is center concentrating, namely, the elderly who lived in the outer suburb areas are moving towards the city cente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centric aggregation, near field diversion, outskirts aggregation and soc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 are driven by selective development of city center, city function updating, re-hollow of countryside, and the difference in occupation types and income levels of the elderly before retirement. KEYWORDS: mega cities; elderly popul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trend; GIS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周 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 号:51178357,51308423)资助;根据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特邀报告改写。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 ZHOU Jie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探讨 摘要:人口信息的空间化是当前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包含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大量信息。利用SPSS数学统计软件的分析和数学建模功能及ArcGIS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类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子库,实现了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关键词:GIS;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人口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口分布同生产分布以及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制订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传统的人口统计数据通常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通过普查、逐级汇总而来,以综合反映某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总和。传统的人口数据统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低(县级);二是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低,全国性的人口普查10年一次;三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获得的人口统计数据在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不能体现出人口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四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区域往往与行政区划并不一致,增加数据分析的难度;五是不利于多源数据融合。基于地理格网的空间数据,如遥感数据与基于行政单元的人口数据存在尺度上的差异,难以进行融合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探索人口分布规律并利用GIS技术将人口数据按照其分布规律展布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中,构建人口分布空间数据库。人口数据空间化是指通过构建特定的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将以行政区为单元的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中,实现由行政单元向地理单元网格的转换。通过人口分布的空间化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口信息管理水平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研究已成为人口空间分布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刘纪远、岳天祥等人通过运用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数字高程、城市规模等数据集,模拟了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刘望保、闫小培等人利用EDSA-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本文以土地利用数据为主要影响因子,探讨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并在鄱阳湖区进行试验。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北纬28°22′~29°45′,东经115°47′~116°45′,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按湖泊出现的最高水位对应的湖水水面面积为该湖泊的面积,鄱阳湖的面积为4 070 km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9T15:37:42.8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白云庆 [导读] 本文旨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各级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提供指导。 天津市西青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00392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老年人如何能够在城市中享受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成为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各级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提供指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引言 在未来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需求,是比较关注的社会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对于人口老龄化现象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国虽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较为迅猛,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对城市空间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诉求。 1 人口老龄化现象概述 人口老龄化目前是全球社会发展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而我国老年人口具有相当大的基数,也难以逃脱这一想象。根据全球范围内老龄化发展的现状情况,老龄化现象并不是新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较快,这也是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城市空间,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问题。 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008万人,增加了737万。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周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7.3%,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来自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5倍,日益加大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势必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产生反推动作用,需要对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以解决老龄化给城市带来的突出问题。 2老龄化人口空间诉求分析 老龄化现象的逐步加重导致老年人口激增,而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城市需要通过有效的调整措施适应老龄化逐步加重的现象。结合老龄化人口的需求及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发展背景下,必须着重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所以本文在老龄化背景下探讨城市空间布局,必须要重点考虑老年人对不同空间诉求及需求程度,明确老年人的诉求,才能更好地明确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中重点的方向以适应老龄化发展。笔者认为老年人主要对以下三种类型空间需求度较高,第一,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是老年人生活的核心载体,如何更好地完善居住空间,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第一要点,第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诉求,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需要按照城镇老年人规划规范的要求合理布局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能够保证老年人更便捷的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第三,公园绿地空间,公园绿地空间承载老年人日常健身、运动、聊天的交往空间,对公园绿地空间具备很高的需求度,所以需要结合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情况,优化绿地空间布局。 2.1 居住空间诉求 老年人的出行区别于其他群体,这限定了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基本上以十分钟生活圈为基础,而传统的居住空间并不是以复合功能为主,对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带来了弊端。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诉求会越来越高,导致复合功能社区的出现。 2.2 公共服务设施诉求 老年人本身具备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这就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中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当中首先必须重点考虑老年人自身的特征,对老年人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梳理,特别要重视对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以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生活需求及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料;第二,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要对其服务半径进行重新的考虑,以满足老年人能够更便捷的享受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设施布局。 2.3 公园绿地空间诉求 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对公园绿地空间需求度较高,需要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度过闲暇时间,所以老年人对公园绿地空间的诉求可谓相当高,需要匹配足够的公园绿地指标,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 3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3.1 区域差异化布局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各个功能分区的老年人口数量,以此为依据,针对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及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设施布局,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布局策略。 3.2 复合功能的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是老年人使用度较高的空间,如何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需要对传统居住空间进行优化布局,以复合功能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可行性,打造功能多样化的社区,可以保障老年人在5分钟、10分钟的生活圈内解决自身的生活需求。 3.3公共服务设施增补 针对城市目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存在较为混乱及服务半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明确在老龄化背景下,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分析

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城人口老龄化数据说明) 【摘要】中国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和科技都 带来了长远的发展,但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快速老龄化。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和严峻的挑战。而作为中国历史领邦的韩国和日本,他们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两个国家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化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是对国内外老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针对中微观层面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进行探索,利用 GIS 工具,把 2000 年至 2010 年国家和各地方部门以及研究者自己团队收集到的最新老龄人口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主要研究北京、上海、广州中国三座一线城市,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和机制等相关研究、策略制定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西方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和韩国相似,通过对比将中日韩三国人口老龄化国家政策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GIS ;人口老龄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日益加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1】。而我国产生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有三个:1. 育儿费用提高、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断下降,出现众多丁克族;2. 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3. 计划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在未来三十年间,我国 65 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由人口总数的 7%上升至 25%。相比于亚洲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日本,并远远超出西欧国家的增长速度【2】。在社会政策滞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老龄化问题在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就提前出现,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老龄人口建立成熟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老龄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与“保持平衡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3】。上述因素的交织,使得我国必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 2000 年至 2010 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增长较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增长速度第一的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 8.68%上升到 2009 年的 12.20%,年均增长速度 0.5%;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从 2003年的 9.22%上升到 2009 年的 11.58%,年均增长速度0.34%;湖北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 7.89%上升到 2009 年的 10.17%,年均增长速度 0.33%;而上海、北京、浙江、广州等省市,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

1--36号元素电子排布式与轨道表示式(完美版)

1--36号元素电子排布式与轨道表示式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简式价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氢H :1s1 1s1 1s1 氦He:1s2 [He]1s2 锂Li :1s22s1 [He]2s1 2s1 铍Be:1s22s2[He]2s2 2s2 硼B :1s22s22p1 [He]2s22p1 2s22p1 碳C :1s22s22p2[He]2s22p2 2s22p2 氮N :1s22s22p3[He]2s22p3 2s22p3 氧O :1s22s22p4 [He]2s22p4 2s22p4

氟F :1s22s22p5 [He]2s22p5 2s22p5 氖Ne:1s22s22p6 [Ne] 2s22p6 钠Na:1s22s22p63s1 [Ne]3s1 3s1 镁Mg:1s22s22p63s2 [Ne]3s2 3s2 铝Al :1s22s22p63s23p1 [Ne]3s23p1 3s23p1 硅Si :1s22s22p63s23p2[Ne]3s23p2 3s23p2 磷P :1s22s22p63s23p3[Ne]3s23p3 3s23p3 硫S :1s22s22p63s23p4[Ne]3s23p43s23p4氯Cl:1s22s22p63s23p5[Ne]3s23p5 3s23p5 氩Ar:1s22s22p63s23p6[Ar] 3s23p6

钾K :1s22s22p63s23p64s1[Ar] 4s1 4s1 钙Ca:1s22s22p63s23p64s2 [Ar] 4s2 4s2 钪Sc:1s22s22p63s23p63d14s2[Ar] 3d14s2 3d14s2 钛Ti :1s22s22p63s23p63d24s2[Ar] 3d24s2 3d24s2 矾V :1s22s22p63s23p63d34s2[Ar] 3d34s23d3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Ar] 3d54s13d54s1 锰Mn:1s22s22p63s23p63d54s2[Ar] 3d54s2 3d54s2 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Ar] 3d64s2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Ar] 3d74s2 3d74s2 镍Ni:1s22s22p63s23p63d84s2[Ar] 3d84s2 3d84s2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39人口老龄化问题练习解析版.doc

高频考点 39 人口老龄化问题 1.(2019 ·临沂高三调研) 为了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许多家庭却并不打算生育第二个孩子,与此现象关系 不大的是 () A.子女生养和教育成本高 B.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高,对子女依赖程度低 C.部分 70 后父母年龄偏大,生育二孩健康风险较大 D.部分育龄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观念有所改变 (2019 ·临沂高三调研) 读“ 2010~ 204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 含预测 ) 图”,完成下题。 2. 据图推断,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城镇的差异逐步缩小 B.农村人口养老负担加重,促使了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2040 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大值 D.2010 ~ 2030 年,人口老龄化平均速度城镇小于农村 (2019 ·吉林调研)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人 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 正相关。读图回答3~4 题。 3.2000 ~ 201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 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 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 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 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4. 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变化会() A. 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 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 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 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 至 64 岁 ) 人口数的比值。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下图表示日本人口 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读图,回答5~6 题。 5. 根据材料和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持续下降 B.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大幅度上升 C.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导因素 D.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6. 为应对人口抚养比转变产生的影响,日本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迟退休年龄②调整生育政策③输出国际劳工④提高消费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7. 下表为某区域1970 年至 2010 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机械增长率( 迁入多于迁出取正值,迁入少于迁出取负值) 变化情况。2000 ~ 2010 年该区域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1970~1980 ~1990 ~2000~ 年份 1980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 出生率 ( ‰)23 32 17 15 死亡率 ( ‰)15 20 15 18 机械增长率 ( ‰)- 15 - 8 3 13 A. 人口老龄化严重 B. 人口就业压力大 C. 农村人口比重大 D. 国际人口迁移量大

湖北省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终版 王亚丽)

分类号论文选题类型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湖北省老龄化的 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院(系)城环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年级2009 学生姓名王亚丽 学号2009210095 指导教师刘鹏程 二○一三年四月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引言 (2)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程 (2) 1.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 2 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3) 2.1 市级空间尺度的分布特征 (3) 2.2 县级空间尺度的分布特征 (6) 3 影响因素分析 (11) 3.1 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 (11) 3.2 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4 结论与建议 (12) 4.1 结论 (12) 4.2 建议 (13) 参考文献 (14) 附表 (15) 致谢 (16)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象

1.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的角向部分Y l,m(θ,?,又称原子轨道的角向部分,若以原子核为坐标原点,引出方向为(θ,?)的直线,连结所有这些线段的端点,在空间可形成一个曲面。这样的图形称为Y的球坐标图,并称它为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作图前,必需首先要知道原子轨道角向部分Y l,m(θ,?)的计算式。它由解薛定谔方程求得,也可从有关手册中查得。表5-3列出氢原子若干径向部分和角向部分,供参考。 例如氢原子 [例5-1] 画出氢原子1s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Y。 解:由解薛定谔方程可知 从上式可知,Y1s只是一个常数,与θ,角度无关。画出的氢原子1s原子

轨道角度分布图是一个球曲面。半径为(1/4π)1/2。 由于原子轨道的角向部分Y l,m(θ,?)只与量子数l,m有关,而与主量子数n无关。因此,1s,2s,3s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都是相同的球曲面。p,d,f系列原子轨道同样如此。故在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中,常不标明轨道符号前的主量子数。 [例5-2] 画出2p z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解:由解薛定谔方程可知 Y2p z = (3/4π)1/2cosθ(与无关) 或Ypz = K·cosθ 式中K为常数,对于Y2p z,K值为(3/4π)1/2,对于其它p轨道K值可能不同,但它不会影响图形的形状。 一些随θ角度而变化的Yp z和Y2p z值见表5-4。 利用表中列出的数据,可以在xz平面内画出如图5-11所示的曲线。 将曲线绕Z轴旋转一周(360°),可以得到“哑铃型”的立体曲面。由于

Yp 值在Z 轴方向(θ=0°)出现了极大值,所以该曲面图我们称为p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记为Yp z ,通常以其剖面图表示。 用以上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s ,p ,d 各种轨道的角度分布剖面图,如图5-12所示。 2.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如果我们将简化的薛定谔方程两边平方,则得到 ψ2n,l,m (r ,θ,?)= R 2n,l (r )·Y 2 l,m (θ,?) 电子云 径向部分 角向部分 上式中,ψ2 n,l,m (r ,θ,?)的图像即为电子云的图象,它由二部分组成。一是电子云的径向部分R 2 n,l (r ),即几率密度随离核半径的变化,它与θ,?角度无关;二是电子云的角向部分Y 2 l,m (θ,? ),即几率密度只随角度θ,?变化,它与主量子数n ,离核半径r 无关。 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画法过程与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一样,只需先将该原子轨道的角向分布·Y l,m (θ,?)的计算式两边平方。 例 p z 原子轨道的角向部分是 Yp z = K ·cos 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