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说:“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伊始,学习目标具有十分其强烈的激励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给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价值期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成为了教学进程的“航标灯”,始终引领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学习目标又成为了师生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标准之一,目标的“达成度”成为了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航标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宰。

一、关于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特殊的。一般的教学目标

显得笼统而抽象,而特殊的目标则是明确而具体的。对于学习活动的促进而言,特殊目标比一般目标更为有效。有研究指出,确立了特殊目标的学生比那些只有一般目标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既要注意确定一般的学习目标,更要注意确立特殊的学习目标。

问题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没有把一般性目标和特殊性

目标严格区分开来,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意义。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同一篇名作,可在小学教,也可以在中学教,还可作大学教材,区别在教学目标不一样,目的要求有高低之分、繁简之别。也正由于

综合性强,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可教给学生学习的很多,因而要特别重视目标的特殊性。下面是一位老师制定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②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比较句子进而理解文章中重点句的含义。

③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家园,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一般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通过特殊目标的实现而得以落实。所以,在经过教育影响使学生基本树立一般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应精心策划学生学习的特殊目标。上述的三个目标中,第一、二项都是学生在小学阅读活动中应该达成的一般目标,几乎涵盖了学生所有的阅读阶段,不具备特殊性。特殊目标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结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可以是:

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巨变。

③从小村庄的故事中悟出蕴涵的道理。

在确定特殊目标时,既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

学习实际。只要学生作出选择或接受,就等于确立了特殊目标。这时,学生会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倘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确立自己的特殊目标,特别在小学生中更是如此。

二、关于目标主体性的问题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目标是教师的专利吗?

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热衷的是教学方法。看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观课者关注的也多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彩。在“教什么”和“学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基于教师教的学”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强势引导下,慢慢地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探究和质疑的勇气,最终成为了语文老师的影子。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仔细读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目标成为了教师的“专利”。比如某教学参考书关于课文《山中访友》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谁培养?显然是老师培养学生。如果在这一目标前加上主体,即可以明显看出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像这样的主体错误的表达方式还有:“使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

生懂得文章蕴含的道理”等等。目标主体误为是教师,这样就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目标的达成。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有权

利知道“我为什么要学”。

那么,在目标的设置上怎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呢?

其一,坚持“以学为重,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在

目标的定位上多从学生的“学”考虑,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比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从学生学古文的角度思考,我所确定的目标为:学习古文,一般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得有味道,读得背下来,进而掌握阅读古代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己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打一点古代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里学习古文,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打些什么基础?我从三个方面为学生考虑:一是在读上列出四项指标,即读正确,读明白,读得有味道,读得背下来,这四项指标的导向明确,是学生必须要做到的,而不是简单模糊的朗读课文;二是在方法上强调要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三是从非智力因素上思考,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快乐,进而产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如果从“教”的角度确定目标,即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可以看出这样的目标带有比较明显的强制性,学生失去了目标的主体性。

其二,改变目标的生成与呈现方式。目标从哪里来?又怎样

呈现?回答有如下几种:一是从“教学用书”中来,因为现行的“教学用书”中都写明了教学目标,几乎不要教师作什么思考;二是从教材中来,教材没有写明教学目标,但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教材;三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明确学习的目标。在上述三种生成方式中,我提倡后两种。

之一,让目标从教材中产生。现行教材已经实现了由“教本”向“学本”的角色转变,“导学”的功能十分突出。“导学”的功能具体体现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上。如有些课文,课后练习题中包含着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人教版五年级下《桥》,课后练习就有三项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③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这些要求都很具体、可操作,而且都可以检测,本身就具有教学目标的指向意义,就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之二,在讨论中呈现目标。目标不应该“关在”教师的备课本里,教师应该把目标从备课本里“放出来”,并在黑板上加以呈现。仍以《桥》为例,在上课伊始,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的讨论: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桥》。(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理解课文内容;要积累词语,

等等。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是我们阅读每篇课文都要达到的目标,

那么结合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做什么呢?请大家看看课后的“思考练习”。

生:要读得有感情;要认识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学习描

写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进行概括归纳,并板书在黑板的左上角:感情读,认识老汉;学习写,体会描写的好处。

这样,学习课文的独特指向意义立刻就出来了,而且,被学

生所接受,目标的主体性十分明确。

值得说明的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心中要有“大成”,即对教学目标要有整体的思考。这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的普遍性目标,也就是一以贯之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的参照物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总目标”;二是具体学习内容的特殊性目标,也就是针对学习内容的指向性目标,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上的说明。

三、关于目标阶段性的问题

只要细致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一条都是“生字

新词”方面的,第二条都是“课文朗读方面的”,第三条都是“体会感悟”方面的,第四条都是“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制定的文本教学目标竟是这样的如出一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再看看每个学段在同一内容目标的表述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在教学目标里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低段到高段,几乎每篇阅读课文都有这样一条目标。试问,凡是课文,都要“有感情地朗读”吗?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说理性文章、一些重在介绍知识的说明性文章,我们有时不必有感情地朗读。阅读这类文章更需要静心默读,用心思考。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刻内涵或者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怎样把这些深刻的内涵或说明的事物表达清楚。再想想,每个年段都要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吗?作为“读”的方式,除了“有感情地朗读”外,“默读”的作用不可忽视。相对来说,高年段更适合采用默读的方法。速度比朗读快,效益明显提高。此外,默读可以回视或者反复看,利于边读边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在默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边批注、边组织语言,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这应该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到了高年级,每篇课文都要有默读,但不一定每篇课文都要“有感情地朗读”。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得到切实的训练,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关于目标整体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注意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来考虑局部、

认识局部,就可加强科学性,减少随意性。怎样从整体出发?

其一,在目标的主体性上,既考虑“教”,又关照“学”,

注意目标的“教”“学”合一。尤其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语文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其二,在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上,既关注一般性,又注意

特殊性。要研究教材,研究课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把握特色,把握个性。这一点也在前文做了具体分析。

其三,在目标的阶段性上,要把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

标放在语文学科总目标与分年级目标中考虑,每节课的目标就是学科总目标、学年总目标、学期总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具体体现。

其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在“三维”上注

意“整合”。如下图:

在上图中可以看出,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落实到“三维目标”上,具体体现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过程与方法和精神素养三个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包括语感)和运用的能力,精神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有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包括学习方法、思维过程和学习实践。所有这些综而合之,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上,通过实践内化,达到各项语文素养“同构共生”目标。

五、关于目标与过程相照应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目标“达成度”不高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不能互相照应,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失落”了。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学目标或者在教案上写得非常清楚,或许已经装在师生的心中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它扔在一边了。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教学过程被“应试思想”所主宰。教学完全为了“考试”,如果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内容可能被考到,就教这些内容。这样,课堂就成了考试的“货郎担”,所有可能要考到的东西都得有。教学目标成了装点课堂的“门面”,有目标等于没目标,学生弄不清自己要学什么,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被“应试”所主宰,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目标,做到“为学而教”。

二是教学过程被“内容分析”牵着鼻子走了。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直都背着“理解课文内容”的“十字架”,走着“内容分析”的老路。教学一篇课文,总是要把内容分析来分析去,务必要把内容讲深讲透。这样,在内容分析之中,教学目标实际已经不起作用,“内容分析”替代了“目标引领”。因此,阅读课堂教学要从“内容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切实关注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制定目标,并紧扣目标展开教学。

三是教学过程被“节外生枝”所左右了。在课堂教学中,时常有学生作出“意料之外”的发言。当教师无法放弃学生的发言时,教学的重心就转到了这个“点”上,教学的目标出现转移。对此,教师要把握一个“度”,掌握分寸,适时“收兵”,否则,教学活动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当然,教学目标是事先“预设”的,但是教学过程却是“活”的。教学目标不是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如果教学实践证明事先“预设”的目标并不贴切实际,或者有所偏移,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更改和变动,这样往往会收到我们时常所

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过程形成“照应”。这样,教学目标才会真正起到“航标灯”的作用。

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这也是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宏观结构,三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有的直接照搬照抄教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既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又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节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特点: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必须具体明确,必须可以达成.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一张纯洁的白板,可以由教师任意刻画涂写.于是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导致“重教轻学”,乃至“以教代学”,教师就成了无可争议的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非常形象而又通俗的提法,由此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指向学生.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就会实现。 二,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教强的可完成性.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师生间教与学活动的调控器,是教学活动中维系师生互动的纽带和控制中心。制定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的事情。 “有的放矢”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更关注教学环节。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的程序化、机械化,有的模糊化、混乱化,……教学目标是一个具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目标定位-最新范文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目标定位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任务,只有科学定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才能更好地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就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应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质量问题是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也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同样,对现代远程教育而言,质量问题一样是它的生命线,是其发展的关键。质量问题解决不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就无从谈起。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是极端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所谓远程教育质量观,就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各个历史时期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是远程教育目的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的反映。由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使命、教育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质量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这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界发展显示出的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知识的发展与传播依托网络的高速发展,显得更加便捷。人们对教育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教育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又带来了一个春天。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有意识的知识传播,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远程教育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运

作途径和手段与传统教育有很大区别,这就容易使那些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的学生和社会组织,在接受远程教育的时候,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认为远程教育的质量应该与传统教育的质量看齐,并且由此引发了对远程教育质量的怀疑和担忧。 1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 要解决上述的种种困惑,必须要理解远程教育的使命,明白远程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它的出现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1.1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着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艰巨任务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基本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截至1999年只有9.5%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如果除去成人学历教育所占人数,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 5.6%,距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4.1%)和达到大众化阶段的最低限(15%)都还有相当距离。我国要在2010年使入学率达到15%,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任务相当艰巨。大众型、普及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传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远程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高等教育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稿 精读课Ⅰ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1.自主学习:即学生依据既定的自学目标对所学课文自主学习,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精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需提前投放必要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应在上一节课结束前予以投放,以确保学生充分利用晨读、自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对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写作思路、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及写作艺术的初步鉴赏等,以确保学生自学时有基本的遵循和必要的目标导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控和诱导,但不能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2.明确任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确定出精读的具体目标,并将相关的学习任务分解到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制订出下一步本组学习活动的计划、方案等。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提出相关的要求。 3.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依据新制订的精读目标,深入探究,合作攻关,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用时长短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可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 4.展示交流:在组内充分交流并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推荐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探究、体验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这一环节既是学生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尽情展示个人风采的过程,又是检验各学习小组集体智慧及合作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这一环节用时一般在30分钟左右。学习小组的划分以六个左右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学习组长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教师要及时进行过程调控、指导、评价和引导。 5.拓展迁移: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安排必要的训练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联想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需要拓展迁移,须视教材内容、课堂容量而定;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拓展训练或活动的内容。 6.总结反思:学生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以上环节,按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 精读课Ⅱ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施教学教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预测着学生 达到的学习标准,在方向上为教和学的评价提供依据。高效 课堂一定离不开制订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的 全面考虑和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 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的游刃有余。如何制定有效的 教学目标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原 封不动按照教参所给的教学目标备课上课,而对于教学目标 的出发点、过程性、归宿感并不在意。对于“教学目标”,问起来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很重要,但到了课堂上,教学目 标就成了“说起来比做起来重要”的事情,问何为有效目标,老师会说教参上规定的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自觉意识很 令人担忧。教学目标是不能“拍脑袋”拍出来,如何才能避 免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我认为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进行一致性的研究。 一、构建课堂大框架,吃透教材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系统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 十分紧密,任何新授知识都是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都是通过前面所学内容迁移过来的。所以,教师

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制定教学目标才能做到瞻前而顾后, 形成系统的框架结构。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 时,我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几个板块设计, 明确了每个步骤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2)研究――根据所给的小 正方体,分组操作(摆一摆)研究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 有怎样的关系。(3)交流――根据所填写的实验记录表,你 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4)验证――弄清长×宽× 高与小正方体总个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演示;由线到面 到体的变化过程,进一步明确长方体体积公式是长×宽×高。 简述几个目标,即(1)猜想。(2)研究(摆放操作,初步 感知)。(3)交流(明确重点和难点)。(4)验证和总结。这种目标粗放而又细腻,简洁而又有序,使教师能从模糊不清 的教学目标中短时间内快速把握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提高 教师上课思维的“层次性”和“宏观化”,教学方法只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真 正有效落实和达成。 二、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 当我们构建课堂大框架时,也要读懂学生,我们每天都 和学生打交道,而课堂正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工作室, 只有读懂学生,教学目标才能在心里生根,才能在心中发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发表时间:2011-08-19T15:24:54.84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6期作者:王宇 [导读] 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山东成武镇中心中学王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二、视频导入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明言导入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四、辩论导入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五、戏曲导入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六、动画导入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没有被重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嫂子见了侮辱他、耻笑他,妻子不给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终于游说赵王成功,挂六国印而衣锦还乡。这一次,嫂子爬着去见他,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何故。嫂子回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 故事讲完后,我叫学生猜这节课要讲什么课文,学生马上回答出是讲《范进中举》。我马上接过话说:“对,在这篇节选小说里,范进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是前倨后恭,两个人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强烈对比,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苏秦嫂子所说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样的导语,对学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师的导入中要注意包蕴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如此。笔者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样设计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比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这样的导语,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导入的优劣足见其备课的充分与否,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除讲究导入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导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的本性、本色和本体。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性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有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可用于语文学习的“点”很多。同一篇教学素材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讲出无数的内容来,完成所定的不同目标。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缺乏严密的对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太强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学目标? 2.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3.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4.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5. 如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状态的提前确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指标,具有指导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学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点;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而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与测验这些都不是教学目标。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且能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还有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在能力培养等问题上的模糊性;教学目标陈述时所用概念操作性不强;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及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的不能全面考虑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清等等。 2.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3.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 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荆轲刺秦王》 知识与技能: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句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并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的崇高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我有一个梦想》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日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论语选读》 抓住课文里的“哭”字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哭过的人、不哭的人、应该哭而且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把握形象个性特点。 探究和鉴赏相结合,以“哭”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探究性学习和鉴赏性学习自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和鉴赏能力。 ——《宝玉挨打》

定位教学目标

如何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 王萌 如何确定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谈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 首先明确有哪些目标。课程标准有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有各学段的学段目标。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有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明确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是什么呢?课程标准讲了十点,这十点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习惯,四个能力”。“五个习惯”即查字词典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规范、正确、快速书写的习惯、坚持积累的习惯,主动探究、实践、运用语文的习惯。“四个能力”即听说读写。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性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阶段性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 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落实要把准两点:持之以恒的训练;螺旋式的上升。在此基础上明确所教教材在小学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明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按专题编排单元课文,如三年级下共八

个专题,分别是“感受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老师教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在每组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确定目标 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都明确了,每一堂课的目标如何定位呢?这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琢磨的。备课时,教师要好好研读《教师用书》、单元提示、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与习作。 要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只有做到“五性”才能实现。 一是注意充分性。充分性就是对重点内容作必要的适度的展开,而不是对教材作简单的同义反复,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教材。 二是注意深刻性。对重点问题的理解的一定深度,有利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魅力和说服教育力。 三是注意整体性。即不能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应是从备课、指导学生预习、授课、练习、复习与考试整个过程突出重点。同时,突出重点应注意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系统。重点问题是这一系统的主体部分。要突出重点,就要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三者是相互联系的,而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四年级余倩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为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规范表述。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特别是在制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时,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之类的词语),因为这是教师要去做的,只是做了“培养”的工作,未必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采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词汇,如:“喜爱、热爱、赞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 用学习目标置换和修订教学目标,这种置换和修订活动能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备课的“预设”性质,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

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教学目标的表述规范明确,才有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 二、用完整的句式去描述,要有可操作性。 表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结束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参中的目标陈述通常表现为“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

学习《如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有感

学习《如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有感 一、正确认识目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目标教学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目标教学是从素质教育的实质出发,而且符合新课改理念。但几年来教学实践中,目标教学轰轰烈烈喊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目标教学的实际作用呢?(效果呢?)甚至有些人曾认为目标教学不可取呢?原因是我们首先疏忽了目标教学的核心,那就是“教学目标”,盲目的认为“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只不过是改头换面,这是完全错误的。那么“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到底区别在哪儿呢?面对新教材,我们又将如何把握课程目标呢? 过去我也是模糊的,甚至就俩者当作是一回事了,因此也在教学设计是不很重视的。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我明白了,其实,从概念上讲,教学目的就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 举例:高二政治《政府的职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2)帮助学生培养热爱、拥护政府之情,进而学会监督政府。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包括会说出、辨析、例举、复述) ②技能目标:A.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及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包括会描述、表述、说明、解释、转化此知识点等能力); B.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去,它与“理解”是有区别的。“掌握”是指面临对学生来说是新课题时,能用相关概念选择与当前问题的解决有用的信息,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而“理解”是指学生能表述概念、定义、并按常规思路,也能解答例题的,但不能在变的情况处理特殊问题。例如: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过程目标: 体验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及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包括感受、尝试、收集、交流等)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是有区别的,当然又是有联系。这里只看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所说的“使学生明确”、“帮助学生培养”都是对老师说的,是对教师的教提出的要求。即教学目的只是直接为教师的教指方向,而不直接对学生的学提要求、指方向。我们把这称之为单指性。而教学目标中的会说出、辨析、例举、复述也好,会描述、表述、说明、解释、转化,都是对学生的直接要求,其省略的主语首先是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因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然要首先做到。由此看来,教学目标既直接向学生提要求、指方向,也直接向教师提要求、指方向。教学目的省略了主语,既有学生,又有教师,但首先是学生。教学目标既导教,又导学,我们把这叫“双指性”。 (2)变化形态不相同。 可以说教学目的表述学用内隐体验动词,如“认识”、“懂得”、“受到”、“理解”等等,因此,这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铁东学校课题组姚子龙 一、导入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每位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十五分钟如何分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就是苦求之后心灵火花的迸溅。所以,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老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上课一开始,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的思考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不仅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本科目的好恶程度。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同仁都以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应全力投身于课堂的主体部分,甚至认为一开始就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更直接、更省时。殊不知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害怕本科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有三:一、课间十分钟学生没有休息好,还未完全从上节课的内容中走出来。新的一课又要开始了头脑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二、学生对本科目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有些遗忘,我们直截了当就开始授课,而且直奔主题,缺乏知识的衔接;三:有些篇目

较枯燥,如果没有精彩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本无法投入课堂之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因此,课前导入尤其重要,更需要我们授课者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如何导入,有何技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遵循而且必须做到的:一、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三、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四、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新授课,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来架桥铺路;讲授课则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语的设计还要灵活多样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范文

选修教材培训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有五大模块。 1。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是因为要做到“公平发展”。“‘公平发展’的观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要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是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 2。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公平发展”指导下的“基础性”“均衡性”并不是要求我们的教育简单划一。个性差异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人,并不是在制造机器零部件,为了体现教育要适应不同个性,所以要设置“选修课”,要寻找适合于每个人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在语文学习上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相比“基础性、均衡性”,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这里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课外课内结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言学习无处不在。过去有学者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在很有道理。中外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课、精读课,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利于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连“基础性、均衡性”也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个性发展”。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清晰的,或者说即使有了认识也不敢有大的教学实践去改变现状。因为大多数人总认为必修课的教育价值要比选修课高,因此,在平时教育中重视必修课、精读课到了“无微不至”“精耕细作”的地步,但选修课往往成了走过场的点缀。近年来,由于高考的压力,语文选修课、文学讲座、文学社团活动在萎缩,有些地区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读书活动、学生自办刊物活动看似很热闹,究其实,往往只是少数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没有普及到大多数人,实际上,“选修”制度并没有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站稳脚跟。这里有考试升学的影响,有教学理念的偏差,与课程标准的规定不够清晰、不够有条理、不够具体也有一定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这些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践操作时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随着部编教材的出版,随后遇到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处理选修课的问题。(三)语文选修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课程标准》)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个板块(系列)。(1)1、2“诗歌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演示教学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

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德国职业教育的是非常清楚的,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技工. 如职高数学功课的要求,我们在盖尔森开欣(Gelsenkirshen)广告与艺术学校建筑设计班听课时,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内容是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例:0.8+2/3-4.7*16=),而我们的学生却要求学习极限、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某些学科是需要的,比如数控加工中心里节点或者基点坐标的计算等技术,有些专业则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同时,我们现中职生源中,好多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非常薄弱,有些学生初中毕业后,其数学能力只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左右的水平,如何能够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呢? 所以,教育目标的定位必须切合生源实际,不要人为拔高,否则,必然带来技能资格的浮夸,以当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知识能力,在国家职业资格获取上以大多数学生通过国家初级工的定位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对于部分优秀学生,可以考虑申报中级工。 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向用人单位提供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办学立校的根本。那么,如何改革与发展中职教育呢? 一、改革教法———突出教法的分层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学生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各有所得,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学生,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学生,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尽

小学语文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策略

小学语文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策略 芳草地国际学校国际部焦云鹏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落实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 第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低年级绘本教学目标的定位[1](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 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 五尧乡丰台小学 王红霞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低年级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在走进学校,走近家庭,走近孩子。可以说,绘本阅读,开辟了孩子阅读的新空间,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营养大餐。那么,在课堂上进行绘本教学时,如何根据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从而在绘本教学中围

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教师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在倾听、观察、想象、体验中培养阅读兴趣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够,还没有能力进行纯文本阅读,形象思维占主导,想象力丰富,正是阅读兴趣的养成时期。绘本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教会孩子阅读绘本的方法,从而让孩子爱上阅读。所以在确定绘本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可以从阅读方法和阅读兴趣两方面去思考。绘本阅读在内容上: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文字大都浅显易懂。每一幅图画都是如此的生动,有趣。明朗华丽的色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简洁的文字也给儿童带来了更多的理解,想象,和思考。孩子的感觉都很敏锐,他们对每一个绘本故事千姿百态的理解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和惊喜,教师通过讲述、引导、设疑、带领孩子进入绘本阅读的乐园,让孩子在倾听、观察、想象、体验中培养阅读兴趣爱上阅读。 二、培养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方式引领孩子看书,或激趣

或设疑或故意制造悬念,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学生凭着自己对前文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种猜想推测,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绘本,学生更加被故事所吸引。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和看法,把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很想自己的见解分享阅读的快乐。 三、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增进生活经验。 绘本阅读的意义是深远的,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它在无形中增长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时透过图画书的朗读,孩子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孩子一旦享受图画书的乐趣,必会不断问问题,不断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父母老师也会以感情洋溢的丰富语言响应,无形中促进孩子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生活经验大都局限在周遭的家人与朋友关系间,然而图画书的内容多采多姿,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人性百态。许多无法直接接触的生活体验,透过图画书的媒介,间接地让孩子了解与体会,无形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dxf5.coupdate/" ="" class="">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那么,如何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并提高教学效率呢?一、放手的爱,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班上45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