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诺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雷诺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雷诺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雷诺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是指由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导致供应肢端的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的综合征,可出现手指或足趾皮肤突然变白,继而皮肤变紫、变红,伴麻木、疼痛,后期可伴溃疡、坏疽。雷诺现象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称为雷诺病,无任何潜在疾病;后者为继发性雷诺现象,多伴发于各种结缔组织疾病。目前两者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造成病人的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近年中西医对雷诺现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西医研究

1.1 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该病的病因多与遗传、激素、寒冷、震动等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主要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异常。

1.1.1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舒张因子、血管收缩因子。血管舒张因子有一氧化氮(NO)、前列腺环素I2(PGI2),血管收缩因子有内皮素一1(ET一1)、血栓素A2(TX—A2)。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相互协调制约而达到平衡。当内皮受损时必然会影响其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终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AM)是一种内源性NO合成酶的抑制物,已成为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预测因子,可通过抑制NO的生成而增加内皮细胞黏附性,加速内皮细胞衰老,终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Rychlik—Golema等对32例雷诺现象患者及13例正常人进行研究,行冷水激发试验后发现血清中ET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一仅)、血小板因子4(PF一4)、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明显高于健康组。

1.1.2 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受损黏附分子由内皮细胞所表达,在黏附分子介导下,白细胞迁至炎症损伤部位,活化后发挥致炎效应。Brevetti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ICAM一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一1(VCAM一1)、E 一选择素、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继发性雷诺现象患者血液中水平均明显高于原发性雷诺现象患者和健康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一I(slCAM一1)可能是通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黏附增加损害微血管,从而发展成此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可引起血管功能失调。杨云红通过细胞培养发现Hcy可导致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NO减少,ET、AngⅡ生成增加,血小板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何志勇等用不同浓度的Hcy处理内皮细胞后发现Hcy可加速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影响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血小板活化是该病的另一发病机理,血小板活化后释放缩血管素:血栓素A2、5一羟色胺和诱导肝纤维的转化生长因子一。Furspan等发现低温时硬皮病雷诺现象组与正常组相比,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更高,表明雷诺现象患者血管平滑肌上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而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可能因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受损而增加。此外雷诺现象的发病机理还与白细胞活化、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浓度升高、纤溶缺陷、氧化应激等有关。

1.1.3 神经异常近年来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微血管疾病密切相连。在手臂震动现象(VRP)中自主神经紊乱表现为:心率变异性降低,收缩间期变短,尿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由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均有扩血管的作用。其中CGRP可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ICAM 一1)、上调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促进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一2(TIMP一2)的分泌,从而稳定血管壁,保护内皮细胞。

1.1.4 其他该病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且月经期会加重。有研究认为女Jl生激素作用于中枢及外周温度感受器,形成一个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的系统,最终影响手指血流量。另

外原发性雷诺现象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显着的家族聚集性,患者亲属的易感性明显增高。Liora等报道了一对姐妹因感染人细小病毒B19引起的孤立性雷诺现象,其机理可能是免疫介导的内皮损伤引起血小板激活,从而使血管收缩。此外,吸烟、饮酒均与此病相关。

1.2 治疗雷诺现象目前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而继发性雷诺现象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减少寒冷及情绪的刺激,注意患肢保温及锻炼以改善局部循环,另外戒烟在雷诺现象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硝酸盐、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前列环素类药物、仅一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5一羟色胺拮抗剂、抗氧化剂等均为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通过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收缩、改善血凝状态或减轻局部组织缺血,从而改善肢端循环而减轻症状_。此外,近年来新型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伐地那非等)通过cGMP途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明显增加手指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减少雷诺现象的发作频率、降低严重程度及加快溃疡的愈合。Abou—Aaya等发现他汀类药物有延缓血管损伤及增加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提高伴有雷诺现象和手指溃疡的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并有高安全性、低成本、耐受性好的特点。白三烯抑制剂可通过改善毛细血管血流量减轻血管痉挛和组织水肿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可显着减少雷诺现象每天持续的时间、发作部位、发作数量和严重雷诺现象的发作频率。此外也可选择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上胸交感神经阻断术、星状神经节术、腰交感神经切除或阻滞术,通过阻断支配上肢血管活动的交感神经纤维缓解症状。手术见效快,但并发症较多,不易被患者接受。

2、中医研究

2.1 病因病机雷诺现象有肢端发冷、疼痛及麻木的症状,属祖国医学痹证、脉痹、血痹等范畴。《伤寒杂病论》中有类似该病的描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医宗金鉴》进一步论述:“脉痹,脉中血不和而色变也。”赵天喜等提出伏邪理论,认为此病乃外邪入里郁久化热,与瘀血相搏而发,加之气血不足无力抗邪外出,故缠绵难愈。陈国中等认为此病本虚标实,气血失荣失畅为本,寒邪痹阻经络为标,终致四肢失于温养。高京宏等¨认为此病肢端颜色变化为正邪交争、邪正往复的表现。邪胜正衰,阳气郁闭,血脉不畅,则肢端苍白,直至紫绀;正盛邪退,郁极而通,血脉渐通,则转为潮红。孙宏伟等认为此病是由肝藏血失调引起的,肢端颜色呈寒热往来的态势,责之为少阳气机不利,肝失疏泄。

2.2 治疗

2.2.1 辨证分型治疗许文才等主张分期治疗,初期以寒为主,应温经散寒,方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中期以瘀为主,应活血通络,方用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后期以虚为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但3期均有瘀血阻络,故都应注重活血化瘀的应用。张月等将本病分为5个型:气虚寒盛型,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阳虚寒凝型,方选右归丸加减;气滞血瘀型,方选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阳虚血瘀型,方选止痛当归汤合大黄蛰虫丸加减;瘀毒化热型,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减将本病分为3个型:寒凝脉络型,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风寒湿痹型,风偏盛者选防风汤加减,寒偏盛者选当归四逆汤加减,湿偏盛者选蠲痹汤加减,瘀血重者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兼肝肾亏虚者选独活寄生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方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2.2 单方治疗孙宏伟等主张从肝论治,认为肝阳充足升发条达,气血才得以通畅,应调解少阳,温补肝阳,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喻红兵等用桂枝附子汤治疗雷诺病32例,总有效率达88% 。药物组成:

黄芪30 g,当归、鸡血藤各20 g,桂枝、赤芍、白芍、川芎、茯苓各15 g,熟附片、杜仲、陈皮各10 g,生姜5片,共奏健运阳气、温行气血之功。地黄饮子具有滋肾阴、补肾阳、柔肝养肝之功,单桂升等用此方治疗雷诺病25例,痊愈17例。陈红英以芪附延胡索汤(黄

芪60 g,白芍20 g,桑寄生、当归各15 g,防风、羌活、附子各10 g,延胡索、姜黄、淫羊藿各12 g,甘草6 g)随症加减治疗雷诺病28例,总有效率达92.9%。高金良用代寒方(仙灵脾、仙茅、巴戟天、黄芪、桂枝、制附子、白术、枳壳、青皮、丹参)治疗雷诺病,并予对照组口服心痛定,结果表明治疗组手指皮温恢复到正常所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张志霞等用温阳通痹五虫汤即阳和汤加水蛭、土元、全蝎、蜈蚣、蝉蜕治疗雷诺综合征30例,患者甲皱微循环的改善明显优于倍他乐克组。

2.2.3 非药物治疗在艾灸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效果良好。薰药组成:桂枝、红花、桃仁、当归、川芎、丹参、干姜、熟地、牛膝、赤芍。本法中艾灸温经散寒,通阳活络,借助中药薰药活血化瘀,效果更佳。

选肺、大肠表里经及肝经穴位针刺,达疏肝理气、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效。Schlager 等。对26例雷诺病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耳穴电针,结果表明,耳穴电针可降低原发性雷诺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减轻其严重程度,但未对皮肤血流灌注量和肤温产生影响。

综上,雷诺现象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中西医治疗均有一些进展,但对其发病机理了解不够透彻,故目前疗效不确切。随着雷诺现象在中西医方面的深入研究,该病的疗效也将会得进一步的提高。

更多信息请查看论文

雷诺综合征

雷诺综合征 1 概述 雷诺综合征(Raynaud’s syndrome)系由寒冷或情绪因素诱发的一种以双手皮肤发作性苍白、发绀和潮红为特征的病理生理改变。此征由指动脉的发作性痉挛所引起,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和手指,但也可涉及双足和足趾。1862年Maurice Raynaud首先报道了25例由指动脉痉挛引起的发作性手指缺血性疾病,即所谓雷诺病。1901年Hutchinson观察到雷诺病可由多种疾病如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和硬皮病等引起,因而认为由Ranyaud提出的征象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从而提出了Raynaud现象。1932年Allen 和Brown明确提出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发作性指动脉痉挛称为雷诺现象,而将良性、特发性和不伴有任何有关疾病的发作性指动脉痉挛称为雷诺病。 1957年Gifford和Hines报道了一组有雷诺症状的病例在发病前就患有可致本病的有关疾病。至20世纪70年代诸医学中心已可在多数有雷诺症状的病人发现有关疾病,且大多数有自家免疫性疾病。新近多数权威学者认为区分为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并不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诊断方法的改进认为大多数病人的有关疾病迟早会被诊断出来。因而认为以雷诺综合征命名更为合理。在临床上要解决的问题是:①雷诺综合征诊断是否成立;②仔细检查和随访有无伴发有关疾病;③如何施行治疗。 在雷诺综合征(以下简称RS)中,约70%的病人迟早可发现原发性疾病。 中医中并没有“雷诺综合征”的病名。但关于其临床表现,文献中有类似的记载。如远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即有“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本病应属中医痹证的脉痹、寒痹、四肢逆冷、手足厥寒范畴。 2 流行病学 特发性雷诺综合征的起病年龄多在20~30岁,病因迄今未明。Lewis和Piekering随机调查了122人,发现25%男性和30%女性有雷诺综合征发作史。Taylor和Palmear在1项254名震动机械操作工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非震动机械操作工人雷诺综合征发病率达5.3%。Olsen和Nielson调查了丹麦哥本哈根一组21~50岁的健康妇女,雷诺综合征发病率高达22%。Heslop报道,从事一般性工作的人,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7.6%和8.3%,其中只有约一半病人就医。在瑞典Leppart及其同事对3000名妇女进行随机调查,发现15.6%患有雷诺综合征。综合上述和其他作者的报道,雷诺综合征在女性发病率为 11.8%(n=4320),男性为6.7%(n=1443),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寒冷、潮湿的气候中,如丹麦、英国和美国俄勒冈州。Holling认为寒冷和潮湿将增加雷诺综合征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具体机制不明。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常见疾病特点

常见疾病特点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长期高血 压伴顽固的低血钾,可以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咽下或呼吸困难、烦渴、多尿(钾丢失引起尿量增多、口渴、多饮),可有室早或其他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有低血钾、高血钠、代谢性碱中毒,血和尿醛固酮增加,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心电图有u波、ST-T变化、QT间期延长。肾上腺B 超和CT检查可以进一步诊断。 2.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瘤间歇或者持续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 素。表现为阵发性或者持续性高血压,血压上升急骤,伴有头痛、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速,严重者可以有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脑卒中或者高血压伴有血糖升高、代谢亢进。发作数分钟到数小时,多由诱因引起,如情绪激动、扪触肿瘤部位、体位改变。血压增高期间测定血尿儿茶酚胺和其代谢产物可以诊断。VMA肾上腺B超和CT检查可以进一步诊断。 3.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肿瘤或者ACTH瘤分泌大量ACTH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糖皮质激 素过多,水钠潴留而导致高血压。可以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皮肤薄、皮肤紫纹、血糖增高等表现。测定血皮质醇、24小时尿中17-羟及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颅内碟鞍X线检查、肾上腺CT扫描可以病变定位。4.肾动脉狭窄单侧或者双侧肾动脉狭窄(先天性、炎症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表现为进展迅速或 者高血压突然加重,药物治疗无效,舒张压中、重度升高,上腹部或者背部肋脊角可闻及血管杂音,肾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可以使用ACE抑制剂或者钙拮抗剂。ACE 抑制剂首选,但是可能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使肾功能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慎用。 5.主动脉缩窄先天性血管畸形,少数多发性大动脉炎,表现为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 低,出现上肢血压高于下肢的反常现象,肩胛间区、胸骨旁、腋部可以由侧支循环动脉的搏动和杂音,腹部听诊可以有血管杂音,股动脉或者其他下肢静脉搏动减弱,主动脉造影可以确定诊断。 6.肾性高血压省略 7.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否认肾脏病史,无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速、头痛、出汗、苍白,无长期 高血压伴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烦渴、多尿等,无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毛发增多、血糖增高等特征,无上肢血压高于下肢的反常现象,故可暂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8.高血压危险度分层 危险因素男>55,女>65,吸烟,总胆固醇>5.72mmol/L,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组男<55,女<65) 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X线),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06-177mmol/L,动脉粥样硬化(颈、髂、股、主动脉),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狭窄 并存的临床情况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TIA)、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冠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肌酐>177mmol/L)、血管疾病(夹层动脉瘤、症状性动脉疾病)、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9.缺血性心脏病该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 合征,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持续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消失,其疼痛的性质多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心电图常见ST段压低0.1mv以上,发作缓解后恢复 10.β受体功能亢进症,本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入睡困难,失眠多梦, 听力减退、记忆力减 退、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本病可能性大,但必须除外器质性心脏病才可诊断此病 11.心脏神经官能症:本病多见于女性,病理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可有胸闷、胸痛、心悸、呼吸 困难、四肢无力、失眠多梦、多汗及双手震颤等一系列症状;体检常缺乏阳性体征。但该病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方能成立。 12.肋间神经痛:此病疼痛多表现为:疼痛不局限在胸前,呈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阵发性, 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重,沿神经行走方向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有局部牵拉疼痛 13.甲亢性心脏病:本病主要表现为明确的甲亢病史,乏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潮湿、体重锐减、 低热、焦躁易怒、失眠不安、记忆力减退、多言好动、突眼、心动过速、第一心音亢进、收缩压升高、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表现,查体可有甲状腺增大,甲功检查可见T3,T4 增高。 14.扩张型心肌病:本病主要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可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检查可见 心脏普遍型增大,可出现“大心腔,小瓣膜”样的改变,可在排除各种心脏病后加以诊断 15.心肌炎:本病好发于青年人,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有胸闷心悸的表现,心电图可提示多种心律 失常,心肌酶学增高,心肌病毒抗体阳性。 16.心肌炎后遗 17.急性心包炎:本病亦可有剧烈胸痛,但常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有心包摩擦 音,心电图可见除avR外,其余导联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倒臵 18.心包积液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奇脉、心电图电交替、低电压。表现为呼吸困难、 心悸、发绀、出汗、精神症状、可有循环衰竭、少尿。脉搏细速、奇脉、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颈静脉怒张(吸气时颈静脉充盈更明显)、听诊心音遥远减弱、心电图提示电交替、低电压,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_王道成

参考文献 [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 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修回日期:2009-08-19 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 [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 病分册,1997,24(3):22. [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 [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 151. [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 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王道成1,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 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 WAN G D ao-chen g1,2 (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 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 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 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 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 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

磁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复合材料学》课程论文 题目: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李名敏 学号: 051002109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材料化学101 电子邮箱: 904721996@https://www.doczj.com/doc/861879923.html, 2013年 6 月

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合成工艺,讨论了磁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的展望。 关键词:磁电复合材料铁电相铁磁相纳米材料合成工艺性能 1 引言 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自发极化或者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感生磁化强度的效应称为磁电效应,具有磁电效应的材料称为磁电材料[1]。而磁电复合材料,它由两种单相材料—铁电相与铁磁相经一定方法复合而成。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转换功能是通过铁电相与铁磁相的乘积效应实现的, 这种乘积效应即磁电效应。磁电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前者的压电效应和后者的磁致伸缩效应,而且还能产生出新的磁电转换效应。这种材料能够直接将磁场转换成电场,也可以把电场直接转换为磁场。这种不同能量场之间的转换一步而成,不需要额外的设备,因此转换效率高、易操作。磁电复合材料不但具有较高的尼尔和居里温度,磁电转换系数大等诸多优点,而且还可被用于微波、高压输电、宽波段磁探测,磁场感应器等领域,尤其是在微波泄露、高压输电系统中的电流测量方面有着很突出的优势。此外,磁电复合材料在智能滤波器、磁电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等领域也潜在着巨大的的应用前景[2]。目前, 磁电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已成为当今铁电、铁磁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 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2.1 磁电复合材料的历史 1894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首先提出并证明了一个不对称的分子体在外加磁场的影响下有可能直接被极化,磁电材料概念就此被提出。随后,一些科学家又指出了从对称性角度来考虑,在磁有序晶体中可能存在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的电极化以及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的磁极化即线性磁电效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现50多种具有磁电效应的化合物,以及几十种具有此性能的固溶体。虽然发现了一系列具有磁电效应的单相材料,而这类材料虽然既具有铁电性(或反铁电性),又具有铁磁性(或反铁磁性),然而这些材料的居里温度大都远远低于室温,并且只有在居里温度以下这些材料才会表现出微弱的磁电效应。当环境温度上升到居里温度以上时,磁电系数就迅速下降为零,磁电效应也就随之消失。因此,难以利用单相磁电材料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器件。这些局限性使得材料科学工作者们又将目光转移到复合材料上,Van Suchtelen首先提出通过复合材料的乘积效应来获得磁电效应,为制备高性能磁电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1978

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 一、理论概述 英国物理学家雷诺在1883 年发表的论著中,不仅通过实验确定了层流和湍流两种流动状态,而且测定了流动损失与这两种流动状态的关系。雷诺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 当管2 中的水流速度较低时,如拧开颜色 水瓶4 下的阀门,便可看到一条明晰的细小的 着色流束,此流束不与周围的水相混,如图 2(a)所示。如果将细管5 的出口移至管2 进口 的其它位置,看到的仍然是一条明晰的细小的 着色流束。由此可以判断,管2 内的整个流场 呈一簇互相平行的流线,这种流动状态称为层 流(或片流)。当管2 内的流速逐渐增大时, 图1 雷诺实验装置 开始着色流束仍呈清晰的细线,当流速增大到 1- 水箱;2-玻璃管;3-阀门; 一定数值,着色流束开始振荡,处于不稳定状4-颜色水瓶;5-细管;6-量筒 态,如图2(b)所示。如果流速在稍增加,振荡 的流束便会突然破裂,着色流束在进口段的一定 距离内完全消失,而与周围的流体相混,颜 色扩散至整个玻璃管内,如图2(c)所示。这时流 体质点作复杂的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流动状 态称为湍流(或湍流)。由层流过渡到湍流的速度 极限值成为上临界速度,以v 表示之。继续增大流速,将进一步增加流动的紊 乱程度。如果管内流速自高于上临界速度逐渐降 低,则会发现,当流速降低到比上临界流速更低 的下临界速度v时,原先处于湍流状态的流动便 会稳定地转变为层流状态,着色流束重新成为一 条明晰的细小的直线。 由雷诺实验可以看出,粘性流 体存在两种流动状态-层流与湍流。当流速超过上临界速度v'时,(c)湍流层流转变为湍流;当流速低于下临界速度v时,湍流转变为层流;当流速介于上、下临界速度之间时,流体的流动状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与实验的起始状态和有无扰动等因

临床诊断学常见症状问诊要点

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现病史问诊7要素】 1、起病情况(缓急、部位、范围、程度和频度)与患病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解或加剧的因素) 3、病因与诱因,有无既往相关疾病或类似症状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5、伴随症状 6、诊治经过(药物、剂量、时间和疗效) 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患病后的精神、体力、食欲及食量的改变、体重、睡眠与大小便的情况) 【发热】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程度(热度高低)、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及关节痛等。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5、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特别是对抗生素、退热药、糖皮质激素、强心药、抗结核药等进行合理药效评估。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可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头痛】 1、起病时间、缓急、病程、部位与范围、性质、程度、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激发或缓解因素; 2、有无伴失眠、焦虑、剧烈呕吐(是否呈喷射性)、头晕、眩晕、晕厥、出汗、抽搐、视力障碍、感觉或运动异常、精神异常、嗜睡、意识障碍等症状; 3、有无感染、高血压、动脉硬化、颅脑外伤、肿瘤、精神病、癫痫病、神经症及眼、耳、鼻、齿等部位疾病史; 4、职业特点、毒物接触式; 5、治疗经过及效果等。 【水肿】 1、水肿发生的时间、有无诱因和前驱症状; 2、首发部位及发展顺序,是否受体位的影响,颜面、下肢和腰骶部等部位是否有水肿表现; 3、水肿发展的速度,水肿的性质,是否为可凹陷性水肿,有无胸腹水; 4、是否有感染和过敏的征象,营养状态况如何; 5、是否接受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睾酮、雌激素以及其他药物等的治疗; 6、伴随症状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压痛、皮疹和厚度;全身:是否有心慌、憋气、咳嗽和咳痰等心肺疾病的表现;尿量色的改变,是否有高血压,尿和肾功能检查是否正常;有无胃肠道表现,有无肝脏疾病,皮肤黄染和出血倾向;有无食欲体重改变、怕冷、反应迟钝和便秘等。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雷诺数(参考内容)

雷诺数 流体力学中,雷诺数是流体惯性力与黏性力比值的量度,它是一个无量纲量。 雷诺数较小时,黏滞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惯性力,流场中流速的扰动会因黏滞力而衰减,流体流动稳定,为层流;反之,若雷诺数较大时,惯性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黏滞力,流体流动较不稳定,流速的微小变化容易发展、增强,形成紊乱、不规则的紊流流场。 目录 1 定义 o 1.1 管内流场 o 1.2 平板流 o 1.3 流体中的物体 ? 1.3.1 流体中的球 o 1.4 搅拌槽 ? 2 过渡流雷诺数 ? 3 流动相似性 ? 4 雷诺数的推导 ? 5 参见 ? 6 参考文献 定义 对于不同的流场,雷诺数可以有很多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一般都包括流体性质(密度、黏度)再加上流体速度和一个特征长度或者特征尺寸。这个尺寸一般是根据习惯定义的。比如说半径和直径对于球型和圆形并没有本质不同,但是习惯上只用其中一个。对于管内流动和在流场中的球体,通常使用直径作为特征尺寸。对于表面流动,通常使用长度。 管内流场 对于在管内的流动,雷诺数定义为:

式中: ?是平均流速 (国际单位: m/s) ?管直径(一般为特征长度) (m) ?流体动力黏度 (Pa·s或N·s/m2) ?运动黏度 (ρ) (m2/s) ?流体密度(kg/m3) ?体积流量 (m3/s) ?横截面积(m2) 假如雷诺数的体积流率固定,则雷诺数与密度(ρ)、速度的开方()成正比;与管径(D)和黏度(u)成反比 假如雷诺数的质量流率(即是可以稳定流动)固定,则雷诺数与管径(D)、黏度(u)成反比;与√速度()成正比;与密度(ρ)无关 平板流 对于在两个宽板(板宽远大于两板之间距离)之间的流动,特征长度为两倍的两板之间距离。 流体中的物体 表示。用雷诺数可以研究物体周围的流对于流体中的物体的雷诺数,经常用Re p 动情况,是否有漩涡分离,还可以研究沉降速度。 流体中的球 对于在流体中的球,特征长度就是这个球的直径,特征速度是这个球相对于远处流体的速度,密度和黏度都是流体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层流只存在于Re=0.1或者以下。在小雷诺数情况下,力和运动速度的关系遵从斯托克斯定律。 搅拌槽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2-20T15:41:30.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作者:范艺丰 [导读] 肛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通常是由于脓肿溃破或者切开引流所导致的[1]。 (剑阁县中医院四川广元 628317)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高位肛瘘,均使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术后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术后使用中药超声雾化熏洗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另外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能够很好的保持患者括约肌的完整性,且不容易复发,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肛瘘;挂线手术;中药超声雾化熏洗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036-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Fan Yifeng . Jiange County Hospital of Sichuan Guangyuan, 6283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patients 86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wo group patients were used to hang line surgery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surgery method of ultrasonic atomization fumigation treatment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wo groups of efficient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in addition to observe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fficient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P < 0.05,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By mean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patients had good recovery, can very good to keep the integrity of the patients with sphincter, and not easy to relapse, deserve our further study and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al fistula. Hang line ope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ltrasonic atomization fumigation 肛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通常是由于脓肿溃破或者切开引流所导致的[1]。瘘管多弯曲复杂,而肛瘘患者的病变位置往往较高,这就增加了肛瘘患者的治疗难度。在以往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内服、外敷、洗浴等方法效果均不太明显,采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该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予以分析和探讨。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高位肛瘘,均使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为(53.7±3.8)岁,在术后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男24例,女19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2.1±4.1)岁,在术后使用中药超声雾化熏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挂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使用清水对肛门周围进行常规的清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使用中药超声雾化熏洗法进行治疗,中药组方为紫草、醋艾叶、黄柏各20g、明矾30g、芒硝40g、苦参50g。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种;(1)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而且创口完全愈合;(2)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创口基本上愈合;(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变,创口没有愈合,甚至有恶化加重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肛瘘是一种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手术分低位和高位肛瘘之分,低位直接切除瘘管,高位为切开配合挂线或切缝引流术。我国的传统中医认为由于湿毒余热的存在,而导致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是导致肛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肛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的治疗肛瘘就显得尤为重要。肛瘘挂线手术是目前治疗肛瘘最为有效的一种

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汇总

《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13级材料物理 姓名: 王郁 学号:B51314019 指导老师:李秋菊 完成日期:2016年5月11日

摘要: 目前,磁性材料蓬勃发展,磁性材料的应用已渗透到国防、工业、信息等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各种新磁性材料的诞生,也不断推动着现代材料科学的进展。本文对磁性材料进行了概述,并简介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对稀土磁性材料、巨磁电阻材料、纳米微晶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磁性材料铁氧体稀土磁性材料巨磁电阻材料 前言 磁性材料广义上分为两大类: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软磁材料能够用相对低的磁场强度磁化,当外磁场移走后保持相对低的剩磁。软磁材料的矫顽力为400~0116A?m-1 ,主要应用于任何包括磁感应变化的场合。硬磁材料是在经受外磁场后能保持大量剩磁的磁性材料,这类磁性材料的典型矫顽力值,Hc为10~1000kA?m-1 ,具有高Hc值的硬磁材料称为永磁材料,主要用于提供磁场。磁性材料的磁导率、矫顽力、磁致损失、剩磁和磁稳定性是结构敏感性的,这些性能可以通过加工(包括机械加工和热处理)来控制。目前,磁性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力学材料、磁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的进展大致上分几个历史阶段:当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时,标志着金属磁性材料的开端。直到18世纪,金属镍、钴相继被提炼成功,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3d过渡族金属磁性材料生产与原始应用的阶段;20世纪初期,FeSi、FeNi、FeCoNi磁性合金人工制备成功,并广泛地应用于电力工业、电机工业等行业,成为3d过渡族金属磁性材料的鼎盛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3d过渡族的磁性氧化物(铁氧体)逐步进入生产旺期,由于铁氧体具有高电阻率,高频损耗低等优点,从而为当时兴起的无线电、雷达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磁性材料,标志着磁性材料进入到铁氧体的历史阶段;1967年,SmCo合金问世,这是磁性材料进入稀土-3d化合物领域的历史性开端。巨磁致收缩材料与稀土磁光材料的问世更丰富了稀土-3d化合物磁性材料的内涵。1972年的非晶磁性材料与1988年的纳米微晶材料的呈现,更添磁性材料新风采。1988年,磁电阻效应的发现揭开了自旋电子学的序幕.因此从20世纪后期延续至今,磁性材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时期,并融入到信息行业,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基础性材料之一。 1、磁性材料的分类 磁性材料从材质和结构上讲,可分为金属及合金磁性材料和“铁氧体磁性材料两大类,铁氧体磁性材料又分为多晶结构和单晶结构材料[1]。从应用功能上讲,磁性材料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磁记录-矩磁材料、旋磁材料等种类。软磁材料、永磁材料、磁记录-矩磁材料中既有金属材料又有铁氧体材料;而旋磁材料和高频软磁材料就只能是铁氧体材料了,因为金属在高频和微波频率下将产生巨大的涡流效应,导致金属磁性材料无法使用,而铁氧体的电阻率非常高,将有效的克服这一问题、得到广泛应用。磁性材料从形态上讲。包括粉体材料、液

雷诺氏症的中医治疗

名医曹向平采用温经通脉汤进行治疗雷诺氏症,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温经通脉汤 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北细辛5克,红花10克,炙甘草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雷诺氏症(肢端血管痉挛症)。 方解: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散寒温经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病之要药;白 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敛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 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新, 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 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诸药相伍,君、臣、佐、使,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加减运用:本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为特征,此属中医血痹厥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本方连 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经验体会: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 臻完善,真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 红花产地的不同,其功效亦不尽相同,有怀红花(产于河南)、 川红花(产于四川)、杜红花(产于江苏、浙江)等品种。番红 花(西红花)则是另一种藏红花,非菊科植物而为鸢尾科植物。 藏红花来源稀少,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有瘀而兼热者。番红花(鸢 尾科)则适用于有瘀而兼寒者。因此,治疗本病方剂中所用之红 花应使用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西红花)为优。 治雷诺氏病中西医结合较好,中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舒筋络来治病的根源 药方: 肉桂6g 当归20g 川芎10g 白芍15g 熟地15g 桂枝10g 续断15g 木爪 15g 鸡血腾20g红腾20 山萸肉10g 进行加减. 西医用:用氯唑沙宗片\维生素b1片\正骨水等等来缓解症状,必要可加针灸. [治法]:活血通经,散寒、补气 川芎15 当归24 桂枝12 干姜5 白芍15 黄芪18 丹参12 党参18 白术15 毛冬青2 4 广地龙15 细辛4 麻黄5 陈皮6 [加减]: (1)气虚者,加黄精15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本文简要回顾了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介绍了结合医学的国际现状。认为是医学自身的发展和医学发展新模式给了中西医结合的更多机遇。结合是必然,但结合又是个过程。如果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和内容表达为交叉兼容、互补结合和结合创新,就目前国内总体而言是创新还不多。在展望未来时,作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同仁,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总结,以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态度,在各自所从事的专业内外去努力寻找交叉点和结合点,在新的世纪里,中西医结合医学从基础性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医到药,特别在创新性研究方面当有更多突破。 1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疾病防治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出发,一直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因此有了长足发展。如今的状况是: 1·1 防病治病方面创立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与治疗模式和方法。由于采用辨病和辨证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在理论上都有所创新。如骨折的动静结合治疗、部分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多脏器衰竭的综合治疗、运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病,以及对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对针刺镇痛、中医脏象的研究等都已有较为丰厚的积累,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化的诊疗规范和标准。 1·2 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和开发传统中草药方面如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再到人工合成,从砒霜中分离三氧化二砷和四氧化四砷,从五味子中提取联苯双脂,从川芎中提取川芎嗪,从青黛中提取靛青红,从苡仁中提取苡仁内脂,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等,所制成的制剂有些被准入欧美医药市场,有些被WHO推荐为常规用药。 1·3 从人才到机构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形成体系 (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0日发布的于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学科分类与代码》已明确将“中西结合医学”列入。(2)从培养本科到培养硕士、博士的教育基地已初具规模。其中已有7所院校建立了中西医结合7年制本科教育,己有一批博士后流动站。(3) 50年代中期以来,已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4)中西结合如今己深入到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各科室从业人员的医疗活动中,就经政府批准的各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