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美与中医美学(精)

人体美与中医美学(精)

人体美与中医美学(精)
人体美与中医美学(精)

人体美学与中医美容

人人是万物中最美的;人体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统一;人体美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人的外在美是有时间性的。从狭义的上说多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形体、容貌,注重的是人的形态学特征。从广义上讲应是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得有机统一,只有这样,人体美才是完整的美、真正的美。

狭义上的人体美感,则是通过人体的比列、整体和谐美、人体形式美、容貌美体现的。

整体和谐来自均衡、对称、协调等形式美因素,人体的局部相互制约,给人一种和谐而舒适之感。

对于人体五官比列,早就有“三停五眼”之说,它阐明了人体面部正面观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关系。“三停”是指将人面部正面横向分为三个等分,即从发际至眉线为一停,眉线至鼻底为一停,鼻底至颏底线为一停。“五眼”是指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等分,以一个眼长为一等分,即两眼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眼的距离,从外眼角垂线至外耳孔垂线之间为一个眼的距离,整个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个眼之距离。这样的比列显得十分和谐。而西方的面部黄金分割法黄金比值是1.618.头身的比例是头部与身长的比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画法里,关于头身的额比例关系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说法,就是说人站着身高应为七个头长,人坐在椅子上,从头到地面脚底应为五个头高,盘腿而坐,应为三个头高。

在比列美学上,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黄金分割律。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该定律适用于任何物体。

对于人体形式美,则包括声音美,线条美,色彩美。声音美,关键在于语调,其次是音质,一个好语调,让人觉得舒适而温暖,一副好嗓子,会给人一种好的幻想;线条美人体线条美包括人体轮廓线和人体动态线,人体线条由直线和曲线组成,以直线为中轴,

在求得稳定基础上,与曲线发生种种关系。直线偏于冷静,就像在冷漠中的抒情;曲线偏于热情,那是太阳的恋人。直线偏于阳刚,这是男人的气魄;曲线代表柔美,它是女人所特有的美。人们对于男性的欣赏自亘古以来从来没有变化,高大、粗狂,上宽下窄的线条比例预示着力量的象征,而这种表现在西方更加突出,无论是从希腊神话中对众男性神的描写,还是罗马角斗场,北欧的海盗,无不以这种形象出场,线条美在身体比列适中的基础上,具体体现在各种行为举止之上,个人形态优美,举止大方优雅;色彩美,则是个人肤色和衣料搭配颜色的协调感体现出来的美感,它包括固有色彩和人体装饰色。。

然而人体的容貌美是人体美的主要内容。容貌美不仅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也是内心活动的外化形态,体现人体美的个性,是评价人体美的主要部分。

当然,和人体外在美相比,内在美更加受关注,对于大众标准来说,一个有素质,善良的人,更加受欢迎,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常常花很多时间去了解身边的同事或者朋友,进而断定此人是否符合我们的交友标准,或者确定此人是否值得我们去信任。

从古至今,一直有崇尚“自然之美”之说,在当今整容风盛行的时代,这个词语频频听到,和所谓自然,也许要强调的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美,古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乃美之源,善良则是内心美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个人成长环境,对个人内心修养影响极大。在日益激烈化的社会中生存,我们每一天面对不同的挑战,不同的质疑,有人欣赏,有人嘲笑,有人否定,迷茫的我们也许经受不住种种质疑,种种打击,导致思想极端,甚至扭曲。对于这样的情况,及时的反省,寻求别人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断的改进自己,母亲给了我们肉

体和一颗善良的心,但是我们要自己在这颗心上添加一些让自己完善的物质,这就是我们个人的成长,成长的路途中,没有人限制,没有人指点,只能靠我们的自我约束力,也许会犯错,不断的反省,不要让邪魔把与生俱来的善良掩埋,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宽广的胸怀也是内在美必不可少的因素。内在的美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个人气质。

在成长的道路中,在不断的完善自我途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外表,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不断的提高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视野,最终才能真正的达到美的标准。

在前文我们提到人体的外在美是有时间性的,具体讲,就是指人体衰老,随着时间的流失,容颜衰老是必然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延缓衰老?接下来就浅谈一下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美容学。

中医美容养颜,并不是当今流行的各种加工保养品,中医保养方法,流传千年,所用皆是利用最原始,最无伤害的养颜方法。

保养容颜,首先要以保养脏腑气血为基础。只有气血充盛,运行畅达,面部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濡润;只有脏腑充盛协调,才能保证神气旺盛,精气上达,从而保持容颜不衰,青春长驻。

许多饮食都具有良好的美容保颜作用,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梨压汁洗面或切片贴面,可美容悦色、展皱,每日贴或洗两次;冬瓜(包括冬瓜皮煮汤饮可净面美容;桂圆、荔枝、苹果、大枣均有美容效果,久食抗衰驻颜,轻身不老;橙核捣碎和蜜涂面,可润肌肤;每天嚼桃仁2枚或捣碎和蜜涂面,可泽面美容;常食炒葵花子,可悦色笑容;喝人奶、牛奶可润肌肤、泽毛发;喝羊乳驻颜色;喝马奶润肌肤,悦颜色;常食鸡(油、鸭(油、鹅(脂、鸽蛋可悦色美容;常食鲢鱼、鲮鱼可润肌肤、美容;常食兔肉有美容作用,兔肉可与任何肉类配伍,兔肉炒花生米,味极鲜美,食之悦色美容;牡蛎煮汤,食肉喝汤可细肌肤悦颜色;常食桂皮可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媚好如少女;每天嚼芡实可防皱纹,抗衰老。

此外,面部的洗浴和按摩等方法也具有良好的保养容颜作用,按摩的方法是两手相互摩擦至温热后,在面部自上而下地反复摩擦,长期坚持可以使面容丰满,精神焕发,光泽明润。

在历代医籍中还记载了一些具有美容驻颜的方剂,如《肘后备急方》中有悦泽面容方,用冬瓜仁150克,桃仁100克,白杨皮60克,研末混匀,饭后温开水冲服10克,每日3次,连服50天;《食疗本草》中有冬瓜净面方,用冬瓜子3000克,去皮研末和蜜

制成如弹子大的丸剂,空腹服之,每日30丸,食后使人“白净如玉”;《慈禧医方选》中有去风润面美容方,用绿豆粉1.2克,山奈1.2克,白附子1.2克,白僵蚕1.2克,冰片0.6克,麝香0.3克,研细过筛,加猪胰120克,搅拌后服用;杏仁润面方,用杏仁捣碎和蛋清,夜间涂面,清晨用白酒洗去;杏仁霜涂面方,用杏仁、滑石,轻粉等量调匀即成,涂面可令面红润色;《本草纲目》樱花洗面剂,用樱花研末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细为末,涂面可去黑斑,使面红润光泽;核桃仁驻颜方:核桃仁,小红枣各60克,杏仁(去皮、酥

油各30克,白酒1500毫升,先将酥油、白蜜入酒中和匀,然后将其它3种药物研碎放入酒内,密封21天后即可饮服,每次10毫升,每天2次。

以上既是中医美容的一点点介绍,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医美容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非常常见,对人体无任何伤害。每个人的肤质不同,就决定了,适合个人保养的方式不同,古代四大美人,虽说天生丽质,但是在容颜保养方面都有各自的秘诀,他们皆是借鉴中医学上所说,才得以保障容颜美丽。当今也有不少女星有自己的保养方式。

多关注中医美容学,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结合自己的肤质类型,寻找适合自己的一套养颜方式。

人体美,美在内外,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争取做一个完美的人。也要学会修饰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较好的容颜,可以给人一个较好的最初印象,注意个人修养,因为这才是美丽的最终印证,给你一个纯天然的美丽。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在注重自己的仪表之外,着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在公共场合,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加漂亮,在大学这样的嘉年华里,我们都各自努力的改造自己,但是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切忌盲目跟风,坚持最真实的自己,用最有益自身健康的方式,何不考虑尝试一种适合自己的中医美容方案,保护自己的容颜?然而当空虚与堕落弥漫的时候,我们也要坚持把握自己的步调,好好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争取把自己从内到外的变得精致,而不仅仅只是虚浮的外表。青春刹那即逝,在二十这样的黄金岁月里,激情的燃烧我们的青春,一步一步挑战自我,当岁

月已然流逝,一个逐渐完善的我们就是岁月的痕迹,也是无悔青春的结晶。当然,我们永远都要记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用爱去营造一个温暖的世界,。

中医美容学,它融合了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从容而淡定,比如,一个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肤质,一个心态好的的人,自然显得容光焕发,显得更加美丽等等。而人体美学,还有太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已然有相应的标准判断外表的美丑,而何以定义一颗美丽的心灵,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只要我们坚持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仍然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美,源于善行,善升华唯美。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关于三焦的考证 (哲医) 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三焦的“有形”和“无形”,是中医学的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中医学对脏腑的研究、对经络的研究、对诊疗方法的研究,都必然涉及三焦“有形”和“无形”的问题。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弄清的实质和实际意义。3 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樵”相当于“椎”,即脊椎。《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每一椎骨即是一焦。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3R 所谓“上、中、下三焦”,是以椎骨为标志将人的整个胸腹腔依次划分为三部分。每七节椎骨为一部分,二十一节椎骨共分三部分,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则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即:上七椎为上焦,中间七椎为中焦,下七椎为下焦。由此可知,三焦的实质,实际是整个胸腹腔,上、中、下三焦是将整个胸腹腔划分为三部分,是以椎骨为标志划分的。当然,也可以从前面划分,这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论述。比如,以胸膈和脐为标志,也可以把胸腹腔划分为上中下三焦。o 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比如,脉为血之府。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人的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和多种器官,故为人身最大的“府”,古称“外府”或“孤府”。如《中藏经》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最大的“府”,其实质,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它包容着人的诸脏诸腑。故为大府,亦称孤府。9}JPT 《素问调经论》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指上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心和肺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是指中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脾胃以及大肠小肠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是指下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肾与膀胱及大肠的功能。以上可以看出,上、中、下三焦的这些功能,实际是相关脏腑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是对上、中、下三焦主要功能的高度概括。Ql_U 三焦之所以具有“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因此,三焦既是水液运行的通路,又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并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K 以上说明,三焦反映了两方面的生理功能,一方面是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是胸腹腔本身的生理功能。Eg_k 对“经络”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学是春秋以后逐渐有了经络学说,古代医家把三焦说成是一腑,把心脏的外膜说成是一脏,(即心包)并把三焦和心包分别归属手少阳经和手厥阴经,这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因为十二经的每一经都与脏腑相配,但人体只有十个实质性的脏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膀胱大肠小肠。所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把心包和三焦列为脏腑。但实际上,三焦和心包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而是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所谓“无形”,是说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不具备实质性脏器的形态。在现存于世的古文献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都能说明这一点。其中,《难经》第二十五难和第三十八难,更能说明这一点。历史可以证明,十二经与脏腑相配,最先完成的是十个经和十个脏腑相配,(详见《人体经脉漆雕》)后来才完成三焦与手少阳经相配,(详见《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后完成的是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详见《难经》和《内经》)。{Ad>p 总而言之,三焦和心包,在人体上是客观存在的,但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心包的实质是心脏的外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皮肤小结

1、马克思主义认为美的本质是什么? 答:美是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即能动创造的肯定和确证。 2、医学人体美的内涵是什么?简述现代医学人体审美观。 答:(1)广义人体美:包括人的身材、相貌、五官、体态、装饰的美,也包括人的风度、举止、言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美;狭义人体美:仅指人的形体和容貌的形态美。 3、医学人体测量常用哪种方式?哪种测量标准?并陈述其测量部位。 4、医学人体形式美中哪些参数与黄金分割率有关?人类为什么将黄金分割率作为审美标准? 答:(1)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12个“黄金矩形”和2个“黄金指数”。 1、黄金点:物体短线与长线之比值为0.618或近似值的分割点。 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之分割点。 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颏唇沟正中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左口角点:口裂水平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右口角点:口裂水平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2、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0.618或近似值的长方形。 躯干轮廓:肩宽与臂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到臀底的高度为长。 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 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 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 手部轮廓:五指并拢时取平均数,手的宽长之比。 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左右各3个)轮廓: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为长。 3、黄金指数:两物体间比例关系为0.618或近似值。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位置: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主治:耳沉、头痛、视力下降等。 14、耳门 位置: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15、听会 位置: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平行。 主治:耳鸣、耳聋、耳内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16、巨髎 位置: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齿痛、面颊肿。 17、颧髎 位置: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面颊肿。 18、颊车 位置: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面疾。 19、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主治:急慢性鼻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0、人中 位置:鼻唇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昏迷急救,急性腰扭伤。 21、地仓 位置:口角旁开0.4寸。 主治:口角歪斜、三叉神经痛。 22、承浆 位置:下颌正中线颏唇沟正中的凹陷处。 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等,具有连通体表体内的功能。 23、风府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 主治:落枕、失眠、神经性头痛、项强、目眩、咽喉肿痛、流行性感冒、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24、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25、翳风 位置: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视物不清、面瘫、腮腺炎、聋哑等。 26、哑门 位置:在颈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主治:舌强不语。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与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与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与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与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就是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与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与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就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 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就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就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就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就是寒凉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第一节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管腔性脏器而属腑,但生理功能却又“藏而不泻”类似五脏,故为奇恒之腑。 在脏腑中,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主导作用。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行流畅,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象和缓有力。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即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②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的气血不足。 2、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

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 哲学是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哲学。中医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一元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由气组成的。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也就是说气和才会维持人体各器官各系统间的平衡。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气分为阴的气和阳的气。阴和阳的对立是绝对的,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寒与热,上与下,降与生,日于月等。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

内侧为阴。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维持身体个系统个器官的平衡。 五行学说是指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五个方面之间又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产生相生或相克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构成事物的五行之间发生联系,相生或相克使事物发生变化。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每一个内脏具有它属的那种元素的属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五行相生。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这是五行相克。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内经》,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提出和分类的基础。《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肥人、脂人、膏人、肉人”,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并对形体肥胖、丰满这一痰湿体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后世“肥人多痰湿”理论正源于此,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痰湿凝聚、互蕴,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其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多汗且黏。“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肺失宣降,则胸闷、痰多。“‘脾为生痰之源’.,故痰湿者多喜食肥甘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痰浊上泛于口,则口黏腻或甜;脾湿内阻,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小便微混;水湿不运,则小便不多。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阳气内困,不易升发,故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痰湿内阻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痰湿内盛,同气相求,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 禀赋遗传是痰湿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劳逸、情志、环境、气候是产生痰湿体质的外界条件。其中,遗传是关键,饮食、劳逸与情志失调等生活习惯则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生活中,营养失衡、运动不足、情绪紧张为痰湿体质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共同构成了痰湿体质的形成基础。王琦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影响痰湿体质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是: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不太运动、肥胖、嗜烟、血压偏高、早睡晚起、喜油腻、混合嘴养和人工喷养、睡眠不规律等。研究结果显示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偏高、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与痰湿体质有显著相关,饮食起居失常也是痰湿体质后天形成的重要因素,肥胖与痰湿体质显著相关,与中医传统理论和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肥胖是遗传、饮食、代谢、运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痰湿体质者体内出现的“痰湿”停滞,既是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也是一种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痰湿在体内形成之后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痰湿较轻,但并未消除,长期潜伏于体内,对生理机能产生影响,逐渐形成特殊的机体状态,即痰湿体质;若痰湿较重,痰湿雍盛或在内因外因的刺激下发病则会形成痰湿证,就转变为一种病理状态。这就提示,痰湿体质可以作为以痰湿证为主要表现的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的易发体质,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病和病机从化,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证型。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瘴、仆击、偏枯、痪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临床调査表明,痰湿体质者,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发生率高于非痰湿体质,通过化痰祛湿法对体质进行调理,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实践中从体质入手就可预见疾病发展的信息,从而做到尽早发现,及时调理,逆转病程。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旨,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原因、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是传统理论在现代人体状况评估中应用的典范。体质的形成离不开先天享赋,更需要后天生活的调养。根据体质,可以选择养生之宜忌,可以权衡补泻之轻重。如新兴的体质食疗学,就是立足于体质特性的个体化养生保健理论,它可以改变人们盲口食补的旧饮食习惯,按个人体质特征选择合理饮食。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巨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津、精为基本物质,以经络为气血津液的运T于途径。而且中医体质学说早在《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就有论述,历代医家有关体质学说的论述也散见于各书之中,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不仅可以决定能否发病和对某种致病凤险因素的易感性,还可以决定疾病的种类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因此,对体质状况的观察、辨识、分型以及调理,不仅有助于积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指导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广泛的价值。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高脂血症的提前预防及生活调控。寻找出安全有效、简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 讲解的很细致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讲解的很细致一:身体9要穴功效详解 1 少商 1.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2.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3.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2 合谷

1.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2.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3.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3 手三里

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后遗感。 方法:弹拨,如弹拨患者右侧之手三里时,医者与患者对面而立,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使肘屈成90°,用左手的拇指弹拨患者右侧手三里穴处的肱桡肌,同时让患者活动不适之处,当即缓解或消失。 4 曲池

1.降血压(1、2期效果较好):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数次,患者当即头脑清爽出针。 2.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过5分钟行针1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3.丘疹及面部痤疮: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5 内迎香

治红眼病。取穴: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针法:清洁鼻孔,用三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6 液门穴 液门穴是一个消炎的药库,如果我们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当下见效。 液门,顾名思义:液体之门,有降浊升清的作用。液体在人身经络之中循经而行。有时人体表现的上火,并不完全是人体火多了,或者说水少了,很多时候是液体循行的道路不通畅了,有堵塞了,表现在堵塞的局部有病痛了,这时要想办法疏通液体循行的道路,液门穴当仁不让,我们可以用艾灸、按压治疗都会有效的,不少上火的症状当下能完全消失。

中医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属性

中医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属性 中国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后用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春秋末期的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的矛盾,且处在统一体中。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汉代以后,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集前人成果,把阴阳消长说发展为“太虚本动”说,认为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 内容 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有如下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中医认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制约和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来说,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关系处于相对平衡时,人体表现出健康状态。若因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这种关系失去平衡时,便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 ②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人体来说,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 名中医朱卿提供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1-1.皮肤生理美学(1)

皮肤生理美学 导入:我们大家都是美容师,我们的工作是让顾客变美(因为我们是美丽别人容颜的老师),那我来调查一下,在座的各位姑娘们,你们中有多少人让顾客变美?(请举手)有多少人因为让顾客变美而得到顾客的感谢? (看来我们都非常棒,给自己一个掌声,你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美容师了) 那作为美容师,我们不仅仅是美容师,我们还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皮肤的医生。(要做医生,定位一定要找准,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想成为美容师,那么你永远都是美容师,你如果有决心成为皮肤的医生,有一天,你就会真的梦想成真。大家相不相信?一切取决于你年轻时候给自己的定的标准,你的决心,你的梦想) 那我们回到我们的梦想,我们要做皮肤的医生。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的课程,一个真正的医生在成为医生前,他们要经过5年的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人体的结构,每一个器官分别起什么作用,得了什么病是哪个根源出了问题,身体怎样才能变好?他们要这样整整学习五年才能以一个实习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医院里。所以,学好人体的基础结构是他们能够在医学界立足的一个生存本领。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皮肤,作为一个皮肤的医生,学好皮肤生理美学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请大家一定要把这几个字写在我们的标题旁边) 第一节皮肤的生理结构 一.皮肤的表面结构 1.皮肤的表面图 2.话术:皮肤是一张把我们身体中各器官包裹起来的保护膜。 ?皮肤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凸出来的像山丘一样的称之为皮丘,凹下去的像山沟一样的称之为皮沟。 ?皮丘的中心是汗孔,汗孔下面是汗腺,汗腺分泌的汗水从汗孔中流出。 ?皮沟与皮沟之间交叉之处的小孔是毛孔,毛孔下面有毛囊,毛囊是生长毛发的;毛囊旁边有袋状的附属器官叫皮脂腺,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是从毛孔中分泌出来。 ?汗水和皮脂混合后在皮肤表面形成弱酸性的皮脂膜,具有消炎、杀菌、保护的作用。 ?皮肤的表皮只有0.07—0.2毫米厚,非常的薄,像一张纸一样。真皮大约是表皮的10倍左右。 3.皮肤的剖面图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 肺居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助心行血而贯通血脉,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表。 (1)肺的部位和形态 ①肺的部位:肺位于胸腔,上连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肺者脏之盖也”(《素问·病能篇》)。“心肺独居膈上”(《难经·十二难》)。“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医贯》)。指出了肺在人体中的位置。 ②肺的形态:肺为白色分叶状,质地疏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难经·四十二难》)。“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复沉”(《难经·十三难》),“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医宗必读》)。这里的“虚如蜂窠”,“得水而浮”,就是说肺脏本身是质地疏松的含气的器官。至于重量问题,《难经》记载心肺重量之间的比例与现代解剖学讲的心和肺之间的比例,也十分相似,说明古人对肺确有较深刻的了解。 (2)肺的生理和病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相傅”,傅同辅,有辅佐、协助的意思,是和心为君主之官的君主相对而言的,意即肺对心脏有协助作用。所谓“治节”,就是“治理”、“调节”。就是说,人体的各种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均属于肺的职能范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四脏”,是指肺以外其余器官;“权衡”,就是调节作用,说明了肺与全身器官的关系。因此,肺是一个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代偿作用的重要器官,所以说:“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为什么说“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发散的意思。肺主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以滋养全身的脏腑组织。肺气宣发通畅,则能主一身之气而呼吸调匀,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通过汗液、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发挥屏障作用。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这种病因学、发病学的整体观,对医疗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三、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

人体美的审美特征

人体美的审美特征 (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感性直观性人体丰富的感性构成,使其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性直观性,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从而引起心灵的愉悦。罗丹说:“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官感的柔情了。”它们“有时像一朵花:体态的婀娜仿佛花茎,乳房和面容的微笑,发丝的辉煌,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时像常春藤,劲健的摇摆的小树。……有时人体向后弯屈,好像弹簧,又像小爱神爱洛斯射出无形之箭的良弓;有时又像一座花瓶……”。 但是,我们在人黑格尔所说:“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他的皮肤不像植物那样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遮盖住,血液流行在全部皮肤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动着的生命好像无处不在,显现为人所特有的生气活跃,生命的扩张。”其肌肤的美是由于“透明肉色的气韵生动”,有一种“没有闪光的灵魂的芳香”;其身材体型的美也是由于活跃的生命力的支撑;其身姿体态的美是因为他始终处于动态的生命流程中,充满扣人心弦的生命情致;其容貌神情的美则是因为内在生命激情的光华四射。人体美的深层的审美价值,正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在的生命意蕴、内在的活的灵魂。 如普洛丁所说:“为什么活人的面孔显出更多的光辉,而死人的面孔尽管原形还未腐损,却只剩下很少的遗痕呢?为什么面容也是愈生动愈美,而形态倒不一定要端方四整呢?为什么一个活人毕竟比一个美人的雕像较美,尽管他不如雕像那样匀称?因为活人的美是更可爱的,其所以可爱、是因为他具有生命,具有活的灵魂。”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人体的活跃的生命本质不可能离开它的感性的肉体形式而存在,人体的美“要成为活的形象,那就需要他的形象就是生命,而他的生命也就是形象”,二者以完美的或比较完美的形式结合。 (二)匀称和谐的韵律感匀称和谐的韵律感,是人体美所遵循的基本的形式美法则,也是人体美普遍的感性特征。人体美的匀称和谐,是指在健康基础上的身体各部分的对称均衡、比例适当、整体协调、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具体体现为匀称和谐的五官容貌、对称均衡且比例适度的形体结构、流畅协调的身体曲线等。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人们在论及人体美时,都无不以此作为标准。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就强调人体的“黄金比例”,在他们看来,“整个天体就为科学具体地提出了人体美的一系列比例数据,并将其称之为“神圣比例”。 由此,人体美“匀称和谐”的审美范畴进一步被确定化、标准化。后来的许多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这一审美范畴,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体美在于四肢五官端正匀称,再加上鲜明的色泽。”笛卡尔也认为,人体的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部分总起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罗丹则指出:“单是一般躯体,十分匀称、稳定、健美而有神采的躯体,就能暗示他支配世界的全能的理性。” 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一向强调“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因而在人体美上也同样追求匀称和谐的审美境界。如我国古代写美人,就特别着意于她们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适度,恰到好处。宋玉写美女“东家之子”的身材体型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其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地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地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地极为丰富地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地过程.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地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地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地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地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地黄河流域,现存最早地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地药学资料而成书.它地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地初步确立.秦汉时期地《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地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地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地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地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地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地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地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和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地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地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地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地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了很大地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地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地指导下,形成了独特地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地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地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地思想.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地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是一个有机地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和整体地统一.其中地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地阐述和防治讲述地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地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地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地一种特殊地研究和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是中医学地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地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地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地中医仅仅是冰山一角地一角,它地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地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地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地认识和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地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地性能.疾病地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味,性:指药物地性质即药物地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地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地,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地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地作用中概括出来地;治疗热证地药物是

人体美与中医美学(精)

人体美学与中医美容 人人是万物中最美的;人体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统一;人体美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人的外在美是有时间性的。从狭义的上说多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形体、容貌,注重的是人的形态学特征。从广义上讲应是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得有机统一,只有这样,人体美才是完整的美、真正的美。 狭义上的人体美感,则是通过人体的比列、整体和谐美、人体形式美、容貌美体现的。 整体和谐来自均衡、对称、协调等形式美因素,人体的局部相互制约,给人一种和谐而舒适之感。 对于人体五官比列,早就有“三停五眼”之说,它阐明了人体面部正面观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关系。“三停”是指将人面部正面横向分为三个等分,即从发际至眉线为一停,眉线至鼻底为一停,鼻底至颏底线为一停。“五眼”是指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等分,以一个眼长为一等分,即两眼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眼的距离,从外眼角垂线至外耳孔垂线之间为一个眼的距离,整个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个眼之距离。这样的比列显得十分和谐。而西方的面部黄金分割法黄金比值是1.618.头身的比例是头部与身长的比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画法里,关于头身的额比例关系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说法,就是说人站着身高应为七个头长,人坐在椅子上,从头到地面脚底应为五个头高,盘腿而坐,应为三个头高。 在比列美学上,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黄金分割律。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该定律适用于任何物体。 对于人体形式美,则包括声音美,线条美,色彩美。声音美,关键在于语调,其次是音质,一个好语调,让人觉得舒适而温暖,一副好嗓子,会给人一种好的幻想;线条美人体线条美包括人体轮廓线和人体动态线,人体线条由直线和曲线组成,以直线为中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