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

王羲之的《笔势论》,对学习书法很有益处,细细的品味,每一句话都是精典。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考着卜希旸老师的解说,把这本文章改译成了白话文,以和朋友们分享。由于古文的水平较低,有些句子可能理解的不到位,有错误之处请好友指正。

《笔势论》王羲之

告诉你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我观察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别人,但仍然不够娴熟,没找到规律。父亲不亲自教的,古来就有。今天我著一篇《笔势论》,来开发你的悟性。

凡写字的笔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张都有它的旨意,有它的标准和楷模,详细的指出了写字中各方面的错误,收集了最重要、最实际的要点,记录在这里方便使用。一副字中的字多处变体,但很少触及到书法的根本,圆转用笔处很多,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笔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扬波腾起的态势,可以迷惑人,但分析其理由,才能够治愈病入膏盲的病态。今天写《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你要藏好,不要对外传播,秘密的放好,不要给朋友们看。要深入的研究大小篆的字体,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并且很容易成功。集各家精品之专长,字形体势更能清晰彰显。留心学习者,两月就可见到功效,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篇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好还要珍藏好,能在世间留有名誉。

笔使用的太久了,写出的字很少出奇迹。我刚刚有成就时,又精心研究,认真思考,考察了多家规律,总结出了要点,写成了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我的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说丢了,自己秘密的藏着不外传。

创临章第一

我们写字时,纸张就是布阵,毛笔就是刀器,墨水就是兵甲,砚台就是城池。运笔的本领就是将军,心意就是副将,结构就是谋略,用笔者把握吉凶,笔的运行就是号令,一曲一折就是杀戮,一点一画就是落石,左右摆动就像用刀斧砍,放纵时要快捷利索,着笔时要含蓄调和,顿笔时要收缩。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临尽帖的形势。一遍摆正字的每一画位置,第二遍少许有字的形势,第三遍微微像帖,第四遍就会雄劲圆润,第五遍就会临的像帖。如果还是临写生涩,不可休止,两行三行,要临写到滑健为止,不得计算遍数。

启心章第二

学习书法,先研好墨汁,集中精力思考,预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字筋脉相连。写前先思考,然后再作字。若是平直相似、形状像算盘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最多是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钟繇的弟子宋翼,就这样写字,钟繇批评了他。他三年不敢见老师,自己潜心研究,改正劣迹。每作一波,都写三次折笔;每作一竖,要隐锋而写;每作一横,像列阵排云;每作一折,像百弓齐发;每作一点,像险峰坠石;每作一趯,屈折的像钢钩;每作一牵,像万年的古藤;每作一放纵,像快步行走。成文后像驚蛇出水激起的浪花,好像是蜿蜒的蚯蚓,都说很妙。若像鸾凤之徘徊,是其勇。用笔摆拨像惊雷闪电,这是用笔的神奇,瞬间笔墨沉浮,铿锵有力,会启发人的意气,能使昏迷之人渐开心窍,能使有博识的人豁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观察字形,模仿字体,虽然外貌变化,其实质仍然相同,顺着笔势去观察,高低错落很有趣,点画分布均匀,远近相互呼应。笔画的分布要精心研究,笔墨的浓淡调合好,笔锋的往来要相牵带,疏密相互配合,点铁钩银,方圆周正,起笔下笔,忖度寻思,考虑笔画的来由,方能永传今古。有智慧的人书写,可以得到荣耀,有意于社会,能使人意识到书法的深奥。愚蠢的人不好谈论书法,如同在昏暗之处看不到光明一样。人生要知道发愤,学习要有悟性并废寝忘食,才能妙中增妙,新中更新。再好的笔墨锦帖,还是用笔的本领为先。说尽字的安稳险峻变化,必须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平均其体制,大小很难。大字贵在写小,小字贵在写大,宽窄得体,不失其宜,横则正,好像孤舟横在江上,竖则直,像春笋在山谷中挺立一般。

说点章第四

每写一点,要像大石屹立,或者像蹲鸱,或像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落笔处如鱼鹰的尖嘴,如老鼠的粪便,写所有的点,要写成这样的形状,其意义在于,不论你收获多少,所有学者都会有所开悟。

处戈章第五

写“戈”字要像刀斧砍一样,如同一根杆子巍巍而立,如同高大的松树,屹立于溪流峡谷,欲倒之势又好像百钩之力的弓弩被刚刚拉开,体味“戈”的意思,奥妙难以说尽,笔锋抒放好像拉开的弓,射出的箭。收笔时,好像虎斗龙跃,直画如临谷的劲松,钩部又像临水垂钓的悬钩,又似直插云间的山岭。(笔势生动)斜处像倾倒的山崖,天门腾翻而大地跃动。(笔势静穆)像四海安宁五岳封顶,(笔法的高明)像烛光明照日月静明。(笔法的艳美)如彩绸在飘翻。

健壮章第六

屈脚的写法,如同拉开弯弯的角弓,“鸟”“焉”“为”“乌”这一类字。立人之法,象鸟立在柱头,单立人、双立人是这样。踠脚的写法好像壮士的胳膊。“凤”“飞”“凡”“气”类的字,要快速的牵引,如云中的闪电。“日”“月”“目”“囚”字,笔的运动如踠脚斡旋,上捺下撚始终转折,都要和韵,不要使它忽然变化的像马蜂的腰,像鹤的膝关节。放纵要存气力,看笔取势,行笔中要宽宏旷达,像勇士伸出钩坚强对敌。麒麟以角相斗,龙虎以牙相争,像握紧拳头而筋蹦起,勇士身强力壮。如果笔法到了这个程度,就是有功力了。笔画间的牵连引带很深妙,清晰地摆在眼前,振作精神,提升意志,这是秘密,不可外传。写右边的折钩,要迅速的带过,向下时笔豪微微分开,向左旋转要与向右的相呼应,不要让中间腰部缓慢,看笔取势,直接向下,笔法的趣意就在里面,学书的没有不醒悟的。

教悟章第七

凡写字中处理笔画的办法,都不能倾倒笔豪在笔画的左右两边,左右两边相同的笔画,右边的要比左边的粗些,横画贵在纤细,竖画贵在粗壮。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匀,上下得体,自

然平稳,当应互相掩映,不能将一画孤立的突露,展转翻笔之处,应当细细的观察再运用。

观形章第八

写字用笔的方法,还有很多形式,排列起来都不相同。有的藏锋动作大,从笔画的中部入笔。侧锋用笔的粗重但乏力,但也不能提起笔来用中锋使笔画纤细绷。用押笔(从笔画的中部入笔,笔豪的一面入纸重按叫押笔)者,借上一笔余力自然带入这样的押笔就对了。结笔者入。结笔又叫撮笔,收笔时慢慢地收拢,让它如当初入笔时那样的尖挺,考察其中的奥妙和道理,很有趣味。憩笔者俟失。憩笔(中间停顿)要看长短,右脚须欠些。息笔者逼逐。就是使笔锋尽快离纸,要用息止的笔势运笔向上,慢慢的收紧。蹙笔者将,蹙就是捺的尖角,将笔在重压后散破而又要尽势收敛到捺脚。要慢下笔,选好位置,捺角要粗不要长。战笔者合,“战”是作战布阵,“合”是相互策应。要配合默契,不要考虑是短是长了。厥笔者成机,厥笔提笔收豪而上行,不要画得太长。厥是说这一笔很美,要看笔画的形势,随机运笔让它成为最具妙趣的地方。带笔者尽。带笔就是上笔写完不间断接着写下笔,带笔要尽到位,带笔要提笔轻行,不要重按,而使笔画粗重。带笔是回转笔锋自然运笔的方法,因为提笔而行,笔豪似乎裹束着,笔迹滋润光洁,起落笔的力度,笔法有轻有重。尽,就是着纸之后反相逆行出锋。翻笔者先然。翻笔的方法用在前面,翻转笔势,速度要快,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叠笔时运笔要缓,不要动作太大,动作太大容易出破锋。起笔者不下。起笔处不要直下,要从笔画中部开始用笔,不要露锋,起笔住笔要把握笔势,不要让其失去节制。打笔者广度。打笔的方法要快而重,落笔广而行笔渐窄,广就是说快而有力,而且不能迟缓和修补。

开要章第九

写字的笔势,很难准确地表述出来,笔锋锐利,来去有法则,反复往来的方法,在于先精熟观察,然后下笔。写撇的时候,不宜慢,写捺的时候不宜缓,捺脚不宜太粗太重,中间不宜太瘦细,又不亦斜,不要太尖利,不要故作菱角。两字合一体的字,并排的不宜太宽阔,上下结构的不宜太长,单字不要太小,合体字不要太大,密胜于疏,字形短胜于长。

节制章第十

学书作字的根本,需要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应上宽下窄,也不能头重尾轻,都是不好的,也不要过于密,密则是痨病缠身,不舒坦。又不能过于疏,疏了就像溺水的飞禽,到处疏跨不紧。不要过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腰肢无力。也不能短,短了则像踏死的蛤蟆。这些都是大忌,不可以不慎重。

察论章第十一

临帖的方法,很奥妙无穷。有鸾鹊回返之体形,变化字的体型于一行之中。或者有临着峡谷生长的长松一样的戈法,放飞龙腾一般的写于纸上。挥笔如同峰烟起,像万把钢刀相互舞动的氛围。笔墨落于纸上,像一尊尊石碑、盾牌般的矗立,像快步踏到江波一样的流畅锦绣。若不端正严格的执笔方法,就无法表达作者的心灵。我的临帖之道,废寝忘食,不懈的坚持多年,到现在稍有称意了。

譬成章第十二

学习书法的途径有多种。最初学习时要学的像模本,慢慢的写,把握好字的形势,急急忙忙就会失去规矩。如果急于求成,书理就很难把握了。要把握好字的形质,要快健的轻松转动手腕,大小字型没有妨碍,互不抵触。不要以写小字容易就忙于动笔,不要以大字难写而慢慢展毫。这些都会把字写得筋骨不协调,生动的笔画和死板的笔画混在一起.如果有一个“点”位置不合适,就像美人的一只眼睛有了毛病。一笔“画”写的不好,就像壮士折去了一只胳膊。给你《乐毅论》一本,为传家之宝,学这本书能得到成功,其他的也就容易学了,不要认为难学就懒惰啊。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作)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chuan错乱)谬,撮(cuo 聚)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zhou大篆字体),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tan深广)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ei旌旗)者斩斫(zhuo斧刃)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cu快速)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qiu 雄壮)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卧)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趯(ti中国汉字的笔画之一。挑:自左下挑向右上),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qiu)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si)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chi鹞鹰),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e鱼鹰)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

夫斫(zhuo刀斧砍)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增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mi安宁)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撚(nian),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cuo 抓住),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qi小休息)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cu)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

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xian锋利)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ノ字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she古时意为奢侈),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kezhai多指痨病)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ni)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yu反问)!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贴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碑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gong)。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论笔势

哈哈,来晚了。

势我想有两个含意,一个是走向,一个是蓄势(即物理中讲的势能,就是由运笔中的力度,主要是弹力转变成墨入纸中所表现出来的力)这两部分加到一起就是“势”。

整幅字有大势,是聚是散,是同一是复合,还是分分合合,每个字有走势中心、重心、向背、

仰卧、伸缩。每一笔有笔势,何方入,何方出,顿入的方向,中间的转向(因上接而入的方向,因下接而收笔的方向)。笔划因周围影响而出现的角度改变与弧度的改变,表面看是走向的问题,深入感觉是蕴力的蓄势。

我们通常感受的结字风格不是体现在它的形状上,而是体现在笔势上(笔势是动态的吸收古人)学会了写各种笔划以后,下一步是组合成字中的结构,还不是全字,一个字的结构应力之均衡,就象宇宙,当你发现哪里有外来的引力的时候,一定有新的星球出现。(来解释缺陷)

临帖前要先明了笔顺,从笔锋(用笔)看得清楚的版本(碑帖)中去悟笔法、笔势(我是自冯临兰亭中悟了一些)看的多了,即使碑已经不清楚,依然有脉络可寻。如“圣教”和李北海的“李思训”。点是指标,风采;角度是趋向,弧度是应力,错落是搭力,弯曲是积蓄。

点所指字从。角度所向,可取支撑(交叉)可取过渡(放散)。弧度向背,向则抒发,背则相克。错落是自然随“意”的滑动。随大势方向寻找支点。弯曲的积蓄定有放散之时。

牵一发面动全身,一笔之动全字动,一念之动上下弥合,字如蛇舞龙飞,即指如此。

何为如此,笔势所牵,一环套一环,意念前领手下笔随,笔势活用之时,潜意识调整笔势的时候,写出自我,写出精神风骨之时不远了。

习字的时候,观查帖的笔势,领悟但不要学死(临的逼真就容易把这部分固定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重要的是要知道其笔势为何如此,只有掌握了笔势,才能按笔顺写出临作而不是描。也就是说不能以形为临准的依据。笔势走对了,表现出来的形更有神采(暗合了帖中的笔法笔势以后的自然书写)。这种临才有效果,这样放下帖拿起笔自己写,感觉中有这种按笔顺的走笔(笔势)而不是去背字形,笔势就是活动的动作中的结构!

这种笔势环环想扣,写前带后,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不用记就会入心!

懂了笔势(当然要先了解笔法,结构)再去临不同的帖或读不同的帖。大多时的感觉就是其笔势的不同。取其“可爱”的应用之,融合之,随着文句伸缩之,即成了自己的文字(书法),这时候就看自己的学识见识,好恶,天赋了!

很多人把笔势因定化了,写是写出自己风格了,但千篇一律成了字库,刘炳森,张森等。

很多人把笔势做为最终的目标了,处处发势,字字争锋,通篇都在向纸外跳,没了韵律,左党成。

很多人无限度灵活用笔势,脑子里随时调控笔势,到处都是心机,没了随机,到处做效果,

古泥。

有的人没有了笔势,硬向上堆,石开。

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说九势,卫恒说书势,羲之说笔势;因为书是有形的东西,有形便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术重扑势,必须得势才能操胜算。右军笔势论说: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张怀瓘说:做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繫,拘繫无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求神采。古人这一切话,都较比玄妙,学者不易得到要领。如果要明白具体说,如何才能有笔势呢?那须要彻底明了和精练下列各点:

一、

方圆

方用顿笔,圆用提笔,顿笔外拓,提笔中含。外拓的雄强,中含的浑劲,外拓是隶书运笔法,中含是篆书运笔法。方笔的使转为折,笔断而后起,圆笔的使转为转,笔换而不断。如汉的《张迁碑》、《景君碑》等,都是方笔;如《石门颂》、《杨淮表》等,都是圆笔。古文如盂鼎,今隶如锺、颜、欧、苏等,都是外拓;大篆如毛公鼎、今隶如王、虞、黄等,都是中含。论运行法的步骤,则当先学方笔,再学圆笔;论运行法的笔姿,则最好为方圆并用,或体方而用圆,或体圆而用方,如北碑之《郑文公下碑》,南碑之《爨龙颜》等,都是方圆并用。自然专攻方笔,或专精圆笔,亦无不可;不过要不流于呆板,则宜方圆兼备,才算得势.。二、

轻重

用笔轻重,代表人的个性,重的令人有沉着痛快之感,轻的令人有超越秀拔之感。轻重之分,有关执笔的部位。用一分笔的,它的书纤劲,叫蹲锋;用二分笔的,它的书丰腴,叫舖毫。古人书有专精一体的,即终身于执笔的笔位不变。不过讲究笔势的,以能兼用轻重之法为佳。这里所说的轻重之法,还有一层意思,并不是单在笔位上去常常调换,事实上也不可能去常常调换;要在运行上去分轻重。运行时用力轻的,其笔画纤细,运行时用力重的,其笔画丰腴。一味的轻,或一味的重,都单纯而呆板;必须要轻重兼施,使笔画纤细丰腴兼备,如此运行,自然得势。

三、

峻涩

峻是运行得快而有力,涩是运行得慢而有力。峻包含疾或急,其势雄强;涩包含迟或徐,其势沉劲。峻的有挺骨,涩的有劲肉。古人有专长峻,或专习涩的。长史见担夫争路而悟笔法,是得峻势,东坡见逆水行舟,而解书道,是得涩势,不过大体都是峻涩兼用,才更能完美。唐太宗说:缓则滞而无筋,急则病而无骨,横笔侧管,则钝慢而无肉,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与神合,同乎自然。这些话都是说不要专长一样,必须二者兼用,才得乎自然。康有为说:侧之必收,勒之必涩,怒之必战,此千古书家之公论,各家之所必同者也。然诸家于八法体势各异,但熟玩诸碑可得之。这也是说峻涩兼用,才有笔势,笔既得势,

字才有神态。

总之,方圆、轻重、疾涩,不要偏长,贵在兼用,至于如何兼用,本无定法,可多以古人碑迹参用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技巧 一、平心“3秒钟”:了解“话题”,调动“情绪”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二、专心“3分钟”:画什么词 1、条件词:“一般情况下”、“特殊条件下”、“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来说”、“理论上说”、“从这个角度来说” 2、极端词:“唯一”、“唯有”、“根本原因”、“直接导致”、“肯定”、“一定”、“绝没有”、“绝不可能”、“完全”、“只要……就” 3、因果词:“因为”、“源于”、“导致”、“使得” 4、程度词:“一点”、“几乎”、“绝大多数”、“一小部分” 5、否定词:“不可能”、“非”、“勿”、“避免”等“否定动词” 6、推测词:“可见”、“可以得出”、“由此看来” 7、对象词:时间、地点、人物、概念 8、假设词:“如果”、“可能”、“大概”、“也许” 9、比较词:“比”、“对比”、“强大反差”、“难分伯仲”、“更倾向于……” 【实战演练1】: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

王羲之书扇阅读答案

篇一:王羲之书扇阅读答案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ē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 )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持六角竹扇卖之 (2)人竞买之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2) 羲之书其扇() (3)姥初有愠色()(4) 皆此类也() 参考答案: 7.⑴持六角竹扇/卖之⑵人/竞买之(每句1分) 8.⑴到去⑵写⑶恼怒,生气⑷像(每个词解1分) 9.句子翻译: 10.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篇二:王羲之书扇阅读答案 篇三:王羲之书扇阅读答案 内容提示:《王羲之题扇》阅读答案《王羲之题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16 分)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 [注释]①棐(fē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 篇五:王羲之书扇阅读答案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您的位置:>>王羲之题扇阅读答案_文言文王羲之题扇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文言文《王羲之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羲之笔势论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 过 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 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 这 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 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 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 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 体,但 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 之秘 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 屡见,而 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 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 迹, 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 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 的势 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 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原由, 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 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 《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 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 不要传 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 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 zhcu ,可以省些功夫而 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 晰,体势 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 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 篇, 幵汝之悟。 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 楷, 多,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 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 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 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 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

笔势论 晋 王羲之

筆勢論十二章 [晉] 王羲之 目錄 序 創臨章第一 啟心章第二 視形章第三 說點章第四 處戈章第五 健壯章第六 教悟章第七 觀彩章第八 開要章第九 節制章第十 察論章第十一 譬成章第十二 序 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祕之,不可示知諸友,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天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而祕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蓋自祕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槊也;墨者,兵甲也;水硯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取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啟心章第二 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狀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虯龍之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简介: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字词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 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 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 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 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 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一、《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 《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

点: 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病。 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要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 总之,学习小楷,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结体熨帖、态度雍容,气韵自然生动。 三、《乐毅论》的点画特点 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 犹存。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 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 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 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

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导读:王羲之题扇文言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翻译】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 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 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王羲之题扇文言文翻译 2.王羲之提扇文言文翻译 3.王羲之画扇文言文翻译 4.王羲之题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5.王羲之题扇的故事 6.文言文阅读题及原文翻译 7.东坡画扇原文及翻译 8.王羲之学书原文带翻译 上文是关于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的阅读习题 及答案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相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提醒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严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详细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详细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习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规定就陷入了为难。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

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即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严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辅导(一) 知识梳理 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③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ì):等待。③信:信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放下。②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⑤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⑵顾州纪风() ⑶咸无答者()⑷得其实矣() 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王羲之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附录:(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非草书(赵壹) 笔论、九势(蔡邕) 隶书体(成公绥) 四体书势(卫恒) 草书势(索靖) 笔阵图(卫铄) 题衞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羲之)古今文字志目(王愔) 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 论书表(虞龢) 论书、笔意赞(王僧虔) 论书表(江式) 与梁武帝论书启、论书启(陶弘景) 古今书评(袁昂)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 书品(庾肩吾) 心成颂(释智果) 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欧阳询) 笔髓论、书旨述(虞世南) 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李世民) 书谱(孙过庭) 书后品(李嗣真) 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张怀瓘)述书赋(窦臮) 「述书赋」注、「述书赋」语例字格(窦臮) 法书论(蔡希综) 论书(徐浩)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颜真卿) 二字诀(李华)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授笔要说(韩方明) 拔镫序(林蕴) 送高闲上人(韩愈) 临池诀(卢携) 论书(释亚栖) 书述(李煜) 五十六种书并序(韦续) 试笔(欧阳修) 论书(苏轼) 续书断(朱长文) 论书(黄庭经) 海岳名言(米芾) 翰墨志(赵构) 负暄野录(陈槱)

续书谱(姜夔) 秦汉魏四朝用笔法(陈思) 衍极(郑杓) 「衍极」注(刘有定) 翰林要诀(陈绎曾) 春雨杂述(解缙) 书诀(丰坊) 书法雅言(项穆)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钝吟书要(冯班) 书筏(笪重光) 书法约言(宋曹) 评书帖(梁巘) 初月楼论书随笔(吴德旋) 书学捷要(朱履贞) 书学(钱泳)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 艺概(刘熙载) 临池管见(周星莲) 临池心解(朱和羹)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宣和书谱?叙论(佚名) 永字八法(佚名)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佚名)

晋王羲之小楷

晋王羲之小楷《乐毅论》临摹自述 翁志飞 工具材料:汉笔坊制纯狼毫小楷笔、万杵堂虎溪三笑墨、雁皮纸、清歙砚。 时间:磨墨加书写共用三个半小时。 清钱泳《书学》云:“余尝论工画者不善山水,不能称画家;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书画虽小道,其理则一。”以此检验历代大家,皆精于小楷!钟繇、二王传世无中、大楷,其行草实根基于此。所以,后之习书者都极为重视钟、王小楷。 唐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可见,写小楷也会受文字内容及当时心态的影响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非独行草为然!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所谓“宽展而有余”得自苏轼“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指出了写小楷的难点及应达到的境界。 由此可见,小楷之难,古人亦觉如此! 关于《乐毅论》,褚遂良将之列入《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第一,《唐褚河南拓本乐毅记》云:“……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可见,褚遂良对这件作品极为重视。可惜真迹失传,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宋刻本,刻本与墨迹的区别主要在于,墨迹是古人直接书写的痕迹,直接清晰体现书者的用笔特点及精神气韵,而刻本则是由工匠摹刻拓制,往往会融入摹刻者的书写习惯和时代特征。并且,在拓裱的过程中,由于纸张的伸缩,字形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书者笔意的大量丧失。所以,这就给临摹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同时代几乎没有留下可作为参照的作品。我们只有从前人的学习成果中找到一些线索,如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唐人写经、赵孟頫《洛神赋》、《汲黯传》、《道德经》、明人文徵明的作品。祝允明、王宠的作品刻帖的味道稍重,点画的衔接不够紧密而显得松散。虽然刻本在用笔的细节上损失较大,但字体结构,即体势相对要保留得多一点,更近于古人,所以,清郭尚先《论书》云:“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乌丝阑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 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

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同学

晋书·王羲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王羲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王羲之题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ē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持六角竹扇卖之(2)人竞买之 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2) 羲之书其扇()(3)姥初有愠色()(4) 皆此类也()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1)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2)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10.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7.⑴持六角竹扇/卖之⑵人/竞买之(每句1分)8.⑴到去⑵写⑶恼怒,生气⑷像(每个词解1分)9.句子翻译:⑴(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弟子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下人连着懊恼了好几天。(3分)⑵(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3分)10.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4分,每一点2分。)篇二:古文阅读(含答案) 南京【古文阅读】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笔就像是刀矛。墨就像是武器装备。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结构就像是谋略。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着笔要求笔画调和。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已经懂得行笔的生涩,不可停滞不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及翻译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及翻译 篇一:苏辙散文《南康直节堂记》阅读 苏辙散文《南康直节堂记》阅读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 [1] 闲:通“娴”。娴熟。[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4] 指归:主旨。[5]舛(chuǎn)谬(miù):亦作“舛缪”。差错;错误。[6] 撮(cuō):抓。要实:要领;实质。[7] 便(biàn)宜:合宜。[8] 臻(zhēn):达到。[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11]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堪:能,可以,足以。 [12] 《乐毅论》:小楷。书于永和四年(348)。列为羲之正书第一。[13] 篆籀:指大篆。[14]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15]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16]笔削:指著述。[17] 克:能够。[18]覃(yǎn)思:深思。[19]“初成之时”等五句: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观夫致一书、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过庭质疑“与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 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父亲不亲自教儿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