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

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

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
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

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体制;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的国家经济规划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这是中国模式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获得成功的三个根本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近几年,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在谈论中国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与过去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他们把共产党领导和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他们把此贬称为“一党专政”)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不少人把

共产党领导看作是决定中国发展道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反映了西方学者那些不带政治偏见的理论界人士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

在关于“中国模式”的论述中,比较一下一些西方学者近些年的看法和我

国理论界一些看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一些理论界人士强调的是从西方社会学到的一些东西,如市场经济,把吸收了市场经济方法说成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原因;而西方较有见解的学者们却把中国独有而他们社会所没有的东西看做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例如,很多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党执政看作是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著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很突出的一点是他在书的导言中就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的作用。他在谈到中国实现了现代史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时说:“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坚持着改革开放初期所指定的共同目标。自上而下的战略方针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得益彰。”

有的学者讲得更明确。宋鲁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一些学者关于中国成功的原因讲了很多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如果不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美国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该报网站上写道:“当这样一个政党的领袖是一群相当开明的人时,正如中国的情况一样,这也会成为巨大的优势。这样一个政党可以强行实施政治上很艰难、但对于一个社会在21世纪的发展来说却极为重要的政策。”

以上所引的几位学者和媒体的论述当然还只是表面的观察,对中国共产党有这样大的威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源的认识还缺乏理论深度,他们的认知也不相同。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真理。这对于我们一些只停留在从学习西方找原因的人们来说还是有启迪作用的。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才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时期无穷的力量,它的权威性和凝聚力盖出于此,并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正是基于这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把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长远目标,形成全党的共同理想信念。因此,我们不是把共产主义理想看作人道主义的实现,而是看作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它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共同的世界观、历史观以及由此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目标,决定了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狭隘利益集团,党的内部也不存在根本对立的派别,而在实现理想目标的具体道路、步骤和方法上的不同意见,都可以通过讨论协商得到解决。这正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本身的特殊利益,这正是它赢得广大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从而也是凝聚人们实现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当然地成为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因素。

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模式”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它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从而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我国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通过它的主导作用,引领整个国民经济从资本主义生产把利润作为决定性动机,转变为为了人本身,使社会生产目的服务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同时,国有经济在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骨干作用,国有企业有义务落实国家的各项经济发展和调整决策,这对增大整体国民经济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它是“普照之光”,决定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践证明,经过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越来越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关于国有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7月著名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主办的《麦肯锡季刊》刊文《重新评估中国国有企业》,认为历经改革的中国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要更加成功,更能适应国际竞争。他提出用开放度评价中国的企业,认为在中国就像在其他任何地区一样,私有权并非成功的保证,因政府改革而释放的市场力量正在推动中国国有企业变得更加开放,而开放就意味着成功。

中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又得到了凸显。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经济的复苏是最迅速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一计划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支撑将无法有效实施。

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还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绕过的历史必经阶段,从而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与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这也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得以较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经济发展还

无法吸收全部劳动力的条件下,必须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它们能发挥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任何对它们的歧视都是不应该的。

三、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按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是“中国模式”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马克思早就指出,市场盲目支配和按科学预见发展生产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制度下的一个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自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一些人迷信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怀疑政府引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否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从实践上给予了有力驳斥。经过艰辛的探索,我们摈弃了一步跨向一切按计划进行生产的做法,把市场看作一种发展经济的有效方法,将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律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得到发挥,同时,坚持和完善政府引导,通过科学的国家规划指导经济建设,通过宏观调控优化国民经济发展,避免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从而激活并保护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找到了一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出台发展政策,积极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正是由于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国民经济发展才能在参与全球化条件下取得今天的成就。在历史事实面前,很多人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福山在接受日本政论杂志《中央公社》专访时就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观点,他认为,以“负责任的权威体制”为价值内核的中国模式代表着集中和高效,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

约翰·奈比斯特在其新著《中国大趋势》中,也总结了支撑中国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基础的八大支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所谓的“纵向民主”。他认为,这种纵向民主是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的政治模式,这一政治模式是中国稳定和成功的关键。而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治模式同样也适用于说明经济领域,正是政府依靠强大的国

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建设从总体上保持稳定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中国经济在稳定的同时始终保持发展活力。中国这种政府引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今世界可说是独树一帜。

研究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模式”显然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绝不

是要去向别国推广什么“模式”。我们不会接受西方对自己事务的干扰,也不

会对别国的内部事务指手划脚。研究“中国模式”只是要科学地总结自己的成

功经验,提高自己,并丰富现代化的选择路径,为全世界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应当看到,“中国模式”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随着经济飞速发展,

所有制结构优化、市场体制完善、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等日益成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使“中国模式”未来发展面临巨

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能否妥善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模式”未来的走向,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解决。“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同样,在未来的发展完善中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木垒县委党校杨福忠 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自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1月提出并阐释后,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九次提及中国梦,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等,再掀中国梦的讨论高潮。“中国梦”,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最热门的一个政治主题词。现在人人都在讨论“中国梦”,各行各业都把“中国梦”跟自己挂起钩来。对一件事大家都关注它,把它跟我们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这种关注也好、联系也好不能去空喊口号,也不能去生搬硬凑。如果我们不能把“中国梦”基本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想清楚、理解清楚的话,这样的口号式的方式对实现“中国梦”只会帮倒忙,因此要想真正推进“中国梦”,我们就应该对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去实现“中国梦”这些重大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一、提出“中国梦”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有人说提出“中国梦”不就是一个新领导提出一套新东西嘛。这话表面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是不对的。大家知道,我们的新任总书记是多少年来少有的具有完整政治权利的接班人,这样的一个政治家是用不着去做这样的标新立异的工作的。还有人说那是不是他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就当真了?说真话,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随口说的。从习近平走上总书记这个岗位到现在,每一个重大事件关节点的讲话,从他第一次记者见面会到复兴之梦参观到今年两会闭幕,每次讲话他的主题词都是“中国梦”。细心的人可能会说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好像没讲“中国梦”,虽然没提“中国梦”这个词,但是把“中国梦”的内容给讲出来了。 因此,“中国梦”绝对不是随口的、心血来潮的话语,这背后是对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的把握,和对我们人民群众社会期待地真切地回应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意义 咱们中国近些年来发展很快,我们发展进步靠的什么?说句老实话,我们靠着人的本能和欲望。用哲学的话讲,我们是通过去鼓励人

法的概念与特征、本质试题

第二章法的概念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属于(A )。 A.广义的法律 B.狭义的法律 C.难以确定 D.狭义的法规 2.在我国,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B.地方人大制定的法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 D.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3.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C )。 A.统治阶级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的强制性 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5.法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表明法具有( A )。 A.规范性的属性 B.连续性的属性 C.概括性的属性 D.效率性的属性 6.法的规范性是指(AB C)。 A.法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 B.法向人们提供一个评价是非的标准 C.法为人们提供一个行为模式 D.法总结和概括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 7.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与( D)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A.经济 B.政治 C.道德 D.国家 8.法的更为深层次的本质是( B)。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9.“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是指(C)。 A.法是统治者团体意志的体现 B.法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C.法首先和主要是执政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国家政权意志的体现 10.法调整的对象是( A)。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意志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11.“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是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是( AB )。 A.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B.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不反应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 D.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2.法的形式特征包括( ABCD )。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 问题: 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关阅读】 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十三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齐,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礼貌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务必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务必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能够兼其小。”“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完美梦想。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带给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奋斗目标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奠基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归根结底都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现阶段我国法律的性质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并同资本主义法律在性质上根本不同,首先在于初级阶段的法律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它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 (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马克思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和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阶级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二)法律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有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律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既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统治阶级制订法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社会 关系和社会秩序,从而顺利的实现统治,巩固统治。 "阶级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法学带有阶级性,法学政治化,给中国法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认清剥削阶级法的本质,推动人们反抗旧的制度,摧毁旧的法学体系,建立全新的法学体系。 第二、法学具有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镇压反革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法制意识、法律意识。 因而,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法学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曾使中国法学在1949年-1957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为中国能成功消灭剥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础。然而,过分的强调阶级性,也对我国法学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 二、法律的特征: 我们把法律的一般特征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即: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一)、凋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1)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控对象 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在法律上,行为是极为重要的。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找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Ⅲ这就是说法律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这是法律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道德规范是通过思想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是通过组织控制或舆论控制来完成社会调整的。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

中国模式读后感

“中国模式”之我见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读后感谈到“中国模式”,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一般指两样,一是“中国经济模式”,一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新型发展道路。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尽量降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把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由邓小平提出并坚决执行的。社会主义是唯一的,但道路可以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经济上来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实践证明,单一的和过分超前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模式是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们党还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作出了重要选择。根据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只能是计划经济。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按这种传统模式运行的。我们决不能否认,当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在集中有限的国力完成重大建设项目上,确实显示过巨大的威力、发挥过巨大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计划经济的弊端越来越开始明显暴露出来。邓小平正是适应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新体制。从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破天荒的创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色”。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寻梦、释梦、追梦、圆梦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寻梦、释梦、追梦、圆梦 我们谈复兴,不是简单地重新寻回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一个曾经饱受异族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也会义无反顾。 “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为“中国梦”奋斗就是为人民自己的梦奋斗。 中国社会百年追梦的历程告诉我们一盘散沙成就不了伟业,各行其是也实现不了愿景。 圆梦,就是要以实干兴邦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为让“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始终脚踏实地干好我们必须要干的事情,不坐而论道眼高手低,在投身当下实践的过程中丝毫不忘前进方向,不得过且过饮鸩止渴。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这是一个好现象,关注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只是对于“中国梦”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的翻来覆去,也不能把“中国梦”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但这种联系不能是词语中的简单相加和生搬硬套,而是要在本质、规律和逻辑上作出说明。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一些事关“中国梦”的基础性问题想清楚、讲清楚、做到位。具体来说,要做好“中国梦”的寻梦、释梦、追梦、圆梦四大基础性工程。 寻梦 寻梦是“中国梦”的起点。倡导“中国梦”、编织“中国梦”先要讲清楚“中国梦”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及其所承载的希冀与愿景。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也有过大汉与盛唐这样的辉煌与强盛。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也从此开始了中华儿女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 因此,对当代中国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轻慢;民族不复兴,无颜担当龙的传人。我们谈复兴,不是简单地重新寻回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一个曾经饱受异族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

法的本质

[摘要]法的本质理论发展历史悠久,学说各异。本文认为法的本质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特定社会集团利益和需要的反映。法的本质具有经济性。 [关键词]法的本质,阶级性,经济性 法的本质一直是法学界讨论不休的问题,这是因为法的本质理论在法学研究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法学大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法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之作出了论述,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学说,本文试着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论的思想着手,即法的本质只能从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中去探求。认为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法的本质不只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而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特定社会集团利益和需要的反映。法对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特定社会集团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对特定社会集团利益和需要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权威性调节;这种调节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在考究法的本质的阶级性同时重视其经济性,使法的阶级性服从于法的科学性。 一,法的本质的传统理论观点 要正确定义法,从而正确定义法的本质,就应该了解法是什么东西。这就要谈及法的起源问题。那么,法是怎么来的?它什么时候产生呢?唯物主义认为,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恒不变,它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走向消亡。传统法理学认为,法是与国家同生同灭的,它本质上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事物。马恩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原理是: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认为法是统治阶级(即在政治上、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或反映,是被奉为法律的阶级意志,表现为法律的形式。法只能体现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即统治阶级成员意志中的相互一致的那部分,而排斥任何个别集团、个别人的与共同意志相违背的意志。统治阶级只有把自己的共同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经过国家的正式立法程序并赋予国家强制力),才能成为法,获得人人必须承认和遵守的一般形式。法的阶级意志性和法律形式化,相对于一定统治阶级和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讲,是第二性的,它们是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二、对法的本质传统理论的质疑 我们认为法不只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也不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否则既难以解释交通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及其它技术性法律规范的法律性质,也无法解释现已不存在被统治阶级、从而也不存在统治阶级的我国社会为何还需要法。国家的制定和认可并不是法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根据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的有关论述,法或法律是先于国家而产生的。而且国家的强制性也不是法的标志,否则无法理解国际法为什么具有法律性质的问题。国家主权范围也不是法作用的特征,否则无法解释许多西方国家曾经只单纯地采取属人主义的法律保护原则这一现象,也难以解释当今世界各国法的域外效力现象。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论从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中去探求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法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但他们却从未把法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统治阶级意志。法的本质不只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而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特定社会集团利益和需要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论述都明显地包含有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核心和灵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法都是由不同物质生活条件(生

“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中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其在各个领域的特点分别表现在:1、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形态上不仅摆脱了苏联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也超越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落地”在中国获得普遍性的认同。这是中国经济模式合理性的关键所在。从资源配置机制来看,中国经济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配置的手段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国”与“民”谁优先的问题。在“国”与“民”中,“民”具有优先性,即改革首先在“国”的“蛋糕”暂时不动的前提下,对“民”进行改革并产生利益增量,从而为改变“国”的利益格局奠定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增量改革”,是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中国经济模式的“产出型”特点,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2、中国政治模式是“供给型”的模式.3、中国社会模式是一个“需求型”的模式。4、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包容型”的模式。5、中国外交模式是一个“内敛型”的模式. 而“中国模式”宏观上有表现了八大特质:第一、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有效的政府。第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第四、处理好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第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同时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第八,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 “中国模式”把中国带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然而随着中国发展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在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中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中国的发展模式目前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其实是借鉴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或者称东亚模式——通过对外开放,靠吸引外部投资、扩大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高速发展。因此,源源不断的外资投入和开放繁荣的外部市场,是东亚发展模式得以成功的两个必要的外部条件。就中国而言,对外出口虽然占GDP比例不大,但外资的不断涌入和与外贸相关产业的发展,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这两个外部条件都受到很大打击。外资投入锐减,而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和刺激本国的经济发展。即便经济复苏也未必能解决目前保护主义兴起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现在看来还是成功的。但是否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现在还很难判断。所以,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挑战依然是十分严峻的。第二,中国累积了很多外汇储备。原本几十年发展经济而积累的财富,如今却变成别人绑架自己的工具。这导致中国整体经济危险度很高,更容易受到自己很难掌控的外部变化的威胁,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潜在损失。第三,目前的经济危机延缓了中国必须进行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及其配套措施。 事实证明“中国模式”是可行的,我们对其充满信心,它丰富了人类发展模式,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模式”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法的属性

法的属性 古今中外关于法的定义很多,主要包括: 自然法学派关于法的定义 理性说:认为法乃人类理性的体现 正义论:即法是正义、公正、道德的体现 契约论:认为法实质上是人们契约的产物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对于法的定义 命令说: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所颁布的命令 规范说:认为法是由不同层次的能确定某些行为合法或非法的规范构成 规则说:认为法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社会学法学家关于法的定义 预测说:认为法是可以预测某种行为后果的工具 判决说:认为法是对某个过去行为的判决 社会控制说:认为法是一种进行社会控制的形式 自古以来,法的概念的本身就是一个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法与道德有没有本质上必然的联系。主要有两种基本立场: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在定义法的概念时,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律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即实然法和应然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法律实证主义定义法的要素包括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如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其基本主张是习惯也是法。(美

国大法官霍姆斯曾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张判决可以比得上整个历史)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发的概念,如分析主义法学,代表人物有奥斯丁、哈特、凯尔森。其基本主张是恶法亦法(法律是强者的命令)非实证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连接的。其定义法的要素有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时,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基本主张是恶法非法。(法律是铭刻在人民心中的正义法则;代表人物有卢梭和格老秀斯)以三要素同时作为法的定义的要素的,超越自然法学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如阿列克西、埃里希。 进入西方法理学的语境时,我们发现“法律是什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学说,它甚至是一条贯穿于二十世纪西方法理学发展的主线之一。 “法”字中文古体字是个“灋”。据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灋”的左偏旁是三点水,“平之若水”,含有公平的意思;“灋”的右偏旁是一个“廌”(zhi),一个“去”。“廌”又名“解廌”,是一种形态象牛的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功能。传说古代县长在审案时就用“廌”裁决。因为廌有用其独角“触不直者”的特性,谁有罪它就要用角去触谁,被触者即为“有罪”。“灋”字含“正直”、“公平”、“惩恶”三层意思。 法律是追求正义的。正义是法的价值追求,但法不等同于正义。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在代表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中国梦的背景内涵与实质测试答案(多选)

云南班干部在线学习测试题多选题答案 第1题、中国梦所希望的美好世界的内容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和平 B.发展 C.合作 D.共赢 第2题、下述关于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有()。(多选题)(分值:4) A.中国梦难于美国梦 B.中国梦的性质先进于美国梦 C.中国梦的影响和意义大于美国梦 D.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 第3题、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指()。(多选题)(分值:4)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社会和谐 D.人民幸福 第4题、中国梦的本质特征是指()。(多选题)(分值:4) A.目标凝聚 B.共生共进 C.外圆内方 D.最大共识 第5题、建国以来,中国试图建设(),实现新中国的与时俱进。(多选题)(分值:4) A.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

B.改革开放的新中国 C.三个代表时代的新中国 D.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中国 第6题、中国近代史使得中国人深切地认识一些真理,具体包括()。(多选题)(分值:4) A.落后就要挨打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枪杆子里面出主权 D.强权就是真理 第7题、下述有关中国梦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有()。(多选题)(分值:4) A.中国梦是一个“世界梦” B.中国梦是一个“和平兴国梦” C.中国梦是一个“和平强军梦” D.中国梦是一个“幸福人生梦” 第1题、中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梦即是实现以下转变:()。(多选题)(分值:5) A.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成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国家 B.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变成独立自主的国家 C.由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发达的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变成先进的发达国家 第2题、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里的公平正义主要包括()。(多选题)(分值:5)

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 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体制;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的国家经济规划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这是中国模式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获得成功的三个根本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近几年,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在谈论中国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与过去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他们把共产党领导和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他们把此贬称为“一党专政”)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不少人把 共产党领导看作是决定中国发展道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反映了西方学者那些不带政治偏见的理论界人士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 在关于“中国模式”的论述中,比较一下一些西方学者近些年的看法和我 国理论界一些看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一些理论界人士强调的是从西方社会学到的一些东西,如市场经济,把吸收了市场经济方法说成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原因;而西方较有见解的学者们却把中国独有而他们社会所没有的东西看做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例如,很多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党执政看作是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著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很突出的一点是他在书的导言中就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的作用。他在谈到中国实现了现代史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时说:“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坚持着改革开放初期所指定的共同目标。自上而下的战略方针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得益彰。”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个人的希望和追求的表达。作为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在百年民族屈辱的大背景下,“中国梦”的主题当然是“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到21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祖国实现完全统一,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极为丰富,既是整个民族的梦想,同时又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梦想汇聚而成。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就是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均等的机会,就是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通过加强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建设,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

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除“中国制造”外,中国对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创新,将会给前行中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经验和启示。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世界需要中国梦。 应当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中国梦”的提出注定要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产生深刻影响。面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格局,必须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为此,就需要执政党、政府以及公民达成共识。“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正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选择;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正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的坚持和恪守;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使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中国梦”,将引领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因取得伟大成就而盲目陶醉,也不因面临各种挑战而盲目悲观,而是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勇敢应对各种挑战,由此将美好的希望变为美好的现实。“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2017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相关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灵魂 C.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必然要求 D.“三者统一”既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答案:C 解析:C选项正确的说法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ABD说法均正确。 2.下列理论或者观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是哪一项?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理论

C.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的思想 D.党的领导与法律权威的思想 答案:B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众的法治思想。A、C选项属于毛泽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D选项属于列宁的法治思想,均不当选。B选项,属于邓小平理论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践基础的说法,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B.建立在对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的认知 C.建立在对西方法治思想的借鉴基础上 D.建立在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包括:(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议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2)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判断;(3)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的准确认

论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摘要:近来“中国模式”,在我国理论界引起极大关注和兴趣。从国内看,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积极主张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提法。第二类主张慎提“中国模式”,但并不反对这一提法。第三类主张不要用“中国模式”这一提法,坚持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提法。同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起国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注,国外学者聚焦中国发展,热议中国模式。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是存在的,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这一阴谋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要客观分析,理性应对,同时挖掘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威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中国模式”提出背景 “中国模式”提出的背景就是中国崛起。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睹,中国彰显出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严峻考验,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新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和羡慕“中国模式”,希望能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途径,并对此充满期待。特别是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西方国家极力向世界推行的“华盛顿模式”在世界上威风扫地。尤其在中国经济飞快发展的强烈对比下,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华盛顿模式”更是备遭非议。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的抗危机的能力,令世人惊叹,人们争相讨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谜底,并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2004年5月美国政治经济学顾问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识”。他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北京共识。”他的观点引起世界很多国家的强烈反响,“中国模式”一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模式”的概念自此以后开始流行起来。 二、对“中国模式”的各种观点的回应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正在展示一种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引人注目的发展模式”,“它不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而且在世界大舞台上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价值观”。俄罗斯东方学专家阿列克谢·基瓦在描述“中国模式”时注意到了俄中历史的相似,他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的一种,就像我们曾经推行过的新经济政策一样,这种模式的实质是,逐步地、分阶段地

第二章 法的现象与本质试题

第二章法的现象与本质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试指南:法的本质是法的概念内容之一,是与法的现象相对的范畴,指的是法这一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法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学习本章的意义,在于了解法的本质的基本内容,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与阶级、与物质生活条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一、填空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法的实质,揭示了阶级社会法的本质和特点。 2、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任性。 3、法是被奉为的统治阶级意志。 4、法所反映的阶级意志,归根到底是由这一阶级的决定的。 二、判断题 1、在阶级社会中,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其他社会规范不具有阶级性。 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是神学的法律思想。 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凡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都要表现为法律。 4、内容决定形式,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律,其形式在同一条件下都是相同的。 5、法律制定是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变成为国家意志的基本方式。 6、凡是国家意志就是法。 7、法是被奉为法律的国家意志,有强烈的阶级性,所以与正义无关。 三、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本质是〔〕。 A、理性 B、人性 C、正义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对法律的本质作出这一论述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3、法是统治阶级的〔〕。 A、整体意志 B、个别意志的总和 C、每一个成员的意志 D、领导下的全社会意志 4、法在统治阶级内部〔〕。 A、不起作用 B、起重要作用 C、起次要作用 D、可要可不要 5、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 A、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重要形式 B、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唯一形式 C、社会公众意志的表现形式 D、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意志的表现形式 6、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所以〔〕。 A、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 B、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就是法 C、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文件都是法 D、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是法 7、我国1954年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此条款主要反映了〔〕。 A、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B、法律是被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C、法律是中间阶级意志的反映 D、法律也反映统治阶级的同盟者的意志 8、理解法应当从〔〕。 A、法的自身出发 B、法的意志、法的概念出发 C、法的形式出发 D、经济关系出发 9、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地理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