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条约的保留

论条约的保留

论条约的保留
论条约的保留

条约的保留

一、关于条约

条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确定签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包括公约、协定、换文、联合宣言、宪章等。由两个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双边条约”;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多边条约”。①二、关于条约的保留

根据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 条第4款的规定,条约的保留的定义是: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所作之片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之法律效果。

关于保留的目的,有学者认为,“保留就是为了排除或更改条约的某些规定对条约方适用的法律效果。一般来说保留的排除作用体现在某个或某些条款对提出保留的缔约方不发生法律效力,而更改作用则体现在某个条款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条款对提出保留的缔约方不发生法律效力。”

三、国际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下列情况下不得提出保留:(1)条约本身禁止保留;(2)条约仅准许特定的保留,其余条款不在其内;(3)保留与条约目的和宗旨不合。②

保留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其他缔约国有权决定本国是否接受该保留造成的对有关权利义务排除或变更的约束。对于一项保留是否需要其他缔约国予以接受,规定如下:

1、条约明文准许保留的,一般不需要其他缔约国事后予以接受

2、如果条约在全体当事国的全部适用是每一当事国同意该条约拘束的必要条件时,保留须经全体当事国接受

3、条约若是一个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保留一般须经该组织的有权机关接受

4、不属于上述情况的,由缔约国决定是否接受一项保留,保留将因接受与否效力不同③

四、条约保留的中国实践

据统计,我国自从1949年到目前为止共缔结了大约6000多项双边条约,自1875年到2005年为止共缔结了365项多边条约。

我国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缔约国,在处理条约法律事务时坚持了该公约的基本原则,维护了其宗旨,并忠实善意地履行了条约的各项义务,因而在国际交往中尚未出现过任何违约事件,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为当今世界大国,也是条约大国,我国在条约方面的国内立法也逐步完善和健全起来。

在条约保留的实践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对双边条约提出过任何保留,我国条约保留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多边条约方面。对于我国提出保留的多边条约而言,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前提是国内法规定与该国际条约规定不相吻合之时,而

我国生效条约的17%左右,一般而言,不会影响国际条约的整体运行,尤其是在不与条约的目的与宗旨相背的情形之下。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深化,我国条约法律事务的实践也将会随之更加丰富,更加成熟。④

五、条约制度的完善

保留制度作为国际法上一项特殊的制度,不像国内法那样,国家可以强制适用,不允许任何形式保留,我们不能将国内法的制度模式直接移用于条约,对国家强制施加条约义务,在现代国际法上是非法和无效的。

保留问题之所以很难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利益的不平衡性,这是导致保留问题复杂化的根本原因。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会对条约尤其是多边条约提出保留,以达到其各自的目的。二是由于国际法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虽然国际法本身的确是法,但是,其不同于国内法的根本特征是国际法是一种“软法”,其无法对国家强制适用,对国家产生强制约束力。对于其最重要的渊源条约而言更是如此。⑤

为防止保留制度滥用,各国在缔约过程中,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考虑自身保留行为的同时,对公约所确立的目的、宗旨、原则、精神也应予以兼顾,不能采取单边主义做法,这就需要国际社会每个成员国的一致努力。在行使缔约自由权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不能打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保留制度所建立的平衡,更不能加以破坏,尤其是对于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利益都有影响的条约。

①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②李金荣编:《国际法》2005年版

③张晓东董金鑫:“条约保留法律效果新论”,载《法治研究》2009年第12期

④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许庆雄、李明峻:《现代国际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国际法》第二章 第二节:国际条约

第二章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第二段视频:国际条约 这段视频我们讲述的是国际法的首要渊源——国际条约 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条约必须遵守”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条约构成现代国际法的首要渊源,是一种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渊源,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在一般意义上说,作为国际法的渊源,条约与国际习惯相比,是处于次要地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条约不具有普遍性,国际习惯是更为古老的渊源。 首先,条约的效力是来自国际习惯,即“条约必须遵守”这项原则,同时,条约的形式基本也是以国际习惯为依据的。即使现在已经有了1969南《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使得条约的各种问题都有条约的规定,但是,该公约的效力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于国际习惯法的“约定必须遵守”原则的,而且,该公约仅仅对缔约国有拘束力,对于非缔约国,非经过它们同意,是没有拘束力的。 其次,条约是要以国际习惯法为背景加以解释和适用的,尽管有所谓的解释规则,这些规则也是由国际习惯形成的;如果在条约中对这些规则有所规定,这些的规定又是对国际习惯法规则的确认。 在实践中,条约的适用总是离不开国际习惯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在这个方面,国际常设法院和国际法院的判决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 条约,特别是那些易于法典编纂的性质的条约,有时是宣示已经确立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这样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是国际习惯所确立而由条约加以宣示的。例如,一般认为,1982年海洋法公约包括很大一部分通过国际习惯而确立的海洋法原则、规则和制度。又如,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也有不少的规定是宣示已经确立的条约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许多所谓国际法法典编纂公约都属于这样的情况。 条约是宣示已经确立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还是创设新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换句话来说,是法典编纂还是逐渐发展,是难以严格区分的。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条约是宣示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这是因为这些原则、规则和制度本身具有国际习惯法的效力,而条约的作用是对它们加以确认,使它们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将国际条约分为“一般”和“特别”两种。如果从缔约国或参加国的数量来分析,前者主要包括各主要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甚至几乎所有国家)参加的普遍性条约;后者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国家缔结的条约。如果从条约的法律内容分析,前者主要是有关确立或者更改一般国际行为规范的所谓造法性条约,后者主要是就特定事项规定缔约国间具体权利义务的所有契约性条约。 一般认为,能作为一般国际法渊源的条约只能是普遍性的造法条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芝加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等。这些条约,由于有很多国家参加,所制定或编纂的是一般国际行为规范,所以具有一般国际法的效力。但从理论上说,即便是大多数国家都参加的造法性条约,通常也约束其缔约国,而对非缔约国无效。

(完整word版)条约与保留

(三)条约的保留问题 条约的保留也是与条约的缔结程序有关的一项重要制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条规定,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声明,其目的在于排除或改变该条约的 根据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一国对条约提出保留的目的是为了免除该国的某项条约义务或变更某项条约义务。保留主要发生于多边条约,双边条约一般不发生保留问题。因为双边条约的任何一方提出保留,则表明双方对条约内容尚未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重开谈判,以达成协议。多边条约则不同,由于这类条约涉及国家多,各国利益往往又相互矛盾,要使所有缔约国对条约全部条款都完全同意,有时不易做到或经常做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条约的广泛适用性,不至于因为一些个别的分歧而将某些国家排除在条约范 国家对条约提出保留的权利是基于国家主权原则。一般地说,只要有关条约没有明文禁止保留或所提 保留必须在条约签署时提出,或在批准或核准等其他任何表示接受条约约束行为时提出。如果一国在签署须经批准、接受的条约时提出保留,该项保留还须在批准、接受时正式确认。缔约国在签署时未提出 实践中,各国在缔结条约时提出保留是很普遍的。有的国家对于某项条约还可能既在签字时保留,又在批准时保留。如1976 年英国在批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又在1968 年签署时提出保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保留内容。主要针对该公约第12 条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英国认为只适用于英国领土,并保留有继续适用其移民法的权利。 保留制度的运用增加了条约适用范围的普遍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对于某项条约提出的保留太多,又可能损害其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出现在同一个条约范围内,缔约国间的权利与义务也很不一致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上现趋于采取一种“协商一致”或“一揽子交易”的缔约方式。在这种缔约过程中,将所有协议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议,特别是在一些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的问题上,缔约各方尽量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平衡,最后形成的公约内容不允许保留。如1982 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94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些国家对条约的内容还会出现不满意。例如,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达成后,一些发达的海洋大国对于公约第十一部分所规定的国际海底开发制度还是有意见,但公约又不允许在该问题上提出保留,结果这些国家拒绝在该公约上签字,并在公约之外另搞一套。为了解决公约的普遍参加问题并使公约第十一部分得以有效执行,经联合国秘书长主持,有关国家对这一问题又进行了多次协商。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让步,于1994 年7 月28 日达成了一项《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实际上是对海洋法公约该部分的内容又进行了重大修改。这样,海洋法公约才于1994 年11 月16 日正式生效。由此可见,如何利用保留制度,更好地解决条约内容的完整性与参

条约作为当代国际法的最主要渊源

Chapter 9 Law of Treaties Main Contents of Chapter IX Section One ——Introduction Section Two ——The Conclusion of Treaties Section Three ——Reservations Section Four ——The Entry into Force and Provisional Application of Treaties Section Five ——The Observation, 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es Section Six ——The Invalidity, Termination and Suspension of Operation of Treaties Section One ——Introduction 一、条约作为当代国际法的最主要渊源 二、条约法的编纂codification of the law of treaties 1969《维也纳条约法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1969) 1978《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继承的维也纳公约》 1986《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between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r betwee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1986)三、条约的定义与特征

2017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辅导: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2017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辅导:条 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2017年司法考试备战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为了各位考友能够更好地复习应战,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2017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辅导: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希望能对各位的备考有帮助。 二、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一项书面条约,除必须具备条约文本,以及对条约的拘束力的接受等形式条件外,其有效性还须具备三个实质性条件:具有完全的缔约权;自由同意;符合强行法。 (一)具有缔约能力和缔约权 1.缔约能力。缔约能力或称为缔约资格,是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 一般地,非国际法主体没有普遍地合法缔结条约的资格,因此,主权国家拥有完整、全面的缔约能力。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地方政府一般不能与外国缔结条约,除非得到国家的授权。个别条约可能出现某个非国际法主体实体的参加,这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根据国际法的其他规则,特别是经有关国家的同意,作出特别的安排,使该实体成为该条约的缔约方。这种个例下,该非国际法主体的实体不得由此而具有了普遍的缔约资格。 2.缔约权。缔约权是指拥有缔约能力的主体,根据其内部的规

则赋予某个机关或个人对外缔结条约的权限。 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指国家国内法规定哪些个人和机构有权代表国家对外缔结条约,及在对外缔约方面的权限。在一国内部哪些政权机关行使缔约权,各国法律规定并不相同。例如,美国的缔约权由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日本的缔约权由政府内阁、国会及天皇共同行使。 3.缔约方必须具备完全的缔约权。首先,缔约机关不得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一般限制。其次,被授权缔约的代表不得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 对于缔约机关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限制所缔结的条约是否有效的问题,《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除非这种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规定的行为非常明显,涉及根本重要的国内法规则。对于被授权缔约的代表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所缔结的条约,除非事先已将对这位谈判代表的权限的特殊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其本国不得以此作为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的根据。 (二)自由同意 缔约国自由地表示同意构成条约有效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以下情况下所表示的同意都不能被认为是自由同意。 1.错误。这里所指的条约中错误,不是指条约的文字错误,而

国际条约保留的完善探析

第一章国际条约保留的完善探析 一.国际条约保留的总体状况 1.国际条约保留的一些规则: 国际条约保留有许多重要的规则来维护条约的保留更好的进行下去。和谐一致规则中保留并非表明国家不愿遵守人权的基本原则。数目前的国际社会而言,国际人权保护尚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争取尽量广泛的国家参加国际人权条约在目前这个阶段,也许是更为重要的目标。正如国际法院在灭种罪公约保留案中所表明的“关于该公约的目的和宗旨,制定该公约的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意思是使尽可能多的国家参加该公约。将一个或更多的国家排除于该公约之外,不仅将限制其适用范围,而且将减损作为公约基础的一些道德原则和人道主义权威。因此,为了条约所体现的原则更具普遍性和权威性,条约被广泛接受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有任意作出保留的自由,仍如国际法院所言:更不能认为各缔约国意在牺牲该公约的目的以取得尽可能多的参加国。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在鼓励尽可能多的国家参加条约与保持条约的完整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在大多数多边条约中这一平衡职能是由和谐一致规则履行的。“和谐一致”规则,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19条约第三款,是指在条约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应以保留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作为判定该保留准许性的标准。“和谐一致”规则由于将判断一项保留的‘和谐一致’性的权力赋予了各国自身,且由于条约的目的和宗旨难以确定而招致不少国际法学者的攻击。 其他与保留有关的规则:第一,绝对禁止保留规则。即对条约所有条款的任何保留都被禁止。例如,《废止奴隶制,奴隶贩卖及类似奴隶制的制度与习俗补充公约》这一国际人权条约在其第九条便规定了此类规则,此类国际人权公约旨在维护人类基本的人格尊严,提高人类生存的自然权利,因而必须最大限度保留,这样便给缔约国设置了绝对的强行性义务,但实际上该人权公约每一条款并非都需要强加如此重要的不可损异性。绝对禁止保留规则将保护条约完整性的价值推向了极端,它完全剥夺了缔约国应有的保留权限,将条约的普遍性参加性价值全部抛之脑后,因而实践中该规则极易在缔约国出现较大分歧时陷入僵化,因此不可能受到广泛推崇和运用。第二,泛美规则,是指公约内所有缔约国都可以作出任何的保留条款,而公约只在保留国和接受国之间生效,而公约在保留国和和反对国之间完全不生效。1952年12月20日联大通过的《妇女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7条便运用了条约保留的泛美原则。这一规则相对于上述的绝对禁止保留规则,似乎又导向了完全提高条约普遍参加型的极端。泛美规则适用于南北美洲地区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了促进为数不多的美洲国家更加积极地参加到美洲区域共同的一体化制度中,选择此种规则合乎情理。但泛美规则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缔约国提出的保留数量过多,那么该公约实际上已经被分散成众多的双边条约。条约的完整性如果不能得到充分保证,那么条约产生的法律价值就已经被极大弱化了。第三,多数规则,顾名思义,是指占多数缔约国来表决决定是否接受一国的某项保留。比如,《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中规定,如果反对一国的某项保留的国家数量超过缔约国总数的三分之二,那么

国际法习题汇编

第一章 1、(单选)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明文规定,下列选项中没有写入该规约的国际法 渊源是哪个?() A.国际组织决议 B.国际条约 C.国际习惯 D.一般法律原则 2、(单选)根据国际法学理论,下列关于国际法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A.国际法具有强制力,依靠国家单独或集体行动来实现。 B.国际法具有强制力,依据一般认为是产生于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的、国家之间的协议意志或者意志协议。 C.国际法的立法方式不同于国内法。 D.国际法的主体只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 3、(单选)下列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国际法的渊源主要包括条国际条约或公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 B.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C.国际条约是国际法最主要的渊源 D.国际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国际法渊源 4、(单选)下列关于国际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B.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 C.国际法是有拘束力的,对国家或其他国际人格者是有强制性的 D.国际法是通过特定的权威机关强制各国执行国际法的 5、(单选)当国家参加的国际条约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会员国义务发生冲突时,()。 A.国际条约的义务应优先履行 B.《联合国宪章》的义务应优先履行 C.适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 D.适用先法优于后法原则 6、(单选)国际法编纂的意义在于()。 A.国际法的法典化 B.使国际法汇总成册 C.国际立法 D.编辑成册便于查阅 7、(单选)在国际法历史上,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是()。 A.国际习惯 B.国际条约 C.一般法律原则 D.国际法院判例 8、(多选)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和相关实践,对于国际条约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地位,下 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A.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都可以在国内作为国内法直接适用 B.在民法涉及的范围内,我国为当事国的条约规定与国内法的规定不同时,适用条约的规定,但我国缔结该条约时作出保留的条款除外 C.我国作为当事国的任何条约的规定,若与国内法的规定冲突时,在国内法院都直接并优先适用这些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缔结该条约时作出保留的条款除外 D.在民法涉及的范围内,在国际上所有已生效的民商事方面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如与我国

case_国际条约法_对《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提出的保留

对《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提出的保留 Reservations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 [案例文书]咨询意见 [案例状态]已审结 [审理机关]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国际法院) [判决时间]1951年5月28日 [案情摘要] 关于对《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提出的保留问题由联合国大会(大会1950年11月16日决议)以下述语句提交国际法院,请它发表咨询意见。 [案件背景]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防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以下简称灭种罪公约)。截至1950年10月12日,在向联合国秘书长交有的关于灭种罪公约的19份批准书和加入书中,菲律宾的批准书和保加利亚的加入书均附有保留,而这些保留受到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对。鉴于灭种罪公约本身对保留问题未作任何规定,联合国秘书长遂循其惯例通知保留国,称它们不能成为该约当事国,同时将“多边公约的保留”问题提请联合国大会讨论。 [案件事实] 关于对《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提出的保留问题由联合国大会(大会1950年11月16日决议)以下述语句提交国际法院,请它发表咨询意见。 “就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而言,如某一国家批准或加入该公约,于批准或加入或签署后继以批准时附有保留: 一、遇该公约一个以上之当事国反对该项保留,但其他当事国不表示反对时,该提出保留之国家在维持其保留之期间能否视为该公约当事国?

二、如法院对第一项问题所答为‘是’则该项保留在提出保留国家与下列国家间具有何种效力; (a)反对该项保留的当事国? (b)接受该项保留的当事国? 三、如下列国家反对所提保留,则关于第一项问题的答复将具有何种法律效力; (a)尚未批准该公约的签字国? (b)有权签署或加入该公约但尚未签署或批准的国家?” [当事人诉求] 下列国家和组织向法院提交了关于此问题的书面陈述:美洲国家组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约旦哈希姆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联合国秘书长、以色列,国际劳工组织、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菲律宾共和国。 此外,法院还听取了联合国秘书长的代表,以色列、联合王国和法国政府代表的口头陈述。 —些国家的政府提出的它对本案不能行使咨询管辖权的论点。 一些国家的政府提出保留主权论的观点,认为对公约的保留是一国的主权权利。 一些国家的政府提出条约绝对完整论的主张。 [裁判要旨] 国际法院认为,作为《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基础的那些原则被文明国家认为甚至对没有任何公约义务的国家也具有约束力。在范围上该公约的目的是成为世界性公约。其目的纯粹是为了实行人道主义和文明。缔约各国从该公约没有得到任何个别的好处或受到任何个别的损害,它们也没有什么本身的利益,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利益。这导致得出这样的结论:该公约的宗旨和目的暗示着大会和通过它的国家的意图是尽可能多的国家应参加该公约。如果对一项不重要保留的反对将会把做出该项保留的国家完全排除在该公约之外,这一目的将受到损害。另一方面,缔约国不可能怀有这种意图:牺牲该公约的宗旨以支持实现一个含糊的争取尽可能多的参加国的愿望。由此得出,该项保留和该公约的宗旨和目的的一致性是确定做出该项保留的国家和反对该项保留的国家的态度的标准。因此,由于其抽象性,对第一个问题不能给予一个绝对的答复。对一项保留的评价和反对该项保留的效力须根据每个个别事件的情况而定。 关于一个有权签署和批准该公约但尚未那样做的国家或一个已签署但尚来批准该公约的国家做

[国际条约,国际法,渊源]浅析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的关系

浅析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的关系 一、《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与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学界不仅对国际法渊源的含义存有争议,对国际法渊源的内容也有不同见解。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只有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渊源,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除了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之外还有其他的渊源。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但凡论述国际法渊源的问题,都离不开引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的规定来探讨国际法各种渊源。该规定不仅表明国际法院在裁判案件时所应适用的法律,也有助于说明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以及国际法的渊源包括哪些。通常学者们认为,《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是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列举,而不是举例。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规定: ( 子) 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 丑) 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寅) 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卯) 在第59 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为确立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现行的《国际法院规约》是1945 年作为联合国宪章的组成部分出现的,内容基本上是沿袭1920 年订立( 经过几次零星修订) 的国际常设法院规约。其中第38 条第一款关于法院裁判时应适用的( 子) 、( 丑) 、( 寅) 、( 卯) 各项,连同排列顺序,原封未动。但是经过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都有了很大发展,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实践和学说也并非一成不变。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内容,学者们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但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的两个主要渊源却是没有分歧的。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的国际法学家的学说,仍可作为确定法律规则的辅助手段。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把一些国际组织的机构( 例如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 的决议,作为此项法律规则的辅助手段,并且提到较重要的地位,而按照其具体内容赋予不同的法律意义。 笔者认为,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的规定,国际法的渊源应当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尽管该规定在列举时有先后之分,但是在处理国际法争端,适用国际法的时候,并不因此而存在效力先后的差异。因此,规约第38 条是针对国际法院裁判案件时应依据什么规则以及一般应按照什么顺序这一点规定的,但常被认为是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说明。 二、国际条约 据考证,国家间的缔约活动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早在公元前3100 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拉加什城邦和鸟马城邦就缔结了疆界条约,公元前1291 年埃及法老和赫梯王缔结了同盟条约。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是必然的,国家为了保障这样的交流和合作有序进行,以签订条约的方式制定相互遵守的原则和规则。国家间自公元前就开始缔结条约,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国家间缔结的条约既有双边的,也有多边的,其内容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法律的,其数量逐渐增多。而历史进入到20 世纪,国际关系有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国家间的缔约活动也成了它们之间交往中必须的法律保证。据统计,自1946 年以来依据《联合国宪章》第102 条规定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或编制成册和记录或公布的条约已有158000 个,其中包括数千个多边条约,涉及人权、裁军、难民、环境、海洋和金融等方面的主要多边条约有500 多个,余者为双边条约。因此,《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第一款将国际条约列于首位,许多学者著述也认为国际条约是现代国际法的一种重要渊源,这是不无道理的。关于国际条约的定义,综合国际条约的形成过程和国际条约的种种特征,笔者认为,

国际法期末4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选择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弧内,每题2分,共20分) 1.依国际条约规定,向所有国家商船开放的河流称(D)。 A.国际运河 B.界河 C.多国河流 D.国际河流 2.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首要的机关是(D)。 A.联合国大会 B.国际法院 C.托管理事会 D.安理会 3.根据《外层空间条约》和《月球协定》等文件的规定,各国可以(C)。 A.将月球据为已有 B.在月球进行战争 C.自由探索和利用外空和天体 D.先占天体 4.重于空气的飞机载人飞行成功是在(A)。 A.1903年 B.1783年 C.1918年 D.1957年 5.各国军舰在公海上可命令从事海盗行为的嫌疑船停船而对其实行(A)。 A.登临检查 B.武力攻击 C.紧追 D.诉讼 6·国际上规定废弃将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第一个公约是(B)。 A·1907年海牙和平公约B.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C·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D.1968年日内瓦公约 7·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全面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文件是(B)。 A·《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B.《世界人权宣言》C.禁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D.禁止和惩治种族隔离罪公约 8.条约的缔结程序之一是(A)。 A·认证条约约文B.保留C·修正D.终止实施 9.确定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本文件是(A)。 A.《联合国宪章》 B.万隆会议最后文件C·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D.《给予殖民地人民独立宣言》 10.各国在大陆架上有(B)。 A·建造人工岛屿的自由B.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C开发资源自由D.建立法律之自由 二、多项选择题(请将选择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弧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个2分,共10分) 1.确立外国人待遇的原则有(ACD)。 A.国民待遇 B.超国民待遇 C.互惠待遇 D.最惠国待遇 2.外国船舶在领海中实行以下行为属非无害行为(ABCD)。

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一

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一 一、国际法的概念与当今的发展 (一)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 国际法(InternationalLaw ),原称“万国法”(LawofNations ),是指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国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有时也称为国际公法。这是作为与国际私法相区别的一个名称。因为国际法所调整的主要是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官方”关系,管的都是“公家”的事,所以被称为国际公法。而国际私法主要是调整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私人之间的关系,如涉外合同与婚姻的法律适用问题。这与国际公法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国际私法在调整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应适用国际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有时国际上并就某些国际私法规则签订国际公约。在这种意义上,国际私法也成为广义的国际法的一个部门。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法,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的国际法,都是指国际公法。国际法与国际私法有各自不同的内容体系。 国际法的内容体系是由国际关系的内容体系所决定的。从国际关系的内容来看,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等各个不同领域。国家之间在这些不同领域的交往过程中,都会逐渐产生和形成一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有些领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日趋完备,于是形成一些较为系统的部门法。例如,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关系法、领事关系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战争法等。这些不同的部门法律,包括条约法,都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 国际法是法律的一个部门,但又是一个性质比较特殊的部门。它不是一国的法,而是国家间的法。因此,与国内法相比较,它有一些不同于国内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法考《国际法》复习题集(第656篇)

2019年国家法考《国际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甲、乙两国订立的一项条约,条约中有涉及丙国的内容,丙国是第三国,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下列哪项判断是正确的?( ) A、该条约如果为丙国创设权利,丙围必须书面明示接受 B、该条约如果有涉及丙国的义务规定,则丙国有义务遵守这些规定 C、该条约如果有涉及丙国的义务规定,除非经丙国书面明示同意,否则其对丙国没有拘束力 D、该条约如果为丙国创设权利,则这项权利无论内容如何,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予以撤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6章>第3节>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条约法——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A错,依《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当一个条约有意为第三国创设一项权利时,原则上仍应得到第三国的同意。但是,如果第三国没有相反的表示,应推断其同意接受这项权利,不必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B错,如果一个条约有意为第三国创设一项义务,必须经第三国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C正确。条约使第三国享有权利时,如果经确定原意为非经该第三国同意不得取消或变更该项权利,当事国不得随意取消或变更,D错。 2.甲乙两国签订了一份关于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的条约,该条约在签订时完全符合当时的国际法强行规则,但是两国缔结该条约并开始履行条约的义务3年后,国际社会缔结产生了一项国际法的强行规则,而甲乙两国的条约正好与该规则相抵触,甲乙两国都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缔约国。关于此种情况,下列哪项判断是正确的? A、根据“约定必守”的最高规范,由于甲乙两国的条约缔结于强行性规则之前,条约继续有效 B、条约自始无效 C、条约自与新的强行规则发生抵触时起失效 D、失效或继续有效由甲乙两国协商决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6章>第4节>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 【答案】:C 【解析】:

条约的解释和修订

第一章条约的解释和修订 第一节条约的解释 一、条约解释的定义:有权解释机关根据一定的解释规则,对条约规定的含义加以澄清,为了正确适用条约而对其真实含义予以确定的过程 二、条约的解释机关 (一)条约当事国的解释 (二)国际组织的解释 (三)国际性司法机构的解释 三、条约的解释规则 1、条约解释的通则:应当依照其用语按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以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解释 2、条约解释得补充规则:适用上述通则进行解释而意义仍属不明或者难以解释,或者导致显然荒谬不合理的结果时,为了确定该用语的意义,可以使用补充的解释资料,包括该条约的准备资料以及缔结的情况 3、多种文字认证的条约的解释:除条约规定或者该条约各个当事国约定在有分歧时以一个特定的约文为准外,每种文字的约文同一作准,在各个作准约文中,条约的用语应当推定其具有相同的含义。 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二节条约的修订 一、条约修订的概念:条约当事国在条约有效期内改变条约的某些规定的行为 二、条约的修正:指意图在全体当事国之间修订条约并使得修订后的条约为所有当事国所接受的条约修订方式 1、有权提议修正的主体 2、提出修正建议的时间 3、是否进行修正的决议 4、参加修正的主体 5、修正案的通过 6、修正案的生效 7、《联合国宪章》的修正 三、条约的修改 1、条约内规定了做这种修改的可能 2、条约不禁止这种修改 第三节条约的无效 一、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 实质要件: 1、具备缔约能力 2、同意的自由 3、符合强行法 二、条约无效的原因 (一)缔约能力不具备 宪法主义与国际法主义 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规定,但是,违反必须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违反的是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国内法规则

司法国际法考点之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司法国际法考点之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一项书面条约,除必须具备条约文本,以及对条约的拘束力的接受等形式条件外,其 有效性还须具备三个实质性条件:具有完全的缔约权;自由同意;符合强行法。 一具有缔约能力和缔约权 1.缔约能力。缔约能力或称为缔约资格,是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合法缔结 条约的能力。 一般地,非国际法主体没有普遍地合法缔结条约的资格,因此,主权国家拥有完整、 全面的缔约能力。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地方政府一般不能与外国缔结条约,除非得到国 家的授权。个别条约可能出现某个非国际法主体实体的参加,这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根 据国际法的其他规则,特别是经有关国家的同意,作出特别的安排,使该实体成为该条约 的缔约方。这种个例下,该非国际法主体的实体不得由此而具有了普遍的缔约资格。 2.缔约权。缔约权是指拥有缔约能力的主体,根据其内部的规则赋予某个机关或个人 对外缔结条约的权限。 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指国家国内法规定哪些个人和机构有权代表国家对外缔结条约, 及在对外缔约方面的权限。在一国内部哪些政权机关行使缔约权,各国法律规定并不相同。例如,美国的缔约权由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日本的缔约权由政府内阁、国会及天皇共同 行使。 3.缔约方必须具备完全的缔约权。首先,缔约机关不得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一 般限制。其次,被授权缔约的代表不得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 对于缔约机关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限制所缔结的条约是否有效的问题,《维也 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其所缔 结的条约无效,除非这种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规定的行为非常明显,涉及根本重要的 国内法规则。对于被授权缔约的代表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所缔结的条约,除非事先已 将对这位谈判代表的权限的特殊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其本国不得以此作为其所缔结的条 约无效的根据。 二自由同意 缔约国自由地表示同意构成条约有效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以下情况下所表示的同意都不能被认为是自由同意。 1.错误。这里所指的条约中错误,不是指条约的文字错误,而是指与缔约时假定存在 并构成一国受条约拘束的必要根据的事实或情势有关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可援引 错误,主张其表示受条约拘束的同意不是真正的同意,因而所缔结的条约无效。但是如果

条约在中国的适用

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除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具有国内法的效力无需国内立法转化,即可直接适用;第二,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我国国内法规定不一致时,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中居于优先地位。 条约在中国的适用 从立法与实践看, 我国在适用国际法时, 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缔结条约程序法》和《立法法》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未作明确规定,而就我国缔结条约的职权、程序和国内制定法各法律渊源形式的效力等级做了具体规定。 第二种方式,我国法律允许国际条约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得以直接适用: 其一, 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我国现行法律有不同规定的, 应适用国际条约。 以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8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 适用国际条约, 但是, 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为发轫, 之后的《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邮政法》、《水法》、《行政诉讼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票据法》等法律法规都作了类似的规定。 其二, 法律规定直接适用国际条约的, 应适用国际条约。 1985年的《继承法》第36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照条约、协定办理”。 其三, 涉外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适用国际条约, 而我国法律又未加禁止的, 适用国际条约。《合同法》第126条第1款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据此, 涉外合同当事人如就争端事项约定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 法院、仲裁机构受理时即应以公约为法律依据。 第三种方式,对所缔结或参加的条约作补充性立法和转化性立法。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国相应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于1998年6月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第四种方式:以司法解释和外交声明方式就某些条约的直接适用作了规定。 如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当国内法以及某些内部规定同我国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发生冲突时,应适用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不能以国内法规定为由,拒绝履行所承担的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1986年《关于执行中外司法协助协定的通知》, 1987年《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要求各级法院切实依照执行。1990年4月,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审议中国政府提交的执行《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的报告时,针对部分委员提出的公约与中国国内法关系的问题,中国代表的回答:“根据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条约,要经过立法机关批准或国务院核准程序,该条约一经对中国生效,即对中国具有法律效力,我国即依公约承担相应的义务……禁止酷刑公约在中国的适用,也是基于上述原则。一方面,该公约在我国直接生效,其所规定的犯罪在我国亦被视为国内法中所规定的犯罪。该公约的具体条款在我国可以得到直接适用。”等等。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中国有关条约的适用方式是混合方式,直接适用兼采转化适用。你

国际法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法的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 2.国家:是指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 3国际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对新产生的国际给予的认可并接受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与新国家建立关系的行为。 4.国籍:表示个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或身份,与该国保持着长久的法律联系,处于其属人优越权之下。 5.引渡:是指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有关国家请求,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或处罚。(诉讼引渡、执行引渡) 6.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遭到追诉或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和给予保护。 7.领土:是指地球上隶属于国家主权的特定部分(位于国家主权下的地球表面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与上空) 8.先占:是指国家占有无主地并取得对它的领土主权(所有权) 9领海:是指沿海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其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对于群岛国来说,是指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群岛国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 10.公海:是指国家对其行使管辖权的海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11.国际组织:一般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的目的,通过协议形式而创设的常设机构。 12.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国家之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国际协议。 13.条约保留:是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作之片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其目的在于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之法律效果。” 14.国家责任:在国际法上,这些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就是国际不法行为。行为国要对这些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在国际法上就称为“国家责任”或“国家的国际责任”。 15.调查:又称“查询”或“实况调查”指在特别涉及对事实问题发生分歧的国际争端中, 有关争端当事国同意一个与争端没任何关系的第三方,通过一定的方式调查有争 议的事实,查明是否存在争端国所声称的情势,以有助于合理解决争端的一种方 法。 16.斡旋:是除谈判或协商以外最经常使用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是指争端当事 国之间不能通过直接或协商解决争端时,第三国善意地主动或应争端当事国的邀 请进行有助于促成争端当事国直接谈判、协助、争端当事国解决争端的方法。 17.战争:是国家为推行其外交政策而引起的武装冲突及由此而来的法律状态。 二、简答 1.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法原则宣言》 (1)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不涉及内政 (4)国际合作原则 (5)民族平等与自决原则 (6)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7)履行依宪章所承担义务原则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与保留(完整版)

合同编号:YT-FS-4811-3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与保留 (完整版) Clarify Each Clause Under The Cooperation Framework, And Formulate I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Reached By The Parties Through Consensus, Which Is Legally Binding On The Partie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与保留(完整版) 备注:该合同书文本主要阐明合作框架下每个条款,并根据当事人一致协商达成协议,同时也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制定。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公约第2条对不属公约管辖的销售作了归纳,明确规定公约不适用于以下销售: 1.购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除非卖方在订立合同前任何时候或订立合同时不知道或没有理由知道这些货物是购供任何这种使用。这种销售交易一般被称作消费品买卖交易,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货物进出****易,因此,不在公约的适用范围之内。 2.经由拍卖的销售。这种销售交易通常是处于拍卖地法律的实际控制之下的,因此,亦不受公约的支配。 3.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这种销

售交易不是由当事人的销售合同规定的,所以,自然也就不能适用旨在确立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统一规则的公约了。 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此类销售不是货物销售,亦不在公约的适用范围之内。 5.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此类商品的销售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例如在销售合同的履行上通常没有包装和装运等内容,因此,亦不宜适用公约的规定。 6.电力的销售。电力的销售亦有明显的特殊性,例如其传输无须通过船舶等运输工具,而是通过导线,因此,亦不宜适用公约的规定。 公约不涉及的三个问题 ①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条款的效力,或任何惯例的效力。 ②合同对所售货物所有权可能产生的影响(所有权转移规则)

论条约的保留

条约的保留 一、关于条约 条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确定签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包括公约、协定、换文、联合宣言、宪章等。由两个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双边条约”;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多边条约”。①二、关于条约的保留 根据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 条第4款的规定,条约的保留的定义是: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所作之片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之法律效果。 关于保留的目的,有学者认为,“保留就是为了排除或更改条约的某些规定对条约方适用的法律效果。一般来说保留的排除作用体现在某个或某些条款对提出保留的缔约方不发生法律效力,而更改作用则体现在某个条款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条款对提出保留的缔约方不发生法律效力。” 三、国际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下列情况下不得提出保留:(1)条约本身禁止保留;(2)条约仅准许特定的保留,其余条款不在其内;(3)保留与条约目的和宗旨不合。② 保留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其他缔约国有权决定本国是否接受该保留造成的对有关权利义务排除或变更的约束。对于一项保留是否需要其他缔约国予以接受,规定如下: 1、条约明文准许保留的,一般不需要其他缔约国事后予以接受 2、如果条约在全体当事国的全部适用是每一当事国同意该条约拘束的必要条件时,保留须经全体当事国接受 3、条约若是一个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保留一般须经该组织的有权机关接受 4、不属于上述情况的,由缔约国决定是否接受一项保留,保留将因接受与否效力不同③ 四、条约保留的中国实践 据统计,我国自从1949年到目前为止共缔结了大约6000多项双边条约,自1875年到2005年为止共缔结了365项多边条约。 我国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缔约国,在处理条约法律事务时坚持了该公约的基本原则,维护了其宗旨,并忠实善意地履行了条约的各项义务,因而在国际交往中尚未出现过任何违约事件,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为当今世界大国,也是条约大国,我国在条约方面的国内立法也逐步完善和健全起来。 在条约保留的实践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对双边条约提出过任何保留,我国条约保留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多边条约方面。对于我国提出保留的多边条约而言,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前提是国内法规定与该国际条约规定不相吻合之时,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