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导学案(三)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导学案(三)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导学案(三)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导学案(三)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导学案(三)

宜阳一高语文组高平

十、目录辞书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

【康熙字典】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海】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

十一、其他

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六月)古人用“六畜兴旺”形容家境繁荣,其中六畜指(猪马牛羊犬鸡)古代人所说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长城修建后关内关外的说法中“关”指的是(山海关)

重阳节喝的是(菊花酒) 古语所称“细软”是指(钱财)

【茶酒中药】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视为上等茶水的是

(山泉水)

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茶艺的著作是(唐代陆羽的《茶经》)

我国古代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

古代所称的“杏林高手”是指(医术高明之人)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

第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唐以前)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金、木、土、水、火五种属性,称之为五行。而五行之间又有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不断,生生不息。朝代与五行相生:汉代前朝代的更替是相克为多,汉代后多则多为相生。如果先入为主,或凭以往的答题经验作答,则会选错。相克说(武统接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说(文统受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德都有对应的本色,金德尚白色,木德尚青色,水德尚黑色,火德尚红色,土德尚黄色。

排序:金:白位置:西

木:青位置:东

水:黑位置:北

火:红位置:南

土:黄位置:中。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五时( 秋春冬夏长夏)、五行与时辰的关系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24小时共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11点开始,与12属相相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来说:寅、卯、辰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

巳、午、未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代表四方。

我国的三大国粹: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

〈〈水经注〉〉是汉代桑钦的一部河道学专著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3)干支纪年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1.求天干的方法。

2.求地支的方法。

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5)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6)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岁时历法】

1.纪月常用序数(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2.干支纪日如:元丰六月丁丑。

3.用十二地支纪时

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e)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时段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旦:早晨(夙)中午:(日中、亭午、晌午)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夜半【yè 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鸡鸣【jī míng】:荒鸡

平旦【píng 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

日出【rì 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

食时【shí shí】:早食宴食蚤食

隅中【yú zhōng】:日禺禺中日禺

日中【rì 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日昳【rì dié】: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晡时【bū shí】: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日入【rì 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黄昏【húang 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人定【rén dìng】:定昏夤夜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寒食:清明前两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禁火三日

清明:四月初,踏青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模考真题7

2018届语文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选编(七)初稿 编制:李珍和审核:高二语文组①包科领导: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A.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 B.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2.下列读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A.“推官”,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等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宋时亦有节度、观察等推官。 B.“移”表示官职调动,文言文中类似的还有“调”“徙”“出”“行”“判”“权”等。 C.“敷文阁”是南宋绍兴年间建的一座阁楼,用以收藏宋徽宗的各种作品,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D.“铭”在本文指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是古代区域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但春秋前,县大于郡。 C.柱国是官名,始设为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语文试题]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学案一

班级:姓名: §文化常识(一) 高三(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年月编辑人: 一、基础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文言实词翻译 学案

突破十五语句翻译题:落实关键字句,保证文意通顺 题型透视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它注重考查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文言文翻译由于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和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便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虽然对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常出现重点字词落实不到位,表述句子不通顺的问题。对此,考生应增强得分点意识,找准关键字词及句式,多方推敲仔细落实;增强语境意识,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做到表意清晰准确、表述通顺规范。 一、五类实词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张仆射①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删改) 注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四年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第一课时湖南的位置与区划、人口与民族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运用湖南政区图找出14个市州及其行政中心。 3、知道湖南人口数量,运用地图分析我省人口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说明湖南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学习重点:1、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14个市州。 ?学习难点:1、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分析湖南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快乐学习。 一、自主学习,领悟课本。(预习“湖南”七年级上册课本P1—11,完成学习任务) 1、湖南省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________地区,南邻________省,北接_____省,是连接东 南沿海与____________的桥梁。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简称_________。 2、“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 3、湖南省现有_______个省辖市,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 4、2017年,湖南省总人口为____________人。 5、湖南省东面毗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赣 B、黔 C、鄂 D、粤 6、被誉为“莲城”的省辖市是() A、长沙市 B、邵阳市 C、湘潭市 D、株洲市 7、我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湘西、湘南、湘中 B、湘南、湘西、湘北 C、湘东、湘西、湘南 D、湘西、湘东、湘北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了解位置与行政区划。 , , , M________,N_________。 3、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家乡在_____(省辖市)的_________(县级市)。 【探究2】读图了解湖南省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湖南省市(州)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南省市(州)人口密度分布图。 2、根据地图的信息简要说一说湖南省人口的 分布情况。 3、有一些地方(如张家界、吉首、怀化等) 人口分布相对比较稀疏,结合下面材料提供的 信息,从自然条件简要说明这些市(州)人口 分布稀疏的原因。 材料:湖南省地形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其间夹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说一说麻阳县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2、举例说明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古代文化常识大赛试题

高三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大赛 1、下列词语不表示谦称的是:( ) A、某 B、执事 C、不佞 D、朕 2、“永乐大典”是 ( ) A、乐曲名称 B、祭祀名称 C、官职名称 D、类书名称 3、“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5、“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6、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8、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1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11、“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 、班固的《两都赋》 D 、张衡的《二京赋》 12、《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雪芹”是他的:() A、名 B 、字 C、号 13、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 A、司马相如 B、崔莺莺 C、白居易 D、杜甫 14、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A、期颐 B、耄耋 C、百年 15、“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16、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7、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18、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1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2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完整版)《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班级:姓名:小组: 项脊轩志 【知识链接】 1.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在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2.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学习过程】 一、疏通文本,给加“”注音,解释加“·”的字,翻译“”的句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 ..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 ..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 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 ..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 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 ..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

2016年高考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最全最实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字号)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编年体)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D) 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 ?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 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辑(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D)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 A. 《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王勃的字)集》 D.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B)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C)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 9. 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 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0. 下列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A)

将进酒导学案

【单元学习目标】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诵读中得 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 、 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3 、 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 用评点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5、 组织文学社团,尝试诗歌创作。 【课程标准】 1、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体会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运用,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1、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2、 背诵这首诗。 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一、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调,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二、诵读诗歌后,完成预习题: 1、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2)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 (5)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 (6)兰陵美酒郁金香, 。 ,不知何处是 他乡。 (7)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 。 (8)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9)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 ,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11)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纱》) (1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答案

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答) 案. 高二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 擢,是在 2 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B.“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3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学案

文学、文化常识背诵材料 一、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课文《祸兮福兮》。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课文《论修身》。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论民本》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神游物外》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课文《氓》《伐檀》《无衣》《鹿鸣》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文学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宋朝的司马光,宋神宗为其命名的含义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司马迁的《史记》则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130篇,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这三部史书的作者分别是班固、范晔、陈涛。司马迁,西汉朝人,字子长,自称太史公。 ③.《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 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南北朝梁人刘勰(xie)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 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⑤“小李杜”。李商隐《锦瑟》,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代表作《师说》《祭十二郎文》.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 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八声甘州》,李清照《声声慢》。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 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 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 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代表作品分别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王实甫,元曲杂剧作家,代表作是《西厢记》,男女主人公是张生(瑞君)和崔莺莺,为男女主人公传递信息的是红娘。纪君祥的代表作《赵氏孤儿》。 2.十大悲剧占其六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晟的《长 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①.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②.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③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元杂剧的某些优点发展起来的,最杰出的作家是汤显祖,《牡丹亭》 是他的代表作,剧本写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在晚明思想革新运动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一代灵魂的觉醒。清传奇最著名的作家是洪昇和孔尚任,时有“南洪北孔”之称,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 1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百雉指得就是城墙,在此指城墙得高度。雉指得就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得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就是保养盔甲兵器得意思。 C。诗:文学体栽得一种,通过有节奏与韵律得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就是《诗经》得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得记事散文。 2 .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得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就是手执符节得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得时候,皇帝授予她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与权力得象征、 C。“屯田”就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与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得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得人、劫后余留得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得百姓。 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诏就是天子下达臣属得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得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得君主。 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就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就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得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瞧,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卜筮就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得两种方法,就是古代巫术得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得宗教人士,对年长得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就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得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得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就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就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6、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