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古代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古代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古代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古代文化常识

考点二古代文化常识——以本为本,强化记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常识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车马、饮食、音乐、文学等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理解作品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容,不考生僻晦涩的内容。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所以考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文化常识,对解题有很大帮助。下面就对课内外出现的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训练,帮助考生找到解答文化常识题的窍门。

【课内联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寡人

..之于国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

④吾不能早用子.()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

..()

⑥敢以烦执事

..()

⑦小子

..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⑧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⑩贱妾

..留空房()

『答案』①诸侯谦称,寡德之人。②敬辞,称对方。③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④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⑤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⑥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⑦表示轻蔑的称呼。⑧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⑨敬辞,尊称男子。⑩古代妇女谦称自己。

【课外拓展】

2.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

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⑤庙号是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⑦古人自称家人的时候经常带“家”或“舍”,其中“舍”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家”则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少的人。()

⑧殿下是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示褒奖之意,称之为“谥”或“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⑩“先”表示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先考”是对已故母亲的敬称,也称“先君子”。“从”表示堂房亲属。如“从子”是指侄子,“从兄”是指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答案』①√②√③×应该是“名”与“字”有关系,陶渊明,字元亮;苏轼,字子瞻。④×明清之前,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⑤×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⑥√⑦ד家”“舍”的解释反了。⑧√

⑨×不只是褒奖,谥号有褒贬之意。⑩ד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已故母亲称“先妣”。

【课内联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晋侯.秦伯.围郑()

②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④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⑤拜为上卿

..()

⑥召有司

..案图()

⑦举孝廉

..不行()

⑧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

⑨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⑩衡下车

..,治威严()

『答案』①春秋时期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②楚国之卿,类似丞相之职。③武官名。④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⑤古代官名,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⑥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⑦“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⑧宫廷的侍卫。⑨贬官,降职。⑩官吏初到任。

【课外拓展】

4.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兵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②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如张衡就曾经“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④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⑤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⑥“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⑦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⑧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

理。()

⑨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⑩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答案』①ד兵部”应是“吏部”。②√③√④ד晋侯”比“秦伯”高一等。⑤√⑥×用法不同。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⑦√⑧√⑨√⑩×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课内联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沛公居山东

..时()

②沛公欲王关中

..()

③将军战河北

..()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⑤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

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

⑦然后以六合

..为家()

⑧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⑨一去紫台连朔漠

..()

⑩序八州

..而朝同列()

『答案』①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②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③黄河以北。“河”特指黄河。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⑤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⑥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⑦天地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⑧宋元时行政区域名。⑨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⑩兖州、冀州、青州、

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课外拓展】

6.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②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③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④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⑤有些地方有古称或者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称临安、维扬,杭州称广陵、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⑥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⑦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东部地区。()

⑧淮左,淮水西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西面。()

⑨中国五岳,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⑩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答案』①√②√③√④√⑤×扬州称广陵,杭州称临安。⑥√⑦×百越泛指南方地区。⑧×是淮水东面。⑨√⑩√

【课内联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朝服,设九宾

..()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⑤项王、项伯东向

..坐()

⑥结发

..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⑦申之以孝悌

..之义()

⑧伏惟

..启阿母()

⑨于是赵王乃斋戒

..五日()

⑩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答案』①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②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④天子的宗庙。⑤面向东。古代以东为上方、尊位。⑥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⑦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⑧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⑨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⑩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课外拓展】

8.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②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③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④敕是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⑤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

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⑦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⑧再拜,再一次行拜礼,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两国结盟共对外敌,后称两国结盟为“秦晋之好”。()

⑩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天子之死称崩,父母之死称见背,佛教徒之死称圆寂,一般人的死称羽化、亡故、谢世等等。()

『答案』①×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②√③√

④×去掉“或肱股之臣”。⑤×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⑥√⑦√⑧×再拜是拜两次。⑨×秦晋之好后称两姓联姻。⑩×羽化是称道教徒之死。

【课内联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鸡鸣

..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②岁在癸丑

..()

③七月既望

..()

④徘徊于斗牛

..之间()

⑤阳嘉

..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⑥仲秋

..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⑦奄奄黄昏

..初()

..后,寂寂人定

⑧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⑨如何四纪

..为天子()

⑩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答案』①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

当于凌晨1~3时。②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③农历每月十六。④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⑤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的第二个年号,这里运用了年号纪年法。⑥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⑦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⑧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⑨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⑩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课外拓展】

10.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②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阴历每月初一称“晦”,每月最后一天称“朔”。()

③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④《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正热。()

⑤月亮的别称很多,如金乌、金蟾、玉兔、婵娟等。()

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⑦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长的时间。()

⑧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⑨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⑩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

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不分离。() 『答案』①√②×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③√④ד表明暑气正热”应是“暑气已退”。⑤×金乌是太阳的别称。

⑥√⑦×漏刻指很短的时间。⑧√⑨√⑩×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课内联想】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②通五经

..()

..,贯六艺

③为变徵

..之声()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死当结草

..()

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

⑦东隅

..非晚()

..已逝,桑榆

⑧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

⑨庄生

..春心托杜鹃()

..晓梦迷蝴蝶,望帝

⑩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答案』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③徵的变调,音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声调激愤。④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⑤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⑥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意思是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

⑦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⑧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⑨庄生:庄子,庄生迷蝶的典故。望帝:相传商朝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⑩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课外拓展】

12.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作者姓名命名,如《李清照集》;以官爵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④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⑤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⑥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苏洵的《嘉祐集》、杜牧的《樊川文集》都是以帝王年号命名的。()

⑦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⑧《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

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⑩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行书也叫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答案』①√②√③×《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

④√⑤×《乐》应该是《易》。⑥×杜牧的《樊川文集》是以地点命名的。⑦√⑧×《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⑨√⑩×楷书也叫真书。

【课内联想】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江州司马青衫

..湿()

③总角

..之宴()

④把吴钩

..看了()

⑤臣请就汤镬

..()

⑥副有罪,当相坐

..()

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⑧钟鸣鼎食

....之家()

⑨槌床.便大怒()

⑩布衣

..之交尚不相欺()

『答案』①粗布或粗布衣服。②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后来也指地位低下的文人。③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④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⑤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⑥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⑦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⑧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⑨古代的坐具。⑩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课外拓展】

14.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②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如“往来无白丁”;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③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④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⑤樽、壶、觥、筹、卮、缶,都是古代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⑥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⑦在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驷就是三匹马拉车。()

⑧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⑨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古代也作为死刑的统称。()

⑩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裳”指上身的衣服,“衣”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答案』①√②×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指没什么学问的人。③√④√⑤×筹是酒筹,不是酒器。

⑥√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⑧√⑨√⑩ד衣”和“裳”的解释颠倒了。

高考子母题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

..

,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

..

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虽欲牵黄犬

...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

,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高考母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是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 践阼,指即位、登基,并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答案』 C

【对应子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牵黄犬:原指牵着黄犬去打猎,这里指的是统领百姓。

C.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所以把致仕称为“悬车”。『解析』《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牵黄犬”“牵犬东门”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答案』 B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郡郿县人。鲁芝家族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豪门大族。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迁居雍州,致力于古代典籍的研究。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将他举荐为孝廉,授郎中之职。后来鲁芝被授任骑都尉、参军事、代安南太守,升任尚书郎。曹真出京到关右督察,鲁芝又任参大司马军事。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允准。曹爽辅政,任用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有正直的言论和高明的谋略,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其余众兵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劝曹爽说:“将军处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再牵黄狗,又怎么能办得到!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倚仗帝王的威势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如果放弃这个决定离去,那就是想去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论

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赞许他,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鲁芝转任镇东将军,爵位晋升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为年已七十,告老退职,(为此)上疏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位列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任车骑将军,(请求)让位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与人和睦而不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被任选此官职,我却超越了他(居这么高的位子),怎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皇帝没有听从。鲁芝便是如此受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时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的死而恸哭,赐谥号“贞”,赐坟地百亩。

二、(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白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梁吴兴守.

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

,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

,复何如

....

哉?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

,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

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缕:逐条陈述。

【高考母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指蓬莱和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解析』“本文是一篇游记”错。本文不以记游写景为主,而是因事抒发自己的见解,是一篇杂记。

『答案』 A

【对应子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大历十一年,是年号纪年法,下文中的“开成四年”也是年号纪年法。

B.昆阆,指昆仑山上的阆苑,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C.黎庶,指黎民百姓。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称呼为黔首。

D.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李白字青莲。

『解析』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

『答案』 D

【参考译文】

从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霅溪与汀洲相连,汀洲又名白洲。梁朝吴兴太守柳恽在这里写诗说“汀洲采白”,于是人们就以白作为汀洲的名字。往前不知道几十万年,往后又几百年,此处有白洲之名,但没有亭子,全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做刺史,才剪除丛生的树木,疏导河流,建造八角亭来游玩歇息。不久水灾连续不断地来到,池塘淤塞,亭台倾塌。后又几十年,荒败不堪,没有落脚的地方。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为刺史,于是疏通四条水渠,深挖两个池子,建造三个园子,构筑五个亭子,花木荷竹,船桥廊室,以及游览集宴歇息住宿的设施,没有不齐备的了。看到的那个架于大溪之上,横跨长汀的,称它为白亭。位于两个园子中间、可以观看花草的,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可以观赏晨曦的,称它为朝霞亭。可以亲近清水的,称它为碧波亭。五亭错落而立,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美景都尽收眼底。每到汀洲微风轻吹的春天,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开水香的傍晚,宾友汇聚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客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恍然。游览的人相

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

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寄来信送来图,请我写一篇记文。我看着图握着笔,凝神注视,用心思索,逐条陈述大概的情景,十分之美写不出二三分。大凡某地有风景优美之处,遇到合适的人才被发现;人有独特的构思,遇到合适的事物才可以发挥:境与心的相遇,本来就是有时机的吧?这白洲,实在是柳恽太守发现它,颜鲁公草创它,杨君描绘它:三位贤人连续努力,极尽所能。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是杨君能革除弊端,兴办有利之事,像改革茶法、变更税书一类的就是。兴办了有利之事,所以官府就有了余财;成就了政绩,所以闲暇时光就多了。因此有余力成就高尚的情致,建成美丽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哪里是偶然呢?早先谢、柳为郡守,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有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心忧百姓,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景。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叫汉公,字用乂。恐怕年代久远,后来人不知道,所以写上他的名字。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技法点拨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上)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炎黄二帝华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让。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编户。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 愚鄙卑敝仆窃微,伏惟陨首结草谨。 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恭有礼受教化。 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 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 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义树家风,齐家治国平天下。 初度襁褓孩提幼,总角垂髫笑晏晏。 九龄黄口学指数,幼学十岁习句读。 金钗豆蔻女儿家,十五及笄已成年。 束发志学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 取字方便平辈称,厌恶他人直呼名。 显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贯不忘本。 斋名官爵可兼称,建功立业荫后人。 注释: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是指 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 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关于“三皇五帝”,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小编 整理了两种最普遍的说法,“三皇”一是指“天 皇、地皇、人皇”,二是指“伏羲、女娲、神农”,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指黄帝、 颛顼、帝喾、尧、舜。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又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 九州:说法较多,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 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左昭右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庙、 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古人在室内座次以东向 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 中,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 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 称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 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若只有羊、豕,没 有牛,则称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 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 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 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 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 卿士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 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 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傅别:是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出处《周礼》 “听称责以傅别”。 质剂:是指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这种契约写在 简牍上。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 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 的契券;“质”、“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 人”专门管理。 春朝秋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 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敬词的概括,对别人称比自 己年龄大的家人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 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 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 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如令堂、 令尊、令郎、令爱等。 殷序周庠:“序、庠”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 泛称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 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 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 三教:指儒、释、道三教。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 兮,肇锡余以嘉名。 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 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古代指2~3岁的儿童。 垂髫(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 “垂髫”指儿童。一般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 (男)的儿童。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 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一 般指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 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 B 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 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六经”即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有《诗经》《尚书》《礼经》《论语》《周易》《春秋》。 C.在古代,擢,一般表示升官。黜:指罢免官职。“左迁”是降职,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是指被贬在外的官员。 D.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后来以“社稷代表国家。3.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学常识

[基础知识]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新高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

新高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 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100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100题 (附答案解析) 00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00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003、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 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 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004、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

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 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 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 005、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006、“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泪一身遥。(唐·杜甫) B、与尔同消万古愁。(唐·李白) C、八骏日行三万里。(唐·李商隐) D、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 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 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与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与答案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7(2014·全国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18.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19.(2017·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0.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21.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2018届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 班级:姓名:分数: 题1234567891 0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2 1 2 2 答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 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 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 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 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离骚》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 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 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2019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分九大类汇总

2019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分九大类汇总! 2018年12月13日 一、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一)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 识集锦 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 ①进士, 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 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⑦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 称为童生或儒童。 ⑧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⑨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⑩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2.六部职能 ①兵部, ②吏部, 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⑤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 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 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 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 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④宰相, 意。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⑤首相,。 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 ⑥鸿胪寺,官署名。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鸿胪寺的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⑦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4.与古代皇位继承相关 ①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 ②嗣位,指继承君位, ③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