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进展状况研究

----基于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市场的阻碍分析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进展迅速。我国的债券总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债券种类也得到了专门大的丰富。然而,其中的企业债所占份额依旧太少.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还没有专门好的发挥。要进展好我国的企业债市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进展和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信用是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因素,这一现象在债券市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债券市场的存在本身确实是以信用存在为前提的;其次,在完善的债券市场中,发债主体信用度的高低决定了其债券能否被市场同意,而债券本身的信用等级更是决定了债券的价格和发行的模式。从那个角度上讲,完善的信用评级业对我国债券市场的进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的信用评级业还处于起步时期,在债券评级业上,还存在专门多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具有准国债的性质,使得债券的利率发生了扭曲,尽管企业进行了评级,但不同的评级结果仍按同一债券利率发行。评级成了一种资格审查,利率由政府确定。这就启发我们考虑,我国的信用评级业进展现状如何,其对债券市场的阻碍程度如何。这确实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章通过介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定量研究中,文章运用

了真实利息成本模型和事件研究模型,发觉不论是在企业债券的一级市场依旧二级市场,我国信用评级都有一定的阻碍力。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进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评级债券评级发行成本收益率

ABSTRACT

These years, our country’s bond markets have been developing quickly. The total of our bonds has increased a lot, and the types have been greatly enriched. However, the share of corporate bond is still too small. The financial channel of corporate bond isn’t well developed.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o develop corporate bond market is to improve our credit ratings market.

In the current market environment, credit is the core of economy and financial system. This phenomenon is far more apparent in bond markets. First, the bond markets are based on credit; Second, in perfect bond markets, the credit degree of the issuers determines the acceptance of their bonds, and the bonds’ credit rating themselves determine their prices and issuing patterns. In this point, improving our credit rating industry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bond market.

However, Chinese credit rating industr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period.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bond rating industry. As quasi-government bonds, corporate bonds’ interest rate s have been controlled. Although companies are rated, the companies having different credit rating issue bonds at the same interest rate. Bond ratings become a test of qualification, interest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Government. This inspires us to think what China's credit rating industry and the degree of its influence on the bond market look like. This is what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By describing the existed articles from home and abroad, the article appli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credit rating industry. In the quantitative part, the paper uses the true interest cost model and the event study model, and find that both in the primary market and the secondary market of our bond market, our credit ratings play some influe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e article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our credit rating industry.

KEY WORDS: credit rating; bond rating; issuance cost; return rate

目录

一、导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3

(三)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3

二、文献综述 (4)

(一)对债权评级行业的系统性研究

4

(二)信用评级及信用评级机构作用研究

5

(三)信用评级机构行为研究

5

(四)信用评级对债券阻碍研究

7

(五)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信息有效性研究

8

三、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进展状况 (10)

(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历史回忆

10

(二)我国信用评级业现状

12

四、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一级市场的阻碍分析 (18)

(一)理论基础

18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9

(三)实证结果

20

(四)结论

22

五、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的阻碍分析 (22)

(一)模型基础

22

(二)数据选取及来源

22

(三)实证分析

23

(四)结论

30

六、结论和进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建议 (31)

(一)结论

31

(二)进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建议

31

参考文献 (33)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进展状况研究

----基于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市场的阻碍分析

一、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的本意是“资金融通”,一个社会体系中的金融部门的作用也就在于对全社会的资本要素进行有效配置,从而促进资本从盈余方向稀缺方转移,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财宝;而金融部门也因其作用而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的表现直接阻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经济进展的方向。因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在进行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改革。金融机构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初见成效,金融市场上,我国也已推出了创业板和股指期货等。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债券市场也有了飞速的进展(如图1)。然而,在债券总额大量增加的背后,只是央行票据和金融债的大幅增加,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①等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债券发行额占比却专门少(如图2)。以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债券渠道还没有专门好地发挥。为此,我国需要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进展。

①在外国,公司债和企业债一般没有区不,在我国,公司债和企业债是不同的:( l) 法律依据不同:公司债在<公司法>中有专章(第七章<公司债券>)规定, 同时也是<证券法>明文规定的证券的一种, 其发行,交易适用<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债的发行,交易要紧适用国务院<企业债券治理条例>的规定.(2) 发行主体不同:公司债的发行主体为依照<公司法>设立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企业债的发行主体为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

格的非公司制企业(如各种厂,矿等).(3) 发行条件不同:此处细节约略. (4) 发行程序不同:依照<证券法>第17 条, 申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报经中国证监会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依照有关规定, 发行企业债应

当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在本文的大部分,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企业债和公司债,而是把它们统称为企业债.

图1

国债, 19.12%

地方政府债,

2.14%

企业债, 3.88%

金融债, 15.59%

央行票据, 45.28%

短期融资券,

7.37%公司债, 0.55%中期票据, 5.31%可转债, 0.77%

图2 2010年我国债券发行额构成情况

信用评级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进展至关重要。债务合同得以达

成的基础是信用,投资者需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以有效地操纵其资金风险,因此债券市场的关键问题之一确实是使借款者的信用得到合理的评价并为投资者所知悉。信用评级确实是为了解决那个问题而出现的。严格地讲,信用评级的业务包括债券评级,借款企业评级,银行评级,证券公司评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和资产证券化等信用评级,然而其要紧业务依旧债券评级。本文研究的要紧方面确实是关于债券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市场的阻碍程度分析。

债券评级是指独立的评级机构运用其评估体系,通过对与该债券有关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对债券的安全性、盈利性、流淌性等方面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以约定符号列示的评估活动。由于其独立性和专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往往更为客观,也更易为其它的市场参与者所同意。因此,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债券市场活动中债券评级机构的评级往往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市场监管者的监管行为起到关键作用。但在我国,一般认为,债券评级业的进展仍处于特不落后的时期,评级机构鱼龙混杂、技术力量匮乏、职业素养低下且监管不力,不能反映债券的真实风险,也不能反映债券的价格。而事实情况究竟如何要通过实证的检验,不是凭空猜想。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评级业的评级结果对我国债券的阻碍程度。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本文综合运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历史和现状,并对评级结果在多大程度上阻碍债券市场做了实证分析,从中发觉我国信用评级业的问题,并提出信用评级业的

进展建议。

除导言外,本文还包括其它五部分,分不是: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将国内外研究信用评级业的相关文章做了一个梳理,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进展现状分析,包括历史、现状和问题;第四部分,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一级市场的阻碍分析,通过采纳TIC模型,解释了评级结果是否能降低我国债券的发行成本;第五部分,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的阻碍分析,通过采纳事件分析模型,分析了评级公告的变动对我国的债券收益率到底能产生如何样的阻碍;第六部分,结论和进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建议,总结了我国信用评级业对债券市场的阻碍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进展前景,提出了进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建议。

(三)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对信用评级业的研究,国外早已有之,且角度专门多,例如研究评级结果与违约率的关系,研究评级方法等等,国内对信用评级的研究近年也逐渐增多,但多为综述研究和制度比较,极少有结合数据的定量研究。本文采纳了实证的方法分析了信用评级对我国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阻碍情况。这是一个创新之处,对国内的学术领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文章通过实证解释我国信用评级的阻碍力,对形成我国信用评级业社会公信力的一致评价有推动作用。

由于时刻和能力的限制,我们对国外的文献研究得相对少些,这是一个不足之处,以后能够多看些国外相关文献以增加对信用评级业作用的理解。另外,实证方法上,我们差不多上是沿

用已有的模型,除了更新了数据外,其它没有太大的创新,这能够是以后研究中可做出改进的地点。

二、文献综述

(一)对债权评级行业的系统性研究

关于债券评级行业的系统性研究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对美国债券市场和债券评级业进行了研究,其成果突出反映在Hickman(1958)的论文中,该文对美国债券评级业自1909年出现至1943年的进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忆和研究,他将当时美国债券信用等级的三种度量方式——独立机构评级、某些通过州认证的储蓄银行评级以及基于最低收益率标准的市场评级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机构评级关于经济周期更为重视,在那个意义上,机构评级对监管更有关心。随后,在1967年,Atkinson关于1944-1985年的评级行业进行了后续性研究。,他发觉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进展,企业违约率大幅下降,普遍良好的信用等级使得评级行业显得无足轻重了。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进展,全球投资迅速膨胀,对评级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评级业的迅速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信用评级和评级行业的研究也从80年代开始重新涌现,并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评级业的研究更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精心整理保险公司是专卖店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1、埃及(人身)2、海上保险(意外)3、中国保险的起源同治年间民国中国4、保险中介的产生劳合社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通100-120高管300(新光海航) ??(一)海上保险? ??海上保险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 ??人类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多数人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方式——共同海损分摊。在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立法中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

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 ??16 务。 ??(二 ?? 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l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后改称太阳保险公司,接受不动产以外

的动产保险,营业范围遍及全国。 ??进入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火灾保险公司大量出现,保险公司的形式以股份公司为主,承保能力有很大提高。随着人们的需要,火灾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也日益扩展,承保责任由单一的火灾扩展到地震、洪水、风暴等非火灾危险,保险标的也从房屋扩大到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火 ?? ”,并于 ” 世界各国有关保险的渊源众说纷纭。 据古史文稿的引证和推论,远自奴隶社会起,已有互助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约在公 元前四五世纪,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帮助石匠及其亲属解决生活困难。古希 腊也有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集体采取救济受难者的方法。古罗马的丧葬互助 会,以参加者按规定交纳的摊款,支付会死亡后焚尸和坟穴的费用。古马勒斯坦对被盗或被 野兽吞噬的牲口,采取由群体的牲口饲养人共同负担损失的办法。公元前20世纪,古马比 伦(Babylonia)时代,国王曾命令僧侣、法官及市长等,对其所辖镜内居民征收赋金,以备 救济火灾及其他天灾损失之用。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Israel)王所罗门(Solomon)对其 国民从事海外贸易者,课征税金,作为补偿遭遇海难者所受损失之用。这类各种为个体和群 体利益所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方法,已开始孕育了保险的胚胎。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规范

信用评级是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辅助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任何的经济活动都需要信用的担保,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交易的空间越来越大,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维持这种复杂而广泛关系的信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受信用现象时常发生,信用问题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将来完全、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业务。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业务,既包括服务于金融市场的有价证券的信用评级,也包括对某些企业的信誉评估。从信用评级的对象、目的划分,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企业信誉评估和有价证券信息评级。 企业信誉评估,这是以企业本身为评级主体的信用评级业务。由于各种企业性质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工商企业信誉评估和金融企业信誉评估。工商企业信誉评估是对某一特定的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的资产情况、负债偿还能力、产品市场及发展前景、经济交往中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情况以及领导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并标示其信用可靠程度的等级。这种信用评级的目的是为企业开展信用活动提供信息服务。金融企业信誉评估主要是对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债务负担情况和清偿情况及贷款损失情况、金融法规政策遵守情况、业务经营及财务盈亏情况等进行评估,并标示其信用可靠程度的等级。这种信用评级,是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有价证券信息评级,这是以有价证券为评级主体的信用评级业务。有价证券信用评级大多是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是对具 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所发行某一特定债 券,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 并标示其信用程度的等级。这种信用评 级,是为投资者购买债券和证券市场债券 的流通转让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二、信用评级的功能和作用 1.信用评级对投资者的作用。由于信 用评级机构掌握大量、详实的信用资料, 可以科学客观地为投资者提供受评企业 的信誉等级并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和 公布信用等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发债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 象,起到防范并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用 风险,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 依据。 2.信用评级对受评企业的作用。一是 通过信用评级可以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更 广泛、更稳定。如果信用评级的结果广为 传播、使用,并为投资者接受,那么它将成 为企业获得各种资金资源的通行证,有利 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可以为企业新 债发行节约大量费用。好的信用评级结果 还可以帮助企业确立其良好形象和建立 稳定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评级通过对受 评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提供的产品进行深 入研究,为受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和 财务建议、行业分析报告等。 3.信用评级对政府监管部门作用。信 用评级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对各类企业进 行宏观控制的依据。在美国,大约有20种 以上的金融法规的制定,都要听取信用评 级公司的意见。另外,监管部门可以根据 信用级别限制被监管机构的投资范围,如 许多西方国家都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 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投机 级债券。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政府监管 部门采用评级结果的做法,有助于提高信 息透明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1.信用评级的相关立法工作明显滞后, 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国家有关部门出台 的一些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虽然涉及到 信用评级行业运营的相关问题,但整体性 差,针对性不强,缺乏统一的、专门的规范 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律。目前我国涉 及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仅散见于各 相关的法规条例中,法律空白点太多,而 且关于评级的强制性规定较少。另外,我 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 和全国性的市场,许多评价机构带有较浓 的地方性色彩,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 和评价指标体系,造成评价结果差距很 大,不具有可比性,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 性,无法发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和增加企 业无形资产的关键功能。 2.企业征信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企 业征信体系尚处在萌芽状态:进入门槛 低,从业企业较多,缺少具有全国调查网 络、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企业通过信用调 查方式规避风险的意识不强;企业对接受 信用调查持排斥态度的较多;政府统计、 强制申报制度不完善,对外信息公开化程 度不高,信息公开手段落后等。另外,缺乏 完备的公有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评级 机构所需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受评企业,在 当前社会信用状况不佳的大环境下,受评 企业提供的资料常常缺乏客观性和可信 性,评级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受 评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核实,这不仅 为资信评估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而 且直接影响到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3.信用评级业监管不到位。我国对信 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多 头监管与无人监管。一是我国信用评级的 对象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二是虽 然存在众多的监管机构,但却缺乏一个对 评级机构统一监管的部门,比如对评级结 果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复审、监管机 构,这使许多信用评级公司靠牺牲评估质 量来获取业务,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客观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规范 □河南荣长玲 企业与金融 53 现代企业2007?10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概况 信用评级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是金融体制内重要的“高技术”服务机构,它是由专业的法律、金融和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本身信用和证券发行人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 相较于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西方信用评级产业,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今,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从无到有,经历了膨胀、清理、整顿、竞争和整合的快速发展历程,这一发展中产生了五大规模较大且发展规范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分别是:中诚信、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我国信用评级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深受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穆迪(Moody)、惠誉(Fitch Ratings)这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领域的影响,也与之产生了深入的合作。2006 年,中诚信国际与穆迪协议商定,决定出让其49% 的股份,同时成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员;2007 年,惠誉正式收购联合资信的49% 股权并接管其经营权;2008 年,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展开技术合作,并探讨股权合作可能性,几大评级机构中只有大公国际属于完全的本土评级机构。 在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由于证监会要求信用评级公司不能有外资背景,所以有外资参股的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均未取得证监会的信用评级授权。为规避这一规定的限制,两家合资评级公司的母公司分别采用单独设立国内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因此就有了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和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一)国内“五大”信用评级机构概况 1、中诚信: 分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共同具有国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保险公司是专卖店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1、埃及(人身)2、海上保险(意外)3、中国保险的起源同治年间民国中国4、保险中介的产生劳合社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通100-120 高管300 (新光海航) 现代保险起源于意大利也有说是中国首创,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商人即将风险分散原理运用在货物运输中。由镖局承运货物,收费签发“镖单”。货到目的地,收货人按单验收后,在镖单上签注日期,加盖印章,交护送人带回,以完手续。镖局的这些手续与现代保险的承保手续大致相同。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耕三余一”的思想就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已经产生:在古埃及石匠中曾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该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还有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 下面是在保险的发展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几种保险: (一)海上保险 海上保险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人类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多数人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方式——共同海损分摊。在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立法中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 16世纪时,英国商人从外国商人手里夺回了海外贸易权,积极发展贸易及保险业务。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 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塔街附近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馆。由于这里海事消息灵通,每天富商满座,保险经纪人利用这一时机,将承保便条递给每个饮咖啡的保险商。随海上保险不断发展,劳埃德承保人的队伍日益状大,影响不断扩大。1871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法案,使它成为一个社团组织—劳合社。到目前为止,劳合社的承保人队伍达到14000人。现今其承保范围已不仅是单纯的海上保险。 (二)火灾保险 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负赔偿责任。17世纪初德国盛行互助性质的火灾救灾协会制度,1676年,第一家公营保险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l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

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

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 规范进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 到本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并且,我国社会经济日子中的信用失缺现象仍然相当严峻,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商业欺诈等经济失信现象日益增多,严峻制约了信用功能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落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的活力,恶化了市场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直接妨碍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所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咨询题。?建立习惯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资信评级行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进展、协助银行提高信贷质量、提高证券发行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资信评级已成为一种别可或缺的金融中介服务。为此,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资信评级行业10余年来进展的经验教训,发觉咨询题,提出对策,关于促进资信评级行业的规范进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资信评级的功能和作用资信评级(CreditRating,也称为信用评级、信用评估、资信评估)是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今后彻底、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业务。由于资信评级是对经济活动中的借贷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程度进行独立客观的分析,并提供有关信用风险程度的信息,因而有助于投资者(授信人)推断某一固定收入的投资发生损失的相对可能性。自20世纪初美国穆迪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资信评级机构以来,资信评级行业经过百年来的进展,在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落低交易成本以及协助政府进行金融监管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被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所认同。其功能和作用要紧是:?(一)揭示债务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落低交易成本信用评级的目的并别是向市场的参与者推举购买、销售或持有一种证券,而是信用评级机构依照债务发行者提供的资料,或从它认为可靠的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对发债人的信用风险作出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由于资信评级机构掌握大量、详实的信用资料,并坚持“利益中立”的原则,且具有专业优势,所以评级结果日益被发债人和债券市场投资者所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发债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别对称的现象,起到防范并落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协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和提高证券发行效率、落低交易成本的双重作用。?(二)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普通来说,监管对评级的应用要紧有三个方面:一是依照信用级别限制被监管机构的投资范围,如许多西方国家都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别得购买投机级(即级以下)债券;二是依照信用评级制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脚率;三是有关发债机构的信息披露和最低评级的要求。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政府监管部门采纳评级结果的做法,有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三)习惯经济全球化进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急剧扩张,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日益受到重视,跨国公司、各国金融机构等对国际性资信评级公司的业务需求日益增加,以防范跨国交易(投融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为了爱护本国投资者,各国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跨国融资主体或品种的评级要求。现在包括穆迪、标准普尔在内的几家全球性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了各国金融机构发行外债的筹资成本。国际性资信评级公司的存在习惯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二、资信评级行业进展的国际经验(一)资信评级行业进展的基本模式从资信评级业进展的历史看,大体上能够划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市场驱动型”模式,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要紧包括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这一模式的要紧特征是监管部门别直接对资信评级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等进行监管,资信评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始加速,信用评级这个略显陌生的名词逐渐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08年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人们在质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透明度、独立性、公信力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完善企业评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与综述,期望能对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指标体系;信用评级;企业 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Credit Rating Index System Of Enterprise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arted some 20 years ago,our Market economy are developing deeply and more quickl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begins to accelerate. Credit rating ,a strange noun to us, has gone deep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ields, and plays a prominent role. When the economic crisis first broke ou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8,it swept through the global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at people focus on the transparency, independence and credi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we shou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rating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searches in credit rating index system done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 look forward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dit Rating. Key words:index system;credit rating; enterprise 信用评级作为一种服务产品,最早起源于1837年,路易斯?塔班在纽约建立了以企业为评级对象的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而1909年约翰·穆迪(John Moody)在美国《铁路投资分析》(Moody’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lnent)中第一次对铁路债券进行了信用评估。随后穆迪创建了世界第一家企业信用评估机构。1922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前身——普尔出版公司也开始对工业债券进行评级。1931年,美国制定了相关金融法规规范了民间信用评级,奠定了现代信用评级的基础。1974年美国发生了自30年代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人们开始关注信用评级,信用风险意识的增强促进了信用评级的迅猛发展。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信用评级逐步从传统的单变量评级模式进化为更加完善的多变量评价模式。除了专家系统、评分系统和信用打分系统等传统方法外,新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KMV模型、V AR(V alue at Risk)模型、EVA(Economic V alue Added)模型和Z评分模型、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等。 相对国外信用评级的发展而言,我国起步较晚,最早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1.近现代保险的形成与发展 (1)海上保险是一种最古老的保险,近代保险首先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起来的。共同海损的分摊原则是海上保险的萌芽。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一带就有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为使航海船舶免遭倾覆,最有效的解救方法就是抛弃船上货物,以减轻船舶的载重量,而为使被抛弃的货物能从其他收益方获得补偿,当时的航海商就提出一条共同遵循的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原则:“一人为众,众人为一。”公元前916年在《罗地安海商法》中正式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在罗马法典中也提到共同海损必须在船舶获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损失分摊。由于该原则最早体现了海上保险的分摊损失、互助共济的要求,因而被视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船舶抵押借款是海上保险的低级形式。船舶抵押借款方式最初起源于船舶航行在外急需用款时,船长以船舶和船上的货物向当地商人抵押借款。借款的办法就是:如果船舶安全到达目的地,本利均偿还;如果船舶中途沉没,“债权即告消灭”,意味着借款人所借款项无须偿还,该借款实际上等于海上保险中预先支付的损失赔款;船舶抵押借款利息高于一般借款利息,其高出部分实际上等于海上保险的保险费;此项借款中的借款人、贷款人以及用做抵押的船舶,实质上与海上保险中的被保险人、保险人以及保险标的物相同。可见,船舶抵押借款是海上保险的初级形式。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在其他责任方面,也列明了“海盗、抛弃、捕捉、报复、突袭”等所带来的船舶及货物的损失。15世纪以后,新航线的开辟使大部分西欧商品不再经过地中海,而是取道大西洋。16世纪时,英国商人从外国商人手里夺回了海外贸易权,积极发展贸易及保险业务。到16世纪下半叶,经英国女王特许在伦敦皇家交易所内建立了保险商会,专门办理保险单的登记事宜。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 1871年在英国成立的劳合社,是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先生在伦敦塔街附近开设的咖啡馆演变发展而成的;1691年劳埃德咖啡馆从伦敦塔街迁至伦巴第街,不久成为船舶、货物和海上保险交易中心。劳埃德咖啡馆在1696年出版了每周三次的《劳埃德新闻》,着重报道海事航运消息,并登载了咖啡馆内进行拍卖船舶的广告。随海上保险不断发展,劳埃德承保人的队伍日益壮大,影响不断扩大。1774年,劳合社迁至皇家交易所,但仍沿用劳合社的名称,专门经营海上保险,成为英国海上保险交易中心。19世纪初,劳合社海上保险承保额已占伦敦海上保险市场的90%。1871年,英国国会批准了“劳埃德法案”,使劳合社成了一个正式的团体,从而打破了伦敦保险公司和皇家交易所专营海上保险的格局。1906年,英国国会通过的《海上保险法》规定了一个标准的保单

世界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世界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铁路为交通运输业增加新线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货运需求。由于需要大量资本,许多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这些公司在信用质量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有的实力雄厚,有的则财务状况不佳,更有甚者纯粹就是欺骗,为了兴建子虚乌有的铁路和工厂发债。当时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缺乏可靠的金融信息,也很少有评估债券信用风险的方法。 1890年,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investorsservice)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编写美国公司财务信息手册,并逐步建立了衡量债券倒债风险的评估体系。他在1909年首次对美国铁路公司的债券进行评估,其评级手册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欢迎。1918年,穆迪的评级对象开始扩展到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债券。 随着投资者对评级服务需求的增长,市场上出现了其他信用评级公司。1923年,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开始资信评级业务。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又经历了一次迅速增长时期,同时投机活动也很猖獗。企业发展很快,但并非都很可靠,很多公司利用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不大现实的发展计划筹资。在30年代大萧条之前,信用评级的使用并不广泛。但在大萧条中,大量公司的破产导致债券倒债频繁,投资者因此损失巨大。 大萧条促发展 大萧条的教训使投资者认识到资信评估的重要性,信用评级作为帮助投资者作出适当投资决策的工具,其意义更为明显。监管机构也确认资信评级在为投资者提供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管理部门限定公共养老基金投资的债券种类,限制对高风险债券的投资,借助评级作为投资的准则,限定这些投资只能用于购买评级机构列为“投资等级”的债券。 大萧条之后,信用评级成为债券投资和定价的标准模式。投资者利用评级作为他们选择债券投资时,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的依据。投资者根据债券的评级,确定他们对债券收益的要求,按照投资报酬与风险挂钩的原则,对高风险债券要求较高的收益回报。 然而,在1967年之前,金融市场对评级服务的需求不大,这主要是由当时美国的利率低而稳定以及债券二级市场相对较小的特点决定的,证券组合管理无所作为。但是,到了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的升级,伴随着政府大量的社会福利开支,美国经济开始遭受高通货膨胀的侵袭,高利率时代随之而来。 高等级公司债券的利率从原来稳定的4-5%上升到70年代中期前所未有的10%水平,债券市场由此受到高通胀和更大的信用风险的双重打击。当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时,冲击也达到顶点。公司利润下降,制造商大量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评述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评述 --------------------------------------------- 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金融体制的改革、新的金融品种的推出,以及国外评级机构的进入,大大地促进了我国评级市场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一方面与国际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我国评级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基本状况 (一)国内评级机构的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能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的评级机构有4家: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上海远东和深圳鹏元。此外还有几家虽也具有在全国开展债券评级资格,但实际业务仍没有走出所在区域的机构,如福建省资信评级委员会(现为联合资信评估公司)、辽宁省资信评估公司、长城资信评估公司、云南资信评估事务所等。 从全行业经营情况来看,普遍较为困难。由于我国资信评估业业务范围有限,收入来源单一,收费率低下,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业的声誉。从企业债的评级来看,企业债券评级历来是资信评估业的主营业务,但年均300多亿元的发债额对于9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进行信用评级的公司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仅仅千分之一、二的收费标准,分摊到每家公司平均只有数百万元。 2005年,资信评估业的形势有所好转,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开通短期融资券业务,人民银行2004年22号文件要求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估以及国内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预计全年有 望突破1000亿元),资信评估业越发受到重视,经营状况普遍有所好转。另外,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开启与发展,评级市场的需求将更为广大。 (二)国内评级市场的管理现状 我国信用评级业务一直处于多头管理(实际是无人监管)、无序竞争、发展不规范的状态。1999年以前的债券由人民银行管理,相应资信评级亦由人民银行管理,目前的主要评级机构均是在人民银行管理期间设立的。1999年年底企业债券管理的职能发生调整。国家计委(现为发改委)承担年度企业债券计划规模及发债企业的额度管理(报国务院批准),但迄今为止,发改委未批设新的评级机构。 目前各类规模不等的信用评级机构5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远东和上海新世纪等5家。我国目前评级机构没有具体的归口管理部门,对评级业的管理主要根据债券的发行主体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发改委主要对企业债券评级进行管理;证监会则负责可转债和证券公司债信用评级的管理,金融债券的信用评级管理由央行负责。总体上看,我国的资信评级业尚缺乏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三)外资评级机构进入的大致状况 1999年惠誉率先进入中国评级市场,以合资的方式设立了中诚信国际中外合资评级机构。合资公司于2000年开始正式运作,惠誉持股30%,中诚信信用管理持股45%。惠誉在合资公司一直都没有获得控制权,该合资公司的盈利状况也一直不好。2003年7月,惠誉从合资公司中撤离。其后到达中国的是穆迪,1999年穆迪与大公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签署了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协议。2001年,穆迪北京办事处成立;2003年,穆迪独资的北京穆迪风险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最近,穆迪又和中诚信成立了合资评级机构,中诚信占有51%的控股权。2004年标准普尔在北京设立了自己的代表处。伴随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一些专业类的国际评级公司纷纷效仿。2005年初,国际基金评级的权威机构——晨星公司把中国公司的总部设在了深圳,并首次推出了《中国基金业绩排行榜》。 国际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主要是想在日益发展的中国债券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并最终主导债券市场的评级。中国债券市场目前交易的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的比例只有3%,且只有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才能获准发行企业债。但目前中国政府已下决心大力发展中国企业债市场,这使得债券评级市场的前景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评级机构自然不甘落后。

中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信用评级行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为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最初是为企业发行债券和银行发放贷款服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信用评级行业在很多领域也融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运作模式逐步市场化。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公司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些独立的评级机构已初步奠定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行业龙头作用初步显现。 应当说,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评级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自律不尽如人意。又如,评级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机构尚不成熟。面对这些情况,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要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建立有效统一监管体系,健全机构认可和退出机制。目前,评级行业存在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阻碍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实施集中统一监管、建立有效监管体制十分重要。可以考虑在评级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政府从严监管的发展模式,并把监管范围的重点放在严格评级程序、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评级标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防止不当竞争、避免利益冲突和强化信息保密等方面,同时提供指导性意见,对评级机构技术研发进行规范。 第二,优化评级收费制度,规避潜在利益冲突。向发行方收费,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收费模式,我国评级机构主要收入也同样来源于受评对象。这种收费模式虽然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从制度安排的内在合理性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这不仅在于“被评级者埋单”的收费模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更是因为当前我国评级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对评级的认同度有限。但本着规避潜在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对现行收费制度可考虑进行适当改革,以降低评级机构对被评对象的依赖性,提高评级独立性。混合收费方式可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案,即一部分费用直接向被评对象收取,另一部分费用则根据评级机构的市场表现和社会公信力以政府购买必要的基础和公共信息方式进行资助和扶持。此外,要对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和辅助性业务进行适当的分离,减少被评对象通过辅助业务来“贿赂”评级公司的可能性。 第三,完善评级方法体系,提高评级透明度。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评级方法体系,强化市场透明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对象不仅包括评级方法、评级流程、评级数据、假设依据、定级主要观点,评级机构还应该披露其本身与被评对象资本、实际控制人等之间的关联关系。监管部门应在建立统一数据和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机构方法体系、评级结果及违约率(违约损失)进行统计和公布,并以此为依据,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合规性及业务水平进行检验。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目录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