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信仰与迷信的区别

民间信仰与迷信的区别

民间信仰与迷信的区别
民间信仰与迷信的区别

一)组织形式的区别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一般由宗教组织、信仰和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仪式、戒律、经典等基本要素构成。在我国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这些宗教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与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封建迷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一般是由神汉、神婆等迷信职业者主持的算命、看风水、求签卜卦等活动组成。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正式组织形式、仪规、戒律、经典,没有像宗教那样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特点,一般是迷信职业者随意活动随聚随散。

(二)活动内容的区别

宗教活动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在活动内容上有固定不变的经典、信条、场所以及信仰对象等,并世代相传。

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固定的经典信条和信仰对象。有些封建迷信活动中所用的所谓经书,有的是从佛教、道教中摘抄的,有的是迷信职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胡编乱造的。封建迷信活动所崇拜的对象,基本上是些臆想的鬼神,以及神话中的人物,或者所谓的精灵等。封建迷信活动一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三)行为结果的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的行为结果有明显区别,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一般而言,正常的宗教活动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对社会生活不会构成现实的直接危害。而封建迷信活动,是神汉神婆以看风水、看相、算命为借口,进行骗取钱财,他们妖言惑众,装神弄鬼、进行诈骗活动,甚至伤害人命,危害社会秩序和群众的身心健康。

(四)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法律的区别

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情节严重,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我国党和政府一贯的政策。而对封建迷信活动,我国一贯的政策是坚决依法取缔。打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封建迷信。我国《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封建迷信活动不受国家法律保护。

浅析宗教、邪教、迷信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小组 成员:张玲佳吴劲仪 范玲辉周学楠 沈佳萍沈思远 韦娜孙颖

浅析近现代宗教,迷信和邪教 回观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不同时期都有宗教的身影,可以说,宗教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一个王朝的更替,一场起义的成败,宗教的兴衰发展往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宗教开始堕入邪教的魔爪,坠入迷信的深渊时,一个大败的结局也早已注定。 宗教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往往会被统治阶级作为麻痹人民斗争意志的工具,有时还被直接利用作为镇压人民起义的武器,同时,被统治阶级也常在宗教的幻想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甚至还利用它为旗帜,掀起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风暴。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众所周知的“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的伟大农民革命运动。其领导者洪秀全对政治有着强烈渴望,为了突破农民阶级的局限,拜上帝教应运而生,在太平天国的酝酿时期和开国初期,拜上帝教对统一思想、发动民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太平天国的后期,洪秀全独揽大政却整天装神弄鬼,不理朝政,致使举国上下都沉迷宗教,精神涣散。随着宗教这样的发展,人性贪染的暴露,拜上帝教逐渐转变成了邪教。邪教蛊惑人心,反人类、反社会,最后导致人类走向覆灭。 在太平天国的这14年间,中国人口减少7000万,超过了抗日战争期间损失的总人数。在1858—1864年间,中国割让沙俄一百四十四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而沙俄割走中国相当于四十个台湾面积的领

土,竟然没有费一枪一炮,而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奋起抵抗的却只有几十年手握冷兵器的太监,那么大清八十万军队哪里去了呢?几乎全部用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内乱上去了! 再说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840年以来一甲子中国人民遭受的民族压迫所积累的反帝国主义怒火的爆发,但义和团同太平天国一样,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又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他们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把抵御外侮的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上,希望通过迷信仪式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所以从义和团神秘的宗教活动中看,义和团与其说是一种颇具神术的反帝组织还不如说是一种以仇洋教为目标的邪教组织。 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无法取得人民革命的胜利。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这种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正如我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为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与我国奉行的宗教所背离的就是邪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宗教与邪

第11课 反对邪教与迷信

第11课反对邪教与迷信 教学目标: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判断和分析事物,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 教学重点: 认识迷信和邪教对生命、对社会的危害。 教学难点: 认识邪教的危害。 教学准备: 有关迷信、邪教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的河伯娶亲的故事。 3、师: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 (板书:迷信) 师:迷信就是盲目的信仰和崇拜,特制信仰神仙鬼怪。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板书:不) 6、在古代,西门豹以其独特的智慧帮助当时知识贫乏的人们懂得了不应该迷信的道理。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本来不应该在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但是,现实生活并非如此,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时,医学专家们在研究和探索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大众也在尽可能的采取科学健康的方式保护自己,但还有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二、读事例,谈感受 1、请同学们阅读第六页的事例,想想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说说事例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讨论: (1)、你认为他们这样做能战胜病魔吗? (2)、为什么有人会谣言惑众,而一些人会相信? (3)、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4、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迷信了吗?迷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5、小结: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适的解释,以为这是上天的主宰,命运注定的。人们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才会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读科学战胜迷信的事例,明白科学是战胜迷信、邪教的有力武器。 1、师:在中国,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邪教组织“法轮功”,它利用人们渴求健康的心理,引诱人们练习“法轮功”。“法轮功”犯下了一件件触目惊心、残害生命的滔天罪行,对人类欠下了一笔笔血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事例。

迷信一词的起源

“迷信”一词的起源 “迷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新柏拉图主义者提出并用以指称不正确的信仰,随着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异族的接触,“迷信”专门用以称呼非基督教信仰,言外之意惟有基督教才是世界上“最正宗”的宗教,异族的信仰皆是一种神灵崇拜、巫术、“迷信”。宗教改革之后,新教继承了天主教对正统信仰与迷信的划分。而此时也正是科学传播的早期阶段,对理性的追求将宗教与科学对立了起来。由培根开启的近代科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怀疑权威的传统,不仅审视迷信,还质疑经院哲学和宗教,20世纪20年代,科学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它让人相信自然法则是支配宇宙的惟一力量,宗教也被归入“迷信”之列。总之,“迷信”(superstition)一开始是指与基督教相异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它也指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信仰。 近代中国“迷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唐代至19世纪末出现的“迷信”一词无批判意义,不指向民间信仰,“迷信”一词使用的频率很低。 最早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一篇唐代墓志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1沈洁认为此处“迷信”的意思泛指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并非专门指向民间的信仰形态。2 19世纪末以前在对民间信仰的论述中常用的词汇主要有:淫祀、愚迷、愚昧、迷惑、迷妄等。较早出现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麦仲华主编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和陈忠倚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这两本经世文编都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类中,收入了日本佚名作者的文章《论欧洲现情》,其中使用了“迷信”一词:“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3沈洁认为这应当是“日本人用中文写作的时政文章,在戊戌维新思潮中传入中国。”4 《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中“外洋商务”类有《外洋商务巵言》一文,此文从内容到词句与上文所引《论欧洲现情》几乎完全一样,沈洁认为两部书中把“迷信”与“宗教”连用,是指同理性主义相对应的信仰世界或者更泛义地指向一种非常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用来指代一种世界观,并不是直接指向对大众信仰形式的批判。她认为这是近代以来较早出现在中文中的对“迷信”表达。 “迷信”一词在使用于汉语本土语汇之初,常与“宗教”连用,泛指与理性主义相悖的信仰世界及心理状态,并不是后来成为的对大众宗教信仰及其仪式实践的专指,它所指向的意义同日后“迷信”一词成为精英主义专门针对民众精神世界的批判并不相同。 二、二十世纪初“迷信”有了明确的定义,“迷信”一词在国内开始被大量使用。 1902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署名,在东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等数篇论说中多次使用到“迷信”一词,并且第一次对“迷信”之所指作了明确的定义。当时梁启超正游历日本,他的所思所想极大程度地受到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其著述所使用的词汇直接来源于日文也存在很大可能。 1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09-911 2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3[日]阙名:《论欧洲现情》,《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6辑,第751册,第1287页。 4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浅谈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

浅谈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 实验1101 2011111709 慕经民宗教信仰又叫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以上是对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准确的定义,身为一个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行为,但是我希望能够以旁观者清的立场和理性的态度审视它们。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完善尤其是电视的几乎百分百覆盖率,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意识和理性观念,传统的民间习俗随之淡化,民间信仰也减弱了尤其是一些封建迷信信仰更是遭到人们的摒弃。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完全消失了,当今社会仍然有它们存在的社会土壤,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因为农村信息闭塞,人们受教育水平低,加上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人们遇到灾祸、生病,还是会求助于神灵。这种情况通常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我外婆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现在以我外婆为例来谈谈农

村民俗信仰。我外婆家在山西省永济市城北街道东伍姓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 吃蛇的例子:近几年我外婆家发生了不少不好的事情,首先是我大舅妈肝出了问题,至今一直吃药抑制。然后我二舅妈被发现脑子里有瘤子,现在也采取保守的药物控制方法。最后我外婆去年发现得了糖尿病,已到了中晚期。我外婆认为这是因为我外公当年吃了一条大蛇的缘故,现在人家大蛇回来找我外公报仇来了。在这个例子中,我外婆认为蛇是有灵性的,具有神的性质。 去找类似女巫的人祭拜:鉴于家里诸事不顺,外婆便在村里其他人的介绍下去某个较远的村子找“女巫”驱邪。据外婆说,“女巫”那里有几间房,尊奉着几个神仙。通常“女巫”会握住前来祭拜者的手,然后就能说出对方家里的不顺之事,令对方对其产生信服感。然后会给出解决办法。最后祭拜者可以祭拜这几尊菩萨以保佑家里一切平平安安。过后如果家里不顺之事消除或者有所缓解,还应该去菩萨那里祭拜以感谢菩萨的佑护。否则会被菩萨认为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下次菩萨就不会保佑这一家了。当然如果有心还可以给菩萨香火钱(据说“女巫”的家也就是放置菩萨的几间庙装饰的很好,都是用人们捐的香火钱建的,可见前来祭拜的人是很多的) 相信死人的灵魂会返回人间: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现代迷信和封建迷信

现代迷信和封建迷信 现代迷信和封建迷信 迷信是对科学的反动。不管现代迷信还是封建迷信,都是一种精神枷锁,是当前我们端正思想路线的巨大障碍。在林彪、四人帮猖獗的年代里,现代迷信盛行,影响所及,灾难丛生,危害极大。它的流毒至今仍然是我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严重祸害。 现代迷信是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而制造的一大骗局。他们利用毛泽东同志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用极端夸张的方式神化领袖,摘取片言只语当教义,制造了一套穿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服装的新式宗教,并且用法西斯手段强制推行。他们公然背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扬“顶峰”论,“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却美其名曰“高举”、“紧跟”。他们还搞一套“教规”,什么“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语录操”,每会必喊“万寿无疆”、“永远健康”,挨整的老干部,每饭必须低头“请罪”。他们自定法律,私设公堂,非刑拷打,栽脏陷害。谁若触犯“教规”,就扣你个“怀疑无产阶级司令部”、“恶毒攻击中央首长”、“罪该万死的现行反革命”等等吓人的大帽子,不但本人遭殃,而且

祸及全家,株连亲朋。野蛮专横,超过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十年浩劫,造成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的精神状态。这一切,象一场噩梦难于理解,至今仍留在人们痛苦的记忆里。要不是亲历其境,人们很难相信这类丑剧竟然会发生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了不让这类丑剧在我们土地上重演。每个真正的革命者,都应该有勇气正视这一严酷的历史事实,解剖它,分析它,从中汲取必要的教训。 列宁说过:“任何宗教观念,任何神的观念,甚至任何对神的谄媚,都是无法形容的卑鄙龌龊的东西,……是最危险的东西,是最可恶的‘传染病’。”(《列宁全集》第35卷第106页)这种最可恶的“传染病”,在经历过长期封建统治和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落后的社会里,甚至在革命阶级和革命政党内部,也往往最容易蔓延,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列宁上面的那段话,就是针对七十年前俄国出现的“造神”派说的。一九○五年到一九○七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俄国共产党内出现对革命失去信心的消极悲观的思潮,主张在革命队伍里用“造神说”宣传“新宗教”,当即遭到列宁的坚决反对和深刻批判。列宁说:“造神说难道不是最坏的一种自我侮辱吗??一切从事造神的人,甚至只是容许这种做法的人,都是以最坏的方式侮辱自己,他们所从事的不是‘实际活动’,而恰巧是自我直观, 自我欣赏,这种人只‘直观’自‘我’身上

信仰与现实

信仰与现实 一、怎样理解“信仰” 信仰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追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罗婷》中描写过一个人,说自己“什么都不信”。其实,这也是一种信仰。一个人把“什么都不信”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就是把“不信”当成了信仰。 穆斯林信仰伊斯兰,这是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可有些人不了解这些,以为只要念过清真言:“除安拉以外,再没有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就是有信仰的人。这种想法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时代不同,环境各异。特别是今天的社会,人的处境各种各样,价值取向驳杂纷呈。即使当众宣誓如何如何,也不能就凭一句话而定乾坤。 伊斯兰社会初期,公众生活的大环境是以人的语言表达来划线的,那时的人淳朴单纯,说了就算数,所以念清真言成了一种信仰的标志,即使受到迫害也不改初衷。 伊斯兰信仰是实践者的信仰。《古兰》里但凡提到信仰,都要跟人的现实行动挂上钩。“信仰并立行公益”这句话在启示中先后出现62处之多,说明思想和行动结合的重要性。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国的地下革命组织中如有一个人被捕,那么,凡与之有联系的人立刻都要撤退转移,决不能相信被捕者因为是资深革命者,曾经庄严地宣过誓,就以为他不会出卖自己的同事。因为面对物质引诱、生死抉择、儿女情长等等考验,人变节背叛的可能性随时都可能发生。考验的严峻性是局外人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些信仰伊斯兰的人,以为只要念了清真言,就是穆斯林,好像无论再干什么都不在话下,这是很幼稚的想法。历史上,穆尔台其赖(理智派)还为此争论不休,认为信仰的人即使犯了大罪,也仍然介于信仰与叛教之间。这只能说明,那时的人思想非常单纯。 犯罪是刑事问题,信仰是思想问题。人犯了罪必然要受到惩罚,而且在今生和后世都跑不掉,除非悔过自新,求得真主的宽恕。信仰虽然是思想问题,但也不能依仗自己念了“清真言”就能获得赦免,信仰者应更注重言行的一致性。 如果从意识形态角度谈信仰。首先,信仰不允许强迫。其次,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宣传信仰的人必须借助机缘,循循善诱。很多情况下,不是别人不信,而是信仰的人做得太差,或误导别人,或方法不对头,给人逆反。如果是这样,那么责任就不在他人而在自己。今天的人们很清楚,不论信仰什么,都要看他的实际行动,这是检验信仰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伊斯兰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教道。信仰的人必须是优秀的,同时是能力行公益的。成天写书,却连起码的信仰都不具备,那写出来的书还能劝戒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我确已降示你们许多明白的信息和在你们以前已经逝去者的先例,以及对那些敬慎者的告诫。”(《古兰》24:34)启示非常清楚地表明,《古兰》中不仅有明白的信息、逝去者的先例,还有对敬慎者的告诫。“敬慎者”在阿语里就是“太格瓦”。这个词经堂语里译为“行计较的”,就是比较认真和讲究的人。我们许多读经的人,总以为《古兰》批评的是不信仰的人,是犹太人和基督徒,与穆斯林自己无关。可是,从这节启示里我们可以看到:“以及对那些敬慎者的告诫。”这里所谓的敬慎者,当然是包含了所有信徒的,而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信徒,那就当然更不在话下了。如果认为念了“清真言”就完事大吉,那么,派遣使者启示教导还有意义吗?况且,即使是敬慎的人,在考验面前也随时都有走入歧途的可能,就像掌权的人很容易被权力腐蚀一样。有信仰的人容易犯的通病是:总想人人都向他看齐,好象他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信仰者。其实在信仰者的群体里情况非常复杂。有些人自恃学习了一些有关信仰的知识,就幻想掌权,支配别人。塔利班就是一篇活教材。他们本来是清真寺的学员,根本不懂政治这门艺术是需要高度责任心和牺牲精神的社会性工作,他们一心想的是如何宰割,然后强迫推行信仰,禁锢妇女、剥夺妇女学习与工作的权利,他们的种种倒行

谈谈我对宗教和迷信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

广东XX大学 xx学院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2018级《形势与政策》课期末考查 谈谈我对宗教和迷信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 授课教师:XXX 所在学部:外语外贸 专业班级:17英语6班 学号:521726089896 序号: 05 姓名:XXX 2019年5月

谈谈我对宗教和迷信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 宗教与迷信的联系和区别 宗教与迷信都是以有神论观念作为它们的思想基础,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宗教与迷信的产生具有心理上的同根性,都是人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恐惧与敬畏心理,由此,产生了迷信与宗教:宗教和迷信的产生具有社会根源上的同源性。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最初的宗教与迷信都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受自然承重的压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是当时经济基础狭隘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 在构成要素上,宗教是具有内外要素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迷信则是一种粗俗和零散的思想意识;在内在属性上,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它对世界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作出回答,属于形而上思想领域,而迷信是一种意识活动,力图解决个人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属于形而下的工具范畴。 我的家人的宗教行为 奶奶信佛教,她认为佛可以保佑自己和子子孙孙平平安安。 一、宗教和迷信是什么 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从宗教产生的根源来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广义上说,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迷信是非理性的、没有科学基础的信仰。这是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程度不够。 二、宗教存在的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宗教可以在思想上把具有相同利益的人统一起来。最明显的例子当然还是伊斯兰世界。共同的信仰,对阿拉伯国家聪明的巩固作用是举世公认的。它时刻提醒着阿拉伯国家,我们有着相同的历史,相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需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多人都倍感孤独无助。宗教再次起到了安慰个体人类心灵的作用。宗教是经历千百年来人类文化不断进化完善的思想。是人类的社会生存经验的不断总结。有其善良,中肯一面,能对人类行为的劝戒。宗教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的永恒前提。在这方面,宗教这支社会力量可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宗教能在信仰者群体中通过宣传教义、举行仪式等活动,加强信众对现行秩序的认同,舒缓人的精神危机,减少社会震动。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为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持。宗教具有维护和平促进祖国统一的明显作用。我国各宗教历来就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具有宗教信仰的爱国主义者层出不穷。宗教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宗教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且宗教教义和宗教历史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长期以来已成为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组成部分,而各宗教场所负责人一般都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信徒中有较高的道德威望,他们的榜样作用对信徒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动因探析

东南传播 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 62 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动因探析 马?睿 (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 摘 要: “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 “网络迷信”文化 “网络锦鲤” 青年 动因 高风险社会背景下,青年的焦虑日益增加,无处抒发,信星座、信锦鲤图、信好运极佳的网红——“网络锦鲤”,并以此来渴望获得好运,寄托感情,一种于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网络迷信”文化由此产生。对“网络迷信”文化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多为以其中一种于2018 年流行的特定俗信符号——“网络锦鲤”[1] 为切入点进行原因讨论,而更多研究则针对“迷信文化”所包含的青年网络 迷信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引导[2] 及社会学层面的批判[3],缺少对此类网络文化进行辩证视角的讨论。本文将从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层次、原因及产物出发,对青年“网络迷信”文化进行定义,多角度深描此类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并从社会总体层面与青年心理诉求层面针对青年产生“网络迷信”信奉现象的动因进行研究。 一、“网络迷信”文化:亚文化的网络副产品“网络迷信”文化发展至今,包含来源于现实、具备依赖性质的迷信文化,亦包含充满调侃意味的“网络锦鲤”现象,从而被赋予了娱乐性质与积极意味,逐渐转变为俗信文化,带给青年更多的是愉悦感与情感寄托。追溯与之相关联的最早网络用语,如“信春哥,得永生”等调侃用语,通过制作明星的宗教色彩表情包进行传播与祈愿,已经具备了现今“网络迷信”文化的雏形。综合现有网络现象与已有研究,某种程度上可将“网络迷信”文化概括为: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而与之相应的信奉行为和文化产品,更具有了较为显著的商业化特征。 (一)传统迷信的网络化 在青年热衷的传统迷信亚文化中,本命年、星座之说、转发锦鲤图求好运等言论在网络上最为流行,使这类迷信文化的传播阵地从现实逐渐发展到了网络。其与具备一定历史渊源和实体依赖对象的宗教信仰、个人崇拜等相比,具备低门槛、随意性和商业性的特点,成为“网络迷信”文化中相对传统与初级的部分。 此类偏传统的迷信文化门槛较低之处体现在被信与信两个方面:被信方面,在网络上进行此类迷信文化内容经营的个体多为自媒体,以制造和传播浅显易懂的俗信内容诱导青年网民关注转发。同时信的门槛低则体现在其号称转发即可趋利避害的低成本追随要求上。其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祈愿介质的随意选择,来自外网的一张看似与迷信毫无关联的图片只需加上与转运相关的只言片语便能引发转发热潮。其商业性则体现在其运营自媒体的商业行为上,“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被市场收编利用,逐渐成为相应的亚文化商品链中的一环,此类自媒体生产的内容经网民大量转发后获取了巨大的流量,为其在网络广告营销上提供了便利。青年网民将该类自媒体视为义务传播与激励网民的意见领袖,然其实际为利用网民流量赚取收益的营销号。 (二)崇拜符号的娱乐化 由各类流行文化和社会现象派生出的新生事物,例如“网络锦鲤”等,逐渐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迷信”文化的特有景观,使“网络迷信”文化的崇拜符号种类相比传统的迷信文化更显多元化,并由此产生了娱乐倾向的转变。“网络锦鲤”,又称“人形锦鲤”,即可解释为极佳运气的人形化符号象征,是网络营销与流行娱乐节目附带的网红产品。2018年,作为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网络锦鲤”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代表便是支付宝全球免单奖的获得者——“中国锦鲤”信小呆,以及从大热综艺《创造101》中出道的争议女星杨超越,其共同特点便在于因拥有绝佳的运气而被众人艳羡。青年网民的热议推动使“网络锦鲤”符号拥有了“网络迷信”文化的意味,让此类“网络锦鲤”经由网红化的过程一跃成为了“网络迷信”文化实体代言人。网民以“网络锦鲤”的微博发言和恶搞表情包为介质进行新型在线祈愿,使此类迷信文化符号与传统迷信文化相比更具有了一种戏谑调侃色彩。此类“网络锦鲤”具备稍纵即逝、可被随时替代的网红特质,在网络信息爆炸式流行的大前提下,经一段时间疯狂流行后便会被新的热点人物所替代。与此同时,因其来自于网络营销与娱乐节目的起源使其天然地具备了更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中国锦鲤”信小呆的大热带动了一系列以零食奖、美妆奖品等的转发抽奖为效仿形式的网络锦鲤营销;杨超越的爆红为其所在女团的歌曲与表演带去了热度;“网络锦鲤”现象更带动了一批公众号和自媒体鼓吹自身的“锦鲤体质”,试图将自己打造为网红,带动其网络事业的发展。 二、软性战争:高风险社会下的焦虑抵抗(一)土壤:社会焦虑 现今社会在带来巨大物质繁荣的同时,也给尚未站稳脚 本文微信网页版 特别推荐——文化传播 DOI:10.13556/https://www.doczj.com/doc/856094610.html,35-1274/j.2019.02.020

宗教与迷信的异同

一、宗教与迷信的定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 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也是迷 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 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 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 观察的准确性。 二、宗教与迷信的相同点 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论,都是相信有超自然的神灵的存在,都是唯心主 义世界观,追根究底,寻本溯源,将历史倒推回千年之前,我们就能够看到它们是如 何相伴而生,日趋差异的。 一。、宗教与迷信的产生具有认识论上的同质性。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水平极其有限,人们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后来,人们把这种观念扩大到他们所面对的复杂纷繁的自然界,而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在此情形下,人们全然无法理解自然界的诸多现象,觉得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支配着人的一切,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就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 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二、宗教与迷信的产生具有心理上的同根性。 作为宗教和迷信产生基础的“灵魂不死”观念,对于当时那个发展阶段来说决不是 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这种不幸对远古时代 的原始人来说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这种困境导引人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恐惧与敬畏心理,由此,产生了迷信与宗教这臆造的、不属于任何人的感觉,一般感觉,神的感觉。 三、宗教和迷信的产生具有社会根源上的同源性。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内容摘要:本文从宗教与迷信的本质、信仰对象、对社会的影响、与科学的关系等七个方面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谈论了宗教与迷信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宗教迷信鬼神区别不同 一、宗教与迷信的相同点 宗教信仰与迷信从人们对他们的认识上的确有共同之处,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宗教与迷信都是以有神论观念作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十年文革以后,不信宗教的人由于对宗教的不了解,所以说起来宗教就觉得是迷信,而说起来迷信也就不免的想起了宗教,常把宗教信仰和鬼神迷信混为一谈。但两者实际却截然不同,而且迷信不属于宗教的范畴。 二、宗教与迷信的不同点 ⒈信仰本质和实际内容的不同 宗教的本质是劝人向善的,它主要是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净化人们的灵魂。并且为人类灵魂的净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因此宗教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国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宗教信徒合法的宗教活动给与保护。 而迷信活动的本质是愚弄人的,它主要是骗取盲目相信它的人们的钱财为目的,同时引导大家去祈求眼前的利益,并且在追逐个人名利的过程中不惜损害大家的利益。宗教很少有在利益上的追求和承诺,只有人死后灵魂升入极乐世界和对未来的期盼。迷信有很多利益上的虚假许诺。神汉、神婆为了骗取人们的钱财,用升官、发财、考大学、生儿子、好姻缘……等等能使人们快乐的利益做诱饵。宗教的核心是自省和忏悔,引导人们去发掘并洗涤灵魂深处不好的想法,同时鼓励人们去宽恕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现世的敌人和仇人。

论科学与迷信

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 论科学与迷信 1213012231 刘雪梅 学号 姓名

论科学与迷信 摘要 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的"科学迷信"现象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神舟飞船升天到蛟龙号下水,人们相信科学的力量。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很迷信的东西,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本文主要从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出发,阐述他们之间的对立。 关键字:科学迷信对立文化媒体辩证

科学和迷信,一个自古以来似乎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科学代表着毫无争议,正确无误的事物,而迷信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理应质疑,错误的事物。科学昌盛了,迷信就会不攻自破。一说到“迷信”二字,一般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就是“鬼、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而一说到“科学”让人想到的就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那何为科学,何为迷信?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空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爱恩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绝对真理。如果不是粒子、分子的微观世界理论的出现,相对于宏观世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的确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然而目前,其已从科学走向迷信的边缘了,但我们不能否定其的价值作用和贡献。同样,相对论也将面临着这一天。“电脑”在今天看来是一个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东西,我们都称其为高科技,但若干年之后呢?我预言它将成为一件装饰摆设品,将不再是科学,而是迷信。我推测若干年前“八卦”也必被时人称之为科技,只不过后来其被一些人所利用,所鼓吹而成为一个能驱邪僻凶的圣物罢了。它本身就是一件工具。一件如算盘一样的工具而已,但后人却曲解了它的价值作用。正如我们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曲解气功一样,现在已有些人开始曲解中医了。如果商人需要算盘,裁缝需要尺量,那么航海家、军事家、风水先生等等更上层人物就需要“八卦”,要注意“八卦”的别称是“罗盘”。在古代航海和行军没有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东西标示着时间和空间,能够确定方向和日期。中心阴阳两仪的指针能指南北,周边卦像能定节气确定时间,定天文中的星宿位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万年历,二十八星宿在上面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其还包括《易经》中事物兴衰更迭变化过程。因为《易经》本就是“仰观象测天,俯观法可测地,中观物可测人。”而成书。所以我大胆地推测“八卦”就是古代的科技,古代的“电脑”,而非迷信者所认为能驱邪僻凶的圣物。 迷信,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举个例子:如果人有蝙蝠的耳朵,那么人就不会再用电磁波测定仪来测定电磁波了,人们就可以用这个器官来有效发射功遥感许多事物,从而形成新的认识,人也会具有神仙所具有的遥知遥觉,如果有人红外眼,那么这个人则可以看到万里之物,那他也具有“千里眼”与“火眼金睛”了;如果人有一双超光速的腿,那么他向时间的负坐标飞越就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古代的秦王朝去见孟毅大将军,他也可以向时间的正坐标飞越达到未来自己死后将要到达的天堂。可惜,人没有这些器官功能,但根据我们人类现在的认识,这些假设的事实结论是正确的。但在科学的还没发展,在这些电磁波、红外线、超光速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有人说他可以听到万里音,你肯定说他是疯子;如果一千年前有人说他可以看到万里之蝇,你也会不相信,说他胡说八道,几百年前如果有说他可以返老还童,大家可能说他是胡扯。古人看到现代人拿着一个铁砖头同人说话(其实是现代人们用的大哥大),那时的人们一定认为现代人是不可思议,现代人把手机比喻作顺风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古代人说,有人有顺风耳真是无稽之谈,当时的人们如果说他能听到万里之音,人们会认为他是胡扯,当时人们如果说有能神能感知万里之遥,人们可以说他是迷信,但现代人们已清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可能,只是当时人们认识有限制,才把这种思想当作迷信。在哥白尼创建日心说时,罗马教皇说他蛊惑人心,搞迷信宣传。当时相信地心说的人们也会认为他确实是迷信,我们不能嘲笑当时那些人们的无知,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意识永远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我们是无法完全认识的,所以人们才犯下现代人看来是多么幼稚的错误。所以在科学没有被人们认知之前,它就是迷信。

中国民俗信仰

中国民俗信仰 我的家乡桃江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因境内桃花江得名。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1952年从益阳析出置县。2015年,桃江县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88.91万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乡情难忘,故土是根,88万桃江人民在桃花江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播种文明。在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风土人情也令人沉醉。那么,那些民俗,你可曾记得?你又可曾见过? 一、民间艺术 桃花江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有舞龙、舞狮、地花鼓、山歌、三棒鼓、渔鼓、月琴、腰鼓、秧歌、龙舟赛和马迹塘“故事”等。 舞龙舞狮:桃花江人爱舞龙,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或重大喜庆节日均要舞。舞龙时以锣鼓助兴伴奏,观者燃放鞭炮助威。龙的制作十分讲究,一般用竹篾做成龙骨架,以黄布依就龙身,并缀以金角银须,满身鳞片。舞狮一般与舞龙同时进行,亦有单独舞的场合,舞狮又分文狮与武狮,文狮适合于舞台上表演,注重表现狮的形态,如曲颈、伸腰、舔足、摇尾等,武狮则结合文狮的动作加入了一些高难度动作,如高台表演、双狮比武、梅花桩斗法等,十分惊险。 地花鼓:地花鼓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表演形式,桃花江民间称之为打花鼓。全县流行,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皆要进行。大多数情况下地花鼓是在人围平地中表演,形式简单,但曲调多样,内容多为表现劳动和爱情题材。演员分旦角和丑角,旦角浓汝艳抹,花枝招展,妩媚动人。丑角抹白鼻梁,皂衣短裙,一旦一丑为单花鼓,二旦一丑为双花鼓,多旦多丑为群花鼓,说唱幽默,动作滑稽。 胡呐喊:胡呐喊是一种高腔山歌的民歌形式。没有严格的曲词,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其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因而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胡呐喊能飞过山,飘过垅,故又叫过山仑。 胡呐喊在桃花江普遍流行,尤以大栗港、栗山河为盛,号称“山歌之乡”。 三棒鼓:三棒鼓实为一民间杂耍艺术,流行于马迹塘、三堂街、大栗港一带,由两人表演,道具为一架小鼓一面锣外加三根彩棒。表演时一人击锣,一人舞棒击鼓。歌词以恭维祝福为多,并夹杂些风趣俏皮对白,逗人发笑。 马迹塘“故事”:马迹塘“故事”为一种民间彩扎造型艺术,马迹塘独有,源不可考,据《桃江县志》记载:“传说初为一台古典人物形象,立于方桌上,由人抬着游行,属纯彩扎艺术,不表现什么主题,后有一个姓蔡的木匠,联合一些同行和制伞工匠,共同研究设计,施展行业技艺,扎出一台台具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组画。故事前进了一步,如民国初年就扎出有《许仙游湖》的故事,白娘子和小青竟站在许仙张开的雨伞边缘上,令观众惊奇。”马迹塘的“故事”是湖南独有、湘中一绝。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总要扎故事游行庆祝,是时,张灯结彩,花鼓、龙灯、舞龙、舞狮、舞蚌、高跷,与“故事”一齐出动,一时间,人山人海,街道为之堵塞。 赛龙舟:传说2000多年前,屈原来到桃江县城,在凤凰山上创作《天问》,从此以后,桃江凤凰山下的龙舟竞渡,便有了更真切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端午,当地农民自觉踊跃组织龙舟队竞赛,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饮食 据《桃江县志》载:“(桃花江)正月甜酒、元宵、立夏米团,三月三地菜

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目录 1宗教信仰意识形态 (1) 2封建迷信的危害 (2) 3封建迷信的出现和快速传播的情况是有哪些原因 (3) 4关于封建迷信活动的对策建议 (3) 参考文献 (4)

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摘要:封建迷信的危害性不断的扩大,我们自然要学会抵制,可是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之间的区别一直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就会使我们无法划清封建迷信与宗教风俗的的界限,从而影响到有效的抵制封建迷信思想。 关键词:危害宗教信仰封建迷信 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从认识论上来说,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力量.但是封建迷信并不属于宗教范畴。 首先,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信仰相对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着严格的宗教仪式并且有着相对固定获得国家法律认可的宗教活动场所.而封建迷信缺乏以上的所有特征,封建迷信一般只是一种利用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匮乏而进行的骗人钱财的谋生手段。其次,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进步的思想文化并且相互融合.而封建迷信作为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并不具备这种特点。最后,宗教是一种合法的社会组织,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范围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封建迷信只是无组织,无制度,并且没有被法律认可保护的骗术活动,甚至会出现残害群众的违法犯罪活动。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在党和政府提出依法治国和各民族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从理论上反思、总结并将理论结论和实践经验法制化,对处理新时期民族宗教问题,对于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封建迷信的危害性不断的扩大,我们自然要学会抵制,可是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之间的区别一直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就会使我们无法划清封建迷信与宗教风俗的的界限,从而影响到有效的抵制封建迷信思想。 1宗教信仰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作用看有欺骗性和危害性,但有存在的理由,有它产生、发展、消亡的条件和过程。首先,消除宗教偏见必须消除它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必须消除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才有可能。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黄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月26日第3版 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嬗变和演进。21世纪的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现象。 一方面,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益无害或无伤大雅者不妨随顺之,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能是较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间对于福禄寿喜财等神祇由来已久的崇拜,对福星高照、天官赐福、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图形贴于门上,最新的象征事象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及吉庆有余(鱼)、岁岁(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等)等的祈求,充分表达了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似亦无可厚非。宽容视之,凡此种种美好的联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底层民众调适苦乐无常的世俗生活,或许不无积极意义。围绕十二生肖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如以屈原崇拜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节,以月圆人圆、万家团圆为追求的中秋节)等民间信仰衍生物而出现的文化消费现象(如赛龙舟、吃粽子、月饼)及其不容小觑的巨大商机,尤其是以驱邪禳灾为终极心理诉求的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习俗在当代的屡禁不绝、甚至不得不驰禁,都昭示着古老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以关羽崇拜中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传说为基础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等的经久不衰,更提示我们不应忽视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的科学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历经岁月沧桑、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节、关羽崇拜、妈祖崇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培育和强化海内外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港澳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兄弟一家亲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觉,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发扬光大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抛开众所周知的城乡民众婚丧嫁娶过程中“冥婚”、看风水之类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及电脑算命、寺院除夕夜有偿撞钟之类利益驱动现象甚嚣尘上不谈,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事象中荒诞无稽、谬种流传甚或有害无益者理应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古人因“拾遗”与“十姨”谐音而以讹传讹,将唐代杜甫(杜拾遗)、陈子昂(陈拾遗)分别穿凿附会为女性神祇“杜十姨”、“陈十姨”,塑像立祠,顶礼膜拜,“杜十姨”庙、“陈十姨”庙一度盛行民间,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历史现象与汉语谐音联想有关。至于汉语谐音联想的当代表现,则要首推近年来日甚一日的对于数字8的崇拜和对于数字4的禁忌。由于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同音,广东、香港地区的经济强势使得民间对于数字8的崇拜风行至今,人们对于含有数字8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趋之若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定为2008年8月8日晚8时,似乎也是顺从民俗的产物。粤港地区对于发菜的畸形消费引发西北地区对于发菜的狂挖滥掘,已严重破坏西北相关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由于数字4与“死”谐音,4的命运与8截然相反,人们对4避之唯恐不及,某地甚至宣布将数字4从机动车牌号码中彻底清除,并称此举旨在“以人为本”!人的姓氏与求职结果本来无关,但裴姓、梅姓求职者却屡屡碰壁,个中原因竟是由于“裴”与“赔”、“梅”与“霉”谐音!近来来还兴起若干不伦不类的中西合璧式的奇特时尚,如大学毕业生求职不顺利,大学校园里便开始流行选择不同职业要烧不同的香的说法和做法,如想进国家机关(Office),须去卧佛寺烧香;想经商(Business),须去碧云寺烧香;想当老板(Boss),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