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2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说课稿.

2.2.2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说课稿.

2.2.2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说课稿.
2.2.2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说课稿.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几何意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几何意义》是高中必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一种。在学完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几何意义后, 本节课是对上节课内容的一个转换。通过类比数的减法, 得到向量的减法及几何意义, 培养了学生的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这样, 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向量加法运算及几何意义的理解, 也为后面学习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几何意义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几何意义, 会运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这为学习向量的减法运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类比数的减法运算时,应让学生注意对“被减数”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相反向量的概念及其在向量减法中的作用

2. 掌握向量的减法,会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 会求两个向量的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向量减法的运算和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减法运算时差向量方向的确定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类比法、探究法、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学案相结合,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连端点。四边形法则:起点相同连对角及向量加法法则

1.已知 a , b 。求作 a +b

(用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分别如何操作?

引出疑问——加与减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既然向量可以相加, 那么, 两个向量可以相减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自然引出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二引入新课

问题 : 一架飞机由北京飞往香港 , 然后再由香港返回北京 , 我们把北京记作 A 点 , 香港记作 B 点 , 那么这辆飞机的位移是多少 ? 怎样用向量来表示呢

?

引出相反向量的定义:与 a 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向量 . 记作 -a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

1、若向量 a , b 是互为相反向量 , 那么 ,a 与 b 满足什么关系

2、– ( – a =

________

设计意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反向量的定义及相关性质

(1 引入利用相反向量,通过向量加法定义向量减法。通过数的减法运算的定义类比得

到向量的减法运算的定义:向量 a-b=a+(-b.文字语言:

如图:已知 a 和 b 求作 a -b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 O ,

作 = a , = b 则 BA = a - b

即 a -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 b 的终点指向向量 a 的终点的向量注意:1? BA 表示 a - b . 强调:差向量“箭头”指向被减数

2?用“相反向量”定义法作差向量, a - b = a + (-b 显然,此法作图较繁,但最后作图可统一 .

然后思考若果把向量 AE 平移会有什么发现。得出向量的减法运算的三角形法则:两个向量的起点相同,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等于减数的终点指向被减数的终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反向量的理解, 结合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数的运算法则, 通过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出用相反向量, 通过向量的加法运算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能

B B’

b

-b B a b

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和自信心。再通过向量的平移引出“用向量加法的逆运算来定义向量减法” 这一方式。过程自然, 便于让学生接受并理解。

探究:

1如果从向量 a 的终点指向向量 b 的终点作向量,那么所得向量是

2若 a ∥ b , 如何作出 a - b ?

例题:

例 1、已知向量 a 、 b 、 c 、 d ,求作向量 a -b 、 c -d . 解:在平面上取一点 O ,作 = a , = b , = c , = d , 作 , , 则 = a -b , = c -d

例 2、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AB a , =AD b , 用 a 、 b 表示向量 AC 、 . 解: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 a + b , = - = a -b

变式一:当 a , b 满足什么条件时, a +b 与 a -b 垂直?(|a | = |b | 变式二:当 a , b 满足什么条件时, |a +b | = |a -b |?(a , b 互相垂直

变式三:a +b 与 a -b 可能是相当向量吗?(不可能,∵对角线方向不同

(三课堂练习

A B

C

A

B

C

b

D

a -b

A B B B’ O

a O A O B a -

b -b B A O -b

1. 在△ ABC 中, =a , =b ,则 AB

等于

A. a +b

-a +(-b

a -b

b -

a

2.O 为平行四边形 ABCD 平面上的点,设 OA =a , OB =b , OC =c , OD =d ,则 A. a +b +c +d =0 B. a -b +c -d a +b -c -d =0 D. a -b -c +d =0

3.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根据图示填空:

a +

b , b +

c c -

d a +b +c -d

4、如图所示, O 是四边形 ABCD 内任一点,试根据图中给出的向量,确定 a 、

b 、

c 、

d 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使 a +b =, c -d =,并画出 b -c 和 a +d .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及习题的练习。便于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并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得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 相反向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向量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同起点、连终点、指向被减向量

4. 解决向量加法,减法问题,数形结合必不可少

5. 用多媒体列出向量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法则的比较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节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别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五作业设计:

(六知识迁移及提升:

在确保学生对上述知识点掌握后思考:

向量 a -b 与 b -a 是什么关系? |a -b |与 |a |+|b |、 |a |-|b |的大小关系如何?

1、互为相反向量

2、 |a -b |≤ |a |+|b |,当且仅当 a 与 b 反向时取等号;

3、 |a -b |≥ ||a |-|b ||,当且仅当 a 与 b 同向时取等号 .

不在同一直线时考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a -b |与 |a +b |有什么大小关系吗?为什么?

对于非零向量 a 与 b ,向量 a +b 与 a -b 可能相等吗? 七、板书设计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几何意义

1. 相反向量的定义: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2. 向量的减法运算定义:a-b=a+(-b

三角形法则

3. 小结例 1 例 2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 《导数的几何意义》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导数的几何意义》说课稿【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导数的几何意义》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课题: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材:北师大版选修2-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为研究函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在前面几节课里学生对导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本节课教材从形的角度即割线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了切线,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导数概念的本质内涵. 这节课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思维、运用形成完整概念.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导数是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变化快慢等性质最有效的工具,是本章的关键内容。 2、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方程的求法以及“数形结合,逼近”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本质内涵 1) 从割线到切线的过程中采用的逼近方法;

2) 理解导数的概念,将多方面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导数反映了函数f(x)在点x附近的变化快慢,导数是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 通过实验探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曲线在一点的切线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在某点的切线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切线定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完善对切线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逼近、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运用,使学生达到思维方式的迁移,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逼近、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悟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说教法与学法 对于直线来说它的导数就是它的斜率,学生会很自然的思考导数在函数图像上是不是有很特殊的几何意义。而且刚刚

人教版 高中数学 选修2-2《1.1.3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精品资料 §1.1.3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之间的关系; 2.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 3.通过函数的图像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并会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题; 教学重点:曲线的切线的概念、切线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一)平均变化率、割线的斜率 (二)瞬时速度、导数 我们知道,导数表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反映了函数y =f (x )在x =x 0附近的变化情况,导数0()f x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 二.新课讲授 (一)曲线的切线及切线的斜率:如图3.1-2,当(,() )(1,2,3,4)n n n P x f x n =沿着曲线() f x 趋近于点00(,())P x f x 时,割线n PP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图3.1-2

我们发现,当点n P 沿着曲线无限接近点P 即Δx →0时,割线n PP 趋近于确定的位置,这个确定位置的直线PT 称为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 问题:⑴割线n PP 的斜率n k 与切线PT 的斜率k 有什么关系? ⑵切线PT 的斜率k 为多少? 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 ()() n n n f x f x k x x -= -,当点n P 沿着曲线无限接近点P 时,n k 无 限趋近于切线PT 的斜率k ,即0000 ()() lim ()x f x x f x k f x x ?→+?-'==? 说明:(1)设切线的倾斜角为α,那么当Δx →0时,割线PQ 的斜率,称为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的斜率. 这个概念: ①提供了求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一种方法; ②切线斜率的本质—函数在0x x =处的导数. (2)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1)与该点的位置有关;2)要根据割线是否有极限位置来判断与求解.如有极限,则在此点有切线,且切线是唯一的;如不存在,则在此点处无切线;3)曲线的切线,并不一定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可以有多个,甚至可以无穷多个. (二)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等于在该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 0000 ()() ()lim x f x x f x f x k x ?→+?-'==? 说明: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求出P 点的坐标; ②求出函数在点0x 处的变化率0000 ()() ()lim x f x x f x f x k x ?→+?-'==? ,得到曲线在点 00(,())x f x 的切线的斜率; ③利用点斜式求切线方程. (二)导函数: 由函数f (x )在x =x 0处求导数的过程可以看到,当时,0()f x ' 是一个确定的数,那么,当x 变化时,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叫它为f (x )的导函数.记作:()f x '或y ', 即: 0 ()() ()lim x f x x f x f x y x ?→+?-''==? 注:在不致发生混淆时,导函数也简称导数. (三)函数()f x 在点0x 处的导数0()f x '、导函数()f x '、导数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0()f x ',就是在该点的函数的改变量与自变量的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它是一个常数,不是变数。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练习题

导数的概念、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黑龙江 依兰高中 刘 岩 A 组基础达标 选择题: 1.已知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方程为21(),2 s s t gt ==若t ?无限趋近于0时, (1)(1)s t s t +?-?无限趋近于9.8/m s ,那么正确的说法是( ) A .9.8/m s 是在0~1s 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B .9.8/m s 是在1~(1+t ?)s 这段时间内的速度 C .9.8/m s 是物体从1s 到(1+t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 .9.8/m s 是物体在1t s =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 已知函数f ’ (x)=3x 2 , 则f (x)的值一定是( ) A. 3x +x B. 3x C. 3x +c (c 为常数) D. 3x+c (c 为常数) 3. 若函数f(x)=x 2+b x +c 的图象的顶点在第四象限,则函数f / (x)的图象是( ) 4.下列求导数运算错误.. 的是( ) A. 20122013x 0132c x ='+)( (c 为常数) B. x xlnx 2lnx x 2+=')( C. 2x cosx xsinx x cosx +=')( D . 3ln 33x x =')( 5..已知曲线23ln 4x y x =-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12 ,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 A . 2 B . 3 C . 12 D .1 填空题: 1.若2012)1(/ =f ,则x f x f x ?-?+→?)1()1(lim 0= ,x f x f x ?--?+→?)1()1(lim 0= ,x x f f x ??+-→?4)1()1(lim 0= , x f x f x ?-?+→?)1()21(lim 0= 。 2.函数y=(2x -3)2 的导数为 函数y= x -e 的导数为 A x D C x B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 说课的基本形式是“四大模块”模式,一般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部分构成。xx为大家准备一篇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说课稿.2.5KB,希望给你说课写作带来参考。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xx一直陪伴您。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1.1.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理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背景下,以及前节课所学的平均变化率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的关系,从实例出发得到导数的概念,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奠定基础。 新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大变化,它与旧教材的区别是从平均变化率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导数。 问题1气球平均膨胀率-- 瞬时膨胀率 问题2高台跳水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导数概念的形成,导数内涵的理解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想(具体如下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思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幻灯片 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4.9t26.5t10.计算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首先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大家得到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0 ,但我们知道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静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引起学生的好奇,意识到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为了能更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我们有必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三数学说课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同类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反函数》 高三数学说课稿:《二项式定理》说课稿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周国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这节新知识是在教材选修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本节计划两个课时完成。在练习解二次不等式、含参数二次不等式的问题后,结合导数的几何意义回忆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关系。例题精讲强化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例题的选择有梯度,由无参数的一般问题转化为解关于导函数的不等式,再解关于含参数的问题,最后提出函数单调性与导数关系逆推成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在高考中常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并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以及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其中利用导数判断单调性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探索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求单调区间; 2、能解决含参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以及函数单调性与导数关系逆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教育。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发了学生的自我潜能。(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学难点:探求含参数函数的单调性的问题。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前期预备基础,应注重理解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引导学生明确求可导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无参数的一般问题转化为解关于导函数的不等式。解关于含参数的问题,注意分类讨论点的确认,灵活应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导数的计算及其几何意义

导数的计算及其几何意义 一、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定义:已知函数()y f x =,0x ,1x 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10x x x ?=- 10y y y ?=-10()()f x f x =-00()()f x x f x =+?-,则当0x ?≠时,商 00()()f x x f x y x x +?-?=??称 作函数()y f x =在区间00[,]x x x +?(或00[,]x x x +?)的平均变化率. 注意:这里x ?,y ?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但0x ?≠,y ?可以为0. 2.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函数的导数: 定义:设函数()y f x =在0x 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附近改变量为x ?时,函数值相应的改变00()()y f x x f x ?=+?-.如果当x ?趋近于0时,平均变化 00()()f x x f x y x x +?-?=??趋近于一个常数l (也就是说平均变化率与某个常数l 的差的绝对值越来越小,可以小于任意小的正数),那么常数l 称为函数()f x 在点0x 的瞬时变化率. “当x ?趋近于零时,00()() f x x f x x +?-?趋近于常数l ”可以用符号“→”记作:“当0 x ?→时, 00()()f x x f x l x +?-→?”,或记作“000()() lim x f x x f x l x ?→+?-=?”,符号“→”读作“趋近于”.函数在0x 的瞬时变化率,通常称为()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并记作0()f x '.这时又称()f x 在0x x =处是可导的.于是上述变化过程,可以记作“当0x ?→时, 000()() ()f x x f x f x x +?-'→?” 或 “0000 ()() lim ()x f x x f x f x x ? →+?-'=?”. 注:0'()f x 是个数. 3.可导与导函数: 定义:如果()f x 在开区间(,)a b 内每一点都是可导的,则称()f x 在区间(,)a b 可导.这样,对开区间(,)a b 内每个值x ,都对应一个确定的导数()f x '.于是,在区间(,)a b 内,()f x '构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平罗中学高三数学组高思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属于导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计算、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好它既可加深对导数的理解,又可为后面研究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高一已经掌握了单调性的定义,并能用定义判定在给定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体验到,用导数判断单调性要比用定义判断简捷得多(尤其对于三次和三次以上的多项式函数,或者图象难以画出的函数而言),充分展示了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探索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求单调区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增强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教学难点:求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函数单调性”“导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已经系统的研究了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前又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计算、几何意义等内容,所以,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认知基础。但要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以及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不够,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逐步得出函数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关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分析: 本节课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我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以加大课堂容量,通过数形结合,图表并用,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指导: 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数学活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导数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导数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1.x x f x x f x f x ?-?+=→?)()(lim )(0000/ 叫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x x y = 。 注:①函数应在点0x 的附近有定义,否则导数不存在。②在定义导数的极限式中,x ?趋近 于0可正、可负、但不为0,而y ?可能为0。③x y ??是函数)(x f y =对自变量x 在x ?范围内的平均变化率,它的几何意义是过曲线)(x f y =上点(0x ,)(0x f )及点(0x +x ?, )(00x x f ?+)的割线斜率。④导数x x f x x f x f x ?-?+=→?)()(lim )(0000/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0x 点处变化的快慢程度,它的几何意义是 曲线)(x f y =上点(0x ,)(0x f )处的切线的斜率。⑤若极限x x f x x f x ?-?+→?)()(lim 000不存在,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不可导。⑥如果函数)(x f y =在开区间),(b a 内每一点 都有导数,则称函数)(x f y =在开区间),(b a 内可导;此时对于每一个x ∈),(b a ,都对应 着一个确定的导数)(/x f ,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x f ,称这个函数)(/ x f 为函数)(x f y =在开区间),(b a 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导数与导函数都称为导数,这要加以区分: 求一个函数的导数,就是求导函数;求一个函数在给定点的导数,就是求导函数值。 [举例1]若2)(0/=x f ,则k x f k x f k 2)()(lim 000--→等于: (A) -1 (B) -2 (C) 1 (D) 1/2 解析:∵2)(0/=x f ,即k x f k x f k ---+→-)()]([lim 000=2?k x f k x f k 2)()(lim 000--→=-1。 [举例2] 已知0,a n >为正整数设()n y x a =-,证明1'() n y n x a -=- 解析:本题可以对()n y x a =-展开后“逐项”求导证明;这里用导数的定义证明: x a x a x x y n n x ?---?+=→?)()(lim 0/ =

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教学设计

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定义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学会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0000 () ()lim x f x x f x f x x ?→+?-'=?. (即0x ?→,平均变化率趋近..于的确定常数....就是该点导数.. ) (2) 类比平均变化率得出导数,同样我们可以利用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得出导数的几何意义,我们观察函数()y f x =的图象,平均变化 率()00() f x x f x y x x +?-?=??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n PP 的斜率 教师板书,便于学生 数形结合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 突破平均变化率的 几何意义,后面在表示割线斜率时能直接联系此知识。同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导数几何意义是什么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1.得到切线的新定义 要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结合导数的概念,即要探究0x ?→,割线的变化趋势....... , ◆多媒体显示: 曲线上点P 处的切线PT 和割线n PP ,演示点n P 从右边沿着曲线逼近点P ,即0x ?→,割线n PP 的变化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割线与切线是否有某种内在联系呢 生:先观察后发现,当0x ?→,随着点n P 沿着曲线逼近点P ,割 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为......... 依据.. ,从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入手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抓住0x ?→的联系,在图形上从割线入手来研究问题。 用逼近的方法体会割线逼近切线。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教案)-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函数)(x f 在0x x =处的导数()0/ x f 的几何意义就是函数)(x f 的 图像在 0x x =处的切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 ()()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切线的斜率 (2)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体会“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讨论、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数的几何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导数的定义,达到数与形的结合;同时又是知识在几何学,物理学方面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手段】采用幻灯片,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增大教学容量与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及“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类比探讨: 让学生回忆导数的概念及其本质。(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师:导数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它的表达式。(一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学案”中写: 导数)(0/x f 的本质是函数)(x f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即: ()()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 (注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经验、认识转换成数学符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发现”,感知导数的几何意 义奠定基础) 师:导数的本质仅是从代数(数)的角度来诠释导数,若从图形(形)的角

导数的概念、运算及几何意义

导数的概率、运算以及几何意义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一般地,已知函数()y f x =,0x ,1x 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10x x x ?=-, 10y y y ?=-10()()f x f x =-00()()f x x f x =+?-, 则当0x ?≠时,商00()()f x x f x y x x +?-?= ??称作函数()y f x =在区间[,]x x x +?(或00[,]x x x +?)上的平均变化率.2.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函数的导数: 设函数()y f x =在0x 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附近改变量为x ?时,函数值相应的改变00()()y f x x f x ?=+?-. 如果当x ?趋近于0时,平均变化率 00()() f x x f x y x x +?-?= ??趋近于一个常数,那么常数l 称为函数()f x 在点0x 的瞬时变化率. “当x ?趋近于零时,00()() f x x f x x +?-?趋近于常数l ”可以用符号“→”记作: “当0x ?→时,00()()f x x f x l x +?-→?”,或记作“000()() lim x f x x f x l x ?→+?-=?”,符号“→” 读作“趋近于”. 函数在0x 的瞬时变化率,通常称为()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并记作()f x '. 这时又称()f x 在0x x =处是可导的.于是上述变化过程,可以记作 “当0x ?→时,000()()()f x x f x f x x +?-'→?”或“0000()() lim ()x f x x f x f x x ?→+?-'=?”. 考点1: 导数的定义【铺垫】求下列函数在区间[]22x +?,和[]33x +?,上的平均变化率 ①()f x x = ②2()f x x = 【例1】 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 ⑴ 求下列函数在区间00[]x x x +?,上的平均变化率. ① ()f x x = ② 2()f x x = ③ 3()f x x = ④1 ()f x x = ⑤ ()f x ⑵ 求下列函数分别在1x =,2x =和3x =处的瞬时变化率. ① ()f x x = ② 2()f x x = ③ 3()f x x =④1 ()f x x =⑤()f x 【追问】从瞬时变化率角度分析每个函数的整体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对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来说,次数越高,往后变化越快. 【总结】由例1⑵看出一次函数的增长速度不变,二次函数三次函数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提高班学案1 【拓1】 求函数3()2f x x x =-在[]11x +?,上附近的平均变化率,在1x =处的瞬时变化率与 导数.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1]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林金灿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第一章1.1.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率的内容后,通过实例探究,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并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它为即将学习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计算、导数的应用等知识的奠定了基础,更是我们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和解决生活中优化等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动手算、动脑思和集体合作讨论,发展思维能力,树立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主动获取知识和敢于探索求知的习惯,激发求知欲,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引入奥运会跳水夺金实例,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导数概念的形成,理解导数有内涵。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可以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学生对平均变化率已有了很好的认识,同时在物理课程中已学习过瞬时速度,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本着为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索,形成概念,并学与致用。 2、学法分析 x处的导数反映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明确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函数f(x)在x= x处附近变化的快慢,从而更好地理解导数的概念。在学法指导上,我回避了学了函数f(x)在x= 生较难理解的极限思想,而是通过让学生体验逼近的思想,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导数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教学设计分析(具体如下表)

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同步练习题(教师版)

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若幂函数()y f x =的图像经过点11(,)42 A ,则它在A 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A. 4410x y ++= B. 4410x y -+= C .20x y -= D. 20x y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设()a f x x =,把11(,)42A 代入,得1142a =,得12 a =,所以1 2()f x x ==() f x '= ,1 ()14f '=,所以所求的切线方程为11 24 y x - =-即4410x y -+=,选B.考点:幂函数、曲线的切线. 2.函数()x e x f x cos =的图像在点()()0,0f 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 A 、 4π B 、0 C 、4 3π D 、1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sin (cos )('x x e x f x -=,则在点()()0,0f 处的切线的斜率1)0('==f k , 1.利用导数求切线的斜率; 2.直线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3.曲线x y e =在点2 (2)e ,处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 ) A.2 e B.2 2e C.2 4e D.22 e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点2 (2)e ,在曲线上,∴切线的斜率'22 2 x x x k y e e --===, ∴切线的方程为2 2 (2)y e e x -=-,即2 2 0e x y e --=,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为2 (0,)e -,(1,0), ∴22 1122 e S e =??=.考点:1.利用导数求切线方程;2.三角形面积公式. 4.函数2 ()f x x =在点(2,(2))f 处的切线方程为( ) A .44y x =- B .44y x =+ C .42y x =+ D .4y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x x f 2)(='得切线的斜率为4)2(='f ,又4)2(=f ,所以切线方程为)2(44-=-x y ,即44-=x y .也可以直接验证得到。考点:导数求法及几何意义 5.曲线e x y =在点A 处的切线与直线30x y -+=平行,则点A 的坐标为( ) (A )() 11,e -- (B )()0,1 (C )()1,e (D )()0,2

2009年海南省海口市高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课例导数的几何意义

海口市2009 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教学实录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请回答:函数在x x0处的导数f '(x0) 的含义? 生:函数在x x0 处的瞬时变化率. / y f x0 x f (x0) f x0 lim lim x 0 x x 0 x 师:那么,用定义求导数分哪几个步骤?同学们可参考教材第6 页例1. y f x0 x f (x0) 生: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 xx y 师:非常好,并且我们从求导数的步骤中发现:导数就是求平均变化率当x x 趋近于O时的极限. 明确了导数的概念之后,今天我们来学习导数的几何意义. 、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y 师:观察函数y=f(x) 的图象,平均变化率在图中 x 什么几何意义?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AB的斜率.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即x0 li x m0 师:是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就是割线的斜率

师:请看教材第7页图1.1-2 :P是一定点,当动点P n沿着曲线y=f(x)趋近于点 生:当点P n 沿着曲线y=f(x) 趋近于点P 时,割线PP n 趋近于在P 处的切线PT.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他说的很对,“当点P n沿着曲线y=f(x) 逼近点P 时,即x 0,割线PP n趋近于确定的位置,这个确定位置上的直线PT 称为点P处的切线. ”这就是切线的概念. 师:观察图①,曲线y=f(x) 与它的割线有2个交点,与它的切线PT有1个交点. 那么,能否根据直线与曲线交点个数来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生:若曲线与直线有2 个公共点,则它们相交;若曲线与直线有1 个公共点,则它们相切.

导数概念说课稿

导数概念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理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背景下,以及前节课所学的平均变化率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的关系,从实例出发得到导数的概念,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奠定基础。 新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大变化,它与旧教材的区别是从平均变化率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导数。 问题1气球平均膨胀率--→瞬时膨胀率 问题2高台跳水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导数概念的形成,导数内涵的理解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 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想(具体如下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 引入新课 幻灯片

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 (t)=++10.计算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首先回顾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大家得到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0”,但我们知道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静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引起学生的好奇,意识到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为了能更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我们有必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 步 探 索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word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函数在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函数的图像在 处的切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 =切线的斜率 (2)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体会“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讨论、总结,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Flash,Powerpoint),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增大教学容量与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及“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作业点评,承上启下: 问题:在高台跳水运动中,秒时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是 (单位:),求运动员在时的瞬时速度,并解释 此时的运动状态;在时呢? 教师点评作业的优点及不足;由学生甲解释,时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说明:实例引入,承上启下,有效铺垫,直接过渡) (二)课题引入,类比探讨:

由导数的物理意义是瞬时速度,我们知道了导数的本质。 ●问(一):导数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它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学生写出: 导数的本质是函数在处的瞬时变化率,即: (说明: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经验、认识转换成数学符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发现”,感知导数的几何意义奠定基础) ●问(二):导数的本质仅是从代数(数)的角度来诠释导数,若从图 形(形)的角度来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应从哪儿入手呢? 教师引导学生: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思想方法。要研究“形”,自然要结合“数”:即:导数的代数表达式,并回忆求导数的步骤。 ●问(三)求导数的步骤有哪几步?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 第二步:当趋近于0时,平均变化率无限趋近于的常 数就是。(回归本质,数形结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是从“数”的角度来求导数,若从“形”的角度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类比地,也可以分两个步骤: ●问(四):第一步: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请在函数图像中画出来; 学生动手活动:见“学生动手实践”。 由学生乙回答: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AB的斜率。

导数的几何意义及运算

导数的几何意义及运算复习 一、 导数的几何意义: )(0x f ?=x y ??=x x x x x f x f 0 000)()()(-?+-?+=x f x f x x ?-?+)()(00=K 当Δx----0时, )(0x f ? =K 趋近于一常数 二、 导数的求导公式及运算 典型例题: 例1、当h 无限趋近于0时,h h 4)4(22-+无限趋近于 ;h h 44-+无限趋近于 . 练习:若 )(0x f ?=3,当Δx 无限趋近于0时,x x f x f x x ??--?+)3()(00= . 例2.已知函数y=f(x)的图像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是x-2y+1=0,则'(1)2(1)f f += 训练1:已知函数y=f(x)的图像在点(0,f(0))处的切线方程是2x-y+2=0,则'(0)(0)f f += 2.曲线 '2(1) 1().(0)2x f x f x e f e x =-+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为 题型二:求切线方程 例3、已知曲线y=3 4313+x , (1)、求曲线在点P (2,4)处的切线方程; (2)、求斜率为4的曲线的切线方程; (3)、求过点P (2,4)的切线方程;

练习1:已知曲线3 y x = (1) 求曲线在点P (1,1)处的切线方程; (2) 求与直线3x-y=0平行的直线方程; (3) 求过点P(1,1)处的直线方程; 练习2:已知kx+1=㏑x 有实数解,求k 的取值范围 题型三:告诉切线方程求参数的值 例4:函数y=12+x a 图像与直线y=x 相切,则a= . 练习: 曲线y= 13++ax x 的一条切线方程为y=2x+1则实数a= 题型四:两个曲线的公切线 例5.若存有过点(1,0)的直线与曲线3y x =和21594 y ax x =+-都相切,则实数a= 例6已知曲线C 1:y=x 2与C 2:y=-)2(2-x ,直线l 与C 1,C 2都相切,求直线l 的方程.

函数单调性与导数(说课稿)

选修1-1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 说课教师:平凉二中巨鹏 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第三章《导数在研 究函数中的应用》第一小节的内容——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我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和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 解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与导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导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计算、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好它既可加深对导数的理解,又可为后面研究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打好基础。 由于学生在高一已经掌握了单调性的定义,并能用定义判定在给定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体验到,用导数判断单调性要比用定义判断简捷得多(尤其对于三次和三次以上的多项式函数,或图象难以画出的函数而言),充分展示了导数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如下几个方面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探索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2.会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用导数研究单调性的方法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 想、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对于函数单调性与导数,学生的认知困难主要体现在: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这种由数到形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求单调区间。 教学难点:探索函数的单调性与导的关系。 4、教材处理 本节课内容教材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信息绘制函数的大致图像;会求函数和的单调区间。 本节课结合高考大纲的要求和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实际,从简单入手,探索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去除比较难的部分利用导数信息绘制函数的大致图像。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还课堂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拟运用“问题--- 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2.教学手段的利用: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以加大课堂容量,通过数形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3.教学课堂结构 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作业布置 三.学法分析: 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数学活动;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新知。

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几个常见函数的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应用由定义求导数的三个步骤推导四种常见函数y c =、y x =、2y x =、1y x = 的导数公式; 2.掌握并能运用这四个公式正确求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四种常见函数y c =、y x =、2 y x =、1y x =的导数公式; 教学难点:四种常见函数y c =、y x =、2y x =、1y x =的导数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我们知道,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斜率,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那么,对于函数()y f x =,如何求它的导数呢? 由导数定义本身,给出了求导数的最基本的方法,但由于导数是用极限来定义的,所以求导数总是归结到求极限这在运算上很麻烦,有时甚至很困难,为了能够较快地求出某些函数的导数,这一单元我们将研究比较简捷的求导数的方法,下面我们求几个常用的函数的导数. 【教师过渡】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 探究1.函数()y f x c ==的导数 根据导数定义,因为()()0y f x x f x c c x x x ?+?--===??? 所以00 lim lim 00x x y y ?→?→?'=== 0y '=表示函数y c =图像 (图3.2-1)上每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都为0.若y c =表示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则0y '=可以解释为某物体的瞬时速度始终为0,即物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探究2.函数()y f x x ==的导数 因为()()1y f x x f x x x x x x x ?+?-+?-===??? 所以00 lim lim11x x y y x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