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

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

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 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一一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将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学校要研究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与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有机融合,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

2、国家教育规划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

同时,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奠基性工作。

3、研究成果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效载体。不少名校的研究表明,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成功的教育。

三、研究价值

1、本课题研究能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意识。

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大走向。它关注的不仅是“教什么”“怎样教”,更是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关键的教育问题。因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培育个体和教育国民。一方面,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培养、塑造儿童青少年能力与品行的责任,并最终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个人也肩负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与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如孵化器,日渐滋润和促进合格公民的诞生、成长。

2、本课题的研究将助推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课程是核心素养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研发校本课程,着眼于核心素养培育,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必定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和助力。

四、概念界定

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校本课程建设” :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学校和教师应由科学的课程观主宰,确定校本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设置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重新构建适合学生素养和能力发展的课程系统,形成具体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大框架。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传承发扬东北街小学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和整合校本资源,努力构建能积蓄核心素养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拥有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能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有素养的茁壮幼苗。

研究目标

1、构建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校、基于儿童、基于生长。无论哪一门课程,都应该立足于开发儿童潜能,舒展儿童个性,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发“童趣”,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应生长的土

壤,顺天致性,让他们自然、自由、自信地生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课题研究致力于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进一步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塑造孩子健康心理、强健体魄,将这些要素融入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框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养全面提升。

本课题研究还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学科特色素养、跨学科共通素养和自我成长素养方面要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

2、促进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本课题的研究能促使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将牢牢抓住评价杆杠,创新评价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体验性评价,引领校本课程的实施。

3、促进教师课程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架构和实施,促进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升包括课程执行能力、课程目标定位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等五大要素。

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校的高度。

4、带动家庭教育的转变教育改革首先要有家庭教育改革的配合。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靠学校的一方之力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本课题研究,将努力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的参与,逐渐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从而促使教育步入正轨。

研究内容

1、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构建“五性”课程体系框架——

可行性,贴近实际,接地气,适合学生;整合性,体现学科素养的整合提升;选择性,优化课程结构的分层、分类、综合设计;包容性,适合每一类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包容不同的性格、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以及不同特质的学生;

生长性,确保课程不断生成、生长,持续性发展,呈现出不断向上的张力、活力。

2、基于儿童基础学力的发展需要,制定学科素养培养目标“学会学习”无疑是学生时代的培养重点。“学会学习”就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本课题的研究,应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具体的标尺。

4、基于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导向。

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课程,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来形成学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伴随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如何跟进,同样值得全方位的探究。

5 、基于团队提升的需要,构建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远。” “抱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主要行走方式。学校将依托本课题研究,形成先进引领、示范带动、校级联动、资源共享、同伴互助校本研修新模式。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调查分析。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通过对教师、家长、社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

顶层设计。依据学生实情和学校发展规划,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确定具体方案,统一认识,统一步伐。

组织实施。围绕课题方案,按学段、学科分若干个子课题,各有侧重又整体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完善。

总结提炼。在充分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提炼出富有实效的方法,建构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7年3 月到2017年8 月查新、申报、立项、开题;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7年9 月到2018年8 月具体实施,扎实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18年9 月到2019年8 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9年9 月到2019年12月审核、论证,结题。

研究方法1、文献法。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建设的文献资料,选取信息,借鉴应用。

2、调查法。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等手段,了解现状与需求,征集来自教师、家长、社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意见,以便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进行深入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和总结提炼阶段,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七、主要创新之处理论研究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高大上”的概念,必须付诸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地生根”,这是本课题理论研究与探索的核心,它也是本课题理论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实践研究方面的突破与创新课程体系架构的创新: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地方资源,将校本选修课程、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研究总结富有东北街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对接,让学校教育留给学生终身的烙印。

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程评价的创新校本课程建设势必引起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核心素养” 如何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达到最有效的融合,这就需要课程评价的支持。通过网状式的评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回应,促进其有效、持续发展,这也将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八、预期研究成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活动展示、校刊校报;终结性成果:论文、结

题报告、合辑。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本校有专任教师145 名,其中县市级学科带头人4 名。近五年来,我校承担了

《》、《》等县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

担任课题组组长的是本校校长、高级教师。本课题研究成员,由多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都曾承担或参与各级立项规划课题的研究,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

学校将经常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通报课题研究的动态信息,还将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推进研究进程,也将加强横向协作交流。积极与同类课题研究的学校或个人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学校确保研究经费到位。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于购买书刊、外出培训考察、编印资料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

最新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资料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

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一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选题依据: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公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旭东、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围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的过程,即校长、

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现,现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锡山中学、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自此,全国各地各学校出现了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热潮,我校在顺应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化学校本课程,期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所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作者:————————————————————————————————日期: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 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将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学校要研究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与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有机融合,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 2、国家教育规划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 同时,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奠基性工作。 3、研究成果支持

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政策,我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结合学校近年来课程建设的情况,制订本方案。 本方案包括:校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设臵、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五个方面。 一、校情分析 我校至成立以来,营造出了在“尚行”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尚品立行文化育人”办学理念和“博文约礼”的校训精神。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更新了教育观念,扎实进行了业务提升,熟练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踏实奉献、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省、州、市名优教师齐全,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多名教师获全国、省、州、市赛课一、二等奖;学生各种团体获得优异成绩。我校的综合实力在提高,在市内外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先后有汪营各小学的校长到我校跟岗学习考察,毛坝小学、忠路民族小学、建南黄金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我校和教师互动交流,今年开始还将牵头元堡各小学推进集团化办学。 我校坚持“服务于民,服务于学生”的办学宗旨,秉承“创新改革,执着跨越”的发展精神和“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定办一所“优质小学+特色小学=学生多元成才”的特色民族实验

小学。至成立以来,我校坚持多元发展,学生多元成长,素质提升明显,已为学校成为优质特色民族实验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来源是按照全市的划片招生,在全州目前来看,我校入校水平整体偏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或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弟,学生总体起点较低,对改变自己暂时不利的现状和习惯没有应对信心和策略,不愿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愿意坚持,表现出意志力较弱。这是我校在制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时特别考虑的一个因素。 二、课程目标 我校坚持通过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勤朴涵真、思学向上、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和新的形势,我校的课程设臵与规划就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的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因此,我校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目标为:(1)以两个意识、四个品性和三自准则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目标(现代意识、国际意识;爱国心、责任心、坚定性、创造性;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并能道德自律、学习自主,学会理解、尊重、学习他人,学会相互依存与融合,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并努力践行,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与实践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构建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校本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共同迈向卓越。采用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取得显着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卓越学生;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2015SC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04-03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无疑是促进学校卓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志。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近3年来,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开发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五大校本课程群,并在全校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希冀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本校及社区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定位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与“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培养目标吻合,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 1. 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反映了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炙手可热。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 年3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至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正成为指导、引领未来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我国实施的课程来看,主要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核心素养视角对其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应予以高度关注和探讨。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源于1997 年12 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 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and Selection of Compet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体系、实施方法如何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亦因地而异。国内学界正处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热议与讨论阶段,在实践方面经验缺乏。基于这种现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能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 3 个维度,共计9 项素养:(1)能动地使用工具。这包括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三项素养。(2)能在异质群体中互动。包含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

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维护自己的权益,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涵盖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三项素养[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习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2]。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8 个领域,如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及艺术素养[3]。英国社会人类学家Jack Goody 认为,核心素养应在特定实践情境下探讨,它意指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框架下,有关如何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素养。瑞士社会学家Philippe Perrenoud 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识别、评价和保护自身的资源、权利和限制,形成和执行计划及发展策略,兼顾个体性与集体性,分析形势及关系,合作、在共同领导情况下行动,建立和运转民主的组织和集体行动的系统,管理和解决冲突,理解、运用和精细化规则,超越文化差异,建立可协商的秩序[2]。 我国学者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或者说,它是学生在21 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1]。北京师范大学辛涛等人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能够促进个体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4]。

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 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 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 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 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 标。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 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 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 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将课 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学校要研究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与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有机融合,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 2、国家教育规划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 准。 同时,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全过程的奠基性工作。 3、研究成果支持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於學生核心素養の校本課程建設》 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背景 國民の核心素養決定國家の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地位,而核心素養の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從基礎教育開始。 基於此,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の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の基礎地位。 換言之,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品質評價等關鍵教育活動,都必須由核心素養來引領。 然而我們の基礎教育,依然有著許多傳統教育の弊端:重知識輕能力,即便是知識,也是學科分隔,碎片化;重結果輕過程,專注於“授業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與探究,導致思維僵化;教育被簡化為教學,各種補習,特訓,看似多元,卻缺乏基因、內核型素養,沒有留下與孩子未來發展の介面…… 秉承百年來積澱の辦學理念,我們工業路小學從未偏離立德樹人の根本目標。近年來,我們將新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進行有效融合,並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實踐證明,依託豐富多彩分校本課程體系の構建,能大面積大幅度の促進學生素養の提升。 其實關於核心素養の研究,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EU)等國際組織早已開展。受其影響,美國、英國、法國、新加波等也積極開發核心素養框架。 例如美國の“21世紀素養”框架,以核心學科為載體,確立了三項技能領域,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素養要求——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和創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資訊、媒體與技術技能,包括資訊素養、媒體素養、資訊交流和科技素養;生活與職業技能,包括靈活性和適應性、主動性與自我指導、社會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勝任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和責任能力。 國內也有許多學校著手了探索。清華附小,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蘇州外國語學校等學校在學生“核心素養”の研究上均取得了顯著の成績。 以上這些都可資借鑒。但我們始終認為,依據國情、校情、生情進行課程改革和核心素養培植,才會是有意義有成效の,才會讓立德樹人目標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據 1、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の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將課程の實施與學生の發展需要相結合。學校要研究如何將學生の核心素養の發展需要與課程體系內容和框架有機融合,達到最大可能の效果。 2、國家教育規劃意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樹立科學の品質觀,把促進人の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品質の根本標準”。 促進人の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也應該作為開發學生核心素養框架の標準。 同時,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の奠基性工作。 3、研究成果支持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2014年03月11日 15: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7期、、 作者:夏雪梅内容提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以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联一致性作为划分标准,将当前的学校课程分成六种水平:水平1:无关联的单一课程;水平2:无关联的碎片课程;水平3:表面关联的课程;水平4:实质关联的课程;水平5: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水平6:有质量的素养课程。以S学校的课程干预研究为例,呈现将一所处于水平2的学校提升至水平4构建实质关联的学校课程的路径。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课程建设水平划分干预实例 作者简介:夏雪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32夏雪梅(1981-),女,江苏如皋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 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机会的多少和优劣视课程的品质而定。自2001年以来的12年课程改革中,从政府到学校都在探索“好课程”之路,课程被视为教育改革、高中改革、学校改革的“良方”,似乎只要开发若干课程,教育就会为之而改变。相比较课堂转型的重重阻力,课程被视为改变教育的一条捷径。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很多学校都开始思考并着手建设学校课程,一些学校宣称自己已经有了非常完善和适切的课程规划,一些学校宣称自己开发了数十门甚至上百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规划、课程是否有足够的品质保证育人的质量?我们应该如何评定这些课程的品质?这是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核心素养:划分课程建设水平的核心标准 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范畴中,这几年来,学校、课程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中,一个明晰的政策标杆是学校教育包括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就提醒我们,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评判课程的品质应该首先看课程是否关注学生,是否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所谓学生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 这一点并不是一个政策风潮或是一种转向,而代表课程的意义在政策领域的“回归”和“恢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设课程的努力在课程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的课程专家专业协会——教学视导和课程研究协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中学教育带来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 本课程建设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 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将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学校要研究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与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有机融合,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 2、国家教育规划意见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20-01-07T14:26:35.963Z 来源:《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作者:赵红吕金起 [导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071051 摘要: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放在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地位。基于此,校本课程的构建成为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打破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则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核心素养以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出发,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进行了简要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并进一步细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层面。校本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意义进一步彰显。因此,学校应围绕学生主体,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将学校自身特色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中来,挖掘特色化课程资源,进而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一、坚持国家相关规定,构建校本课程基本框架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随意增减课程门类,调整课程难度以及安排课程时间,它是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作出的调整与完善。目前在高中阶段,由于应试压力较大,学校在备考过程中存在片面关注文化课成绩的误区,导致在校本课程构建中,有意识地压缩一些与提高考试成绩缺乏直接关联的课程比重,如音乐、体育、美术、信息、劳动等非文化学科课程,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得不为高考备考让路。针对此,学校应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出发,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相关内容,确定基本的课程框架:即确定文化课余非文化课的比例,构建完善的课程门类,控制课程难度,确保每一个学科都拥有充足的课程时间;加强课程管理,形成课程管理动态记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与评估,检验各类课程的开展效果;完善课程考核体系,着重强调非文化学科的建设,根据文化课程的实施,制定非文化课程教师的评估标准,以提升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强化教师主动开课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文化课与非文化课的平衡发展。 二、多角度获取课程资源,丰富特色校本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打破认知局限,从多方面获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讲,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特色校本课程资源: 1.从学校历史文化中获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立足学校自身,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积累是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最重要的“名片”。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应追溯历史,从学校成立的初心,把握课程构建的方向,从文化积累中展现课程发展的脉络,提炼其中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特色课程的依据,形成独特的、充满人文底蕴的课程资源。 2.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社区则是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最重要的场所。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课程中很少有指导其参与社区实践的相关内容,而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建立联系,利用企事业单位特殊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实现社会性的发展。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教育作用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在于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引导。教师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应善于挖掘教师的多重身份,利用教师的特长,根据教师的课题研究等设计课程内容,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新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发挥家长的参与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家长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家校联系,利用家长在社会中的角色,如公安、交警、技术专家、企业家、医生等等,开设“家长讲坛”,利用家长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现身说法,以充实校本课程内容。 5.发挥校友的资源作用。从学校中走出来的优秀学子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学校的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在各个行业中,而不定期地将这些优秀校友“召回”,为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学习经历、人生规划,从而形成更贴近学生现实,更具指导意义的课程资源。 三、注重课程实践与发展,完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要想检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必须要通过实践途径对课程的质量进行分析,并在反馈中及时发现校本课程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冲突,并及时做出调整与变革,完善课程内容,从而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具体来讲,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课程构建: 1.积极引入体验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备受师生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发展,因此也更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与理解。在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设计并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融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落实课程培养目标。 2.在动手操作中落实课程目标。高中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其知识构建过程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记忆与运用,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针对此,在特色校本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并推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促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知识构建效果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特色校本课程强调学生走出课室、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因此,学校、教师在实施课程目标过程中,应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充足的机会。例如引导学生进入社区的企事业单位中来,基于课题展开实践调查,初步探究社会运转规律,体会社会生活价值等等,进而在实践中形成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价值理念。 4.在自主实践中提升学生素养。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特色校本课程落实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参与提供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及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完善的自我认知。 5.在评价反馈中完善课程体系。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改革评价方式,打破传统评价中以纸笔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