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庭湖盆地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

洞庭湖盆地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

洞庭湖盆地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

洞庭湖盆地,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界的岳阳市、利川市、长沙市等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片广袤的湖泊地区受到了地质结构的影响,其沉积证据揭示了地壳演化的历史和地貌发展的过程。

洞庭湖盆地的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它位于中华大地构造格局的边缘,受到了多个构造单元的控制。在这个地区,有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交界处的断裂带,以及湖南岳阳地块和湖北利川地块的边界。这些构造单元的碰撞、挤压和断裂活动,为洞庭湖盆地的沉积作用提供了关键的条件。

在洞庭湖盆地的地质历史中,晚白垩世和第四纪的沉积是最为明显的证据。晚白垩世时期,洞庭湖盆地被海水侵入,形成大面积的浅海相沉积。这些沉积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贝类、腕足动物和鱼类化石。这些化石记录了当时洞庭湖盆地的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构造运动的变化,洞庭湖盆地经历了断裂和隆升的作用,海水逐渐退去,沉积环境转为陆相。第四纪时期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也对洞庭湖盆地的沉积产生了重要影响。冰川的融化和冰块的崩解,带来了大量的冰碛物和粉砂,这些颗粒物质随着水流被冲刷到洞庭湖盆地,并在湖底沉积形成冰川碎屑沉积。这些沉积物与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揭示了洞庭湖盆地的地貌特征和气候变化。

除了冰川碎屑沉积,洞庭湖盆地还存在着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泥沙沉积,这与区域水环境和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密切相关。这些有机质来源于湖泊周边的植被、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死亡生物的残骸,在湖底逐渐沉积和聚集,形成了厚厚的有机质层。这些有机质不仅是洞庭湖盆地沉积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还为湖泊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发展。

此外,洞庭湖盆地的岩石类型和构造变形也是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在这个地区,砾岩、砂岩、泥岩、页岩和变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分布广泛。它们的形成和变形,记录了洞庭湖盆地地质历史中的构造活动和岩石变化。例如,有些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褶皱和断层,这是构造运动所致,为湖泊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的构造条件。

综上所述,洞庭湖盆地的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包括晚白垩世和第四纪的沉积、冰川碎屑沉积、有机质沉积以及岩石类型和构造变形等。这些证据揭示了地壳演化的历史和洞庭湖盆地地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和解读这些证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迁和湖泊的演化,为湖泊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湖南省主要成矿作用与矿床成矿系列

湖南省主要成矿作用与矿床成矿系列 唐分配;安江华;李大江;邓蕾;付胜云 【摘要】湖南省地处扬子与华夏陆块结合部,构造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成矿作用有沉积、岩浆热液与热卤水3种类型.省内地层分布广泛,从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沉积类型较多样,伴随着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铁、锰、铜、镍、钼、钒、石膏、芒硝、石盐、煤等沉积型矿床.全省构造运动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有色金属矿床大都与中性-酸性侵入岩及浅成斑岩有关,且同时代不同地区、同地区不同时代、同地区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和不同岩石特征的岩体其成矿作用不同.与热卤水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雪峰隆起区及两侧,矿化以锑、金为主,另有铅锌、汞等.笔者在深入分析成矿作用与矿产特征的基础上,依据陈毓川等(2006)划分的“全国矿床成矿系列”,将全省矿产资源划分为10个矿床成矿系列,20个亚系列,并归并为3个系列组.其中,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划分了5个成矿系列,13个亚系列;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划分了3个成矿系列,4个亚系列;与热卤水作用有关,划分了2个成矿系列,3个亚系列.该划分方案基本涵盖了省内目前已发现的主要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可为地质找矿“按图索骥”提供依据,将对全省找矿部署起着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年(卷),期】2015(034)006 【总页数】15页(P1255-1269) 【关键词】地质学;矿床成矿系列;沉积成矿作用;岩浆成矿作用;热卤水成矿作用;湖南省

【作者】唐分配;安江华;李大江;邓蕾;付胜云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2 自程裕淇、陈毓川等发表“三论"矿床成矿系列以来(程裕淇等,1979;1983;陈毓川等,2006),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湖南省地质同仁也对全省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划分方案(崔彬等,2002;何建泽,1994;1995;李庆生,2001,徐惠长等,2003;曾昭健,1993),对 全省地勘工作部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范围相对较小,或者只是针对某一类矿产,代表性尚有欠缺。随着成矿年代学的发展,测年数据不断增多(王登红等,2014),测试精度越来越高,对成矿时代的认识也 有改变,矿床成矿系列也就有了重新厘定的必要。 在刚完成的湖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虽然对全省钨锡等21个矿种开展了成矿规律研究,并在陈毓川等(2007)和蒋中和等(2001)前人工作基础上,将全省 划分为10个矿床成矿系列与13个成矿亚系列,但该划分方案拘泥于与全国成矿 系列的归并、套合,空间命名与省内结合不够,影响了其在省内的实际应用。2013年以来,启动了矿产地质志的研编工作,成矿规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从成矿作用入手,依据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作用范围及形成的矿床组合,涵盖全矿种,同时,参考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书中的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华南或者更大范围的构造背景,将湖南省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

洞庭湖盆地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

洞庭湖盆地地质结构的沉积证据 洞庭湖盆地,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界的岳阳市、利川市、长沙市等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片广袤的湖泊地区受到了地质结构的影响,其沉积证据揭示了地壳演化的历史和地貌发展的过程。 洞庭湖盆地的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它位于中华大地构造格局的边缘,受到了多个构造单元的控制。在这个地区,有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交界处的断裂带,以及湖南岳阳地块和湖北利川地块的边界。这些构造单元的碰撞、挤压和断裂活动,为洞庭湖盆地的沉积作用提供了关键的条件。 在洞庭湖盆地的地质历史中,晚白垩世和第四纪的沉积是最为明显的证据。晚白垩世时期,洞庭湖盆地被海水侵入,形成大面积的浅海相沉积。这些沉积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贝类、腕足动物和鱼类化石。这些化石记录了当时洞庭湖盆地的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构造运动的变化,洞庭湖盆地经历了断裂和隆升的作用,海水逐渐退去,沉积环境转为陆相。第四纪时期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也对洞庭湖盆地的沉积产生了重要影响。冰川的融化和冰块的崩解,带来了大量的冰碛物和粉砂,这些颗粒物质随着水流被冲刷到洞庭湖盆地,并在湖底沉积形成冰川碎屑沉积。这些沉积物与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揭示了洞庭湖盆地的地貌特征和气候变化。 除了冰川碎屑沉积,洞庭湖盆地还存在着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泥沙沉积,这与区域水环境和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密切相关。这些有机质来源于湖泊周边的植被、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死亡生物的残骸,在湖底逐渐沉积和聚集,形成了厚厚的有机质层。这些有机质不仅是洞庭湖盆地沉积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还为湖泊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发展。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_以洞庭湖区为例讲义

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 湿地的 分类 ⎩⎪ ⎨ ⎪⎧ 天然湿地:、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 “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 ⎨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 保护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作为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读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 严重,大规模 影响: 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__。 (3)措施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沼泽湿地成因 (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多凌汛,河水泛滥。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思维延伸 沼泽的成因关键是“来水多、去水少”。“来水”主要有降水、径流注入两个途径;“去水”主要有径流流出、蒸发、下渗三个途径。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洞庭湖萎缩原因及其景观变迁赏析

摘要:洞庭湖最为我国重要的吞吐调蓄性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但随着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等原因,造成湖泊面积缩小、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剧增,其治理早已迫在眉睫。本文将讲诉其萎缩的原因及其治理,同时对其产生的变迁的景观进行赏析。 关键字:洞庭湖;湖泊萎缩;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一、引言 湖泊是人类地球家园的“璀璨明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宝库”。自古以来,湖泊就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径流调蓄、农业灌溉、航运交通、城乡供水、水产养殖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静谧的湖泊与奔腾的江河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2005年,联合国针对全球湖泊加速消失问题也发出过警告,卫星图像显示,与数十年前相比,目前一些湖泊与河流的长度与宽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乍得湖面积缩小近90%,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水位比上世纪90年代初降低了1米。过去20年间,尼日尔损失了近80%的淡水湿地。报告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污染、不良灌溉,使得全球各地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效能下降。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加强湖泊管理和保护,维护湖泊生态健康和良性循环,让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二、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 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一说因湖面缩减,现次于鄱阳湖和太湖 居于第三),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 泊组成,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 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 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 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图1 洞庭湖 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 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 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 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 水经东面的城陵矶排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 湖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 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 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 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 洞庭湖为典型的吞吐调蓄性湖泊,同时还具有灌溉、航运、渔业生产、供水、 纳水、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湖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淡水鱼、棉、麻生产基地。 三、洞庭湖的萎缩及原因 自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主要是累积淤积的逐年增加和湖区的围垦,洞庭湖面积及调蓄量呈下降的趋势,调蓄能力减弱。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 当我们在沉积岩发育地区作地质旅行时,并把地层的层序关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其名称等大体上搞清楚以后,紧接着就应该研究穿越剖面时所遇到的地质构造的特点了。 所谓地质构造,实际上就是观察褶皱、节理、断层这三项主要的项目。不言而喻,这些构造现象在层状岩石中是表现得最为清楚的了。 (1)褶皱: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几乎在任何沉积岩区都能见到的一种极普通的构造地质现象,只是其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大者长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标本上就能观察到,甚至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过,在野外视野所及者,几百米、几千米的规模居多。真正特大的褶皱,在距离较短的剖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长距离的剖面穿越,或通过填绘地质图以后才能分析出来,而本书所谈的褶皱,主要是指视野范围之内能观察到的褶皱。 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以后,就可以按照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轴向、倾伏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了。例如某背斜构造,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两侧由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构成,轴向东北,向西南倾伏。 然后,再将观察的褶皱进行分类,最常用的褶皱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一般说来,这些褶皱的形态都反映了岩层受力程度的不同。或者说,从直立褶皱到翻卷褶皱,受力越来越强,因两侧受力的程度不同,轴面向受力较弱的一侧倾斜。 另一种褶皱形态分类,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而定,也是野外观察剖面时常用的,有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形褶皱及挠曲。 以上所说的褶皱形态,可以说是“小型”的褶皱,即站在褶皱岩层的面前,一眼看去,就清晰能辨。而实际上,还有“大型”的褶皱,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长剖面时才能辨认的,它们大多是“非单个”褶皱,而是由一系列褶皱复合组成。通过剖面示意图最能说明此种类型——基本上有两类 一是复背斜和复向斜,也就是在它们的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或者说,大的褶皱轮廓是背斜,但在翼部尚包含若干小的背斜和向斜。反过来,大的褶皱轮廓是向斜,而在

长沙地质概况

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皆山也”,其地形属于盆地,习称之湘浏盆地,亦称长沙盆地。经过数十万年来的地质变化和大自然的侵蚀,湘浏盆地形成了3个较为明显的地貌特征。 第一,南高北低。在地质史上,中国大陆由于受菲律宾板块向西北的挤压,在华中和华南部分地区曾产生活动性断裂,湖南的地层也曾发生过间歇性掀斜式的升降运动,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大,向北逐渐减少,至洞庭湖区地层反而下降,因此形成长沙南高北低的地势,城南的金盆岭、豹子岭一带,海拔均高于100米,而城北的湘、浏二水交汇处,海拔不超过30米,与北面的洞庭湖平原衔接。湘浏盆地南高北低,成为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第二,丘涧交错。湘浏盆地为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我国东南丘陵中的一个断陷盆地,其中自然保存着丘陵地貌的部分特征。盆地南起昭山,根据山岭作西南——东北走向,偏西从河西靳江流域,经湘江东岸现长沙市区向北至捞刀河,转而偏东沿浏阳河至浏阳、平江县境,成长条状分布。在此范围内,沿湘江和浏阳河西侧经长期风雨侵蚀和流水冲刷,发育成较宽阔面平坦的冲积阶地,地质工作者根据标高和岩石风化程度等,将此范围内的阶地分为七级,第一级为湘、浏水交汇的河滩,阶面比高为71—81米。在各级阶地上仍有岗丘起伏,溪涧纵横,现城区范围内在古代就有不少通湘江的溪、涧,如城南的南湖港曾经过沙河街南门口一带直能到城东,城内现凡有带桥名的地方,如西湖桥、文星桥、培元桥等过去均有河水贯通,在今五一中路的省二轻厅院内,50年代曾经挖出过唐代木船,二轻厅正北面的蝴蝶大厦在基建现场清理出10多米深均是淤泥,可见这一带在唐代尚是河涧。此盆地内,虽然千万年以来,施自然之造化,尽人力之所为,但丘涧纵横的原始地貌遗痕至今依然比比可见。 第三,红岩白沙。湘浏盆地的地质结构,可考察者均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约在300万年到1万年之间。这里的山丘、河谷经过地层的断裂、掀斜升降等运动,以及自然的风化、流水的冲刷等外力的作

了解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洞庭湖

了解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洞庭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湖泊的国家,其中洞庭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天然 湖泊,被誉为南方的“水上明珠”。洞庭湖位于中国中南部湖南省和湖 北省交界处,占地面积约为632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约258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的淡水湖。洞庭湖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 物资源和独特的湖泊文化而闻名于世。本文将通过对洞庭湖的介绍, 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美丽的湖泊。 一、地理位置 洞庭湖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北纬28°18′至29°50′,东经111°50′至113°45′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28°53′至30°33′,东经112°51′至114°26′。湖泊东临横水江,与长江相通,西横略阳江,南连沅江,北接湘江,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湖泊周围地势以平原为主,湖面较为平缓,湖区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二、地质特征 洞庭湖的地质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盆地特征,二是地质构造 特征。洞庭湖周围地势低洼,形成一个盆地,在地质学上被称为“洞庭 湖西盆地”。洞庭湖盆地的地壳运动以及物质的沉积,形成了湖面的形 状和地质结构。在地质构造特征方面,洞庭湖盆地由岩性杂砂质岩、 碳酸盐岩、滦砾岩等多种地层构成,湖区地质较为复杂。 三、水文特征

洞庭湖自然的水文特征是洞庭湖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的重要原 因之一。湖泊蓄水量大,湖泊面积辽阔,湖水也比较清澈。洞庭湖水 系丰富,湖泊内部有数条大小河流汇入湖水,湖泊出入口与长江相连,形成了稳定的水流系统。湖区的降雨量较大,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00-1200毫米。同时,洞庭湖水温适宜,氧气含量丰富,对于湖区的生态 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生物资源 洞庭湖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湖泊内生活 着大量的鱼类,如江豚、湖草鱼、白鲢、鲤鱼等。其中,洞庭湖最为 著名的鱼类是洞庭鲫鱼,因其鲜美的肉质而备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此外,湖泊周围还有许多湿地、湖滩和河道,生长着大量的水生 植物和湿地植被,为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五、湖区文化 洞庭湖作为中国南方的水上明珠,孕育了丰富的湖区文化。湖区的 居民以渔民为主,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湖区还有丰富 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楚江图》中载有关于湖南鱼妖和湖底宫 殿的传说,给湖泊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此外,湖区的民间传 统艺术和节日庆典也是洞庭湖文化的一部分,如舞狮、舞龙等传统表 演形式,以及元宵节等民间节日庆典。 六、环境保护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怎样形成的? (1)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 (2)洞庭湖区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陆交替沉降,东南部则长期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岩层发生断裂、拗陷,盆地扩大。此时,湘江、资、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等。构造成湖论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以后不断为水和沉积物所填充,演化成现在的湖泊;泻湖成因说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曾受到广泛的海侵,以后随海水退却形成封闭的湖泊;陨石冲击坑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东北侧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直至2009年,南京大学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图示意我国某地等高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 A.400m B.500m C.499m D.599m 2.该地政府欲修建一水库,水库大坝的最佳选址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3.图示地区() A.河流结冰期短B.土壤腐殖质层较薄 C.物理风化强烈D.典型植被季相更替显著 某地(36°N,115°E)的一个地理老师某月连续一周环湖晨跑期间,于北京时间6.00经过同一地点时,均看到太阳位于接近正前方的方向。图1示意该老师跑步线路,图2示意该老师所见的太阳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4.该月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5.该地理老师观日时的位置可能为图1中() A.甲B.乙C.丙D.丁 6.该地理老师连续一周绕湖晨跑期间,当地() A.日出方位逐渐北移B.白昼时间比北京长 C.昼长可能为11小时D.当地正午日影渐长 下图所示岛屿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中部,该岛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属于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岛屿属于() A.火山岛B.沉积岛C.珊瑚岛D.大陆岛 8.与甲地相比,乙地() ①年降水量较小②径流季节变化较小③植被相对稀疏④受寒流影响显著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图示岛屿火山、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生长边界B.板块内部断裂带上

C.板块消亡边界D.飓风北上通道附近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甲、乙、丙、丁岩层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1.若图示区域缺少有效的降水,则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钻井开采地下水的是()A.①B.②C.③D.④ 蜂窝状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示意我国东南地区某地丹霞地貌景观,该地年均降水量约1650mm,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如图2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2.图1所示山体主要岩石() A.孔隙度高B.胶结程度高 C.多片理构造D.矿物结晶颗粒大 13.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 ①甲处②乙处③迎风坡、阳坡④背风坡、阴坡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又因湖滨土质肥沃,人们不断围垦,近百年来湖盆已显著收缩。洞庭湖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 所在地区:湖南 面积:2789.00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深度30.80米 容积:178.0亿立方米 成因类型:构造湖 生态特征: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渔获量在15000-30500吨,主要经济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赤眼鳟。 形态描述: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汩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 [编辑本段]资源 经济鱼类: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鳊鱼、鲂鱼、龟和鳖 珍稀鱼类:中华鲟、鲥鱼、银鱼、鳗鱼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地质与地貌

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湖南省域处于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西北部为杨子地体的冻缘,东部则为华南褶皱带的主体.两大单元由于地质发育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构造单元,无论以构造形态,抑或是演化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杨子地体其构造活动是以较均衡的升降运动为主,因此其构造形态多以连续、完整的褶曲形式出现,断裂不发育,极少岩浆岩活动.而在华南褶皱带内部由于构造活动是以均衡性较次的差异性运动,构造形态以非连续性的褶曲为多,常伴以断裂活动,岩浆活动也比较频繁.因此,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连续性较差的和多样的形态特征。 地貌发育史表明,省境内现代地貌地势形式,大体继承上述的构造格局,在此基础上由内外动力所塑造的地貌形态成因,无不与此相关,而控制地下水运移过程及活动方式的首要控制因素为大地构造的一级或二级单元,该单元构成相对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编制的《湖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大地构造单元作为划分依据,全省划分为6个一级系统.分别为:湘西北褶皱山地水文地质系统、湘西褶皱隆起中低山裂隙水系统、湘中褶皱丘陵盆地地下水系统、湘南褶皱山地丘陵地下水系统、湘东断褶山地丘陵水文地质系统和湘北拗陷平原地下水系统。6大地下水系统初步情况如下: ⑴、湘西北褶皱山地水文地质系统(Ⅰ) 湖南境内西北、北、西南面以桑植~石门新华夏系褶断带的边缘为界,为澧水分水岭与湖北省、重庆市相邻,南部边界为新生代白垩~第三系内陆盆地,东临新生代断陷盆地~洞庭湖平原相邻,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一级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组成湘西北弧型构造,一系列呈北北东走向的较连续的二级及三级构造带的褶皱构成,为一强烈隆起升地块,地形高凸,起伏大,组成复式褶曲的地层,由上元古代板溪群的浅变质岩系列新生代第四系的松散堆积物都有存在,其中在奥陶~寒武、石炭~三迭系地层中的碳酸盐发育最为广泛,岩溶发育条件优越,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最为发育。全区划分为121个计算单元,其中岩溶水57段,裂隙水43段,红层裂隙水~裂隙孔隙水18段,孔隙水3段。 地质系统区域内的行政分区主要是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和张家界市的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的全境以及自治州古丈县、吉首县、凤凰县等县的部分,总面积28775km2。本区又分为2个含水层系统,如下: ①武陵山山原岩溶水含水层系统(I1),主要构造为桑植~石门新华夏系摺断带及凤凰~古丈新华夏系摺断带北部,二者自东以EW向转为SW向的弧形构造,由一系列的向、背斜及顺向断裂组合成一弧形构造体,地层连续性好,形成数个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岩溶水多以管状的地下河形式,或树枝状水流系统集中排泄,且规模较大,有的地下河长达几十公里,最大流量可达7300L/s,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地下河有188条,地表岩溶形态极其发育,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分布很普遍,降水通过此补给地下河,形成垂直径流带,侵蚀基准面以上的地下河以河流为主要排泄带。 ②和武陵山中山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系统(I2),以武陵山系为主体,以海拔1000m以上的山岳构成澧水与沅水一级支流酉水的分水岭,北界为澧水谷地,南界为沅陵~麻阳的红层盆地,西界以武陵山支脉与贵州省相连,东界与西洞庭接壤。区内主要含水层系统形成是以古老浅变质岩系为主的背斜构造组成的峰峦为边界,上复的寒武奥陶系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层组成汇水盆地,主要构造形迹为凤凰、古丈复背斜、慈利~张家界~保靖断裂带及金塌~四都坪断裂带;凤凰、古丈复背斜核部为冷家溪、板溪群,向北东延伸与金塌~四都坪断裂带北部构成武陵山系主脉,山脉的斜坡及谷地是由下古生界的奥陶系、寒武系及震旦系上统灰

2022-2023学年湖南省九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2023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 地理 由湖南师大附中常德市一中长沙市一中双峰县一中桑植县一中 联合命题武冈市一中湘潭市一中岳阳市一中株洲市二中 炎徳文化审校、制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4月20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2022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开幕式在线上开幕,首次亮相的“大空种植园”,使用“太空模型栽培模式”来模拟宇宙中的环境种蔬菜。个头大、颜值高、营养足、育种周期短的“太空蔬菜”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眼球。图1为寿光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有“中国蔬菜之乡”之称的寿光早在1979年就开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据图文材料推测,当时的主要市场最可能是 A.东营B.济南C.青岛D.烟台2.“太空模拟栽培模式”模拟宇宙中的环境种蔬菜,太空育种相对于地面育种的优势有 ①强辐射②高温③微重力④无菌⑤真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3.寿光举办种业博览会对寿光蔬菜业发展的意义包括 ①交流前沿的育种技术,助力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②网上种博会为后续种业研发和新品种的成果转化提供数字技术支撑 ③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开放发展程度

④展示寿光蔬菜种业技术,搭建推广平台,提升蔬菜种子产业化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住区逐渐出现建筑设施老化、环境风貌杂乱、治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成为居住品质低下的老旧住区。城市老旧住区的空间分布与建设时序、功能区划、土地价格等因素息息相关。且老旧住区具有“传染”性,呈集聚分布态势。图2示意哈尔滨市区街道层面的老旧住区空间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哈尔滨老旧住区多呈现集聚分布态势,结合材料,其原因表述正确的有 ①同一片住区开发时间接近,老化程度相当 ②生态脆弱,影响周边地区 ③住区老化,导致人口外迁,加速周边住区老化 ④住区老化传染,导致周边住区地价低迷,维护动力不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甲地附近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类型与该地住区老化严重的原因,匹配正确的是 A.住宅区城市发展早,配套设施老化 B.商业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有商业区活力不足,逐渐老化 C.工业区早期工业发展,配套住宅随工业衰败而老化 D.交通与仓储区位于郊区,土地面积较大且地租较低廉,仓储区因时间推移缺乏维护而老化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物物种选择既要满足交通安全需求,又要有生态防护效益。中央隔离带上因生存环境差,绿化植被必须要有较强的抗逆桟。图3是2022年9月拍摄的某高速公路湖南段的中央隔离带植被——侧柏。读图,完成6~8题。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来自地震剖面及沙箱模拟实验的证据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来自地震剖面 及沙箱模拟实验的证据 吴珍云;尹宏伟;汪伟;杜业波 【摘要】结合区域地震剖面解析和沙箱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Bongor盆地中发育三种典型的反转构造类型:挤压反转单斜构造、挤压反转向斜构造和挤压反转背斜构造.该类反转构造一部分具有反转断层相关褶皱样式,主要沿高角度边界断层和基底地垒边界断面发育,形成演化与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另一部分呈散花状背斜构造样式,属于地层纵弯上拱褶皱,主要发育于斜坡断阶带之间;(2)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反转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盆地内深部地层反转褶皱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深部构造圈闭形成提供条件,而对浅部地层的反转褶皱发育则表现出阻碍或破坏作用,不利于浅层构造圈闭的形成. 【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8(024)006 【总页数】12页(P918-929) 【关键词】Bongor盆地;反转构造;同构造剥蚀作用;反转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作者】吴珍云;尹宏伟;汪伟;杜业波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自泛非运动以来,非洲大陆便开始分解形成西部块体、阿拉伯-努比亚块体和南方 块体三个亚板块,并沿这些亚板块之间发育有大型的断裂带或剪切带(Genik,1992)。中-西非剪切带就是其中的一个,沿着这条剪切带,形成中-西非裂谷系(图1a)。沿着这个裂谷系发育一系列盆地群,其中包括中非裂谷系的Bongor,Doba,Doseo,Salamat,Muglad及Melut盆地(图1a)。 与简单裂谷盆地持续拉张断陷不同,中非裂谷系各盆地分别于晚白垩世(85~80 Ma)和中新世发生两期区域应力场转变。其中第一期应力场改变主要受控于非洲 板块和欧洲板块碰撞(Guiraud et al.,1992),由区域引张转变为近N-S向挤压,并主要对裂谷系西部盆地群构造反转产生影响,其中包括Bongor,Doba,Doseo和Salamat等盆地(Genik,1993);第二期应力场转变与红海NE-SE向 张裂产生的局部挤压应力场有关(Makris et al.,1991),该期应力场转变对裂谷 系盆地群影响较小,且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群,如Muglad和Melut盆地(Genik,1993)。 受上述区域应力场转变的影响,乍得Bongor盆地除经历早白垩世强烈断陷、新 生代坳陷成盆的传统裂谷盆地形成过程外,还经历了晚白垩世以来强烈的构造反转过程(Genik,1992),促使盆地内发育典型正反转构造。随着该区域油气勘探的 深入,对该类盆地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后期的构造反转对Bongor盆 地内油气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如何的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因此,针对Bongor盆地油气勘探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方向(宋红日等,2009;窦立荣 等,2011),需要更多地了解Bongor盆地内反转构造形成演化特征以及探讨其对

2020届高考地理过程类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二

2020届高考地理过程类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二)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理过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Ma (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板块运动,距今23.7Ma,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已成为平缓的陆地。距今2.48Ma,青藏地区隆起成高原,现今横断山区形成了“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地貌景 观,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明显,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00D E (1)推测地质时期横断山区“陆地形成”阶段的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及其成因。 (2)解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形成过程。 (3)分析横断山区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形成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对长江源区的河流补给类型变化及流量变化的影响。 【答案】(1)变化:西南季风增强。 成因:(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大。 (2)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受阻向东扭转,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南北走向)高山谷地;随着地层抬 升,河流不断下切(向下侵蚀),形成深谷;由于板块继续碰撞挤压,空间不断压缩,使并列的河谷相距较 近。 (3)横断山区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地势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导致生物类型多样; 山高谷深,环境封闭,受外境的干扰少,使独特物种保存至今。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君山岛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系洞庭湖中一小岛,君山岛小巧玲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空气新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为砂土,平均海拔55巾,最高点响山海拔为63.3巾。君山银针是中国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 君山岛的岩层经过分析,主要为湖沙出露被风携带至岛上日久天长沉积而成,基岩为公元前10亿到30亿年的火山喷出岩。如图为君山岛形成过程示意图。 洞庭湖沿岸的低地早年被开发为垸田,亦称“圩田”“围田”“基田”(即沿江、滨湖的低洼地区临水筑堤,堤内外开灌排沟渠的农田)。

岳阳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工程影响分析

岳阳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工程影响分析 彭柏兴;罗玮;舒倩 【摘要】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文章以岳阳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为目标,根据岳阳市的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工程建设 经验,对岳阳城市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城市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对 城市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城市勘测》 【年(卷),期】2019(000)004 【总页数】7页(P183-188,193) 【关键词】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断裂;地震;地质灾害 【作者】彭柏兴;罗玮;舒倩 【作者单位】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7;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7;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4 1 引言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素称“湘北门户”。它西临洞庭湖,北接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是国务院确定的长江沿岸首批对外重点开放城市,岳阳港是国家确定的重要内河港口、湖南唯一对外开放港口,集名山、名水、

名楼、名港、名文于一体,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岳阳市积极融入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极三宜”江湖名城的战略目标,岳阳城市建设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构造变形,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工程地质研究中常把其通称为结构面,根据其尺度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1]。众所周知,城市坐落于地 质体之上,城市的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城市地质构造有关。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2]。岳阳地处江南古陆[3],经受过多期构造 活动影响,构造形迹多样,特别是多条区域性断裂构造在附近相接、交汇,不仅影响其抗震设防分类,也制约着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本文在系统分析前人成果基础上[4~6],结合近期开展的岳阳市地下空间规划项目,展开了对本区的地质构造及其特性研究,旨在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岳阳地区自南而北跨江南造山带北缘与扬子地块,江南造山带北缘的江南断裂(带)大致沿华容—临湘一线展布(如图1所示)。主要经历了武陵运动、雪峰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等多次大的构造变动。 武陵运动使中元古代构造层褶皱变形,形成板劈理,抬升为陆地,尔后挤压松弛,于 820 Ma左右在后碰撞或后造山环境构造环境下形成新元古代花岗岩。加里东 运动表现为造陆抬升,造成志留系与上覆石炭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印支运动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造山,形成以近东西向褶皱、断裂为主的主体构造格架。同时,在赤壁以北地区形成早、中侏罗世类前陆盆地沉积。燕山运动在伸展构造运动背景下形成断陷盆地并充填红色碎屑沉积。新近纪区域构造反转,地壳抬升,结束了先期断陷成盆与沉积作用。第四纪时期东部总体抬升,西部江汉-洞庭盆地先后经历了

洞庭湖经济史话(一)

第一章绪论•经济构建的基石 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洞庭湖是镶嵌在中华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洞庭湖区经济,由混沌初开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经济,是由三块巨大基石奠定的。这“三大基石”,就是地质运动造成的独特的洞庭盆地生态环境、南北交汇的移民垦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建置。“三大基石”不但奠定了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也默默撑起驶向未来的风帆。研究洞庭湖区经济,就必须读懂洞庭湖,深入了解它的历史与现实,了解它形成、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优越的自然环境 洞庭湖,湖南人民的母亲湖。她用连天碧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明,滋养出“鱼米之乡”声名远播的丰饶。她南纳四水,北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沅水之畔,善卷行善;君山岛上,湘妃殉情。洞庭湖,演绎过多少令湖湘弟子魂牵梦萦的故事! 洞庭湖的名称,历代典籍中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尚书•禹贡》称“九江”;《书经》、《左传》称“云梦”;《国策》、《史记》称“五渚”;《尔雅注》、《汉书》称“巴丘湖”;《水经注》、《荆州记》称“太湖”;《南迁录》称“重湖”。洞庭之名始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唐代李思密作的《湘君庙记略》记载: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府之庭,故有是称”。《直隶澧州志》卷三《舆地志》中说:“天下山莫尊于五岳,而嵩梁为之配;川莫大于五湖,而洞庭居其首。”①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地跨湘、鄂两省,北纳长江分支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接湘、资、沅、澧四水,诸水合流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广义的洞庭湖区,包括湖北省荆州市所辖荆江南岸的松滋县、公安县、石首市,和湖南省所辖的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6个地级市中属于滨湖地区和尾闾地区的43个县(市、区),其中滨湖区(或叫纯湖区)22个县、市、区,四水尾闾地区21个县、市、区。 狭义的洞庭湖区,是指常德、益阳、岳阳3市环洞庭湖地区。本书为了统计数据和论证的方便,将其中不属湖区的常德市石门县、益阳市安化县、岳阳市平江县也包括在内,即本书所指的洞庭湖区,包括常德市所辖的安乡、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桃源、汉寿等7县(市)和武陵、鼎城、西湖、西洞庭等4区,益阳市所辖的南县、桃江、安化、沅江等4县(市)和赫山、资阳、大通湖等3区,岳阳市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