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关键词】脑外伤;昏迷;预后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往往较长,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者属长期昏迷。脑外伤昏迷促醒是初步目标,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在清醒基础上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并恢复智能。我院自1997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昏迷时间大于1个月的共有80例,经前期抢救和后续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治疗,其中56例促醒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11~66岁,平均49岁。致伤原因:车祸64例,高处坠落伤14例,钝性打击伤2例。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浅昏迷47例,深昏迷33例。GCS评分:3分11例,3~5分22例,6~8分47例。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散大23例,单侧瞳孔散大47例,无瞳孔散大10例。CT表现:硬脑膜外血肿13例,硬脑膜下血肿30例,脑内血肿2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1例。 1.3 治疗情况 1.3.1 初期抢救及过渡期治疗 13例硬脑膜外血肿及30例硬脑膜下血肿均开颅清除血肿;21例脑内血肿有11例开颅清除血肿,10例保守治疗;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均保守治疗;11例广泛性脑挫裂伤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有65例行气管切开术。对高热患者用降温毯及冬眠合剂使体温下降到32℃~35℃,以利度过昏迷急性期。 1.3.2 后续康复治疗 2~3周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其措施包括:(1)加强鼻饲管、气管切开导管双管管理,增加营养,防治肺部感染、癫痫、高热等并发症。并逐渐训练经口进食拔除鼻饲管,训练咳嗽反射拔除气管导管,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拔除导尿管。(2)高压氧及光量子血疗法,交叉或重叠进行。(3)脑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及促醒药物选择应用,脑积水分流12例,头颅CT随访检查发现合并有交通性脑积水且进行性加剧者,亦是意识障碍加重,长期昏迷原因之一,脑室腹腔分流后可望转清醒,本组9例恢复意识,3例仍持续植物状态。(4)针灸治疗。(5)中药促醒。(6)肢体功能锻炼与语言训练。

2 结果恢复意识54例,平均昏迷时间95天(30~334天),3个月内恢复意识35例(64.8%)。20例恢复工作或学习,19例生活自理,15例仍需他人照顾。持续植物生存15例(18.8%),历时6个月~7年。其中6个月~1年4例,1~2年4例,2~3年4例及>3年3例。死亡11例(13.8%),伤后昏迷至死亡时间2个月~6年。平均210.8个月。其中2个月~1年5例,2~5年4例及6年2例。本组死亡11例,入院时GCS评分均为3分,其中合并伤4例。

3 讨论脑外伤后持续昏迷1个月以上称为脑外伤长期昏迷[1]。昏迷的机制主要是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受到损害,其次是中枢整合机构,弥漫性的大脑皮质受到损害。欲使长期昏迷患者恢复意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先决条件:昏迷早期丘脑下部损害与呼吸紊乱已基本控制。颅内血肿已清除,颅内高压改善,一般情况基本稳定。(2)基础条件:全身支持,管理好鼻饲管及气管切开导管,鼻饲匀浆混合液,保证足够营养和热卡,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并加强对肺部并发症及癫痫的防治。文献报道脑外伤后长期昏迷者有53.7%~63.0%恢复意识,说明只有部分脑外伤长期昏迷患者可恢复意识。若有可信指标能预测昏迷预后,对有可能苏醒者加大治疗力度,以缩短昏迷期,从而早日恢复意识。如预测指标确实提示不可能苏醒者,也不必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头颅CT与BAEP对脑外伤长期昏迷的患者预后估价可提供明确客观指标。头颅CT首次扫描明确颅内病变,随访检查可了解颅内结构动态变化,在意识恢复期,持续植物状态以及死亡患者之间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意识恢复者脑干密度变均匀,基底池、环池显现,而持续植物状态及死亡者脑干密度仍不均,基底池、环池增宽,并伴有脑萎缩或脑积水等改变。BAEP所反映的脑干电生理活动异常,不受意识影响,能较精确地反映脑干不同平面的功能状态,是评价脑干损害的客观指标,对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BAEP结果若严重异常揭示传导结构和功能永久障碍,难以或无法恢复,预示昏迷时间长,死亡或致残率高;轻或中度异常,提示神经传导结构和功能可逆性受损,尤其伤后3个月内BAEP改善,可望意识恢复。脑电功率谱直接反映大脑皮质电位活动,它依照的是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脑电图是严重脑外伤良好的预测指标。本组所进行的脑电功率谱检查也获得同样结果,在持续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损伤脑区慢波θ、δ波功率增强,α波功率

增加恢复,慢波减少,两侧差异缩小,对称性增加。总之头颅CT、BAEP,脑电功率谱能从结构、功能不同角度提供明确客观指标,这些预测指标的综合判断,可提高预测昏迷患者预后的可信度。昏迷促醒措施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综合治疗才能加快清醒。本组患者均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使受损脑细胞及脑干网状激活系统获得充足氧供应,刺激上行网状系统兴奋性,有利于改善醒觉状态,使昏迷苏醒和神经功能恢复。针灸治疗。针刺治疗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流的供应,同时针刺可激活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重新苏醒。针刺能加强药物的降颅压作用和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连锁反应的发生,因此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口服中药安宫牛黄丸,有辛凉开窍,镇惊熄风之效,可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有助于苏醒[3]。胞二磷胆碱、醒脑静等药物能选择性地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功能活动和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有助于苏醒和恢复神经功能障碍。从本研究看,脑外伤昏迷的预后与GCS评分的高低有密切相关性。GCS评分越高,其预后越好;GCS评分越低,其预后越差,死亡率及致残率越高。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颅脑损伤后血糖越高,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4],但也有学者指出,颅脑损伤后血糖的改变与患者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5]。 1 2 下页

人员昏迷急救措施

人员昏迷急救措施 昏迷的急救方法 1.昏迷的现场急救原则 (1)所有患者均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治,故应尽快将患者送医院,留在家中或社区观察治疗将不利于患者(图2)。 (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气道异物,对呼吸阻力较大者使用口咽管,亦可使患者采用稳定侧卧位,这样即可防治咽部组织下坠堵塞呼吸道,又有利于分泌物引流,防止消化道的内容反流导致的误吸。因此侧卧位是昏迷患者入院前必须采取的体位。 2.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 供氧,建立静脉通道,维持血压及水电平衡,对呼吸异常者提供呼吸支持(面罩气囊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兴奋剂等),对抽搐者给予地西泮类药物,对于高颅压患者给予脱水药物等。 3.病因治疗 根据导致昏迷的原发疾病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针对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针对缺氧性昏迷的供氧措施、针对低血糖的补充糖类措施等。 昏迷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完全的意识丧失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昏迷、晕厥和心脏停搏。晕厥是短暂的意识丧失,患者多在数分钟内清醒。而心

脏停搏是最严重的情况,这种状态称为“临床死亡”,如果患者不能在数分钟内得到抢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因此当意识丧失发生后,需要立即鉴别患者到底是昏迷,还是晕厥或心脏停搏。对后者必须立即就地开展心肺复苏,以拯救患者的生命。医学上将昏迷的程度分为: 1.轻度昏迷 患者的意识及随意运动丧失,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被动体位,对外界事物、声、光刺激无反应,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及眼球转动。对强烈刺激如掐大腿内侧或压迫眶上孔可出现痛苦表情,用针划足底可有防御反射性屈曲或躲避运动,不能回答问题和执行简单的命令。各种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轻度昏迷时患者的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射等)都存在,同时呼吸、脉搏、血压大多正常。部分患者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中度昏迷 患者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眼球无转动,各种反射减弱(这是与轻度昏迷的区别),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呼吸、脉搏、血压可有改变,并可出现病理反射。 3.重度昏迷 患者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动作,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均消失;各种浅深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小便失禁。 4.过度昏迷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凝血功能在评价脑外伤预后中的意义

2012年9月第9卷第26期 ·临床研究· 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作者简介]陈明(1971-),男,上海奉贤人,学士,副主任医师,从事颅脑外伤的研究。 脑外伤会牵拉、扭曲或撕裂脑内组织,引起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发生脑疝威胁生命[1-2]。脑外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严重程度。如何准确地判断预后,以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关注的焦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 ,NSE )和凝血功能与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联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脑外科住院患者6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37.87±12.87)岁。观察组依据国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轻型组[GCS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15~13分]22例,中型组(GCS 12~9分)26例,重型组(GCS 8~3分)18例;依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16例和存活组50例。入选 标准:外伤后24h 之内入院的单纯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和头CT 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挫裂伤。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复合伤或联合伤者,如严重开放性颅骨骨折及合并肢体、胸腹伤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造血系统疾病如贫血、血友病患者;伴有严重感染患者。对照组30例为健康体检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9~65岁,平均(36.98±13.24)岁。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上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1.2.1标本采集和保存对照组取晨起空腹静脉血,观察组于发病后6h 内抽取静脉血3mL 。1.2mL 注入普通塑料管内,1.8mL 注入含0.2mL 3.8%枸橼酸钠的抗凝管内,标本采集后1h 内3000r/min ,离心10min ,将血清或血浆提取后分别分装于0.5mL 的EP 管内,-30℃保存,1个月内检测。 1.2.2NSE 和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Fbg )在雅培全自动血凝分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凝血功能在评价脑外伤预后中的意义 陈明李志强刘英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脑外科,上海2014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凝血功能在评价脑外伤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患者66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按照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型组22例,中型组26例,重型组18例。检测并比较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 )水平。结果血清NSE 、PT 、APTT 和Fbg 水平在对照组、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生存组血清NSE 、PT 、APTT 和Fbg 水平较死亡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脑外伤患者血清NSE 、PT 、APTT 和Fbg 水平与病 情有关,对于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凝血功能;脑外伤;预后[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9(b )-0041-03 Significance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evalua -tion of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HEN Ming LI Zhiqiang LIU Ying 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Central Hospital of Fenxian District,Shanghai 20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evaluation of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s 66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from January 2009to December 2011,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traumatic brain injury,were divided into 3groups:mild group (22cas -es),medium group (26cases),severe group (18cases)and 30healthy persons at the same period also were observed.The serum levels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and fibrinogen (Fbg)were detected in each groups.Results The level of NSE,PT,APTT and FBG increased from the control group,mild group,medium group and to severe group in turn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1).In sur -vival group the levels of NSE,PT,APTT and Fb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e live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1).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NSE,the PT and APTT and Fbg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judging the severity of patient's condition,they are important for the prog -nosi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Key words]Neurone-specific enolase;Coagulation;Traumatic brain injury;Prognosis 41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院外急救措施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1.1准确判断病情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

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关键词】脑外伤;昏迷;预后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往往较长,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者属长期昏迷。脑外伤昏迷促醒是初步目标,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在清醒基础上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并恢复智能。我院自1997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昏迷时间大于1个月的共有80例,经前期抢救和后续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治疗,其中56例促醒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11~66岁,平均49岁。致伤原因:车祸64例,高处坠落伤14例,钝性打击伤2例。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浅昏迷47例,深昏迷33例。GCS评分:3分11例,3~5分22例,6~8分47例。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散大23例,单侧瞳孔散大47例,无瞳孔散大10例。CT表现:硬脑膜外血肿13例,硬脑膜下血肿30例,脑内血肿2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1例。 1.3 治疗情况 1.3.1 初期抢救及过渡期治疗 13例硬脑膜外血肿及30例硬脑膜下血肿均开颅清除血肿;21例脑内血肿有11例开颅清除血肿,10例保守治疗;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均保守治疗;11例广泛性脑挫裂伤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有65例行气管切开术。对高热患者用降温毯及冬眠合剂使体温下降到32℃~35℃,以利度过昏迷急性期。 1.3.2 后续康复治疗 2~3周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其措施包括:(1)加强鼻饲管、气管切开导管双管管理,增加营养,防治肺部感染、癫痫、高热等并发症。并逐渐训练经口进食拔除鼻饲管,训练咳嗽反射拔除气管导管,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拔除导尿管。(2)高压氧及光量子血疗法,交叉或重叠进行。(3)脑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及促醒药物选择应用,脑积水分流12例,头颅CT随访检查发现合并有交通性脑积水且进行性加剧者,亦是意识障碍加重,长期昏迷原因之一,脑室腹腔分流后可望转清醒,本组9例恢复意识,3例仍持续植物状态。(4)针灸治疗。(5)中药促醒。(6)肢体功能锻炼与语言训练。 2 结果恢复意识54例,平均昏迷时间95天(30~334天),3个月内恢复意识35例(64.8%)。20例恢复工作或学习,19例生活自理,15例仍需他人照顾。持续植物生存15例(18.8%),历时6个月~7年。其中6个月~1年4例,1~2年4例,2~3年4例及>3年3例。死亡11例(13.8%),伤后昏迷至死亡时间2个月~6年。平均210.8个月。其中2个月~1年5例,2~5年4例及6年2例。本组死亡11例,入院时GCS评分均为3分,其中合并伤4例。 3 讨论脑外伤后持续昏迷1个月以上称为脑外伤长期昏迷[1]。昏迷的机制主要是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受到损害,其次是中枢整合机构,弥漫性的大脑皮质受到损害。欲使长期昏迷患者恢复意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先决条件:昏迷早期丘脑下部损害与呼吸紊乱已基本控制。颅内血肿已清除,颅内高压改善,一般情况基本稳定。(2)基础条件:全身支持,管理好鼻饲管及气管切开导管,鼻饲匀浆混合液,保证足够营养和热卡,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并加强对肺部并发症及癫痫的防治。文献报道脑外伤后长期昏迷者有53.7%~63.0%恢复意识,说明只有部分脑外伤长期昏迷患者可恢复意识。若有可信指标能预测昏迷预后,对有可能苏醒者加大治疗力度,以缩短昏迷期,从而早日恢复意识。如预测指标确实提示不可能苏醒者,也不必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头颅CT与BAEP对脑外伤长期昏迷的患者预后估价可提供明确客观指标。头颅CT首次扫描明确颅内病变,随访检查可了解颅内结构动态变化,在意识恢复期,持续植物状态以及死亡患者之间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意识恢复者脑干密度变均匀,基底池、环池显现,而持续植物状态及死亡者脑干密度仍不均,基底池、环池增宽,并伴有脑萎缩或脑积水等改变。BAEP所反映的脑干电生理活动异常,不受意识影响,能较精确地反映脑干不同平面的功能状态,是评价脑干损害的客观指标,对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BAEP结果若严重异常揭示传导结构和功能永久障碍,难以或无法恢复,预示昏迷时间长,死亡或致残率高;轻或中度异常,提示神经传导结构和功能可逆性受损,尤其伤后3个月内BAEP改善,可望意识恢复。脑电功率谱直接反映大脑皮质电位活动,它依照的是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脑电图是严重脑外伤良好的预测指标。本组所进行的脑电功率谱检查也获得同样结果,在持续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损伤脑区慢波θ、δ波功率增强,α波功率

昏迷病人急救流程

从昏迷概念、病因、病情评估、判断昏迷程度、观察生命体征、救治原则、成功抢救的标准等7个方面学习昏迷病人的院内急救。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昏迷:各种原因(中枢或全身性疾病)引起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以及躯体运动均完全丧失的一种极严重的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任何刺激均不能将其完全唤醒。 如果现在来了一位昏迷的病人,按照护理程序我们应该首先做什么呢? 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评估。评估就包括了很多方面。当然,在临床中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对病人作成准确的判断,并实施治疗。 我们现在只是在巩固知识,是为临床工作做铺垫的,所以花的时间要比在临床上多得多,大家要适应这种情景的转换,在临床上要做到迅速、准确。 病因:分为颅内疾病和全身疾病两大类 颅内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其他 全身疾病包括:急性重症感染、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中毒、物理性与缺氧性损害 病史收集 一、发病缓急 1、急骤发生的昏迷:多为意外原因所致,如中毒、服毒、低血糖等;但也可见于慢性疾患所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如急性脑血管病、阿-斯综合征、脑疝等

2、渐进加重的昏迷:多见于中毒或代谢性脑病、中枢系统感染等。这些病人在意识障碍前多半有原发病的症状,且原发病随意识障碍的加重而加重 二、伴随症状 注意有无以下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咯血、呕血、黄疸、浮肿、Bp变化,尿便异常,抽搐等。以及这些症状与意识障碍的先后次序 三、既往健康状况 1、有无心、肝、肾、肺等脏器的慢性疾患 2、有无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类似的昏迷史等 四、服药史 1、平时有无应用安眠镇静药或精神药物的习惯及剂量 2、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的剂量和时间等 五、环境和现场特点 1、季节:冬季考虑CO中毒:夏季考虑中暑 2、晨起发现的昏迷病人:CO中毒、服毒或低血糖 3、公共场所的昏迷病人:癫痫、脑出血、阿-斯综合征等 4、发病期状况:注意情绪激动的可能诱因 5、病人周围的事物:药瓶、未服完的药片或农药 6、是否外伤:注意可能的头部外伤史以及可能发生头部外伤的现场 观察生命体征 一、体温 1、高热提示有感染性或炎症性疾患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立 宁黄焕森梁伟发(执笔人)韩如泉 目 录 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颅脑外伤的麻醉管理 总结 颅脑外伤,又称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约占全身创伤的20%,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位居首位。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损伤的增加,当今社会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神经放射介入治疗室、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参与了颅脑外伤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指南旨在指导麻醉医生对颅脑外伤患者做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避免

继发性神经损伤的发生,以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1、定义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损伤。 2、分类 (1)原发性颅脑外伤:指机械撞击和加速减速挤压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立即造成的局灶性或弥散性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下丘脑损伤。 (2)继发性颅脑外伤:通常在原发性颅脑创作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的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操作。继发性损伤包括:①全身情况: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②形成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或血肿增大;③持续的颅内高压症状。脑缺血和缺氧是导致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二、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1、中枢系统①在原发性脑创伤的局灶性区域,脑血流(CBF)和脑代谢率(CMRO2)降低。随着颅内压(ICP)升高,颅内更多的组织出现低灌注和低代谢。②当ICP持续升高时,CBF的自主调节能力被削弱;同时合并的低血压将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③血脑屏障破

晕厥的急救处理方法

晕厥的急救处理方法-CAL-FENGHAL-(YICAI)-Company One 1

晕厥的急救处理方法 1.使患者平卧,头放低,松解衣扣。 2.可用手指导引人中、百会、内关、涌泉等穴。 3.血压低时,可肌肉注射麻黄碱25mg,或安纳咖。 4.原因不明的晕厥,应很快送医院诊治。 5.当患者脸色苍白、出冷汗、神志不清时,立即让患者蹲下,再使其躺倒,以防跌撞造成外伤。 6.患者意识恢复后,可给少量水或茶。 7.吸入醋或阿摩尼亚,使其苏醒。 晕厥的病因大脑灌注压取决于体循环的动脉压,因此,任何引起心排出量下降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原因都可以引起晕厥。常见的原因有: 1.自主神经调节失常,血管舒缩障碍 如直立位低血压时脑供血障碍可引起晕厥,体质差者多见;一次性大量排尿或连续咳嗽,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引起晕厥。 2.心源性脑缺血 这种原因的晕厥最严重,多见于严重的快速或慢速心律失常、心脏停搏。任何体位均可发生,缺血严重时可伴有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3.脑血管疾病 这种情况多为突然发生的脑干供血不足所致,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缺血而不能维持正常的意识状态,应称为短暂性脑(后循环)缺血发作。 4.其他 晕厥也可见于低血糖、重度贫血及过度换气者。 晕厥的临床表现患者突然感到头昏、恍惚、视物模糊或两眼发黑、四肢无力,这就是晕厥先兆;随之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即恢复如常,起立行走,有的患者半小时以内可有全身乏力感。许多情况下,患者较快软倒而不是摔倒,没有意识丧失,或是反复发生有了经验,及时蹲下,则症状很快消失。晕厥时心率减慢或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可出冷汗。晕厥基本上都是站位或坐位发生,如于卧位发生应注意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病如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癫痫。 晕厥的治疗方法急救处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晕厥,要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取头低脚高位,松开腰带,保暖。目击者也可从下肢开始做向心性按摩,促使血液流向脑部;同时可按压患者合谷穴或人屮穴,通过疼痛刺激使患者清醒;晕厥患者清醒后不要急于起床,以避免引起再次晕厥;如考虑患者有器质性疾病,在进行现场处理后如低血糖患者给予补充糖份、咳嗽晕厥的予以止咳等,要及时到医院针对引起晕厥的病因进行治疗。

脑外伤后的功能康复

脑外伤后的功能康复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5-22分享 脑外伤是地震伤员中较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脑外伤后既有局灶性症状(偏瘫、失语等),又有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如昏迷、认知障碍等。脑损伤的形式复杂多样,其导致的 功能障碍亦较为复杂,须对这些功能障碍进行详细评价,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方案,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本文介绍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脑外伤后的功能障碍 脑外伤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不能遵从他人指令等。认知障碍表现为学习、记忆、计算等能力下降,或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认人、识路。行为障碍主要 表现为患者精神障碍、表情淡漠、性欲亢进、情绪异常等。 感觉障碍包括痛温觉、触觉、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的障碍,其中关节 位置觉、运动觉、平衡觉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外伤的主要功能障碍,亦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 生活质量的主要障碍,主要包括偏瘫、肌力减弱、肌肉痉挛、平衡障碍、共济失调、不自 主运动等。 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与人不能进行正常交流,听觉理解障碍、表达困难、阅读和 书写障碍等。 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影响患者进食和营养,从而对患者体力和功能恢复造成影响,严 重吞咽障碍者须经鼻胃管喂养。 癫痫癫痫一般在外伤后的3~6月开始出现,发作时应放平患者,使其头偏向一侧, 以小毛巾垫牙,防止咬伤舌头和窒息。 大小便功能障碍早期脑外伤患者常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做好护理工作是康复的一部分 脑外伤患者的护理是临床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正确的护理可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呼吸道的护理长期卧床患者痰不易咳出,易出现坠积性肺炎,除定时翻身改变体位外,拍背、痰液的体位引流等方式亦有助于排痰。方法是,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去掉枕 头,使头部略低于背部,护理人员用手掌快速拍打患者背部,从肺底部至气管、口腔的方 向连续拍打几分钟,以助痰液咳出。有条件者可使用雾化吸入的方法稀释痰液。此外,多 饮水、多吃水果亦能避免痰液过于黏稠。

昏迷现场救护常识

昏迷现场救护常识 在大街上、商店里遇到突然昏倒的病人,人事不知,呼之不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昏迷。遇到这样的病人首先不能随意移动,病人平躺,先按压一下病人鼻与唇之间的人中穴位看看能否清醒,如果1分钟内没有醒来,就要叫120救护车了。在家庭内,早晨起来,发现有人叫不醒,这也可能已经发生了昏迷,立刻呼叫“120”。通常,昏迷和死亡也可能只有一线之隔,必须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常见的昏迷原因 1.急性脑血管病即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死。 2.糖尿病引起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3.脑外伤、脑肿瘤。 4.中毒引起的昏迷:如一氧化碳中毒、农药或药物中毒等。 5.某些心脏病的严重情况。 6.其他原因:如肝昏迷、肺性脑病等。 二、常见的引起昏迷疾病的识别 昏迷病人的气味有时能有很大帮助,烂苹果味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氨味见于尿毒症昏迷,大蒜臭味者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肝性昏迷者呼出气和尿液带有“肝臭”味。 昏迷病人的皮肤颜色有时也能有很大帮助,口唇樱桃红色见于CO中毒;口唇青紫见于缺氧性心、肺疾病及硝基苯、亚硝酸盐中毒;皮肤苍白见于贫血、失血、休克;皮肤黄染见于肝胆疾病或溶血。 1.急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常在突然用力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同时有血压极度升高,伴有呕吐,大小便失禁,昏迷前有剧烈头痛,头昏眼花,四肢麻木无力。 (2)脑血栓形成(脑梗死):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病史,昏迷前症状与脑出血类似,但是脑梗死通常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病,不少病人清晨醒来时发现不能说话,跌倒床旁或痴呆。严重的脑梗死发病急骤,类似脑出血。 2.糖尿病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昏迷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4例恢复意识,其中20例恢复工作或学习,19例生活可以自理,15例仍需他人照顾。结论脑外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较差,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不是很理想,还需要加强研究,本文就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脑外伤;昏迷;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 of the coma degree and the prognosis.Methods Through sum up the clinical data of eighty instance the coma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y.Results Fifty four instance resume consciousness,among twenty instance resume work or study,nineteen instance can oneself life,fifteen instance remain need others give consideration to.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of the coma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y is not very well,the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this kind disease is not very ideal, it still nee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and the prognosis of the coma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y.

昏迷病人的急救措施

昏迷病人的急救措施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有人昏迷的事项,如果遇到这种状况很多人会不知所措,我们也知道导致昏迷的原因有很多,昏迷后的病人一旦不能得到急救,那么很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那么如果遇到昏迷病人要怎么做呢?对于昏迷有哪些急救措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昏迷病人的急救措 施吧!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 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1、昏迷病人应尽快住院查明原因,对因治疗。 2、暂时不能入院者,可在门诊先行对症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剂应用,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插管行人工辅助通气(呼吸)。 ②维持有效血循环,给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 ③颅压高者给予降颅压药物如20%甘露醇、速尿、甘油等,必要时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等。 ④预防或抗感染治疗。 ⑤控制高血压及过高体温。 ⑥止抽搐用安定、鲁米那等。 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 ⑧给予脑代谢促进剂,如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

昏迷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昏迷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急救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二)维持呼吸呼吸平稳者给予吸氧,呼吸不规则、微弱、有严重缺氧者立即气管插管,呼 吸机人工辅助呼吸 (三)维持循环开放静脉通道,以扩充血容量,原因不明时,先输注平衡盐溶液,尽快查 找原因,对血压低者输注低分子右旋糖苷和血管活性药,保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四)控制癫痫发作若有抽搐,立即静注安定10mg (五)控制感染 (六)恢复酸碱和渗透压平衡 (七)调整体温高于40o C 或低于34o C者,应调整体温在正常体温的±2o C范围内 (八)控制兴奋躁动 (九)保护脑功能 (十)病因治疗 (十一)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 (十二)苏醒剂的应用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置病人于安静、安全的室内,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对谵妄、烦躁不安者,应加床 拦,适当约束,剪短指甲,以防意外,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2.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仰卧位,头偏一侧,防止舌后坠或分泌物吸入呼吸 道,有假牙者取下,定时翻身排背,随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二、临床观察内容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严密纪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巡查输液情况。 三、药物观察内容 1.向家属了解病人的过敏史,在使用抗生素时加强巡视 2.长期或大计量使用利尿剂和脱水药时,可引起水、电解质严重丢失,必要时监测血电解质、肾功能,观察血压、脉搏、全身皮肤情况。 四、预见性观察 1.两眼不能闭合时,涂金霉素眼膏或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2.定时更换体味,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注意肢体功能位置,预防褥疮和肌肉萎缩 3.保持两便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感染 4.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防止坠积性肺炎

急性昏迷处理流程

健康报/2010年/1月/5日/第008版 医学论坛 急性昏迷处理流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丁宁 昏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高级中枢神经结构与功能活动受损后,导致了严重持续的意识障碍,但生命体征存在。除神经系统严重疾病外,重要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也可继发导致昏迷。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常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残疾。故接诊时对昏迷患者要及时做出准确诊断,只有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应遵循“先救命、后辨病”的急救原则。 诊断要点 首先要确定患者是否昏迷,判断昏迷程度及了解病因。诊断从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入手。体检需注意生命体征、瞳孔、皮肤黏膜、气味、体位及脑膜刺激征等。辅助检查如三大常规、血生化、毒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很重要。 临床常根据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将昏迷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度昏迷和深昏迷。 意识障碍常呈波动性和移动性。单纯的临床判断不足以充分反映昏迷的程度。故相关学者又制定了各种量表以确定意识障碍严重程度、评估其进展、观察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目前最简便易行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医师常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格拉斯哥量表综合分析。 病例回顾 我们曾收治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其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伴意识障碍1小时”来诊。病人晨起发病,于2小时前渐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持物行走,1小时后渐出现意识障碍,但可唤醒,遂急送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诊疗流程:入抢救室,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行头部CT、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及血凝三项。查体:Bp140/90mmHg,昏睡,强刺激可醒,配合欠佳,双瞳孔等大、光反射好,左上下肢刺激不动,右上下肢可动,腱反射低,左足蹠反射中性。心率90次/分、律齐、呼吸20次/分。初步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性质待定、缺血性可能性大。急予降颅压、补液等治疗。10分钟后颅脑CT回报“正常”,故诊为脑梗死,拟溶栓治疗。30分钟后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回报,示三大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凝系统均正常,但血糖1.5mmol/L。修正诊断:1.低血糖昏迷。2.脑梗死?处理:予以50%葡萄糖30ml 静推。10分钟后患者神志恢复,约30分钟肌力恢复正常。最终诊断:低血糖昏迷合并脑损害。 从上述病例分析,虽病人来诊后在抢救室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予以静脉通道开放及相关辅助检查,在较短的时间给予正确诊治,但从中可以看出仅注重表面现象(偏瘫)而忽视了病史(糖尿病),因而忽视了最简便快捷的检测手段(快速血糖)。 治疗原则 维持生命体征是关键,包括紧急处理、对症治疗及病因治疗。 1.紧急处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窒息,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插管人工辅助通气。 ②维持有效血循环,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 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 2.对症治疗 ①颅压高者予降颅压药物,必要时侧脑室穿刺引流。 ②预防感染或抗感染治疗。

昏迷病人的急救措施

昏迷病人的急救措施 昏迷病人的急救措施 1.昏迷的现场急救原则 (1)所有患者均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治,故应尽快将患者送医院,留在家中或社区观察治疗将不利于患者(图2)。 (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气道异物,对呼吸阻力较大者使用口咽管,亦可使患者采用稳定侧卧位,这样即可防治咽部组织下坠堵塞呼吸道,又有利于分泌物引流,防止消化道的内容反流导致的误吸。因此侧卧位是昏迷患者入院前必须采取的体位。 2.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 供氧,建立静脉通道,维持血压及水电平衡,对呼吸异常者提供呼吸支持(面罩气囊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兴奋剂等),对抽搐者给予地西泮类药物,对于高颅压患者给予脱水药物等。 3.病因治疗 根据导致昏迷的原发疾病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针对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针对缺氧性昏迷的供氧措施、针对低血糖的补充糖类措施等。 昏迷病人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完全的意识丧失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昏迷、晕厥和心脏停搏。晕厥是短暂的意识丧失,患者多在数分钟内清醒。而心脏停搏是最严重的情况,这种状态称为“临床死亡”,如果患者不

能在数分钟内得到抢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因此当意识丧失发生后,需要立即鉴别患者到底是昏迷,还是晕厥或心脏停搏。对后者必须立即就地开展心肺复苏,以拯救患者的生命。医学上将昏迷的程度分为: 1.轻度昏迷 患者的意识及随意运动丧失,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被动体位,对外界事物、声、光刺激无反应,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及眼球转动。对强烈刺激如掐大腿内侧或压迫眶上孔可出现痛苦表情,用针划足底可有防御反射性屈曲或躲避运动,不能回答问题和执行简单的命令。各种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轻度昏迷时患者的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射等)都存在,同时呼吸、脉搏、血压大多正常。部分患者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中度昏迷 患者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眼球无转动,各种反射减弱(这是与轻度昏迷的区别),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呼吸、脉搏、血压可有改变,并可出现病理反射。 3.重度昏迷 患者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动作,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均消失;各种浅深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小便失禁。 4.过度昏迷 患者在深昏迷的基础上出现体温低而不稳,脑干反射功能丧

昏迷的急救处理原则【昏迷的急救措施】

昏迷的急救处理原则【昏迷的急救措施】 昏迷的现象很常见,一旦身边的人昏迷,必须马上进行急救。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昏迷的急救措施,以供参考。昏迷的急救措施 一、中暑昏迷急救 发现中暑症状的病人,应立即将其带离高温环境,在通风较好的凉爽处休息,解开衣服,多饮些淡盐水或服用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短时间内即可好转。如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患者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 二、运动昏迷急救 如在运动时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继续慢慢地做放松活动及深呼吸运动,随后再休息。如运动者已经发生运动性昏厥,旁边的人应立即让他仰卧,抬高下肢,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腰带,并做向心性重按摩,促进血液快速回流到心脏,一般病人休息一会儿即可清醒。 三、脑外伤昏迷的急救 对于一直清醒的伤员因脑水肿而有头痛症状的可给脱水剂治疗,轻微头痛症状有时会持续一到两个月,以后会逐步消失。一直昏迷不醒,说明有脑挫伤、脑裂伤、颅内出血或脑干损伤,要送医院治疗。 温馨提醒: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平常学会一些急救措施是很有用的。进行紧急急救之后,要及时送医院治疗。避免给自身带来危害。不同程度的昏迷患者症状 1.轻度昏迷 ①意识大部分丧失,元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 ②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③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2.中度昏迷 ①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②对于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 ③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 ①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②深、浅反射均消失。昏迷做哪些检查 一、病史 引起昏迷的原因较多,对于昏迷患者,详细可靠的病史和细致的体格检查。而明确病因,诊断询问病史时应注意,既往有无高血压、病癫、痫糖尿病、肾脏病、血液病、内分泌病、慢性肺脏病、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病史;近期有无外伤感染,用药中断或服用过量药物。生气、发热、中毒及同食同宿者的情况,头痛呕吐等。 二、体格检查 对于昏迷患者,由于检查不合作,应有重点地进行检查其内容包括:1、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和深度呼吸气味及呼吸道分泌物;2、血压;3、皮肤有无发绀、出血及出汗情况;4、昏迷程度;5、瞳孔大小两侧是否等大、及对光反应;6、眼球活动及眼脑反射;7、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出血和渗出;8、运动和反射;9、脑膜刺激征等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抢救有赖于对病情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临床上对昏迷程度的评定。常须细心观察。不同阶段的反复检查比较,才能及时获得患者的病情资料,这对指导抢救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辅助检查 除了常规血尿便、心电图、胸大片等检查外,对于昏迷患者还应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

昏迷的急救流程

昏迷的急救流程

昏迷的急救程序 病情评估 意识丧失浅昏迷时有生理反射,生命体征稳定。深昏迷时无生理反射,生命体征不稳定。 GCS评分8分以下为昏迷;<5分为深昏迷;最低分3分,提示脑死亡或预后极差。根据病史、体查,血气分析、血糖测定等对原发病初步作出判断。 病因①颅内病变:急性脑血管病,颅内感染,占位性疾病,癫痫,颅脑损伤,高颅压症。②颅外病变:重症急性感染,内分泌危象,代谢障碍(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昏迷等),急性中毒,严重缺氧,物理性损害(中暑、低温、触电等),心脏疾病(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 急救处理 原则积极采取措施,挽救生命;尽早查明原因,进行治疗。 急救程序见图1。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异物和呕吐物;必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功能。对创伤病人要注意保护颈椎。 建立静脉通道,维护循环功能。有循环衰竭者,应补充血容量,酌情选用升压药,纠正酸中毒。 纳洛酮0.4~0.8 mg稀释后静注。 快速测定血糖,BS<4 mmol/L,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 ml。 处理脑水肿,保护脑功能。有颅内压增高者,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

静滴,或选用呋塞米、地塞米松等。 控制抽搐及高热。癫痫持续状态者,予地西泮10~20 mg静注或苯巴比妥钠0.1~0.2 g肌注;高热者物理降温。 病因明确者给予针对性处理。 转送注意事项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稳定。防止各种管道脱落。与接受医院取得联系,迅速转运。

昏迷的急救流程 一、快速判断病人是否昏迷,如确定昏迷,应呼救,并准备急救药品及器械等。 二、立即开放气道及静脉通路 三、快速判断有无呼吸心跳: 1、如确定病人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由第一目击者施行心肺复苏术。 2、如病人有呼吸心跳: 1)判断病人有无呼吸困难 2)判断病人有无心律失常 3)判断有无脑疝形成 4)判断病人有无休克 四、昏迷的一般处理:

脑外伤病人记忆功能的康复特点

脑外伤病人记忆功能的康复特点 杨炯炯,尹 岭3,张亚旭,周晓林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R3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2)01-0068-03 The R ecovery of Memory after T raum atic B rain I njury Y ANGJiong-jiong,YI N Ling,ZH ANG Y a-xu,ZH OU X iao-l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 o explore the time course of mem ory recovery during post-traumatic amnesia after brain injury.Meth2 ods:A patient(WG S,aged34)with lesions in the left temporal lobe was compared with four 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on various cognitive tests.These tests included G 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Wechsler Mem ory Scale-Revised T est,Semantic Mem ory,and Rem ote Mem ory T est.WG S was tested at20th days and33rd days after the brain injury.R esults:During the period of post-traumatic amnesia,marked recovery was observed for orientation,semantic mem ory and rem ote mem ory(especially the recent and the earlier items).While the recovery of learning for new knowledge was slow,learning curve of ass ociation of unrelat2 ed items was flat.Conclusion:The differential time courses for recovery of cognitive functions should be well considered in rehabil2 itative train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K ey w ords】 T raumatic brain injury;P ost-traumatic amnesia;C ognitive recovery 脑外伤现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外伤会引起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记忆和语言等,其中记忆障碍较为常见。脑外伤后会有一段时间失去意识,同时伴有失定向、意识混乱,以及情节记忆受损等症状,称为创伤后遗忘(posttrau2 matic amnesia,PT A)[1-3]。PT A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个月不等,它对于预测脑外伤后认知功能康复的程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T A的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其后认知功能的康复就会较好。对PT A最简单的评价是询问病人在外伤后能够记起的第一件事,以及病人能够记起的外伤前的最后一件事,以此判断PT A的持续时间[3-5]。 在PT A期间,顺行性遗忘是脑外伤病人记忆障碍的主要特点之一[1],他们获取新知识有严重困难,表现为遗忘速度增快,学习曲线平直,其编码和提取策略也较正常对照组差[3]。PT A期间也存在一程度的逆行性遗忘,即对以往事件的记忆障碍,又称远期记忆障碍。研究表明,脑外伤病人的公众事件记忆和自传性记忆成绩都较差,其中自传性记忆有阶梯性下降的趋势,即对于较为远期的信息回忆较好,较为近期的回忆较差1,3。此外,脑外伤后语义记忆也有损伤[6],但程序性记忆、运动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的能力保留[3]。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 总之,有关脑外伤后认知功能的康复已有不少的研究,但对PT A的病理生理机制、PT A期间的认知功能损伤特点等尚未进行更为充分的研究[7]。国内也有对脑外伤病人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他们在智力、记忆、注意和语言流畅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8],但是并没有对脑外伤的PT A阶段进行区分和针对性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一例脑外伤病人为被试,在外伤后第20天和33天时,分别进行各项神经心理学测试,以探讨在脑外伤的PT A期间不同记忆功能恢复的时间进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试 WG S,男,34岁,1966年出生,初中文化。WG S 从17岁开始学习中医,从20岁至31岁一直在当地行医,1997年11月来北京打工,2000年6月16日从石棉瓦上摔下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到23日上午苏醒,恢复意识,共有7天的昏迷史。7月2日下午开始说话,认识其老板,4号可以认识其妻子。在外伤后第20天(7月5日)和第33天(7月18日)时分别进行了测试。MRI扫描显示左侧颞叶软化灶,PET 扫描显示左侧颞叶代谢降低。在两次测试过程中, WG S的意识清晰,无嗜睡和昏睡等现象,回答问题较清楚,注意力集中,反应自如。 4名性别、年龄和文化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平均 86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 ol.10N o.12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